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書筆記 >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精選15篇)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精選15篇)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精選15篇)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1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線都有三個重要的聯繫,這些聯繫是每個人必須銘記於心的。他們的現實由這些聯繫構成,他們所面臨的問題都是這些聯繫造成的。由於這些問題總是不停的纏繞着人類,人類就必須不斷地回答這些問題,並表現出每個人對生命意義的個人概念。第一:我們並非人類種族的唯一成員,必然要和他人發生了關係。為自己的幸福,為人類的福利,每個人都要和別人發生關聯。個人的脆弱性和種種限制,使得他無法單獨達到自己的目標。只憑個人的力量來應付自己的問題,它必然無法保持自己的生命,也無法將人類的生命延續下去。因此,生活問題的每一種答案都必須把這種聯繫考慮在內,即必須慮及“我們生活於和他人的聯繫之中,假使我們變得孤獨,我們必將滅亡”這件事實。

我們的最大目標就是:在我們居住的地球上,和我們的同類合作,以延續我們的生命。第二:我們居住於地球這個貧瘠星球的表面,並借其所提供的資源而得以成長。因此,我們如何發展我們的身體和心靈以保證人類的未來得以延續?這是一個向每個人索取答案的問題,沒有人能夠逃避它的挑戰。無論我們做什麼事,我們的行為都是對人類生活情境的解答:他們顯現出我們的心目中認為那些事情是必要的,合適的,可能的,有價值的。而所有的解答又都被“我們屬於人類”以及“人類居住於地球”等事實限制。當我們慮及人類肉體的脆弱性以及居住環境的不安全性時,為了我們的生命和全人類的幸福,我們必須拿出毅力來確定答案,這就像面對一個數學問題而必須努力解答一樣。我們不能單憑猜測,也不能希圖僥倖,而必須用盡各種方法,堅定地探尋答案。我們雖然不能發現絕對完美的永恆答案,但是卻能竭盡所能來找出近似的答案,並通過不停的奮鬥,以求更為完善的解答。這個解答能針對“我們被束縛於地球這個貧瘠星球的表面上”這個事實,以及環境所帶來的種種利害關係。第三:我們還被另一種聯繫所束縛。人類有兩種性別,愛情和婚姻即屬於這種關係。個人和團體共同生命的保存都必須顧及到這個事實,每一個男人和女人都不能對此問題避而不答。人類面臨這些問題的所作所為就是答案。上述三種聯繫構成三個問題:如何謀求一種職業,使我們在地球的天然限制之下得以生存?

如何在我們的同類之中獲得地位,以便我們能相互合作並享受合作的利益?如何調整我們的自卑,以適應“人類存在有兩種性別”和“人類的延續擴展,有賴於我們的愛情生活”等事實。個體心理學發現,生活中的每一個問題幾乎都可以歸納在職業、社會和性這三個主要問題之下。每個人對這三個問題的反應,都明白的表現出他對生活意義的最深層的感受。舉例來説,假如有一人他的愛情生活很不完美,他對職業也不盡心竭力,他的朋友很少,他又發現和同伴接觸是件痛苦的事,那麼,憑他的生活中的這些約束和限制,我們可以斷定:他一定會感到“活下去”是件艱苦而危險的事,他擁有的機會太少,而承受的挫折太多。他的活動範圍狹窄,可以用他的判斷來加以解釋,即“生活的意義是保護我自己以免受到傷害,把自己圈圍起來,避免別人接觸”。反過來説,假如有一個人,他的愛情、生活的各方面都非常甜蜜而融洽,他的工作獲得可喜的成就,他的朋友很多,他交遊廣闊而且成果豐碩,那麼我們能斷定:這個人必然感到生活是屬於創造性的歷程,它提供了許多機會,並克服各種困難。憑他應付生活的多種問題的勇氣,即可作出如下斷言:生活的意義是對同伴發生興趣,作為團體的一份子,要對人類幸福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2

