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家》讀書心得精選15篇

《家》讀書心得精選15篇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家》讀書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讀書心得精選15篇

《家》讀書心得1

千家詩》和《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是我國古代學生啟蒙讀本,流傳很廣,影響深遠。作為國學經典和文學藝術瑰寶值得當代青少年細細品嚐。

捧着這本薄薄的《千家詩》,傳來一股久遠的氣息。這本書的年齡是我的兩倍,裝幀從右向左,文字是豎體,泛黃的書頁上留下了時光的印記。

書中收錄了唐宋兩代的七言和五言的絕句和律詩,有的借景抒情,有的託物言志;有的感歎懷才不遇,有的'表達思鄉惜別之情。由於是啟蒙讀物,大多內容淺顯,語言優美。描景的以描寫春天景物居多,其中寫早春景色最多。“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多妙!遊絲般的春雨滋潤萬物,新草初長,遠看綠成一片,近看卻發現只有稀疏的綠色夾雜在其中,抒發了作者歡喜之情。“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不愧為詩仙,儘管眼前不得志,他相信自己一定能乘風破浪,建功立業,到達理想的彼岸。“癲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作者杜甫將柳絮桃花比作人,用“癲狂”“輕薄”來形容,後來桃花柳絮也就成了一般勢利小人的代名詞。

當時居住在成都草堂的杜甫,憂國憂民,懷才不遇,此詩寄託了詩人對黑暗現實的深刻不滿,和政治理想不能實現的苦悶。“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作者長期不得志,到了暮春時節,偶然登山覓春,與山中僧人閒話,不知不覺在紛擾塵世中得到半日清閒。意境悠遠,渾然天成。“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樸素直白的語言,意義惜別之情溢於言表,令人動容。

只是這些優美的詩句,只有中國人才能得到它的精髓。第一,古詩聯繫着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融合了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其次,古詩很講究平仄,韻律,對仗工整,讀來朗朗上口,富有韻律美,有些詩本身就被用來彈唱,如樂府詩。古詩也很講究用字,古代有“一字師”的典故。如“僧敲月下門”的“敲”,“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都十分傳神。若不懂中國的歷史文化和古漢語,是無法理解的。若將古詩翻譯成外文,則只能讓讀者知其大意,卻味同嚼蠟,無法領會古詩本身的魅力了。

古詩確是中國獨有的藝術瑰寶,我們應將它不斷地傳承、發揚。

《家》讀書心得2

任何時間都只能是具體的實踐,教育家的成功實踐也只是一種具體時間方式的成功,受時間、空間和文化的約束,所以並不具有普遍有效性,更不具備可重複性和可模仿性。我們需要學習而且能夠學習,是藴涵在成功實踐中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思想,是能夠超越時代和地域的侷限,超越意識形態、經濟條件和文化背景的侷限,尤其是超越教育自身的侷限,照亮我們前行之路的學校理想和學校精神。

教育實踐知識的豐富性、多樣性和生成性能開闊我們的視野,讓我們具備改造現實教育的自覺意識,提升我們創造新教育實踐的能力。

教育以人的發展和培養為目的,必須以人化的方式進行,良好的教育就是一種以人文本的教育,是一種基於人性和人的理解的科學,教育活動(包括教學活動)是一種發展和提升人性、人格及人品的重大實踐。

人之所以為人,在於清晰地意識到自己作為人應有的`權利、地位和價值,從而建立應有的尊嚴和個性。人之所以為人,在於具有適應社會、改造社會、創造社會的思想智慧和實踐能力。

早在1948年12月,聯合國大會就通過並頒佈了《世界人權宣言》,提出“教育的目的在於充分發展人的個性並加強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1966年12月16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指出:“本公約締約各國承認,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權利。他們同意,教育應鼓勵人的個性和尊嚴的充分發展,加強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形成和培養人的尊嚴和個性,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教育的普遍意義和基本價值所在。

馬克斯。範梅南:“教育教學要使學生有心靈和精神的‘驚喜’,有‘獲得’的驚喜和‘成功’的驚喜。”

