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中華文化》讀後感(精選3篇)

《中華文化》讀後感(精選3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華文化》讀後感(精選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中華文化》讀後感(精選3篇)
  《中華文化》讀後感1

今天我又捧着我的"良師益友"——《傳承中華文化》這本書,利用課餘時間津津有味地閲讀起來,頗有收穫。這本書裏面講了許多動人的故事,記載着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文化:有家喻户曉的四大名著、有百讀不厭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豪邁奔放的詩歌,有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北京故宮等建築藝術,有眾所周知讓我們引以為豪的四大發明……每個故事都向我展現出了不一樣的一面,不一樣的道德主義。而令我感受最深的是《自強不息,范仲淹勤奮讀書》的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時期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幼年喪父,母親改嫁,范仲淹長大後,到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讀書認真刻苦,分秒必爭,5年的時間竟然不曾脱去衣服上牀睡覺。有時夜讀感到昏昏欲睡,把水澆到臉上醒腦提神。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太陽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不但領悟了六經的主旨,還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通過學習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面對當今社會,必須刻苦用心學習。我為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而深感內疚。

於是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過去我是個頑皮的孩子,真的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每天到學校就跟一羣同學討論穿着打扮、談論玩手機的樂趣;上課時人在教室心在外,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就趁機大驚小怪、亂喊亂叫,有時還會盡出洋相,逗得全班同學鬨堂大笑;每次老師佈置作業抄寫生字,多數同學寫完了又讀了十多次,我才寫了不到一半歪歪斜斜不太像字的字;聽寫就更不用説了,每次上交的都是乾乾淨淨的空本子;再看看自己的作業吧,可惜我的老師説看不懂,甚至還要請我當翻譯;每天放學到家,奶奶都把可口的飯菜做好了,我急忙吃完飯,不是看電視,就是玩電腦遊戲,總之就是厭學。每天都是這樣虛度光陰,我的學習成績,每次考試成績都是倒數第一,老師拿我沒辦法,媽媽也為我感到傷心。學習了范仲淹自強不息、刻苦讀書的精神,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我決心改掉缺點,珍惜時間好好學習了。

“要認識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見賢思齊,從小事做起。”書中的這句話説得特別好。對我特起鼓勁。從今天起,我一定要痛改前非,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以范仲淹為榜樣,刻苦學習。上課時,上課認真聽老師講課,有不懂的虛心請教,按時完成作業,遵守紀律,放學回家幫奶奶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多抽些時間閲讀課外書,學習成績有了較大的提高。要懂得惜福,在校做一個好學生,在家做一個好孩子,在社會做一個好少年。

  《中華文化》讀後感2

寒假期間我觀看了山東省首屆“國學小名士”青少年經典誦讀電視大賽,感受到國學經典的無窮魅力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激發了我學習國學、誦讀經典的熱情。

這次誦讀大賽的主題是“誦讀經典、傳承美德、知行合一、學以致用”。我認為所謂“經典”,是指古人的思想、古代文學、古代文化所留下來的精髓,是中國文化的瑰寶,是先人智慧的結晶,作為龍的傳人,我們應該學習瞭解和發揚光大。“經典”之所以能傳承至今,是因為它們藴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經過歷史的積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指導人們做人做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值得人們一代代學習傳承的。如果把國學比作一棵大樹,則先人傳承的經典則為樹的根鬚與主幹,我們青少年只有從中汲取養分才能茁壯成長。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有責任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弘揚下去,使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我們要多誦讀經典,認真學習、用心體悟。小到一則故事,大到一冊著作,其中都藴含了豐富的道理和感人的美德。比如,我們從《孔融讓梨》中知道了要尊老愛幼;從《班門弄斧》中明白了做人要謙遜,不能自負;從《竭澤而漁》明白了要從長計議;從《程門立雪》明白了要尊敬師長;還從《司馬光砸缸》中明白了要臨危不懼、冷靜處事……感悟道理後,我們要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讓我們先從最基本的做起:管理好自己,然後關心他人,關心社會,與人為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國學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中華文化就在我們身邊。

如果中華文化是一朵花,我們就要讓它香飄世界;如果它是一棵樹,就要讓它的枝冠像大地一樣廣袤;如果它是一團火,就要讓它的光芒驅走黑暗,照亮人類!來,讓我們攜起手來,傳承文化精髓,開啟國學大門,弘揚中華文化,讓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中華文化》讀後感3

文化是一個國家文明的象徵,濃縮着民族的智慧。中華文化其浩瀚的典籍記錄了悠久的歷史,鑄就了中華民族知書達禮的品德,其傳統倫理延續了幾千年,奠定了中華的凝聚力和向心性。

其獨特的思維方法影響了世世代代,構成了東方思維的模式,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整體性及和諧性,從而使中國成為了一個能包容多種文化及融合數十個民族組成的泱泱大國。中華文化是東方文化的發端,其文化名人、文化典籍、倫理思想皆曾經對東方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所以,中華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化不僅是中國的,而且是全人類的。弘揚中華文化、中華精神,無疑對人類文明有着深遠的意義。在這個漫長的`暑假,同時也是最清閒、最輕鬆的暑假我重新拾起《弟子規》細細品讀,感觸良多。中國是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知恩圖報,尊老愛幼,待人誠懇……這些優良的傳統從古至今都為人所熟知,翻開《弟子規》就彷彿置身於文明當中,置身於做人的倫理道當中。

《弟子規》的首篇總序告訴我: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説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如果一個人連父母都不懂得孝順,那麼他便喪失做人的根本。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懂得孝敬的人是不可能懂得如何善待身邊的親人、朋友、同事,所以也就更談不上回饋社會。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範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

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弟子規》以樸實、精煉、易懂的語言讓我更加深刻地懂得做人的道理,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2vj5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