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莊子讀書心得(集錦15篇)

莊子讀書心得(集錦15篇)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莊子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莊子讀書心得(集錦15篇)

莊子讀書心得1

人心為什麼有自由?因為人可以不在意。人的輩子只能被你真正在乎的事情拘束住。如果你不在意,那麼,還有哪些可以束縛你,得一本好書,猶如尋一位好友,將受益終生。讀一本好書,猶如品一杯清茶,餘味徘徊於心,不曾散去。一本《莊子心得》也讓我對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和了解。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實的,就好似太陽經常從西邊升起一樣,就好似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

于丹教授緊扣21世紀人類遭遇的靈魂問題,結合其濃厚的中式修養,從另類的時尚角度把儒學的.精典著作《莊子》用簡潔的語言和獨白銘刻在了我們的靈魂之上。細細品味書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是一種幸福,它都在給我娓娓道來以如何的態度來應對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告訴我怎麼能夠作為一個美好幸福的人,告訴我們如何修養道德品性,讓心靈智慧受到昇華。

有人説年輕人讀了《于丹莊子心得》會得到不求上進的妨礙,但在我覺得那裏是一個遙遠又近在咫尺的全球;那是一種無法理解的寬容。他寬恕萬千,將一切化為烏有。于丹在經驗三中感悟與超越中提及了名利二字,説了三個故事,其一,據説清朝乾隆皇后下江南的之後,在南京金山寺,他問當年的高僧法磐:長江中船隻來來常常,這麼繁華,一天到底要過多少條船啊?法磐回答:只有兩條船。乾隆問:怎麼會唯有兩條船呢?法磐説:一條為名,一條為利,整個長江中來往的大抵就是這兩條船。其二,司馬遷在《史記》中説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其三,又舉了堯讓天下於許由的故事。這三則故事都順應了一個主題淡泊。其實這些之後,我們會置身於這種的無奈中。所以人必須認清自己的目的,看清自己的方向,看清眼前的取捨。詩人紀伯倫曾經抱怨:我們將要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為什麼出發。于丹又指導我們要看見大境界,在於我們有沒有平靜的靈魂,有沒有智慧的眼睛。只要我們可以讓心靜下來,真正擁有了空靈之境,我們能夠真正發現內心。一個人要在自己的形骸之外,保有一雙靈魂的眼睛。

只要你心裏有大境界,你才無法認清超越言行的心裏真正的質地。也就是説,內心裏面的這些真正的大道、大辨、大仁、大廉、大勇,一切都不是表露於外的,是嚴謹於心而不張揚的。

莊子讀書心得2

即使莊子不提,"逍遙"也一直都是人們追求的一種生活境界。但如我等俗人,想到"逍遙",無非是"在物質生活上寬裕富足,不用每天為生計而奔波勞碌。可以隨心所欲地去享受生活……",而在莊子的眼裏,這一切都是那麼的淺薄,他的"逍遙",我覺得是關於人的生存狀態的一個終極命題。

在莊子看來,一切萬物都有其屬於自己的本性,"逍遙"不"逍遙"正是看其生存狀態是否符合其本心。而既然萬物都有其自己的本性,那麼就沒有所謂的"好的生活方式","壞的生活方式",只有合於自我的生活方式。因此莊子同老子一樣,認為最好的政治正是"無為而治";因此他主張順其自然,認為任何統一的制度標準都有其侷限性,都會妨礙人們的"逍遙"。這個視角很深刻。

很多時候我會覺得自己很忙,每天總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過一段時間以後,回過頭來想自己前些天到底做了哪些事情,卻想不太起來。顯然我只是在機械的"完成"一些事情,而沒有把自己的心放進去,我沒有問過自己這些到底是不是我想要做的事情。"逍遙"與忙不忙沒有關係,它只取決於你是否順應自己的本性去做事。渾渾噩噩顯然不是"逍遙",而是"自我迷失"。"逍遙"不僅不是混沌,而是一種大清醒之後的從容不迫。莊子有感於他所處的時代統治者窮奢極欲,百姓為利所趨而喪失本性,所以提出要"逍遙",這是很積極向上的觀點。儘管我覺得這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實現的。

我覺得可以用莊子"逍遙"的觀點來看一下中國目前的教育。近年來,大學聯考制度越來越為人所詬病,很多人呼籲徹底改革現行教育制度,主張向西方學習。可是呢,西方的很多教育工作者卻在羨慕中國的`教育。"當美國老師為中國學生極強的數學能力而感歎時,中國有很多學生卻不明白他們想從商,卻為什麼非要去解一道又一道的數學題"。我覺得就自己的經歷,現行的教育其內容本身並沒有那麼多的毛病。從我來講,我對自己能夠在中學階段打下良好的理科基礎而感到高興。但是中國的教育體制,尤其是大學聯考制度有一個很大的弊病,就是它使得整個中學階段評價個人的標準唯一化。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每個人以後都將從事不同的工作,走不同的人生之路,但是在上大學以前,很大程度上僅僅只有學習這麼一個衡量人的標準,這對於很多人來説是不公平的,這妨礙了他們的正常發展,甚至使得很多人永遠失去了對書本,對知識的興趣。大學聯考是教育的指揮棒,儘管很多省份在實行新一輪的教改,可是隻要大學聯考不動,社會對於學生的評價模式不變,教育的形式再怎麼變都沒有太大的意義。也許我們可以從"莊子"那裏得到些許啟示,既然每個個體都是不一樣的,儘管不可能放任每個人自由發展,可是形成一套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還是需要的。很多學習不好,學歷不高,但在別的方面有一技之長的人同樣應得到社會的尊重。因為大學生和技術工人對社會的發展同樣重要。