學生在良好教育的橋樑和跳板上不斷體驗從“放棄過去的自己”到“建構新的自己”的痛苦,並收穫自我充實、自我提升的快樂,享受不斷超越自身限制,逐步登高望遠的幸福。

嚴格的教育不是家長或老師隨意宣泄自己的不滿情緒,不是多挑刺、多否定,更不是棍棒之下的教育。嚴格的教育是一種嚴肅的暗示,震撼心靈的教育。嚴格的教育還是一種理性的教育。理性是嚴格教育的標誌。缺乏理性的嚴格教育是危險的教育。

你確信什麼,這個問題對於教師而言很重要,好的教育者必然有自己的信條,甚至如宗教徒對他的上帝一樣確信無疑。可是,今天很多教育者沒有明確的信條,他們所做的幾乎就是保證每堂課顯性目標的達成,或者叫完成學科教學任務。一個人有怎樣的教育信仰,就會有怎樣的教育行為。信仰在心理上表現為對某種事物的仰慕和嚮往,在行動上則表現為以某種思想體系為準則去解釋和改造世界。沒有信仰、沒有嚮往,怎麼會有確信的思想、堅定的行動?教育者不確信自己向着偉大的方向努力,而是不得已而為之,這怎麼會是好的教育?所以,如何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教育信仰?這是每個教師需要思考的人生課題。

人性是教育的基本問題,認識不一樣,教育就不一樣。孟子確信,人性向善;告子確信,人性本無善惡;荀子確信人性本惡。孟子確信人性向善,所以主張“存心養性”,教育的基本原則是引導人反省自己、發現本心,後人稱之為教育的“內發説”。荀子確信人性本惡,所以主張“化性起偽”(意即變化先天的本性,興起後天的人為),強調後天的人為作用,也就是後天對人性的改造,教育的基本主張是隆禮重法,積累薰陶,即教育的“外鑠説”。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提出過“軸心時代”的概念。顧名思義,它是指一個對全部人類文化史具有控制意義、提挈意義和動力意義的時代。以孟子、荀子為代表的稷下學宮和以“希臘三賢”為代表的雅典學院,都是軸心時代的標誌。

《家》讀書心得3

我從來都不喜歡描寫封建時代關於大宅子故事的書,覺得讀來味同嚼蠟。但是卻有例外,家吸引了我。《家》一書寫的是中國社會劇烈和巨大的變革一代青年的歷程。覺新、覺民、覺慧三弟兄,代表三種不同的性格,他們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館中。

家,是靈魂棲息的港口,是心靈停泊的港灣。它在我們生活中是十分熟悉的,也是分親切温暖和睦的。然而在巴金小説《家》中高覺新一家卻是每天都在明爭暗鬥,是為了爭奪那點家產,正面以笑臉對着家人,轉身卻是在暗地裏説對方的閒話……這樣的家,還是家嗎?

我覺得書中最有魅力的東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覺慧一羣象徵着一端,覺新連同老太爺一羣象徵着另一端。關於覺慧的個性,第三回就已經明顯了——幼稚、叛逆、熱情。剛在督軍暑懷着滿腔激情抒發了多時積累下的憤慨,卻又在家裏和老太爺吵上了一通。於是,覺新的話語在旁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實爺爺跟你説什麼話,你只要不聲不響地聽着,讓他一個人去説,等他話説夠了,氣平了,你答應幾個‘是’就走出去不是更簡單嗎?”好一次矛盾,好一次思想的撞擊。

有很多人因為黑暗而死,而那些留下的,那些在黑暗與矛盾中潛行着的人卻分明有着一股激流在推動着。這股激流因為矛盾而真實,因為矛盾而珍貴,因為矛盾而深沉,因為矛盾而被賦於真正的內涵——我又一次被感動了,因為就在那個年代,多少還有一個不小的羣體在這股激流中尋找着新的自我,彌補着情感與思維方式的不足。在黑暗與矛盾中,那些被激流鼓舞着的人,有的勇敢地保護着自己青春的稜角不被抹去,有的即便被抹去了卻又最終找回;然而這其中最重要的,確是這股激流在本質上教着一代又一代崇高而理性地探求着所有的事與物,追求着理想,追求着自我價值的一種嶄新的體現。因為追求,因為崇高,這股激流才永恆地感動着一代又一代,永不停息……

讀完了,我的心還是被其中的主人公佔據了,我的心在燃燒,我的思潮在翻滾,我是在悲憤,是在惋惜,是在痛心啊!但我暗暗為自己慶幸,因為吃人的封建禮制已被前人埋葬,我應當感謝他們。在無數的可憐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後,一些可愛的勇敢的人奮起而攻之,打碎了,幻滅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到來,從前飽含女子血淚的舊路我們不會重蹈。這是最大的幸運啊!

