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讀《最好的老師》有感

讀《最好的老師》有感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最好的老師》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最好的老師》有感

讀《最好的老師》有感 篇1

書像蜂蝶飛過花叢,像泉水流經山谷,書裏的一切都是那麼美好。從小到大,我看了很多書,書是我的摯友,書是我的導師,書可以醫愚。不管是在家裏還是在學校,大家都稱我是“小書蟲”。上個月爸爸又給我買了一本新書——《我最好的老師》,書裏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讓我愛不釋手。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們傾其所學,教給我們知識,為了能使我們更有效的學習,老師們精心設計,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那位懷特森先生。

懷特森老師是“我們”班的科學老師。第一天上課,懷特森老師給“我們”講授“貓蝟獸”這種動物。“我們”根據課堂筆記做的隨堂測驗竟然都得了零分,原來懷特森老師講的關於“貓蝟獸”的一切都是編造出來的。他用心良苦,只希望“我們”從中汲取教訓,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這也不禁讓我想到四年級的那一堂語文課。

上課鈴響了,我們個個挺直腰背,端端正正地坐着。只見胡老師笑眯眯地走進教室,在黑板上畫了二棵蘋果樹,並在每棵樹上寫上數字54和34。我們都不知道胡老師的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個個都抓耳撓腮,迫不及待地想讓老師別賣關子了。胡老師也許是看透了我們的'心思,説:“今天我們來做個遊戲——摘蘋果。”胡老師接着説:“誰摘到蘋果最多,誰就贏了。”胡老師剛説完,同學們都爭先恐後地舉手。

第一場點了韋吳彤和盧敏。預備,開始!韋吳彤像一隻離弦的箭一樣從座位衝到了講台上,趕緊搶了數量多的蘋果樹,盧敏也正想衝過去,也許是心急還是什麼,她手忙腳亂,遲了一步。這一局當然是彤彤贏了!

第二場特別有趣的PK,胡老師叫陸柏杉上來,又看了看下面的同學們也許是在思考讓哪個同學上來吧!我們就開始起鬨了“讓胡老師和陸柏杉比賽!”胡老師笑了,欣然答應了我們。“一二三,開始。”本以為陸柏杉會率先行動。沒想到的是:陸柏杉並沒有率先行動,而對胡老師説:“胡老師,您先選吧!”這一句話説出口,讓大家都大吃一驚,同學們不禁鼓起掌,胡老師拿起粉筆隨即寫下:謙讓之智斯為大智,謙讓之勇斯為大勇。

終於輪到我們了,胡老師這次又畫了一棵蘋果樹,並標上數字28。胡老師叫了我和陳果一起上講台,我還是一直以為只要搶到蘋果最多的那棵蘋果樹就好了,我就馬上把手拍在最多的蘋果樹上。胡老師問:“你選好了嗎?”“選好了”我自豪地説。胡老師笑了笑把話鋒一轉,在黑板上寫下了:“退一步,海闊天空。”胡老師説:“你雖然得到了蘋果最多的那棵樹,但是別人先摘少的那棵蘋果樹,摘起來是不是更快?這樣就有時間得到另一棵蘋果樹了,34+28大於54。他摘的蘋果是不是比你的多!”聽了這些話,我才恍然大悟,好一個以退為進啊!原來胡老師希望我們能夠打破常規,靈活運用,同時又教會了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老師,謝謝你的良苦用心!

感謝這本書,讓我對老師這份職業有了更高的認識。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書,是人類知識的源泉,書讓我去迎接真理和希望,我還會繼續當我的小書蟲,因為有書相伴,幸福一生。

老師點評:

小作者閲讀了《我最好的老師》這本書後,瞭解到老師的用心良苦,特別是對懷特森先生獨特的教學感到敬佩。由此聯想到自己的語文老師,想到了四年級時的那堂語文課。課堂上一個小小的遊戲,讓孩子們懂得了謙讓,懂得了退後一步,海闊天空之道理。最後由點及面,寫出老師的偉大,寫出了學生對老師的感激之情。同時更應感謝書,是書讓小作者飽嘗閲讀所帶來的快樂。讀後感重在“讀感交替”,本文在這一方面力度可以再加強。

讀《最好的老師》有感 篇2

記得有人説過一句話: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是的,只有時時提問,時時思考,時時求證,才能發現真理,發現許多不為人知的祕密。

在《我最好的老師》一文中的懷特森老師,就以他特殊的方式,讓學生們知道了要獨立思考。有一天,他向同學們介紹了一種生物——貓蝟獸。還叫學生們傳看了這種動物的顱骨。可是當隨堂測驗卷發下來的.時候,大家都震驚了——零分!全班同學都是零分!而懷特森老師卻説:他所有有關貓蝟獸的知識都是胡編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同學們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

讀完這個故事,我也十分震驚。身為一個老師,怎麼可以這樣糊弄學生呢?但是仔細一想,這僅僅是糊弄嗎?不,不是的,懷特森老師的舉動,讓同學們明白了: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而挑權威的例子,真是舉不勝舉。比如伽利略挑戰亞里士多德的權威,讓我們知道了“兩個鐵球同時着地”白尼挑戰托勒密的權威——“地心説”,提出了“日心説”;達爾文挑戰人們信奉千年的“神創論”,提出了“進化論”……

諸多事例,都充分説明:只有敢於質問,敢於挑戰,才能有所發現,有所成就!讓我們集中精神,不要讓大腦睡大覺,去發現,去探索,去實踐,去開拓!

