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莊子》讀後感

《莊子》讀後感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莊子》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莊子》讀後感

《莊子》讀後感1

每每讀到莊子的言論,總能使我深思一番,然後醒悟些什麼,尤其是對“和”這一方面。

記得曾聽花簇幽聲,與友手談兩奩烏鷺,看玉子音脆。初,我落子咄咄逼人,不加退讓,但隨一來一往間,局勢漸步蒼黃。怪我太貪勝。新局,欲緩速攻彼,而大計未成便造反逼,下場與前局無異,皆是我的子顆顆被動,只要對方願意,分分鐘都能結束了此番坐隱。即使敲盤忖度,也無可奈何,依舊茫茫然不知何解。

直至後來閒暇閲了幾卷《莊子》,再拈棋時,才若有所思。

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生陵安陵,長水安水,莫不是安時處順?順於水與齊俱入與汩偕出是謂命成,這又是否講究一個無為之和?以和為量,融入環境,才能於環境中縱橫;順從所處之境,與時俱化,無肯專為,也才能不物於物。

於是方知我在棋道一面輸得如此徹底。一昧的窮追猛打,只是讓自己的格局更為支離破碎,棋心散亂。小體怎敵大體,殘局那堪圓鏡?唯有將自身所有連成一體,貫通一氣,融和其中,才最是無懈可擊。這終是,要講究一個“和”字。步步緊逼,不正如那難成大事的獨善其身者?貪勝謀彼,還不如顧我爭先,逢危保其小棋,還不如棄之轉戰大局。而這些,又都不如行和之道。

行於和,安於道,該走則走,該停則停,天地兩寬。

棋道如此,想來世道也應如此。天地萬物相生於世,人與自然便好若紋枰間的黑白二子,人若對自然步步緊逼,則終將會被反噬,倘若人不與自然俱化,固守一端放眼小利,則終將會受到自然的控制,被動前行。而若人與自然作和融於一體,相互包合,兩相無事,平和安好。

如此一想,比起輸贏,“和”一字才是最為重要。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二人博弈,若下得和棋也是知音,要知輸贏常在,而知音難求;日月交替,晝夜相生,二者互存,並無虧損。況與天為一,形全精復,豈不美哉;萬物協調,物我相安,豈不妙哉?

大知閒閒,小知間間,“和”一字,向來不帶強行。

翠葉點馥之春,花木扶疏之夏,落楓雁過之秋,冷雪封天之冬,合乎時宜,順所自然;山風浩蕩,雲水清淺,美猶勝畫,也不正是因為有意境悠遠的和諧?這一切,相交得自然,相處得融洽,不強行,也不僵硬,因此映入眼中,給人的是無端的好看。

莊子一生淡泊,卻從不清湯寡水,《莊子》一書深邃,卻並非華而不實,一讀開闊,二讀頓悟,三讀坦然。書中思想,一如莊周的風魂,不摻浮華,逍遙自在,其智無端崖而有根基。“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道我合一的莊子,想必也有“和”之念。

既愛萬物,以與萬物和為念,也才方能物我合一,天地無窮。

或許有人對此以為不屑,但和平安好,世無征戰,相信是人人皆嚮往的。如此,若人與人以和為本,與社會以和為本,哪還再有不公不義、廝吵爭奪;若人與自然以和為本,與世界以和為本,哪還再有生態失衡、步入淪亡?萬物無競,流水不爭。和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境界,但也更應是一種常態,無和,無寧。

人生如棋,勝敗常有,又何不且以棋道看世,行和之道,並與之俱化,暫擱輸贏,取個不斷進步的相安逍遙?

和諧世風,誰皆愛之。行和,兩安。

《莊子》讀後感2

在粗略讀完《莊子》一書之後,頗有感觸。依我自己尚膚淺的認識而總結出來的對《莊子》一書的評價,主要有四點:

  1、作為百家爭鳴時代產生的作品,《莊子》首要的特點就在於其內飽含道家深邃的思想。

眾所周知,《莊子》哲學思想源於老子,而又發展了老子的思想。“道”為其哲學的基礎和最高範疇,其外涉及政治、處世、養生、世界起源論和本質論、唯物辯證法等各個方面。它既是道家用以認識世界的工具,更是其勸人律己的道德手段。“道”最重要的,也是貫穿《莊子》一文始終的觀點是“順天”和“無為”。雖然各篇內容各異,思想浩繁,但我們多多少少都能體會到作者希冀的任天為之,不加外物束縛的自由境界。“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境界何等雄渾!