《家》讀書心得4

今天我讀了一本獲得國際兒童文學小説大獎的小説——《橋下一家人》。

今天,我讀完了《橋下一家人》這本書,我非常感動。

這本書講了:在一個寒冷的冬天,巴黎橫跨塞納河的大橋下住着有一個叫阿曼德老流浪漢,他在大橋下遇到了一個傲慢的女人和三個小孩,三個孩子讓阿曼德給他們當爺爺,請求他不要離開,阿曼德找到了家的温暖,後來他們生活在一起,他們看見了許多有趣的玩意,遇到許多離奇的事,他們一直生活在一起。我認為老流浪漢很偉大、很善良,因為當孩子們住在他的橋洞裏時,他不但不生氣,而且給他們東西吃。也正是因為這樣,他才能得到孩子的尊重與孩子媽媽的'認可。

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冬天的寒風吹不散一家人温暖的愛,讓我深深地感到了家的温暖。讓我們去體諒別人,在心中裝下別人,哪怕是鋼鐵也會被融化!

《家》讀書心得5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海內外的炎黃子孫大概人人可以脱口誦出這樣的句子,也大概沒有人不知道這是出自於《百家姓》。

今天我讀了《百家姓》,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藴,也知道了中國人早在三皇五帝以前,就有了姓。據傳説,姓的.最早起源與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有關。氏族部落不但對圖騰奉若神明,禁止食、殺、冒犯,而且把它作為本氏族統一的族號。在原始部落中,圖騰、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圖騰的名稱就演變成同一氏族全體成員共有的標記——姓。《百家姓》使我知道了中國人的姓氏有四百多個,還有許多稀奇古怪的姓,我還知道了中國人的姓氏中有57個是複姓。如:司馬、諸葛等。我在《百家姓》中找到了我的姓—葉,原來在古代春秋時,楚國國君楚莊王的曾孫,叫沈君戌,有後人叫沈諸樑,封到“葉”地,建立葉國,稱葉公,葉公後代以國為姓,葉姓祖先姓沈,所以沈、葉原是一家。

中國的姓氏文化源遠流長,每一種姓都包含着其獨特的文化內涵,而每一種姓氏都有它的代表人物,沒有貧富貴賤、高低之分,如:文天祥、孫中山、葉劍英等。每個姓氏都有着輝煌的歷史,而明天的輝煌將由我們創造!

《家》讀書心得6

聽過張晨旻老師執教的《彝家娃娃真幸福》一課後最大的感受是:“教學相長”。“教學相長”一詞,出自《禮記·學記》:“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意為教和學兩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都得到提高。

《彝家娃娃真幸福》這節課是一首具有民族氣息的歌曲,“阿里裏”是一個民族的象徵,也是一種風格的象徵,在歌曲裏面是個襯詞。在課堂上張老師引導學生用歡快的語氣演唱歌曲,具有很好的效果。歌曲律動所體現的也是彝族的風情,除了給學生一種身體的協調還給了學生一種民族精神的體驗。在教學過程中,張老師力求使自己的語言更富有童趣。這從課堂上學生的反映來看,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學生學習較主動。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教學目標的體現者。在教學中,張老師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設計了許多趣味環節:律動、回聲模仿、對歌、演唱比賽、舞蹈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這樣既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引導性,也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使同學的個性得到很好的發揮。學生在課堂上非常的活躍,這也就證明在課堂上發揮學生的潛能,是非常必要的。教師要給學生空間,這樣學生才會自由的發揮,上課的效果也得到了提高。在本課的教學中,張老師首先選擇了在音樂的.伴奏下帶領學生一起舞蹈,然後很自然的導入新歌教學,配合多媒體瞭解彝族的民族風情,讓學生先熟悉旋律。在學生對歌詞有一定的瞭解之後學習歌曲,最後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接龍唱。這樣,層層深入、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符合國小生的認知規律,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教育的目的不僅是隻傳授知識,而是要開發學生的潛力。另外在本課教學中,張老師還別出心裁的把歌詞抄寫在彝族的特色配飾——銀項鍊上,並製作了一個個小火把,作為獎品發給表現優秀的學生。利用多媒體讓學生欣賞彝族的樂曲、歌曲、舞蹈並從中感受彝族的音樂文化,瞭解彝族的人文景觀、風土人情、服飾文化等,最後一起參加火把節,在歡快的樂曲中跳起彝族舞蹈。濃濃的民族風情始終貫穿在整節課,體現了藝術教學的美。

