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讀魯迅《故事新編》有感

讀魯迅《故事新編》有感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魯迅《故事新編》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魯迅《故事新編》有感

讀魯迅《故事新編》有感1

魯迅先生的雜文裏,我對八篇《故事新編》情有獨鍾。覺得它們很耐讀,在欣賞過程中也無時無刻不感受着先生文筆的幽默與犀利,讀到後來,甚至想象着是一位閲歷豐富的伯伯在夏日傍晚的大樹底下給我講述着不僅僅是“故事”的故事。

在這以前,我不否認我是絕對內容主義的倡導者。因為認為作品的內容是唯一的,它所傳遞的作家以獨特的視角挖掘出的深刻的見地是其作為文學作品最重要的閃光點。同時,文學的另一組成部分——文學形式無非就是小説、散文、戲劇等幾種,除去古老的詩、詞、歌、賦,近現代的文學幾乎可以清一色的歸納進前者所舉的題材中去。而與此同時,至今被我們爭相傳閲的文學佳作都存在着互不雷同的思想主旨,這才是我們“為伊消得獨憔悴”的部分。所以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在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剖析中,漸漸地就將它與作品內容徹底隔離,甚至時常將其在思考中忘卻。

是先生的《故事新編》將我從意識誤區中拉出,慢慢地又找回了辯證的思考。是的,正是這八篇説短不短,説長也不長的以拾取古代傳説為基礎,新構人物經歷以表達情感的雜文化引發我對文本形式作用的重新認識與肯定。這種非常有趣的,全新的以雜文為基礎的寫作手法,對於作品的意義,明顯已不再侷限於類似散文體裁使文章詩化,倒敍使作品充滿神祕感等類似的作用。應該説它是以一種全新的表達,展現着全新的.思考。它產生的作用就像是通過對未來天氣的假設性預報來表達當下環保的重要性一樣,放大了説,是一種新的視角。

這種文本形式的存在,使《故事新編》獨具欣賞的價值。它將古人寫活了,以至於作品的主人公能在古今兩個時空中自由穿梭。如《奔月》中“烏鴉炸醬麪”等流行詞彙的插入,借羿之口説“我去年就有四十五歲了”反擊現實中以誹謗先生為能事的高長虹的誣衊,都是很好的例證。八篇中的《補天》、《奔月》等前期創作可能僅僅是這種創新寫法的練筆,但到《鑄劍》、《出關》、《非攻》、《起死》時,已是先生將其運用得爐火純青,自由自在的時候了。

另一方面,這種堪稱“古今雜糅”的手法將中國傳統中的聖人、英雄徹底“人化”,通俗地説,就是將偉人生活化。它已拋棄了對英雄作無盡謳歌的傳統,轉而揭露起高貴的人物被世俗牽絆的事實。在和傳統逆向的思考中,描繪頗具視覺衝擊力的畫面,戲説衣冠楚楚者,一語道破作者所要表達的荒誕。比方説《奔月》中曾經的射日英雄對妻子百般聽從,不顧勞累,只為滿足時常無理取鬧的嫦娥對於肉食的渴望。從一個英雄式后羿,到俱內的丈夫,最後在被視如己出的徒弟背叛,往日疼愛有加的妻子的離棄後,又重新消逝在瑣屑的日常生活中。這種半傳説半想象的刻意安排,在荒誕中對現實中的種種進行了有力的嘲諷和深刻的揭露,像是訴説着昔日的“戰士”失去對手後的無可着落與逐漸沒落的趨勢。相信,“骨子裏仍藏着先生固有的悲涼,卻出之以詼諧的‘遊戲筆墨’”是對於先生歷時13年的最後的創作的最恰當的評價。雖然先生自己在《序言》中説到對《補天》後半段油滑的寫作表示否定,但不得不指出作為試驗性的創作,這種誤區是很容易踏入的,因為對於“丑角”的插科打諢,“度”的把握實在重要的很,畢竟多一份則膩,少一份則無味。可惜在先生意識到時,上天卻決絕地帶走了一代文學巨豪,將這份永遠無法填補的遺憾作為為了忘卻先生的紀念。