然而,一些消極避世、過分脱離現實的唯心主義觀點,顯然是不足取的。

  2、正因為莊子本人的思想超脱萬物、穿越古今,必然要求文章中想象和虛構奇特磅礴,恣意汪洋。

寫大物,有扶搖而上九萬里的鯤鵬,有廕庇千頭牛的櫟社樹,有中央之帝混沌;寫奇人,有乘雲氣遊於四海之外的藐姑射山神人,有御風而行的列子,有用五十頭牛做魚餌的任公子;寫怪事,有周夢蝶、魍魎問影、骷髏論道;寫隱士,有狂人接輿、賢人肩吾、悟道者南郭子纂——總之,所繪之人、事、屋、物、景,皆使作者思想得以曲折地展現。

  3、想象和思想通過特定的創作方法表現出來——“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

卮言即出於心、自然流露之語言;重言為借尊者、名人之口,説出自己的觀點看法;寓言是虛擬地寄寓於他人他物的言語。

其中,寓言是最有名的,通覽全書,無一篇不涉及寓言故事的創作,而無一個語言故事不是獨出心裁,着意為之。《莊子》的許多思想艱深抽象,而語言卻化虛為實,將理論變得真切自然。重言也是隨處可見,尤其是借孔子之口道出道家觀點。這一點作者是矛盾的:道家避世自修的態度顯然對儒墨等積極人世的行為表示不屑;而當時儒墨並盛,孔子為名人,為了使自己的主張為他人所接受,莊子又不得不託己説於長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為曼衍”,層出不窮、散漫流衍地把道理傳播開來,這一點其實在諸子百家的許多著作中都存在。這裏將其提出,莊子是想證明:自己的語言皆從內心自然湧出,言為心聲,不能為外界功利目的而矯揉造作。

  4、語言跌宕起伏,句式錯綜複雜,論辯性強。

莊子擅用尖新奇特之詞,大段排比、反問、疑問的句式去論辯,讀之或鏗鏘有力,或發想無端,或尖鋭辛辣。當然,正是因為作者不直接表明態度,而是敍議結合地讓讀者去領悟其中的道理,加之作者思維跳躍較大,邏輯上往往會有疏漏,常常是開篇的寓言與後文銜接不上,最為突出的表現是《齊物論》和《寓言》。另外,篇末附及的一些寓言讓人感覺過於重複拖沓,沒有存在的必要。

《莊子》讀後感3

我讀了《莊子.山木》中的“莊子行於山中”這個故事,受益匪淺。有一天,莊子在山中行走,看見一棵枝葉茂盛的大樹,伐木的人站在旁邊卻不去砍這棵樹。他的學生問其中的原因,莊子説:“這棵樹沒有可用的,它因為不成材而能夠過完它天賦的壽命。”莊子從山中出來,又來到朋友家中,老朋友見了非常高興,便命令年輕的奴僕去殺鵝,用酒招待他們。奴僕問主人:“其中一隻鵝會叫,一隻不會叫,殺哪一隻呢?”主人説:“殺那隻不會叫的。”第二天,學生問莊子:“昨天,山中大樹因為不成材而能夠過完它天賦的壽命,而主人家的鵝因為不會叫被殺死了,請問先生,是不材好還是有材好呢?”莊子笑着説:“我將要在不材與有材之間。”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看待事物不能拘泥不變,要根據事物本身的特點靈活變通,也就是説看待事物要從多角度去理解,再加以分析,取其利而棄其弊。就拿成材與不成材來説,原文中被砍伐的樹木用來蓋房子、做傢俱,是被人類所利用。沒有被砍伐樹木雖然“得終其天年”,但它的一生卻為人類的生存環境默默無聞地做出了巨大貢獻。同理,如果莊子的朋友家圈養的兩隻鵝都會叫,那麼為了招待客人也必定殺死其中一隻。殺死的和沒有被殺死的鵝,同樣服務於人類。綜上所述,成材與否絕不能以“伐木”和“殺鵝 ”這樣草率界定,關鍵是看它對人類、對社會乃至對國家有沒有價值。