張老師在自己的努力和全組同事的共同幫助下經過一次次試講、教研、修改,最終向大家呈現了一節漸趨完美的音樂課。通過這次課型研討,我們認識到國小音樂課,教師只有從激發學生興趣出發,在教學每一個環節上和難點上多想一些巧妙的好辦法,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樣的課堂,老師教起來高興,同學們學起來更高興,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小小三尺講台真的是師生共同成長的舞台!

《家》讀書心得7

帶着同情與傷感看完《何以為家》這部催人淚下的影片,在深切同情因戰亂而流亡失所的災民們苦難生活的同時,也對仁愛和平的生活有了更深摯的熱愛。

《何以為家》講述了一個年僅12歲的小男孩恩贊一家,因敍利亞戰爭而逃亡到黎巴嫩後悽慘的生活境況。因為沒有身份證明,父母只能做一些雜工維持生計,孩子們也要在街頭叫賣賺些小錢。因生活困窘,一家七八口人擠住在小小的出租屋裏。即使這樣,出租屋的租金依然是個難題,父母無奈,只好把恩讚的妹妹——一個年僅11歲的小女孩賣給別人。

恩贊知道後試圖帶着妹妹逃離這個家,後來沒有成功,並遭到父母的呵斥,打罵,最後妹妹被賣給了別人做妻子。恩贊為此離家出走,到處尋找,希望有人僱傭他,一次又一次遭到拒絕後遇到了同為難民身份的單親母親泰格雷斯,善良的泰格雷斯收留了恩贊,白天自己去工作,把兩歲的兒子交給恩贊照料。

因泰格雷斯是非法入境,需要一張假身份證件,但是黑市上的假身份證她買不起,只好到處湊錢,在湊錢過程中被警方拘留並關進了監獄,恩贊帶着這個年僅兩歲的孩子想盡一切辦法維持生計,度過了一段極端艱苦的日子,最後實在沒辦法就把這個孩子賣掉了。恩贊回到了原來的家,希望找到證明自己身份的證件,出國逃離這個暗無天日,過着像蟑螂老鼠一樣卑賤的生活!

才知道原來自己一家人都沒有身份證明,同時得知妹妹因懷孕意外出血過量未能及時搶救而死。他憤怒地拿着一把刀衝出家門,把買妹妹的男子捅了一刀,結果被關進了監獄。他控訴了自己的父母,因為父母生了他,卻沒有盡養育的責任,他們連最基本的生存問題都得不到解決!並藉此向所有難民呼籲,吶喊“希望你們不要再生孩子了!”

嘈雜破舊擁擠的居住環境,以恩贊一家為代表的街頭巷尾四處流浪蓬頭垢面飢餓的.眼神,以及沒有合法身份,只能靠打黑工維持生計地位卑微的難民。戰爭!罪惡的戰爭讓無數無辜的平民流離失所!讓無數個家庭陷入水深火熱!

仁愛,和平,穩定,發展,繁榮!1988年75位諾貝爾獲得者在法國巴黎發表聯合宣言:二十一世紀的人類要生存,必須回到兩千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哲學家湯恩比博士也曾説過:“21世紀拯救人類的,只有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和大乘佛法!”

要和平不要戰爭!《何以為家》只是戰後難民苦難生活的縮影,為了讓更多的家庭不再重演歷史的悲劇,我們呼籲和平!只有仁愛,才能化解人類的矛盾紛爭,只有仁愛,才能讓社會穩定發展,只有仁愛,才能讓民族繁榮昌盛!

