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誡子書》讀後感

《誡子書》讀後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誡子書》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誡子書》讀後感

《誡子書》讀後感1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讀後感《誡子書讀後感》.在這裏,諸葛亮用的是雙重否定的句式,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現了他對兒子的教誨與無限的期望.用現代化來説:不把眼前的名利看的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的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誡子書強調靜與儉,是學習,才幹和志向的基礎,是自我修養,自我砥礪,自我提高的關鍵.那什麼是真正的靜呢?靜在身體外部的'表現,可以理解為泰然,穩重,禮節,嫻靜,含蓄等等.靜在身體內部的表現,可以理解為滿足,專注,快樂,充實,激情,樂觀,向上等等,凡能夠使身心達到積極和諧狀態的一切,都應稱之為靜.

在小窗幽記中講多躁者,必無沉潛之識;多畏者,必無卓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多言者,必無篤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多躁,多畏,多欲,多言,多勇都將影響身心達到靜的最佳狀態.

在眾多名人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耐得住寂寞.盛大網絡公司CEO陳天橋説過:想要成功,就要耐得住寂寞孟子也有云:故天將降大任於世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誡子書》讀後感2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就是東漢末年最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在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以後就成為歷代相傳的修審理志的名篇,這就是《誡子書》的前世今生了。

《誡子書》在我們華夏各地都有餘音,例如:湖北為了紀念諸葛亮亮舉行了萬人誦讀《誡子書》的活動;我們還看了一段視頻是誦讀《誡子書》﹑表演《誡子書》﹑歌唱《誡子書》這三種形式;還有在軍校的學生們們站得整整齊齊全校誦讀《誡子書》。可想而知,人們為了紀念諸葛亮給他的兒子諸葛瞻寫的家書,舉辦的活動是多麼隆重啊﹗《誡子書》中的一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至今仍被很多人奉為座右銘。諸葛亮在家書中告誡兒子,要注意修身養性,生活節儉,以此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他對兒子的期望,千言萬語只化作這五句話,而就在這僅僅的五句話中,是深藏了多少言語啊﹗我們現在又有誰有這麼一位品格高尚、才學淵博的.父親呢?

《誡子書》不僅僅是給諸葛瞻的一封家書,這也是諸葛亮對他自己一生的總結。我們也一起誦讀諸葛亮的《誡子書》,細細品味書中所藴含的道理,也讓我們感受一下諸葛亮的一生吧﹗我們以後要做一個君子所擁有的品德的人;要依靠內心安靜來修養身心;要依靠簡樸的作風培養品德;要看清世俗的名利,才能表明自己的心志;要身心寧靜,才能達到自己理想的目標;要學習就要靜下心來,專心致志;想要增長才幹必須刻苦學習;努力學習才會有廣博的才幹;有志向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要珍惜時間,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誡子書》讀後感3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在這裏,諸葛亮用的是雙重否定的句式,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現了他對兒子的教誨與無限的期望。用現代化來説:”不把眼前的名利看的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的`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誡子書”強調“靜”與“儉”,是學習,才幹和志向的基礎,是自我修養,自我砥礪,自我提高的關鍵。那什麼是真正的靜呢?“靜”在身體外部的表現,可以理解為泰然,穩重,禮節,嫻靜,含蓄等等。“靜”在身體內部的表現,可以理解為滿足,專注,快樂,充實,激情,樂觀,向上等等,凡能夠使身心達到積極和諧狀態的一切,都應稱之為“靜”。

在“小窗幽記”中講“多躁者,必無沉潛之識;多畏者,必無卓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多言者,必無篤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多躁,多畏,多欲,多言,多勇都將影響身心達到“靜”的最佳狀態。

在眾多名人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耐得住寂寞。盛大網絡公司CEO陳天橋説過:“想要成功,就要耐得住寂寞”;孟子也有云:“故天將降大任於世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誡子書”給了我許多啟示,大家可以看一下哦!

