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魯迅作品讀後感

魯迅作品讀後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魯迅作品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魯迅作品讀後感

魯迅作品讀後感 篇1

當孩提時的陸焉識挺身而出把即將被送回孃家恩娘馮儀芳留在陸家時,就註定了他與馮婉喻一生一世的苦難因緣。

放蕩不羈的才子陸焉識雖然不情願娶馮婉喻,但終因抵擋不住恩孃的眼淚而不得不屈服於娘;而自幼傾心於陸焉識的馮婉喻滿心歡喜的嫁入陸家,對新婚後即刻出國的陸焉識毫無怨言,滿懷期盼地在家中苦苦等待。四年後陸焉識博士學成歸來。

已掌握多種外語的陸焉識回國後在與婉喻共同生活上的幾年裏雖然與她共同孕育了一兒兩女,但在內心深處也並沒有完全接納馮婉喻,恩娘與婉喻的爭風吃醋,處處都要佔婉喻的上風。(也恰恰因為有了恩娘這個主角夾雜其中,婉喻誤將陸焉識對自己的冷淡理解為時陸焉識的.不得已,從而更加堅定了婉喻地陸焉識的深愛。)

這時的馮婉喻是個可憐的女人,讓人同情。之後,連他自己也不明白是什麼罪行讓他獲刑十五年,因他的伶牙俐齒他不斷被加刑,直至死刑。鍾情於她的馮婉喻得知後,為能給他減刑不惜出賣自己,最終使他的刑期改為無期,而這直到馮婉喻死了陸焉識都不明白。

但陸焉識明白馮婉喻是深愛着她的。他是在高牆內、在荒無人煙的大西北,在馮婉喻從不失約的探監中一點點感受,一點點回味,一點點醒悟到的。為了愛,他不惜冒真生命危險越獄,潛逃回家準備向馮婉喻表白;為了愛,他沒有打擾他們的生活,只是默默地來到馮婉喻的身邊,默默地跟隨,默默地注視,然後默默地離開;為了愛,他毅然自首又回到了大西北,回到了那個讓他生不如死的地方,承受這非人的待遇。

這次回去,他開始提心吊膽的熬着每一個日子。他不想自己在勞改期間因死於自殺或是因逃跑被擊斃而連累馮婉喻,連累孩子們,因此他務必學會與管教們鬥智鬥勇。之後他最後想明白了,對妻兒最好的保護方法就是與馮婉喻離婚,他忍痛做出了艱難的抉擇。

被特赦陸焉識,幾經周折最後回到了家,但年過七旬的馮婉喻已經得了老年痴呆,已經不認識他陸焉識了。再相聚後的四年裏陸焉識盡心盡力的照顧着馮婉喻,他陪伴馮婉喻一齊等待着馮婉喻心中陸焉識,直到馮婉喻生命的最後一息。

那時那刻陸焉識對馮婉喻的愛是實實在在的,是心無旁騖的;馮婉喻陸焉識的愛是始終如一的,是堅毅執着的。他們對這份愛的執着,他們對這份愛的堅守讓人感動。這時的馮婉喻是幸福的女人,令人羨慕。

魯迅作品讀後感 篇2

魯迅先生是我很崇敬的一名作家。他筆下的“三味書屋”、“閏土”、“社戲”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這些文章就像小草一樣清新自然。可他的另一本小説集《吶喊》卻像聲聲驚雷,在那個陳腐黑暗的年代喚醒了許多“鐵屋子”裏的清醒者,讓黑暗的舊社會有了反抗的力量與希望。《吶喊》是拯救民族,為革命先驅助威的號角,是讓沉睡者覺醒,讓勇士們振奮的戰鼓!

魯迅原本是要學醫拯救病人的生命的。可在那民不聊生、戰火紛飛的年代,手術刀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他把手中的刀換成了拯救國人靈魂的“槍”。用他自己的話説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為新文化運動“吶喊”助威,“慰藉那在寂寞裏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

開學的第一天“第一課堂”裏愛心大使李連杰叔叔説我們這一代的任務是繼承五千年優秀歷史文化傳統,把它們發揚光大。讓我們祖國不但國富民強而且精神上也要站在世界頂端!

