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書筆記 >

魯迅《故鄉》讀書筆記

魯迅《故鄉》讀書筆記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但是讀書筆記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魯迅《故鄉》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魯迅《故鄉》讀書筆記

魯迅《故鄉》讀書筆記1

應該是到了國中以後學的完整的《故鄉》,隨着閏土那一聲“老爺!……”,“我”印象中的那個閏土消失了,我印象中的那個閏土也消失了。

我記得當時老師特意強調了“老爺”這兩個字的所起的效果,“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姐姐也是很喜歡《故鄉》的,她上學高我三屆,她特意跟我説過那個魯迅筆下的“細腳伶仃的圓規”,她很是崇拜魯迅的,她説:“細腳伶仃的圓規”簡直太形象了,還給我比劃着説那個細腳伶仃的圓規的樣子,她跟我説這些得時候是笑着的。

少年閏土的形象破碎了,幸虧還有水生,我想水生也應該在給宏兒講關於猹和捕鳥的故事吧,在宏兒的腦海中水生也應該有少年閏土的形象吧。只是我一直在猜測宏兒和水生長大後見面的情景。也給我的閏土留下了希望。

魯迅《故鄉》讀書筆記2

在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名家著作精選集—《故鄉》。它主要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講述的是魯迅對童年往事的回憶,作者用純樸的語句、不多的筆墨深刻的刻畫了自己難以忘卻的人物形象及其特點。第二部分講魯迅的著名小説,其中便有家喻户曉的《阿Q正傳》,更有婦孺皆知的《孔乙己》。

我花了約一個星期時間來閲讀這本書,讀完以後,最大的收穫便是學到了寫文章要寫得真實,要寫得感人。像魯迅這樣的大文豪的文章雖然沒有什麼優美的修飾,華麗的詞藻,但也讓人讀起來有一種名家的味道,而且能夠讓人以一種欣賞的態度來細細品味這文章。每一個有上進心的人無一不想擁有象魯迅先生那樣絕佳的文采,所以我們必須要寫出真情實感。光説不練是沒有用的,需要時間來證明,需要行動來實現。書的封面上説:“這觸動靈魂的優美文字,源自文學大師的心靈深處,在歲月的長河裏,如寶石般熠熠生輝,陪伴着我們一路遠行。”所以,要想寫觸動人心靈深處的文章,不是用萬般華而不實的美麗詞藻或修飾得不成樣子的句子,而是要出自內心深處的“寶石般”的文字。

另外一個令我十分佩服魯迅先生的一點是,他寫得大部分的文字帶有一種批判的味道,而且柔中帶鋼。看似是一篇普普通通的文章,倘若給被諷刺者看,他們便會覺得毛骨悚然、不寒而慄;而與魯迅“統一戰線”的人看了便會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這也是他為什麼會成為一個優秀的、用筆桿子與敵人奮鬥一生的革命作家的原因。同樣,現在社會也正需要這樣的一股力量,以一支支鋼筆,結合一篇篇言辭犀利的文章向官場上的惡勢力予重重一擊。

魯迅先生之所以在文壇被人尊為大師的原因,是因為他源自內心的語言和革命無形的批判,而我們想要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懼怕寫作,就同樣需要這樣的法寶。

魯迅《故鄉》讀書筆記3

我看了魯迅的《故鄉》這篇小説,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閏土了。

童年的魯迅,彷彿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閏土還可以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現在已經有那麼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可是,到了現在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我們打造一個標準童年。《故鄉》中,魯迅不僅點到了家鄉的改變給人一種惆悵的感覺,更用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來證明一個詞—改變。不論是家鄉的改變還是人物的改變,魯迅的文章總是給人一種微言大義的感覺,特別是最後一句:世上本是無路,人走的多了,就有了路。更是讓人回味無窮。

