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經典)《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5篇

(經典)《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愛心與教育》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經典)《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5篇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

在學校中優等生是教師的寵兒,是中下等生心中的榜樣。教師喜歡優等生十分自然,因為他們學習認真,學習成績好。但他們即使天生是塊“美玉”,也同樣需要教育者的精雕細琢才能成器。在李鎮西老師的教育手記第四部分中,我讀到了自己忽視的一個問題——優等生的培養。我總感覺老師在後進生身上花的時間太多了,有時真的不划算。如果我們把補差時間花在培優上,可能取得的效果會更好。一方面給後進生減輕了負擔,另一方面卻給優等生施展才能提供了機會,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但對於優等生的培養也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因為優等生長期處於班級的頂峯,長期聽慣了老師的表揚,各方面的能力也強,比較自傲自負,容易產生虛榮心,在與其他優等生的競爭中,也容易產生狹隘情緒或嫉妒心理,這些對他們健康成長很不利。作為教師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些,對優等生作一些正確的引導。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優等生自尊心特別強,各方面能力也強,教師對他講的道理,他也懂。因此,他們不容易接受外界的忠告和批評,排他性和自我管理的願望強烈。有時,干涉越多,説教越甚,他們的逆反心理就越強。所以,最好是讓他們“自我內化”,自己意識到自己的缺點,自己感覺到改正缺點的必要,以此產生自覺自願地棄舊圖新的動力。找優等生談話,不斷給優等生暗示,挖掘優等生內在潛力,調動優等生的非智力因素,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穫。對於我新接手的這個班級,有一名優等生——李某,不好管理,雖然是女生,但性格像男生,早在一年級我和班主任老師談話瞭解到,這個學生的能力特別強,如果用好了,她肯定是老師的得力助手,但如果沒有正確發揮她的'作用,那她反倒會成為班級的消極分子。在開學的第二天,我就找她談心,把老師對她的一些誇獎轉達給她,同時也向她暗示,我希望她能發揮自己的才能,做老師的小幫手,配合老師英語科目的管理,她愉快地接受了我的任務,在以後的日子裏,她也很負責地完成任務。但我深知,她隨時都有管不住自己的時候,我得經常找她談談。

我認為對於優等生,老師應該做到幾下幾個字:“放”,這個“放”不是放縱,而是放手,他們對於課本知識往往不需要老師多加講解,就能快速接受,這樣他們就有充分的空間與時間和足夠的精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這對於提高他們的各方面水平都非常有幫助。“引”,這個“引”是引導,老師要利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對優等生進行正確引導,如如何與科任老師相處,如何與其他優等生相處,如何在班級中正確發揮自己的作用,如何發揮自己學習成績優秀的優勢幫助後進生等等。在臨近畢業的時間,我感覺優等生的思想比較浮躁的,這時老師就應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以免走上不正確的道路。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2

利用暑假,我認認真真地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給我的觸動很大。他字裏行間充滿的,都是對學生的愛,是對教育的深入的思考,是不斷完善自我的學習。李鎮西老師既是一位普通的中學老師,又是一位十分優秀的班主任。他在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的探索教育的最佳時機與途徑,並時時對我們所從事的教育事業和我們所處的教育環境進行理性的思考。李鎮西老師是通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從實踐中學習,從實踐中提高,從實踐中發展。

整篇文章裏,沒有華麗的辭藻裝飾,沒有驚天動地的偉大壯舉,全是記載着李老師與他的學生們之間發生的最平常的事,可這些事又極其的不平凡!給學生送上生日祝福,為貧困學生捐款,這些我們大多數老師也做過,可是有幾個能像李老師這樣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下來?我們有幾個能做到像李老師這樣對學生是一種純粹的、不帶任何功利目的的愛呢?大多時候,我們老師對學生的所謂"愛",是否建立在某種"功利性"的成分上呢?這些值得我們好好地去反思。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李老師所採用的一連串教育方法令我茅塞頓開,受益無窮。李老師對"逆境"學生的`關懷,對"後進"學生的轉化,對"優秀"學生的培養,對"心理"教育的嘗試,對"有效"德育的探索,對我都有很大的觸動。李老師的教育手段是特別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李老師是我們的楷模,值得我們每一個為人師者好好地去學習。

在獨生子女日益成長為社會建設者的同時,我們漸漸發現他們責任感的缺失和愛的缺乏。真誠與善良似乎在這個社會成了一種無能的表現。看看時下充斥的書籍,多半是為升學而準備的輔導書,其次是幽默故事書、漫畫書,真正淨化學生心靈的書籍少之又少。隨着年齡的增大,他們懂得如何張揚個性,而不知如何感恩父母;他們知道要考上大學,卻不知考上之後該做些什麼;他們明白要踏實工作,但方向在哪裏卻從來都不明確。這分明是一種責任心與愛心的缺乏。國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實施素質教育,作為教師,我們恰好可以抓住這個機會,教會學生如何去愛,愛世界,愛國家,愛校,愛家,愛父母,愛自己,愛身邊的每一個人。只有在一個充滿大愛的環境裏,我們的班級才會更加團結,學校才會更加繁榮,家庭才會更加和睦,社會才會更加和諧,才不會讓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愛心與教育》讓我受益匪淺,不僅知道了怎樣跟學生怎樣相處,怎樣教育學生,同時,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國小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該具備的"三心二意".三心-------指愛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誠意。我讀了這本書後,一定會好好反思,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時時不忘李老師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認認真真的做好!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3