《家》讀書心得8

暑假裏我認真讀了《在教育家的智慧裏呼吸》一書,啟發感動頗多。這本書告訴我們:教育是以人的發展和培養為目的,必須以人化的方式進行,良好的教育就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教育,是一種基於人性和人的理解的科學,教育活動(包括教學)是一種發展和提升人性、人格及人品的重大實踐。也就是説,教育離不開人,以人為本的教育才是良好的教育。

尊重的需要:引導學生前提是瞭解學生,瞭解學生的前提是尊重學生。把學生當成朋友。尊重學生,這種尊重不僅要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重要的是還要體現在日常的教學過程,做錯了事,不要首先批評他,應該循循善誘給他講道理,要把他們當成一個生命的主體來看待,這樣的話你的教育工作才可能取得成功。所以這就要求我們把學生當成朋友,尊重他,教育他,發展他。由是觀之,尊重學生是教育他們的前提和基礎。尊重學生也是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起碼應該具備的一個基本素質。也是新課程所追尋的基本理念。

認可的需要:我們的孩子,特別是我們現在正接受初等教育的國小生、中學生更需要家長、老師、朋友給予讚許和認可,以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優化他們正在成長的心理素質,從而實現他們人格的完善和健全。因為他們認為家長、老師或者朋友對他們的認可是對他們自身努力的一種最好肯定。他們幼小純潔的心靈才會得到最大的滿足。這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起碼要求。

求知的需要:學生的主業當然是增長知識與才幹,對於大多數老師來説傳道授惑是他們的主要責任,但對於從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師來説,未必能在知識的傳授方面給予多大幫助,但在獲取知識的態度和方法方面,卻能夠提出合理的建議,幫助學生錄求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以完成學習期間的求知任務。

以人為本的教育是尊重人發展規律,注重個性多樣化,關注人性的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也是教育的本義,這個暑假無數教育家引領着我重温和迴歸教育的本義,讓我們一起《在教育家的智慧裏呼吸》,一起實踐以人為本的人性教育,一起為了快樂自由的理想教育而努力。

《家》讀書心得9

讀了《家》之後,我久久不能平靜,我為他們的命運感到悲哀,為他們的經歷感到難過,為他們的執着與反抗而感動,閉上眼睛,他們好似就在我眼前,我也好似成為了他們中的一員,感受着那些淚水,痛苦,在命運裏苦苦掙扎。

《家》以嫻熟的藝術手法,塑造了眾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個形象都寫得血肉豐滿、個性鮮明、栩栩如生。其中既有專橫,冷酷的高老太爺,腐化墮落的五老爺克定,又有敢於向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剛烈丫頭鳴鳳,温順馴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長孫媳瑞珏,以及受新潮思想、嚮往自由平等的覺慧、覺民。高家是一個封建的大家族,在奉行舊禮教的高老太爺逼迫下,長孫覺新妥協了,放棄了和表妹梅芬的愛情,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娶了素不相識的瑞珏。可最終命運還是給了他致命的一擊,他一生摯愛的兩個女人都在如花的年紀香消玉損了。覺新是一個具有雙重性格的人,他清醒但又軟弱,長房長孫的特殊地位和責任最終將他推向深淵,他成為了家中最大的受害者和犧牲品,愛情的喪失,妻子的死亡,理想的破滅。一個個沉重的打擊如排山倒海般向他襲來,他終於戰勝了自身的軟弱,終於在沉默中爆發,終於選擇了反抗。

封建禮教與新潮思想,壓迫與反抗,這些激烈與深沉的矛盾充斥着整本書,而友情、親情、愛情以及那所有包含着美好、善良以及那所有值得感動的東西卻好似一股股暖流滌盪着這片孤寂,使黑暗中得以浮現出躍動着的星光,並隨着小説線索的行進,慢慢的發出耀眼的`光芒。一個有一個的人因為黑暗而死,而那些留下的,那些在黑暗與矛盾中潛行着的人卻分明有着一股激流在推動着。這股激流因為矛盾而真實,因為矛盾而珍貴,因為矛盾而深沉,因為矛盾而被賦於真正的內涵。而人們在這股激流中尋找着新的自我,彌補着情感與思維方式的不足。

在黑暗與矛盾中,那些被激流鼓舞着的人,有的勇敢地保護着自己青春的稜角不被抹去,有的即便被抹去了卻又最終找回;然而這其中最重要的,確是這股激流在本質上教着一代又一代崇高而理性地探求着所有的事與物,追求着理想,追求着自我價值的一種嶄新的體現。因為追求,因為崇高,這股激流才永恆地感動着一代又一代,永不停息。