魯迅《故鄉》讀書筆記4

我這天看了一篇小説:《故鄉》。他是周樹人(魯迅)寫的。

它講了魯迅冒着嚴寒,回到了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當他母親説了一句關於閏土的事之後他,他又想起了閏土的樣貌: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但是當他看見中年閏土時: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明白,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着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着;手裏提着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從這我看出來了在海邊種地的人都很苦,還有: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明白,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説不出話。説明閏土已經脱離了小時候的思想,使得他們不能再像以前那樣説出心裏話、聊天了。

從這能夠説明出當時的封建社會制度已經很深了。使得他們倆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而當時如果沒有封建社會制度,他們必須還是以哥弟稱。

魯迅《故鄉》讀書筆記5

看完魯迅先生的《故鄉》,我頓時覺得有些失落。魯迅的兒時好朋友閏土,經過漫長的時間不見,竟與魯迅存在着一層“可悲的厚障壁”。剛要與閏土再見面時,魯迅是多麼期待!而使他沉在心中多年美好的記憶又從新浮起。可見到閏土後,卻發現閏土與他疏遠了,魯迅感到非常難過,也為這個間隔而感到失望。

我想,閏土也並沒忘記和魯迅兒時的快樂時光,只是他覺得不能像兒時那樣“不懂事”,他們有着階級的差異,在那時,他們有着大人們所沒有的天真。仔細品味他們的話,小時候的“閏土哥”“迅哥兒”以及長大後的“閏土哥”“老爺”這其中有着多麼微妙的變化啊!變的是閏土,他忘記了童年的真誠的友誼,這樣,他就失去了一件寶貴的東西。

在我的抽屜裏,有一張全家福,是在我五歲時候在家鄉照的,在這張照片裏全家都站着台階上,唯有我一人坐在最前面坐着哭,這是多麼戲劇的一幕!這裏面還有個故事:小時候我在家鄉,沒幾天就和一個小孩混熟了,當我們要去照全家福時,我想帶他一起去,大人們不同意,原因很簡單,他和我不是親戚。但是我偏要帶他去,最後我被大人們硬拉到那裏,而我的夥伴也被他的父母留在家裏,在照相的時候我坐着大哭,偏不站起來。於是,這一幕就被留在了相片裏。後來聽大人們説起這個故事,我暗自冷笑,沒想到那時的我竟會這麼“仗義”。

有一次,爸爸想帶我去見這個兒時的夥伴,我提不起興致,更不想去見他。過去這麼久了,現在的我對於這個兒時的夥伴,早已不認得了,雖然這在我的腦海有留下幾個殘碎的模糊的畫面,但我們也好像有一道看不見的牆給擋住了。這比起魯迅來,我真感到慚愧。我就如後來的閏土,但我可以猜出,就算現在見面,他也不認得我了,兩人見面,還能像小時後那無話不談嗎?

雖然現在,已經沒有了魯迅那時的階級差別,但是我依然也忘卻了一個兒時的夥伴,因為我不能像魯迅一樣對朋友念念不忘?還是我變得冷漠了?後來我才明白,我在心中沒有一個美好的回憶,我就只記得曾經有個玩伴。但魯迅在心中對閏土有着一段美好的回憶,這個回憶使他時時記得自己的這位朋友。

我們也在心中有着一段段美好的回憶,這也是我們的希望。只要我們在心中有個希望,不放棄它,這便是我們向前的動力。讓我們牢牢記住魯迅先生的那句話: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

魯迅《故鄉》讀書筆記6

最近,在媽媽的要求下,我看了魯迅先生寫的小説——《故鄉》。

儘管作者描寫的故鄉就是我從小長大的地方——紹興,但這篇文章對我來説實在不易讀懂。原因有四:

一、文中有些字和我們現在的不太一樣,如“哪裏”寫成了“那裏”;

二、有些事物是我沒碰到過的,如胡叉、秕穀之類;

三、有些字詞是作者自己編造的.,如“猹”、“弶”等;