阿德勒的這本《自卑與超越》着力描寫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對其本人性格、心理所產生的影響。阿德勒認為,在每個人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間,個人生活的典型樣式就已經基本形成了。孩子在最開始的幾年時間與父母接觸最多,故其對孩子的影響極其重要,很多人成年後表現出來的諸多心理問題,尋本溯源,都能在原生家庭中找到緣由。

阿德勒認為當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應對的問題時,他表示他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此時出現的情緒便是自卑情緒。而自卑感總會造成緊張,所以爭取優越感的補償動作必然會同時出現,那麼擁有自卑情緒的人都會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獲取優越感。包括問題少年、罪犯者、酗酒者等都是如此。

讀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有以下幾點:

1.原生家庭環境對孩子的重要性依舊沒有引起現在社會的重視,很多孩子都是家庭矛盾的犧牲者,單親、被虐待、被遺棄等兒童不得不為大人們隨心所欲的行為而買單。中國人講風水、講因果,我覺得一個和諧的家庭就是好風水,這種家庭出身的孩子心理健康,能夠較快融入社會,相反,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家庭中出身的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問題,他的行為古怪,性格偏執,對生活喪失興趣,很難融進社會。

2.大部分孩子智力差距不明顯,但成年之後出現越來越大的能力差距,根本原因是在兒童時期的教育引導上。我可惜的是很多孩子明明可以成為國家棟梁,卻因為孩提時父母或者任何人一句隨意説出的話而徹底改變了命運。

3.解決心理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與他人合作獲得認同感,但前提是有正確的引導。

4.孩子是敏感的,是脆弱的,是希望得到更多關注的,所以願天下的父母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一句鼓勵的話遠遠勝過零食和玩具。

5.希望越來越多的中國小建立心理顧問或者心理課堂,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比任何文化課都重要,希望所有教師都能得到正規的心理培訓,懂得如何查找問題,對症下藥,這樣問題少年就不會再出現,《少年的你》的故事也不會再次上演。

6.建議正在為人父母、做人師長的人讀一讀這本書,受益良多。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3

自卑的表現多種多樣

阿德勒觀點——

“自卑情結”是個體心理學的重大發現。

自卑情結是指一個人在意識到他要面對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時,表現出的無所適從。

哭鼻子和抱怨的軟弱其實暗藏超越他人、好高騖遠的目標,而自吹自擂也是有自卑情結的作祟。

以我自身為例,我是個比較自卑的人,自卑的原因隨着年齡的增長會有不同——

小時候因為幼年時幾次受外傷後腦、腦門上都留下傷疤,覺得自己不完美,感到自卑;國中前後,因為哥哥姐姐都比我長相好看,他們總是被誇,而我卻總是被忽略的那個,因而感到自卑;因為早戀高中復讀,所以大學全班我年紀最大,感到自卑;工作後,因為自己情商較低、不屑逢迎而受到擱置、排擠,感到自卑。

可是,我的自卑表現出來的是驕傲。

多年前,一個閨蜜曾當面跟我説:“開始認識你的時候,感覺你特別高冷,驕傲得不正眼看任何人。”

另一個妹妹也很坦誠:“姐,你的氣場太強大,有時甚至會壓過你的某些上級。上級被下級比下去了,你想他們心裏能舒服嗎?”

其實,我一直是在用自信掩蓋自卑,用表面的強大來遮掩內心的脆弱。

自卑是進步的動力

阿德勒觀點——

自卑本身無可厚非,它是進步的動力,可以説,是人類文化的基礎。或許對於外星人來説,人類一切的文明科技是出於人類覺得自己是最為弱小的原因。從某些角度來説,也確實如此。

以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幾次工業革命為例——

第一次工業革命:xx世紀60年代——19世紀40年代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60年代後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誌的科技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

第四次工業革命:20世紀後期,以系統科學的興起到系統生物科學的形成為標誌,形成系統生物科學與技術體系,將導致的是轉化醫學、生物工業的產業革命。

正是因為人類在面對浩瀚的宇宙、強大的自然面前極度弱小、常感無能為力,才激發了文明科技的進步。

追求優越感是進步的源泉

阿德勒觀點——

人生命的意義不同,追求優越感也便是自己獨有的。生命的意義像一首詩,超出了表面的文字意義,是一種追求,一種動力。

面對誤入歧途的人,我們應該引導他們:追求優越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但是,只有為了他人的利益而前進,為了社會的發展而奮鬥,才能夠超越生活,順利獲得優越感。

