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斷舍離》的讀後感

《斷舍離》的讀後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斷舍離》的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斷舍離》的讀後感

《斷舍離》的讀後感1

《斷舍離》是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作品,她所倡導的斷舍離是一種生活狀態,更是一種精神狀態。人生在世,總是有太多的斷不了、捨不得、放不下,對物品如此,對感情便如此,對名利如此……於是我們的思想裏充斥了太多的慾望,物質的、精神的、現實的、虛幻的,真所謂慾壑難填,然後又抱怨生活太苦,活的太累。

“斷”就是要斷掉對物慾的執念,對外界各種誘惑的迷戀。人的本性中總會有貪便宜的想法,商家恰恰抓住了人性的弱點,各種打折、促銷活動層出不窮,特別是現在網購發達的時代,除了以前的傳統節日,商家別出心裁推出各種雙11活動、雙12活動,518大促,618大促等等形式繁多的活動,各種限時折扣紅包、限時拆紅包花樣層出不窮,讓人眼花繚亂、蠢蠢欲動,好像有種錯過後悔一億年的感覺。

要想抵得住這樣的誘惑,需要我們時刻保持理性消費意識。要有一種“斷”字當頭,“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信念,才能阻擋各種不需要的物品進入我們的房間。

如果家裏到處堆積着這些搞活動、大促銷買來的便宜貨,你的房間會變得滿滿當當,別人對你的評價以及你的自我評價都會在無形中被貼上這種“愛佔便宜”“我只配擁有這些便宜貨”等廉價標籤,天長日久,自然會在潛意識種下自卑的種子。

當然並不是説東西越貴越好,也並不是要拋開經濟條件的限制,一味追求高品質、高價格的商品,而是應該從自己的經濟條件出發,在自己的經濟條件許可情況下,適當控制購買商品的數量來提高購買商品的質量,就是要追求“少而精”的生活方式。

現實的窘迫,讓我從小養成節儉的習慣,對物品有種難以割捨的情懷。衣櫃裏好多從來不穿的衣服,櫃子裏好多明知不會用的物品,明知不用,但依然捨不得扔。扔的時候會有一種莫名的“心被揪一下”的感覺,一種惶恐的情愫,一種隱隱的.不安,生怕在未來的某一天,自己再一次為錢所困、窮困潦倒,到時候還可以拿出來派上用場。

事實上,這樣的情況根本不會發生,即便在歷經人生最痛苦的階段,家庭經濟也還是可以正常運轉,那些“以為會在困難時候用得到的衣服、物品”始終沒有派上用場。

要想做到徹底的“舍”,需要重新看待人和物品的關係,能夠做到“物為我用”“物盡其用”才是物品的最佳狀態。

如果把物品看作一個有生命的個體,它也同樣只有在使用過程中才能被人們認識和認可,才能體現作為物品本身的價值。

人人都在追求自己的社會價值,“被需要”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生存價值,物品亦如此。“不用”才是對物品最大的浪費。

《斷舍離》的讀後感2

“斷舍離”這個詞好像是挺火,也聽聞過很多次,但一直在我心裏就是丟棄家中無用物,把家裏的物品壓縮到最少、最剛需,雖然可以使生活高效,把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但總給我一種過極簡無趣生活的感覺。直到讀了《斷舍離》這本書後,才發現這是件上升到生活哲學和美學的事情,並且第二天我神奇的開始扔家裏的物品。

我覺得對我啟發很大的有3點:

1、不是要你把家裏清空,而是考慮自己和物品的關係,是否喜愛這個物品?當下這個物品是否還需要?這件物品好像未來可能可以用到,但是真的`會用到嗎?當思考過這些問題之後,開始丟棄和購入物品,慢慢的自己身邊都是自己的喜愛之物,每天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喜愛之物,心情也會晴朗起來了。

2、放下自己的執念,就像我是一個非常戀舊的人,總是喜歡活在以前,同樣也會很多時候和一些陳年舊事,無意義的自我糾纏不清,難以走出來,難以有精力和心情,開始新的生活,一直都讓我覺得很苦惱。現在我發現我對承載情感和記憶的物品都是這樣,無法讓自己丟掉無用物和自己不喜歡的物品,同樣也會讓自己無法丟棄自己不喜歡的人事和回憶。人的精力和時間就像家裏的空間是一樣有限的,讓一些無用和討厭的事物阻塞了好事物到來和安放的空間真是不值得。

3、把家裏收拾得別人隨時來都很整潔的樣子,家裏的東西被外人看到都沒有關係。我直到大學才開始住校,大學室友和高中同桌都幫我整理過東西。高中因為學習資料很多,同桌幫我整理過課桌,並且同學説了句:“劉舒婷,我發現你耶,只喜歡收拾自己,不喜歡收拾東西。”隨時讓自己和家保持好的狀態,人才能活得透亮和真實,不用掖着藏着,而且這是一種很舒服的狀態吧。就像很多外表光鮮,實際上家裏很亂,就像以前的我(???)(雖然現在也亂但是在室友的調教下好了很多,謝謝室友們),基本上都很害怕別人突然踏進家裏,或者有人來提前把家收拾乾淨,沒有人願意把自己不好的一面暴露。長期已久,總是有種害怕別人靠近自己,發現自己充滿瑕疵的感覺,或者虛偽的掩飾不足,心理充滿恐懼和無法放鬆的感覺。