讀《最好的老師》有感 篇3

老子曾説:“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看了《如何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的幾篇文章之後,內心感觸頗多。

中國古代軍事家們曾在選拔軍官時,把人分成四類,並認為:智慧但懶惰的人可以做將軍,智慧而勤奮的人可以做參謀,又笨又懶的人可以做士兵,又笨又勤奮的人只會添亂,這樣的人最要不得。無疑魏書生是“智慧但懶惰”的教師,可見“懶”得恰到好處也能成為一種才能。

教師的教學工作,要學習魏書生的“懶”,凡是學生能幹的事情,都讓他們自己幹。如果教師的“懶”既能讓自己從繁瑣的事務中解脱出來,又能培養一大批能幹的學生,何樂而不為呢?可見,要想成為最好的教師,也要學會用“心”做一個“懶”教師。

要想做“懶先生”,自己思想首先要放開,對自己的學生要放心。

只要學生能幹的,教師就不去做。這是魏書生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做個“懶”教師。

魏書生的“懶教師”觀念,表現在其教學上,就是指學生能學會的,老師儘可能不講;講5分鐘能會的,就不講6分鐘。因為他覺得,老師不做,不是當老師的偷懶,而是儘可能多地給學生鍛鍊的機會。他説:“一個老師剝奪了學生做事的權利,剝奪了他努力能夠做到的機遇,就等於和不讓他吃飯一樣可怕。人家能夠吃得了,幹得了,你不讓他吃,不讓他幹,當然學生的體質就會下降。所以,看起來讓學生做事,是為了減輕老師的負擔,這不對,這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給學生一個增長能力的機會,他只有更多地做事,參與管理,參與制定計劃,他才能增長能力,增長主人翁的責任感。”正是有了這樣的觀念,魏書生才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和實踐機會,“懶教師才能教出勤學生”。

可見,魏書生的“懶”字背後有哲學:

“懶”字背後有學生。魏書生認為學生應始終處於課堂的主體地位,即使是講解課文如行雲流水者也不能夠拋開學生,不管不顧。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魏書生始終堅持把學生培養成學習的主人,致力於讓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自己。魏書生認為:“如果在教學中時時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而且是活生生的、心理和生理都有無限潛力的、不斷變化的主人,那麼教師想出來的辦法就容易使學生接受。反之,如果把雙邊活動變成老師一廂情願的艱苦勞動,那麼即使借用別人一兩個方法上的竅門,用在自己那裏也是行不通的。”那麼,學生的主人地位如何得到體現,發揚教學民主是關鍵,是根本。魏書生在教學過程中凡事都跟學生“商量”,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到教學重點、課時安排以至具體的教學方法,都同學生“商量”,儘可能達到師生認識上的統一。所以,魏書生的“懶”換來了學生的“勤”,引發了學生的主動參與,這體現了一個成熟的教育者對教育主體的尊重。

“懶”字背後有目標。魏書生的“懶”字教學,實際上是一種教育智慧,所有環節,包括課前的鋪墊,都是圍繞既定的教學目標一步步自然行進,草蛇灰線,形散神聚,看似無意,實則有心。其實,成熟的教學,跟音樂、繪畫等其他藝術一樣,最高的技巧就是沒有技巧,是大象無形大音希聲,但其中一定有“象”一定有“聲”,有象外之象聲外之聲,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一樣的意境。

“懶”字背後是勤奮。教學作為一個動態系統,它需要教師的高度智慧來調控,而這樣的智慧需要教師課前長期的勤奮努力,正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除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爛熟於心、潛心把握外,還需要教師對課堂可能涉及的文學、史學、哲學、美學、時政、天文、地理乃至於社會世相、甘苦人生等等,都要有所涉獵。總之,教師的每一堂課都要以一生的勤奮積累來準備。勤奮學習,勤奮思考,勤奮研究,勤奮總結。作為教師的`魏書生身上,有他幾十年來對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有他訓練表達苦練成語連句的虔誠和追求,有他借鑑東北二人轉的表演功力用於課堂而活色生香的喜悦和成功……

由此看來,魏書生的“懶”是一種外在的表象,其實,“懶”教師時時在思考,在構思,“懶”教師是要用心來做。而魏書生教學中的“懶”更是一種智者的教學策略,是勤奮之後對教學駕輕就熟的自信,是對學生和整個教學的尊重。

