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精華)讀《活着》有感15篇

(精華)讀《活着》有感15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活着》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讀《活着》有感15篇

讀《活着》有感1

“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

餘華説“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因此,忍受與苦難造就了活着。

看書過程中對作者文筆無比佩服,用第一人稱講述他在田間遇到的這個叫福貴的老人的一生。卻又恨他,恨作者一次次給我們一點點美好,一點點希望,卻更把我們推向更大的深淵。

第一次大哭是有慶突如其來的死亡,那個早上還迷迷瞪瞪就跑去給羊割草,中午放學又光腳跑三四十里地回家割草,急急忙忙扒了飯回學校的有慶就這樣,被抽血死去。怎麼能讓人接受呢?等看到鳳霞有了美好的家庭,卻又因為生孩子大出血而死。好不容易生下的苦根,卻又因吃豆子而死。騙我的,生活還是這樣狗屎。

我無法再像一開始那樣批判福貴,將他不幸的開始歸結於自作自受。魯迅先生説人與人的悲歡並不相通,這個世界上也從未有過“感同身受”這回事。沒有經歷過,其所言所行都十分蒼白而無力。

如果有人問我如果你是福貴,你能挺過這麼多苦難,繼續活着嗎?我想我是不能的,但是如果我真的成了福貴,可能也是這樣活着。

我以前也總覺得為了活着而活着沒有意義。有一段時間心理上出現了很強的抑鬱情緒,其實什麼也沒有發生,卻感覺自己在泥潭裏。在深淵,在低谷,甚至對生活失望,對人際交往無感,其實活着就是活着沒有任何意義。我的經歷跟福貴相比不值一提。

現在我只想好好的活着,有意義的活着。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我讀了《活着》,很感動,為故事裏的福貴悲慘而掉下了眼淚。餘華曾感歎福貴是“這個世界上對生命最尊重的一個人。”同時餘華又表達了這樣的意思:《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 一個個親人離他而去,從一個地主少爺到敗家子,被拉去做壯丁,九死一生回到了家,女兒卻因病變得又聾又啞,時候的飢餓歲月,之後兒子,妻子,女兒,女婿相繼離世,連小孫子也死了,一個老人和一頭老牛相依為伴。他承受了太多的不幸,但他卻沒失去對生活的熱誠,和他的福貴在夕陽中為活着勞作。

餘華認為,活着,是基礎的基礎,如果生命的個體不存在,那麼,連猿猴都不會有,更不會有勞動,也不會有人,當然就不會有人類社會。從這層意義上説,餘華的《活着》,體現出了深刻哲學,能加深讀者對生命本質的感知和讀解。

一個完美的答案:生命因為存在而有意義,活着就有意義!不管發生什麼,也不為什麼,好好活着!

“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錯人了,我啊,就是這樣的命。年輕時靠着祖上留下的錢風光了一陣子,往後就越過越落魄了,這樣反倒好,看看我身邊的人,龍二和春生,他們也只是風光了一陣子,到頭來命都丟了。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説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着一個死去,我還活着。”

讀《活着》有感2

死很容易,活着很難。這也許是最能概括本書情感的句子了。親人一個一個離自己遠去,靈魂一次一次被自己。沒有活下去的支撐和,不知道為什麼而活,但內心深處卻不會放棄生命,這恰恰是生命的本能。活着,是一種本能,無關,無關,無關追求。

福貴一家原應該是地主階級的有錢人,有着幸福美滿的家庭,雖然老爹是個敗家仔,但依舊很寵福貴,有個支持自己,永遠關心自己的老孃,娶了個能吃苦耐勞,善解人意的有錢人家小姐做妻子——家珍,還有個漂亮、能幹的女兒——鳳霞,最後還有個善良,熱心的小兒子——有慶。但卻經過福貴的一系列和當代的發展,最終導致錢沒了,老爹死了,疼愛自己的老孃病死了,可憐的兒子和女兒在同一間醫院走了。妻子也死去,留給福貴最後的念想是鳳霞的丈夫二喜和孩子苦根。曲終人散,最終都離他遠去。這世界上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個人。

我會想,他為什麼不去尋死?他為什麼還要活着?最親的爹和娘去世了,最愛的妻子兒女走了。沒有一個人能頂住這般打擊。這世界已了無牽掛,他也都這般歲數,活在這,沒人給自己送終,所謂的家財萬貫一夜失,白髮人送黑髮人,無親人,這類悲慘的事情在同一個人身上發生,試問自己,誰有他這樣活下去的?他究竟是心底強大,還是想替自己愛的人繼續活下去,看遍所有美好。

我常常進入書中,幻想假如我是福貴,那個最悲慘的.主人公,我會不會在家珍去世後便與她一同死去,我不敢想象,但心底裏卻是有個明確的答案仔細想想,我不會那樣做。那是高潔的愛情,但我欣賞不來。我不會死,雖然我不知道為了什麼活着,但我終究不捨得這,我留戀它,我會努力抱着好的心態迎接接下來的日子,但確實不會有從前的快樂和無憂無慮了。深入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與福貴感同,想象他經歷苦痛時的心情,理解並。

