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書筆記 >

莊子讀書筆記

莊子讀書筆記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莊子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莊子讀書筆記

莊子讀書筆記1

《莊子秋水》年,秋天來了,河伯“快樂自得,獻身人間之美”。沿河向東走,如果遇到北海,河伯看着大海感歎“我不去兒子家門口就危險了”,自己的渺小也暴露無遺。

全損,適度受益。不要讓自己比別人矮,也不要羨慕別人比自己矮。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五嶽,其他的山都不尊重。要保持謙虛謹慎的學習態度,戒驕戒躁。只有這樣,生命之旅才能受益無窮。

驕傲的人詭計多端,永遠不會成功。在有限的環境下,河伯認為“世界的美在於他自己”。主觀片面的理解,讓河伯過於自負,這是一種淺薄的知識。如果河伯不改變他的驕傲,他永遠看不到大海,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該有多難過。在我們的學習中,我們不能對自己的小成績沾沾自喜。要跳出主觀狹隘的圈子,開闊視野。只有不斷學習專業課程,閲讀更多有意義的書籍,參加更多的社會活動,才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至於北海,河伯感歎自己小。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學習工作清楚。在生活中,你要時刻反省自己,不要因為知識有限而沾沾自喜。在知識的海洋中,我們要始終保持“三人行,必有老師”的學習態度。追求真知識,追求更積極的生活,讓生活更有意義。

謙虛有益,謙虛使人進步。"船過,糧生,人不知所措."人和宇宙萬物相比,是很渺小的。世界很大,一個人做的事很小。人生沒有極限,學習也沒有極限。再有見識的人,也不過是滄海一粟。只有保持謙虛的學習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富蘭克林曾經説過:不謙虛,就是沒有知識。牛頓説:“我不知道大家怎麼看我,但在我自己看來,我就像一個在沙灘上的孩子,偶爾撿一些比較光滑的巨石,卻沒有發現真理的海洋。”這種謙虛的心態難道不是牛頓不朽成就的基礎嗎?

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今天,認識自身的侷限性,更加虛心勤奮地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進大學不代表前途光明。人才造就未來,社會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平庸。做一個有用的社會人才,需要每天堅持,每天進步,用知識充實自己,提高個人素養。

無論是生活還是做事,都要有大海的氣魄。江河皆入海,萬物包容。

人生有一種大海的氣魄,書頁被無情地翻過

離開幹坤的那一刻在我心裏已經註定了我不願意孤獨

致力於生活的廣闊世界,一次又一次地風雨飄搖

當我忘記把江山扛在肩上的那一刻,它已經決定了我作為一個男人的本性

做人和做事一樣。現在,我埋頭工作,發現有那麼多知識是我以前從未接觸過的,充滿挑戰和樂趣;融入環境,知道同事很可敬,可以幫我解決很多困惑。

馬的嘶嘶聲是大自然的美妙聲音

思想的萌芽剛剛破土

我想借助隱形的翅膀飛到天宇。火車跑得很快

帶我去遠方的人山人海。我是一顆在土壤裏鑽出來的種子

我要飛翔,拋開思想的枷鎖,一發不可收拾,把心變成現實,自由飛翔

打開心靈的窗户,把自己的陽光種在心裏,有了它,你就會有陽光的笑容,聞到陽光,創造陽光的生活,心情好的享受美好的生活!

莊子讀書筆記2

莊子首先想到的是宏大的生命形式,導標了超越生死和志向遠大的象徵。”鯤鵬是這麼一種生命形式,化則是生命活動的質的發展。釋德清在<莊子內篇注>中説,海運謂海氣運動,以比喻聖人乘大氣運以出世間,非等閒也。”人是有限的存在,在空間時間上是有限的。人總是不自覺的束縛在有限的時空裏。人要追求自由就要擺脱有限的希望,擁有無限廣闊的空間,永恆的時間。”齊諧”是莊周用重言的形式強調錶達這種生命境界的宏大。

鮮明的小大之辯使大鵬的形象高原雄偉。”之二蟲又何知”指它們不理解適性自然而為..”物適其性”,二蟲與大鵬本質是區別的,向言二蟲殊翼,故所至不同。或者翱翔天地,或者畢志榆枋,不知所以然也。

“知效一官?徵一國者”,是世俗社會中榮譽發達之人,即儒家所追求的價值目標。宋榮子是身處世俗之中卻能夠認識意義的人。列子則是超越了世俗卻依然”有所待”的人。像大鵬鳥或者是列字,這樣的大的生命活動,依然沒有絕對的自由,沒有真正的逍遙遊.莊子説的逍遙遊是對社會無所企求的不為外物所待的。

“乘雲氣,御飛龍,而遊守四海之外,”陳啟天<莊子淺説>注,謂與天地精神往來。”寄生萬物之上,而神超六合之表。故曰:遊守四海之外。這是一種至上的生命狀態,連堯這樣功名顯赫的君王都向往不已.

二惠子與莊子的對話是表達”大用”還是無用.的思想矛盾

兩則語言明顯思想矛盾,第一則講的是用大。為大樽而浮乎江湖。其生命姿態不亞於大鵬之翱翔。因此莊周指出惠子拙於用大.思想是對物適其性”的思想的批判。因為治凍瘡的藥品,本性一樣,用以生而已.用大.則建立不朽的功業,”可見小大在人之善用,不善用之異耳.”第二則講的是無用。是無功,無己.顯然怎樣才稱的上是逍遙遊,是用大還是無用,沒有思想的結論,<逍遙遊>説的是生的闊大情懷.

所謂逍遙,是讓心靈進入到一種自由的快樂的狀態中去,忘記難以忘記的煩惱。

若即若離,在這個世界上但是又與這個世界保持距離,你不能完全的投入到這個世界中去,無法逃避決定着必須要置身世界之中,無可奈何又驅使你超越世界。逍遙遊就是在無可奈何的命運中開展新的生命空間。心是使人真正成為人的東西,才是遊的根源。莊子把無己看成是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太多與你相對的東西,如何去消除呢?就是要去自己消除,對象自然就消除了,沒有自我,一個一無所有的世界,可以自然的優遊自在。莊子與許由一樣,不想成為富有天下的人,只想在天地之間找到一個安身之地。站在儒家立場上,我們可以輕易的批評莊子缺乏對世界的擔當。缺乏宇宙內事即自己分內事的道德自覺。但是莊子的思想始終是立足於個人生命的,莊子並不反對有人可以選擇享受權利,

我們看到姑射之山,一個完全不同於世俗世界的另個世界,天子的世界是熱鬧擁擠的,但是神人的世界是獨立而冷清的,就像神人不能承受世俗的濁重一樣,俗人也難承受神人之輕,輕的感覺來自於剝離和捨棄,捨棄身體,慾望,心知,它是一種心造之境,.它自己選擇過神人的生活,與世界格格不入,如肩吾所説,當他看到的是反應的驚恐,不近人情,這樣的世界有可能嗎?是的,因為是莊子心中真實的生命,與形體無關.形體固然不能脱離世界,只能揹負沉重,心卻可以輕靈,一塵不染。

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所説,天世既與我相違,復架言兮焉求?於世無求,才有狂的資本,求用於世,人是無法狂的,必須在取悦人羣以獲得為世所用的道德和社會資本,接輿之狂當然不是箕子之佯狂,佯狂是一種生存技巧,但是狂是一種生活態度,主要是和心靈有關。技巧是一時的,它是機心所現,態度是永恆的,是真心所顯,莊子有太多的不在意,在這樣的狀態下,退不是一種軟弱,進也不是一種勇敢。

神性的追求意味着選擇一種心靈的生活,意味着動物性的放棄,也就是形體的放棄,同樣的一個世界,對於一個神性的心和一個世俗的心而言一定是不同的,莊子享受的是一個別人不能理解的

但是同時也是沒有發現的另個世界。禪宗的和尚青原惟信説過這樣的話,老僧30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體歇處,依然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第一個是實,只是卻是虛空中的實,”實於心是礙,而虛空的實於心無得.” 《人間世》

《人間世》是內篇的第四篇,是處世哲學論。説蜜柑內處世艱難,不可不慎,從而進一步論證處人與處世之道.

