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契訶夫套中人讀後感(精選3篇)

契訶夫套中人讀後感(精選3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契訶夫套中人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契訶夫套中人讀後感(精選3篇)

  契訶夫套中人讀後感1

《套中人》是俄國作家契科夫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説,描述了一個總把自己藏在“套子”裏的怪人的事蹟。別里科夫總是用厚厚的衣服把自己包裹起來,他的生活用具也裝着套子,他為人刻板,做事總是提心吊膽,怕惹出亂子。雖然我對那段時期俄國沙皇的統治並不瞭解,但我在笑這個“怪人”之餘,還是能感覺到,也許別里科夫的事蹟影射了俄國當時的狀況。

文中別里科夫出現次數很多很多的一句話“千萬別鬧出什麼事兒來”,這句話不是細心的體現,而是一種病態的恐懼。別里科夫除了把自己的肉體包裹起來,更把自己的思想埋了起來。他對一切允許的事情表示懷疑,甚至不是自己的事也會擔驚受怕。也許在所有人看來這個人都不可理喻,他卻控制了這個城市十五年之久。

別里科夫在得知讓擔憂的事情時總是表現出一種極度擔憂極度恐慌的神態,並且總是去同事家一聲不吭地坐一兩個小時,使他身邊的人受盡精神壓迫,以至於不敢讓別里科夫發現他們在幹什麼事。十五年內,全城的人害怕高聲説話,投寄書信,彼此結交,閲讀書籍,害怕幫助窮人,教人識字……直到別里科夫死去,他用最堅固的套子把自己裝了起來,全城的人才獲得了精神上的自由。

也許別里科夫的處事態度和當時沙皇的統治方法是一致的,禁錮人民的思想從而進一步剝奪人民的自由。別里科夫是沙皇統治制度的施行者及受害者,或者更能被想象成那種制度的代表。別里科夫的死表示作者的心聲:沙皇專制最終一定會走向它的墳墓。

我們生活的社會的精神文化遠優於沙皇統治下的俄國,所以我們很難想象當時的社會狀況。即使如此,我們也不免有把自己封在“套子”裏的時候,像有走上歧途卻一意孤行或自己有想法卻憋着不肯述説的時候。我們要努力拆掉自己的套子,去傾聽或者陳述,把心與心拉得更近,在生命途中就會少一些迷茫和孤獨。

  契訶夫套中人讀後感2

其實《套中人》只是這本書其中一篇文章,也許是它富有代表性,所以這本書名叫《套中人》吧。讀書的時候,時時刻刻都感覺到一種説不出的苦悶不愉快,並不是情節枯燥無味,而是因為每篇故事的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生活在那個黑暗年代中的底層小人物,他們無不是命運坎坷,最後以悲劇結尾。生活在這個充滿無情的社會中,人們只有靠把自己一層層的包裹,才能得到安慰吧,這也就是所謂的套中人。

書裏的故事都以老舊的年代的社會作為背景,講述着在充斥着苦悶與壓力的生活中一步步艱難的生活,最後演變成為可悲的結局。當然,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這也是不得不承認的事實。作者通過故事也在描繪出那個年代的特點。

小説裏的人物有時舉止可笑,有時又讓人產生憐憫之心。充分發揮作者寫作優勢,帶有一點黑色幽默,諷刺和嘲笑着社會的黑暗,人心的醜陋,字裏行間殘餘着淡淡的苦澀,從平凡小事中挖掘深刻內涵和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作者契科夫的文筆達到了一種登峯造極的地步,文章及其精煉,每當我看着正投入時,會有一次大爆發,便出現了意想不到的結局。到處都充滿壓力,沒有任何人可以信任,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靠自己找到快樂,也許對於書中那些人物,為他們打造的悲劇,就是對他們最好的救贖,似乎也是一種解脱。

現在的社會一樣充滿壓力,但卻沒有了過去老舊的思想,和過去相比,壓力要小太多太多。沒錯,任何時候都會有壓力存在,先要學會有自己的想法,接着學會什麼是好的想法。然後要學會剋制自己的思想傾聽別人,儘管別人不一定對。還要學會將自己的想法委婉的表達出來。也許完成這些實在太累了,但是你不能喊累,只能一步步強忍着接着走。