現在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獲取知識的途徑有許多種,如報紙雜誌、網絡電視等各種媒體。課堂上老師言傳身教只不過是其中一部分,過去那種師傅帶徒弟的方式根本不能適應現代教學,因為,教師在知識總量上和學生相比,佔的優勢大不了多少。現在課堂教學最需要的是怎樣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讓他們懂學習、會學習,一旦他們掌握了學習方法,有了好的學習習慣,就可能在較短的時間裏,獲取大量知識。所以,教師要相信學生,放心大膽地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給他們一片天,你就會看到那裏有七色彩虹出現。

讀《最好的老師》有感 篇4

讀罷《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課,我禁不住感慨萬千,同時為課中的實例所心服口服。

在這篇課文中,講了一位大三的哥哥竟然解出了困擾許多數學教授的難題——西塔潘猜想。為此他便晉升為“教授級研究生”,那一年他才22歲,名叫劉路。原來在他讀八年級時看過一本《古今數學思想》的書,從此喜歡上數學。上大學後,劉路哥哥為“西塔潘猜想”查閲了許多數學名著,絞盡腦汁地想解出這道題。“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成功的解出了“西塔潘猜想”,因此而一舉成名,故事為世人傳頌。當我讀完這篇課文,便陷入沉思。

劉路哥哥因興趣而成為了教授,使我想起了自己因興趣而能學好英語的事情。在我上三年級的時候,學校裏開設英語這門學科,當時我挺擔心自己是否能夠學好。初上英語課,我由於膽怯而不敢舉手發言。漸漸地,我熟悉了它,除認真聽講外,還積極地舉手回答問題。就這樣,我在不知不覺中喜愛上了英語,和它成了“好朋友”。直到現在,我的英語也很不錯。

我的故事和劉路的事例大同小異,我從中悟出一個道理:劉路哥哥就因為喜愛上了數學,在大三的時候就解出了“西塔潘猜想”。就算他有數學天賦,是個奇才,興趣也要佔他成功的三分。可見興趣對於一門學科、一行事業是多麼的重要。對於我的英語成績一直不錯的`這件事來説,也是如此。若不是我對英語產生了興趣,也許我的英語成績就不會那麼好。在當今社會,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佔用學生的節假日,上名目繁多的培訓班。然而,家長們不一定了解孩子們是否真心喜歡,迫於家長的安排,孩子們不喜歡也得走進培訓班,其結果是適得其反。既浪費了金錢,又浪費了自己和孩子的精力、時間。

讀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課,我得到了新的啟示:想要做好一件事,或學好某學科,必須先培養對它的興趣。若沒有興趣,則不要強求,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這就是——興趣是個好老師。

讀《最好的老師》有感 篇5

《做最好的教師》,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究竟怎樣的才是最好的教師?究竟如何才能做最好的教師?帶着這個思考,我與李鎮西老師一起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讀着此書,彷彿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博學多才,為你排解煩惱、指點迷津,又如一位長者常伴左右,他和藹可親、誨人不倦,當你遇到困難時及時給予幫助,讓你有信心繼續走下去。看了此書,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會無比的激動。在激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

一、童心是師愛的源泉

讀了李鎮西老師“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我明白了教育,需要我們常常站在兒童的角度看問題,所謂的“理解兒童”,不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理解,而是以兒童的心去理解兒童的心。平時我總是拿一個成人的標準來看待我的學生,經常對他們説的話是“你們都這麼大了,該懂事點了啊!”

冷靜下來想想,他們才多大,正是愛玩的年紀,如果都把他們變成我們心目中懂事、聽話、尊敬老師、孝敬父母、多學習少玩的完美類型,那孩子們就成了我製造的模具中的工具。我忽略了孩子們的內心,忽略了孩子們真正需要的東西,而李老師能夠在教育學生的同時“向學生學習”,他真誠的尊重學生,勇於在學生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李老師説的好:“教育是心靈的藝術。如果我們承認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那麼教育過程便決不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應該充滿人情味……讀着李老師的文字,感悟着他的心靈,回憶自己的教育行為,我陷入了沉思:學生是有差異的,有的文靜、有的好動;有的乖巧、有的調皮……好玩是他們的天性,只有在玩中學、樂中學,才能真正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我們為什麼不讓孩子學海無涯“樂”作舟呢?為什麼一直讓他們徜徉在“苦海”之中呢?我們有什麼理由剝奪他們的天性呢? 當我們擁有一顆童心時,我們就更容易的去理解學生,當我們有了童心和愛心之後,自然我們就會很容易的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和他們一塊來分享快樂與煩惱,學生就會視你為他們的知心朋友,對你的愛自然也就會流露出來。我想,只有真正做到這一點才能夠去教育你的學生,説是教育,或許更多的是一種行為的感染。