不是每個人都能從打擊中走出來,人是為了本身活着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其實活着本身的美好就足以讓我們迷戀,足以讓我們繼續為其活着。活着,是責任,是心態,是生命本該有的色彩。連的機會都沒了,又談何創作?夢想?機遇?死去可以奪去人們的痛苦的記憶,但是活着可以讓人們重新創造歡樂的記憶。總結起來便是:與其忘記痛苦,不如製造歡樂。瀟瀟灑灑過完餘生。但依舊會帶有,恨自己、恨世界。

《活着》究竟是想表達主人公的可悲,亦或是表達希望讀者堅強生活。沒有準確把握,但中心絕對是:把握生活,一切,努力活着。

讀《活着》有感3

記不得當時是怎麼得知這本書的,印象中是一口氣就把它讀完了!我曾經開玩笑地對錶妹説:其實我的內心很豐富,完全可以寫一本書,只是我不知道怎麼表達。表妹大笑着説:得了吧!照你這樣説我也是,其實我説的是心裏話。

我是一個愛思考生命意思的人,從國中到大學沒有中斷過。

讀到高中以後呆在家裏的時間就少了,那時候學習任務也重,每次放假回家都是狠狠地休息,對於村裏發生的變化無暇去留意,只有偶爾幾次聽到姥姥和媽媽不經意的説起:“某某不在了”,我才若有所思地從玩命的學習和放蕩的休息狀態中回過神來,開始回想自己和那個不會再出現的人所接觸過的一切,沒有多少片段,也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印象中最深刻的還是小時候:帶着我們一羣小孩兒出去捉魚;偷了她家菜園裏的一顆菜苗被追到老遠;做了壞事擔心被找上門不敢待在家;把用過的火柴盒積攢起來留個我們……

後來不知是由於我出去上學很少在村裏了,還是他們年紀大了到閨女家裏養老去了,慢慢地,説不清是什麼時候,彼此都不知不覺的消失了。

我對他們那一代人是有感情的。

我從小在外婆家長大,外公的爸爸是在我很小的時候去世的,那時的我基本沒有什麼記憶,印象中他陪我愉快的玩耍。外公的媽媽是在我高三那年去世的,我和她一起生活的時間很長,算上我是四世同堂。我聽到很多關於他們年輕時的故事,看到過屬於那個時代的印記。這一切讓我深深地着迷,多變的時局註定他們動盪的人生,他們的經歷太有魅力,太有代表性!隨着時間的流逝也愈顯珍貴!我曾經想過窮追不捨的追問下去,讓他們給我一次説個夠,那樣我便可以組織一個完整的體系,把前前後後都聯繫起來,縱然沒有編排成書的能力,也不至於眼睜睜的看着它們消失,而我最終沒有細細的去追問。

《活着》滿足了我長久以來的渴望。

作者採用第一人稱的視角,通過和小説中主人翁——福貴聊天的方式,道盡了中國過去六十年裏基層老百姓的生活遭遇。從清末明初,到國共內戰,再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的國家發生了太多的不平凡,那些一次又一次的社會變革,只有基層的老百姓才能夠深刻的體會。福貴一生的悲劇無不和當時的社會大環境有關,他幾十年裏生活的變化就是中國當年歷史的縮影。

福貴本是地主家的少爺,因為年輕時嗜賭成性輸光了家業,氣死了父親,成了佃農,在一段時間的懊悔和迷茫之後開始重拾對生活的希望。不久,在他去縣城為老母抓藥時,卻意外地被部隊抓了壯丁。母親堅信他不可能又去賭博,等到他從槍林彈雨中僥倖逃生回到家裏的時候,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帶着兩個孩子,而女兒也因一場病變得又聾又啞。“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好像一切又可以回到福貴離家前的.情形,縱然辛苦,至少有希望。但是整本書就是這樣:在每次從磨難中出來,讀者長吁一口氣就要產生美好幻想的時候,“希望”都被現實中的一次次死亡擊得粉碎!

這是一部讓人讀起來感到沉重的小説,作者沒有刻意地誇張、渲染,而是用一種平靜、緩慢的方式娓娓道來。在平白無奇的敍述中,把讀者一點一點的帶入,等你看到最後一頁,闔上書本,那種蒼涼的不快感油然而生,讓你久久無法平靜。

通過歷史我們可以知道:中華民族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我們不斷受到各方列強的侵略,我們的民族經歷了最危險的時刻。當把外面的敵人趕走以後又經歷了內戰。等到新中國成立,偌大的國家百廢待興,我們在夾迫中曲折向前。福貴的一生是苦難的、不幸的,這所有的苦難都是我們國家的苦難,所有的不幸都是我們國家的不幸。在為福貴的遭遇而感到心痛時,同樣為我們新中國的誕生和成長而心痛,她一路歷經風雨,披荊斬棘。事實證明我們的民族是堅強的、偉大的。無論我們過去的生活多麼困難,無論我們的民族受到多少迫害,我們最終都像書中的福貴一樣,堅強地活了下來。苦難並不可怕,只要我們抱有團結、不屈的心。

另一方面,《活着》也是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在繁華落盡,洗盡鉛華之後,讓我們思考活着的終極意義所在,我這個年歲很難去理解。在大二的時候,老師曾經問我們:“人為什麼活着?”我記得當時的回答是:“活着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狀態,沒有為什麼。”