我的“空虛”與“充實”——

四十六歲之前的十年裏,我的生活一片迷茫:除了像驢子拉磨一樣的工作之外,我的精神貧瘠、內心空虛,完全不知道我的眼睛該看向哪裏、我的注意力該往哪兒放、我的大腦該思索些什麼......

空虛與迷茫打垮了我的精神和身體,我如行屍走肉般,活動在這世上。直到2107年初突然覺醒。

從那時開始整整兩年的時間,我在努力工作的同時,堅持鍛鍊身體、堅持讀書、寫公眾號,不斷充實自己。累,並快樂着。

20xx年底,我加入十點成長計劃、邂逅寫作訓練營,經過21天的摸爬滾打,不僅學到了“萬能寫作法”,還深受訓練營優秀同學們的影響,他們聰明且勤奮,活潑又熱心,相互鼓勵着一起前行。我願意同他們有更多的交流,因為我深知:跟優秀的人在一起,自然而然就向優秀靠攏。

這兩天,為了參加1月7日開始的閲讀訓練營,我又在拼命看書、儲備知識。

《記事本·圓夢計劃》、《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番茄工作法圖解》,讓我很懵很累的同時,受益匪淺:我建造了自己的《夢想·人生金字塔》,列出想做的事清單,把三年的長計劃分解年計劃、月計劃,並立下“終生學習”的宏願。

我曾極度自卑,也因此空虛、迷茫、痛苦不堪過。

但現在,我沒有時間煩惱,被那麼多未知的領域吸引着,如一塊海綿,我貪婪地吸吮着其中的營養。

我能想象有一天,我微笑地回頭看向自己走過的路,一步一個腳印,深沉又篤定。

正如《記事本·圓夢計劃》的作者熊谷正壽所説:“我仍然大膽地描繪着遠大的夢想,也許會有人笑我太不懂得謙虛,光會畫大餅,但對於我而言,這絕對不是一場白日夢,我深切相信美夢將會成真。”

也許,追求卓越感正是我自卑的外在表現吧。

自卑與優越,是相輔相成的一對。

自卑並非難以啟齒的弱點。

在面對更加優秀、美好的事物,自慚形穢並不丟人。

自卑是固有的,是需要去超越的。

而尋求優越感是所有人的目標!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4

我有時候是很鴕鳥心理的。有些我不想知道的事,我是不會問不會理的,我覺得這樣過得開心點。而人生那麼長這麼短,開心是多麼重要啊!

所以《自卑與超越》這本書斷斷續續的看了很久,因為開了頭我覺得必須要看完的,嗯我是有點強迫症的。

沒有做過調查研究,自然也不好評判書中的觀點是對還是不對,但是作者很細心很詳細的觀察我們作為社會的人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學會合作。

作者認為每個人在這個社會上的每一段關係,都是自己選擇的影響。從孩童開始,一個人的心理就決定了他這一生的態度。比如一個寵壞的孩子在以後的社會生活中很難跟別人合作,因為被寵壞的孩子自尊心都比較強,心裏一直停留在那段作為孩子被大人圍繞滿足任何願望的時間,覺得就算出來社會大家也應該這麼對待他。

這個確實是一個被寵壞的孩子的故事。但是被寵愛的孩子不一定都都是被寵壞的孩子。尤其是現在社會,有哪個孩子不是被寵着長大的呢,但是性情的培養還是最主要看家庭氛圍和家人的引導。如果一個每天爭吵的父母來跟孩子説要好好跟其他小朋友玩不要爭吵,那麼這個小孩子不一定能做到。為什麼呢因為孩子最大的天賦是什麼呢,模仿。他們會模仿大人的做法説法,尤其是最親近的人。