彭祖們是將人作為一個自然人來思考,在這種思考下,一個人可以不在意另外的人的存在,社會的存在,他的養生,在根本意義上是如何處理自己和他人社會的關係。如何在複雜的環境下找到一個安身之地。這個安身之地並不是一個實際的物理空間。把它理解成為一種生存的態度。一個人如何理解生命,理解生命與外物的關係,這對於養生來説是最根本的,,是養心而非養形。對於莊子而言,知識無限和生命有限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知識的無限則意味着玩物或者世界之無窮無盡,當兩者相遇時,是什麼樣的態度呢〉?窮畢生之力去求知的人是危險的,因為會把人帶到一個不可捉摸的世界,“逐萬物而不反”,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被外物牽引而時刻不得休息的人。,這種形影競走,會有結束嗎?會有,但是這種結束不該是悲劇性的,生命的結束固然意味着形影競走的結束,可是也是生存及附着在生存之上的所有意義的完結。需要另一種完結,生命延續着,體現出新的意義。這種結束就是老子所説的“知止不殆”的知止,心是有止境的,該給知識化一個界限,從而認真的思考知識和生命的關係,知識是為了生命而存在,而非相反。儒家而言,仁義和禮樂,道德,秩序,始終是思考的核心,殺身成仁,捨身取義,都在宣示着道德相對於生命而言的優先價值,善惡是非等的區分以及相應的實踐被認為是最重要的事情,對於莊子,在生命的主題之下,道德註定要成為次要的東西,道德是捉摸不定的生命卻是唯一的。“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表面上看是有善惡之分,但是不在於善惡,要緊的事“無近名和無近刑都是關乎生命的。刑當然是對於生命的傷害,名又何嘗不是呢?於是我們看到的是道德在生命面前的退場,至少是退卻,。

《養生主》

莊子所向往的是一種全生,養親,保身和盡年。對於任何一個對象,中空才有你迴旋的餘地,你要去面對充實的地方,衝突是不可避免的,面對生存的社會,並不是無事可做,聽之任之,可以尋找生活的縫隙,在其中游走,在夾縫裏求生存,。

在《養生主》中,我們看到兩種解,一種是庖丁解牛,使解物,另一種是帝之懸解,解心,解總是針對這某些要解的東西,就是結。解牛的結是遊刃其中,解心則是要祛除心中的結,比如死亡,原本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本不必要便顯得太多悲哀,但是當大家哭得時候,那種對生的執著,就成為了結,橫亙在胸,解的辦法就是經由對物理的透徹瞭解,達到安而處治的態度,無論是物,解心,仍然可以歸結到“緣督以為經“上來,這五個字卻是《養生主》的核心,養生的真諦在於,在複雜的擁擠的世界上發現空隙,然後遊於其中,盡其天年,但是要找到縫隙,心首先要是虛的,不能為功名利祿所充滿。以虛的心來面對世界,這個世界才能會向你敞開,從而在世界中自由遨遊。

但是這不等於説你可以追求永生。莊子不追求永恆的,知道永恆的只是宇宙大化,而不是個體的生命,有生便有死,而死又是另一個生。《養生主》最後一句在於”薪有窮火無盡,見得知有涯而生無涯。“人生如白駒過隙,而一個是珍惜,另一個是不必太多的執著,不是像神仙家對生命的重現,對長生的形體的追求,而是對一個自由的心得擁有以及形體免受傷害的展望。這才是真正的達觀,是超越了道德,生死,超越了形體,從而養生,是要與宇宙尋找與心靈上的合一,從而超然物外,遊於萬物四海之間,超脱世俗。

上面都是一些讀莊子的心得和一些讀書筆記,其實,一家之言,莊子自然有他對的一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去深思的地方,我們要從莊子那裏學到的或許不是這樣一種完全的超脱,而是一種處世的態度,達觀,釋然,減輕心靈的壓力吧

莊子讀書筆記3

河伯望洋興歎曰:“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貽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河伯滿載秋水,至於東海,看見那浩瀚的大海,始旋其面目,後悔的發出這樣一席話,雖有些晚,但卻飽含了河伯的自卑感。

這也告訴我們要:學會自卑,認清自己。貝多芬在給兄弟的一封信中寫道:“當站在我身旁的人聽到遠處傳來的笛聲,而我卻聽不到,這對於有如此敏感軀體的我,是莫大的羞辱啊!”從此,貝多芬開始過離羣索居的日子。但貝多芬並沒有從自卑中倒下去,他從自卑中,依靠自卑的力量站了起來,充分發揮自己的音樂天賦,因而創造出自己新的藝術風格,完成了傳世佳作——《第三交響曲》也就是《英雄交響曲》。這裏的自卑並不是普遍理解的自棄,而是換了形式的自信,是從壓抑的心裏中,爆發出的一種力求上進的力量。學會自卑,才能使這種力量得到有效的利用。貝多芬就是一位勇於自卑的舵手。也許你和我也可以成為優秀的舵手,但我們現在可能還是“少年不識自卑味”。看,學會自卑是多麼重要呀!竹子是一種堅韌的植物。當大風降臨時,他們並不是逆風而站,而是彎下身軀,隨風而擺。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與風之間的力量懸殊,所以他們學會自卑,彎下身軀。但他們並不是俯首任風搖,他們從自卑中發掘出自己的堅韌性,用隨風搖擺來保護自己,從而用堅韌性去搏擊風的洗禮。植物尚懂得自卑的重要性,何況有靈性的人呢?學會自卑,是一種很難的事。它需要勇氣,需要放棄世俗偏見,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這樣。《師説》中,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因為他們怕世俗的目光;巫師樂師百工之人卻不恥相師,最終巫、樂、百賢於士大夫。

從中可以看出,學會自卑對於人的發展是重要的。更體現出,其實自卑也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學會自卑,是一種以守為攻,以退為進的策略。只要你正確對待,你就是一位優秀的舵手。因此,如果一個人想要顯明於世,必須要先學會自卑,認清自我,切不要如河伯般,臨東海,才悔矣,晚也。學會自卑,就是“於無聲處聽驚雷”。