這本書裏面很多概念和思想對我啟示還是挺多,就此結合自身説三條。希望以後能踐行這本書的有益思想,讓自己變得自由和有活力起來。

《斷舍離》的讀後感3

我記得那年,每次考試,班主任總是有以下幾點建議:

我們應該以一顆平常心去應對,不要有心理包袱,輕裝上陣,才能發揮出最好的競技水平。

一直記住這段,特別是“輕裝上陣”這個詞銘刻於心,所以每次面對生活的考驗,只要以輕鬆平和的形態來處理,卸下心頭的重擔,身心輕盈,一切難題便事半功倍。

山下英子提出“斷舍離”的概念,表面上是日常生活中接受安排的一種方式,但實際上包含着人生的道理,是一種以輕鬆、不可思議的心態整理安排。

我們知道環境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如果你身邊有一個壞人,不僅會降低生活質量,還會嚴重影響自己的心態,甚至干擾他人的情緒,導致惡性循環。

所以,第一步,切斷。切斷貪婪,斷絕一切不必要的物品,使“入口”變窄,只有“收藏、精選”才能通過“關卡”。當身邊只有你喜歡的東西時,心情會越來越快樂。

第二步是舍。丟掉浪費,捨棄貪婪。你不再需要的東西扔掉它,賣掉它,或者送掉。明白“可以用,但用不到”就沒有意義,只會增加環境的混亂,惡化心情。

前兩步是一個良性循環。通過對物品的收集和處理,不斷地用必要的`、合適的、舒適的物品來替代不必要的、不合適的、不舒服的物品,最終達到生活環境、生活物品和生活主人的和諧狀態。然後一個新的世界將會出現。

英子女士把“斷舍離”分為三個層次,其中最極端的是“離”——擺脱執念,認識自己,愛上自己,成為一個自由、清新、快樂的自我。身處一個舒適的空間最終會讓你快樂。整個人散發出積極的能量,感染周圍的家人和朋友,一起過上積極的生活。

事實上,我們可以從中國古代賢人那裏學到“斷舍離”的生活智慧。

在那些日子裏,柳三變的“忍把浮名換作淺吟低唱”,是悲憤和看透名利之後的決裂,曹孟德的“不可慕虛名而處實禍”,是通透練達徹悟人生之後的斷舍離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裏,人們就像無頭蒼蠅一樣,互相推搡,互相欺騙,這就是所謂的“奮鬥”,但最終,他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只留下孤獨。甚至有年輕人突然死於過度工作,還有更多的人在一生的痛苦中失去了寶貴的健康。

是時候理清你的思緒和慾望,放慢腳步,“輕鬆上陣”,告別過去的貪婪、憤怒和偏執。要知道,只有帶着愛和感激,你才能到達通往天堂的霓虹燈。慢慢來,不要錯過你生命中那些美麗可愛的人。

《斷舍離》的讀後感4

《斷舍離》是一本推崇現代家居整理的書。

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

舍——處理掉堆放在家裏沒用的東西。

離——離開對物質的執念,讓自己處於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

斷舍離“的要點之一在於,要以思考自我真正需求為中心,而不是成為物的附庸,從而達成人生清爽高效的自有境界。

生活中如果真的能夠做到書中傳授的整理技巧,果斷”斷、舍、離“,家裏自然乾淨整潔。怕就怕知易行難,下不得狠心決心。

女人天生愛購物,網購方便快捷更是刺激了購買慾,不斷買進的同時也引發了存儲問題,再多的容納空間也無法滿足與時俱進的購買能力。東西越買越多,空間越來越滿,房間越來越亂,心情越來越煩。當時因為頭腦一熱所以購買,到手了之後卻並不覺得有多需要,這種情況太多了,舍不掉的”雞肋“也積累的太多了。

果斷捨棄用不到的物品雖然是個亡羊補牢的辦法,但是如果能夠做到冷靜購物,不迷戀物慾,不因一時興起而盲目消費,不將許多不大需要的東西弄回家,從根源上斬斷購買慾才是治標治本的好方法。

生活中的居家整理該如此果決斷舍離,對於情緒,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儘快整理好心境,捨棄那些讓自己感覺不快的`負面情緒,心境越來越開朗,生命越來越積極。

斷舍離是源自瑜伽和佛學的哲學觀念,與其它雞血湯不同之處在於,它想告訴我們:人生整理不在於貼標籤式的整理本身,而是靜下心來檢視自己的房間和人生,到底哪些是多餘之物,鑑別出來就要毫不猶豫的丟掉,由此發現真正自己的需要什麼,以及自己想到底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人的一生其實很短暫,如何在有限的時間活得精彩。林肯説過一句話,真正重要的不是生命中的歲月,而是歲月中的生命。