在《遊子吟》一詩中,媽媽對遠方遊子那種深切的愛,早已寄予了一針一線之中。其實,和媽媽一樣,天下老師也都深愛着每一個學子,我們的寸草心,無需學生的回報,我們只希望教出來的學生一生內心有光,可以在成年之後,成為社會的棟樑。沒有愛的老師,教不出有愛的孩子。

在李鎮西撰寫的《愛心與教育》一書中,我體會到了李老師猶如慈母般對孩子們那種無私奉獻的師愛,李老師將自己教育的歷程付諸於筆端,活靈活現的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個精彩的教育故事。他的教育故事平實動人,和我們的教育生活息息相關,每讀一次,心裏就感動一次。同為教育人,我的心亦等同於李鎮西老師的心,我們都希望能成為一個個學生前行的明燈,照亮他們成長的`行程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涉及了很多個教育方面的問題,其中也有讓人感到沉重的部分。其實,我們教師,有時候就像是醫院裏持有手術刀的醫生,必須要敢於剖開某些孩子“流膿的創口”,去做他們根子上的“清創者”,孩子們才能在物慾橫流的時代裏重回正軌。這本書裏有李鎮西老師和孩子們相處的點點滴滴,也有他對教育的一些反思與建議。我讀李老師這本書,內心總會蕩起諸多思緒,我也在反思自己,反思自己這些年在國中教育過程中所用的教育策略以及和學生們溝通、交流的方式。?

我覺得,老師心中有愛是做好教育的基石。這個世界都在説愛,但愛到底是什麼?在我認為,愛就是包容、理解、接納、寬宥。國中時期的青少年,正處於青春期,他們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有自己所追求的風格。即使我們老師不認同孩子們的某些方面,但我們要給予接納和尊重,時代在變,少年也在變。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學生都乖巧、聽話,他們身上的不完美部分,即使我們要學着接納甚至去了解的部分。愛,肯定不是苛責、批判,即使是後進生,也沒有人願意將自己和老師的關係建立在疏離之上,後進生只是學習不好,不代表一無是處,我們要善於用心中的愛,去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接納他們的不同之處。

關注可以得到温暖的回贈。青少年心思細膩,有自己的感受。他們有時候需要有人去讀懂他們,聽懂他們。做為他們的老師,我們要多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不要將關注點止步於孩子們的成績,那樣會顯得老師特別功利。人都是情感動物,只有真實的情感交流,才能擦出火花。有些孩子因為家庭問題染上了不良習慣,有些孩子因為某些問題會對人生產生困惑。我們不妨多給學生們一些關注,嘗試着去讀懂他們,理解他們,關懷他們,這樣,他們的心門會容易對我們敞開。

“人之初,性本善”,沒有任何一個孩子天生就是差生,天生就喜歡調皮搗蛋,做孩子們的老師,能給予的就多給予一些,施比受,更讓人快樂。老師眼裏沒有“問題學生”,學生眼裏也就不存在“問題老師”,愛是相互的,有寸草心,就有三春暉。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4

《愛心與教育》是一本活的教育學着作,它源於一個個真實而生動的教育故事,是李老師用汗水浸泡而成的文字,樸實中閃爍着華美,平淡中寄寓着深情。走進《愛心與教育》,彷彿走進教育的世外桃源。那裏鮮花盛開,碩果累累。在那裏看到的是教育的鮮活,是教育的靈動,是教育的輕盈,是教育的詩意。那一枚枚雞蛋的情意,那一封封信函的浸潤,那一次次活動的薰陶,那一顆顆童心的爛漫,無不是教育智慧的結晶。給汪斌煮的雞蛋,醫院裏飄飛的歌聲,學生一次次的祕密行動,無不牽動着我的情懷,給我以心靈的撞擊。

掩卷沉思,一副副美麗而又鮮活的畫面疊印在我眼前,寧瑋善良而堅韌的面容,楊嵩純真而調皮的微笑,程樺堅定而成熟的目光……然而,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則是萬同的故事。萬同是書中的一個典型的後進生的形象,在李老師對他所寫的近五十頁的教育手記中,我深深地感到轉化一名後進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與耐心。教育不是神話,它給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漸變的,甚至會經常周而復始地回到原點。在我看來,我們絕大多數的教師都是愛心的,然而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稀缺的就是耐心與恆心了。在閲讀中,我不斷反思自己:假如萬同是我的學生,我能容忍他一次又一次的反覆嗎?我想我做不到,我會傷心、憤恨、絕望、無奈,會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來寬慰自己,理直氣壯地把萬同清除出我的心靈之外,因為教育不是萬能的……