莊子讀書筆記4

《莊子説》是一本富含人生哲學的書,書中的每篇故事都意義深遠,發人省思。它像是心靈導師,點醒人們心中的迷惑,解開知識之環帶來的枷鎖,對生活在繁忙混亂社會中的人們,助益良多。

其中有幾篇故事,令我印象深刻。《王倪的知道不知道》是警惕人們不要自我設定標準。王倪舉例,人、泥鰍和猴子生活的環境不同,以及人、鹿、烏鴉和蜈蚣吃的東西也不同,來説明萬物的標準不一,所以沒有什麼事情是獲絕對的。我們在生活中也應該以這樣的態度看待所有人、事、物,接納和我們想法不同的人。

《宋人的祕方》也是一篇對我們極有幫助的故事。宋國有一個人因為運用一種能夠保護皮膚的藥,而世世代代做漂白布的生意;有一個客人卻因為把這個祕方獻給吳王,幫助吳王打贏和越國的戰爭,而裂土封侯。同樣一種藥方,人會不會變通使用,結果差別很大。所以我們平時在做事時,不妨往各個不同的角度去想一想,試一試,説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呢!

莊子雖然生活在一個強凌弱、眾暴寡、紛亂、痛苦的時代,卻因為有清明透徹的思想,使得莊子在混沌的時代仍然能保有潔淨的心靈。莊子的大道,是照亮人們心中的一盞明燈。

莊子讀書筆記5

昨天早上讀完了《大學》,總的感覺是正直之人、飽學之士一般是身死卻留下美名的結局,而奸佞小人、善弄權術者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確也是少數。大多數隨波逐流者過着比較安穩的日子,也許這就是今人隨大流的緣故吧。

從今天開始,讀《莊子》。

譯註者(紀琴)卷首語:急功近名者,服之可當清涼散;萎靡不振者,服之可當益智膏。

從以上這句話來看,作者是寫給世人作為中藥醫治心病的,我讀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研究,另外一個目的是享受。畢竟高中畢業之後,很少看古文了。工作之初買了一本《古文觀止》,也只翻了幾頁。十幾年了,現在除了紙張略顯陳舊外,裏面還是幾乎空白。日後一定抽出時間研讀。目的卻是為了提高古文素養和理解能力。基於此,我讀這本書,顯得容易一些。僅讀原文,現在對我來説很費力氣。

今天早上讀完了逍遙遊。記得去年登泰山時遇見一塊逍遙遊的崖刻,就在山澗、架橋的東邊,我立即讓同事予我拍照留念。現在想想,何必如此心急?心中有佛,還在乎非得日日見得佛的樣子嗎?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借大鵬之翅、許由之言舒心中之的境界,讀來快哉!看來莊子不僅僅是想象,他認為大鵬飛在萬里之上,也就是在狂風之上,才能御風自在而行。這裏,一方面符合自然規律,即在對流層之上,飛得才會平穩,客機不是這樣嗎?另一方面,符合社會規律,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此山中,只有再高一個層次,才能看的更清楚,才能更遊刃有餘!

莊子讀書筆記6

北冥有魚,我的理解是"北"寓意為極其寒冷的地方,"冥"寓意為非常幽暗混沌的地方,所有的黑暗都是用於吸收和儲備能量的,而長時間的儲備積澱這一過程是為了未來的白天和極光而準備。天地間的動物一到寒冬會進入冬眠來收藏自己,而植物的葉子幾乎全部掉得光禿禿的,但是到了春天,過了清明,綠葉長出來,翠綠翠綠的。沒有冬天的收藏,哪有春天的生髮呢?

很喜歡樑老師對冥的解釋,冥是黑色的,他是個飢餓的狀態,吸收所需的能量。冥必須是幽暗的,不被理解,無人可訴,內心卻一直熊熊燃燒。冥也許就是海,廣闊,無際,人們一直沒辦法真正征服甚至徹底瞭解。他就在那,終日乾乾。要想出去先要回來,要想創業先要積澱,其他事情,亦復如是。

而人生呢?總是充滿了失望和絕望,但是千萬不要恐懼,易經澤水困人間道告訴我們,被困面險時不能止,要敢於面對,要處險以悦,要安固守困,要進德修業以待時機,方可化解。所以,絕望的人也該是快樂的,真正絕望的人才會至善。望者,妄也。絕望之後生髮出來的,才會是真正的王者的決定。

莊子讀書筆記7

《秋水》中,“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至於北海。望洋向若歎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尚書》曰:“滿招損,謙得益”人們無論身處何種狀態,面對人或事,都應該本着謙遜的態度。狂妄自大,驕傲自滿,是人性劣根的體現,不宜提倡。

文章開始,河伯驕傲自滿的情緒達到了極至。一個“盡”字充分體現了此時的河伯片面的、絕對的、主觀的看問題、看這繁複的大千世界!孰不知,此時的河伯只是身處無數江河之一的黃河。河伯在有限的空間裏,以為“天下之美盡在己”。使河伯過於自負,這是一種見識的淺陋。

我們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無論觀察人或物都要用全面的、客觀的,發展的觀點。只站在個人主觀的、狹隘的立場上看問題,就會犯河伯那樣的錯誤。我們更不能驕傲自滿。為自己取得點滴成績而得意忘形。要跳出自身主觀的狹隘圈子,開闊視野。驕傲的人是難以有所作為的。

河伯至北海,面對無垠的大海,在現實面前慚愧自責。這種勇於糾正自己錯誤,謙虛的態度是可貴的。今天更應提倡。畫家齊白石,當看到明代徐渭的畫作時,佩服得五體投地,遂刻了一方印章“甘為青藤門下走狗”其虔誠、謙虛的態度令人敬仰。通過他不懈的努力,終於成為前無古人的一代國畫宗師。如果河伯沒有改變驕傲的心態,那麼,他將永遠看不到大海,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將是更加悲哀的!

宇宙之大,人是渺小的,人生是有限的。但是,人類討論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既人類應該如何認識外部事物的認知行為是無限的。這也是莊子《秋水》留給後人的中心課題。我們應該懷着膜拜的心,謙虛的向大自然求教,去探討發現真理。

我們只有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態度,人生之旅才能受益無窮,才能實現人生的理想。虛心學習世界上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鞏固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成果。才能建設好真正的和諧社會。

莊子讀書筆記8

有些人身遊四方,但是他的心靈未必行之千里;有些人即使身有所役,心卻也可以無所束縛。而莊子正是這樣一個可以“遊心”的人。

説他“遊心”、無所束,其實是覺得他是一個內心很少受牽絆的人,不被他人的言行所左右,也不受周圍的環境所動搖,己喜己悲似乎都不被外界干擾。也許“瀟灑”二字就是為莊子造的吧。

中國歷史上,被説是“灑脱”的人不少,但是他們的“灑脱”和莊子的似乎不是一個境界。譬如李白,也許李白不是灑脱而是豪邁,他可以“看空”所有的貶謫和坎坷,但是這些“看空”終歸都是有前提的,都是在自己的仕途中有所阻撓時恢復信心和元氣的藥劑,假使他一帆風順,也許就不會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安能使我摧眉折腰事權貴”這樣的豪言壯語了吧——再説其他很多人,興許多少都是如此,都是在追求名利的道路上折損受傷以後才看開這些東西,但骨子裏可能還是希望得到這些東西的,所謂的“看開”也很有可能是“得不到”的自我安慰的理由。

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也許看開“利”容易些,但是名,至少在中國的傳統思想裏,看開“名”就談何容易了:“贏得生前身後名”説出多少代仁人志士的心聲啊,著書立言,不都是為了一個“名”麼?