二、愛心創造生命的奇蹟

讀了此書,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八章《學生思想改造工程》有這樣一句話:“即使某些教育者心目中“一無是處”“不可救藥”的學生,其心靈深處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的道德萌芽。”李老師用他的愛心、耐心和信心譜寫了一曲感人的篇章,他用愛心的堅持創造了一個個生命的奇蹟。

回首自己的教育歷程,在我身上缺乏的正是那種真正以學生為本的廣博無私的具有持久力的大愛,那種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學生將來發展的高瞻遠矚的博愛。很多的時候,我的責任感來自於個人的愛面子,個人自我價值的實現。生怕自己教的學生不如別的班級會被同事、領導看輕,被嘲笑為無能。因為我在乎我所帶的班級的學生在學校的所有表現,當孩子們表現優秀時,我會內心竊喜,當孩子們表現較差時,我會內心煩躁。這種不正確的以個人主觀意願為前提下的教育管理方式,自然暴露出一系列弊端來:如做事求立竿見影,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教育教學方式上雖提倡民主,可有時也會顯得專制;學生一旦犯錯或沒有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就會有恨鐵不成鋼的衝動;有時處理問題比較急躁,不能冷靜地聽取意見;對一些經常會搬弄是非,自己又管不住自己的學生,向我來訴説自己的委屈時,也會流露出不耐煩的語氣;對課堂上不注意聽講,小動作不斷,影響同學上課的調皮學生會從內心感到厭惡;對經常給班級扣分的同學我也會毫不留情加以批評……現在想想,更多的是慚愧,從現在起,我也應該像李老師那樣,給學生給予更多的愛、更多的耐心,更多的信心。

三、閲讀與寫作提高教師素質

首先我也是一個語文老師,可是我的專業素養不高。但凡名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愛讀書,勤動筆。李鎮西在書中寫到:“讀書、教書、寫字,就是我現在生活的全部內容。”對比自己總是以沒時間閲讀為藉口,久而久之自己的文化儲備越來越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説到寫下水文,我們總會嫌麻煩,懶得動筆。其實,葉聖陶先生很早就提倡寫“下水文”,在李老師的習作中有一類就是下水文,每次學生寫作文,他也一定和學生一起寫。教師和學生一起作文,其意義不但是可以給學生示範,更重要的是有助於我們瞭解學生的寫作心理、理解學生的寫作甘苦。反思自己的習作教學,我寫過下水文嗎?大多都是“拿來主義”,把教案上的範文一念了之。總是在埋怨學生的作文差,可是自己的作文教學有效嗎?我不敢保證今後我能堅持寫下水文,但我想從“不寫”到“寫”再到“寫得多”也是自己的一點進步。

此書,洗滌了我的心靈。讓我們成為一個現在感到快樂的人,讓孩子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體驗到求知的快樂,思考的快樂,創造的快樂,成功的快樂,而且體驗到集體的快樂,朋友間友誼的快樂。讓我們的老師在工作中,體驗到激情隨意揮灑的快樂,同事間互相理解的快樂,體驗到孩子們帶給我們的快樂。

“最好的老師”——教師心中的豐碑,雖遙不可及,但孜孜以求。

讀《最好的老師》有感 篇6

讀完了李鎮西老師集25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粹——《做最好的老師》,我深深地被李老師的愛心和民主所感動,被李老師的人格魅力所折服,給了我很大的啟迪和感悟。

《做最好的老師》那一句句耐人尋味的話語正是李鎮西老師幾十年教書育人的切身體會。在書中盡情展示了李老師的教育教學思想、藝術和具體的操作方法。把理性的思考傾注於可讀性極強的教育故事之中,在一個個跌宕起伏、曲折動人的故事裏,融入了李老師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讀着李老師的文字,感悟着他的心靈,反思着自己的教學行為,讓我的心靈又一次得到洗滌。其中他的班級工作、育人之道,更是深深地吸引着我,感染着我、啟發着我……

如何提高學生的自制能力,讓學生做到班主任在與不在都一個樣呢?這是我當班主任以來一直困擾着我的一個問題,今天,我在李老師身上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權威轉化。

李鎮西老師認為,把教師的權威轉化為集體的意志,這是班級管理中引導學生自我管理的重要原則。如何做到“權威轉化”他的做法如下:

一、引導集體。就是在班集體形成之初,巧妙地引導學生把教師對學生的管理要求當作自己的願望提出來,使班級紀律在學生心目中不是“班主任對我的要求”,而是“我自己對自己的約束”。如開學初,對學生提出三個問題:大家是否希望咱們的班級成為一個優秀的班集體?既然每個同學都有這個願望,那麼為了實現這個願望,每個人應不應該努力克服自身的缺點?要克服缺點,班級需不需要制定一些規章制度?在此基礎上制定的紀律,就已不僅僅是教師強加的“條條框框”,而成為學生集體的內在要求。