四、當然最主要的是我不知道當時的歷史背景,不能體會文章背後所要揭示的深刻含義。

這篇小説主要寫的是作者回到故鄉,看到了小時候的玩伴閏土,在生活的重壓之下變得衰老、拘謹和麻木,完全不像小時候那樣可愛、機靈和富有活力。經過對兒時的閏土與現實的閏土的比較,可以知道作者對兒時的故鄉、兒時快樂的生活、兒時的閏土非常懷念,對現實社會的破敗感到非常不滿。

魯迅《故鄉》讀書筆記7

今天,我讀了魯迅的《故鄉》這一篇文章。從魯迅的《故鄉》中,我們可以看到魯迅的童年是被封的大院。

童年的魯迅,彷彿是被關在籠子裏的一隻小鳥,家庭富裕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大自然的小鳥,生活艱幸但充蠻快樂。閏土的童年得看瓜,但是她很自由、快樂。魯迅的生活雖然充實,但是隻能默默地念拿在童年的書。閏土還可以做許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拿四角的天空。

我們需要自由,不能在自己的家裏度過,一定有了解大自然。

這時候,我的腦裏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瓜地,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想一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當“我”記起童年時的“故鄉”,浮現在腦海裏的首先是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海邊沙地上的碧綠西瓜,整個大自然是那麼靜謐,那麼安詳,但在這個靜謐的世界上,卻有着活潑的生命。這活潑的生命給這個幽靜的世界帶來了動態的感覺。“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捏一柄,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胯下逃走了。”它幽靜而沉悶,活潑`而不雜亂。和諧自然,是一個另人心曠怡的世界。

從魯迅的《故鄉》中,我們可以看到魯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塵封的大院。童年的魯迅,彷彿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閏土還可以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現在已經有那麼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可是,到了現在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地為我們打造一個標準童年:束縛。

魯迅《故鄉》讀書筆記8

魯迅先生是中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對中國的近現代文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毛主席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棄醫從文,以筆代伐,魯迅先生為民族的未來戰鬥了一生。讓我們跟隨六年級七班師生的腳步,重温魯迅先生憂國憂民的一生。

看完魯迅先生的《故鄉》,我感到深深的失落。從西瓜地裏的小英雄到貧困潦倒的中年人;從“豆腐西施”到“圓規”,從少年時的友誼到中年時的隔閡;從美麗温馨到荒涼無比,故鄉的人和事,景和物都有巨大的變化,讓我無比悲哀。

《故鄉》中描寫了“回憶中的故鄉”和“現在的故鄉”兩方面形成鮮明對比,出現了兩個充滿悲劇色彩的人物—閏土、楊二嫂。他們在魯迅的回憶和現實中突出了兩個字:改變。通過一系列改變,表現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不平等,壓迫着人們做出改變,在苦澀嚴峻的現實社會面前,作者夢幻破滅的悲涼心情,對人與人之間,物與物之間不再隔閡,階級化的期盼。

魯迅回憶中的閏土是一個聰明能幹、見多識廣的、活潑可愛的鄉村孩子形象,兩人有了深厚的友誼。本來魯迅與閏土之間根本沒有少爺和僕人之分,都是哥弟稱呼,而在魯迅看到“現在的閏土”(中年閏土)十分貧窮,外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活的重擔壓的他抬不起頭來,對魯迅也恭敬起來。

魯迅回憶中的楊二嫂是一個美麗、端莊、優雅的女人,整天坐着,被稱為“豆腐西施”,可現在的楊二嫂卻是一個愛貪便宜、尖酸刻薄的人,記憶中美好的泡沫總被現實的鐵針一個一個扎破。

《故鄉》中,魯迅不僅點到家鄉的改變,給人一種惆悵的感覺,更用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來突出一個詞:改變。《故鄉》揭露了當時社會的現狀,揭露了人性的醜惡和陰暗。正如《故鄉》中的最後一句: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魯迅《故鄉》讀書筆記9