問題是:現代人大致都陷入了一種全民式的焦慮:拖延症導致的焦慮,信息過載導致的焦慮,還有失眠,還有選擇恐懼症等等。

有限時間與無限慾望和可能之間的巨大鴻溝,溝壑難填。

怎麼辦?我們幾乎都需要跟自己來一場”斷舍離“。

斷舍離,是一個心智歷練的過程,是一種做減法的修行。

斷舍離,不是教導你怎麼活,因為也沒有人能教導你怎麼活,只有自己最想清楚自己。斷舍離,就是自己對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他們就等着別人來告訴他們,所以,只要你用很誠懇的態度告訴他,他想要什麼就對了。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沒有人願意在失敗的時候承認自己的錯誤,他們寧願自己是上當被別人騙……”

《斷舍離》的讀後感5

之前有在圖書館和書店看到過這本書,也曾經信手翻了一翻,初步印象就是捨棄一些不必要的東西,所以一直沒有買回家......

後面考慮,為了教育經常喜歡亂買東西、把家裏“整理”得亂七八糟的家屬。順便自己也認真靜下心來翻一翻,最終還是在網上與其他書一起“搭着”買了一本。

拿到手以後,發現這本書與我之前想的不完全一樣。

《斷舍離》這本書層次很分明,從教人如何選擇篩選必要物品(清理雜物)開始,漸入如何管理家居物資,最後上升到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和生活,挺有意思的。

“斷舍離“這個概念是由一位日本女性山下英子提出的——斷,是斬斷物慾;舍,是捨棄廢物;離,是脱離執念。

書中指出,對於物化在具體而言,“不輕易地入手物品”、“放手不需要之物”、“人、事、物的'循環與代謝”,進一步引申到人類身體體系上,則是“節食diet”、“排毒detox”、“新陳代謝metabolism”的閉環。

我第一次見過這種寫文章(講道理)的方式,先分析“之所以無法放手的原因”,從生物學上解釋了人類對於物質的攝取寧多勿少的追求物慾的天性,也即“黏性”,接下來提出了一個“物質軸”的概念,即“以物質資料為基準軸的觀點來進行取捨和判斷”;

然後解釋“斷舍離的工作機制”,具體將如何實施斷舍離分為“觀念上的斷舍離”“雜物上的斷舍離”“收納指南”以及各個家居空間的具體操作方法,各種思路和方法都很具體,很實用,緊密結合實務。這就有點意思了,這裏依舊緊緊地圍繞一位家庭主婦的視角,面向家居(內務)秩序管理目的和用途。

接下來就以“斷舍離改變人生”“斷舍離,怡然生活”兩章,將“斷舍離”這種手段融入人生,進而昇華成“斷舍離”精神,並具體列舉了“時間”“煩惱”“結婚”“甲戊”“終活”等場景的應用,引導自己完成“身體、心靈、生命”機制的迴歸,並擺脱過剩執念,減輕心靈負重,讓人生處處自在怡然。

隨書還附贈了一本小冊子,裏面直接以圖畫方式列舉了很多傢俱收納之類的技巧和方法,確實也挺容易理解接受和實用。

這本書,刷新了很多國人的觀念,引導我們更好地管理家居,進而更好地樹立一個管理生活和精神的人生信條原則。特別值得當下中國人經歷了從過去物資不足,到現在物資很豐富生活很富足的背景下,如何控制自己的慾望和具體行為,料理好自己,很有幫助和借鑑。

總之,值得推薦!

《斷舍離》的讀後感6

乍看到《斷舍離》並不理解其意思,只覺得説的似乎應該是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其實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斷舍離説的是一種超級整理術。

説到整理,一下就讓我想到了收納。在收納方面,我雖不是什麼專家,卻也不是將家裏搞得髒、亂、差的專家,然而這種整潔卻是建立在花費大量時間上的,剛剛將衣櫃整理好,也就是兩三天,衣櫃就又恢復了原樣。這也是常常令我苦惱的事情,卻絲毫沒有辦法,隔一週,依舊將所有的衣服翻出來,摺疊好,繼續進衣櫃。三五天後,又會變得亂糟糟的。對此,我常常責怪領導,是他找衣服時,給翻亂的,而同時,翻亂後又不及時整理。

書中所説的斷舍離,指的是把那些”不必須、不合適、令人不舒適“的東西統統斷決、捨棄,並切斷對它們的眷戀。

看到這裏,我不得不説我是一個十分戀舊的人,整理衣服的'時候,每每看到不穿的衣服,或者穿舊的衣服,卻從來不會將其扔掉而是依舊疊好,放到衣櫃裏,總覺得扔了可惜,可是放着有用嗎?其實也沒用。雖然想着或許哪一天舊物改造的時候,會用到它,可是繁忙的工作中哪有時間去做舊物改造,舊衣服收了兩三年,甚至更久,卻也在一次大清理中扔掉了。而這些年,造成家裏繁亂的直接原因就是這些無用的東西所佔據的空間,與收納整理它們所花費的時間。