另外,純粹知識的灌輸也使得,雖然大家都學得很辛苦,但並不是出於本心去熱愛學習。大多數人並沒有學會思考,基本上對於自己的未來都是比較迷茫的。升入大學以後,學生失去了以前那一種強制性約束,很多人因此控制不住自己,虛度了光陰。而學習在校園裏變成了一件很功利性的事情,變成了一種手段和工具,這是對於學習本質的最大背離。這種風氣使得大家都覺得學習是"一件很痛苦,不想做但是沒辦法不得不去做的事情"。當學生完全被考試所奴役,被學位名譽所導向,就是最大的"性","行"相背反,是極端的不"逍遙"。靜下心來,不為什麼地去看一點書,才能有真正的收穫;順性而為,才能真正做好事情。這是老莊給我的教誨。

莊子讀書心得3

學習《莊子》,于丹教授講述了這樣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有兄弟兩人,家住在80層的高樓上,有一天深夜兩人揹着行囊回家,卻正好趕上停電,無奈之下他們只好選擇爬樓梯,學習《莊子》。不多久到了20樓,兩人開始感覺有點累了,合議了一下,決定把揹包存在20樓,改天再回來取。卸下揹包的兩人感覺很輕鬆,説説笑笑,一鼓作氣到了40樓。這時候兄弟倆已經很累了,然後便相互抱怨和指責,開始吵吵鬧鬧。吵到60層的時候,實在是太累了,甚至都沒了説話的力氣,只能平穩下來,安安靜靜地爬完了最後20層。終於到了80樓,兄弟倆站在家門口,卻突然想起,鑰匙忘到20樓的揹包裏了。

這個故事以前也聽過,當時只是嘲笑兩兄弟的健忘和糊塗,卻沒有想到其中也藴含着人生的哲理。于丹教授説,故事裏兄弟爬樓的過程,也正映合着人的一生。人生起步階段,大家都是意氣風發的,我們揹負着沉沉的行囊,裏面裝着理想,裝着報負,裝着很多很多的願望,不畏艱險,從腳下的第一個台階開始上路。走到20歲,這是人開始步入社會的時候,也開始認同一些社會規則,這時會覺得社會給了我們很多的負擔,托起自己已經足夠疲憊,還是先把肩上的揹包安頓下來,等到衣食無憂,有名有份了再回頭拾取夢想也不遲。最初卸下包袱的時候確實很輕鬆,可隨着年齡的增長,積累的增多,爭鬥越來越激烈,我們的內心也隨之日益焦慮,這時候人不免抱怨,都覺得社會辜負了自己,付出太多而回報太少。走過40歲,那些意氣風發的東西都過去了,人也就變得疲憊頹廢。走到60歲,這時人已經進入了晚年,晚年的時光應該是美好的,值得珍惜的,不要再抱怨,應該安靜和順應一些。終於到了80歲,人生差不多也走到了終點,這時人會突然之間悵然若失,回想起這一生最寶貴的東西,那一直都沒有打開過的夢想,留在了20歲的行囊裏,卻是再也回不去了。

故事很有意思,藴含的哲理也引人深思,更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借鑑。人生的前20xx年,大家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在老師的督促關愛下度過的,一帆風順的生活很單純也很愉快,每個人在這樣成長的路上,肯定積累下了自己美好的夢想,對未來的生活也有了圓滿的規劃,面對社會這更為廣闊的舞台躍躍欲試。可真的步入社會,要一個人面對和承擔其中的風浪了才發現,原來現實比想象的要殘酷的多,到處碰壁的'同時,那些美麗的夢想也一個個被擊破,化為泡影。一方面是虛無的美麗夢想,一方面是現實的社會壓力,這時很多人只能夠放棄夢想而面對現實,於是揹包被丟下,我們的人生也就走上了另一種軌跡。這也就是莊子所説的人被社會外界所"物化"的一個過程吧。

每個人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莊子認為,人的內心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隨波逐流,而面對外在的世界則要通達和順應,這就是所謂的"外化而內不化",只有這樣,我們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才能夠安身立命,不被紛繁複雜的社會所左右,從而丟棄掉理想,迷失了自我。

想起保爾·柯察金的一句名言,這也是我們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可以看作一條人生的行為準則,看似簡單,實則很難做到。要想實現這一點,要想站在80層樓上的時候不再為遺留在20樓的鑰匙而懊悔,這就需要我們從現在開始,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努力工作,用心生活,揹着夢想的行囊,努力攀登吧。

莊子讀書心得4

莊子,可謂是我國近代的辯證法大師,是我國近代知名的觀念家、哲學家、政治家,道家派別的代表人物。他對老子的美學觀念進行了承襲和演進,是古代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不過,他的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文學觀念,因此後人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莊子善於用寓言來表明一些道理,由他所著的《莊子》,亦稱《南華經》,是道家經典之一。