然而,莊子卻不是這樣,他真的是看破了名和利。對於利,自好理解,在《山木》中他就有回答過,認為人生的困頓不是貧窮,貧窮也不會是人困頓的根源。那麼再看名,《秋水》裏有一個故事就説明了莊子的態度:他把名,把樑國的相位比作是腐爛的老鼠!

其實,看清了名和利是看清了自己人生所追求的東西,就是看清了自己的真心,不會再為他人的標準而累,不會再為了別人的價值標杆而奔波拼命,也不會為了其他人的眼光而去為難自己去棄自己的真心於不顧。我們可能已經有書讀,有書讀的'已經畢業,畢業了的有了工作,有了工作的有了房子……我們不斷被別人羨慕着,可是又不斷羨慕着別人,總覺得自己離幸福很遠,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完成,又總覺得完成了才會更幸福,但是事實呢?等到那些事情完成了,我們真的幸福麼?這個大概只有自己知道吧。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會很努力地去追求一些東西,但是這些所追求的東西是不是出於本心,大概連自己都不會知道,但是確實有很多人,在達到自己的目標的時候反而並不是那麼快樂,反而還有點失落,或者沒有自己所想象的那麼快樂。很多時候,我們就像是去旅行的人,走的太遠反而不記得自己為什麼而出發,走得太多反而關心一路上的交通、住宿等一些東西多於關心自己的目的地。

為什麼要追求自己的真心?其實已經説得很明白了。那麼怎麼追求呢?

追求真心就是以自己的真心為指標,而不是在意所謂的有用還是無用,世界上沒有絕對無用的東西,就像所謂的垃圾也只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一樣,我們做的每一件事不是由可見的價值所決定的,現在做的任何一件事都不會是沒有用的,相反很有可能是對未知的未來而言至關重要的。就像《莊子》中的一個寓言,對於小雞而言,但從飛翔這點去判斷,很可以説翅膀是沒有用的,但是對於鷹來説卻完全不是這樣的,那麼鷹如果拿小雞的價值觀去判斷自己的翅膀,那麼它很可能永遠無法飛翔,相反,它如果去試一次跳崖,這樣一件對於雞來説可笑的事情,也許它飛翔的潛能就會被激發!放到現實生活中來説,可能沒有人想過一句“謝謝”,一次輕輕地關門或者一個彎腰撿紙這樣的事情會帶來怎麼樣的結果,但是確實有人因為這樣的小事得到了一份工作甚至一份尊敬。

沒有人可以隨便去預先判斷有用還是沒用,曲線救國不見得比直線前進來得沒效率,相反看似“繞遠路”反而會是捷徑,而且按照自己的真心去做,這一路想必會是鳥語花香。

回頭看看60前我們祖父輩所過的生活,再比較一下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我們真的會覺得自己幸福很多,至少我們真的擁有了很多,我們的物質生活真的好了很多;而近幾年,我們也越來越開始注重自己的精神生活,我們不僅僅可以尋找自己的喜歡的書籍去看,去想去的地方尋找一段歷史或者追求一段回憶,又抑或僅僅去一個咖啡館享受一個下午的好天氣、一個人的好心情,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分享精神上的快樂,單從電視媒體上的節目就可有所管窺蠡測。

還是要感謝我們的祖國,給我們足夠穩定的環境去追求自己的真心和真正的幸福,少了那麼許多前人的“身不由己”的艱難。相信我們將很快看到比現在層次更高的幸福社會和夢想社會。

莊子讀書筆記9

道家文化與哲學是中華文化傳統最深邃博大的根源之一,以它的崇尚自然的精神風骨、包羅萬象的廣闊胸懷而成為中華文化立足於世界的堅實基礎。而在源遠流長的道家文化與哲學的歷史發展中,莊子的思想可稱得上是道家思想之正脈,並且莊子之文亦以雄奇奔放、絢麗多姿的特色而被視為先秦諸子散文中的奇葩。莊子的思想被輯錄成書,即為今天所見到的《莊子》。《莊子》一書其體例有三部分,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內篇、外篇和雜篇。而此三篇中惟外篇中的《秋水》最得莊子汪洋恣肆而行雲流水之妙。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徑流之大,兩岸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於己”。

文章一開篇,直契入題,引眾人開始進入文章自身的世界之中,“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時值秋季,雨水連綿,乃逐漸成勢,由文本身而看,“川”當為支流,而“河”就是幹流了,河水由支流而漸漸彙集到幹流之中,互相增益,於是乎終於達到了“徑流之大,兩岸之間,不辨牛馬”的浩大場景,這就難怪“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於己”了。應該説河伯的心態也是人之常情,試想,如果我們忽然間也擁有了一大筆財富,誰又不會象河伯一樣沾沾自喜呢?什麼叫“自滿“?這就叫自滿,自以為滿,可憐(也可以説幸運)河伯不知道後面將有一個多麼廣闊的世界展現在他面前!

“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見大海無邊無垠,水天一色,海天相接,乃望洋興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則見笑於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足以論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語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語至道者,束於教也“

等到河伯順流而到達大海之後,見到了大海的遼闊景象,才明白先前自己的自滿是多麼可笑不過,河伯的可貴之處在於:當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之後,能夠及時自我反省,於是就有了下面一段自我批評的話“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意思大約是説:俗話説,自己知道一點東西就自以為了不起,以為老子天下第一,唉,這難道不是在説我嗎?看來河伯在海神面前很不好意思,於是就對海神説“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則見笑於大方之家”。“大方之家”,就是廣大廣闊的大海,佛學有時也稱佛為大方廣佛,極言其廣大無邊也。海神你老人家千萬別和我計較,我看到你如此廣闊才知道自己以前的想法太可笑了,可讓你老人家見笑了。海神聞聽之下,就順承着河伯的意思並啟發他逐步超越自己的侷限“井蛙不足以論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語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語至道者,束於教也“。三句話意思相近而強調的重點有別,井蛙之所以不足以論海,那是受空間的限制;夏蟲之所以不可以語冰,那是受時間的限制;而曲士之所以不可以語至道,那是受自己的限制,偏見太深而不能接受相反還排斥最高的真理。總之,人因為受到各種限制或束縛而無法聽聞大道,乃至於即使有機會聽聞大道也加以排斥,豈不聞老子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之語?一個人如果自己的偏見太深,你和他講道理,白費口舌,甚至還有可能遭到嘲笑乃至痛罵,所以就連聖人也只能“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唉,難啊,難啊。你看,河伯作了自我批評,還是被海神罵了個一無是處。不過海神絕對是個很好的教育家,你不是自滿嗎,那我先打打你的囂張氣焰,狠狠的貶你一頓,等到你自己貢高我慢的壞毛病消除了,再告訴你真理,於是,下面海神話鋒一轉,説道“今爾出於江河,觀於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行,你能知錯就改,孺子可教。認識到自己的侷限,承認自己的渺小正是開始超越侷限,走向偉大的開始,看來我還是可以給你講一講大道理的。海神接下來講的什麼大道理呢?