正是萬同,觸動了我心底的痼疾,刺痛了我麻木的神經,喚醒了我沉痛的記憶。一幕幕教育的往事,一個個教育的失誤,一起起教育的悲劇,讓我內疚、不安,讓我的心在顫抖。原來我在不經意間,在好心的嚴厲下,在教育的幌子下,我做了些什麼啊?一段時期來,我總是埋怨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語文基礎的薄弱,行為習慣的偏差,甚至對個別學習困難的學生產生一種厭煩和鄙棄之感。殊不知,乾涸的土地,方顯甘霖的珍貴;荒蕪的心靈,才見播種的價值。然而,我總是在扞衞為師者高貴的尊嚴,在設定的虛妄的理想中不自覺地把學生排斥於心靈之外,在一種沉重的精神負荷下艱難地行進,走不出心靈的那片沼澤地。

走進鎮西,你會深深地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李老師説:“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羣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麼好的教育!”願我們能像李鎮西老師那樣,“以心靈贏得心靈,用人格塑造人格”,揣一顆愛心上路,追尋心靈世界的雲霞虹霓。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給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它啟發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5

關於李鎮西這位著名的教育家,早就聽説過,只是沒有讀過他的書。最近,買了一本他的"素質教育探索手記《愛心與教育》",剛一看,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這部書是李鎮西老師在工作第一線,辛勤探索素質教育的結晶,以手記的方式記錄了一個個令人感動的教育故事。

説實話,我才只看完了他的手記一,就被其中所記錄的教育故事深深地打動,幾次不知不覺地熱淚盈眶。如果説,單純的理論套套誰都懂,那麼李鎮西老師觸動讀者心絃的則是一個個樸實真摯、載滿真情的案例,記錄着他與學生之間的情與愛。

李鎮西老師説,素質教育絕不僅僅是教育技術層面的事,他首先是一種充滿感情的教育,是充分體現教育者愛心與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

因為有了這顆愛心與童心,李鎮西老師幾乎整天都和學生泡在一起,把一位學生家長送給他的一筐雞蛋用煤油爐一天煮一個,全部又讓這位學生吃了;他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日子裏,揹着一位患病的學生步行上醫院,他還在每一個學生的生日裏給他們送上自己的賀卡……老師在用愛心感動着學生,學生同樣用童心來回報老師。

是的.,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這首先讓我聯想到了我的中學班主任老師,他和李鎮西是屬於同一個年代的人,對待學生嚴格,有愛心,有着滿腔的熱情,他把正直、善良傳授給學生,他把青春把愛心統統奉獻給了學生。回憶十幾年的學生生涯,我很自豪成為了老師的學生,儘管十幾年過去,當初老師眼中那個單純樸實的學生已經結婚為人母,可是,我永遠都會記得老師的崇高形象,人的一生能夠遇到幾位這樣的老師呢,然而我卻遇到了,我是幸運的。老師的一生很平凡,但他的教育人生卻是永遠星光璀璨,在他的生命中能夠擁有像我一樣牽掛他的學生,他也是幸福的。

讀着李鎮西老師的故事,回憶着最尊敬的老師,我不斷地衡量自己,其實,我真的差得太遠了,自認為自己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也接受着家長和孩子們的對我的"有愛心的老師"的讚許,可是,當面對這樣一面鏡子的時候,我真的覺得很慚愧,如果我真的有愛心,班級裏就不會有像小雯那樣一個特殊的孩子,因為我的愛心不夠,導致與其家長產生的問題也就存在;如果我真的有愛心,班級裏那些特殊生就不會一直那樣沒有起色;想想我曾經的工作,想想我曾經的失敗,對比李老師這顆高尚的仁者之心,真是相形見絀,慚愧萬分。

冰心説:"有了愛,就有了一切!"只要心中有愛,這個世界上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那麼對於教育也同樣,只要自己有充分的愛心,就沒有解決不了的矛盾,如果問題依然存在,只能説明愛心不夠。

"以心靈贏得心靈,以人格塑造人格"這是李鎮西老師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導思想。《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也正是作者愛心與智慧的昇華,也是一曲用愛心來譜寫的教育之歌!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6

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師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是怎樣地愛他,真是讓人感動。

書中所描述的 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為人師表的盡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一般的老師是難以做到的,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尤其我在書中讀到他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給學生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在課餘時間或假期中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差生堅持按號輪流家訪等等,李老師在教育崗位上處處閃耀着愛的火花。

李老師對愛的執著也深深打動了我。李老師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我們也都可以做到。可為什麼李老師能成為名師?而我們卻在日常工作中變得越來越平庸呢?這是因為李老師對教育的一份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説“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而我們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後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着哪一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蹟。

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説:“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所以,讓我們對孩子多一份愛吧。

跟李老師比起來我感到卑微和慚愧,回想以前,面對個別孩子的頑劣和鬆散,尤其是反覆不定時,我總是忍不住會煩躁,會發怒。可每當發過脾氣,總會有一點自責:他們畢竟還只是孩子!於是,每次我又都會找藉口親切地同他們聊聊天,似乎這樣心裏才有一點平衡。現在想起來,孩子們曾經給過我多少尊嚴和寬容啊!和他們的愛比起來,我們這些老師甚至是大人的愛附加了太多的東西,顯得那麼單薄!試問自己;對於一個責備或是訓斥過自己的人,既不是父母又不是兄長,你能這樣去寬容和包容嗎?可這些孩子們能做到。他們眼中沒有絲毫的雜質,透出的都是單純、坦誠。跟李老師相比,我的學生年紀更小、心靈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護、去關心、去琢磨、去引導他們。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給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它啟發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7