在沒有看《斷舍離》這本書的時候,我總覺得茶几上的東西不能再精簡,雖然看着總覺得有些不美觀,可是煙灰缸是平時用來放瓜子皮、果核等廢物的,紙巾肯定是不能精減的,吃了水果後,拿一張紙擦手非常方便,剩餘的三種零食,更不能移動,放到其他地方會忘記吃,久而久之就會壞掉。可是,看了《斷舍離》後,我做了新的改變。將瓜子、榛子現南瓜子換到了小容器裏,這樣佔據的空間比較小,看起來也整潔了不少。煙灰缸直接放到了茶几下面,用的時候再拿出來,或者在看不到煙灰缸的時候,就會直接將果核扔到垃圾筒裏。如此一整理,茶几上,雖然沒有做什麼精簡,卻也比原來看起來整潔了許多。

看到漂亮的有意思的購物袋,我常常會保存下來,捨不得扔掉,可是這些東西卻佔據了很大的空間,而基本用不到。將這些東西清理掉,發現空間多出了許多。

在看《職來職往》的時候,有一個女生,説她喜歡整理電腦,將文件夾分類分得特別清楚,其實這也是一種整理術,如此可以讓工作變得很輕鬆。

書中,用圖表的方式、簡潔的語言,將家居整理的方法説得非常詳細。本書適合那些家裏凌亂卻不知道如何整理,家裏雖然整潔卻付出了大量的時間整理的人,從書中可以學到非常實用的家居整理術,讓生活變得更加輕鬆。

《斷舍離》的讀後感7

首先要了解斷舍離的深刻含義。斷,即斷絕想要進入自己生活的不需要的東西;舍,即捨棄身邊氾濫的破爛兒。不斷地重複斷和舍,最終達到離的狀態:脱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空間。

要做到斷舍離,自己需要深刻的意識到,物品的存在僅僅是為自己服務的,對於人來説,任何物品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它們都只是在自己生命的某一段時間裏陪伴自己的東西,自己不可能因為存積或愛護了它們多久,在自己死後就能帶走它和它永遠在一起。所以不喜歡的東西,完全沒有必要因為它本身還能用就讓它陪在自己身邊。

當我很快的開始實行斷舍離時(其實做到斷舍離是相當快就能進入狀態的),自己最大的感受有幾點:

1、活在當下。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更加專注於自己手上的事情,對正在做的事情更加認真、上心。因為想着的就是趕緊做完這件事,然後放下它。真正的活在當下。

2、生活的精緻感。更加喜歡自己現在所處的環境,在意識到和自己打交道的東西都是自己精挑細選留下的的時候,生活的精緻感油然而生。

3、迎接挑戰,接納新事物的能力。看待物品,事情,甚至知識的眼光也再跟着變化。以前老想着以後要做什麼,學什麼,卻因為眼下的堆積的事情太多,無法輕鬆地開始。

4、淡然對待不能擁有的東西。對於進入自己生活的物品的選擇更加慎重。不能只因為它還不錯,而不是因為自己真正需要它,喜歡它(可能沒用,但是至少自己看着就舒服),就要去擁有。你花在它上面地精力帶給你的回報或許遠遠比不上你在維護你和它的關係上的付出。

以上,"它"不只能指代身邊的物品,還包括過時友情,愛情。過去的情感或許美好,偶爾回憶也會讓你醉心其中,但如果真正讓你回到當初地狀態,卻很可能已變了味兒。

當我寫下這些的時候,意識到,寫下的這些感受,也是一種應該被捨棄的東西。我寫的'知識博客,讀書感受,很多時候都是希望能一勞永逸的記錄下,曾經我意識到了某個深刻的道理,體會到了某個難以體會到的感受,但是,任何知識與感受,都不可能因為你寫下了它,你就能真正一直擁有它。如果不時時刻刻都去反思,去感受,而是依賴於"我寫過這樣的博客,我有過這樣的經歷"來麻痺自己,那麼這些博客對於當下的自己,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但是寫總結博客又是非常必要的,因為要捨去一個東西,最好的辦法就是深入的去了解它,總結提煉它,然後讓它融解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博客的意義就在於,自己要時刻温習,在已經總結的基礎上再一次次總結,直到有一天,可以放心的刪除它。

《斷舍離》的讀後感8

斷絕不需要的東西為之斷,捨棄多餘的廢物為之舍,脱離對物品的執念為之離。這是斷舍離一書對斷舍離的闡釋。斷舍離這本書是日本心理學家山下英子的作品。它是一本心理學輔助讀物。究其本質,它再指引我們如何進行斷舍離各種雜物雜念以保障我們在做任何事情能夠心無旁騖。確實,只要能清空雜念,我們任何事情至少提高30%絕不是妄言。

其實能夠心無旁騖,專心致志的做任何事情是我們一直所追求的。但現實往往我們會被各種各樣已有的或沒有虛幻的所迷惑,產生出迷茫而困惑或心憂之感阻礙我們的前行。我們在出現這種問題時往往歸咎於我們自己心理素質不夠強,自控能力不夠高,不夠果決堅決導致我們在失敗之時遺憾不已。但這次通過閲讀,書中卻告訴了我們如何去有效的進行控制掌控進行斷舍離。