《秋水》一文,出自《莊子·外篇》,《秋水》一文,洋洋三千餘字。在那些刀雕竹刻的時代可算是十分長篇的東西。他用寓言的形式,以河神與海神之間的對話,引申出《齊物論》的看法,極力論證萬物的大小、是非的無限相對性和一生貴賤、榮辱的偏激無常性,因為莊子是佛教的主要代表之一,所以,本文以此要人返璞歸真,順其自然,不要為了講求名位、富貴等等,而攻擊天然的本性。

莊子把事理的無窮性與人類認識的`相對性,宇宙的無限性與準確失誤的侷限性對照出來探討,顯示出他針對絕對與相對、無限與有限的辯證關係的理解有着高度的靈活性,這針對他們突破認識上的侷限性,從而臨武到天地宇宙的無限廣大性,無疑是很有幫助的。,莊子流暢的文字下,所顯露出的不朽思想,顯然是隻能我們從多個視角學習和探討的。

他用寓言這種活靈活現的方法,來告訴我們其中的許多道理,譬如其中的《秋水》,從"秋水時至,百川灌河。"到"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就是以河神與海神之間的對話,來告訴我們,做人不能沾沾自喜,不能以偏概全,因為我們要了解,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河神,會由於小成而沾沾自喜,河神尚且如此,何況我輩凡人呢?但是,許多人因不知道這個道理而因小失大。

從古至今,驕傲永遠都是順利的最大敵人,這是神聖不變的真理。只有誠實謹慎,虛心求教,才是順利的絕佳路徑。千萬不可以自滿於狀況。

接下去,他們又開始談到事物間的虛實關係,夏蟲不可以語冰,是由於冰雪對於他們來説太虛妄了。井中的兔子也不要和它談到天地,對於井蛙而言,天大也太過分虛妄了。確實這麼,舉例來説,比如説教育,在有些之後,這些的虛妄的東西在我們身邊還真是很多了。於是,就要怪,學生會説一套做一套了。就要怪,學生不違反包括交通規則在內的許多規則了。但是反過頭來,看一看,似乎身邊的許多事情確實都是那麼。

以下,他們又探討到關於事物間的大小關係,天地算是大的,然後比起宇宙來真是滄海一粟。江河算是大的,但是在大海面前卻又變得渺小。

莊子讀書心得5

並不是《莊子》裏所有的文章都必須是莊子自己寫的。我們應該正確對待它。讀《莊子》時,我們應該仔細理解它。如果我們測試別人的教學,最多是別人消化的觀點。我們應該首先有一定的理解,然後結合各種觀點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奧祕。除此之外,這本書還需要翻譯,《莊子》的原文內容很多,怎麼可能是全書呢?選擇的時候自然要注意。很多人喜歡用歷史人物的侷限性來批評他們。一定不能這樣。想象一下20歲以後__誰能保證後人不會批評我們的侷限性?……

古代哲學以老莊並稱,文學以莊屈並稱。與此同時,聞一多認為莊子具有傑出作家和詩人的基本素質:“他的寶寶哭着抓月亮,神祕的憂鬱,聖瑞的願景,無盡的企業羨慕,無盡的嫉妒,讓他成為最真實的詩人。” 其次,莊子是文學家,那麼莊子的文學性是什麼呢?聞一多説:“南華的文辭是千真萬真的'文學,大家都承認。然而,莊子的文學價值不僅僅是文字。連他的哲學都不像平時那樣矜持、陡峭、陡峭、皺眉、絞腦筋;他的思想本身就是一首美妙的詩。“在這裏,我以詩人獨特的多情和敏感,體會到了莊子文章中的詩意特徵:一是抒情,莊子“是抒情天才”。文引用了明人吳世尚的《莊子》·《南陽》中“舊國舊都,望之失望”的評論:“莊子妙得於詩”,並補充道:“這裏的確是一首奇妙的詩——外貌同本質都是詩。“聞一多不僅在莊子情感暴露的地方看到了詩意,而且在神祕的哲學中體會到了莊子的深情。比如他對“萬物生於有,萬物生於無”的理解:“莊子彷彿説:那‘無’就是我們真正的故鄉。他痛苦的是不能忘記他的家鄉。“聞一多在莊子哲學中探索的情感趨勢,讓人感受到莊子深刻的生活體驗和強烈的情感,進入……

莊子讀書心得6

鈎月清寒歎華涼,煮酒雲煙裊裊揚。那刻,雨已停,留下了遍地泥濘。步履輕輕如是我的方向,能否給一個先兆?我僅僅是等待了將近200個夜晚我就快要崩潰了,於是,我開始迫不及待的想要尋回我的愛情。一蕭一劍,一生一世。夜幕拉開,包裹了白天的喧囂與熱鬧,如此的靜謐!