是呀,我們盛唐時期,一走出國門,迎來的都是崇敬羨慕的目光。比如唐僧。外國人一聽説是中國來的.,都會讚歎道:“您是大唐來的高僧啊!”語氣是多麼崇拜嚮往啊!不像前些年我們去日本。導遊不敢給我們發隊帽,他怕我們大聲喧譁,在外國人跟前丟了中國的臉;還老提醒我們在公共場合不要擁擠、插隊;男同胞上廁所要“上前一步”……可見我們在老外的眼中素質是多麼差啊!是呀,這些年我們的國家越來越繁榮昌盛,人民生活越來越富裕,但精神文明沒有跟上。這就像一個跛腳巨人,是無法跑到世界前列去的!

今天,我也要學學魯迅先生當年吶喊的精神,大聲呼喊:同學們!讓我們繼承祖先們深厚優良的文化傳統,接過建設精神文明的大旗,努力學習,為發揚祖國文明而奮鬥!來吧,小主人們!讓我們就從現在開始,人人講文明,懂禮貌:向老師敬個禮,向同學問聲好;幫媽媽掃掃地,幫老人捶捶背……大家都從小事做起,先管好自己再幫幫別人。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中華民族一定會成為物質精神的巨人,邁着強健的腳步走向世界。加油!x

魯迅作品讀後感 篇3

在這些作品裏,我最先讀的就是《兔和貓》,兔子一直是我最喜歡的動物,當我看到那小白兔遭黑貓毒手時,心裏也是一陣擔心,一陣怨恨黑貓,當我看到白兔的智慧,小白兔們都安然無恙時,我又一陣狂喜,一陣欣慰。小説簡單的情節並未讓文章失色,反而在大家羣呼:打倒可惡黑貓,為白兔報仇時,我看到了人世間最基本的愛與同情,我想那是當時的社會所缺少的珍寶吧。從這些可愛的文字背後,我同樣看到了那個站在孩子們中間,以温暖,柔和的眼光觀察小兔子,小小兔子,還有那些純真的孩子的魯迅。一觸及這些幼小,魯迅似乎很難將他手上的“刀”拿起來,他的筆端就會流瀉出無盡的柔情和暖意。這是少有那個不是“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魯迅。魯迅將“生命之愛”注入人們的心中,告訴人們他“弱本位”的態度。我突然感覺魯迅離我好近。

魯迅的作品大都離不開“諷刺”二字。例如,在“風波”中,九斤老太反覆唸叨那句“一代不如一代”,無不勾勒出落後、保守、怨天尤人的農村年老婦女形象,更道出當時持有這種無知、消極思想的一羣人的可笑。還有七斤夫婦,趙七爺因為一條辮子的有無,幾家歡喜幾家愁,盡顯小人物的.悲涼。在1917年張勛復辟事件的背景下,辛亥革命被阻。通過“風波”一文,魯迅先生想告訴當時的人:社會意識變革的單純的政權更替,並不能給中國帶來真正的進步。此後最重要的是改造國民性,否則就算成為了共和政體又怎樣呢。在辮子風波中,旁觀者的漠不關心甚至幸災樂禍的態度;主人公被“皇帝坐龍庭,自己沒辮子”一事心裏備受折磨,到後來,皇帝不坐龍庭,不留髮也可留頭的如釋重負,一針見血地披露了當時社會的世態炎涼。

還有魯迅模仿許欽文的《理想的伴侶》而書下的《幸福的家庭》中更是借主人公明明身處在拮据的家庭卻為謀生計賺稿費,憑空“捏造出一個住房寬敞,不愁衣食,處處現紳士風度的美好的家庭。魯迅用這種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用滿地找不出幸福家庭所在的位置,只能用a地表示的無奈,讓人們在笑中不免帶着淚。