斷舍離它其實是一本自我及人本身的整理術,它用了人與物(真實,虛幻)來衡量一件物究竟是否有價值。這個觀念其實在我們古老的國粹裏就早有提及。古語常説:少則得,多則惑。其實對在目前屬於信息時代的我們是尤有直感。比如信息,比如技術,比如某件事,某個熱點。各種信息,等等是海量的。其中的量並不都是完全好用的。有些有用的,有些無用的,有些甚至是陷阱謠言等等。我們需要的只是我們需要的,不需要的得到只會白白佔用經歷。這就是一個重要的理念:佔有物品的同時,物品也在佔有你。

斷舍離它非常強調與指引我們如何去捨棄與拋棄我們需要的東西、物件、思維、負面情緒。如何能真的做到斷舍離,並不僅僅只是在現實的物品上進行整理,丟棄我們不需要的東西。最尤為重要的是我們思想思維的釋放,不被不需要的思想思維所禁錮。因為人的思想很多面性,酸甜苦辣鹹樣樣皆有。因此並不是全都有用。比如負面,消極的思維想法,對於這些消極的`情緒必須一定要堅定果決的當斷則斷。

山田英子通過她收拾房間這個最簡單而常見的例子為我們打開的思想釋放的大門。確實怎麼看怎麼都像垃圾一般的東西還有什麼可捨不得斷舍離呢。當我們真正的能做到“斷”,“舍”“離”。就能活的真正自在。而想要活的自在隨心,就要學會放棄一些不需要的東西,人的精力有窮,就必須把它放在重要的人、事,物上。看着斷舍離是很簡單很實用的方法。但是斷舍離這短短簡單的3個字,真正完全能做到達到這一高深的境界確也是難上加難的,所以斷舍離雖定義非常的簡單,但確實不僅僅只是明白就可而同樣也需要不斷的去努力修行的。

《斷舍離》的讀後感9

清明假期過得有些凌亂,猜中了開頭,沒猜中結尾(囧),也沒有更新文章。今天想分享一本去年比較流行的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斷舍離》。説起斷舍離,第一次是從《鄉村愛情10》裏面看到劉大腦袋拿着這本書在牀上閲讀,當時他正在醖釀要不要生個孩子。第二次是朋友老董聊天時候提到,以他的親身經歷如果在經歷了N份工作以後,最終想清楚回到東北發展。

開年就讀了這本書,遲遲沒有寫感受。因為這本書講的道理非常簡單,難的是去實踐,方可知行合一。筆者經過實踐,覺得自己有收穫,所以想分享出來一些書中的和自己的觀點,也許對您有些幫助。

所謂“斷舍離”: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去多餘的廢物。離,脱離對物品的執着。現在對自己來説不需要的就儘管放手。其實,講的是我們面對越來越多的東西,不知道如何處理,如何將雜物扔掉,以至達到極簡的生活,在實踐斷舍離的過程,自己本身就是一種昇華。

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兩個要點,第一以我為中心,第二以當下為時間點,除此以為都是多餘的東西,要送出去或者扔掉。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夠強大。

能夠放開執念,人才能更有自信。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瞭解自己,整理內心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説,就是利用收拾家裏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

破爛分三類:1、不用的東西——會念咒的束縛人的淤泥2、還在用的東西——一灘混亂的淤泥3、充滿回憶的東西——散發出強大的氣場。

簡單粗暴的理解,不好用的過期的'的都扔掉,質量不高的物品要替換,睹物思人的東西可以暫時鎖起來,不要被它的氣場影響,以後也要送出去或扔出去,只是充滿回憶的物品,扔掉的時候請對它説聲“謝謝”。扔不掉的是自己移物品上面的情感,並因此充分了説明自己扔不掉=不想扔的機制。再次強調,舍的祕訣,就是完全地以自己為中心,並且以當下為時間軸。因此,1、在考慮物品是否應該被留下時,思考的主語是“我”,而不是物品。2、將與物品的關係比作人際關係,選擇對當下的我來説最必要的朋友。

掃除:分為收拾,整理,掃、擦、刷的打掃。在斷舍離的世界裏,首先要考慮的不是正式,而是扔掉,當你把無用的影響你的氣場的東西都扔掉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對自己的更新和昇華,放下念念不忘的情感,不要沉浸在過去的輝煌裏,不要深陷在過去的情感裏。斷舍離一切負面磁場,給自己減負,才能放開腳步輕鬆的向前走,去迎接新的目標和挑戰,與迎接新的情感。

《斷舍離》的讀後感10

疫情期間,我每天在家辦公。面對我家55平米的小房子,每天都覺得很擁擠。這種擁擠感在老公下班回家後更加明顯,兩個人一下子讓空間變得擁擠不堪。我在前天開始看《斷舍離》這本書,因為微信閲讀上又朋友在看。在很久以前就聽過斷舍離這個詞,本能的覺得就是扔東西,扔掉雜念,就像作者説的那樣“瀉”,其實就像身體便祕一樣堆積了太多東西,需要排出體外,重獲健康。好像之前也看到過輕斷食的推文,輕斷食是從入口解決人的物質過剩,而斷舍離是從出口解決物質過剩。