1959年全國羣英會上,劉同志同志親切地接見了全國著名勞模、掏糞工人時傳祥同志。當時,劉同志同志親切地對傳祥同志説:“你當清潔工人是人民的勤務員,我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務員,這是革命的分工不同,都是革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劉同志是國家主席,他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立下了不朽功勛。時傳祥只是一名掏糞工人,可他在平凡的崗位上卻創出了非凡的業績。你能説掏糞工人不成材嗎?他們只是社會分工不同,卻都做着有益於人民的事情。幾年前,報刊曾登載過這樣一則發人深省的新聞:一個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某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參加工作以後,由於受當時拜金主義思潮的影響,逐步走向墮落。他運用所學知識,利用電腦盜取銀行鉅款,後來發展到設計病毒軟件攻擊網絡,最後被繩之以法。從某種角度看,這個大學生是一個計算機行業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他做的卻是有損於人民的事情,給國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也就不能視為成材。

以上不難看出,對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所以,我們一定要多方面分析,認真思考,從中汲取有益的東西,來激勵我們不斷進取。在人類不斷進步,社會不斷髮展的今天,我們更不能像莊子那樣“處乎材與不材之間”,這是對社會和人生的一種悲觀態度。我們作為國小生,從小就要樹立遠大理想,刻苦學習文化知識,將來成為一名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才。

《莊子》讀後感4

抽空閲讀了《于丹莊子心得》,很享受這種邊閲讀邊思考人生的過程,同時收穫頗豐。于丹的莊子心得,説的通俗些,其實也可以算作是《莊子》的讀後感。我是讀讀後感而感。而於丹這篇讀後感,與尋常的那些不同。她用心地研究《莊子》,然後用自己的語言和思想來將《莊子》現代化。就像是一條再肥美的鱸魚,如果就這麼活生生地擺放在你的面前,你是不會有想吃它的慾望,但在經過廚師一道道工序細心烹飪之後,展現在你面前,它就會讓你垂涎欲滴。從某種程度上説,于丹就是那個出色的廚師。

其實于丹講的這些道理,有一定閲讀經歷的我們是極易理解的。而她舉的一些例子,我們也未必沒有聽説過。應該説她是根據《莊子》一書比較系統地、全面地將其一一呈現在我們面前,循序漸進,不失歸整。她給予了我一種立體的思維空間,從莊子到人生,從人生到我的現實生活。我現取書中第二章——境界有大小的部分觀點談談我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其一,莊子在《逍遙遊》裏,講到了這樣一個“堯讓天下於許由”的故事。堯想把天下讓位給許由,許由卻拒絕了:你治理天下已經治理得這麼好了,那麼,我還要天下幹什麼?我代替你,難道就圖個名嗎?然後又説了一個很經典的比喻:“鷦鷯(jiāoliáo)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他説,一個小小的鳥在森林裏面,即使有廣袤的森林讓它棲息,它能築巢的也只有一根樹枝。一隻小小的偃鼠在河裏飲水,即使有一條泱泱大河讓它暢飲,它頂多喝滿了它的小肚子而已。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但即使是比爾蓋茨,睡覺也只需要一張牀。你的人生所需要的,其實就這麼些。這個道理,每個人都懂,可是真正能夠將名利看穿的人,又有幾個呢?反觀我們的生活,常常被各種各樣的急功近利衝得支離破碎。忙忙碌碌一天之後,有否想過為什麼而忙碌了一天,也許最終得到的結果早已偏離你的初衷,你卻毫無察覺。在工作、生活中,與周遭的人難免有些小疙瘩、小摩擦。可一個人細細想來,其緣由無非是為了一些蠅頭小利,有時甚至只是為了逞一時之快,於是不再執着於此,釋然。