這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天生就是一個矛盾體,“槁項黃馘”的軀體包裹不住飄逸優美的才情,貧困交加的生活不能湮沒超脱世俗的快樂。道學家們批判他的消極無為,卻又不得不用驚羨的目光欣賞他的作品,讚美他的精神。這又是怎樣一種精神?如泰山的青松,正氣昂然;如深山的清泉,純潔從容。莊子曾以鳥自比,那是怎樣一種鳥?非梧桐樹不棲息,非飽滿的果實不食,非清潔的甘泉不飲;如果上面的條件無法達到,鳥仍不會屈從命運的安排,它就會不停的飛,去尋找,直到自己死去。這種鳥我沒見過,這樣的人大家都知道,莊子就是。

我喜歡莊子,雖然他在很多時候都顯得那樣淡然,他沒有孔子那般顯赫的名聲,沒有孟子勸君行政的志向,更沒有法家人物改革圖新的氣魄,但他卻是一個活的最純粹的人。

我向往莊子的.心智,它擁有一種超凡脱俗的豁達,他厭惡世俗的陳規陋習,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所以我羨慕莊子。

在現代的社會生活中,一味求其自然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我更加想説他的精神,在年輕一輩,我們應該認真學習、揣摩他的意境,但不要盲目的效仿,多學習一些求生的本領。

有人説:“在中國文化屈從權勢的傳統中,總有那麼一兩顆孤獨的樹——孤獨地深夜看守心靈月亮的樹。”莊子就是其中一顆。這是怎樣一個人?他天生就是一個矛盾體,“槁項黃馘”的軀體包裹不住飄逸優美的才情,貧困交加的生活不能堙沒超凡脱俗的快樂。

莊子讀書心得7

我一直渴望用我拙笨的筆頭來描摹一下這個先秦的哲人,但每每提筆,浮現眼前的,總是一個至玄至幻的影子。這個影子或隱沒於江湖,或委身於水田,或翩躚於夢幻,或混跡於鬧市,令我無從下筆,只得興歎。

大多數人對於莊子,是迷惑不解的。那個烽火狼煙、豪傑並起的時代,賦予人的,是激情和鬥志,是渴望輔佐君王、救黎民於水火的大丈夫情懷,而莊子,這個槁項黃鬚、聰明透頂的人,卻棄自己的滿腔才情不用,或與水田曳尾的神龜遊戲,或研究牆角蝸牛觸角上的彈丸小國,或臆造出不存在於世的大鵬、大鯤,甚至對送到眼前的楚國相位都安然不動……這太出乎人們意料了!

是啊!在那個名士説客圍繞着君王,不厭其煩地宣揚他們那一套"治人"之術的'時候,我們的莊子,卻轉過頭來,把自己的內心對準了我們這些最普通的人。他誠懇地告訴我們如何解脱世上的繁役,他堅定地鼓勵我們去尋找自由、堅守內心。當他的老妻死去後,他毫不悲傷,高興得擊鼓,慶賀老妻歸於自然;當同鄉的曹商在鄉里羨慕的目光中炫耀帝王賞賜的車馬時,我們的莊子竟毫不留情地諷刺他舐了秦王的大腿的膿瘡……

莊子就是這樣的特立獨行,他的行為在兩千年後的今天看來,依舊那樣的古怪,他真是那個時代一個出人意料的哲人。然而——當我逐漸觸摸到莊子的內心後,我才漸漸瞭解,正如清朝進士吳文英所説"莊子眼光極冷,心腸極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感慨萬端。雖知無用,而終不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的那樣,莊子因為對世界極度的熱愛,才會對它表現出極度的失望,才會嚮往自由,讓心擺脱奴役,才會用辛辣和尖刻的比喻來抨擊、暗喻當時的社會。話説回來,莊子的蝸角之國,更是對世間不自由的最直接的對抗。他的所為,就在於對世界不自由的最直接的反抗。他的所為,就在於對世界的深愛,他似乎用他的放蕩不羈來對待世俗的框約,用他的怪誕詼諧來嘲諷世俗的裝模作樣,一本正經。這樣一來,莊子的所作所為不是很合乎情理、很合乎他內心的準則嗎?

莊子就像一本書,讀前令人疑惑,讀後令人開朗。

莊子讀書心得8

莊子(約前369-前286),戰國中期哲學家,莊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漢族,宋國(今河南商丘)人。做過宋國地方漆園吏。莊子是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原系楚國公族,楚莊王後裔,後因亂遷至宋國蒙,是道家學説的主要創始人。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然文采更勝老子。

他的代表作《莊子》書分內、外、雜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戰國中晚期逐步流傳、揉、附益,至西漢大致成形,然而當時流傳版本,今已失傳。目前所傳三十三篇,已經郭象整理,篇目章節與漢代亦有不同。內篇大體可代表戰國時期莊子思想核心,而外、雜篇發展則縱橫百餘年,參雜黃老、莊子後學形成複雜的體系。司馬遷認為莊子思想"其要歸本於老子"。然而就莊子書中寓言、義理及《天下篇》對老子思想所評述,老子與莊子思想架構有別,關懷亦不相同,所謂"道家"思想體系與《莊子》書,實經過長期交融激盪,經漢代學者整理相關材料,方才編定。《莊子》又名《南華經》。

莊子一生及其作品《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

而《莊子》全書精髓是《逍遙遊》,其《逍遙遊》一開始就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遊"的狀態。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我與,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遊無窮"。也就是説,心靈順應天地大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且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發乎自然,莊子於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於達觀中流露出些許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温去温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着莊子去"乘物以遊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莊子雖然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困難難解,如之奈何?學學莊子吧!順其自然對解決事情有時會有一定的作用哦!

莊子讀書心得9

真正對此生有通達之心的人,不追求那些生命中沒有價值的東西;真正對命運有通達之心的人,不追求那些生命中永遠達不到的目的。

在艾爾基爾這個地區,經常發生猴子偷莊稼的事情,人們防不勝防。後來人們發明了一種裝米容器,有細細的'瓶頸,使猴子能夠伸進去,拿着米卻出不來。沒有一隻猴子願意放下手中的米,使自己逃生。

人們都會對猴子的故事,啞然失笑。而,生活中的人們,會有多少為了“手中的那把米”,而耗盡自己的一生,難以放手呢?