讀了魯迅的小説,我印象最深是那篇《故鄉》,而此書中印象最深的還數那最後一段話“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這句話對當時和現在都有獨到的詮釋。首先是對《故鄉》這篇文章。它主要是想告訴人們空有希望不去奮鬥,那希望也就無所謂有,而如果為了希望去奮鬥,那希望也就無所謂無。如果人們都為了希望去奮鬥,那麼就能實現自己的希望,實現自己的理想,迎來美好幸福的新生活。換句話説,就是隻有美好的願望而不去探索實踐,希望必然落空,等於沒有.雖然實現"希望"困難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實踐,就有實現的可能。總結的説就是,希望之路是走出來的路,是實踐出來的路,是探索得來的路。

其次是要説説這句話單單對故事裏的人的總結。魯迅和閏土而是都是夥伴兒,長大後,魯迅的機遇與抱負好,比起閏土來,的確是闊點。但這並不意味着閏土不抱有希望。魯迅的希望是倡導白話文,鞭策封建禮儀;閏土的希望是温飽,一家幸福。個人有個人的希望,這些希望本沒有對錯之分,好壞之分,都是美好的希望。加之兩個人都為之奮鬥,可兩個人的境況卻不同。但是這好像是命運如路一般,你不走你不會知道它的盡頭是哪裏。人類活了這麼久,昭示的各個命運都已出來了,這不得不引人默歎,人的命運就像註定一般,前人的路足矣。不過想一想宏兒與水生,魯迅先生當然不希望宏兒和水生也像自己與閏土一樣之間有如此深的隔膜,由此可以看出末句話也似魯迅先生的一種無奈,他不希望自己與閏土所走的路也是宏兒與水生所走的路。同樣那個豆腐西施顯然也是一條路,從文中也可以看出魯迅先生並沒有對她進行鞭策,的確,魯迅先生充分尊重每一個命運,正如他所表達的每個命運也有各自苦難形成的經歷,至少也是個過程。

然後我要談談這句話與魯迅先生一生的信奉的關聯。魯迅先生倡導白話文運動。我想他認為,本來就沒有什麼白話文,也不存在要不要倡導白話文的爭端。白話文原本就是中國人在長期語言文化的積澱與發展,説不出它發展所謂的時間,所謂的地點以及所謂的人。換句話説,白話文的形成過程無所謂有,無所謂無,只是自然而然的形成。並且魯迅先生相信,白話文也是一條實實在在的路子,説它的人多了,寫它的人多了,用它的人多了,大家廣泛的使用它也會成為一個必然的趨勢。

最後,我還想,對我們來説,這是一條經驗之路,這不是強求,前人都會自然的碰碰、探探、走走,經過長期的積累,就必定意味着經驗的形成。

不過,我還覺得,末句改成這樣會更好: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就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不成為路。也許這樣反着説,反倒更符合魯迅先生諷刺激進的文筆,表意也不失清晰,可體現部分人隊白話文的不尊重。但是,這也僅是己見,值得商榷。

魯迅《故鄉》讀書筆記10

《故鄉》這篇小説中,給我印像最深的是人物的描述。

閏土當之無愧是重點人物。20年的轉變,使得他從一個勇敢機智、見多識廣的小男孩成為一個庸俗、卑躬屈膝的下人。到底是什麼使他的改變如此之大呢?是貧窮?還是……這是我們所不能得知的。可是從魯迅的小説中,我們能夠明白,在魯迅的心裏,閏土一向是一個勇猛聰明活潑的人,要不然不會一提到閏土就會想起他在刺猹的場面。可是,當閏土與魯迅説話的時候,第一個詞竟然是“老爺”。我相信當時魯迅的內心震動肯定是很大的,他也許料想過千百種交談方式,可是肯定惟獨沒有料到這種。按照封建社會的標準來説,閏土是應當叫魯迅老爺,可是,從20年前的迅哥兒到20年後的老爺,跨度是不是太大了一點?閏土的改變是顯而易見的,歲月在他的臉上,手上,都留下了滄桑的痕跡。可是,容貌的改變並不是他最大的改變,他最大的改變就是心理上的改變。也許,他的心裏還是把魯迅當成迅哥兒的,可是當時的社會不允許;也許,他的心裏還是想和魯迅一齊玩耍,可是他明白,他和魯迅之間還有主僕關係。一聲“老爺”又包含了閏土多少的感情?是懦弱?是卑怯?還是因為久久不見不熟識的陌生?這,也許僅有閏土明白了。