《誡子書》讀後感4

諸葛老師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留芳千古的謀略家。今天爸爸推薦我讀他寫的《誡子書》,讓我從他教育兒子的'側面懂得了他超人的智慧不是天下掉下來的,而是他修身、立志、勤奮和學習的結果。

《誡子書》説:“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文章主張通過“靜”來個修身,通過“儉”來養德。教育他的兒子要有遠大志向,並通過努力學習增長才幹來實現志向,而要學習好知識就要寧靜專一。否則年華將隨時光而飛馳,人的鬥志也將隨歲月而流逝,最終將象枯樹一樣枯敗零落,成為社會無用之材,悲哀地坐守窮困的草舍,到老了一事無成,後悔莫及。諸葛老師對他兒子這樣教育,相信他自己也是這樣做的。

《誡子書》對我也很有教育意義,我生性好動,愛好廣泛而難以專心做好一件事,遇到困難就愛打退堂鼓,以至於學習成績起伏不定,下棋更是大起大落,大概就是因為沒有“澹泊明志”、“寧靜致遠”。

諸葛老師之所以年僅二十八歲就當了劉備的軍師,談笑間殺敵於千里之外,並在亂世中為劉備打下蜀國江山,名垂千古,肯定是從小“寧靜致遠”,博覽羣書。我想我如果從現在就開始專心學習,“寧靜修身”、“勤儉養德”,成不了諸葛老師,也定能比諸葛老師兒子強。

《誡子書》讀後感5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諸葛亮54歲臨終前寫給他兒子的一封家書。他教導他的兒子注意要修身養性、生活節儉。以此來培養自己兒子的品德。這一句話讓我感受最深了﹗因為這一句話也是教導我們要修身養性、生活節儉的良好習慣。

《誡子書》這篇文章,教導我們要想君子一樣依靠內心安靜來修養身心;要依靠簡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要看輕世俗的名利,就可以表明心志。身心寧靜就可以達到理想的目標。可是,時間的流逝是那麼地飛快。轉眼間,我們從一個剛出生的嬰兒變成了一個上六年級的大孩子了。我們小的`時候做起。但是一眨眼的功夫十四年過去了,現在才開始培養好的品德,好像有點晚了。可是,《誡子書》中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一生下來就很聰明。不用很多天培養品德就可以看出他的品德高尚了。雖然他只是一個八歲的孩子,雖然他比我們小,但是看得出他的品德要比我們高尚得多。那是因為他的父親教導的他嚴格。長大以後才可以取得那麼好的成績。雖然他很聰明,但是他的父親還是教導的他很嚴格。我想﹕我們以後要好好學習,要想諸葛瞻學習,學習他的聰明機智。

不管父母管得我們嚴也好,不嚴也罷。只要我們自己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兒,就可以取的好成績。我們也要像諸葛亮學習,學習他的機智和勇敢。他的機智和勇敢都已經傳到他的兒子身上了。

《誡子書》讀後感6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誡子書》雖然區區84字,但卻能廣為流傳,名垂千秋,必有其道理所在,所謂微言大義,即使如此。

諸葛亮的《誡子書》,在現在許多人眼裏看來是文采斐然,妙筆生花,其實現代的翻譯卻通俗易懂,也是老生常談。但這卻是凝聚了他對於兒子的寄予和希望,光是這份濃濃的愛,就足以字字珠玉。

接下來談談其內容。《誡子書》主要圍繞為學習論述,學習重在“靜”。什麼是靜,非遠離世俗喧囂繁華愜意于山水之間的舒適,也非寂靜之所空蕩無人的幽深,而是不受外在滋擾而堅守初生本色,秉持初心。只有內心平靜,再大的磨難也會勢如破竹。

學習的歷程就好比站在巨浪的`頂端,身後萬丈懸崖。這一路荊棘之上,內心寧靜必會處變不驚。內心寧靜是做學問的法寶,就好比亂世為王,必擲血屠狼。

當然,學習不只是要金榜題名,光宗耀祖,更重要的是能修煉自己的品德,修煉自己待人待物,做人的方法。如果只是學習好,這樣的人又心懷不軌,就定會危急四方,害人不淺。所以做人比學習好更重要,學習好只是淺層次的,品德高尚才是眾人眼中的智者。