“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止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大海是天下萬水之源,之歸宿,雖然萬川歸之,並不見海水溢出,雖然尾閭不斷傾瀉,也不見海水乾涸,四季或旱澇的變化也對大海沒有影響,為什麼如此?很簡單,因為海的容量太巨大了。各位看到這裏也許要問:剛説了河伯自滿,海神怎麼又重蹈覆轍,在這裏自吹自擂?非也,因為這幾句話只是一個引子,後面緊跟着的一句話表明海神有對自己有着清醒的自我認識“而吾未嘗以此自多也”,我從來就沒有覺得自己這樣有多麼了不起,因為我深深知道“我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不似罍空之在大澤乎?中國之在四海,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罍空”,小酒杯那麼大一點空,一小汪汪水而已。我,大海在天地之間簡直太渺小了。

莊子讀書筆記10

“古之真人,不知説生,不知惡死。”真正懂得生命的人,沒有覺得擁有生命而可喜,面對死亡來臨而可怕。那情形,該像路邊的野花,莊子對妻子的去世就“鼓盆而歌”。真人不易,學者説儒家教人入世,道家導人出世,曾經,至親的人離世,讓我感到生命無奈,生活疲憊,很多時連“世”也分不清,混混沌沌,顧此失彼,隨波逐流,以為明瞭的事多了,卻是越發失了方寸和方向。我翻開書,參照已心。

有時,成年人比少年成熟,是成年人多經歷了幾場葬禮。生死是莊子一個永恆的命題,也是的,生死糾集了一切利益所在,物質、精神、愛憎,是人就逃不了。朋友學佛,説人世是苦難的集合體,要歷無數生離死別,得失禍患,來日要去西方極樂世界,下世不要為人。“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莊子也説“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悲乎。”所以莊子説,我們要懂得“順應”,去面對,當你已無能力握着的本文來自站的領頭羊時候,去放開。世上沒什麼是理所當然,或是橫加於人的。多經歷了葬禮,我懂得無論對人對物,如果只去憂患失去的悲哀,而不感恩曾經相遇相守的幸運,那去到哪個世界,也並不能真正快樂。有人問佛祖,什麼是佛?佛説,無憂是佛。原來,現在腳下的土地,也可以是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與眾不同的生命力量。生命在思潮裏龐雜,迴歸自然便直觀,生命是八個數目字和一條小橋,像德蘭修女1910—1997,周1898—1976,在看這篇文章的人,生命尚缺四個數字。我是人類社會的瑰寶,也是大自然的一棵草,我笑笑自勉,能踏上小橋賞過風光,“活好當下”活出真我就不“悲乎”。

何為真我?生活的本原,生命的本初,願望的本真,書裏娓娓而出。外面實在太吵了,在信息、物質、慾望膨脹的今天,滋長出原始森林裏蔓藤一樣的人際網,已天天疲於奔命,卻發覺滿足更難,快樂變小。“心為形役”原來心被外物奴役着,心當然是高興不起來。是時候靜下心來,聽聽自己的聲音。見過有種培訓課程,學員要每日停下來和自己的手手腳腳,耳朵肚子身體各部説説話,關心它們過得怎麼樣。這近本文來自站的領頭羊公於莊子的觀心入門。“吾所謂聰者,非謂其聞彼也,自聞而已矣;吾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矣。”莊子説的耳聰目明,不在於聽得、看得有多高遠,而是能聽見自己的聲音,看見自己的心。心要見,必先靜。“水靜尤明,況精神乎,聖人之心靜乎。”水能映本文來源:照天地萬物,是水清靜的時候,風浪大作之下水映不出東西,人心亦然,心湖急流暗湧,世界萬物也照不進人的心。

“莊子把真正瞭解自己內心的人叫善養生者。”以心為鏡,才可看清現狀,聯繫過去,看到未來。“前半生不要怕,後半生不要悔。”閉上目,靜靜的,我問我自己的心,你曾經有過什麼樣的夢,怎樣努力過?你心裏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樣的一幅畫卷?“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奈何。”懂得生命真諦的人,不會花時間在不該當的事情上,不會因為執拗、較勁追逐不可能實現的目標。于丹老師説,為了娶絕色女子,為了虛榮嫁給富商,離開了愛情,於是此生與他(她)錯過了;捨不得放下手中的一撮米,結果猴子給逮着了。“喪己於物,失性本文來自站的領頭羊於俗,謂倒置之民。”將眼前的利益和自己的心分開,以心為鏡照見自己,再去思索問題,我看到了前面的清朗。“一個人的心態,決定他的生活狀態。”且好的心態,比生活中好的技巧和技藝重要,像運動員往往場上顯不出場下的好成績;搭在板凳上的板條我可以輕易走過,但橫到懸崖上就我就卻步了。靜心達而見心,心能“以天合天”,能以一顆清明的心,以規律迎合規律,忘利忘名忘我,做事做人都會遊刃有餘,做得更好。

書禪明瞭一種“道法自然”的生命狀態,以真求真,以真發現真,“大道合乎自然”是莊子所有理論的核心。“大道合乎自然”,不是人們平常斷章取義的無為、懈怠、隱世避事,“大道合乎自然”我們才能最後獲到大自然裏“和緩的凝聚力”。天地運行,萬物更迭,四時有序,生生不息,正是天地間有着一股和緩的凝聚力。大聖大哲,能聚賢納士傳授至理,是他們不可或缺地擁有和緩的凝聚力。中華民族五千年泱泱大國,骨子裏就是有着一股和緩的凝聚力,團結共濟和諧發展,在大浪淘沙的歷史長河裏不息不滅。“和緩的凝聚力”,讓我們的心恆久澄靜清明,精神有了足夠的強大,便能找到自己心的大道。

靜而觀己心,洞明規律,勉力,順應!

莊子讀書筆記11

在無限廣大的宇宙中,個人的認識和作為要受到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我看莊子的絕對自由中國傳統的美學體系博大精深、難以盡述。而公認的對此影響最大的主要是儒家美學、道家美學和禪宗美學以及其他的一些小的學派,這些思想的不斷變化和融合,影響和決定着中國傳統的藝術思想。這些學派除了禪宗幾乎都是起源於春秋戰國的軸心時代,在那時表現為百家爭鳴的諸子學派。在這裏我想談談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思想和影響。我們學的是莊子的代表作之一文章《秋水》。

老實説這篇文章的主題並不是很清楚的,因為它的內容很多,涉獵得也很廣,但都很高深。隨處的一些內容都可以看到莊子的精神世界,尤其是那種對絕對自由的追求,那種忘我的不惜代價的追求!作為道家的莊子崇尚“天道”自然之道,具有鮮明的超功利傾向。魯迅對他的評價是:汪洋,恢宏,恣睢。“他認為能觀於天地而體道得道的理想人格,應當於天地並生,與萬物為一,與造化同流,與日月同輝,遊乎四海之外。”(《藝術學概論》彭吉象)記得台灣也有個文學家喜歡莊子,姓陳,研究的是道家,但只對莊子的自由思想大為欣賞,極其討厭專制制度,後來被台大趕走了;雖然後來平了反,可他自己反而不在乎。中國文人很多都是陷落在這種圈子中而不得自拔了,其實這是很可歎的。中國現在的這種思想似乎更是膨脹到了恐怖的地步。隨着自然科學的發展,人類做到了很多以前夢想中的事情,於是對永生的自由的追求大幅度的崛起。首先是武俠,然後是玄幻,還有現在的很多另類文學,老少皆喜的金庸,男生喜歡的黃易,女生喜歡的安妮。這些的這些其實正在不可遏制地吞噬着很多人的思想!