其二,于丹在書中講到了一個動態平衡的問題。我們都會騎自行車。自行車如果靜止擺在那兒的時候,得靠車支架才能立住,兩個輪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騎起來以後,兩個輪子就可以行進,為什麼呢?因為它在動態中保持了平衡。這在靜態中做不到。

其實動態平衡是物理學中的一個名詞。從理論上來説,即使沒有支架,自行車也是能夠達到靜平衡的。但現實生活中,這種可能卻幾乎不存在,而動態平衡卻極易達到。我們今天的生活中,有太多人應對挑戰的時候,感到失去了心理的平衡,那是因為世界在動,而你不動。

與時俱進應該成為我們的一種常態。無論你處於一種什麼樣的生活狀態或是從事何種職業,你都應該不斷的學習。這種學習不拘泥於某一種形式,你可以去讀一本書或者看一份報;也可以去聽一次課或者上一次網;可以是接受新的信息,也可以是習得一種新的模式。

感謝這本《于丹莊子心得》,讓我靜靜品味人生哲理。悠然自得,妙處難與君説。

《莊子》讀後感5

李世民曾説“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新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此話甚是有理,而我説“以書為鏡,可以通古今,明大義。”書不愧是人類的良師益友。 生活在當今這樣一個複雜的社會中,每個人都在尋求一門恰到好處的處事哲學?我們怎麼樣才能找到這樣的哲學呢?我想《中庸》就是我們的源泉。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因此我們要跟隨本性而行,達到中和之境,以不變應萬變。

那麼,何謂中和呢?中和即中庸,包容與利用,做到不偏不倚,一切隨時,隨性,隨遇,隨緣....

慎 獨

要想達到中和之境,首先我們要做到慎獨.慎獨就是如元代曹鑑一般,一生秉持清廉守義之志。就是如楊震所言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們作為醫者更應該重視慎獨,一個人獨處時也不應該忘記醫者救死扶傷的使命,於細微處更是要細緻小心,要做到言行合一,於無人處嚼舌根種種嫉妒之心更是不可取。

中庸的思想不僅貫穿在《中庸》一書中,更是滲透於《道德經》《莊子》中。

無 爭

《道德經》中説過“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水因為無爭,所以沒有過失,那麼人呢?因為處處爭強好勝,所以錯漏百出。劉邦退居漢中,火燒棧道之舉,是以退為進。不爭鋒芒,只是一個人成大事的手段,而不是毫無進取的態度。偏安一隅,是蓄勢待發的預備過程,而不是苟且偷生的活着。劉邦最後重返中原,打敗項羽,告訴我們,忍耐一時,風光一世。不爭就是我們中庸處事之道。於生活中不爭,獲友人無數,於工作中不爭,既成全別人又保全自己。因此我們要學習像水一樣有靈性的生活,遵循自然,順勢而為,遊刃有餘。

齊 一

《莊子》中説過“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惡乎然?然乎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莊子認為雖然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千差萬別,有時甚至是矛盾對立的,如生與死,壽與夭,貴與賤,富與貧,是與非等,但歸根到底是沒有差別的,是齊一的。天地萬物都是等同的,因此不要用有色眼鏡去看待他人。當我們認為萬物齊一,那就不會刻意去追求財富,名利,就可以做到一切隨緣的中庸之道。相反社會上愈演愈烈的整容風潮就值得思考了,美醜是相對的,在根本上沒有區別,那我們何必要破壞我們的自然之本呢?

