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目送讀後感【熱門】

目送讀後感【熱門】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目送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目送讀後感【熱門】

目送讀後感 篇1

如果按一本書的要求來説它,那它可能只是由一篇篇散文組成的。

買回家來,我並不是它的第一個欣賞者。因為它對我而言,只是作業的一部分,以後什麼時候看也是一樣唄。所以將它放在書架上,不再理會。

沒成想過了幾天,回到家時,只見這本書已到了母親手中,而她的眼睛紅紅的。我十分驚訝,她在我印象中,從不軟弱,十分強勢才對。她看我回來,對我一笑:“回來了呀!”連忙把眼一擦,我便也不再追問。倒是對這本書好奇起來。心想這本書有什麼神奇之處,使我媽媽如此感動?

當我把書翻到最後一頁時,我知道了感動她的是作者母親的那份對女兒樸素的愛與一位母親的胸懷。

這本書裏,最讓我心酸的,就是那簡單卻也殘酷的母子關係。是的.,就是這樣,我的母親可能看到這一段也非常認同吧!我這個不孝的女兒,是否也讓她如此心寒。想着想着,不禁慚愧。我也推走過母親給我的傘;我也曾以為自己長大了,不需要父母的照顧了;我也曾認為他們嘮叨……

因為我從沒想過他們有一天也會老去,有一天有可能連我都不認識……

家是什麼?我每聽到這個問題,都會想起一個故事:一個富翁醉倒在街邊,警察跑了過來恭恭敬敬地説:“先生,我送您回家吧。”富翁問:“家?我哪有家?家在哪?”警察指着一幢大房子説;“那不是嗎?”富翁一看:“哦!那只是我的房子。”

有親人的地方就有幸福,很多人,只有在失去了,沒有了,不再回來時;哦!沒有了,才知道後悔,珍惜。你可知道最應該珍惜的就是你身邊的親人,你的父母。

可能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母子一場或母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讀後感 篇2

直至翻上《目送》,我卻仍未明白親情離我到底有多遠。

“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你真正瞭解這句詩嗎?它難道就單單表現了那片孤獨的淒涼嗎?對於我來説,親情才是這句話的象徵。

我渴望親情。一個人不孤單,他永遠也不知道親情是多麼的寶貴。

自從1歲起,父母便遠離了我,去到了那個繁華的都市——温州。我無助,我孤獨,我恐慌……在那個時候,父母的一個擁抱對於我來説是多麼的遙不可及,我曾一度想離爺爺奶奶,但我還是放棄。親情如風一般,任它飛吧,任它遠去吧。即使你再努力去追,結果也是一個樣兒。我每天將自己鎖在房間裏,放聲哭,痛快哭,把心中的不滿一鼓腦兒的哭出來。這孤獨,無助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他們有父母温暖的懷抱,有朋友的關懷。而我呢,只生活在自己的.一生世界中。

但是,即使是回到了父母的懷抱之中,我的孤獨依舊沒變。

因為:“人會變,生活會變,家,也跟着變質。”回家的短短一個月時間,竟有那麼多事一股腦兒的往我臉上撲。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

爸爸被查出肝不好,成天上吐下瀉的,卻仍在不停地喝酒、抽煙。媽媽有胃病,但為了應酬,也是喝酒,再喝酒。吐,再吐。胃疼,再胃疼。每天晚上不是爸爸喝醉酒大鬧一通,就是媽媽胃疼吐得滿牀都是。我卻卻只能在一旁默默地流眼淚,什麼忙也幫不上。

“人,一個一個走掉,通常走得很遠,很久!”不久以後,我開始漸漸比同齡人更成熟了些。不是想着媽媽一天病倒了,就是爸爸一天肝病發作了。整天活在恐慌之中,我的心亂如麻,終於有一天,我大哭了一場。

這個原本支離破碎的家庭這才緩緩被拼接了起來。這些,不正應了那句“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嗎?