坦白講,看完斷舍離,我扔了一些東西。我家有很多我老公出差後回發的廉價洗髮水沐浴露之類的東西,這些東西對於他這個糙漢來説,出差在外可以用,但是有的選的時候,他毫不猶豫的選擇用我的沐浴用品。質量好的沐浴用品洗完的感受畢竟不一樣,像是頭髮就真的不會那麼幹澀,香味也會好聞一些。這也就是為什麼,老公每次出差會發的洗髮水,一直堆積在洗浴間,卻從來沒有被消耗掉。我們處於節儉,覺得這東西還可以繼續用,或者什麼時候可以用,扔了太浪費,而浪費是可恥的,所以就保留到現在。可事實上,我們並不會用,哪怕放在手邊,我們也會去選擇好用的喜歡的洗髮水,等喜歡的洗髮水用光了以後也會及時的續上。

今天我把這些洗髮水都扔掉了。

但其實斷舍離的本質還是讓人能夠關注當下,縮小關注的點,降低自己的慾望,拋棄過多的雜念和慾望。我看到作者多次提到瑜伽。剛好我最近也在上瑜伽課,呼吸是瑜伽的基礎。在我開始練習的時候,包括現在也是,碰到難度大的動作,我會不自覺地屏住呼吸。因為我面對困難時的恐懼和緊張讓我忘記了呼吸。忘記了當下,忘了關注自己的內心。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還是要學會關注的.自己的內心,關注當下。

當然,這本書還是有很多看了有些“迷惑”的地方。作為一個學術工作者,因果關係需要嚴格的論證。而作者經常提出某個觀點後,緊接着舉一個例子説某女士在斷舍離後,就開始了新戀情,買了新房子,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不得不多,論據存在很大的瑕疵。如果書中加上一些科學實驗的例子,我可能更信服。如果都是主觀的感受導致了客觀事物的變化,那我覺得作者太唯心主義了。

總而言之,看了斷舍離,我扔了些東西,不管作者強調的因果是不是能實現,但我單純覺得扔東西的感覺就一個字“爽”!

《斷舍離》的讀後感11

“物品要用才有價值。”

“物品在此時、當下,應出現在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處於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出美感”

這幾句話出現在這本書的末端。

咳咳,我覺得呢,《斷舍離》這本書對於我來説,感覺比較的囉嗦,乾貨總結可以更加簡潔明瞭一些,不過這也許就是日本人的特點吧,日本人比較多話,廢話很多,話癆國家的特色。(看日劇多了以後是這樣覺得的)我認為也有一部分和日文翻譯成為中文有一定的關係,因為説實話翻譯了,語句上來説總會有一點奇怪的。

從整理自己的空間來整理自己的人生,這應該是一種哲學,我們的空間之所以亂,並且有很多自己不需要了的物件,還不是因為我們對着自己想要什麼還有不想要什麼而不懂取捨,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是這樣,買東西的時候也並不是什麼都能夠很清楚地明白自己到底喜歡什麼,而走到超市裏面,銷售員一推銷就很容易被影響,之後買了一堆不需要的東西。

現代人感覺比較難找到自我,手機、電子設備都比較難離手,我們有時候上網看到別人覺得不錯的生活、自己所追求的生活實際上自己如果也擁有了,也許也不是那麼的快樂,這本書也講究活在當下,不必為了某個將來的某一天而做了非常多的準備,因為我們也不知道現在的自己和未來某一天的自己是否想法一樣。

不得不説這本書很有瑜伽修煉人的感覺,因為我認識的瑜伽老師,或是身邊做瑜伽的朋友都很清楚的明白自己的想法,對物質追求也不是那麼的多,自己很舒服,讓別人也很舒服。

這本書更多的是推崇一種 自在 自由 的生活方式,不必為了一些外界的.因素而讓自己那麼辛苦,壓力那麼大,就比如説作者在書中講到的“我曾經嘗試在講座上提問題:有了或許很方便,但即便沒有也不會傷腦筋的是什麼?當時有一位四十多歲的單身女性的答案是 男人。”

其實我也有想到一個問題,就是在日本和在中國的人民素質的問題,日本人可能更講禮貌一些吧,什麼都會表示的恭恭敬敬的,在街上看見很奇怪的人,比如在父母眼裏的同性戀(我覺得還很正常但是長輩們接受不了),日本人可能也不會投射太怪異的眼光,而在中國可能還會被圍觀什麼的,所以我認為在中國可能會比起在日本來説,自由度會需要隨着人們的素質提高而提高,畢竟還有很多事情受到傳統因素或者是其他的因素的影響的。

最後總結就是,這本書並不是完全講整理物件的,而是告訴人們要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做自己當下的想做的事情,從物件反映出來的生活上的問題,需要市場去解決和思考。

《斷舍離》的讀後感12

看《斷舍離》完全處於偶然,因為豆瓣評分8.2,我認為不值。

斬“斷”物慾,“舍”棄廢物,脱“離”執念,走在“自在。隨心”的路上。

陳數在該書的序言中強調立足當下,通過整理、疏通人與物品之間的關係,脱離對物品的執念,從根源上達到對物品的斷舍離。人待物如此,人生更應如是。所以生活中,陳數多次讓自己停下來,去感受生活,去給生活做物質的減法,精神的加法。