《家》讀書心得10

《家》,巴金《愛情三部曲》的第二部長篇小説出版於1933年出版設為良友圖書公司,主要講述了物中主人公周如水的朋友吳仁民的經歷,描寫了舊社會時期各種不同的思想動態。

這是一部在那個混亂的時代而作的書,因此難免會有些濃厚的時代氣息,封建、愚昧、腐朽,那些舊社會的東西依舊無法磨滅,這些東西無形的正在行兇作為就社會的殘留,像一把鋒利的刀刺殺這每一個人,而書中的高家,就是典型的代表。

高家是一個有錢的人家,還算有些氣派,住的地方叫公館,老爺是前清的舉人,有個一官半職的,家裏還有些許俾女,然而就在這樣一個顯赫的家裏,卻有着代表性的悲慘命運。

當我讀完這篇長篇小説之後有了深深的感受,我覺得我是幸運的,可以在這種生活環境下成長,也慶幸有這麼好的父母。

我也經常把自己的作文和巴金的文章做對比,巴金的文章常以家庭為題,把人物都寫得很生動形象,更可以突出人物的個性、特點,他也會經常寫一些景物,每次都把事物描寫的淋淋盡致,我也會經常閲讀他的'文章。

我的作文也有很多不足之處,用的四字詞語很少,並且還驢頭不對馬尾,這些作文可能只有開頭好罷了,簡直就是流水賬,而且我也很少讀課外書,有時候讀課外書時也是三心二意的,每次寫隨筆的時候都會想好半天。當我讀完巴金先生寫的這篇文章之後,我一定會象巴金先生學習的,我也會珍惜現在的生活,好好學習,報答父母,謝謝他們給我一個這麼良好的生活環境。

《家》讀書心得11

看完《何以為家》這部電影,我最深的感觸就是真實。這世界就是真實的,多彩的幻影只能存在於人們的想象中。

《何以為家》這部影片主要講述了12歲左右的男孩扎因艱苦而悲慘的生活。扎因出生在黎巴嫩社會的最底層,父母因貧窮無力教養孩子,卻又一個接一個的.生孩子。他們讓扎因喝其他兄弟姐妹幹活幫忙補貼家用。孩子們從出生開始就沒有太多平靜快樂的時光,總是對在生死邊緣奮力的掙扎。

原本我已經做好了在影片結束之後迎接一個哭得稀里嘩啦的自己的準備。可事實是,從影片開始到結束我並沒有留下眼淚,只是感覺心裏堵得慌。

扎因以最真純的內心不斷叩問這個殘酷的世界,不停地想要尋找世事為何如此的答案。當他遍體鱗傷地坐在牢裏,才知道沒有人能給他迴音。從一個12歲的男孩眼裏,我感受到了絕望。

可他原本是一個那麼善良,勇敢又有擔當的孩子。他擔心妹妹被賣給別人當老婆,為妹妹洗去沾滿血的褲衩,偷拿家裏的錢,準備帶着妹妹逃離,雖然並沒有成功。即使他在連自己的温飽問題都無法解決的無比艱難的情況下,依然選擇堅持帶着小猶納斯,像俠客一樣行走在這貧瘠的土地上。他們苦中作樂,利用光學原理,將別人家的電視應到鏡子上,模擬配音,樂在其中。我喜歡扎因用自制小拖車帶着猶納斯的背影,那麼堅毅,勇敢。用瘦弱的肩膀扛起所有所有的苦難。可是除了苦難,除了貧窮扎因心中還有着對妹妹猶納斯的愛和責任,讓我思緒萬千。

沒有戰爭,就沒有殺戮,就不會有像扎因一樣的流離失所的人們,所以,我希望世界是和平的;沒有戰爭,就沒有殺戮,所以,我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家庭的温暖,都能和我一樣快樂成長。

《家》讀書心得12

感謝學校下發的書籍,尤喜《教育的智慧》。如果説之前的教育閲讀主要是為了尋求一些思想,一些理念,豐富並提升個人理論素養的話,那麼,這本書,似乎更像一本索引,彙集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思想,智慧,指引着你去歸類閲讀相關著作,誘惑着你去深入探索每一位教育家背後的故事,閲讀他們的書籍,思考他們的人生,成就自己的事業。