那親情如書中所描述得越走越遠。

那片遠去的親情,何時才能歸來呢?

目送讀後感 篇3

國小的時候語文老師説過,好書要多讀,隨着年齡的增長,閲歷的豐富,每一次讀同一本書都會有不同的感悟。當時我挺不理解的,都看過了為啥還要看,看點別的不好嗎?所以當我在選書的時候,就想選沒看過的,但老師的這句話始終環繞在腦海,但也不知道為何拾起了這本書。

還記得這本書是高中的推薦書目,當時假期作業要做一個讀後感作品集,挑的其中一本就是它。我現在也想不起來為什麼當初想要看這本書......

不過印在封面的主題句倒是挺吸睛的: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當時看的時候對這句話印象比較深刻,除此之外,關注較多類似的句子:“例如野風吹着高高的楓香樹,葉片颯颯作響。老鷹獨立樹梢,沉靜地俯視開闊的山谷,我獨立露台,俯視深沉的老鷹。”“從哪裏來,往哪裏去,心中漸漸有一分明白,如月光泄地。”“曾經相信過海枯石爛作為永恆不滅的表徵,後來知道,原來海其實很容易枯,石,原來很容易爛。雨水,很可能不再來,滄海,不會再變成桑田。原來,自己腳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毀滅。海枯石爛的永恆,原來不存在。”現在看和當時看的着重點有偏差......

當時看到下圖內容感觸突然來了。突然想起高中有一類題經常考但我們還是經常錯,後來歷史老師講解題的時候説:“現在所倡導的',是現在所欠缺的,看問題不能只看表面,要看本質。”這句話記了很久。又想起高一發生的時事討論,不記得是什麼事了,但女生和男生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但最終男生他們的批判性思維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於我現在看書總懷疑作者是不是想通過這本書告訴我們什麼道理,除了顯而易見的道理,是不是還有別的不可明説的隱藏在了文中。

目送讀後感 篇4

今天,我在家裏讀完了《目送》這本書,感覺對我的寫作文有很大的幫助。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講的是龍應台目送她的孩子——華安國小到大學,然後作者的父親住院還有火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段文字讓我得到了感悟:當大家長大了的時候,家長們應該學會放手,讓我們自己闖出一片新空間,而不能扼殺在對孩子的溺愛的搖籃裏。和她父親的去世,在火葬場最後一次目送他父親的時候,明擺她和他的緣分也就終止了。

原來,龍應台的“落寞”與兒子、父親有關。兒子逐漸得長大,離“我”愈來愈遠,機場龍應台目送兒子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消失。兒子都不願意回頭看“我”一眼,感到非常失落。當龍應台大學教授的那一天,父親開車送“我”,但是父親並沒有把“我”送到大學的大門口,而停在側門的.巷邊,因為他認為,這種廉價的小貨車不是送大學教授的的車子。父親生病住院,“我”每個禮拜都去看父親。有一次,龍應台幫父親清理排泄物,結果讓自己的裙子也沾上了糞便。父親對“我”對我的愛和“我”對父親的愧歉都告訴了“我”:不必追。

最讓人感動的是最後一篇文章《魂歸》,它説了龍應台的父親死了,村民們説,根據家鄉的習俗,兒女不能親手埋了父母,但是,但是作者和她的母親卻説:“最後一次接觸父親的機會,我們不會以任何理由給任何別人代勞。”這一天清晨,“父親”上山了,當司儀長長地唱“拜”時,他深深跪下,眼淚決提。讀到這裏時,我不禁發現,全國各地的人們,對自己的長輩都是無比的孝順,因為,沒有了他們,就等於沒有了他們自己。這也是都長輩的一種尊敬。