人們往往都會關注生命中不是太重要的東西,往往都會追逐生命中有些永遠達不到或者不需要達到的東西,而錯過了生命和生活的真正意義。為生活所累,為虛名所累,為旁人的目光所累,為名利所累,這一切看似重於一切,卻其實遠比生活的真正意義渺小的多。許許多多的人,為了這麼一把看似最重要的“手中的那把米”,而忘記了生命中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還有很多精彩的風景。

印度的土著人有一個習慣,就是忙碌三天,就要休息一天。他們説,他們走的太快了,就會丟掉自己的靈魂,他們停下來,就是要等等自己的靈魂,讓靈魂能夠追得上忙碌了三天的疲憊的身軀。

我們不妨學習一下印度的土著人,享受一下生活,不是懶惰,也不是拖延,而是尋找生活中的平衡,只有習慣這種態度,才能夠準確快速找到自己的定位,而不至於為了其他東西迷失了自己。

所謂達生之道,即為對生命的一種通達之心。用感恩的心態來善待生命,用滿足的心態來善待生活,生命,也許就會更加珍貴,生活,也許就會更加美好。

莊子讀書心得10

春節期間,我該讀一本什麼書好呢?我站在書架前搜索。最後,我把眼光停在於丹《莊子心得》上。這本書我已經讀過一遍,但能記住的似乎太少了。但總又時時在我的心裏纏繞,讓我時時回味,時時想再讀的衝動。

對莊子知之甚少,印象中曾讀過《莊子.內篇.逍遙遊第一》中“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還讀過《莊子.內篇.逍遙遊第十七》“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在學校或函授期間也只讀過兩篇中的一部分,基本上沒讀懂。其它內容更不要説了,連讀也讀不下去,何説理解聖人之意。但聖人的智慧、思想、寓言、風格又深深地吸引了我,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召喚着我。我捧着書再次讀了起來,讀的那麼認真,那麼真誠,似乎成了我睡前的必修課。我於夢中隨他去“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莊子的生平,《史記》中記載的是戰國時候宋國蒙地人,曾做過漆園小吏,他一輩子就生活在一個戰國紛爭、戰亂頻繁,而到處求賢若渴的時代,他隱居不仕,終老天年,沒有什麼社會的名分。

《莊子》這本書,歷代被奉為經典,現在能看到的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讀完全部內容,我似有所思,亦有所想,對我們的人生道路指明瞭方向,為我們的為人處事指點迷津。

一、淡泊名利,笑對死亡

莊子家裏很貧困,有時窮得實在是揭不開鍋。他對自己身處的環境是有清醒認識的,他身邊也有很多的有錢人,他也有很多的機會去享受榮華富貴,但他把這些東西看得很淡了。利束縛不了他,為利辛苦,為利奔波,卻喪失了自己很多的自由、很多的快樂,“心為形役”,太不值得了。莊子雖然生活貧困,但是精神決不潦倒。

名利名利,破名比破利更難。莊子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説。”所以他不愛説什麼。當楚王請他出山為相時,他卻對請他的兩個大夫説:“你們請便吧,讓我拖着尾巴在泥地裏爬吧!”

莊子臨死時對學生們説:“我死了以後,要‘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齎送。’”形體歸於天地,生死歸於自然,這就是莊子對自己的形體和生死的看法。他追求的是“樂生”,活得好比怕死要強得多。也表達了一種態度,就是第一不怕死,第二也絕不找死。道家的態度是在流光中順應,去把握每分每秒,去樂生,讓生命獲得價值。

人活在當下,在當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懼生死。那麼,我們的心靈將擁有一個多大的空間、一份多大的境界啊。

二、境界改變命運

《莊子》的`《逍遙遊》篇中告訴我們,世間的大和小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人的一生,大小之境應用不同,會帶給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莊子用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而我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地去判斷事物的價值,束縛了自己的心智。莊子是一個大智之人,他永遠不會教給我們小技巧,他教給我們的是境界和眼光。莊子的人生哲學,就是教我們要以大境界來看人生,所有的榮華富貴,是非紛爭都是毫無意義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有一個快樂的人生。人生至高的境界是一種靈魂生活,這種靈魂生活是主善的。我們要以覺悟的態度反觀內心,讓我們釋放自己,儘可能達到一個逍遙遊的境界。

三、認識你自己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是有效率的。只有真正清醒地認識了自己,才可能獲得成功的人生。莊子在《齊物論》中提出的觀點,世界的一切,以它自己的角度去觀察,永遠都有它自身的密碼,這個密碼是看不破的。莊子告訴我們,人最難認知的是自己的心。人最難解答的就是:我究竟是誰?我想要的生活是什麼?只有清楚地瞭解自己的內心,才能夠在這個世界上找到最基本的出發點,才能夠去善待他人。莊子的寓言告訴我們: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應該順其自然,而不能自以為是地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我們需要認真想一想,我們需要不斷地追問:這一生我們曾經多少次錯失過自己?我們真正找到了被開發的那個機會了嗎?怎麼樣才能找到那個機會呢?莊子在《人間世》篇中教給我們一種認識自己的能力。總結兩個字,叫做“心齋”,就是用心的齋戒去真正反躬內省,看看你自己。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審視自己,認識自己,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人生的每一條路。只有確立了這一切,我們才能以自己的清明理性去善待他人,善待朋友,善待子女,才能夠做到對人對己的真正的尊重。