中庸之道,寓意深遠,要完全做到,何其難也,吾姑且從慎獨,無爭,齊一三方面去要求自己,希望自己可以以此為尺,成為無尤之人。

《莊子》讀後感6

《莊子》是莊周所着的道家經典。它向人們闡釋了“無為而治”的逍遙境界——道。其中的深刻哲理,特別是兩則故事“輪扁斫輪”與“佝僂者承蜩”給了我很大啟發。

“輪扁斫輪”講述的是,有一次齊桓公在讀書時,做車輪的輪扁問他讀的是什麼。齊桓公回答是記載聖人之言的書。他又問聖人何在。齊桓公解釋聖人已死。輪扁就説:“那書不過是聖人留下的糟粕罷了。就像做車輪,砍木材太快太慢都會失敗,而其中的規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我不能明確告訴我兒子,他也不能理解。古人和他們不能言傳的東西都死去了,這些書不過是糟粕罷了。”

輪扁的話雖然太過絕對,但卻道出我們大多數人學習時的弊病。我們學習的過程常有這樣的情況,只是機械地背誦,記憶和模仿從課本和老師所學,而不能領會其深意,盲目而抓不住根本的東西。比如寫作,我們平時跟隨老師學到許多描寫方法、表現手法,寫作時儘可能多地使用,殊不知寫作的第一要義是表達觀點,抒發感情,其餘都是衍生。於是產生一篇矯揉造作的“假大空”的文章。若專注於表達清楚自己的觀點,那麼即使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會令讀者歎服。韓愈的《師説》即是很好的例子。

又如數學,我們的知識只是簡單羅列,它們帶來的只有它們本身,沒有更多。我們學數學的方式是記公式——做題——記題型。誠然這是正確的,但遇到沒見過的題型時,成功的機率就不高了。就我的經驗,學會一個題型後,要問一個“為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我在哪一步出問題了?由此,你尋找方法將越來越有針對性。漸漸地,當大多數人還在運用題型解題時,你已能夠運用知識解題型了。

我總結了一下,對於文科類型,一個模塊學過後,要將視角重新放在整部分知識,找到各小部分的聯繫,包括它們共同指向什麼。這樣你將有更深刻的認識。對於理科類型,要讓每個題真

正發揮作用,不僅要提高解題能力,更要注意破解題型的能力。最終迴歸到知識本身。方法在上面都提到了。

“佝僂者承蜩”則記述了一天,孔子看到一個駝背老人,捕蟬如同拾取一般熟練,便問緣由。老人回答説:“技藝練到五六個月時,在竿上累兩個小丸,可以持竿而不使墜地,這時捕蟬失誤率錙銖;累三丸不墜時,失誤率只有十分之一;累五丸而不墜時,再捕蟬就像拾取一般了。”(.)

這個故事説的就是“熟能生巧”。這是我們都深信不疑的真理,但平時卻常常忽略它。我反思,在文科需要背誦的,我經常不重視,背一遍甚至看一遍就過去;而理科需要大量練習,我卻常藉口沒時間而偷懶。當然,不練習就會生疏,知識不紮實。然而我們很多人卻抱有僥倖心理,認為少做點題也沒關係。但就像上面説過的,很多能力都是練習培養的,這也許很漫長,見效慢,不過一定要耐心,記住“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切忌急功近利。

以上兩個故事,從學習角度,分別給了我關於勤奮和技巧的啟示。《莊子》正是這樣一本書,無論你在什麼位置,總能從這裏得到啟迪。我向你推薦這本書,希望你讀後能收穫良多。

《莊子》讀後感7

07年春節的時候,央視十套《百家講壇》節目曾請了一位北京師範大學的女教授叫于丹來講莊子,當時沒有在意,換台了。今年我們幼兒園在老師生日時每位教師都收了這樣一份生日禮物一本于丹的《莊子》心得,一開始我抱着完成任務的心態翻了幾頁,看着看着覺得這本書寫得挺好的,挺實在的。於是思想上就逐漸地改變了態度,覺得好好地看完這本書,每天晚上認真地品嚐這本書、仔細地看了一頁又一頁,一章又一章……

全書的內容分為十章。每一章都是與我們的生活、工作、身心健康等息息相關。認識了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人物,他的故事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獨,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嘻笑怒罵,了無拘圍;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於死亡,他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無邊無際的奇思異想。

于丹這位教育家對於莊子的人物的確評價是綜合性的,也是很適合讓我們理解的。于丹説:“我們有什麼樣的眼睛,就有什麼樣的生活。人們可以從不經意的地方,從最小的細微處看出精妙的大道理。關鍵在於你是不是用心,是不是能夠從這些細節裏面真正去獲得你自己需要的知識和感悟。