《愛心與教育》是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成名作、代表作。本書以手記的形式,敍述了李鎮西老師教書育人的感人故事。書中所描述的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為人師表的盡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後進生。李老師説:愛,當然不等於教育;但教育,永遠不可能離開愛!這是他十幾年從教生涯凝聚成的一句“名言”,是他對於愛與教育的理性的思考的結晶,翻閲厚厚一本《愛心與教育》,每一章、每一頁、每一句無不是對這話的生動闡釋。

《愛心與教育》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是什麼?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在我眼裏,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為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閲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在萬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哪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教師。

李鎮西老師不論是對“後進學生”的轉化,還是對“優秀學生”的培養,李老師的愛無不滲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樣的魔力,緣何讓學生們對他終生難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還是獨特的個性?這是值得讓我認真思索的問題。是啊,一個專業知識紮實,人格魅力不同尋常的老師也許會吸引學生,讓學生去敬畏他,喜歡他,但能夠達到李鎮西老師這樣跟學生成為一生的知己的老師卻為數不多。當一位老師開始真正愛自己的學生的時候,他就會憑藉這種深深的愛,去注視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去感知他們的苦惱和困惑,甚至為解決這些問題而費盡心血。正如他所説:“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忠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愛學生,不是掛在嘴上的口號。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善於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作為教師應該抓住每一個機會,教會學生如何去愛世界,愛國家,愛校,愛家,愛父母,愛自己,愛身邊的每一個人。只有在一個充滿仁愛的大環境裏,我們的班級才會更加團結,學校才會更加繁榮,家庭才會更加和睦,社會才會更加和諧,才不會讓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愛心與教育》應該怎麼讀?我以為,應該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李鎮西大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應該以李老師為榜樣,用自己的愛心去感化學生,去贏得學生的尊重和喜愛,真正做到“以心靈贏得心靈,用人格塑造人格。希望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當我們的學生離開校園的時候,帶走的不應該只有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理想的追求。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8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剛一看,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才看了手記一,就被一幕幕真實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書中,李老師説看到蘇霍姆林斯基的那段真誠的話,他感動的眼睛都濕潤了。同樣,在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也是如此。

整本書,可以感受到是李鎮西老師用心來寫的,它並不是純理論的説教,不難理解,也不枯燥乏味,幾乎全是實例的敍述和真情的流露,娓娓道來,又讓讀者有所領悟和思考。充斥在這本書每一個角落的愛心,讓我感動,也佩服李老師對學生的關懷備至。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送上大大小小的生日禮物,對生病的學生更是關愛有加,在風雨交加的日子裏,揹着學生步行上醫院。同時,他與學生之間沒有代溝,親密無間的朋友關係也着實讓我羨慕。

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情感的教育,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而我們的教育,面對的是一羣活生生的人,他們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喜好。作為一名幼兒園老師,對待幼兒更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要關注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分享他們成長過程中的每一點滴,為他們的每一個微小的進步而由衷的喜悦。

看着這本書,會讓我聯想到許多許多。書中的學生唱着《少年少年,祖國的春天》讓我不由想起了年少的我。對於這首歌,我也是印象十分深刻。它是我學生時代最後一個兒童節的合唱表演曲目,當我們走上表演台後許久,都沒有聽到音樂響起,我們就這樣站着,尷尬而着急。最終,我們的表演就這樣因為伴奏帶的問題而夭折了。當時的我們,又難過又無奈。現在想起,仍是有些許的遺憾的。

或許只是一件微小的事,但是對於孩子來説,可能很重要。老師的一個微笑,一聲問候,一個擁抱,都會異常珍貴。

李鎮西老師認為,教育不應違背兒童的天性,如果教師本人也保持或培養一點兒童的天性,那麼,可以使師生之間的心靈融為一體。在幼兒園裏,當與小朋友們一起生活、遊戲時,一張張純真爛漫的笑臉也會感染大家。當我們充滿着童心和愛心對待每一個孩子,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和他們一起快樂、憂傷,走進他們的心靈世界,融入到他們的隊伍中去,更有利於瞭解、關心他們。我想,他們也會回饋更多,從而達到心與心的交流。

書中有一個故事講到學生給他過生日。這樣類似的事,在我的學生時代,和我的同學們也做過。在平時上課的時候,班長通常會喊:“起立,敬禮!”。而我們的語文老師,每一次敬禮,都是90°,比我們還認真而嚴謹。在教師節的這一天,語文課上,和往常一樣,只是我們的敬禮更認真了,並且還加了一句話“×老師,教師節快樂!”。雖然對她來説,從教多年,這樣的祝福不會少,但是我們仍可以從她的眼睛裏看到感動。如今,我也成為了一名老師,她把她的愛心傳遞給她的學生,她的學生也將把這份愛心傳遞給下一代。

“以心靈贏得心靈,以人格塑造人格。”這是李老師的教育名言。手記一愛心與童心,用老師與學生、朋友間真誠的情感交流深深的打動了讀者,更讓我們對教育工作有了一個嶄新的認識,受益匪淺。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9

最近,我閲讀了李鎮西老師寫的《愛心與教育》一書。《愛心與教育》是李鎮西老師1998年獻給走向21世紀中國教育的一本探索手記。書中用一篇篇獨具愛心和思想性的記實文章,折射出他高揚民主、科學、個性的教育旗幟的教育思想歷程。每一篇文章都是他對教育問題的思考、探索和不斷的創新。

我用了一週的時間,如飢似渴地讀完了這本書,書中的很多事例對我可謂受益匪淺。“當一個好教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李鎮西老師這樣回答:“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自問:你為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做了那些努力?