二、利用集體。班主任要善於發現學生集體中客觀存在的一些與教師權威一致的積極因素,利用這種積極因素來抑制集體中的消極因素。由於這些積極因素是學生集體中客觀存在,又與教師意願不謀而合,因此它雖然藴含着班主任地教育意圖,卻使學生覺得這是集體的意志,而非班主任的權威。如對於少數違紀的'學生,李老師從不以班主任的角度提出,而讓學生自己擺違紀現象,論違紀危害。這樣,對違紀學生來説,他們受到的懲罰,並非班主任的“鐵腕”,而是來自學生集體的譴責與制約。

三、規範集體。李老師常與學生共同制定班級法規,以此作為一種制度對班級進行日常管理。所制定的班級法規儘可能地包容班級一切可能出現的違紀情況;不僅提出紀律要求,同時有相應的強制辦法,明確“違反了紀律要怎麼辦”。既體現出學生之間的互相制約也體現出師生之間的互相制約。人人蔘與管理,人人又被管理。

受李老師的啟發,我也在班級中實行了班規法制,從提出到制定,從制定到實施,同學們的積極性很高。班級的違紀行為也明顯下降。

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給我的啟迪和感悟還不僅僅於此。他的師愛也令我十分感動。如李老師對愛的堅持可以是和學生一封封充滿感情的書信;可以是和學生一次次真情的對話;可以是向學生髮自內心真誠的道歉;可以是堅持不懈地給學生讀一些優秀的小説名著……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將會繼續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不斷尋求突破,找尋適當的教育方法,做一個受家長、學生喜歡的老師.

讀《最好的老師》有感 篇7

在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中,有一篇文章叫《不要傷害學生的自尊》。文中寫道:師愛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教師應儘量(只能做到儘量)不要傷害學生心靈中最敏感的地方——人的自尊感。並談到自己曾為傷害過學生的自尊心而感到深深的內疚,自責。看完這篇文章後我也同樣的感受。

人無完人,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多多少少會傷害到一些犯了錯誤的學生的自尊心。在教師的生氣,一不小心下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這與孩子的個性有關,也與老師即時處理事情的方式方法有關。這也造就了兩個方向的孩子,絕大部分孩子不會因此記恨老師,而極少部分孩子真的會對老師產生“恨”。這樣的現象也讓我們認識到在對待不同性格的學生要採用不同的方法,儘量不傷害學生的自尊。自尊心、自信心是孩子成長的精神支柱,是孩子向善的基石,也是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作為家長和老師需要保護,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如何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不使他們自尊心受到傷害呢?

首先,在遇到問題時與其對孩子大吼大叫,還不如耐心跟孩子講道理,別看孩子小,他們真的很懂事。我們要給孩子改過自新的信念,要相信他們,用鼓勵的手段,幾句“我相信你能改正錯誤”、“我真的看好你”,簡單的拉鈎都能讓你成為孩子信服的'老師。慢慢地孩子改變了自己之前的壞習慣,你也成為了孩子們信服的人。教師想直截了當地幫助學生改正缺點,把他的缺點公之於眾,以使其他學生從中吸取教訓,不犯類似的錯誤,這種方法是最不成功的,因為這無異於開“批判會”,把孩子心靈中敏感的地方——自尊心、個人尊、自豪感統統暴露於外,並使之受到傷害,這種教育所造成的損失是難以估量、無法彌補的。

其次在批評中做到不傷害學生。沒有批評的教育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脆弱的教育,批評也是一種關心、愛護的表現。但過分的批評難於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更容易使學生對老師產生敵對情緒,這樣一來也就失去了批評的意義。批評學生,要對事不對人,無論是對優秀的學生還是經常犯錯誤的學生,老師都要一視同仁,並且評語要準確,真誠,使學生欣然接受。總之,在批評學生時,要以尊重學生的人格,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為前提,然後選擇不同的教育方法。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只有當學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且樂於接受時,才能使教育取得最佳效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説過:“小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裏有愛迪生”,還有人們常説的:“欣賞和鼓勵是最好的教育”和“愛是最好的教育”。在與學生閒談,教師語言要文明,語氣平和,態度可親。要多一點愛心,少一點怨言。多表揚鼓勵,少批評指責。特別是對後進學生的談話,更要注意語言分寸,你表揚幾句,他會高興得不得了;你幾句否定的評價,他就會自暴自棄,甚至怒氣沖天。因此,與後進生談話時,更應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民主、平等、文明的交談,既能讓學生暢所欲言,拉近師生的距離,又能使談話產生教育效果。

李鎮西老師告訴我們,最好的教師要給學生以長輩式的關懷和愛護,從不以家長式的態度對待學生。愛學生始終堅持對學生持尊重的態度。即: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感情,不傷學生的自尊心,有禮貌地對待學生。教師尊重學生是學生進步的外因,學生自尊自強是他們進步的內因。實踐中的許多事例使我感受到:只有尊重人,才能感化人。尊重學生,學生就會向老師敞開心扉,用全心來接受教師的愛。