讀《活着》有感4

苦難是生命的常態,煩惱與痛苦總相伴我們一生。當你明白這,就沒有必要再自怨自艾 。

但是你可曾想過——自己的兒子被活活抽死,自己的女兒大出血而絕望的死去,女婿被水泥板活活夾死,父親在上廁所的途中死去,母親因為沒有得到藥治而病死,妻子因為生活的重擔而病死,只留下自己一個人孤獨的生活在人世間……沒錯,這就是《活着》主人公福貴悲慘的一生,餘華先生用他那近乎冷酷的文筆,帶我們走進了那個充滿壓抑的生活環境中。

我追隨着那個蒼老的人的背影,走在了那條充滿了苦難的石頭路上,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

餘華先生寫作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從來不會讓生命的苦難一下子來臨,他都是先給讀者以光明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温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再縈繞他們時,餘華絲毫沒有猶疑,他鐵青着臉讓自己的角色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徵兆,近乎殘忍。

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

“我看着那條彎曲着通向城裏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

當首先讀到有慶的死時,我真的發現自己已經無法再讀下去——有慶是一個非常乖巧的孩子,即使非常殘酷的社會現實中,他仍然沒有對困境大喊大叫,而是默默地承受着一切;有慶聰明善良,寧肯自己吃苦也要把羊喂好,然而面對現實,他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他家的羊死掉,也許有慶只能算是中國無數窮苦人家的一個典型,一出生的命運似乎已得到了定格。

聽説要獻血,第一個跑到了醫院,但沒想到卻被黑心的醫生活生生的吸死在了那裏!那時的福貴跑到醫院,卻發現早晨還活蹦亂跳的兒子卻變成了一具已經動不了的屍體,早晨還是熱的,晚上卻變成了冷的……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後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餘華塑造的這一家人,對於生活的苦難和挫折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逆來順受:你給我什麼,我便承擔什麼……他們像是一個巨大的懷抱,默默地承受生活給予他們的所有苦難。

“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餘華説的這一句話,我到現在都未能夠解開其中的謎語。其實,説實話,當我讀完《活着》這一本書之後 我便不再想要翻開它讀第二遍——《活着》帶給讀者的那種令人窒息的生命的痛,讀了都會讓人潸然淚下。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傷的情節之間,福貴仍然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述説苦難的時候,眼睛裏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傷,還是欣慰。

也許真的是——生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活着,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只有活着,才有機會斟酌悲喜;只有活着,才有資格評點成敗;只有活着,才有心境品味榮辱;只有活着,才有精力參悟生死……

“所以,可得好好活着,可得好好活着……”

讀《活着》有感5

這個週六的早上,陽光充沛的很,肖舒文還沒起牀,他爸已經上班走了。閒來無事,拿起牀頭那本翻了幾頁的《活着》看了起來,誰知,這一看,我的淚水竟然止也止不住。

掩上書,紅着眼睛起牀做飯。可福貴坎坷的一生,卻始終在心頭揮之不去。

這是怎麼的一個人物呢?可恨嗎?!可落魄後的他,又是如何竭盡所能地活着。可憐嗎?!富甲一方時的他,又是如何的渾渾噩噩,終至家財敗盡。他是多麼的不幸,父母、妻兒、女婿,甚至可愛的孫輩都一個個的先他而去。可他又是多麼的幸運,這些親人,縱使他之前是如何的荒唐無度,如何的讓人不恥,卻始終沒有拋棄他,始終和他一起度過日月的艱辛。善良慈愛的母親,美麗大度的妻子,懂事堅強的女兒,天真勤勞的兒子,從民國到現在,用不同的方式愛着他,讓他不管遭遇到何等苦難,心中一直想着的`,都是“活着”。

想讓肖舒文也看看這本書。可是,坐下來,反覆思量着,除了餘華那一個字都不多餘的文筆之外,還能讓她感受到什麼呢?

想起了大概是寒假的時候,和她一起讀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真是費了好大的勁兒,看完了第一本。可她除了對為什麼老大就得做出犧牲,就得為弟妹放棄人生,感覺很是憤懣外,其他的完全沒有留下印象。

要什麼有什麼的孩子,如何去理解福貴呢?

讀《活着》有感6

今天終於看完餘華的作品《活着》,最打動我的是文中的家珍和小慶,家珍既具有中國傳統婦女的美德,還有新時期女性自立自強的倔強,小慶是一個非常懂事的孩子,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跑步時把鞋當手套,光腳丫跑步,既讓人心疼又讓人心酸。而作品又是以福貴為線索貫穿了中國社會從解放前夕到十一屆三中全會整個社會的變遷,也展現了中國社會向文明的發展過程。

早聽説拍成電視劇《富貴》我打算再看一遍。理解電視劇和作品的不同。

至於這部小説的主題與內涵,一直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許多人都認為這部小説太過於消極,過於沉重,對讀者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會有這樣的評論也是難免的,因為的確,這部小説從頭至尾都浸沒在一種悲劇的氣氛中,主人公富貴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慘的,他的親人一個個的離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難得的温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讀者讀完整部小説,合上書本,看到封面上小説的題目——“活着”二字時,都會思索: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是否像主人富貴一樣,活着就是為了承受活着的痛苦?另外,小説的.結局——富貴和老牛一起生活,似乎也暗示着一種消極的觀點:人和動物的生命價值是一樣的,並沒有什麼區別,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僅僅是一種“活着”的狀態而已。