在lqqm(一塌糊塗的繼任論壇)上看到過一個很有名的作家對自己此類文章的評價:YY!(由於這個詞比較,猥瑣就不直指其名了)不過確實,真的自由在哪裏?!連標榜着民主自由打着輸出民主戰爭的美國又是都是如此的狼狽不堪,其實還是有很多事情讓人不禁漢涔涔的。沒有自由而狂熱追求絕對自由正是中國以前文人的悲哀,現在似乎正朝着更大範圍蔓延,這也是相當可怕的吧?!

莊子讀書筆記12

不過,他的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思想,因此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莊子善於用寓言來説明一些道理,由他所著的《莊子》,亦稱《南華經》,是道家經典之一。

《秋水》一文,出自《莊子外篇》,《秋水》一文,洋洋三千餘字。在那個刀雕竹刻的時代可算是非常長篇的東西。他用寓言的方式,以河神與海神之間的對話,引申出《齊物論》的觀點,極力論證萬物的大小、是非的無限相對性和人生貴賤、榮辱的極端無常性,因為莊子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所以,本文旨在要人返璞歸真,順其自然,不要為了追求名位、富貴等等,而傷害天然的本性。

莊子把事理的無窮性與人類認識的相對性,宇宙的無限性與具體失誤的侷限性對照起來分析,顯示出他對於絕對與相對、無限與有限的辯證關係的理解有着高度的靈活性,這對於人們突破認識上的侷限性,從而臨武到天地宇宙的無限廣大性,無疑是很有幫助的。,莊子流暢的文字下,所顯露出的不朽思想,顯然是隻得我們從多個角度學習和思考的。

他用寓言這種活靈活現的方式,來告訴我們其中的許多道理,譬如其中的《秋水》,從秋水時至,百川灌河。到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就是以河神與海神之間的對話,來告訴我們,做人不能沾沾自喜,不能以偏概全,因為我們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河神,會因為小成而沾沾自喜,河神尚且如此,何況我輩凡人呢?可是,許多人因不明白這個道理而因小失大。

從古至今,驕傲永遠都是成功的最大敵人,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只有謙虛謹慎,虛心求教,才是成功的最佳路徑。千萬不可以自滿於現狀。

接下來,他們又開始談論事物間的虛實關係,夏蟲不可以語冰,是因為冰雪對於它們來説太虛妄了。井中的青蛙也不要和它談論天地,對於井蛙而言,天大也太過於虛妄了。確實如此,舉例來説,比如説教育,在有些時候,這些的虛妄的東西在我們身邊還真是太多了。於是,就要怪,學生會説一套做一套了。就要怪,學生不遵守包括交通規則在內的許多規則了。但是反過頭來,看一看,似乎身邊的許多事情確實都是如此。

下面,他們又討論到關於事物間的大小關係,天地算是大的,然後比起宇宙來真是滄海一粟。江河算是大的,但是在大海面前卻又顯得渺小。

莊子用我們喜聞樂見的寓言故事體,用河神與海神之間的對話,引申出《齊物論》中的觀點,極力論證萬物的大小、是非的無限相對性和人生貴賤、榮辱的極端無常性,又以易懂的文筆,告訴我們,做人要返璞歸真,順其自然,不要為了追求名位、富貴等等,而傷害天然的本性。也告訴我們做人要虛極靜篤,謙虛謹慎,不可驕傲自滿!

莊子讀書筆記13

《秋水》是《莊子》中篇幅較長的一篇,全文從河伯與海神若之間的對話開始,以莊子和惠子游於濠梁上的故事結尾,中間又雜以孔子和公孫龍的故事,貌似沒有支點的和主題,延續了莊子一貫的風格。但是,看完全文後卻不會產生錯亂的感覺,因為莊子在其中埋藏了一條隱祕而連綿的線索——那就是莊子希望告訴我們的處世態度。

近來,學業開始繁忙起來,難免由心底升起些許急躁,其實靜下心來,回頭看看卻只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不免有些沮喪,於此就倍添了對於莊周的羨慕。在他看來,世間萬物或大或小,都因為命運的限制而不能看清自己,就像河伯一樣。人屬毫末,只需安於自然天“道”就好。譬如海神説“夫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

又説“井鼃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爾將可與語大理矣。”有時人生的迷霧“只緣身在此山中”,參悟了大道,就不再迷惘了,孔子在匡的遊歷正是這樣一個例子。

最後,莊子與惠施的故事放在這裏也就不顯得突兀了。對於莊周來説,河流比之滄海、人比之萬物、天下比之天地,都是毫末,對於天下的爭奪和名望的博取更是嗤之以鼻,因為他們是在以有限的智慧去追求對他們本身來説過於大的東西。如此,我也瞭解了我的繁忙與疲敝,只是我追求的窺度了而已,要適度,要控制膨脹的慾望才行啊。

但是,我還是不得不説,莊子所説容易讓人想起“一切都是命運,一切都是煙雲”,看來也只能是淺嘗輒止了……

莊子讀書筆記14

《莊子》是討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係的論著。我覺得莊子想説明事物的對立統一關係。 不要老從一面看問題。自以為是也是一種極端,以一技之長為耀也是極端。世界是和諧的。人與人也應是和諧的。

所謂的“堅白論”,山人以為,討論的兩派其實已經不是在討論同一問題了:一個論述某物有何種屬性〖即白與堅〗,另一派則是論某特性〖即白與堅〗是該物特有的個性還是許多物質都可以有的共性。

事實上,我們往往看到在許多爭論中,所謂對立的兩派,追溯到本質上,自己都不知道在爭論什麼。如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兩個對立的陣營,爭論、對立幾十年。可是有誰能説清除什麼是“社會主義”、 什麼是“資本主義”呢?