四、心態決定狀態

莊子告訴我們:“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好像是一匹白馬從門縫裏跑過去,那樣倏忽一瞬一樣。這麼短的流光在我們手裏,怎麼樣才能真正地善待生命?莊子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態度,那就是:達生。面對生命,我們首先要有一種曠達的態度,這種態度會決定我們生命的質量,心態決定人的狀態。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決定成敗勝負的,不一定是一個人的技術水平,而是一個人的心態。當我們患得患失時,當我們心有所慮時,你所有的經驗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更好的發揮。所以,我們永遠不要過分地相信技巧,要保持一種坦蕩的好心態,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狀態,做到“以人合天”,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莊子教給我的遠遠遠遠不止這些,他的大道合乎自然,他的本性和悟性,他的世上總有路可走,他的豁達,他的“乘物以遊心”,他的諄諄教導,無不在我的心中翻騰。讀完第二遍,我感覺還是沒記得多少,甚至忘了大部分,這激發我讀第三遍的興趣。

莊子讀書心得11

因為閒着無聊,家裏剛放了一本《莊子》,就拿起來看了好幾天。平時不喜歡看這些古文書,但那天真的靜下心來看了一下,有了一些感受。

在這個物質極其豐富的時代,人們理想的社會應該就是這一刻。然而,這是一個精神境界極度缺乏的時代。此時此刻的大多數人都容易極度焦慮。物質滿足並不意味着精神財富。莊子——貧窮不累。貧窮並不意味着不快樂。與物質生活的豐富相比,我們應該更加關注精神生活的自由。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人們習慣於高效率,拒絕放棄一點時間。從長遠來看,他們會感到身心疲憊。世界的喧囂都是為了過去。我們不能説這句話是褒義還是貶義。這只是一個道理。然而,在莊子看來,正是因為名利,他才有了終身服役而不見其成功,茶然服役而不知其歸。這一天提倡的'應該是物質和精神的共同豐滿。在《莊子》中,他渴望乘天地之正,御天氣之辨,遊無窮。我們不必要求這麼高。只要我們學會冷靜下來,放鬆混亂的自己和忙碌的自己,我們的個性就是在學習和工作中。我們可能會遇到很多問題和困難,這會讓我們感到焦慮和不安。如果我們能達到這句話所包含的境界,它不僅可以釋放疲憊的身體,而且對我們的精神世界更有益。

莊子強調自由這個詞。莊子渴望自由、自由、無拘無束,身心不受束縛。雖然這個時代不可能像它説的那樣,但它也可以要求我們的自由。有了自由,人們可以更全心全意地釋放,在工作或學習中需要這種自由。這種自由並不意味着真正的自由。這種自由是一種必須被束縛的自由。在許多情況下,束縛並不妨礙自由。相反,它是為了讓我們在一個世界上做得更好,獲得真正的自由。

在當今社會,有許多以前沒有出現過的疾病,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為什麼?原因是人們把物質與身心融為一體,拋棄精神是絕對不可取的。我們應該學會關注自己的精神世界。正如莊子所倡導的,思想精神應該優於物質,因為精神世界帶來的幸福遠遠大於物質。

莊子讀書心得12

《百家講壇》這個節目。它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增長了我們的知識,啟發了我們的心靈,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橋樑……

它帶領着我們穿越時空,回到過去,讓我們瞭解了我國5千年的歷史,瞭解了古代偉大人物的故事,瞭解了我們歷的重大事件,瞭解了我們的為人之道、心靈之道、養身之道……

《百家講壇》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給我們講解的《論語》、《莊子》心得了。她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論語》、《莊子》,也讓我們從中有所反思、有所收穫,更好地吸收知識,並將知識轉變為我們自己的能力。

于丹教授通過《莊子》的現代解讀,以中國經典文化的精髓提醒觀眾,怎樣以平和的心態和得當的處世態度追求我們的夢想;在追求的過程中遭遇挫折時,怎樣坦然面對;在竭力追求的過程中,怎樣協調好物質和精神的關係,怎樣處理家庭和事業的關係,讓人們明白奮力拼搏為了什麼。

現代社會的競爭空前激烈,人們的神經高度緊張,各行各業的“白骨精”們以及正在修煉的準“白骨精”們在義無返顧的追求途中,往往遭到諸如工作升遷、愛情、親情等方方面面的打擊,由此,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成為社會隱患。于丹教授提醒我們:在沉醉於工作時,不要錯過與父母、愛人、孩子共享天倫的機會;在遭遇打擊時,要以坦然的心態面對;在確定奮鬥目標之前,要正確看待自己;在平凡的工作中,怎樣感悟與超越……

在《莊子》心得中,一個牧羊人的比喻讓我感觸很大。她説,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後一隻羊就好了。最後一隻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而現實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頭羊沾沾自喜,卻不曾想他的羊已經落下了很多。和這個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個木桶是由許多片木板組成了的,要看這一個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塊木板而不是的一塊木板。

吾十有五,而治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認為,這種人生的座標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絕對的。其實人生有生理年齡,有心理年齡,有社會年齡,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讓我們也許在二三十歲,就能夠提前感悟到四五十歲的境界。

那麼"三十而立"立得是什麼?"四十不惑"又不惑在何處?"五十知天命"中的天命指的是什麼?什麼又叫"六十而耳順"呢?所謂的"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不是就到了人生的境界了呢?孔子對人生境界的劃分對我們現代人的'意義何在?我們真正能理解這其中的含義嗎?