每當新學期到來,一段時間沒見的孩子們滿臉歡笑地撲向我時,我的心中升起一股暖流。“感情當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須充滿感情”,充滿真誠的愛。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是感染學生學生情感的魅力,也是思考、探索教育教學理念的動力。教師只有在愛學生的情感推動下,思考自己的教育行為,探索自己的教育思想,創新自己的教育思路,才能贏得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才能收穫自己教育事業的成就。

師生之愛,有別於親情之愛,有別於友情之愛。這種愛的潛能在於她得到不斷的拓展和昇華之後,是我們對祖國的愛。是愛的教育追求的境界。李鎮西老師的手記中,僅教育“後進學生”比較有效的具體方法就有十種之多。這些還是他提練歸納出來的。還有更多具體事例中,達不到歸納寫出程度的靈機之動就更多了。他不比別的教師多長個腦子,但他的這一個頭腦,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智慧?我想李鎮西老師在教育中付出的愛心促進和提升了他個人的.智力智慧。

我們每個站在講台上,面對學生的教師如果也能付出這樣的愛心,必然也會激發自己的智慧潛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促進自己的教育能力的發展。做一個有愛心、有智慧的研究型教師,是一種人生的幸福。

讀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我最大的感觸是——享受教育幸福的教師才是真正的教師,才是一個快樂的人。李老師以愛心贏得愛心,以真誠贏得真誠,以民主贏得民主。李老師的生命在與學生的融合中得以燦爛。李老師在博士畢業後,又回到一所中學擔任班主任、教語文。但他卻一再強調:不要把我的行為看成崇高,其實純屬個人喜好,我就是喜歡和學生在一起。

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促使我追求教育的幸福。使我認識到學生是教師的幸福之源。學生在教師節來臨時送我的一張賀卡、一封短信都讓我幸福無比。平時的課堂互動,課下交流使我的生活變得開心,生命因此而變得精彩!

讀李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使我認識到課堂是體現教師生命價值的地方,教師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如果上課不能享受到快樂,那麼教師的一生就不會快樂。我努力上好每一堂數學課,在與孩子們的共同探討中,我享受着教育的幸福。

摘錄幾句我喜歡的話:

如果教育者否定學生的兩重性甚至認為學生的真誠不過是在演戲,那麼,教師不但低估了教育的複雜性,而且還會傷害了學生心靈中渴望做“好人”的道德萌芽。

當孩子們與教師產生了朋友般的依戀之情後,點燃學生心“想做好人”的願望,便是教師實施教育的關鍵。

教育者的尊嚴是學生給的!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0

每當別人聽説我是從事特殊教育事業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讚歎道:"您真有愛心呀!",聽到這樣的讚歎,我總會有些許慚愧感,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從教之初,我的確是全心身的投入到特殊教育中去,以極大的愛心與耐心去教育這些殘疾孩子。課堂上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神,就是對我認真備課的最好回報。課後孩子們總纏着我,對我打着手語説:"老師,晚上我可不可以到電腦室練習打字?",我又怎麼忍心拒絕學生的好學請求呢?於是,每天晚上,我都會回校在電腦室裏邊備課,邊靜靜的等候孩子們來練習打字。孩子們也會在做完作業後安靜的來到電腦室,認真的練習打字。而且越是笨的孩子就越是勤奮,這麼愛學習的學生,真的`令我感動,我喜歡看到他們認真學習的樣子,再苦再累我也願意。孩子們把我當成他們的朋友,把我當成他們的姐姐,愛向我傾訴心事。所以,我也經常去學生家中家訪,即使我並不是他們的班主任。孩子們畢業後,遇到總總問題也愛向我諮詢,家長也信任我,孩子們遇到一些婚姻方面的問題也讓我幫助解決。雖然那批孩子都已經成家立業了,但見到我還是非常親切的叫我姐姐,經常在QQ上和我聊一聊他們的生活。的確,那時的我不愧是個有愛心老師。

也許我是個比較笨的人吧,組建家庭後我並不能很好的處理好生活中各種瑣碎的事情 。我漸漸發現我並不那麼在意學生是否喜歡我了,因為我太忙了,我沒時間,也沒精力去與學生聊天、照顧他們感受。在教學過程中,由於現在影響學生學習的誘惑太多,學生的學習態度也沒有以前那麼認真了,學生的求知慾不強,也慢慢削減了我對教育的熱情,雖説每年所教學生的學習成績也不錯,但我總覺得學生對我沒有以前那麼親近了,也很少有經常向我傾訴心事的學生了。做一名特殊學校的老師,註定不會桃李滿天下,但學生時不時對你表達的關心與牽掛卻是對你教育最大的報答。前幾天,天氣涼了,以前的學生給我發了個短信:老師,天氣涼了,記得加衣呀。看到這樣的信息,能不感到温暖嗎?