然而我認為上述觀點並不完全準確,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慘,但他從未放棄,一直堅持活下去,無論或者是多麼辛苦。因此我認為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這樣一個道理:活着雖然充滿了苦難,但路還得走下去。餘華在書中寫道:“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責任,是活着的意義,也許生命有些事你無法預料,無法改變,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負責,去擔當。因此不論活着多麼痛苦,你都要活下去,為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活着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責任。

讀《活着》有感7

《活着》這部小説是一首對於一個無限匱乏的年代的讚歌。作者以強烈的筆觸飽含感情有理智地講述了一個有關生活和意志的一處悲劇式的寓言,告訴我們鬥爭與生存的意義。

文章主要講述了主人翁福貴生在貴人家裏卻因嫖賭欠下了一屁股的債,為了還債,不得不把家產全部都用來抵債,空空如也,父親也被氣的走上了天堂,一個家族的落敗,妻子的失而復得,更加讓福貴看清了這被胭脂粉塗滿的自己和世界,他學會了珍惜,學會去勞動,靠雙手去獲得幸福,就在一切充滿希望的時候,一道閃電,一道匯聚的閃電,一道帶着火花帶着血的閃電,再次劈在了福貴的身上。母親的歷史,女兒,兒子,孫子,女婿的相繼離開,竟是在同一家醫院,原本是這樣一個繁榮昌盛的家庭,因為嫖賭,讓他們的未來發生了轉折,這一轉是帶着心酸,淚水與慚愧的味道的,最後福貴帶着一頭牛過着生活,等着歸宿。

福貴一波三折,扣人心絃的故事讓人流淚,同時也讓我們不約而同想到活着,活着一詞看似熟悉其實也十分陌生,看着簡單其實也帶着挫折。我們每個人都活着,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活得一樣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內心都渴望着去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不願意隨波逐流,那,活着的意義是什麼?難道是單單像一個路人一樣從這個世界經過嗎?還是帶着一顆好奇心,一份“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志願,僅僅只是去看看,瀏覽嗎?這些起決定作用的是你自級,所含的原動力來自於鬥爭與生存,是否具有那份鬥志,那份信念,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年少輕狂的夢想或許會成為你現在的羈絆,因為這個是否也彷徨與失落過,那種失敗後再東山再起的喜悦,也是你的寶貴回憶,每一個成功的人,都離不開鬥爭與生存,離不開汗水與心血,因為只有去鬥爭你才能生存,為了鬥爭,你必須去用汗水與心血去灌溉,這不是套話是許多人用自己的經歷,得出的結論。相信自己,用所謂的大數據去實現那個可笑而又令人沸騰的夢想,向前走,命運無法讓我們倒下,繼續跑,如此苟延殘喘還不如縱情燃燒讓自己發芽。即使生存的起點再高,心血撒滿懷抱,也要拼一拼,未來誰知道呢?

從福貴的經歷我想到老舍筆下的人物——祥子,祥子是一名人力車伕,一生的`夢想是想通過個人奮鬥,擺脱悲慘貧困的生活,歷經三起三落,最終還是淪落到末路——-嫖賭。他跟福貴的相同點是都是因為嫖賭結果的,但他比祥子更幸運,生在富貴人家,心態也好,在同是經歷過大起大落的時候,富貴選擇去以牛消愁,從容地過完一生,而祥子一步步被剝削,壓迫,最後一了百了,貪圖錢財,自甘墮落,虛度了結局。他們都是20世紀農民階級的悲劇,他們的經歷都是一個個令人深思的道理,折射出的辭藻是一個個殘酷的事實,值得我們去發現,去探索,去拼接。

人活着是為人自己本身而活着,不是為別的。活着,因為這個世界充滿戰爭,我們需要生存。活着,因為這個世界有規則,我們需要精彩。活着,因為這個世界是進步的,我們需要體會與自己作鬥爭,只為那個生存的渺小。

讀《活着》有感8

活着,是一個人的活着麼? 懷着跌宕起伏的心情,我讀完了餘華的《活着》,百感交集的我從而寫下了這篇讀後感。 和許多讀者一樣,對於破產敗家前的主人公福貴,我也是十分鄙棄和不屑的,因為那時的他就是個不折不扣的敗家子,喜嫖好賭,不疼惜逆來順受、甘願為他做牛做馬的家珍,他甚至不把長輩岳父放在眼裏,對忠心耿耿的長根也只會呼來喚去,讓人十分厭惡。 然而,隨着年齡的增大,他經歷的事情也很多。他不再目中無人,他不再年少輕狂,他不再任意妄為,他懂得顧家、懂得珍惜、懂得如何成為一家之主、更懂得靠雙手為親人帶來温暖……這些都成為我後來敬佩他的原因,因為浪子回頭金不換,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一個不羈、任性的少年若願意走向成熟,那麼他還是值得我們原諒和支持的。