所以一個網上的段子説,如果一個人善解人意處處為別人着想,那是因為沒人疼沒人愛。其實是因為這是人家的修養。

老勒還闡述了社會上主要的人際關係,比如家庭,工作等等,其實大部分觀點還是很感同身受的,印象很深的一個關鍵詞就是合作,也可能是因為反覆出現的次數太多了。

確實是需要合作的,這本來就是一個互聯的社會,怎麼可能單靠一個人的努力就能做出大事情呢。合作是提高效率的最有效途徑了,俗話説三個臭皮匠頂過一個諸葛亮嘛!這個也是我需要學習的部分了,因為肥宅能有什麼合作嘛,就是吃雞的.時候咯……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5

《自卑與超越》是奧地利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AlfredAlder(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晚年時期寫的,出版至今估計快100年了,英文書名叫《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個人感覺英文書名更合適點,書中Alder就像一個長者一樣,他用通俗易懂,簡明生動的語言從生活的意義,心理與身體,自卑感與優越感,早期記憶,夢,家庭影響,學校影響,青春期,犯罪及其預防,職業,人類與同伴,愛情與婚姻這十二個主題來闡述了生活的意義。

書中第一章就指出人類生活的意義在於奉獻,在於對他人產生興趣和學會合作。這也是我一直都有跟孩子提到的一點,從她聽得懂道理後就不斷地跟她説,你不是單獨一個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的,不是你想要怎麼樣就怎麼樣,一個人不可能有完全的自由,我們要學會互相合作,你尊重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比如在課堂上,學會合作尊重老師的教學成果,這樣我們既學了知識又不用在課外花更多時間去補習;在家庭裏,學會按自己的每天的工作量按部就班完成。好處就是我們不僅高效地完成了自己的各項學習任務,也為自己贏得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另一面也因為自己的合作而跟父母和學校老師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Alder指出人的一生都是追求從自卑到優越的過程,即使是那些罪犯,他們和其他人也沒什麼兩樣,只不過他們在追求優越的過程中方向上發生了錯誤。書中主要列舉了三類孩子,一類是身體有缺陷的兒童,一類是受寵的兒童,還有一類是受忽視的兒童。這三類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沒能在正確的方向上得到訓練,他們在以後的生活中就容易形成錯誤的生活風格,以致走上錯誤的道路。比如身體有缺陷的孩子,如果他們自身的缺陷沒有得到理解和關愛,他們就很難體會到生活的意義就是奉獻。他們更容易關注自己的感覺,害怕被嘲弄。他們就更不會對別人感興趣了,自然也就學不會合作。

受寵的兒童,因為他一直得到別人的寵愛,通常會認為自己無須努力就會出出類拔萃。一旦當他進入不是以自己為注意中心的環境時,他就會非常失落,會覺得世界拋棄了他,他受過的訓練是期待而不是給予。他習慣了別人奉承,後果就是他失去了獨立性,也失去了學習面對問題的其他處理方法。他的興趣只在於全身心關注自己,從不學習合作的運用和必要性。當他不再容易找到往昔的温暖和順從及被奉承時,他們就會覺得被出賣了,就會認為社會對他們充滿了敵意,認為“別人和他對着幹”,一旦他賦予生活這樣的意義,那麼他們往後努力的方向都將是錯誤的。

受忽視的兒童,這個很好理解。這類兒童從不知愛與合作為何物,他編造了一通不包含這些友好力量的生活解釋。當他面對困難時,他會高估困難,低估自己可以得到別人幫助的能力。他認為社會對他很冷酷,他懷疑別人,無法相信自己可以通過對別人的有益行為來獲得感情和尊重。他也就無法對別人產生興趣和學會合作了,從而也就賦予了錯誤的生活意義,在錯誤的方向上越努力越遠。