雖然我可能還沒有真正的讀透這本書,但,它卻深深的留在了我的心裏,一輩子也不可能忘記。

目送讀後感 篇5

有一本書,書名短小精悍,這是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這就是龍應台寫的《目送》。

《目送》中的七十三篇散文,有寫父親的逝世;有寫母親的蒼老;有寫兒子的離別;有寫朋友的深深牽掛;有寫作者的失敗和脆弱;有寫作者的傷心和放手。寫對兒子離別時的失落,也寫了作者對時間的見解。

在一篇名叫《時間》的散文中,十八歲的華飛和朋友去午夜狂歡。狂歡,聚集也是一種時間的`集體儀式。小孩子們也曾有過一種測量時間的方法,在他們的卧室上掛一個一米高的量尺。每一年孩子的生日,讓他們站在門沿背對着尺,把其高度用小刀刻下,於是,刻度一年一年的升高,時間也在一步一步的流逝。同樣,在南美洲的家庭中,也會有測量時間的方法,二個大人和五個小孩,每一年的同一條,他們都會輪流拍大頭照,以此來紀念時間的流逝。

一杯熱茶從熱變冷是一段時間,一位老人從少年變老年是一段時間,一隻鍾轉一圈也是一段時間。時間過的飛快,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難道我們不應該珍惜這些寶貴的時間嗎?在生活中,一些人虛度光陰,到覺悟的那一刻才明白時間的流逝,到那時候,卻來不及了。時間不等人啊!

同時,當我讀到另一句話時,也充滿了對時間的感悟。”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世不斷地在目送她的背影漸行漸遠。“這句話也許説到了那些辛苦勞動父母的心中。看到這一句話,我感受到了作者的辛酸與無助,也只有真正的經歷過,才會發出這樣的感歎啊。時間流逝,父母都在慢慢地死去,子女們會選擇離開父母自己打拼,隨着我們年齡的增長,身邊的人和事都在漸漸得離自己遠去。

目送讀後感 篇6

這是一本奇妙的書。淡淡的文字,憑弔的語調,細膩的感受,完全沒有華麗的影子,也沒什麼大悲大喜。但卻能讓人很認真地讀下去,在無形間淨化我們那被塵埃腐蝕的心靈。

這是一本記錄她生活點滴散文。這本書中,她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作為母親在對日益成長的孩子時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記錄了自己作為女兒在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是耐心温柔的守候;記錄了自己作為採訪者所熟悉付出的那份真切;記錄了自己作為敏感細膩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聞杜鵑時感受到的那份悽楚和傷痛。

翻開這一本《目送》,竟然讓我從頭到尾保持眼睛酸楚的那種感覺——彷彿一個飽滿欲滴的石榴果。

《目送》七十二篇散文,文字撫過了父母、子女的親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圍世界的植物、動物、風景。用那最細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出最動人的心絃的那種感覺。讀起來,連呼吸都充滿了共鳴的激動。

這是一個關於時間的`記載。隨着時間的流逝,當我們也成為那個望背影的人時,才會真切的體會到父母那份痛楚與沉默。小時候父母把我們當孩子,父母老了我們把它們當孩子。我們會懊悔,懊悔曾經的無知,但時間不留給我們一點機會,我們想告訴自己的孩子這一切的感受,可被時間悄無聲息的擋住了。時間讓我們改變,讓我們懂得了一切,也讓我們失去了很多。

真的是這樣,有些感受只能一個人體會,有些淚只能一個人掉,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個人走。明白了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成長了吧。

目送讀後感 篇7

最近我讀了目送這一本書,它講了父母親情的故事。

這本書是一本回憶性的書,講的是作者在翻卧房的抽屜時,突然翻出來的一個紅盒子,然後展開的回憶。主要內容是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

讀《目送》一書,讓人有一種頓悟的感覺。其實父母與子女這一生到底是什麼關係,應該如何處理父母子女關係是所有青年人都在焦慮的問題,隔代的文化差距,不一樣的年齡代溝都會使大部分人和父母親之間陷入矛盾的深淵。比如書中母親送孩子上學依依不捨的目送,還在走後仍然會想着他,這些無不體現着母親對於孩子的擔憂,哪怕是已經成年遠去上學的孩子。