同時,我對他的一生也挺同情的,因為他從一個不愁吃穿的富家少爺,因為自己的好賭,造成家道中落、一貧如洗,也許那時的他既自責有後悔,得到的是大家的失望與嘲笑。但他並沒有因此逃避現實、一蹶不振,而是決心改過自新,過着清貧的日子。最讓我悲傷和痛心的是福貴的親人相繼離他而去,先是父母,而後是妻兒、戰友、外孫,沉重的打擊就如雷電擊中他的心,讓他幾近崩潰。然而,他依然選擇繼續活着,即使承受妻死兒亡的痛苦,他也沒有失去生存的希望,這一點值得我學習。

福貴,一個被苦難折磨了一生,終日與貧窮為伍的平凡農民,他有打不死的意志。也許在他的骨子裏有着這樣的意志:只要上天不收我,我就一直活着。文中有一個讓我淚流滿面的畫面:年邁的富貴牽着與他一樣年邁的牛,他們惺惺相惜,相依為命。

看完了整本書,也看完了福貴的一生,我感慨萬千。福貴的活着,並不是他一個人的.活着。即使最後確實只剩下他一個人,但是他是帶着所有親人對他的希望和思念去好好活着的,所以他並不孤單,也不可悲。 我敬重福貴,因為他對生命的珍惜、對活着的重視,這讓我想到了社會上某些因生活壓力或工作、學習、感情上的不順心、不如意就選擇死亡來逃避的人,他們根本不懂得活着的真正意義。 好好珍惜活着的機會,不一定要閃閃發光,即使平淡,但是幸福的生活,也值得我們追求。請記得:永不放棄生的希望!

讀《活着》有感9

我們究竟是活了365天,還是活了1天重複了364次呢?餘華曾在《活着》中寫道:人活着本不是為了活着而活着,而是為了活着以外其他的事物而活着。合上書本我陷入了沉思。那我呢?我為什麼而活呢?我活着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餘華《活着》這本書,我用四天如飢似渴地啃完了富貴的一生,回首相顧,我想富貴文中的最後一笑有太多意義了他原本是個地主家的獨子因吃喝嫖賭而家破人亡,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讓富貴這個從小錦衣玉食的富家子弟體驗了底層勞動人民的艱辛。他的一生坎坷艱難,父母被活活氣死,妻子跑了,女兒生產大出血死了,女婿幹活的時候被工地掉下來的鋼管砸死。只剩爺孫倆相依為命,上頓飽下頓飢的日子孫子實在是過怕了,好不容易有點豆子的富貴煮好了去幹活沒看着孩子,孫子最後因撐死而亡。富貴前半生奢侈繁華家人在伴,後半生孤苦伶仃只有一頭老黃牛為伍。他説:人這一生唯獨不能做錯三件事,進錯門,上錯牀,吃錯飯。

身為中學生的'我生活條件幸福,家庭和睦,老師同學親切,實在體會不到富貴那一笑的辛酸,我無法做到感同身受與換位思考,我雖然是千萬萬人中的一個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學生,平凡到就連聚光燈都會錯認成太陽。但我不甘心,誰説loser的熱情就不值錢。我會努力做個星星,有稜有角還會閃閃發光,我想抬頭找到真正的太陽,我在這茫茫薄霧中也有屬於自己的小小目標。我清楚詩與遠方都很美,可我需要不斷地拼搏前進才行,詩雖美,但也需要一定的文化程度才能讀懂,遠方雖美,但通往旅途的車票很貴。國中時代已經所剩不多,我將不斷磨練以最好的自己迎接會考。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每個人都有贏一次的權利,對!站起來!別趴下!

身為實中學子,我現在的意義就是考上好高中為我校增添光彩,為自己謀取出路,不負老師的諄諄教導,不負父母的滿心期望。我活不成富貴,絕不。去經歷,去選擇,去做我想做的,我想告訴他們:我可以!

不妨大膽一些,反正我們誰都無法活着離開這個世界。只希望明年夏季,微風不燥,揚帆起航,可以邁着堅定而熱忱的步伐,一步步走向屬於我的光明大道。是,我為自己而活,我活着的最終意義就是可以讓他人看到我拼搏的足跡,我可以!

讀《活着》有感10

利用一些零碎的時間讀了餘華的《活着》。在沒有讀關於這本書的任何梗概的情況下,讀完了這本書。

面對這樣的一個悲傷的故事,我沒有像想象中那樣淚濕滿面,而是舒了一口氣,終於結束了。閲讀的整個過程中心情都很壓抑,喘不過氣,好像是我已經跋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從一個陰暗潮濕的天坑中爬到了出口,耀眼的、温暖的陽光灑在身上的那一瞬間,我還沒來得及回以微笑,就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拍到了谷底……世界很陰暗,看不到希望。我眼前的一切都是黑白的`,就連房間的燈亮都微弱的快要看不見了!