當我們晃晃悠悠,碌碌無為度完一生,守着自己破舊的房舍時,我們多麼後悔自己的一無所事,多麼遺憾青春的光陰消逝,少了應有的成長體驗,少了時光的開心折磨,到老只有白髮陪伴。

諸葛亮的《誡子書》可謂是詞約義豐,擲地有聲,有諄諄告誡之語,更有溢滿殷殷期盼之情。我們讀之思之,並當躬行自勉。

《誡子書》讀後感7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古代家訓,多是古代大家教育子孫的金玉良言,其中濃縮了古人畢生的生活經歷和人生體驗,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現代人讀來也有可以借鑑的地方。其中,對我來説,印象最深的就是《誡子書》中“勤於開卷,敏於探索”的精神。

《誡子書》中説:“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在今天,學生的職責就是學習,但是學習不意味着死讀書,讀死書。學習不僅意味着多讀書、讀好書,學習也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必備的`素養,常言道“活到老學到老”。一般而言,一個讀書多的人,學富五車,知識淵博,對世界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認識。這種人總會給人以彬彬有禮、豁達雅量、涵養深厚的印象,他的生活態度、工作能力、精神境界,也肯定與目不識丁的人有很大區別。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告訴我們寧靜的環境對學習大有助益,當然配合專注的平靜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諸葛亮不是天才論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學習的結果。反觀我們,提供了自習室,其中本應安靜的環境,卻總是有少數同學在自習室裏發出聲音甚至大聲説話,擾亂自習室的安靜的學習氛圍。同時還有很多同學,無視學校的良苦用心,不去自習室自習,整日荒廢學業,虛度青春,真是令人痛心扼腕!

《誡子書》讀後感8

從題目中可以知道是一個告誡諸葛瞻的書信,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被後代封建統治者推為忠軍典型《諸葛亮集》。《誡子書》是其中之一。

本文大概的意思是:有才德的人行為操守,依靠屏蔽雜念和干擾,寧靜專一來修養身心,依靠險樸來培養品德,不內心恬淡,沒有什麼可以拿來明確志向,不寧靜專一沒有什麼可以拿來達到遠大的目標,學習必須要專新,而才幹來源於學習,不學習無法增長才幹不勵志,就無法學有所就。放縱懈怠則不能振奮精神,輕薄浮躁則不能修養性情。年齡隨同時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隨同月色而喪失,最終凋落,大多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只能悲哀窮困潦倒之人住陋室,又怎麼來得及。

本文以父親的身份告誡兒子,讀書修身、靜心養德、貢獻社會。本文的立論: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修身養的'要求途徑。闡發: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闡發“靜”價值。論徵:一、“靜”與“學”“才”“志”關係。二、“淫慢”和“險躁”的害處。三、惜時勤學、奉獻社會。諄諄告誡,修身治學。

在本文中我最喜歡“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一句,因為這一句説明了現實社會中充滿了誘惑,我們卻不隨波逐流。迷失方向,這是諸葛亮告誡兒子的,但是對於後人也要警示作用。

本文主要告訴我們要讀書修身,靜心養德,奉獻社會。

《誡子書》讀後感9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就是東漢末年最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在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以後就成為歷代相傳的修審理志的名篇,這就是《誡子書》的前世今生了。

《誡子書》在我們華夏各地都有餘音,例如:湖北為了紀念諸葛亮亮舉行了萬人誦讀《誡子書》的活動;我們還看了一段視頻是誦讀《誡子書》﹑表演《誡子書》﹑歌唱《誡子書》這三種形式;還有在軍校的學生們們站得整整齊齊全校誦讀《誡子書》。可想而知,人們為了紀念諸葛亮給他的兒子諸葛瞻寫的家書,舉辦的活動是多麼隆重啊﹗

《誡子書》中的一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至今仍被很多人奉為座右銘。

諸葛亮在家書中告誡兒子,要注意修身養性,生活節儉,以此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他對兒子的期望,千言萬語只化作這五句話,而就在這僅僅的五句話中,是深藏了多少言語啊﹗我們現在又有誰有這麼一位品格高尚、才學淵博的`父親呢?《誡子書》不僅僅是給諸葛瞻的一封家書,這也是諸葛亮對他自己一生的總結。