讀完《目送》一書讓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雖然形式內容都有差別,但是它所表達的意義都是一樣的,同樣都是父母和孩子的情感關係,不過不同的是《背影》是兒子看到父親背影所發出的感慨,這樣的作品也其實我們要感恩自己的父母,善待親人。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着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裏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龍應台這樣別有用心的刻畫無非就是想將自己內心對於親人之間的那份情抒發的更透徹,在一條路上,如果有一個人在為你之路,及時碰到了挫折也會挺過去,那麼就與這樣的人結伴而行吧。

《目送》不僅細緻的刻畫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關係,也讓許多人明白一個人在路上需要一個懂你愛你的人結伴而行。

目送讀後感 篇8

我一直是一個念舊之人,對那些已磨損或無用的舊物總有一種留戀之情,若將其丟棄,總會感到可惜,對故人也有一種難捨之情。

偶爾閒暇,總喜歡找出幼兒園及國小的畢業照,對照片上的人逐個進行回憶。幼兒園畢業照上一張張無邪的臉大多在我心中已沒有印象,只是依稀記得:啊!這人小時與我要好得很;嗯…他好像經常欺負我。可真要我完整的説出個故事來,我卻語塞了。只見照片上的小人笑的那麼燦爛

再看國小畢業照,一個個青澀懵懂的臉在我腦海逐漸清晰起來。一個個動人的場景也浮現出來。記得班主任的最後一個教師節;記得聖誕夜的狂歡;記得舞台上的共歌。這些都成回憶,我們都已長大。

暑假裏,我如往常一樣去一位退休教師家中補課,與以往不同,這天老師的電話一直響個不停,老師更是興致勃勃的與電話那頭的人講個不停,時而眉飛色舞,時而緊皺眉頭。我很是好奇,又不敢問。倒是老師先與我提起:“誒,過幾天就要參加一個國小同學會了,可聽説已經有好幾個老同學不在認識了,悲傷的同時,我也感到幸運,至少,我還健康的活着。”他很是悵然,我默默地看着他沒有説話,看着他額頭的皺紋拉到眼角。我在想這場景是否就想《目送》裏的場景一樣,在人生八十歲的時候,他們是否已互相忘卻,又互相回憶,互相介紹,又互相想起。那應該是一個相聚的'場景,一個温馨的場景,也是一個令人感觸的場景。

老師的那番話,是他對流逝歲月的無奈,也是對自己沒有徹底對歲月妥協的慶幸。

“青春是手牽手坐上了,都不回頭的火車”正如歌中所唱,時光的旅途中,沒有站點,你無法回頭,無法退行,既然如此,何不好好欣賞沿途的風光,憧憬下一片大美光景呢?

目送讀後感 篇9

目送,是為了再次聚首

最開始,先回憶一番。

第一次聞及龍應台這三個字是在高三的某個課間,隔壁桌的同學説了一句龍應台的格言,而我卻啞然不知這位華人世界裏頗有影響力的一支筆,深感慚愧。

看的第一本龍應台的書正是《目送》,現在還在噹噹的銷售榜上,書是從小夥伴那裏借來的,在某個暑假裏看完,當時的情感至今仍有幾分印象。書中談到死亡,衰老和孤獨,觸及脆弱的敏感神經,幾次尷尬落淚。還記得是在家裏的'客廳沙發上,蜷縮着身子,看得入情入味,在母親走出廚房門的時候,假裝無意地抹去眼淚。當時讀到的正是作者對其母親的描寫,平平淡淡的文字中卻有着一股讓人心生悲傷的強烈情緒。

給文字賦予情感,它就是擁有了靈魂的存在。

再一次接觸龍應台這三個字,是在讀書會員的書單上,於是我便再一次重拾目送,決定細細品味一番。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我們都到了獨當一面的時候了吧,小時候渴望長大,覺得長大就有了自由,卻不知越是長大,越會被現實圈住。成長的自由是相對的,大手拉小手已經成為模糊的記憶,一個人走,需要更多的勇氣。