古往今來光陰之歎是我們看到最多的感歎,這種感歎在《論語》裏面也不列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話,這句話很含蓄,但是裏面有多少滄桑?也就是説"人世幾回傷往事,山行依舊枕江流。"也就是倉山不老,但是人心中很多悲愴古往今來川流不息。

這就像的《春江花月夜》所發出的無端至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就在這樣一種天地悠悠,江山有情,這樣一種物蓄流轉中,每一個人,一個渺小的人,一個轉瞬即逝的生命,我們有什麼樣的人生規劃呢?很多時候是蒼茫的,有些一旦規劃了,就會覺得捨棄了許多,會留下很多遺憾。

就在孔子看着流水驚歎的同時,他又給他自己,給他的學生,給千年萬代的後人提出了這樣的描述,他説自己"吾十五而治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一個粗劣的人生座標,在這樣一個座標上會有幾個階段所要做的事情會特別特別強調出來。今天我們從頭翻閲進去,看一看聖人所描繪的這條人生之道,對我們到底有多大的借鑑價值。

其實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的這一段生命篆刻成什麼模樣,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誌名,每個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一種理想,但是一切從社會化進程開始,從一個自然人,轉化成有社會規則制約的人,這就是學習的起點。

孔子的"十五治於學"這可以説他自己的一個起點,也是他給自己學生的一種要求。孔子自己經常説"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沒有人是生來就瞭解很多事情的,我不過是對古人所有經歷的事情非常感興趣,而且我能夠孜孜以求,一直認真學習而已。所以孔夫子説像我這樣的人呢,像我這樣有仁義之心的並不缺少,但是像我這樣好學習的人很少見。這就是他十五開始上學的心情。

莊子讀書心得13

方今天氣寒冷,神思內斂,這一本《莊子》越讀越有味。其實古人的心胸與眼界遠比今人為大。《易?繫辭》: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説。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

《中庸》: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古人説“三才天地人”,是以人為萬物之靈。所以人類活動的最高主旨便是洞悉天地的運行規律,並以此指導人的行為,最終使人與天地三者和諧共存。因此人世間最高明、最根本的學問就是——明道(亦即探尋宇宙的終極真理。)我們今天依舊處在探尋的道路上,我們用科學來探求它,用哲學來思辨它,用數學來驗證它,雖然如此,仍是徒勞。千百年來推崇莊子的人有許許多多,可是能讀懂他真意的人少之又少。

莊子是一個明道的人,一個傳道的人。雖然你們可以把他立為宗教教主又或者尊為思想巨擘,但在他心裏,他對這些名號都不在乎。《齊物論》: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他説你們這幫紅塵之中,庸庸碌碌,來去奔忙,追逐名利的人,都是些愚不可及的可憐蟲啊!莊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他説這世間不能明道的凡夫俗子,率皆蜩與學鳩之輩、井蛙夏蟲之徒,我莊周是不會和你們做朋友的!

稍及年長些,隨着個人閲歷和見識的豐富。真正到達了黑格爾所説的“正反合”三段式中反的階段的時候,才發覺自己心理深處真正需要的正是這樣的'一本書。我時常追問我自己:我所追求的一切,我所放棄的無奈,是否都是隨着我的本心而沒有違背?是否都值得?知識本身並不是智慧,智慧是通過對問題本身的追問而通達到的一種境界。

莊子讀書心得14

然而,他的基本精神仍然依賴於老子的哲學思想,所以後人把他和老子稱為老莊。莊子善於用寓言來解釋一些真相。莊子,又稱南華經,是道教經典之一。

《秋水》一文,出自《莊子外篇》、《秋水》一文,洋洋3000多字。在那個刀雕竹雕的時代,可以算是一件很長的事情。他以寓言的方式,以河神與海神的對話,引申了《齊物論》的觀點,試圖論證萬物的大小、是非的無限相對性、人生的高低、榮辱的極端無常性。因為莊子是道教的主要代表之一,本文旨在讓人們迴歸自然,順其自然,不要為了追求名利而傷害自然本性。

莊子將事理的無限性與人類理解的相對性、宇宙的無限性與具體錯誤的侷限性進行了對比分析,表明他對絕對與相對、無限與有限辯證關係的理解具有高度的靈活性,這無疑對人們突破理解的侷限性,從而從武術到天地宇宙的無限廣度非常有幫助。,在莊子流暢的文字下,顯然我們必須從多個角度學習和思考不朽的思想。

他用寓言的生動方式告訴我們很多道理,比如《秋水》,從秋水到百川灌河。不似爾向的自比水多就是用河神和海神的對話告訴我們,做人不能沾沾自喜,不能偏袒,因為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河神,會因為小成而沾沾自喜,河神還是這樣,更別説我們這一代凡人了?然而,許多人因為不明白這個道理而因小失大。