福貴,在親手毀了自己錦衣玉食的富貴生活後,沒有從此一蹶不振,沒有破罐子破摔,反而明白了什麼是生活。他虧欠自己的妻子,心裏愧疚,因而想要加倍的對她好,彌補從前對她犯下的錯誤。其實,這部小説中,主人公的命運是很悲慘的,一個人揹負着所有家人的愛艱難的活着。福貴的生活質量可能比不上我們普通人,可是他的得到的愛是我一直羨慕的。他的妻子,兒子,女兒都對他寄予了含蓄內斂而深沉厚重的愛。我羨慕福貴和家珍之間的愛,他們相濡以沫,不離不棄,時刻為對方着想。我羨慕鳳霞和二喜之間的愛,他們情投意合,你儂我儂,對對方的關心體現在細微之處。我羨慕福貴和有慶之前的愛,深切內斂不表露的愛,相愛相殺。

也許正是因為作者將他們之間的愛描寫的太美好,以至於當福貴遭遇接二連三地打擊時顯得命運更加悲慘。正因為看見過陽光有多温暖,才顯得冰雨格外寒冷。體驗過生活有多麼美好,才更能感覺到命運有多悲慘!一起踏上漫漫人生路的人有很多,兜兜轉轉,那些陪伴在左右的人走着走着就離開了,只剩下最後一個人長久地活着。夕陽下,老人與牛的背影是孤獨的,滄桑的,也是絕望的……

讀《活着》有感11

凌晨五點,我輕輕合上書。

現在的我坐在牀邊,窗外時不時傳來鳥叫聲,清脆,響亮。撲進來的一陣陣微風清新自然,整個世界充滿生機,好象要洗滌我有些失落的心。是的,我用了一個夜晚的時間去細細品位每一個字,每一份感情,和每一縷酸甜。我讀完了餘華的《活着》,關了燈,鑽進了冰冷的被子,腦子裏靜靜回放着跌宕曲折的情節……

主人公福貴出生於一個封建地主家庭,是遠近聞名的闊少爺,從小就受着優越待遇的他,有着頑劣的個性。“你家少爺長大了準能成個二流子。”別人都這麼對福貴的爹説。

他娶了一位賢妻,生了一男一女,可由於他,賒帳,半年來一百多畝田地和祖輩留下來的家產全輸光了,原本富裕的家庭最終瓦解了。福貴帶着妻和子來到了農村,務農為生。可事與願違,一次福貴外出被抓去當了壯丁,去了戰場,一去就是幾年。他娘在這時候死了,女兒鳳霞高燒過後成了啞巴,兒子有才還不認識自己的爹福貴。

福貴承受住了,當他決心好好做人,讓家人過上好日子時,他的兒子有才給校長夫人獻血,醫生謀求私利不顧有才的身體大量抽血,有才也死了。

經歷了漫長時間的治癒,就在福貴快走出陰影時,平日裏能幹的'妻子也患病了,離死期不遠了。一件又一件的壞事接踵而來,毫不猶豫地都砸在了福貴的身上……

他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沒有倒下,他開始平靜地接受這一切,一個人孤單地老去,到了故事的最後,他開始笑對過去。

這是一個關於一個人一生的故事,從頭至尾,我會隨着情節而波動。翻動着一頁一頁紙張,作為一個路人甲,看着福貴長大,成熟,命運的變化,動盪和苦難的一生,甚至在這中途都沒有停下腳步來對他的命運表示關懷與同情。也許你和我一樣會想:女兒啞了,妻,兒,母死去這一切悲慘都是他的報應!是的,我一開始也這麼想,在他作惡的同時,總是會有報應伴隨而來,可是,聽着福貴在池塘邊的敍述,他講述生活,也像在做交代,不需要別人的看法,可是對於福貴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故事已經結束了。

良久之後,我躺在牀上,睜開眼,天已經亮了,眼角一線淚悄無聲息地滑落,我被一種心酸的情感衝擊着,它在我內心湧動着。我眼中朦朧了,枕頭濕了一大片,我不再只是責備福貴的年少輕狂,我甚至全盤原諒了福貴並且用心體諒着他,畢竟,他熬過來了。

他年輕氣盛時的過錯又算得了什麼呢?人生在世,誰能無過?況且這一切已經在他身上重演了一次,以至他一無所有。“他也不想這樣對吧?如果他知道結局是這樣,他就不會輕舉妄動了對吧?”我這樣對自己説:我相信這都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作者餘華説:“我知道福貴的一生窄若手掌,可是我不知道是否也寬大若地?”該發生的會毫不猶豫地發生,由不得我們來妥協,福貴這充滿着血淚的一生也教會了我絕望的不存在,人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我們要做的就是以笑的方式來演繹整個人生。

躺在牀上的我,情不自禁地笑了,也釋然了。

讀《活着》有感12

用樸素的語言譜寫出了人間最至情的情感,這就是餘華。我對他的認識就從《活着》開始,這本事帶給我的震撼不亞於““扎克伯格是機器人這一謬論,我強烈推薦讀友們讀《活着》這本書,它能讓你讀完有一種頓悟的感覺。

作者用第一人稱從福貴的角度去講述他的一生,沒有一絲外部情感的滲透,給人的代入感,真實感毫無罅隙可言。故事是從內戰開始的`,講述的是質樸的農民在哪個紛亂的年代所經歷的點點滴滴,反映了中國在崛起之時所遭遇的磨難,一步一步探索的足跡,借用福貴來體現中國探索之路謂之艱難,成功得來之不易。