最近,有幸讀到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深愛感動,李老師對學生的愛是永恆不變的,他是一位有智慧且非常有愛心的老師。如:對待後進生萬同,他是想盡一切辦法,為了學生的成長不斷的堅持,當學生一次又一次的犯錯時,他能理解、能寬容,但並不放棄對他的教育。也只有他這樣的老師才可稱得上是一位有愛心的老師。其實,學生可以感動教師,教師也可以感動學生,成功的教育其實就是"愛"的教育。我應該向他學習,排除工作與生活中的各種困難,重燃起對教育的激情,以自己的熱情去感動學生。

"回首昨天,應該是問心無愧的;面對今天,應該是加倍珍惜的;展望明天應該是信心百倍的。"但願每一位教師都能做到像李老師一樣問心無愧。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1

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藝術讓我一次次地反思自己與孩子們一起走過的日子,也一次次清晰地認識到:愛心是教育的本源,愛是教育的真諦。

魯迅先生説:“教育是植根於愛的。”這就是説,熱愛學生是教育成功的動力源泉。愛不僅僅是對學生的付出,同時也是自己的收穫。陶行之先生説:“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正是教師無私奉獻的愛心典範。只有達到這種境界的教師。才能更好地在教育中實現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的統一,才能更好地實現教師的人生價值。才能在教育中獲得喜悦。才能讓學生在愛中成長。.

教育的愛,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種氛圍。它自然而然地貫穿於教育的每一個環節。也不聲不響地體現在教育的每一個細節,更潛移默化地浸潤着每一個學生的心靈。這是一種最樸素而又最精煉的表達。教師享受着學生純潔的尊敬,就應該“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這一切都是應該的——因為我領了工資,我要對得起這份報酬;因為我享受過學生的笑聲與淚水,我要對得起這份真情;因為有學生是通過各種‘勾兑’才編到我班的,我要對得起這份信任;因為學生把我當作他們的朋友,我要對得起我的‘哥們兒’!……”

教師對學生愛的表達是無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對痛苦的學生説句安慰話,對孤獨的學生説句温暖話,對膽怯的學生説句壯膽話。對自悲的學生説句自信話,對迷茫的學生説句開導話.對沮喪的學生説句鼓勵話,對受困的學生説句熱心話.對偏激的學生説句冷靜話.對懶惰的學生説句鞭策話,對受冷落的學生説句公道話當我們把愛心自然而然地獻給學生。且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時.不僅學生會把我們當作老師。而且這絕對是我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一道防線。

李老師在書中所講到的案例表明:愛是一種巨大的力量.愛心能架起師生關係的橋樑;愛心能春風化雨,澆灌莘莘學子;愛心能薰陶、震撼學生的心靈。愛你的學生吧,只要你播下愛的種子。它一定會在孩子的心裏生根、發芽。愛,一切皆有可能。

在《愛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學生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他們的愛裏有寬容,有謙讓,有親情,有友誼。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閲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同。

讀了《愛的教育》一書後,我決定今後要不斷的調整自己的心態和做法,也為孩子多付出一份關心與愛心與真心,發現孩子們總會相對的給予“回饋”。因此有“愛的教育”,才有“美”的回憶。

教師要教育不要訓斥:教育是引導而不是灌輸,視學生為“有”而不是“無”。訓斥則不容許學生説“不”,教育則潛移默化。教師要了解學生、認識學生、適時的讚美和接納、鼓勵與協助,培養學生挫折和容忍的價值判斷能力等等,讓學生快樂成長、茁壯,更會利用各種機會和家長取得聯繫,適時的提供教養子女的諮詢與方法,共同為學生的未來而努力。教師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學生的感受,學生的反應、學生的心聲也該仔細的聆聽看看。

《愛的教育》讓我重新感悟為人師的幸福!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2

古人説:“書非借不能讀也。”的確如此,因為借來的書就有還期,必須每天有計劃地讀一些,到時候才能如期償還。

愛可以創造新的生命,愛能創造新的奇蹟!愛能創造教育的輝煌!

近日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

托爾斯泰説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該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自己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嗎 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

透過本書這些案例,折射出的是李老師的教育理念。我們的教育活動目標,並不是一張張成績單,不是一堆分數,不是高一級學校的錄取通知書,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夠在未來社會中站住腳跟、開創事業的人才。講到這裏,我有點慚愧,回憶我一年的教學活動中,我似乎真的像教育家們所説的那樣,把學生當成了承載知識的容器。我希望我的每個孩子上課能夠認真聽講,能夠按時完成作業,並且希望那些後進生們別考的太差,別把平均分拉動太大。事實上,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我們理由讓他們變成一模一樣的產品啊。