人生應該怎麼活?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成功的?這些問題時刻都會縈繞在我們耳邊,或是深入到內心。生活在這樣一個信息時代,我們看到的世界是繁華的,忙碌的,這一切外在的東西恰恰左右了我們內心那一份最純真的嚮往。過多地追求物質世界,使我們失去了最寶貴的年華,失去了歡樂的時光和自由。終其一生,人們只為了兩個字:名利。我們的眼睛看世界太多,看內心太少啊!正如書中所説,你可以瞭解世界,你可以瞭解他人,只有看見自己的心,才算是覺悟。為什麼我們總覺得心中有無限愁苦?總覺得生活不眷戀我們?原因是我們太愛斤斤計較,有太多太多的痴迷,而沒有看得通透。每當我陷入孤獨總會感覺為什麼別人都那麼快樂,其實,寂寞也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境界。也許安靜的環境更利於人去思考,所以孤獨寂寞也並不愁苦。

時代的變遷使我們的思想也得以發展,但這種發展是否有利於我們呢?在當今這個時代,有各種大大小小的迷惑、困惑、誘惑、疑惑,當我們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的思想是否還會堅定從容呢?“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小迷惑改變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變的是人的本性。迷惑我們的有兩個障礙:一是物質,二是世俗。物質往往是一種利益,可以迷惑我們的判斷;而世俗往往是一種言論,一種眼光,可以擾亂我們的價值觀。現在我們已經成為了物質的奴隸,精神也像幽靈一般飄搖不定。那麼,我們還能看清我們的內心嗎?還能看清我們自己嗎?如果我們連自己還未看清怎麼能看得清這個世界?心如明鏡,這需要我們釋放一切包袱,迴歸原本的自我,迴歸自然,這樣才能聆聽到我們內心最美妙的樂曲。

人,生來,睡不過一牀,食,不過一碗。短短數十年,一晃而過,為了今後的日子不後悔,現在的生活還是簡單樸素一點,保持單純的好。否則太多牽掛,太多焦慮,豈不左右了自己明智的判斷。記得動畫片忍者神鬼裏面老師對達芬奇説:問問你的心。言下之意,不要勉強自己,問問你自己的心是否快樂。

《莊子》讀後感8

莊子那本書買回來擱在那裏半年了,也沒有看過,因為我和同事們在地攤上轉的的時候,一位同事買了本史記,因為這個代表了文化人的象徵。但是,我買了本莊子,可能是附庸風雅吧。

莊子這本書放在那裏半年沒看過,他在哪裏靜靜的躺着,可能是在睡覺,彌散在一種逍遙的氛圍中。也可能在等待着,等待懂他的人出現。

翻看莊子這本書看的時候,第一個感覺特別難懂,本來我對古文就不懂,再加上每一行裏面冒出些生僻字,可以説是難上加難,沒文化真可怕的寫照浮現在臉上。再就是他的意義特別難理解,對於我,通過解釋加譯文依然領略不了其要旨。但是,有時候也能讀上幾句可以説只能認識字的幾句話,感覺又是朗朗上口,字字珠璣,就是説一句話,一個字,都閃現着智慧的光芒,有時候看到的,似乎還有自己生活的影子,立即有種羞愧的感覺。

莊子的精神很博大,説實話嚴格領會莊子的意義更是難上加難,莊子的思想似乎在天邊飄蕩,而自己就好像是井底之蛙。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們每個人也許在這社會上拼搏,成功也罷,失敗也罷,但是,缺忘掉了一件事情,我來到這個社會上是幹什麼的,漫無目的,似乎也在飄蕩,但是,不知道怎麼飄蕩,不知道飄到那裏去,這件事情應該誰都解決不了,只能是扣住心扉問自己。自己連自己想做啥都不知道,還能問出什麼。

莊子的思想飄逸峻異,並沒有説明我們該怎麼做,不像孔子。但是,感覺到是要讓人站到一個特別高的高度看問題,我們在物理學的座標常常是地球,但是,莊子的座標可能定在了太空。讓人感覺坐在太空中看一切事物的流動。