其實斷舍離最核心的概念並不是單純地處理雜物,拋掉廢物,而是進則出,出則進的循環反覆,二者缺一不可,在實踐過程中儘可能地做壓縮生活的減法運算,比如“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廢物,脱離對物品的執着”;為不需要的“雜物”減肥;在考慮物品是否應該被留下時,思考的主語是我,而不是物品。如果從這個層面出發,你就獲得了斷舍離過程中的初步成功。

實施斷舍離,實則是幫助我們剔除泛而無用的“物品價值觀”,積極甩掉惰性,採取行動,促進生命中物質和精神的新陳代謝,迎來嶄新的輕盈人生。而執行斷舍離過程的每一步都是加分運算,儘管在實踐中,每一個步驟的得分點都很低,但只要身心合一,全力集中,從細微之處着手,不斷從小事上積累小成功,增加成就感,就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去完成“斷舍離”和麪對人生路上的大困難。

《斷舍離》這本書告訴我們:斷舍離的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因為你每天都在用的東西,非常容易作用於潛意識,如果你在擇物交人的每一步,都做到了斷舍離,相信你的.人生一定簡單而快樂,人生一定輕盈而豐富。

個人以為:這本書略顯嘮叨外,這個世界上也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每個人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森林和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春上村樹説:“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麼説,我都認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確的。無論別人怎麼看,我絕不打亂自己的節奏。

喜歡的事自然可以堅持,不喜歡怎麼也長久不了。”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比如:繁華的巴黎街頭有天當被子地做牀的流浪漢,他們中不乏大學教授、律師…… 再如《莊子·逍遙遊》中鵬啟程後,消息傳播。灌木林間有燕雀嘲笑説:‘那傢伙 去南冥幹啥喲。瞧我,翅膀一拍,雙腿一跳,升到低空,隨即降落,不去他那九萬里的高空,活得上好。展翅遊玩在 蓬草蒿草間,也算飛得夠意思的了。可是他,那傢伙去 南冥幹啥喲?’,燕雀可以在樹上棲息生活,但也不要嘲笑大鵬展翅九萬里......

這些事例不勝枚舉,當然,我如此説並非否認人生需要斷舍離,如果有人喜歡,不妨嘗試,但不能一味模仿,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切不可絕對化。

《斷舍離》的讀後感13

十年磨一劍,日更十年第83天。

想要突破1000人關注,2月結束時有930人關注,本月計劃增加70人關注,今天增加1人,本月累計增加47人,目前977人,感謝每一位小夥伴的關注。學會享受過程,懂得知足常樂。古典老師説,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斷舍離》是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的作品,許多年前就聽説過這本書,今年終於把它看完了。這本書豆瓣7。4分還不錯,但是對我而言,比較失望,看完幾乎沒有什麼收穫,全書能夠帶給我啟發的內容屈指可數。唯一有一句話讓我比較感動,演員陳數在推薦書裏引用了霍金的一句名言:“世界上最讓人感動的,是遙遠的相似性。”也是第一次看到演員為書寫序,也讓我對陳數多了一分好感。

覺得看這個書名,就把這本書的內容已經包含完了,重點就是去實踐,不僅是生活中的斷舍離,還有精神上的斷舍離。不過我十分佩服的是作者創造了“斷舍離”的理念,然後把它傳播出去,影響了許多人的生活。讓別人因為自己而受益,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也想到《微習慣》的作者斯蒂芬·蓋斯,曾經從來沒有微習慣這個概念,但是作者創建了它,並且把它傳播出去讓無數人受益,我也是其中之一。

我是微習慣終身踐行者,我現在也在給人傳播微習慣,如果我能夠用多年時間持續影響100人,500人,1000人跟着我踐行微習慣,讓大家因為微習慣而受益,這就是一件有價值的事情。國內的社羣有幾個比較火的',比如譚傑創辦的007,影響了許多人每週寫一篇文章。小牛媽媽創辦的日記星球,影響了許多人跟着每天寫日記。曾經沒有斷舍離,沒有微習慣,沒有007,沒有日記星球,他們創建了這樣的一個概念,然後把它傳播出去,實現從0到1的突破。然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規模還在不斷持續壯大。我就想到張傑彬老師講個人品牌,收費接近20萬一個人,一年只需收費5個人,就是年入百萬。看他的文章得知,他在個人品牌課裏説到,要創建一套理論,我之前看了這句話沒有感覺,但是現在把這些聯繫起來,發現真是那麼回事。我就想,既然微習慣這麼好,我能不能也創建一個概念呢,它就是微習慣星球,是受到堅持星球與日記星球兩個社羣名字的影響,就這麼幹,寫完我就開通一個知識星球,名字就叫微習慣星球。

期望將來可以影響1000人跟着我踐行微習慣1000天。當然,這肯定不容易,但是值得嘗試。我覺得微習慣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戰勝半途而廢,生活中有太多半途而廢的案例,幾乎都麻木了。而微習慣彷彿就是漆黑夜裏的一束光,讓我看到持之以恆的可能性。我非常有信心可以持續行動1000天,我也做好了持續行動十年,持續行動一輩子的準備,我成為了一名微習慣終身踐行者。