李老師教育學生的方法確實跟別人有這不一樣的地方,真正的做到了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比如説有位後進生上課特別愛唱歌(雖然有時候只是小聲哼哼),他知道同學們對他這個壞習慣很反感,自己也想改正,缺乏信心,於是李老師就對他説:“你現在是每堂課都要唱歌,影響同學們的學習。這樣吧,你先試試儘量爭取每天有一堂課沒唱歌,你就給我來個喜報,好嗎?”第一天,他沒有來喜報,第二天他來喜報了而且特別興奮;第三天和第四天他又沒來喜報,第五天他來喜報了。儘管一週內他只有兩天來喜報但李老師還是給他熱情的鼓勵。就這樣,他犯這個錯誤的頻率慢慢少了;半個學期後,他基本上改正了壞習慣,李老師在全班人面前表揚他有“戰勝自己的勇氣和毅力”。還有一位學生上課在抽屜裏偷偷研製炸藥,結果引燃了書包,李老師就把這位學生介紹給一個化學老師,結果他漸漸的迷上了化學。還有一位學生一上課就睡覺,李老師給他推薦既有教育意義又有精彩情節的長篇小説《烈火金剛》,叫他上課抄這本小説等等。

比如説他每個學期前總會印很多的報喜單,哪個孩子在學校有進步,不僅僅是成績上的進步,都可以讓他們填寫報喜單,並讓他們帶回家。李老師每天都會親自為學生朗讀小説,和學生一起品味“書”的味道,這正是我們現在正推崇的班級讀書會吧。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3

讀完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讓我感受到,李鎮西老師特別勤奮。在這本手記中,他常常整篇摘錄過去教過的學生的優秀日記或作文,作為第一手最真實的資料,增加了文章的可讀性和可信性。對比之下,我在學生資料的保存和利用方面就怠惰得多。

我也常常把天道酬勤作為口頭禪,但是實際上行動卻不如心動。曾經有過的成功都是勤奮與幸運牽手使然。而寄希望於僥倖和偶然,總是讓人心裏不踏實。我想,今後如思進取,則需套用梁啟超激勵兒女的一句話: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從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手記裏,還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做老師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師職業,固然辛苦,但卻極富挑戰性。在和每一個學生每一天的相處中,要針對學生千差萬別的個性因材施教,面對一個個活生生有自己獨特想法的學生,工作要時時創新,但更應遵循教育的規律。在《愛心與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師教給學生的自我激勵方法是每日九問,而在手記三中他在指導優生黃金濤學習時提出了每日十問的要求:一問今天在家早讀外語沒有?二問今天上課開小差沒有?三問今天學習上提出什麼問題沒有?四問今天的功課複習沒有?五問今天預習明天的功課沒有?六問今天做過閒事沒有?七問今天過電影沒有?八問今天計劃完成沒有?九問今天有未弄懂的難題沒有?十問今天有無浪費的時間?他要求黃金濤把這十個問題製成表格,每天按實際情況填寫。並鼓勵學生一兩天做到這每日十問並不難,但關鍵是要堅持下去,唯有這樣,你才能真正步入學習的良性循環。我對比了一下,這每日十問就是原來的九問中的一問今天的功課複習預習沒有?拆分開來的,但我覺得這樣更合理,因為複習和預習是兩件事,各自要費不少時間,不能一言涵蓋。這十問不僅對中學生有用,對於每一個自學自勵的人都有啟發。我如果照搬來指導國小生恐怕會有困難,但可以借鑑改編然後指導家長督促孩子的學習。雖然李鎮西老師教的是中學,而我教國小,但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師首先必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礎上接受老師的`教育,學生受到的教育會更深刻,效果也更好!還有,教師也應該努力和學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師在書中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教育成功事例反覆證明的那樣:師生間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塊基石。而離開了老師的愛心,感情的建立便是無源之水。

感受還有很多,李鎮西老師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也有很多,雖然他的方法可能針對中學老師更實用,但我這個國小老師也受益匪淺,我不學他的實例,而學他的精神。我想,即使是一個成功的國小老師的事例,我也不能完全套用,因為面對的學生是不可複製的,教育方法也不可能百試不爽。關鍵是要把握素質教育的實質,着眼於人的培養,不斷探索,不斷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風格,對得起學生那一聲聲老師的呼喚!我也向往當學生離開我的時候,會這樣説:我幸運,因為我遇到了於老師!我會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為這個願望而不懈努力。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4

讀完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可以説震撼大於感動。開始拿到這本書,心裏有些反抗,覺得是學校給的任務,然而當逼不得已的翻閲時才發現,書裏面沒有長篇大論的理論術語,相反是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故事,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從不願意讀到成為了枕邊書,李鎮西老師和學生之間這種深深的超越一般師生的愛讓我佩服更是羨慕。

給汪斌每天煮一個雞蛋,給班裏學生送生日禮物,用自己的錢給學生買書籍筆記本並認真寫贈言,對寧瑋的關心幫助,幫助王銅轉變……這種對學生無私奉獻的精神已經超越了老師這個崗位的職責。李老師為學生做的太多太多,而他自己卻説學生對他的情感太多,他自己是在還債。是啊,這樣的老師怎能不被學生愛戴擁護。