其實,綜觀中國的哲學,不論是儒家、道家還是法家,都非常現實。對於那種“萬物起源”、“誰創造人”等等之類扯不清道不白的問題採用迴避的態度。對於大自然則採用接受它、並與之相容的態度。不追求絕對、不走極端,只求中庸。而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山人認為是受西方影響而來的。現代西方科技的發展,就是試圖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個例子。而中國的醫學、氣功、養生之道等等則是順其自然、接受自然、融於自然的例子,典型説法是所謂的“天人合一”。

許多人把莊子與道家放在一起,與儒家相對。山人以為,儒家側重與社會及社會體系;老子強調人與自然;而墨家則重客體與其自然屬性;反觀莊子,則是這些的融合。只是墨家的論點採用的較少一點。而過多地將儒家、老子相容。強調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都是一種和諧的共存,無主次之別。這也是與儒家的最大不同。在儒家中,要有等級之分,要有對自我的剋制(這一點又與“無我”相近)。

自然了,從當政者的角度看,儒家是有利於朝廷的。但莊子思想也是有利於社會穩定的。因此,儒家成為封建社會中的主體思想而被當政者大力提倡。可是同時,莊子的思想又作為主要的旁支而存在,沒有收到異常的壓制。而法家因為是強調客體、鄙棄主要因人的主觀而形成的社會體系、結構,從而無生存之地。

莊子讀書筆記15

我們知道莊子是百家爭鳴時代中的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莊子生活的時間大概在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之間,具體的生卒年月無從知曉。

莊子名周,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曾做過蒙的漆園吏,是先秦道家學派的大思想家。約生於公元前360年左右,卒於公元前280年左右。莊子不滿意處於變革和動亂中的現實,對名教社會採取徹底否定的態度。他是鄙世的,又是遺世的,他追求一種超然物外、與道合一的精神境界。所以,他與儒家思想截然對立,而屬於道家學派。他繼承了道家思想創始人老子的思想,但更多從消極遺世方面做了發揮和發展。因此莊子散文在先秦諸子中具有獨特風格。

《莊子》這本書,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本經典之作,現在流傳下來的《莊子》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還有十一篇是“雜篇”。

以前上中學時學過他的一些文章,比如《逍遙遊》和《秋水》,這兩篇文章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裏面的許多語句我至今還記得,像“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道無終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等等。進入大學後繼續讀了《莊子》裏的一些文章。感覺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束。讀完了《莊子》裏的一些文章,感到釋然,恬淡,清淨,類似莊子的“乘物以遨遊”、“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不過離這種境界還有相當一段距離,我也要用自己的腳步來丈量邁進這種境界的行程。以前埋藏在心底的許多東西一下子爆發了出來,遺忘已久的已經甦醒,我把它們重新拾了起來,裝進自己的行囊,再也不放下,它的份量是沉重的,因為我不能忍受不能承受生命之輕,我要時刻告誡自己,要走的路還很長,要承擔的責任很重,要面對的失敗很多,要學習的地方不少。首先,它的主旨雖然在闡明哲學道理,卻絕不只用抽象的概念表述,而是編造寓言故事,生動地形象地説明問題。本篇就是由一連串寓言故事組成的。司馬遷説莊子“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莊子?寓言》篇也自稱“寓言十九。”這就把枯燥的哲學思想講得盎然多趣,引人入勝。如本篇的大鵬與?鳩的故事“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就是講小知不及大知,其寓言故事的文學色彩極其濃厚,把讀者帶進了色彩斑斕的藝術境界之中。

其次,《莊子》中的寓言又具有獨自的特色。一般的寓言雖然也屬於創造,但大都接近於生活中習見的形態。如《孟子》中的“揠苗助長”,《韓非子》中的“自相矛盾”,《呂氏春秋》中的“刻舟求劍”,《戰國策》中的“畫蛇添足”等,都使人感到是現實生活中可有的。即使是將動植物擬人化的寓言,如《戰國策》中的“狐假虎威”、“鷸蚌相爭”等,也不超出人們常識所能理解的範圍之外。《莊子》中的寓言不同,往往異想天開,奇特怪異,不是現實生活中和人們常識中所有之物。如本篇中的鯤鵬,藐姑射山的神人,以及巨瓠、大椿等,無不帶有濃厚的神話與幻想的色彩。正像《莊子?天下篇》所説的,不是“莊語”,而是“謬悠之説,荒唐之言,無端?之詞”,具有浪漫主義特色。這使《莊子》的文章形成一種奇詭異常、變幻莫測、汪洋恣肆的獨特風格,雄奇壯觀,搖人心目。

第三,與前一點相關聯,《莊子》的文章極富想象力。如本篇中的鯤,古訓中或為剛孵出的小魚,或為尚未孵化的魚卵,本為至小之物,文中卻把它想象為身長几千里的大魚。又如講藐姑射山上的神人的神異,以風露為飲食,乘雲駕龍,上與天齊的大水淹不了他,使金石熔化、土山焦黑的大旱,也熱不着他。講他的高出名教社會之上,説他身上的塵垢糟粕就能陶鑄出名教社會的最高理想人物堯舜來,其想象力之強令人驚歎。

第四,《莊子》的散文還善於比喻和描寫。《莊子》中的比喻,連翩不絕而又貼切有力。如本篇言大鵬需積厚風以行,以水之浮物為喻:“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又如批評蜩與?鳩不能理解鵬之遠飛行徑,以旅行備糧為喻:“適莽蒼者,三?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莊子》對事物的描寫,形象鮮明突出,筆酣墨飽,神態畢現。如本篇所寫的大鵬,它是由幾千里長的大魚化成,其背脊不知有幾千里長,展開翅膀有如遮蔽半邊天的巨雲。它的飛行

是由大地最北的北冥飛往大地最南的南冥。它起飛時,要貼水面一擊三千里,而後上衝九萬里高空,一飛就是六個月。大鵬的龐大神異的形象,突出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莊子》散文的上述種種特點,加上哲學思想的深邃新異,想象豐富,奇思連翩,變幻莫測。筆勢奔瀉縱恣,無所拘束。整個文章使人感到汪洋恣肆,雄奇壯麗。讀之如神遊於奇異的天地裏,出脱於瑣屑的人間界限之外,開闊心胸和視野,富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莊子一生看破功名,不屑利祿,從《秋水》這篇文章所描述的一個故事就可以看出: 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日:“願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日:“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神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二人夫日:“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日:“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對於名利,莊子所表現出的是何等淡泊的境界啊!所謂:天下煕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利,的確是一道不容易邁過的坎,多少人為了它奔波一生,為了它耗盡心力,最終陪伴自己的還不是一坯黃土!有多少人因為利而青史留名?多少人因為利而真正享受幸福?多少人因為利而真正實現自己的價值?也許有人會反駁我,沒有對利的追求,我們如何創造社會財富;沒有社會財富,我們如何擁有經濟基礎;沒有經濟基礎,我們如何獲得上層建築?我得申明一下,我上述的看法只是表明我們不應為利而迷失了自己的心智,喪失了自己的方向,正如莊子在《駢拇》中所説:“裊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我們應該時刻牢記要回歸本真,迴歸本心,迴歸自然。