我覺得在閲讀這些個小説中,魯迅先生的思想離我越來越近,如果你來見識一下這本書的廬山正面目,相信你對當時的社會,亦或是魯迅都會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正如我所説的:讀魯迅的小説,一旦你走進了,它的一切就會離你很近。

魯迅作品讀後感 篇4

從國中我們就開始學習魯迅先生的作品,近段時間按重温了《吶喊》這部小説集,中學階段我們學過裏面的《孔乙己》,《朝花夕拾》、《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篇目,當時也就為了應付學習而讀一下,根本沒體會到其中的含義,現在仔細一讀,才知道魯迅先生吶喊的真諦。

《吶喊》這一篇小説給我們描述了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願望。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於他們的憐惜和悲傷。他希望人們振作起來,希望清醒的中國人民能夠喚醒麻木的其他民眾,故而以吶喊為名。

《吶喊》都是以貧苦大眾為主人公,而且不同的篇目樹立的形象也不一樣,都是當時社會中的典型,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孔乙己》一篇,塑造了一個封建社會中沒落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窮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摧殘下終被封建社會所吞噬。作者抨擊了國民精神的麻木和社會對苦難者的漠視,同時對腐朽的封建科舉制度進行了尖鋭的譴責。本篇的藝術特色在於結構嚴謹,先是開端,交待了環境和氣氛;其次發展,介紹人物;再是高潮,即小説中心——提示了社會的冷酷無情。小説經營謀篇,工於匠心。特色之二在於以側面描寫來塑造人物性格。作品用第一人稱“我”——酒店小夥計耳聞目睹的情況來寫孔乙己,他的肖像刻劃,對話,經歷,都通過“我”的概括敍述來表現,由此塑造的人物,顯得真實可信,從而把人物描繪的栩栩如生。吶喊,在這個時代,同樣需要;吶喊,在這個時代,同樣重要。

魯迅先生的小説裏的主人公形象在我們的社會不復存在,也讓先生的遺願得以實現。我們這一代要繼續努力,更好的建設祖國,把中國變成民主富強的世界大國。

魯迅作品讀後感 篇5

翻開書的扉頁,讓我隨着這其中細緻的描寫和温馨的回憶,真摯的感情和理性的批判去淺嘗綴在字裏行間的記憶,懷想,留戀!字裏行間的親善温暖,如晨鐘暮鼓時的守望,寧靜而致遠,安詳而永恆......

手捧《朝花夕拾》,感受着魯迅先生對過往的温馨回憶,對那些人、那些事的深情懷念:兒時留下深刻印象的長媽媽,異國他鄉給予真誠關懷的藤野先生,人生坎坷、結局令人扼腕的範愛農,曾經無限神往的“百草園”......

不禁被魯迅先生撲面而來的清新雋永氣息所感染,這便是魯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吧。魯迅,巴金曾説:“他的人格比他的作品更偉大。近二三十年來他正義的呼聲響徹了中國的.暗夜,在荊棘遍地的荒野中,他高舉着思想的火炬,領導無數年輕人向着遠遠的一絲亮光前進。”誠然,我曾驚歎過魯迅是“民族魂”,是以筆代戈的戰士,是“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人民公僕。他的思想光輝也閃現在他的文字當中,有着對舊社會的種種抨擊。偽善的衍太太,醫德敗壞的庸醫,都是封建社會的產物;孤獨終老的長媽媽,絕望投湖的範愛農,也是黑暗腐朽的舊社會造成了他們的不幸。

鐘響,茶涼,卷掩;合手,遠眺,心憶。不禁憶起了自己的童年時光:我們曾拾貝殼,採冰花,編柳帽,吹柳笛,捕蜻蜓,吸花蜜......時光的扉頁,刻滿了我們曾經童年的美好,舊時光亦是青葱年華的吻痕。儘管世界很大很大,時光的齒輪在不斷耦合,但在我心靈一角仍倔強地蜷伏着童年不老的回憶。那時的淺淺笑意,那時的裙裾飄飄,那時的歡聲絮語,那時的嗲聲嗲氣,不都是一朵朵豔麗的“朝花”嗎?可隨着時間的曝曬和歲月的雨淋,如今已是落紅滿地,歲月的長矛啊,你就不能停止無情的殺伐嗎?