莊子的思想可以説很難解讀,只能慢慢的從中一遍一遍體會,有些小説看一遍就算完了,但是,莊子的小説感覺到看幾十遍都閒少,莊子指明瞭大道,讓人呆滯的思想有似乎變得有了點火光,我們中國人在20xx多年前就有了這種思想,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莊子的思想很博大,歷史學家可以通過莊子的思想來看待歷史,政治學家可以通過莊子的思想來審視政治,商人還可以通過莊子的思想來經商。對於老百姓的我來説,還能從莊子的思想裏面得到什麼東西,估計可能就是不斷的審視自己,把自己的所有不良的東西剔除。

沒有一個精神基礎,感覺到有時候就漫無目的,茫然失措,就像是隨風而搖擺的樹葉,不淡定。我覺得是最最失敗的地方,也不是説做出什麼大事,就是沒有一個思想基礎,可能那個目標是虛無的,指導我們的只是,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沒有一個切合自己實用的方向和目標,有可能就是真的空虛一場,夢一場。

不斷的重新認識自己,不斷的改變自己,讓自己能趕上這個社會前進的步伐,社會就這個樣子,他是一種存在,不能因為我們的喜好而改變,他在不斷的變化,如果有錯,也只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就是社會的一份子。不行崖異之事。

讀了莊子,感覺到連莊子的門都沒有進去,只能是不斷的在生活中體會,如果沒有豐富的社會生活,如果不從生活中體悟,莊子這本書,真的很難領略其真。當然了,還要不斷的學習,凝練,不能荒廢人生。

《莊子》讀後感9

《莊子?秋水篇》以河神和海神這樣一個神話故事,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一個人的認識和作為會受到主觀條件的限制,因而很有限。這給了我們一個極大的啟示意義,一個人在任何時候任何階段都不可以不學習,或有學而自滿的心態。我們應深知學無止境切勿自滿。

人生有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知識要學習,因而我們要學無止境。當我們還是小孩的時候,我們第一要學會走路説話,再就是學會建立對社會的信任感;當我們讀國小時,我們要學習語言漢字及其拼音,學習數學加減法。當我們上國中時,我們要開始接觸和學習英語,開始接觸數學幾何、物理知識等等;當我們讀高中時,我們要學習更深入的各類科目的課程,以至於能讓我達到拔高的境界;到了大學,面向我們的是各類專業性學科,我們要開始深入學習這些以後職業生涯高級工具;當我們工作了,要學習各種職場的行為和方法技巧等。人生也就是因為這樣一步步的學習和拓寬,才有了進步和發展,也只有了進步和發展才會使自己的人生更有價值。

時代在進步發展,知識也在不斷的更新,我們也只有不斷的更新自己才會跟上時代步伐,不被社會所拋棄,因而不能固步自封要學無止境。馬克思説:“事物總處在變化發展中。”如遺傳變異,或水生髮展到陸生等等。在這個過程中,適應環境的就生存下來,不適應環境的就被自然淘汰。人生活在社會中也是這樣,一出生,慢慢學會走路、説話,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接觸到各種事物,要不斷學習很多的東西,如處理日常事物、人際關係等等。有的人善於瞭解、學習,於是在各種環境中都能應付自如,遊刃有餘。有的人卻固步自封,懶於瞭解、學習,結果遇事時不知所措,被時代、社會所拋棄。這樣的例子可謂屢見不鮮,數不勝數。孔子集羣賢之大成,振玉聲金,卻仍不斷地學習,其“三人行,必有我師”就是他行動的一個寫照!若非如此,孔子能從百家中脱穎而出成為儒家的創始人嗎?跨欄飛人劉翔,雖有飛人之稱,但仍毫不怠懈訓練,為了向更高的目標挺進,忍受着腳踝疼痛而不畏,依然堅持艱苦的訓練。也正如此,才會有新的破紀錄誕生。相反,我國古代一個叫江淹的人,年輕時才思敏捷,文筆出眾,寫得一手好文章,為當時的人所稱道。然而,到了老年之後,他卻很少寫出好文章,後人戲稱為“江郎才盡”。他晚年寫不出好的文章難道真是什麼“才盡”了嗎?,當然不是,只不過是他成名之後不再努力學習有關罷了。