另一個人物楊二嫂,不知看過《故鄉》的朋友們注意過沒有,雖然楊二嫂是一個配角,可是她也是其中一個改變很大的人物。20年前,她以往有豆腐西施的美名,可是在20年後,她的樣貌簡直讓魯迅認不出來了。對於她的樣貌,魯迅只找到了一個形容詞—“圓規”。如果單純是外貌上的改變也就算了,楊二嫂成為此刻這副“醜模樣”也是因為她的內心在漸漸地改變。她去魯迅家的時候,居然提出了要一些舊傢俱的要求,被他拒絕後大放厥詞,説什麼“越富越一毫不肯放鬆,一毫不肯放鬆便越有錢”。如此尖鋭的語句,簡直不像是一個“西施”所能説出的話,倒像是一個混着菜味和尖酸刻薄話的中年婦女。不僅僅如此,楊二嫂離開的時候,還拿了魯迅母親的一副手套。如此種種,此人的改變也是巨大的。

《故鄉》中,魯迅不僅僅點到了家鄉的改變給人一種惆悵的感覺,更用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來證明一個詞—改變。不論是家鄉的改變還是人物的改變,魯迅的文章總是給人一種微言大義的感覺,異常是最終一句:世上本是無路,人走的多了,就有了路。

魯迅《故鄉》讀書筆記11

魯迅的文筆就是這樣。如一把利器,刺破了社會的黑暗,筆筆流露出自己對當時社會的不滿,跟隨着這力道的文字,我們走進了那個時代……

第一天,楊老師剛講過《少年閏土》,我便對這文章起了興趣,一定要看個究竟,回家後,就找老爸,拿出那本《魯迅全集》細細品讀起來……

霎時,那個紫色圓臉、項帶銀圈的陽光少年浮現在我眼前,他帶領着魯迅去享受童年……每一次的拾貝,每一次的捕鳥,每一次的看瓜,都那麼鮮活,有趣……

三十多年,轉瞬即逝,當魯迅再次回鄉時已是物是人非,那曾經親熱喊他“迅哥兒”的閏土改呼“老爺”,兒時的那些友情彷彿遙不可及,正如他所説的,兩人之間隔了一展厚障壁,心,涼了……

哎!——本以為會有“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的感人重逢,誰知,這結果竟是如此不堪。

不過水生與宏兒不是一樣無話不談嗎?!不是還有這純真的友誼嗎?但願,他們永遠這樣,不要重蹈覆轍……

魯迅《故鄉》讀書筆記12

金秋的午後,沐浴在温暖的陽光下,微微的秋風拂過,帶來一絲淡淡的桂花香,我久久地沉浸在《故鄉》之間??????

穿過時空隧道,我彷彿看見了那個聰明伶俐、勇敢機智的少年閏土:他手握鋼叉在瓜田裏來回巡邏,皺緊眉頭;他身穿棉衣在灌木叢邊等待鳥的到來,一聲不吭;他漫步在沙灘邊尋找美麗的貝殼,笑容滿面。閏土的見多識廣令魯迅為之感歎“閏土的心裏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裏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

對少年閏土的懷念,令魯迅對兒時的故鄉滿是憧憬,他渴盼能有機會走出高牆,去接觸大自然,去經歷那些希奇古怪的事情,他不願意做一個永遠坐井觀天的人。文中最後一句話“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令我感慨萬千。