因此Alder指出人的早期記憶是相當重要的,它會持續影響人的一生。我們的家庭,學校都要訓練兒童對他人產生興趣並學會合作。我們要允許兒童在共同任務和共同遊戲中,在他們自己這個年齡層的孩子中,找到自己的方式。母親的第一要務就是讓孩子感受到愛並讓孩子信任,這樣她就獲得了孩子的興趣,感情和合作,之後她必須擴大並提高這種信任感到孩子所處的各個環境中,孩子就會對他人逐漸產生興趣並學會合作。學校也是一樣,當孩子第一次上學,他會面對社會生活的新考驗。老師就要吸引孩子並讓孩子對她產生信任,孩子受到鼓勵,就會更有信心和興趣從而學會合作。

總的説來,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我先是看了一遍,又在喜馬拉雅上完整地聽了一遍,然後又看了一遍。書中的內容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更幫助我們避免養育孩子過程中可能會犯的種種錯誤。他所提倡的生活意義現今仍有非常積極的影響。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意義都是為人類的進步奉獻,合作是必須的。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6

《自卑與超越》的作者是阿德勒,他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郊區的小鎮,家庭富裕,在維也納長大。他的父親是一名做穀物生意的猶太商人。在六個孩子中他排行老三,他的哥哥Sigmund是個典型的模範兒童。

三歲時,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他幼年有兩次被車撞的經歷,使他十分畏懼死亡。五歲時,因得了肺炎,痊癒後決定當醫生。求學時成績平平,數學成績極差,在父親支持鼓勵下,他終成班上數學最好生。

看到書名我們又會想到什麼呢?首先我們來聊一下什麼是自卑情結。是當一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適當對付的問題時,他表示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這時出現的就是自卑情結。由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看出:憤怒和眼淚以及道歉一樣,都可能是自卑情結的表現。由於自卑感總是造成緊張,所以爭取優越感的補償動作必然會同時出現,但是其目的卻不在於解決問題。

我們為什麼會產生自卑情結呢?一是與童年經歷有關,二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兩性之間的鏈接。我們都知道當我們被朋友,家人,同事,老師等所忽視所冷落的時候,就會產生自卑心理。當我們急需想要引起別人的注意時,本質上也是一種自卑的表現,不斷地想要從別人那裏獲得存在感,其實在我看來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當你內心充盈的時候其實你就是自信的,就是獨一無二的。你不需要説太多,別人就會感覺到你強大的氣場,當然,氣場的修煉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養成的,在這裏給大家推薦一本由法國作家西恩·德瑪譯者馬曉佳共同出版的《氣場修習術》。

當我們的朋友或者家人產生自卑情結時我們應該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想要一個人賦予生命真正意義的最好方法就是聊過去的事情。聊一聊他們覺得自信的時刻,覺得美好的時光,其實生命本該就這麼美好,只不過我們常常把自己禁錮在自己的思想裏,從來沒有去跟自己好好的談一談,也從來沒有學會與自己和平相處。我們要接受我們的不完美,更要能發現自己的閃光點——乾坤朗朗,每一株小草都有它非凡的莊嚴。

接下來我們該如何克服自卑呢?克服自卑其實就是要求我們學會處理自己和同伴的關係,學會合作,一句話説得好:人的一生一定要具備三種能力——終生學習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身體素質的能力。

當我們迷茫,自卑時應該重新解讀自己的過去,經歷是不可以改變的,這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對經歷的看法。很多時候我們換個維度去思考問題,會發現其實事情本來就很簡單,只是我們太糾結於過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為什麼不閃閃發光一次呢?超越自己,我們一起前行。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7

青春期存在許多危險,但它並不能改變一個人的性格。青春期讓成長中的孩子面對新環境和新挑戰,令他們感覺自己走到了生活的最前沿。以前生活方式中未能發現的錯誤可能也在這一時期露頭,但經驗老到的人總能洞察出來。隨着青春期的到來,這些錯誤越來越大,無法再被忽視了。

青春首先意味着一件事:他們必須證明自己已經不再是小孩。我們也許可以儘量讓他們知道,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如果這樣,處於這一境遇中的孩子所面對的壓力可能就會減輕許多。如果他們覺得必須要證明自己的成熟時,不可避免地會過度反應。