在莊子的文章中,更是折射出了莊子的大境界。在《逍遙遊》一篇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惠子找到莊子,説:魏王給了我一顆大葫蘆籽兒,我在家就種了這麼一架葫蘆,結果長出一個大葫蘆來,看起來十分飽滿,有五石之大。可是這葫蘆太大了,所以它什麼用也沒有。我要是把它一劈兩半,用它當個瓢去盛水的話,那個葫蘆皮太薄,“其堅不能自舉”,要是盛上水,往起一拿,它就碎了。用它去盛什麼東西都不行。想來想去,葫蘆這個東西種了幹什麼用呢?什麼都裝不了。所以惠子便説,這葫蘆雖然大,卻大的無用,我把它打破算了。莊子説:你真是不善於用大的東西啊!於是便對惠子説: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莊子之所以有這樣獨特的思維方式,是因為他的心中承載的是大的境界,他並沒有以常人世俗的眼光來墨守成規地去判斷事物的價值,只有這種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價值。只有打破以往的常規思維,才能真正有可能去體會莊子那讓人憧憬的“逍遙遊”。現在整個世界都在談論創新,創新來源於何地?也許有時就來源於這種大境界下催生出的獨特思維。其實我們的眼睛有兩個功能:對外,看到的是一個無比廣闊的世界;對內,看到的是一顆無比深邃的內心。只可惜,現在許多人,往往只意識到第一個功能,而遺忘了第二個功能,錯過我們眼睛最為寶貴的東西,不能不説這是一個遺憾。可莊子卻充分認識到了眼睛的這兩個功能,從而能真正達到逍遙遊的境界。

莊子在《秋水》篇中這樣説到:“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回過首來,我們是否應該先好好了解自己的內心?是否應該思考我們現在正努力做的事情是不是我們真正應該追求的?我們期待自己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目標?我們是否正在為這個目標做些什麼?怎樣才能更有效率的做好這些我們因該做的事情?一連串的追問在拷問這自己:我,做到了嗎?

是啊,我做到了嗎?我一次次的問自己,在生活中尋找答案。鏡子與玻璃的區別只不過是多了一薄層的水銀。這一小小的區別,引發的境界確大不相同。透過玻璃,我們只能看見外部的世界;但透過鏡子,我們不僅能看到外部的世界,還能看見自己的內心世界。一層薄薄的水銀,帶來的卻是大境界,實屬一大創造。在現代這個科技發達,日新月異的社會,我們有着太多的選擇。但我們是否應一直擁有這樣一雙眼睛,一面鏡子,來時刻告誡自己,認清自己。莊子是一個大智之人,他智慧的光芒穿透幾千年歷史的塵埃,交給我們後人的永遠不會是那些小技巧,而是境界和眼光。我們期待達到一種什麼境界,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打個比方:站在大的境界上看到的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的境界上,只能碌碌無為。要知道自己是否做到,也就是要認清自己,這是一件挺難的事情。孔子曾説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通過日復一日的自省來一次次的認識自己,提升自己,這需要的不僅僅是毅力,更需要的是勇氣來面對自己的暇疵,更需要的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我們需要辨別外在的兩個障礙:一是物質,而是世俗。物質往往是一種利益,可以迷惑我們的判斷;而世俗往往是一種言論,一種眼光,可以擾亂我們的價值觀。如何辨別呢?我的答案是跟着自己的心走,在內心始終有一種秉性。誠然,我們是社

會的一分子,生活在社會中,決不能脱離社會。而物質與世俗又是在社會中必然會遇到的,我們能超越它嗎?答案是肯定的!古語日: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真正的隱士是可以擺脱物質與世俗,視之如雲煙,哪怕自己就身在鬧市。這是一種何等的淡定自若,何等的大境界!可見,只要我們堅持內心的秉性而不隨波逐流,外化而內不化,就能擺脱物質與世俗的困擾。在面對內心世界時,要有所堅持;在面對外部世界時,要做到通達與順應。

我們知道莊子的人生哲學是淡泊為大,在《莊子》一書中可以找到很多佐證,比如在《達生》篇中,莊子這樣寫道“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制情者,不務命之所奈何”。要做到這點,實屬不易。拿當下大學生來説,正處“風華正茂,指點江山”,一股建功立業的氣勢,要做到莊子所説的淡泊,恐怕很不容易。但這並不影響莊子人生哲學的魅力,因為我們缺少經歷與閲歷,缺乏人生經驗,還沒有內斂成那種超脱的大氣,不能領略達到這種境界後的滋潤。我們還需要很多的磨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慶幸我們有莊子等先賢用他們思想智慧的光芒照耀着我們,是我們不至於走向錯誤,走向虛無,甚至走向自我毀滅。但這一切的前提是我們必須有一顆安靜的內心,一雙智慧的雙眼來捕捉先賢們的光芒,從而才能真正的照亮自己前進的道路,否者便是自欺欺人,便是嬌柔虛妄,便是坐井觀天。先賢們不會為此感到悲哀,因為總有人能領會他們,並將他們的思想進行傳承,但對於我們個體,這是一種悲哀,先賢們給予大家的同樣機會,別人抓住了,而自己沒抓住,這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所以,我們不應忘記傳統,忘記傳統,怎能創造現代!不僅不應忘記,還應充分的學習掌握傳統之精髓,把它創新有效的用之於現代,這才是對傳統文化的真正傳承!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遇到榮耀,坎坷,名利等等,對待它們一個比較好的態度便是時刻告誡自己:這一切都會過去。因為“會過去”,從而少了幾分固執的眷戀,多了幾分拼搏的氣魄,不再為以前所得所拖累,從而真實的快樂的活在當下。佛家講“三界”:前生,此即,來世。在我看來,不管前生如何,來世怎樣,我只願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活在當下。前生已經過去,何必留戀;來世還未來臨,遙遙無期。所以最重要的是活在當下,只有這樣你才知道你還活着,至於怎麼個活法,因人而異。我記得在一篇寓言裏,一個長者告訴那些年輕人的一個活法,也即一種生活態度:前半生,不要怕;後半生,不後悔。我挺贊同這種人生態度,現在我正處於自己前半生中的大好時光裏,要是猥猥縮縮,膽怯畏懼,不敢對固有的還應改進的規則或潛規則發起挑戰與改革,而是拘泥於現實,那麼自己的前半生算是毀了。寫道這裏,我想起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裏面的一句名言: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我能夠説:?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不是每個人都有“為人類解放而鬥爭”的宏圖大志,但是我們也至少要做到這句名言的前半部分。這一生,要無所畏懼,但也要無所懊惱,要選擇不讓自己後悔的方式活着,獲得從容自在,把自己的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在現實生活中,你可以選擇“兩袖一甩,清風明月;仰天一笑,快意平生;步履一雙,山河自在”,可以選擇“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可以選擇“不管風吹雨打,勝似閒庭信步”的這種出世的淡定與曠達。也可以選擇“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可以選擇“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這種入世的胸襟與氣魄。無論選擇那種生活方式,其實在我看來,兩者在時間和空間上並沒有一個清晰明確的界限,入世與出世並不矛盾,它們是相容相通的,或許是構成人格理想的兩個重要方面。

讀了《莊子》中的一些文章,感悟頗多,説了這麼多了,我們還要時刻問自己:我們生命中還有多少真實在活着?我們的心中到底還有多少夢想在活着?我們的未來到底還有多少希望在活着?我們拿什麼來承受生命之重,來駕馭生命之輕?我們靠什麼來提升和捍衞生命的質地?這是對靈魂的審問!

在我內心深處永遠會存在一個座標,那就是活在真實裏,在生活中從容而不急趨,自如而不窘迫,審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有所感悟,有所超越!

《莊子》,一本讀不完的大書,我正在讀着,也將繼續讀下去,只因生活還在繼續......

標籤: 讀書筆記 莊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shu/qkov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