人生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所以要學無止境 切勿自滿。莊子曾説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我覺得莊子説得太對了。一個人從小開始學習,學吃飯,學走路,學文化,可是他一直到死也還沒有把很多東西學到,只好帶着遺憾離開人世。所以,知識對我們來説,是比宇宙還要大的,是無邊無涯、無窮無盡的,我們每個人在知識面前誰都沒有資格自滿。

總之,學習是終身的事,是永遠不能説停止的。任何一個人對待學習,既不能半途而廢,又不能如井底之蛙,驕傲自滿,夜郎自大,而是要牢記:學無止境的道理。學而不驕、學而不棄,只有這樣,才能每有所會,才能不斷為社會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貢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莊子》讀後感10

暑假期間,我仔細品讀了于丹的《莊子心得》,有太多太多的感受。于丹超越聖人與凡人的時空界限,解讀當下社會和生活,讓我坦然微笑、掩卷沉思……

聯繫現實生活,就想談一點:做人,一定要做坦坦蕩蕩的君子,不要做心胸狹窄的小人。因為君子講道義,小人講勢利;君子愛講正理,小人總説歪理;君子言行一致,小人陽奉陰違;君子追求和諧,小人存心搗亂;君子嚴責自己,小人暗算他人;君子總在明處,小人常在暗處;君子不記人過,小人與人交惡;君子唯理是求,小人拉幫結派;君子顧全大局,小人只顧已私;君子顧及臉面,小人不計影響;君子老實做事,小人弄虛做假;君子襟懷坦蕩,小人鼠肚雞腸;君子適可而止,小人揪住不放;君子温和如三春暖風,小人陰險如冬日嚴霜。

寬容別人是君子之為。有位心理學家曾説:“人類要開拓健康之坦途,首先要學會寬容。”寬厚待人,容納非議,乃事業成功、家庭幸福美滿之道。“寬容是在荊棘叢中長出來的穀粒。”能退一步,天地自然寬。

心胸狹窄、陷害別人是小人之為。他們不能接受身邊存在比自己強的人,有時候是因為比自己強的人會妨害自己的地位和利益,狹窄的心胸使他們不能吃一點點虧,會想方設法消滅對手。一個心胸狹窄的人就像是一株小草,微風拂過,也能讓他們前俯後仰,方寸大亂。對別人一些無心的舉動,一些隨意的言談,都很敏感,在心裏形成揮之不去的陰影。所以很多時候他們對別人的報復是與別人的能力無關的,只是因為別人不經意傷害了他們,他們卻無法釋懷。他們只想着怎樣讓別人也受到更大的傷害,只有別人受到的傷害遠勝於自己,他們才能感到一絲快感。和心胸狹窄的人在一起,會有一種防不勝防的感覺,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得罪到他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對你進行報復。太可怕了!

于丹告訴我們,一個人永遠不要去羨慕他人,我們要腳踏實地,用自己的汗水,收穫自己的成功,這份成功才會有意義。

當然,芸芸眾生,大千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不得已,不是我們能夠左右的。所以,看問題要多角度,學會換位思考。慢慢就會理解別人的處境,不會認為只有自己是對的。改變生活態度不是容易的事,如果有決心,就要與身邊樂觀開朗的人多交流,慢慢體會。另外,要了解任何事情都有好壞兩面,選擇積極的心態就會變得心胸開闊。每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順應外界,與外界相處要通達,而內心又要有所堅持,這樣才能在複雜社會中不迷失自己。道家提倡,活在當下。也就是説,儘可能地做好現在的事情,把每一個當下活得更好。

讓我們珍惜眼前的一切,從每一天中總結人生的意義,不斷地增強自己的能力;在人生之旅中不斷提高自身修養,不斷培養寬容這種良好的品質。

常用寬容的眼光看世界,用寬容的態度對待別人,自己就一定會幸福、快樂。

做人,一定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

標籤: 讀後感 莊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kmmy7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