其次,雖然知道先生極力否定中國傳統文學,認為那是戕害心靈的玩意,但若是沒有被先生視為污垢的傳統文學,像《故事新編》這樣優秀的作品應該也只是化於天地之無形了。所以當今國學的興起,看來也是歷史的必然。畢竟“存在即合理”,或糟粕,或精華,作為閲讀者的我們,只需培養辨別是非的能力,還是可以站穩腳跟的,不至於像魯迅先生擔心的那樣被“黑洞”所吞噬,但這種能力的形成,可謂有待磨練,而像先生那樣將其活用,更是任重而道遠。

讀魯迅《故事新編》有感2

很小的時候,耳熟能詳的莫不過於女媧補天,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諸如此類的神話傳説。而今在這個夏天,藉助於魯迅先生的《故事新編》,我彷彿又感受到了舊神話中的新內涵,新時代。

《故事新編》是魯迅先生的創新之作,也是最後之作,是用整個生命澆灌而成的。但即便是面臨着死亡的威脅,《故事新編》整體的風格卻顯出一生了詼諧的遊戲筆墨。儘管骨子裏固有悲涼,但仍從容灑脱,或許,這才是一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先生一生最真實的寫照。

咋讀《故事新編》,或許會有人將其認為是一部喜劇類反諷的書籍。但如果一一細讀的話,便會發現,在那些荒誕的場景下,折射出的卻也是最真實的社會,反映的也是最真實的人生。

如《補天》一文,它相交於原本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説,更側重於浪漫主義色彩的發揮以及對於女媧性格的描繪,使《補天》既來源於神話,又高於神話,令人耳目一新。

而相較於神話傳説,來自於民間傳説的《大禹治水》的《理水》一文,則將古今雜糅的技巧運用到了極致。一邊是古代的人物與場景,一邊又運用了現代的詞彙,從而構成了這一幕荒誕之景。此外魯迅先生更是通過巧妙的對比,將大禹任勞任怨,大公無私的形象表現的淋漓盡致,並由此讚美了像大禹一樣如中國脊樑一般的人。

除此之外,在《采薇》一文中,伯夷與叔齊不再是忠義氣節的化身,反而成為了不知與時俱進的.典型。他們所堅持的忠義的背後不過只是虛偽,在紂王殘暴無虐時尚不敢做什麼,只知道在養老堂裏頤養天年,心有怨言不説,更是在殷商滅亡後又“義憤填膺”地攔住周王的馬宣揚忠義,指責他們沒有盡到臣子的仁義。但無論他們如何自命清高,總歸逃不掉生活的難題。他們之所以不去華山,無非是畏懼華山的強盜,而之所以選擇首陽山,無非就是山既不高,也不低,還有薇。在魯迅先生看來,他們是在用自己那套奇特的價值體系來自欺欺人,逃避現實。采薇而食,卻不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也反應了中國人善於轉化矛盾自欺欺人的國民劣根性,這難道是真正的忠義與骨氣嗎?

《故事新編》一共八篇,而每一篇每一個章節都各具特色,都給我以深刻的人生啟迪。作者將自己對生活的不滿都化作了一支支鋒利的筆書寫在文學史上,通過舊神話,表達出對新時代的嚮往。這,便是《故事新編》的魅力所在吧。

讀魯迅《故事新編》有感3

因為讀《穆斯林的葬禮》時書中多次提到楚雁潮和新月在翻譯魯迅的《故事新編》,所以得暇就找到《故事新編》來讀(其實我讀的好多書都是這樣子開始的,讀這本書時書中提到了什麼書就找來讀)。

故事都比較短,找到稍微長一點的空閒時間就能讀一篇,到現在共讀了四篇:《起死》、《奔月》、《鑄劍》、《補天》。為魯迅先生幽默詼諧的文筆所折服(以前做學生時沒感覺到,對魯迅的`文章有點牴觸,大概是因為要考試、要分析文章思想的緣故吧)。