教育無小事,教育在教師的舉手投足間。我們能做到的只能是儘量、儘量、再儘量不傷害每一個孩子。

讀《最好的老師》有感 篇8

踏上工作崗位九年了,在這期間我有過悲傷,也有過快樂,有過失敗,也有過成功。學生時代,我是一個勤奮而努力的學生,踏上工作崗位,我依然是雄心壯志,想着做一個讓學生喜歡的老師,想着做一個優秀的老師。可是由於缺少豐富的工作管理經驗,常常會有棘手的突發事件讓我束手無策。什麼是最好的老師?一直在尋覓答案。

最近讀了教育名家李鎮西寫的《做最好的教師》,這本書記載了李老師從教多年的經驗與收穫,書中從作者步入崗位初期寫起,從青澀寫起,到有一定的經驗,到經驗豐富,滿腹經綸,將自己的成長與成熟一步步介紹給了我們,頗有感觸。

有這樣一段話:“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的或自由的發展。愛是教育的基礎,也是教書育人的動力。李鎮西老師在序言中説:“每個人都是一棵樹。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 ;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儘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達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讀到這裏不禁問自己,在九年的工作中,我有沒有達到自己最初給自己設立的目標呢,有沒有超越自己呢? 愛是教育永恆的主題。愛表現為對教育事業的愛,對教育對象的愛。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着要對學生的成長以及未來一生負責,所以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只喜歡學習優秀的孩子,而忽略了後進生,他們更需要關心。只有那些“不可愛的孩子”、“後進生”才最需要你的愛,他們就像迷途的“羔羊”,需要温暖,需要陽光。對於“後進生”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羣體,教師必須給他們一個空間,給他們更多的關懷,讓這些飢渴的`花朵,沐浴陽光,健康成長。

並且真正的教育之愛,並不是遷就學生,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而是要給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提供幫助和服務,我們要給與學生的,是他們走出校園多年以後仍然保留在身上的,深入骨髓的習慣和性格。這種帶有養成良好文明習慣的“養成教育”並且帶有“強制性”,

離開了嚴格要求,便不是真正的愛。

老師也只是個普通人,也有自己普通的感情,教師要怎樣擁有“師愛”呢?李鎮西老師用一句話告訴了我們:“童心是師愛的源泉”。 只有童心才能理解童心,帶着兒童的興趣去探尋學生的心靈深處的途徑,懷着兒童情感去理解兒童的心靈世界,那樣才能真正走近學生的心靈世界,能理解學生的做法,從而讓自己與學生的思想感情保持和諧一致,這樣的老師就善於發現學生缺點中的可愛之處,甚至智慧之處,那他看到的學生,都是帶着“可愛缺點”的可愛孩子。同時,如果想和學生相處愉快,你就不能拿着大人的思想來衡量這些孩子,畢竟他們還不是大人。他們的思維有時還很幼稚,還會做錯很多事情。如果你的要求很高很嚴厲,這樣會讓學生產生牴觸情緒。這點我深有體會。

工作以來我擔任語文教學和班主任,總是要求孩子們達到自己心目中的標準,總是覺得他們錯誤很多,例如不講衞生,不按時完成作業??常常會責怪他們,這樣對改正錯誤並沒有太大成效,反而我用鼓勵的方式,用允許他犯錯的方法來教育孩子,孩子們的錯誤越來越少了。 要做最好的老師,那就要帶着“愛”這個教育理念行走在教育道路上,愛教育事業,把教育當作自己的一項事業,愛學生,用真正的愛——師愛,去對待學生,為學生的的未來服務!

回首自己走過的路,不禁慚愧萬分。今天讀李老師的書,彷彿進行了一次精神洗禮。我也願“做最好的老師”!從現在開始,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爭取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

讀《最好的老師》有感 篇9

最近我讀了教育專家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本書是他25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粹,全方位闡釋了李鎮西老師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學生思想工作、學生心理健康、語文教學的理念和實踐,《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本書幾種展示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一束和具體操作方法,作者的教育表達樸實、詩意、形象而充滿激情。李鎮西老師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個跌宕起伏、曲折動人的故事,發人深省,撼人心魄,催人淚下。書中一直圍繞的中心就是愛心。“愛心是好教師的最基本條件,一個手孩子中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這是留在我腦海中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我們常常説要多理解學生,但有時學生的言行,站在老師的.角度是很難理解的。如果我們換位思考.學點兒童思維,將更有助於我們真正理解學生。這讓我想起了發生在我的我的學生之間的一個小故事。那是我教住宿班的時候,在一個單週的週六,我照例在教室裏值晚班。此時,王╳╳的爸爸和媽媽走進了教室,因為馬阿姨告訴他們,他們的兒子臉上上火,所以孩子的家長來看看他,心得體會《《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在與孩子交流了一段時間後,他們要回家了,孩子也很懂事的和父母道了別。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可是沒過多久,王╳╳慢慢走到我身邊,輕輕地對我説:“費老師,我想媽媽了。”“媽媽不是剛來看過你嗎?”孩子無語,只是低着頭,身體輕輕地蹭着我。