喜歡孔子,因為他的率直真誠,從不隱瞞自己的觀點好惡,從來都是以真面目示人,對於看不慣的人或事,他會直言不諱:“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污也。”“老而不死是為賊!”從表面上看,罵得有點過分,讓人受不了,如果細讀論語,耐心深究,我們不難發現,孔子無非是用一種極端的方式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

想想自己,人到中年,對於不合理的'事情或者現象,不也曾經牢騷滿腹,憤憤不平嗎?即使在講座的台上,也毫不避諱自己的觀點。雖然明知道我的生氣或者憤怒改變不了事實,但至少,我有説話的勇氣,我勇敢,真實地做自己,不奴顏,不眉骨,不虛假,不做作。身為人師,需要的是真誠的表達自己,如此,才有可能教育出真誠的學生。

喜歡孔子,也因為他會做人生規劃:“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有規劃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因為有了自我規劃,更容易腳踏實地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喜歡孔子還因為他的人生理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是我夢寐以求的一種精神境界啊!

喜歡孔子就要讀《論語》,不僅讀原著,還要閲讀他人對論語的解讀,比如李澤厚的《論語今讀》,南懷瑾的《論語別裁》等。他人的解讀,同樣可以給我們打開一扇窗,讓我們更深入的瞭解論語,瞭解孔子,當然,也更好的服務於教育。

喜歡蘇霍母林斯基,是因為他撰寫的一系列著作,《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帕甫雷什中學》……細細想來,老蘇好像是我認識的第一個外國教育家,那應該還是1988年事情了,從此以後,他的著作,他的思想,一直影響我至今。

喜歡蒙台梭利,是因為《童年的祕密》《發現孩子》《三歲決定一生》這些書籍,一度影響了我對孩子的教育。也因為孫瑞雪在中國堅持不懈的十年的努力,將蒙氏理念和中國國情很好的結合起來,創辦幼兒園,惠及更多地孩子,演講寫書,惠及更多家長。比如《愛和自由》《捕捉孩子的敏感期》

喜歡盧梭,一則因為他的成長之路——讀書,旅行,良師益友。簡單快樂,充實豐富。尤其是在工作繁忙,壓力巨大的時候,有好書滋潤心靈,有好山好水養眼養身,有好友陪伴左右,那該是人生最美的風景吧。而他的《愛彌兒》,一直是我牀頭的必備書籍,因為經常翻閲,書角都有些卷邊了。

還有蔡元培,陶行知,葉聖陶……這些中國的教育家,他們的思想,他們的行動,尤其是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的理念,給我的教育行為帶來很大的改變。

教育類的書籍讀得多了,教育家的思想明白多了,自然也就看出了其中的道道,無論怎樣你理念我思想,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精髓,那就是“愛和自由”,這,是不變的真理,這,也是孩子能夠茁壯成長的不二法門。

一杯香茗,一盆茉莉,一本好書,茶香,花香,書香,眾香相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早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和呼吸一樣自然,但也和呼吸一樣,必不可少!

《家》讀書心得13

讀完巴老的《家》,心中充滿了無盡的感動。如何形容呢?這就好比吃過了拌有白砂糖的蜂蜜;好比在寒風凜冽的冬日裏,往身上澆滾滾的熱水;好比在炎炎盛夏赤腳逛馬路的滋味。就像是這般的強烈、深刻、揮之不去。這些或許不是很貼切的比方,卻如實地反應了我真切的內心感受。

很多人都認為覺慧是巴老在書中的自己。起初,我也是這麼認為的。例如:他們都在“外專”讀書,愛結交新朋友,創辦閲報處,都是熱血青年。但如今我能感受得到巴老比覺慧更為執着。因為在那些日子裏,巴老的生命中不曾有過鳴鳳,不曾有過在戀愛中尋求庇護的雜念。所以説,他們兩人有着相似的性格特徵,但等待他們的將會是不一樣的命運。