【人在天地之間終究是無所憑依的孤獨。你真能面對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這世間,沒有什麼可以附着依託。】

人,終究是孤獨的,你會有家人,會有伴侶,會有朋友,但是更多的時候,你只有你自己。你才是你自己的全部,在這世間,所有的依附都只是暫時的,你所得到的一切都只是身外之物,你的情感和思想,才是真正屬於你的東西。

目送讀後感 篇10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其實,《目送》只是這本書中的開篇。開頭作者是寫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學時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頭地走進校門,消失在自己的視野中;再到孩子十六歲時在機場目送他離開;當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願意和父母齊頭並進的時候,這個做母親的人,慢慢地獨自咀嚼着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現了另一個背影,這個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淚水濕潤而模糊了的視線裏,我們都看到了那個背影,是被長大了的我們無意時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們從不打攪我們,總是在離我們十步之遙的地方緩慢前行,是為了看我們是否安全,是確保我們在無助的時候能第一個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是在看到我們歡樂時他們也能偷着樂……是的,養兒方知父母恩。在我們目送着孩子遠離了自己的視野時,才知道這樣的滋味父母已經嘗過了很多遍。

於是,我讀到了那段驚心動魄的話。一下子,眼淚就像決堤了一樣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讀着這段話,那“不必追”三個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燦爛的未來,而那個背影要去的地方卻是無盡的.黑暗。我知道,花開總有花落的時候,但,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卻沒有了最親的人,庭前花開卻失去了駐足欣賞的人,你的喜悦再也無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會有人知道你額前的傷疤出自何時來自何處,你,可以這樣想象嗎?

感謝龍應台的《目送》,讓我們下定決心再對父母好一點,再好一點。窮盡我所有,愛他們,因為我們是爸媽最親愛最疼愛的孩子!

目送讀後感 篇11

最近,我讀了一本名叫《目送》的書,這本書是台灣女作家龍應台的作品,拿起書看到書名時不免有些疑惑,起“目送”這個名字,是不是送人離別啊?帶着這個疑問,我讀了這本書。

果不其然,書中每一個敍事篇章都會使自己身臨其境感悟到作者的心情,都會使內心的情感噴發,使自己的心顫動。其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火車再度開動,我趴下來,把耳朵附在牀墊上,可以感覺火車的輪子碾過鐵軌,大地一寸一寸地震動。這五百里路,慧能曾經一步一步走過。時光,是停留是不停留?記憶,是長的是短的?一條河裏的.水,是新的是舊的?每一片繁花似錦,輪迴過幾次?這一段是寫作者對自己人生的思考與感悟,同時也暗示了時間過得很快,一眨眼就流逝了……不知不覺我們身邊的人也已經老了……

記得一個雨天的下午,我因為沒帶傘而感到一陣不安,這可怎麼辦?這樣淋回家可不行啊,伴着焦慮放學了,先和同學打一把傘吧,剛出了校門,就看見了奶奶小小的身軀在人羣中踮着腳尖張望着,我趕緊跑到奶奶身邊,就這樣,我和奶奶打着一把傘回到了家,把我送到家門口,奶奶説:“好了,你到家我就放心了,我得趕緊回去給爺爺做飯了。”之前,奶奶在我的印象中總是有用不完的力氣,使不完的勁兒,總是幹勁十足的,感覺做什麼事情都是那麼的有活力。可就當奶奶轉身離開的那一剎那,我發現奶奶老了,頭髮白了,身子骨遠不如原來了,我就這麼看着她遠行的背影,她的腳步伴隨着雨聲漸漸模糊了,漸漸消失了……奶奶老了,她真的老了。