透過《故鄉》,我深刻體會到,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須開拓視野、勇於實踐,才能擁有像少年閏土那樣的見識。

但是現在,很多青少年都沉迷於網絡遊戲,他們不看經典名著,整天玩一些與名著毫無關聯,打打殺殺的遊戲,如胡萊三國、夢幻西遊??????作業亂做,第二天到了學校還三五成羣地議論,上課也在想着昨天的遊戲。他們完全被遊戲吸引住了,彷彿遊戲裏的人物就是自己,他們心中所有的希望就是完成遊戲裏的任務。不知不覺中,他們成了現代化的井底之蛙,電腦成了21世紀的高牆,阻礙了視野,影響了成長。

現在的我們,正是花樣年紀,正是心中有十萬個為什麼的年紀。我喜歡隨父母行走于山水間,感歎大自然的神奇;我喜歡花上大把時間和顯微鏡相伴,研究微生物的世界;我更願意飛奔於運動場,在棒球的擊打中探索潛能。我要和我的同學們一起,做善於探索未知道路的人,放飛夢想、擁抱未來,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出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路。

我期盼,20年後重回故鄉,今日的活潑少年,都成了明日的棟樑之材,我們暢談天下、懷念往昔。一陣風吹過,淡淡的桂花香,仍是那麼熟悉。

魯迅《故鄉》讀書筆記13

提起故鄉,立即會想起童年諸多的故事,無論當時故鄉給予了多少苦痛,回味時更多的是笑與淚。對“故鄉”的情感不單單是人與人之間一般的感情,更多是沾染着個人色彩的精神感觸。《故鄉》一文中,重回故鄉的種種感受都是建立在故鄉在少年時留下的記憶基礎上產生的,而那種記憶是美好的,難以磨滅的。就如同閏土的形象始終是可愛的少年,但現實卻總會打碎原有的美好,前後截然不同的人事帶來出乎意料的情感體驗,造成不同情感的矛盾。這樣的感情不是簡單純粹的,是繁雜的,“剪不斷、理還亂”,卻又無從逃避,帶着不言而喻的需要慢慢地品、慢慢地讀,慢慢在腦海中將情絲織成一幅畫。

故鄉並沒有那般夢幻的風景,卻總被描摹成一幅畫,只是色彩的濃淡不同,都始終是藝術。魯迅用《故鄉》這篇小説紀念他的故鄉,但故鄉實則沒有什麼可紀念的,終究是過去的夢幻被現實的碎成齏粉,留有悲傷和懷念。魯迅的文字並非只是哀傷的歎息,往往對未來也殘存着夢想和希望,希望後輩能夠擺脱歷史的禁錮,在一個美好的新天地中生活。正如文末寫道:“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小説中的故鄉,一個是少時記憶中的,一個是現在的,也是極其現實的。

記憶中的故鄉以少年閏土的形象為中心,描繪了令少年神往的境地: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月下是海邊的沙地,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少年閏土有一副“紫色”的圓臉,脖子上帶着“明晃晃”的“銀白”色項圈,海邊有五色貝殼,“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還有各種顏色的鳥類:稻雞、角雞、鵓鴣、藍背??在這裏,沒有一種色彩不是鮮豔的,明麗的,任何兩種色彩之間的對比都是鮮明的,它們構成的是一幅“神異”的圖畫,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月亮底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它幽靜而不沉悶,活潑而不雜亂。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和諧自然,是一個令人心曠神怡的世界。

回憶中的“故鄉”並不僅僅是一個現實的世界,同時更是一個想像中的世界,是“我”在與少年閏土的接觸和情感交流中想像出來的一幅美麗的圖畫。它更是“我”少年心靈狀態的一種折射。這顆心靈是純真的、自然的、活潑的、敏感的,同時又是充滿美麗的幻想和豐富的想像力的。它沒有被“院子裏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所束縛,而是在與少年閏土的情感交流中舒展開了想像的翅膀,給自己展開了一個廣闊而又美麗的世界。