夕陽西下,倦鳥還巢。一氣呵成地讀完這本書仍意猶未盡,如飲盡香茗後的清香久久在舌尖徜徉。陽光透過枝枝丫丫的樹梢款款地將投影打在我的臉上,讀後的思緒仍揮之不散。這是魯迅的獨特罷,在年老之後所寫的回憶文章仍能窺探我的內心,不能不為之一動!

魯迅的兒時生活早已被時光珍藏,而我們的童年時光亦漸行漸遠。或留戀,或不捨,或嚮往,這都是我的有感而發罷!

待到夕陽西下,採擷一朵晨花,那是一段帶露的舊時光;手捧《朝花夕拾》,坐在涼亭的木椅上,任春風梳理秀髮,沏一盅香茗,與魯迅一起去回味一個人,一件事,一座城......怎不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呢?

魯迅作品讀後感 篇6

魯迅——中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出身於封建破落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其改變國民精神,1905-1970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其間奉母命回國結婚,夫人朱安,1918-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説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1921年發表的中篇小説《阿Q正傳》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不朽傑作。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第二本經典小説集,它是中國名著,也是世界名著,這本書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故鄉》《藥》《孔乙已》等魯迅名作。

看完《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説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劇中主人公從小一起玩到大的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很多,魯迅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激勵半夢半醒的國人,用還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説明當時社會的黑暗,急切希望沉睡的國人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作為一名教師,我應學習他做事一絲不苟,他的每字每句時刻在啟示我:大千世界有着深刻的道理,豐富的知識,高尚的道德。在現在如此優越的條件下,我應該抓住機遇,不斷學習總結虛心向同事請教,從一點一滴做起,克服一切困難,敢於面對一切挑戰,早日挑起大梁。

我們的學校相對來説是一個生源較差的學校。也許很多工作得不到家長的理解或支持,也許付出很多努力卻得不到應有的回報,這使我們或多或少有些氣餒,使我們對事業的熱情慢慢削弱。但看了這本書後,除了感動外,更多的是讓我清晰的認識到,如果你是真正的'熱愛自己的事業,真正全心奉獻於教育事業,那麼你會發現你的付出是有成就的。當你真的愛一個學生,再差的學生你也會發現他身上的閃光點,並激勵他;再調皮的學生你也會找到他的可愛處;在難以相處的學生,你也會盡力去接近他,幫助他。當這些學生一點點進步了,學生會愛戴你,家長更是感激你,這使你感到自己的奉獻是值得的,這也會激勵你更努力工作。

21世紀這個嶄新美好的世紀,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創造美好未來。教師更始責任重大,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更要把愛奉獻給自己忠愛的教育事業,關愛每個學生,茁壯成長,將來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魯迅作品讀後感 篇7

魯迅在故鄉這篇文章描述了他和潤圖之間的一個完美的童年,這讓人嚮往,但結局非常悲慘。兩個原本有着深厚友誼的孩子變成了一對熟悉的“陌生人”。讀了這篇文章,我明白了原來的時間可以撕碎兩個人之間的友誼。

歷史總是重演。我和我的好朋友張帆不是很喜歡魯迅和潤圖嗎?

我一直認為我們的友誼堅如磐石,比大海還要深。現在看來,這只是我們年輕時的一個幻想。

張帆和我年齡差不多。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經常和他一起在村子裏閒逛。我們很樂意一起去挖一個黃蜂窩。我們經常一起爬到桑樹上,品嚐美味的桑棗,直到嘴脣和牙齒變紫。這時,我們會看着對方紫色的嘴脣笑。我們經常一起分享個人祕密。例如,他過去常告訴我他所愛的女孩的名字;喜歡”我還告訴了他我所認識的女孩的名字;比如説。目前,恐怕只有我們兩個人知道這兩個女孩的名字。我不確定他此刻是否還記得。我們也有小衝突,但我們在幾個小時內就和好了。在這七年裏,我們就像兄弟一樣。他去哪兒我就去哪兒。總之,哪裏有他,哪裏就有我。