故事的開端從福貴的紈絝説起,福貴本是地主家兒子,家庭和諧美滿,所以從小就跋扈無邊,賭嫖兩沾,認為自己一定能靠賭光宗耀祖,殊不知,自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家產被自己輸得一窮二白,從青磚白瓦房住進了茅草屋,幹起了佃户的勞作。俗話説,禍不單行,在哪個兵荒馬亂的年代,飢餓,貧窮,疾病樣樣都會找到你,一家六口人,父母,妻子,兒子和女兒都一個個相繼離他而去,只有他像老天所棄般孤苦存世,無依無靠,他所經歷的一生中,有歡樂,有苦痛,有哭,有笑,有罪惡,有善良,他就像一本書,一本讓人如飢似渴又靜若寒蟬的書。

我不知道世人對“活着“有怎樣的定義與理解,我的愚見是隨心而活,我不讚歎“伐天戰地之人”的英勇,也不蔑視“一事無成之人"的無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理想目標,捫心自問,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人,要朝怎樣的方向而活,不要在乎流言蜚語,往自己所追求的活而活,這就足夠了。

讀《活着》有感13

《活着》是著名作家餘華先生描寫底層百姓的一本書,整本書讀下來沒有什麼跌宕起伏的情節,有的只是平靜。但在這平靜的故事背後,卻呈現了舊中國像主人公福貴這樣的普通人為了活着而活着的悲慘畫面。

老農民遇見了遊客,回憶起了自己的一生。最開始福貴是一個大户人家的闊少爺,整日嗜賭如命,賭輸完了家產,氣死了父親,屬於典型的紈絝子弟。賭博讓他從闊家少爺一夜變成了一貧如洗的普通人。和大多數人一樣,他淪為上有老母要養,下有子女要教的境地,身份的快速轉變,沒有留給他準備的時間。倒黴不幸的事情接二連三發生在他身上:出去給母親買藥被抓了壯丁,好不容易從死人堆裏活着回來本以為可以重新開始生活,但活着似乎就是要遭受苦難,女兒和妻子相繼得病,兒子被人害死。女兒鳳霞嫁給了喜根,本以為可以安心的活着了,但是生活永遠是那麼的不幸,女兒難產離世,接着喜根意外離世,自己的外孫也吃炒豆子噎死……到頭來,只有福貴和一頭老黃牛還活着。

故事到這裏就結束了,很平淡,主人公福貴在不幸中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但他依舊活着,現在看來,這樣的人生活着又有什麼意義呢?作者告訴了我們答案: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其實福貴的故事不就是舊中國無數底層農民的縮影嗎,祖祖輩輩的.小農經濟讓農民已經適應了日落而息的生活規律,活着就是為了活着,沒有理想,沒有眼界,思想只侷限於三餐五穀。這樣的生活已經持續了幾千年,人們也從潛意識裏默認了這樣一種生活狀態,在沒有戰爭沒有外敵入侵的時候,這樣的生活,何嘗不是一種平靜與安詳的狀態!

但戰爭的來臨徹底打破了這種格局,也最先衝擊的是底層的農民,它破壞了幾千年的小農經濟而使得無數的農民破產,流離失所,就像福貴一樣家道中落。1840年以來,當外國人用工業革命的果實撞開了中國的大門,苦難就隨之開始,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辛亥革命、日寇侵略……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戰爭持續了百年,底層的農民苟且偷生,為了活着而活着,生命顯得毫無意義,整個國家看不到一點生機,連年戰爭耗盡了國人的精力,每日的奔波卻看不到希望,這是整個民族的灰暗。普通人看不到未來,只要能活下去能吃上飯這就是活着的目標。整個國家也看不到曙光與前程,中國該何去何從,沒有精神的依託哪來民族的希望?

故事的最後是福貴帶着老牛繼續孤獨的活着,彷彿看破了塵世萬千,在經歷一系列事情後愈加堅強。這不正是我們這個民族脊樑挺立,傲然屹立的縮影嗎?破而後立,幾千年來我們遇到過無數的坎坷。一次次的苦難才會發現活着本身就是生命的意義,活着才有改變的機會,善於改變並且一次次的嘗試,縱然頭破血流,但一定會在黑暗中闖出一條康莊大道。福貴永遠懷着希望,即使一次次的受傷,但活着不就是希望嗎?

未來的路還很長,未來也充滿了未知,需要我們去探索。我們的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意義,努力奮鬥的活着。

讀《活着》有感14

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這是一部充滿血淚的小説。它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記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着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活着》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承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生活從來安逸閒適、放蕩不羈的闊少爺福貴,好賭成禍,一夜間輸掉了所有的家產,成為了一貧如洗的窮人。然而,命運總不會遺忘給人沉重的打擊。父親含恨離世,母親不辭而別。為了生活,福貴成了佃户,從衣來伸手到下田幹活,經歷了許多生活給予的困難,一家人為生活忙碌奔波,這才讓福貴明白,什麼叫生活。他告別了從前糜爛的生活,進入了樸實窮苦的日子裏去。時間讓他成長,苦難讓他明白,他需要承擔生命賦予的責任。

在漫漫的歲月中,時間創造了誕生和死亡,創造了幸福和痛苦,創造了記憶與感受,創造了理解和想象,最後創造了故事和神奇。

時間的變化掌握了福貴命運的變化,或者説時間的方式就是福貴活着的方式。

許多的過往,清晰的模糊的伴隨着我們成長。我們可曾時常憶起,屬於我們的那個或輝煌或平淡的歲月,那份或長或短的故事?數十年時光蒼桑了這位孤單的老人,他卻依然能清晰地時常回憶過去的事,一次次倒帶人生,像電影回放,感受生活的起伏動盪和平淡如水。