是呀,他們畢竟才是剛滿六週歲的孩子,那麼小就離開父母開始了住校生活。真的很不容易,想想和他們同齡的孩子,許多現在正圍在父母身邊撒嬌,而他們卻只能留在學校。雖説媽媽剛來看過他,其實也正因為媽媽來過了,孩子才會更戀媽媽。“那,老師抱抱。好嗎?抱抱就不想媽媽了。是不是?”小男孩用力點了點頭。於是我將他輕輕托起,抱到了我的腿上。男孩將頭深深地扎進了我的懷裏,眼淚在眼眶中轉動。高爾基説:“愛孩子,這是母雞也會的事。可是善於教育他們,這就是國家的一樁大事了。”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主張對學生施以“仁愛”,做到“誨人不倦”,我國近代教育家夏沔尊説過“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因此,我們可以説師愛是教育的靈魂,是架構師生心靈的橋樑,是教育成功的基石,是教師教育學生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在教育過程中,無私地奉獻這種師愛,既是教育成功的關鍵,又是衡量一位教師素質的重要內容。日本一家報刊,對千名學生進行調查,有52.8% 的學生希望老師温和、可親、具有愛心;而喜歡淵博知識型老師的只佔31.1%。由此可見,在教師的素質中,師愛佔了多麼大的比重,有時,師愛比淵博中國

讀《最好的老師》有感 篇10

每位教師都期望成為優秀教師,全國著名的特級教師——任勇老師的《你能成為最好的數學教師》,就為我們展現了一條走向優秀的道路。儘管優秀之路艱辛而遙遠,但許多教師始終堅持探索,並留下了成長的足跡。只要踏踏實實地堅持下去,只要經得起教育探索的艱辛,一路堅持不懈,平凡的教師也能一點點地走向優秀,實現人生的價值和追求。

書中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是“教學永遠都是不完美的藝術,但追求有魅力的'教學,是所有老師的共同願望。教學之道施展的主陣地是課堂,唯有聚焦課堂、激活課堂,才能迴歸教育本身。教師要走向優秀,教學是最重要的基本功。立足於備課,決戰與課堂,習慣於反思,是有智慧的教師的基本教學行為。”

在書中,任勇分享了他的“育己”之道:天天學習,天天進步;終身學習,終身受益;自主學習,自我發展。在任勇看來,教育科研使他由一名普通的師專生成為一名特級教師。教育科研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深奧難懂。我們完全可以從身邊的小事開始、從教學的細節做起。研究對象可以是我們的學生、班級乃至所教的年級、所在的學校;研究的內容,可以是一次備課、一次講課、一次作業批改、一道題、一次測驗。

讀《最好的老師》有感 篇11

在讀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的過程中,我的收穫很多。我深深的瞭解了李老師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語文教學的理念與實踐。讀着書,讓我不禁為他對學生的熱愛而震撼!為他對教育工作的熱愛而讚歎!為他的獨特人格魅力而折服!

通過讀書,我感受到了《做最好的老師》對教育工作的無比赤誠,要對學生的無比熱愛,我也希望自己能以這樣的一顆教育者的心,用這種愛心成就輝煌。愛孩子,才能理解孩子;愛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愛心;愛孩子,才能無微不至地關心、關注成長的每一個細節;愛孩子,才能成為孩子的親密朋友;愛孩子,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媒體不斷地報道出某些教師的惡劣行徑,社會也表示了強烈的譴責。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教師真的不懂法嗎?

當懲罰做的不適度,扭曲了人的情感承受能力,就容易轉化為體罰。我們講教育是尊重人的教育,懲罰的實質是違背尊重的原則,老師的一句話,一種行為,一種措施,導致學生傷害的案例不在少數,這又給我們提出了新的課題:教育的懲罰走多遠。

教育是教育人的,同時也是人操作的,我們必須用人文的思想看待教育,以教師的生命喚醒學生的生命,用老師的真愛來補償教育的缺憾,路就在腳下。我想,教育是什麼?教育就是愛!有愛才有教育,愛是教育的靈魂。簡單粗暴的體罰,那不是教育;不講方法藝術的懲罰,那也不是教育。