《斷舍離》的讀後感14

在寫這篇稿子之前我找了幾個小朋友問了他們一個問題:在生活你們更喜歡加法還是減法,小朋友都不約而同的回答我説加法,他們認為加法就是好吃的好玩的東西的會變多。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有囤積物品的習慣,超市裏的購物袋,雙十一的打折商品,買了幾年卻連吊牌都沒有拆掉的衣服等等,網絡上有這樣一句話“小孩子才做選擇,成年人當然是全都要”,正是抱着這樣的心態,我們總是會將自己的生活堆得滿滿的,有時候,非但沒有因為當你要使用的時候用到了而感到愉快,還會因為尋找它和儲存它而增添了巨大的煩惱。我今天推薦的這本書中傳達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斷舍離”。

“斷舍離”是由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觀念。所謂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瞭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説,就是利用收拾家裏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其中,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多餘的廢物,離=脱離對物品的執着。

斷舍離非常簡單,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為主角,去思考什麼東西最適合現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這兩個標準的`東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

《斷舍離》在生活中,是從加法轉向減法,家裏的物品能盡其所用,自然就會少,空間大。斷舍離在心靈上的改變是從減法轉向加法,由不想去整理家的討厭、厭煩到整理後的開心、愉快、自信。

通過學習和實踐斷舍離,我們將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係,從關注物品轉換為關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開始思考,並致力於將身邊所有“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替換為“需要、適合、舒服”的東西,就能讓環境變得清爽,也會由此改善心靈環境,從外在到內在,徹底煥然一新。

其實説到底“斷舍離”是一種本我的生活方式,它強調活在當下,其實就是告訴你要直面問題不要逃避。房間很亂就馬上整理,沒時間也可以先從小物件整理起,總之要馬上動起來。東西太多放不下就丟,別捨不得,因為再放兩年你也用不到。總之別老是想啊想,要行動起來。要知道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事實上活着就是不斷選擇的過程,“斷舍離”向我們展現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它可以讓生活變得清爽而有品質。如果這正好是你所向往的,那麼你可以試試這種方法。

《斷舍離》的讀後感15

斬“斷”物慾,“舍”棄廢物,脱“離”執念,走在“自在·隨心”的路上。

第一次接觸山下英子老師和她的《斷舍離》,是在抖音好書分享會上,演員陳數關於《斷舍離》的分享。

陳數老師認為《斷舍離》強調立足當下,通過整理、疏通人與物品之間的關係,脱離對物品的執念,從根源上達到對物品的斷舍離。人待物如此,人生更應如是。所以生活中,陳數老師多次讓自己停下來,去感受生活,去給生活做物質的減法,精神的加法。

因為忙碌所帶來的物質,並不一定等同於現在你所看到的和獲得的價值,你所以為的忙碌也許只是碌碌而為,隨之帶來地也僅僅只是機械式地成長,而你丟失的可能是有計劃的見識,健康?亦或是因為忙碌而忽略的親情、友情和愛情?我想這大概就是陳數老師所理解的有關斷舍離的部分,捨去不必要的物質和慾念,停下來,感受生活和人生。

而這一點很多初次嘗試斷舍離的大眾並沒有意識到,因為之前沒有斷舍離的意識和概念,所以並沒有深刻理解山下英子老師所著書的真實目的,只是簡單地實踐斷舍離,比如他們認為斷舍離的實質就是“扔東西”,於是最直接的行為,就是拿生活中的書籍和衣物類品開刀,認為扔了就好,扔了就不亂了,沒有從根源上認識斷舍離的含義,長期以往無法做到堅持,最後不了了之,鮮有成就。

其實斷舍離最核心的概念並不是單純地處理雜物,拋掉廢物,而是進則出,出則進的循環反覆,二者缺一不可,在實踐過程中儘可能地做壓縮生活的減法運算,比如“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廢物,脱離對物品的執着”。為不需要的“雜物”減肥。在考慮物品是否應該被留下時,思考的'主語是我,而不是物品。如果從這個層面出發,你就獲得了斷舍離過程中的初步成功。

實施斷舍離,實則是幫助我們剔除泛而無用的“物品價值觀”,積極甩掉惰性,採取行動,促進生命中物質和精神的新陳代謝,迎來嶄新的輕盈人生。而執行斷舍離過程的每一步都是加分運算,儘管在實踐中,每一個步驟的得分點都很低,但我相信,只要身心合一,全力集中,從細微之處着手,不斷從小事上積累小成功,增加成就感,就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去完成“斷舍離”和麪對人生路上的大困難。

就如《斷舍離》一書中所講的,斷舍離的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因為你每天都在用的東西,非常容易作用於潛意識,如果你在擇物交人的每一步,都做到了斷舍離,相信你的人生一定簡單而快樂,人生一定輕盈而豐富。

説到這裏,我突然想到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説過的一句話很應景:當你的潛意識沒有進入到你的意識的時候,那就是你的命運。

標籤: 讀後感 斷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o21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