“他對自己的經歷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講述自己,他是那種能夠看到自己過去模樣的人,他可以準確地看到自己年輕時走路的姿態,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生活是一個人對自己經歷的感受,而倖存往往是旁觀者對別人經歷的看法。在旁人眼中福貴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對於福貴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他喜歡回想過去,喜歡講述自己,似乎這樣一來,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在回憶裏,生命一次又一次地重來,沒有遺憾,沒有怨言。福貴演繹了他自己的故事。那一份坦蕩,是歲月洗滌過的清徹明亮;那一份平靜,洋溢着淡淡説不出的幸福,一直陪伴着他走完孤單的歲月。

經歷被抓去當壯丁的惶恐裏,他目睹了生命被人輕視的炎涼。生命在戰亂中變得一文不值。一夜間幾千號傷員在無助中悲慘喪生,亦或是説他們被冷漠的社會所拋棄。而福貴幸運地回到了家人身邊。“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而命運總是不能如人所願,家人都隨他而去,他再也無法保護他們。命運安排,他只能孤單的活着。生活給了他太多的遺憾,而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生命裏的堅強與脆弱,往往如一枚硬幣,一分兩面。

樸實的文字裏,充滿了許多起伏與悲哀,她們講述了眼淚的豐富與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在語言的世界裏,“活着”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活着已是最大的幸福,還有什麼奢求?劉偉,失去雙臂的.他,毅然用雙腳彈奏出精彩的人生。“要麼趕緊死,要麼精彩地活。”一句道出了他要為生命勇敢地走下去。即便上帝為他關上了一扇窗,但他依然能獲得陽光雨露。

漫長人生裏,不去計較太多得與失,生命需要用坦蕩平靜的心對待。歲月曲折,充滿悲歡離合。紛擾與喧譁,漸漸的取代了生活原來純真的面孔。滄桑苦難,成長了我們動盪離奇或平靜幸福的一生?等到暮年回首,是潸然淚下?渾濁的淚水,會折射怎樣的回憶?

因為活着,我們在生活中忍受太多的真實;因為活着,我們承受了許多痛苦。人生註定要歷經遺憾,在苦與痛的邊緣,我們學會了成長。任何時刻,我們都沒有權力干涉生命歷經滄桑的體驗,也沒有權力做輕視生命的選擇。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夕陽的餘暉灑在了安靜的田野裏,裸露風中被曬得黝黑的老人與牛的脊背,見證了那段歲月。兩個進入垂暮的生命,相依相伴,不離不棄。老人粗啞卻令人感動的嗓音,還有那一聲長長的吆喝,遊蕩在僻靜的鄉間小路里,漸行漸遠。

讀《活着》有感15

“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生前和葬禮前,無人有權説他幸福”-,這句話出自餘華的短篇小説《活着》的自序。

在我讀過的所有作品中,如果要選出一部在我閲讀過程中帶給我最大的震撼,並且在讀完之後給我深刻的思索,讓我久久不能忘懷的作品,那無疑是餘華先生的小説《活着》。

在閲讀這部小説的過程中,我幾度落淚。空氣中瀰漫着絕望的.歎息。《活着》從一個旁聽者的角度道出了一個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經歷了家庭的富裕到衰落,經歷了身邊一個個親人相繼死去。福貴是一個富家少爺,先是把家產賭光淪為一無所有的窮人,父親因他氣恨而亡;母親又因病去世;兒子有慶被抽血至死,女兒鳳霞產後敗血症而亡,摯愛他的妻子家珍得軟骨病最終病死;女婿二喜意外工傷而亡,外孫子苦根吃豆子卻被撐死了。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一個個離去。福貴幾乎時時身陷生與死的邊緣,痛苦的掙扎,忍受着至親們一個個的離去,在一次次希望的破滅中堅忍不屈的依舊活着。他失去了金錢,一個又一個親人的死亡,最後只剩下一頭瘦骨嶙峋的老牛與他為伴。

第一遍讀完《活着》,感到特別沉重,內心的壓抑久久不能散去,作者似乎在故意考驗我們讀者的忍耐力,感到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再讀第二遍,我卻被被他的堅強所打動,面對諸多苦難和不幸,他依然堅強地面對自己的人生。生命是一個過程,生老病死,我們都得一樣一樣地過。人生無常,聚散離合。福貴的生命如此悲慘,但他從未放棄,一直堅持活下去,無論多麼辛苦。作者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活着雖然充滿了苦難,但路還得走下去。餘華在書中寫道:“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

責任,是活着的意義,也許生命有些事你無法預料,無法改變,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負責,去擔當。因此不論活着多麼痛苦,你都要活下去,為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活着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責任。從福貴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活着”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忍受,是一種接納,是一種責任。

讀完《活着》,與福貴相比,工作、生活中我所遇到的一切困難原來都不算什麼。

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生活從來都不容易。我們要好好活着,活着,活着……

好好活着,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好好活着,做好身邊的每一件事!!

好好活着,認真面對每一天!!!

標籤: 有感 精華 活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q3m4y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