許多青春期行為都出自對展現獨立性、與成人的平等,以及成就男性或女性氣質的渴望。這一行為的走向取決於孩子們對“長大”的理解。如果“長大”意味着掙脱束縛,孩子就會反抗一切限制,這在該階段的孩子身上很常見。

青春期的孩子經常被賦予更多的自由和獨立,父母覺得不再有權時時刻刻監督他們。父母越是想證明他們還是小孩,孩子就會越激烈地反抗以證明恰恰相反。這樣的爭鬥會成長出敵對情緒,於是我們面對的就是典型的“青春期叛逆”場景。

對成年生活準備不足的孩子在面對職業、友誼、愛情和婚姻時會驚慌失措,他們對以後是否能應付這一切沒有任何信心。如果孩子對未來感到擔憂和悲觀,自然想要尋求最不費力的方法應對,但這些捷徑根本沒有用。這樣的孩子越是被命令、被勸誡、被批評,就越是覺得如臨深淵。我們越是推動他們,他們就越是想後退。如果不能給他們鼓勵,所有試圖幫助他們的努力都會成為錯誤,並更進一步摧毀他們。他們是如此悲觀與恐懼,我們不能指望他們會自覺自願地奮發圖強。

許多青春期“失敗”的者在童年時都是被溺愛的孩子,顯而易見,對那些已經習慣由父母為他們做好一切的孩子來説,面對成年的責任會尤其艱難。他們仍然想要被寵着,但長大後卻發現自己已經不再是世界的中心,於是感覺生活欺騙了自己,對不起自己。他們在温室中長大成人,外面的氣候對他們來説太過苦寒。

我們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獲得安全感。它意味着我們已經克服了生命中所有的困難,終於生活在安全與勝利之中。如果一個孩子只想着擺脱自己所遇到的困難,他就會一直落在後面。只有當他發自內心地找到了一個能夠激勵自己的目標,並且這個目標所帶來的成就比阻擋他的障礙更大時,這個孩子才有可能打起精神來。

人們的興趣和注意力指向何方,這是一個問題。如果朝着自我之外的目標而努力,那麼自然而然地,他們就會很好地訓練自己,做好準備,以求達成目標。任何困難在他們眼中都不過是成功路上需要跨越的障礙而已。反過來,如果他們的興趣點只在於強調自身的不足,或是雖然對抗這種不足,但只是為了使自己從中脱身,他們就很難取得真正的進步。一隻笨拙的右手不會因為人心裏想着要變得靈巧,盼望着少些笨拙,甚至避開那些顯示出其笨拙的場面,就變成了靈巧的右手。只有通過實打實的練習,笨拙的手才有可能靈巧起來,並且對於“將來能夠做好”的渴望,要遠遠超過當下的笨拙所帶來的挫敗感。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8

花了幾個星期的時間,終於把《自卑與超越》這本書給看完了。《自卑與超越》是阿德勒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的通俗性讀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極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學術價值。在本書中,作者提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其現時的地位感到滿意;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並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關鍵在於正確對待職業、社會和性,在於正確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嬌縱、被忽視的兒童,以後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錯誤的道路;家長和教師應培養他們對別人、對社會的興趣,使他們真正認識"奉獻乃是生活的真正意義"。這樣,他們就能夠從自卑走向超越。本書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論的精神分析觀,開闢了精神分析的新階段。

生的意義在於奮鬥,我贊成這一觀點。多少次生命處於低潮,是這一信念解救了我。於是埋頭苦幹,當我無意間抬起頭時,卻發現周圍的人漸離自己遠去了,自己竟到了形影相弔的地步,同學越來越疏遠,舍友越來越隔閡。回顧三年前剛剛踏入大學校門時,我們以何等的熱情要建築一個温暖的大家啊!結果與願望竟有如此差距,只因我們把奮鬥的目標定格為個人成就了,各自作自己的繭,而非大家共築一個巢。