先生將古人古事寫得風趣幽默,能夠彎弓射九日的后羿因為沒有打到嫦娥愛吃的野味而在妻子面前怯怯的,陪着笑臉;莊子行路途中非要弄清楚路邊骷髏是怎麼死的,叫司命大神為骷髏“復形、還肉、活轉來”,結果是已經死了五百年的了,搞得自己不得脱身,也不知讓那活轉來的骷髏該怎麼辦……

先生又將耳熟能詳的傳説寫得活靈活現,又匪夷所思。讀了先生的敍述才知女媧娘娘是真正頂天立地的女子,累了就將頭靠在高山上頭髮搭在山頂上;因補天(被共工撞不周山而裂的)耗盡所有精氣神而死,整支隊伍在其肚皮上紮寨;為了點燃蘆柴堆(用來融化補天用的石頭的)隨手從崑崙山上燃燒的森林大火中取了一株大樹做火種。

而脱離了身體幾日的頭仍能做出表情,會唱歌,在沸水中還會舞蹈,會攻擊自己仇敵的頭,讓人讀來感覺奇特荒誕,但又感覺有那麼點可信,就應該那樣。

在《鑄劍》中還寫了古時人與人之間單純的信任,所謂的一諾千金。眉間尺未能為父(干將)報仇即遭國王防備捉拿,一從未謀面的黑色人説“我能替你報仇”,眉間尺就將自己的頭顱親自割下和鋒利的雄劍一起交給了黑色人。可見當時的人之間的信任是超出我們今天的人的理解能力的,令今人汗顏。

讀魯迅《故事新編》有感4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對魯迅最好的闡釋,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自己所忠於的為中國人民覺醒的事業,將矛頭指向一切腐朽的事業。我在《故事新編》中頗有感觸:

在《故事新編》中最為突出的是其荒誕的內容和無厘頭的語言風格,好似小説版的周星馳的電影,引人發笑,但又不失其內涵所在,有許多內在的精華值得我們挖掘。

一是魯迅意在借用荒誕的語言風格揭示荒誕的.封建文化和封建統治制度:以魯迅的《奔月》為例――《奔月》中的后羿是個妻管嚴,畏懼嫦娥。而嫦娥則一反賢淑的仙女形象,變成了一個自私,勢利,一味的想逃離后羿,追求自我生活的市儈小人。作者就是借用這樣的方式,將嫦娥塑造成一個典型的反派形象。在我看來,作者是將嫦娥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縮影,把蓋在傳統文化表面的美好面具撕了下來,暴露出了那個只會把人引向美好幻想深淵卻使人不自知的“吃人”怪物。在這種文化影響下的人,就會如“阿Q”一般只會利用一些“美好而幸福”的語言不斷麻木自己,到最後,卻只是一無所有。

其二是魯迅對自我生命的探尋與對自我內心的扣問。在魯迅寫《故事新編》的時候,已接近自己生命的盡頭,此時的文章會有向上探尋的感受。《出關》中的老子,出關就是為了探尋真理,為了尋求一個可以使真理傳播的環境,正如此時的魯迅,已不再畏懼死亡,而是要用另一種形式將新文化傳播下去。

其三,是魯迅先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及國學如何傳承,對後人傳承時的一些盼望。魯迅先生雖在此書中大反傳統,但其人並非崇洋媚外之人。大反傳統,只不過是一種方式,他想借這種方式將傳統文化的惡劣和糟粕的一面展現給世人,是想讓世人警惕,傳統文化不能一味接受,否則”阿Q”便是結果。若能批判接受,秉持清醒而獨立的頭腦,蘇東坡便是你的目標。他也在《國學》這一雜文中提到“國學並不是以時間的長短來評判的”,這就需要我們進行創新。文化的傳承不是不變的,其核心在於人,需要一次次的進步與發展,在傳統文化之根不變的情況下,就會長出新的枝。

這便是我在此書背後所挖到的三點,即使再無厘頭,也不會失去內涵,這也算是幽默的一種境界,即便荒誕也不失其品味與內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oeq4l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