本書中最令我動容之處就是瑞珏之死。覺新是如此深愛着自己的妻子,但他卻拗不過禮數的束縛、家族的擺佈以及自身的懦弱。就連人類最偉大、最神聖的“愛情”也只能夠甘敗下風,在覺新眼裏首當其衝的就是封建制度。正所謂性格決定命運,於是覺新就成了封建禮教的犧牲品,為此他葬送了自己的青春、理想;斷送了自己的前程;更在悲憤中消磨了一生。瑞珏的死使他曾有過片刻的反省,但不久後,他又成了一個無抵抗主義、作揖主義的失去自我的`軀殼。一個原本能大有作為的青年就這樣慘死於封建禮教的血手之下。

作者樸實的文字引發了我更深層次的思考。這一切悲慘的結局究竟起因於何處?五千年燦爛的華夏文明難道真的是一部吃人的禮教?難道還是國民劣根性的問題?僅憑我現有的學識是根本無法參透的,但從這部小説中我得到了些許的啟發。

主人公覺慧的形象給悲鬱的基調帶來了一絲希望,是全書的亮色之一。他的“不顧忌,不害怕,不妥協”的作風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許,我就應該學習他的這種精神,以此作為我解答上面那個問題的有利工具。

魯迅説不在沉默中滅亡,就在沉默中爆發。我們每個人都應學會在平淡中勃發出一片異彩,更要學會享受守候,體驗守候那份異彩迸發前的點點滴滴,用心感悟每一刻的感動,並試着從中尋找自己想要的答案。相信你一定能夠找到。就像小説中的覺慧,就像生活中的巴老一樣能夠“守得雲開見月明”。相信自己,那一天已經不再遙不可及了。

《家》讀書心得14

它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繁華的法國首都巴黎生活着一個上了年紀的流浪漢,名叫阿曼德。橫跨塞納河的大橋下便是他的棲身之所。一天晚上,當他返回住所時發現自己的地盤被三個陌生的孩子和一條狗給佔領了。阿曼德既吃驚又生氣,要趕他們走,後來,在與孩子們的交往中,阿曼德漸漸改變了自己的態度,甚至替他們白天外出工作的媽媽照顧他們。孩子們也把阿曼德當成自己的爺爺。阿曼德又找到了家的感覺,感受到了温暖。他也知道孩子們很想有個真正的家。為了實現孩子們的願望,阿曼德決心振作起來,不在一乞討為生。他以嶄新的面貌謀到了工作,和孩子們的媽媽一起撐起了他們自己的家。

亞馬遜書店的.人推薦這本書時説:這是一本傳統的,優美的,含着淚水與微笑的,藴藏着愛的力量的書。我看到他們生活得很難時,自己想掉淚,看到他們高興時,我也忍不住大笑。看完這本書我覺得自己真幸福。

《家》讀書心得15

《德伯家的苔絲》是哈代着稱於世的“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力作。小説描述了一位純潔姑娘的不幸命運。主人公苔絲是一位美麗的農家少女,因受東家少爺誘迫而失身懷孕。從此,這一恥辱的事實剝奪了她理解真正感情的權利,致使新婚之夜遭丈夫遺棄。之後,萬般無奈之中,她重回了少爺的懷抱,不料,就在這時她那有名無實的丈夫拖着病驅千里歸來,苦苦尋覓。苔絲為了自己真正的愛,毅然殺死同居的少爺,在與丈夫短暫歡聚後,走上了絞刑台。

父親德伯的愚昧無知,對於金錢的貪婪推使苔絲跌下了社會的的深淵;而亞雷的邪惡無恥則將苔絲少女的所有完美夢想化為灰燼,促使她遇上了改變她人生的第三件事——與安璣·克萊相愛。而正是這個安璣·克萊,這個有着天使之名的懦弱男人——最終造成了苔絲的杯具。有人會説安璣·克萊才是真正該批判的人,但是無疑他生活在那個時代,他需要時間來釋放自己,不可忽視的是,安璣·克萊是愛苔絲的,至少那愛是真的,而不是像亞雷一樣,把苔絲當做自己的玩偶。所以我認為苔絲的'杯具就應是當時的時代所釀成的,或許在現代社會也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但是對於像苔絲一樣的人來説,生存的機會就多了。合上書,我想鞭撻當時的社會,指責亞雷的無恥行徑,藐視安璣的懦弱,同情苔絲的悲慘遭遇。

標籤: 讀書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9rwq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