自古以來,驕傲永遠是成功的最大敵人,這是永恆的真理。成功的最佳途徑是謙虛謹慎,謙虛求教。千萬不要對現狀自滿。

接下來,他們開始談論事物之間的虛實關係。夏蟲不能説冰,因為冰雪對他們來説太虛偽了。井裏的青蛙也不要和它談天地,對井蛙來説,天大也太虛妄了。的確,比如教育,有時候這些虛假的東西在我們身邊真的太多了。所以,要怪學生會説一套做一套。怪學生不遵守很多規則,包括交通規則。但另一方面,看一看,身邊的很多事情似乎都是這樣。

接下來,他們討論了事物之間的大小關係。天地大,與宇宙相比,真是滄海一粟。河流很大,但在大海面前卻很小。

莊子用我們最喜歡的'寓言故事,用河神和海神之間的對話,延伸了《齊物論》的觀點,試圖證明一切的大小,對與錯的無限相對性,生活的極端無常,榮辱,用易懂的寫作風格,告訴我們,生活迴歸自然,讓自然,不追求名聲、財富等,傷害自然的本性。也告訴我們,生活應該是虛擬和安靜的,謙虛和謹慎,不要驕傲和自滿!

莊子讀書心得15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是誰在浩浩的長江與黃河的奔騰呼嘯中狂歌,“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是誰,在一窪小小的幹泥塘邊長歎。是誰,一夢化作一世逍遙,是誰,一生寫盡一代風華。

“昔者,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一個帶着上古遺民的氣息,孤獨而出世的智者,一個千年前彷徨在無何有之鄉,廣漠之野的賢人,帶着戰國的風塵,從微黃的書頁中,緩步走來……

世間一夢,萬事逍遙,是什麼讓你無視那讓天下人趨之若鶩的權勢,在蘇秦、張儀等人的夢想之前哂然一笑,面對那“願以境內累之”的楚王,面對那恭敬立在自己身後的楚王使者,頭也不回,“持竿不顧”的吐出那樣一句流傳千古的話語:

“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千年一夢,萬世逍遙,濕潤的吳楚大地的'廣袤平野上,依舊迴盪着千年前你不一樣的逍遙,當諸子百家們紛紛奔向城市,奔向諸侯將相的府邸時,你卻轉過了身,走進了鄉村,面向着布衣百姓,講述着你的道與德;當孟子、商鞅等向帝王們洋洋灑灑的陳述他們的治國方略之時,你卻行走在田野之間,向着路邊的老農講述着大鵬與斥鷃的故事;當蘇秦,張儀之流得意洋洋,愉悦的聽着自己口袋中諸國相印相碰而發出的清脆聲音時,你默默辭去了漆園小吏的職務……你是先秦諸子中的異類,在那樣的時代中,你顯得是那樣的逍遙。

還記得你鼓盆而歌的那個日子嗎?是她,在那無數個日日夜夜中,和你一起起早貪黑,操持家務,毫無怨言。是她作為你最堅強的後盾,為你那驚世的智慧提供最堅強的支撐,但是,她卻是那樣的去了,可以想到你的悲傷,但是,你是莊周,你的智慧決定了你不會像那些凡夫俗子一樣無謂的哭泣悲號,你的鼓盆而歌中,又有幾分豁達,幾分悲傷,幾分逍遙。

風起,雲湧,大鵬南飛,從蒼茫的北冥之上飛往那浩淼無際的天池之畔,是你那瑰麗的筆觸為他裝上翅膀。你在那風雲湧動的戰國,用你的逍遙,守護着心靈的月亮,譜寫了戰國諸子不一樣的風采。當田野間的風吹過你的身旁,縱然如此逍遙的你,是否感到一種鄉愁的滋味。

不是物質之鄉的鄉愁,而是精神故園的愁思。

你帶着上古的氣息而來,從精神上你更像是上古時的人們,而非那個戰火紛飛中的亂世的子民,你嚮往上古那淳樸的民風,卻只在現實中看見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你的精神故園早已毀於一旦,心靈的月亮也已蒙塵,你的精神根本無鄉可回,你只有懷着那永恆的鄉愁,在精神的無何有之鄉中,獨自彷徨!

這是夢嗎?或者不是嗎?天下眾生都是迷茫的嗎?還是唯獨我一個人是迷茫的?精神的故園無處可尋,你卻只有仰首問天,無限彷徨。

但是,縱使懷着無法消卻的鄉愁,你卻依舊是莊子,不朽的莊子,縱使世事蒼茫,你無法參透,但是你卻可以選擇遠離喧囂,遠離嘈雜,到山林田舍中去,為世俗增添一抹來自上古的亮色,在那枯寂的世界中,一夢逍遙。

縱使你已離我們遠去千年之久,翻開你的書,依舊感受到來自上古的不滅滄桑,彷彿看見你的淡淡的鄉愁,心靈與智慧的力量,以及一世逍遙。

轟鳴的機械文明在我翻開你的傑作時已經遠去,儘管窗外車水馬龍,轟鳴喧囂,我也只能聽見你在那精神的故園像我們慢慢講述你的故事,我們知道,你的夢想一定會實現,既然舊的精神故園無法歸去,那我們何不自己開闢一個新的故園!

我們知道你永遠不會老去。

因為你説過: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標籤: 集錦 莊子 讀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m5l3r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