教育需要過程,教育需要心智。當我們看到孩子打架的時候,當我們看到學生不完成作業的時候,當我們看到學生不遵守校規的時候,當我們看到學生反覆犯同樣錯誤的時候,你是否想到他是個孩子,你是否想到他們的品格還是可塑的,你是否想到他們的情感也是能感化的,你是否想到變一種方式來處理、來化解。老師累點,苦點,甚至是心酸點不要緊,可千萬不要損傷學生的`身心健康。做一個負責的教師,也要做有耐心的教師,更重要的是做一個有愛心的教師。

“有人説,教師的生命像一個長長的句子,艱辛是定語,耐心是狀語,熱情是補語;又有人説,教師的生命像一個根號,一疊疊作業本為他的青春無數開平方。”其實這些都只説了一半。因為,對於幸福教育的教師來説,教育不是犧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複,而是創造;教育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有一句話説得好,選擇一行,愛一行,我也是這樣,我不知道選擇教師這個職業對不對,但是當我面對那幫學生時,我覺得我應該做最好的老師,至少對得起這幫孩子!我現在一直在努力,盡我心去做我做好一名教師應盡的一切義務和責任。

總之,我們的今天要比昨天做的好,每天都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老師! 像李老師那樣,用真心、愛心、誠心、耐心,換來孩子們純真的笑容,贏得孩子們的尊敬和愛戴。

讀《最好的老師》有感 篇12

“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老師。”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卻藴藏着值得讓人為之奮鬥一生的追求。

作為老師,成為最好的老師一直都是每個教育者不懈追求的目標。如何做到最好,每個人認同的標準雖然各不相同,但其本質是同一不變的。

再讀李鎮西老師《做最好的老師》中,教師對學生深沉的愛,執着的不悔深深地打動了我。生活中、工作中許許多多看是簡單瑣碎的事情卻無不藏着一名教師對學生的'執着的愛與責任,這樣的事情相信許多的老師平時的工作中都曾經歷過。 成為一名真正的老師並非像有些人口頭上表示的那樣能夠簡單,能夠持之以恆,堅持不懈以愛心與童心完善我們的教育使命,相信這就是李老師常能夠成功的關鍵所在吧!

正如李老師所説“‘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

對學生的一腔愛心。這是所有成功教師的共同經驗。愛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愛心。愛孩子才能無微不至地關心、注視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才能為他們的每一點微小進步而衷心喜悦,才能感知他們的苦惱和困惑,並且為解決這些問題而費盡自己的心血。正是因為愛孩子,才能在十幾年的時間裏堅持不懈地寫下那麼多手記、札記,為進一步探索教育的規律積累那麼多原始的寶貴的資料。對待學生的平等態度,可能是他的這本手記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他是學生的老師,更是學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為他知學生們的心,他就贏得了教育引導的主動權,同時也贏得了學生對他的尊重。在他和學生之間,我們看不見有什麼“代溝”。有的人用“孩子王”的説法來貶低教師。其實,要做孩子們認可的“王”,真是談何容易!

“‘做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平和的心態,也是一種激情的行動;是對某種慾望的放棄,也是對某種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細節,也是輝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輕勝馬’的閒適從容,也是‘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蕩氣迴腸。”

讀《最好的老師》有感 篇13

《做最好的老師》一書,它是由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老師所著。這是李鎮西老師多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粹,全方位地闡述了李鎮西老師的教育觀念。

我在李老師的教育觀念中,我不斷髮現問題,在其中慢慢去體會、理解。從中我從很多的教育實例中學到了很多,受益匪淺,現在我就來談談我的感受。 書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深思。他對教育工作的熱愛,對學生的熱愛。李老師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追隨者,他在書中極力強調"沒有愛,便沒有教育","在教師素質的諸多因素中,對學生的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責任之心等教師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

他説我們教育對象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對李老師的這些話語我又很深的體會,並且值得我們的深思! 人們都説“幼兒教師的職業是一種良心的職業。在這份職業中,‘責任心’是軀體,‘愛心’是靈魂”。每天進入幼兒園的大門面對班級裏一大羣可愛單純、性格迥異的.孩子,我努力地用自己的責任心和愛心去“教好書”、“育好人”,儘量地從繁瑣忙亂的工作中去領悟別樣的充實和快樂。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我將認真準備每個教育活動,悉心準備每個生活環節,平等的有責任的去對待每個幼兒,重視並保障每個幼兒的安全問題。

比如我們班幼兒各方面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孩子説話口齒清晰、語句完整連貫,有的孩子只能斷斷續續地説出大概意思;有的孩子個性活潑開朗、喜歡與人交流,有的則內向膽小、默默無語;有的長得可愛穿着整潔,有的則灰頭土臉邋里邋遢……本着對每位孩子負責的心和愛心我沒有厚此薄彼,而是為每一位孩子提供均等的發展機會,讓每一位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讓幼兒感覺身邊充滿了愛,便融入到了這個愛的大家庭。

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繼續將愛心和責任心交織在一起,朝着“抬頭是天、俯首是地,中間是課堂和幼兒”的意境而努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75ype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