當朝夕相處的同學處於困境之中時,我們熟視無睹或輕描淡寫的寬慰幾句;當同學取得一點點成績時,我們置若罔聞或冷嘲熱諷。沒有周圍人的關懷認可,我們感到孤獨迷茫,無所適從了,即而對生活的意義提出質疑。沒有歸屬感,沒有安全感怎麼可能保持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對生活充滿信心呢?大家都渴求温暖的集體,融洽的關係,但有幾人為建築這氣氛而努力過呢?只想索取不肯付出,終究是行不通的。

阿德勒告訴我們:生活的意義在於奉獻,在於與他人的團結合作之中獲得滿足。奉獻的意義是廣泛的,在班級之中,我們與同學團結合作,為建築一個温暖的集體奉獻力量;在單位之中,我們與同事團結合作,為單位的生存發展奉獻力量;作為一國公民,我們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奉獻青春;作為人類一員,我們為人類的進步發展奉獻生活。奉獻就意味着犧牲,這犧牲換取的是大家的團結合作,從而產生更加巨大的力量。

人其實是很軟弱的,如果人類不合作,那麼自然界中許多生物可以輕易的置人於死地,人卻成了世界的主宰,因為人是羣居且懂得合作。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已不再需要團結合作來維持基本生存,但團結合作依然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人是社會的人,需要精神支柱,沒有團體社會的認可,人會失去一切支柱和自尊,只有融入集體之中,融入社會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義,實現自我價值。

當然,阿德勒對生活意義的詮釋,只是從精神分析家的角度作出的,為的是使他的病人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從而走出空虛孤獨的旋渦。人活着僅靠積極的態度是不夠的,還應有正確的目標,遠大的理想,但從構建健康人生的角度講,阿德勒的觀點是科學的。

這本書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引導我們在以後的人生旅途中能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樹立信心,取得成功。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9

《自卑與超越》是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研究個體心理學的專著,其中許多觀點,如對夢的解析、對性的認識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差異較大。個體心理學認為一個人是一個統一、不可分割、有目標導向的完整體,個體的大部分心理問題都可以從其生活方式找到源頭,解決之道在於增強個體的社會興趣或社會合作。

摘錄三段:

人生有三大任務:從事對社會有用的職業或工作、建立有效的人際關係和實現一個人在愛情、婚姻和家庭生活中的角色,即職業、社會關係和兩性關係。

如果個體不合作,對他人不感興趣,對集體沒有貢獻,他們的生命就是浪費,他們從地球上消失後不能留下絲毫印記。

我們雖無法保證以正確態度度過一生的人一定能獲得成功,但能保證他們一定不會失去勇氣和自尊。

覺得本書的原名《生活對你意味着什麼》更好,附錄的導圖是亮點!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10

作者阿德勒開創了個體心理學,本書重在強調社會感在人格塑造中起到的巨大作用。近百年前的著作,今天讀來也許感覺不算完美,其實在很多方面具有開創性,後人是在其基礎之上逐步趨向完善。一共十二章,專門談論自卑感的只有一章。每個人不同程度都有自卑感,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現狀能夠得到進一步提升與改善。既然自卑感普遍存在,必然要想辦法尋求變化與超越。這時就看他是把自己的缺陷不足轉化為動力、把注意力集中到奮鬥目標上、精力用到具體事情上還是盯着自己的缺陷不放,後者無形中會導致缺陷被無限放大,最終真正變成了自己無法跨越的障礙。自卑感的存在是正常的,關鍵是用怎樣的心態來看待,確立目標,把注意力向外擴展,將不足化為動力,自卑就可以轉化為改變和提升自己的有效助力器。

開篇即説明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我理解為通過奉獻獲得社會認同,實現自我價值從而感受到生命的意義所在。為社會做出貢獻必先融入社會,對社會和他人發生興趣,並且具有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書中説到,所有的失敗者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合作能力極低,這裏我不大清楚有沒有道理。實際上,任何人先天都具有對社會對他人產生興趣的潛質,但這種潛質必須得到後天的啟發和培養,否則將來智力和理解力的發展會遇到巨大阻礙,這讓我想起曾在新聞報道中看到過的狼孩。