自從我上國中以來,我和他的關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也許我有自己的目標,只專注於學習,假期很少去他家。我獨自一人在家看書和做作業,這逐漸疏遠了他。也許我們都已經長大成人了。我們再也不會在一起了,因為這隻能由孩子們來做,這是浪費時間。我們再也不會告訴對方我們的小祕密了。我們開始學會半敞開心扉來對待彼此。把祕密藏在心裏會讓我們感覺更好。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和他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去年寒假,我只見過他一次。當我們在一起聊天時,我們像Runtu一樣尊重對方。當他談到一些學校的事情時,我只是笑了幾次。那種微笑似乎完成了命令式的.微笑。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裏,我們完成了我們要説的,似乎沒有什麼可談的了。自從那次會議後我就沒見過他。童年的笑聲消失了。我真的很想和他恢復國小時的親密關係,但似乎一切都註定了。我和他一起走在既定的道路上。他往東走,我往西走,我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如果命運可以由我自己選擇,我願意永遠和他一起上國小。我真的不想看到七八年的友誼結束。

我無法想象我們的關係在十年或二十年後會變成什麼樣子。

的確,時間可以撕裂兩個人之間的友誼,這是我讀了《故鄉》後的理解。

魯迅作品讀後感 篇8

魯迅,一個偉人。我想全中國人都應該知道。今天,我讀了魯迅的一些作品集。魯迅先生以尖鋭的筆尖刻畫了民國時期的背景,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指責與諷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腐敗,強烈表達出了自己內心中的不滿,反抗。我想不止是魯迅一個人的心聲,恐怕是所有愛國者的共同心願。

魯迅的做品都含有豐富的思想,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徵,就含有不同的譏諷與讚揚,不同的角色,在小説中,魯迅先生運用了各種寫作手法,將人物的特點刻畫的淋漓盡致。但唯一的主題便是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國家的腐敗與人民的麻木,表示內心的強烈不滿。得我印象最深的作品是:《阿Q正傳》《狂人日記》 《藥》《祝福》。

《祝福》中的.主人公是祥林嫂,故事的內容主要是:祥林嫂被自己的惡婆婆和小叔子賣給了一户人家強迫結婚,生下一個孩子,名字叫阿毛,生活剛有所好轉,可自己的丈夫因病無錢醫治,結果病死了。不久兒子阿毛又被狼吃了,當祥林嫂找到時,五臟六腑已被狼掏得乾乾淨淨,祥林嫂幾乎絕望了。當她對自己的鄰居講起時,先前別人會忍不住地歎息兩聲,時間久了,當祥林嫂再講起時,別人只會把她的悲劇當做笑話來聽,偶爾會譏諷幾句,眾人開始岐視祥林嫂,最後,祥林嫂在下着大雪的寒夜,凍死在街頭。

文中主要描寫了祥林嫂的遭遇,隨着遭遇的發生,一件接着一件。祥林嫂,這個時期的女性代表,內心一次次地遭受打擊,再與她人訴苦時,苦澀的話語與眼淚更能表現出她內心的傷感,可又有誰能理解她,幫助她!在當時社會的環境下,只有死對她是一種解脱,沒有感覺,沒有煩惱,沒有壓在心頭的憂傷,對她來説,這就是幸福!可見,當時社會是多麼的可怕。

魯迅先生,令我敬佩,在如此險惡的生活環境下,他仍然能夠找準自己的方向,努力前進,無奈於環境,卻能夠改變周圍人的身心,使麻木的人民明白社會的黑暗。魯迅學醫時曾感歎道:“我雖然能醫治人們身體的疾病,但我卻醫不好人們的思想。”從此棄醫從文,開始寫作,批判社會的黑暗現象。可以這樣説,若不是魯迅先生的精神支助,中國文學史上不會創造這麼大的成就。魯迅先生的革命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標籤: 讀後感 魯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0q9kk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