當我讀到轉化後進生萬同時,對我的震撼最大。原來後進生還可以這樣轉換。當老師的都知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我這顆愛學生的心愛在了學習成績上,卻忽略了學生的情感。尤其是後進生的情感。李老師説對於後進生的教育要個性,不要以分數論英雄。而我班的後進生我卻只盯在成績上。如A、B、C讓他們課下在教室被我盯着背誦,不管是語文英語還是歷史地理,只要沒有背過,我就像是有了天大理由剝奪他們自由一樣,讓他們課下在教室被我盯着背誦,體育美術課也暫停在我辦公室背,背不過的像是犯了多大罪一樣通知其父母在家做好監督。我認為這樣學生的學習才能跟上,成績才能上來,她們會了解我的用心。然而A同學媽媽的一通電話讓我陷入沉思。A同學在班裏不學習,並且擾亂其他學生學習,多次換位無果後就讓他自己單人單桌在教室最前面,一來不會打擾其他學生學習,二來在老師眼皮下面可以有所收斂認真聽講。所有的背誦我來檢查,以為這樣他的成績可以有點長進,最起碼的基礎知識應該掌握。然而A同學把我這種行為理解為是對他的歧視。這是我萬萬沒有想到的,因為之前也一直在和家長溝通,詢問學生在家的學習情況和家庭情況,自認為掌握的學生信息不錯,不知道哪個環節出錯,學生還不讓家長告訴我。我想我是不是也應該像李老師一樣從學生情感出發。首先和學生交流,問他最近上課老師講的知識怎麼樣,自己一個位習慣不……通過交流,學生向我敞開心扉,我知道了學生的需要是什麼,給學生調了座位,並且與我列了接下來努力的方向。從那以後學生的作業每天都按時完成並且寫的`很認真,上課態度也改變很多……

我從這件事情發現原來學生的情感是這麼的重要!唯成績論英雄的時代已經過去,真正的會愛學生才是王道!這是我教學的第二年,我沒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沒有多彩的教學技巧,但我有學習的心,我也想像李鎮西老師這樣擁有與學生間親密的師生關係,朋友關係,知己關係。每當回憶起學生,學生回憶起我嘴角都會有上揚的微笑。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用愛心澆灌學生的成長。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5

當我第二次捧起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時,拿在手裏的是20週年紀念版,李老師當年寫《愛心與教育》時還是個小夥子,如今已經退休了。20多年來,這本書一直是教育行業中的暢銷書,很多教師、家長、學生、學者都被感動過。之所以經久不衰,大都因為那個“愛”字,第一次讀《愛心與教育》中,曾努力理解何為教育之愛,在此不再贅述。重讀這本書,讓我了思考最多的是這樣一個問題:作為教師,我們能為學生留下怎樣的生命記憶?

李鎮西老師當班主任時,無論是優生楊嵩、程樺、王銅,還是普通學生寧瑋、伍建,甚至於問題學生萬同,以及從未謀面的楊守豐、馮珉娟,他們都把李老師當成了知心朋友,且常年保持着聯繫,距離拉開了,心靈上卻越來越近了。為什麼這些學生即使畢業、成家了還不忘當年的老師呢?為什麼其他大多數老師沒有這樣的待遇呢?再次閲讀,我發現李老師真正把教育做成了心靈的藝術,陶行知曾經説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裏發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李老師把每個學生看在眼裏,讓每個學生能夠抬頭做人。他在伍建的心裏種下了善良、勤奮、認真的種子;他在萬同的心裏點燃了“我是一個好人”的願望;他在楊嵩心中樹起不斷超越自我的信心;他在王桐的心裏培養了謙虛、寬容、禮讓的格局。這些學生帶着李老師送的特殊禮物,為社會交上了一份份滿意的答卷,李老師也欣慰不已。李老師曾多次在講座中,講他和學生的故事,每講一次,都會被幸福衝擊一次,因為他幸福着學生的幸福。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的孩子們上車時沒有什麼行李,如果我們能在他們的行囊中留下美好的回憶,我會感到幸福。”作為一名教師,除了科學文化知識,我們能不能也像李老師一樣送給學生一份美好的回憶呢?我想,我們應熱愛每一個學生,永遠不放棄任何一個,以研究的心態看待每一個特殊的`學生,以最真誠的內心與學生建立溝通的橋樑;放眼未來,培養他們優秀的道德品質,無論將來從事什麼行業,都是最善良最努力最上進的那一個;教會學生自我教育,不斷改正缺點,真正認識自我,最終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

也許我們不能像李老師一樣培養出那麼多優秀的學生,但至少可以像李老師一樣培養出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學生;也許最終也不會有那麼多學生始終牽掛着我們,但至少我們在他們的成長路上,灑下美麗的種子,他們一定會記得曾經有位教師用心做過、真正愛過。

李老師在《回望20年,重新審視愛》中這樣寫到:“希望再過20年,拙著《愛心與教育》不再暢銷,甚至無人問津。因為到那時愛已經是教育的常態,每一個教師的生活都是一部屬於自己的《愛心與教育》。”書寫自己的“愛心與教育”,就是書寫自己的教育故事,書寫和學生一起留下的生命印記,始終帶着“我能給學生留下什麼”的思考,便會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719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