也許人生就是這樣,要學會在壓力中生存,還要學會在壓力中生活,最好要學會在壓力中也能活得快樂。

不過,一輩子真的很短,還不如像電視劇裏説得那樣,痛苦一天是一天,開心一天也是一天,不如讓開心多一些。可能我們才剛剛適應壓力的存在,但沒關係,壓力有時候,也是有快樂的。

  契訶夫套中人讀後感3

安東巴普洛維奇。契科夫(Anton Chekhov 。 1860——1904),俄國劇作家、現代短篇小説大師。契科夫出生於俄國南部港口塔甘羅格市,其父為狂熱的東正教信徒,以開雜貨店為生,後因經營不善破產。為了躲債,他悄悄去莫斯科謀生,一家人相繼遷居莫斯科,只留下契科夫一人在塔甘羅格求學,度過了十分艱辛的三年時光。1879年,契科夫進入莫斯科大學學醫,並開始嘗試寫作資助家庭。1884年,他大學畢業後在莫斯科附近行醫,同時繼續寫作。1892年,契科夫在梅里霍沃購置的莊園定居,從此開始了其職業作家生涯。在此居住的7年間,他與當地農民相處融洽,免費為他們治病療傷,為當地學校提供資助,進一步接近了中下階層的人民。1897年,契科夫因肺病復發移居雅爾塔,但仍堅持寫作。1901年,他與演員奧爾加。尼波結為夫妻。1904年,年僅44歲的作家病逝於德國巴登威勒。

《套中人》內容概要:描寫在日常生活中,別里科夫一刻也離不開各種各樣的“套子”。他晴天帶雨傘,耳朵塞棉花,把臉隱藏在豎起的大衣領裏。他把思想藏在“套子”裏,這個“套子”其實是沙皇政府壓制人民自由的文告和法令。更令人詫異的是大家看見他都害怕,就是這麼一個怪癖猥瑣的人,把大家壓得喘不過氣來,把整個中學轄制了足足十五年之久,而全城的人們都受他轄制,大家在青天白日之下,不敢大聲喧譁、不敢交朋友、不敢寫信……總而言之,這樣一個極力想用一層堅固的殼兒把自己包裹起來的人,拒絕與外界接觸,拒絕接受新生事物,最後悲慘的躺在棺材裏,終於找到了自己理想的歸宿。《套中人》是俄國十九世紀末,大革命來臨之前,某些知識分子思想狀況以及精神狀態的'真實寫照,契科夫以批判現實主義的手法,寫出了“套中人”不值得同情而又可悲、可歎的悲慘下場。

在《套中人》裏,布爾金講述的關於別里科夫的故事,不僅探討了關於逃避現實、逃避生活和自我隔絕的主題,也折射出講故事人自身所處的現實,他在反思自身的生活境況:“我們住在擁擠、憋悶的城市裏,寫毫無用處的文章,玩毫無用處的遊戲——所有這些不都是一種套子嗎?我們一輩子就和淺薄無能的男人,還有愚昧無聊的女人打交道,聽着各種稀奇古怪的廢話——所有這些不都是套子嗎?”故事的闡述者布爾金浮想聯翩,想到生活中的種種“套子”。小説的最後寫到伊凡內奇再也不能入睡,他站起來,坐到門外,點上了煙斗。或許,他在想:不能再這樣混沌的生活下去了!這樣一個結尾真得很耐人尋味!

百年之後的今天,我們仍舊活在“套子”裏,只要是人就不能免俗。本人用了兩天時間,拜讀契科夫的短篇小説集,在他的文章中倍感其筆觸嫻熟灑脱,帶有俄羅斯詩意的憂鬱仍能穿透歲月,散發着持久的藝術魅力。願每一位重温經典的讀者,都能走進與感受那個已經遠去的時代,貼近作家純淨而寬厚的靈魂,為自己尋覓一方幽遠寧謐的淨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937j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