我們也一起誦讀諸葛亮的《誡子書》,細細品味書中所藴含的道理,也讓我們感受一下諸葛亮的一生吧﹗

我們以後要做一個君子所擁有的品德的人;要依靠內心安靜來修養身心;要依靠簡樸的作風培養品德;要看清世俗的名利,才能表明自己的心志;要身心寧靜,才能達到自己理想的目標;要學習就要靜下心來,專心致志;想要增長才幹必須刻苦學習;努力學習才會有廣博的才幹;有志向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要珍惜時間,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誡子書》讀後感10

昨天我學了國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童趣》,它的作者是清代文學家沈同。我讀完後深深體會到了中國語言文學的博大精深。這個令人入迷的`文字就是——文言文。我國小的時候受文言文版的《三國》,《水滸》的影響,接觸了一篇文言文——諸葛亮的《誡子書》。這篇文章不僅僅只是諸葛亮寫給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更是世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這就是《誡子書》的原文。

這篇文章不長,甚至很短。但只要讀懂它的人一定會説“英雄所見略同”,就一定會佩服這個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作者諸葛亮。

諸葛亮就是想告訴我們學習得靜下心來,不要浮躁,要珍惜光陰,刻苦學習才會有大作為。這篇文言文的中心句子就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讓我深刻體會到人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就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如果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就能達到遠大目標。諸葛亮當年躬耕於南陽,保全性命於亂世,他不求為諸侯做事,放棄了功名利祿。在劉備三顧草廬後,助劉備與東吳聯盟共抗曹操,後又輔助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一生都在追求“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才有意義。

而我也向往這種生活。

《誡子書》讀後感11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從這封家書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尚,才學淵博的父親,家書中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這是一位富有智慧的父親對兒子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

在這封家書中,有修身養性的力量:“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有修身養德的力量:“儉以養德”;有淡泊寧靜的力量:“非淡泊無以明志”;有靜學廣才的力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有勵精治性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有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有敬業奉獻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在這個物慾橫流,浮躁的時代,凡有道德修養的.人,是依靠安靜,努力提高自身的修養,是依靠節儉,努力培養自己的品德。寧靜以致遠,是一種修身養性之道。人生在世,能保持一顆平常之心,勝不驕,敗不餒,何其難得?其實只要寧靜,淡泊,隨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就會活得充實、輕鬆。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靜下心來,潛心苦學,冷靜的觀察世事的變化。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時光飛逝,意志力又會隨着時間而消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們要珍惜,善用每分每秒,不能蹉跎歲月!

《誡子書》讀後感12

在寒假裏,我做了許多事,也看了許多書。但讓我記憶最深、啟發最大的是讀了《諸葛亮兵法》裏的《誡子書》。

諸葛亮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留芳千古的.謀略家。今天爸爸推薦我讀他寫的《誡子書》,讓我從他教育兒子的側面懂得了他超人的智慧不是天下掉下來的,而是他修身、立志、勤奮和學習的結果。

《誡子書》説:“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文章主張通過“靜”來個修身,通過“儉”來養德。教育他的兒子要有遠大志向,並通過努力學習增長才幹來實現志向,而要學習好知識就要寧靜專一。否則年華將隨時光而飛馳,人的鬥志也將隨歲月而流逝,最終將象枯樹一樣枯敗零落,成為社會無用之材,悲哀地坐守窮困的草舍,到老了一事無成,後悔莫及。

諸葛亮對他兒子這樣教育,相信他自己也是這樣做的。

《誡子書》對我也很有教育意義,我生性好動,愛好廣泛而難以專心做好一件事,遇到困難就愛打退堂鼓,以至於學習成績起伏不定,下棋更是大起大落,大概就是因為沒有“澹泊明志”、“寧靜致遠”。

諸葛亮之所以年僅二十八歲就當了劉備的軍師,談笑間殺敵於千里之外,並在亂世中為劉備打下蜀國江山,名垂千古,肯定是從小“寧靜致遠”,博覽羣書。我想我如果從現在就開始專心學習,“寧靜修身”、“勤儉養德”,成不了諸葛亮,也定能比諸葛亮兒子強。

標籤: 讀後感 子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7l79l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