作者眼中的父親的背影,與現實中我的奶奶的背影不是一樣的嗎?而他們的背影也會越行越遠,越來越渺小,他們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慢慢的老去,最後他們的步伐聲會越來越弱,背影會越來越模糊,直到漸漸地完全消失,而那時候的我們,能做的卻只有目送……所以從現在開始,珍惜你身邊所有關心你和你所關心的人吧,珍惜和他們在一起每分每秒的美好時光吧。

目送讀後感 篇12

文/潘俊宏。在一個愜意的午後,我走進了龍應台的《目送》,書裏每一個不同人的故事、每一個不同人的感悟,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裏。目光看向已近黃昏的窗外,我卻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中。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這句話一直在我的腦海中迴盪。書裏講述的關於父女間的離別、親人的逝去、長大成人的故事,我不禁陷入沉思:什麼情形時要一個人走呢?是爸爸抱歉只能用麪包車送孩子上學嗎?是父親用背影告訴孩子不必追嗎?還是媽媽卻永遠只記得當年的女兒呢?

人啊,永遠是孤獨的。人的一生中總會遭遇很多,我們會面臨生死離別,在漫長的成長道路上,我們要學會一個人走。

回憶翻到青澀的.國小時光,依稀記得被撕壞的日記本,被翻亂的書包,風把書頁吹得沙沙作響,它們跳躍着好像在開着玩笑。媽媽依舊只關心我的學校犯的錯誤,那時沒有人知道我怎麼想,沒有人知道我有多難過。我內心的吶喊是:一點兒也不想長大,想要一切都如意,沒有難題和煩心事,想要媽媽温柔的安慰。可是不知道為什麼,上天像作弄一般,硬是和我反着來。老師的有色眼鏡、與同學相處的不愉快,一時之間都讓我束手無策。還記得媽媽當時耐心地開導我:“要學着長大,即使不喜歡也要學會面對,成長這條路只能靠你自己走。”

學會面對一次又一次的離別,學會如何為人處世,學會冷靜面對每一件事情,學會受到委屈勉勵自己,也許在安靜的夜晚會流淚,但在一個人的道路上一定會越挫越勇。挫折,困難,總有不能與朋友分享的東西,只能靠自己。

不僅僅是成長,人生這條路也是要自己走。即使是全世界都在對立面,所有的不平等和委屈都對着你,你只有一個人,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讀後感 篇13

《目送》的七十二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對於龍應台的瞭解是由她的《目送》一文。後來才知道,《目送》是一本散文集。集子裏,滿滿的都是作者對於人生的感悟。其中龍應台將對親人真摯、又很複雜的情感表達得十分真實。

朱自清在《背影》中寫道,因看到父親為自己擔心操勞的背影而油然而生的心酸;龍應台則寫了兩種背影。一種是目送父親離開人世,另一種則是看着兒子慢慢長大。漸漸只能遠望兒子高大的背影。文章抒發的是一種不捨,卻又不得不捨的心情。作者身為人子,身為人母,經歷了大半輩子,回首往事,內心泛起點點漣漪。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當作者倏地發現當年的小男孩已經長成大人、自己也無法隨時隨地的陪在兒子身邊了,心裏有幾分落寞。

全文的.感情基調有些壓抑,語言卻十分真誠。如今我們也生活在父母庇護的翅膀下。卻未曾報答過什麼,小時候我們總自顧自地一往直前,好像探險之路絲毫不艱險,我們去忘了回頭看看保護着我們的父母。我們快要在社會中變得獨立,在將來又會目送我們的孩子。或許真的像龍應台所説的那樣,我們間的緣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中行漸遠——記得回頭看看關心我們的人。

作者經歷了許多、想要教會我們的是超脱的看待這個塵世。的確,有時候需要的是繼續往前走,而有時,需要停下來。正如“相信與不相信之間,彷彿還有令人沉吟的深度。”這便是我們的生活:相信了便是這樣,不相信便非得刨根問底,親身試驗。總之,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信心地做事,而不要拒絕困難、甚至拒絕生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9oddv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