少年的“我”是純粹的,少年閏土也是純粹的。他們之間的關係不是用封建禮法關係組織起來的,是平等相處的玩伴,是一種友誼,而非主僕。少年閏土的概念裏“我”不是一個身份高貴的“少爺”,少年的“我”也不會意識到將閏土當作奴僕。他們之間的情感交流是暢通無阻的,是沒有任何顧忌和猶豫的。重讀他們之間的對話,便可以感到他們之間的交流是無拘無束的,並沒有太多的利益思考。少年閏土來到城裏,“見了許多沒有見過的東西”;少年“我”通過與少年閏土的談話,也像看到了過去自己從來沒有看到過的世界。

總之,回憶中的“故鄉”是一個美好的世界,這個世界實際是少年“我”美好心靈的反映,是少年“我”與少年閏土和諧心靈關係的產物。但這種心靈狀態不是固定的,那種美好的幼時友誼也無法得到永恆的維繫。生活讓閏土變了,“我”自然也變了,之間的情感一下子複雜起來,相處也變得越發困難、沉重起來。回到故鄉,但卻失去了曾經記憶裏的故鄉,失去了當年的玩伴,失去了幼時的美好記憶。

魯迅《故鄉》讀書筆記14

魯迅,是現代文化史上的一座獨特的豐碑,他如炬的目光關注我們災難深重的民族,透視着那些在黑夜裏昏昏而睡的着的靈魂,他是一個孤獨的夜行者,他舉着猩紅的叛逆大旗,一騎絕塵……

看了魯迅的《故鄉》這篇小説,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閏土了。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無非就是他那少年與中年兩個年齡階段的巨大差異和變化了。

首先,魯迅先生在回憶少年閏土的時候,描繪了一個鄉村孩子活潑可愛能幹的形象,閏土知道鄉下很多趣事,也使魯迅先生對鄉下產生了嚮往。在少年時代,魯迅和閏土的意識中根本沒有少爺和僕人之分,都是哥弟稱呼。

而魯迅在這次回鄉途中所見到的二十年後的中年閏土,卻沒有一點兒時的活潑了,甚至從他身上看不到一絲少年閏土的影子。在魯迅先生對閏土的外貌描寫中可以看出中年的閏土十分貧窮,貧窮使他不像一箇中年人,而更象一位老年人,生活的重擔壓得他抬不起頭來。

魯迅先生是這樣描寫中年閏土的:“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淒涼的神情,動着嘴脣,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地叫道‘老爺……’”從這幾句話中,我看出他長大之後為自己的貧窮而非常自悲,他從心裏自然地感受到自己與魯迅的距離,完全沒有了兒時與魯迅先生的兄弟情誼,成年閏土就是這樣的一個形象。

從閏土身上,我看出舊社會的黑暗和勞動人民苦難的生活,看出了中年閏土多子、饑荒、苛税、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了。魯迅以閏土的變化,從而向罪惡的社會發出血淚的控訴。我為我生活在一個新中國、一個新社會而感到幸福。

魯迅《故鄉》讀書筆記15

人活在世上就一定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人沒有了思想就相當於一個植物人,他的思想會慢慢禁錮麻木,所以人貴在精神!另外,我們應該對我們的生活有所希望,有所目標。但我們又不可把目標定在“月亮”上太不切實際,俗話説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所以我們要訂製合理的目標,在完成目標之後再繼續定製目標,這樣我們才可以挑戰自我,突破自我,讓自己儘可能的做得更好!

潤土的思想可以説是已經完全的麻木和呆滯,在他的眼中更多的是等級封建制度的約束。對於一些我們不可以改變的外界因素,我們只有接受但我們可以改變可以控制的只有我們自己。我們要在逆境當中找到希望,並有頑強的毅力,決不可隨波逐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shu/v7v6v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