早期記憶是比較重要的一章,以前看過武志紅兩本書,聽過他一些音頻,對早期記憶相關知識瞭解過一點。一個人從出生到六歲,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生活方式、情感特徵,以及對世界的初步認知與詮釋,摸索出了一套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是説在六歲時人格結構基本已經形成,併成為日後相應行為的重要原因,對一生的發展影響深遠。所以如果想真正瞭解一個人,要先了解他的成長史,尤其是早年經歷。真正瞭解一個人是多麼難的一件事,包括瞭解我們自己,都需要追溯早期記憶。

人的一生會經歷許多事情,選擇記住哪些經歷,與他的生活風格密切相關。也許一些早年記憶不完全是真實發生過的,有可能經過記憶加工,但卻是一個人潛意識的表露,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以什麼做為自己的起點。所以説早期記憶非常重要,它顯示了一個人生活風格的根源和個性形成原因,之後這些特點再想改變,很難。

那麼對家長來説早早培養孩子對他人的興趣以及合作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做一個好家長好老師書中阿德勒的建議今天讀來並不覺得新奇,那些內容是現在每一個孩子都希望家長老師能夠做到的。但在近百年前能提出這些觀點還是很超前很有開創性的,後人是繼承發展了前人的思想。其他章節講到了夢、犯罪心理學、職業、愛情婚姻等等,貫穿整部書的主題是社會興趣與合作精神對一個人至關重要,是生命意義的來源,是未來發展的關鍵。而兒童時期是人格塑造的關鍵期,所以從小注重培養孩子的社會意識與合作能力是家長和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11

作者是現代個體心理學創始人物,核心理論是“萬事賴童年”。

個體在童年時期形成的生活模式,對其一生有相當大的影響力,直接影響了他對職業、友誼和愛情的態度,這種態度決定了他與社會的合作能力。因此,為了提高個體與社會的合作能力,就要重視從嬰幼兒時期開始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瞭解母親、父親、兄弟姐妹、老師在個體的各個發展階段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對我們兒童教育中習慣的誤區和盲區進行有針對性的解決。

如果一個個體無法很好的融入社會,我們需要從他兒童時期形成的生活模式上去進行根本性的瞭解和糾正,早期記憶和夢是我們瞭解一個人早期生活模式的重要途經。

作為一本經典理論,全書並沒有對該理論進行詳細的論證,對於每一個論點,論述過程中也比較散亂、不完整,舉的案例比較隨意,因此只能作為一本通俗讀物來了解一下。

個體在與社會合作中不順利時,容易產生自卑感,為了獲得優越感也是個體與社會進行合作的動機和目的。自卑與超越只是全書的一個環節,甚至還不是最重要的環節,以《自卑與超越》作為書名相當糟糕,完全不能概括全書的意義;原著的標題是《生命對你意味着什麼》。

用弗洛姆對這本書的一個點評來評價這本書,很不錯:

一個人的歷史最終將證明他是否走過了一條正確的人生道路。在許多體面的葬禮上,死者的功績被人一一歷數,但並不能使我們逃避一個冷酷的問題:我們曾經活過嗎?我們現在活着嗎?我們是按照自己的方式,還是按照什麼人給我們規定的方式生活?——弗洛姆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12

今天閲讀家庭的影響章節中關於父親和母親作用的陳述。雖然前述章節對於心理的分析,作為一個讀書不多的人看來足夠振聾發聵了,但是這一章節就完全暴露了他的邏輯不嚴密以及偏見,非常遺憾。

作者對於母親職能的理解和武志紅老師觀點中常用的“承接”“看見“有一些相似,不過他過分誇大了母親對於孩子心理的作用,其他因素也是通過影響母親來影響孩子。

這裏還有一些明顯有偏頗的預設觀點和無法成立的推論。預設養育以及一切附帶條件都是女性的責任,預設女性就應該做家務,並且通過“潛能是通過社會責任感得到發揮的”來美化之。

“母親常常將孩子看作自己的一部分,有了孩子,她才會覺得自己是一個整體,才會感受到主宰生命的力量。”諸如此類。

我沒有孩子,和父母談過,將來生育也不是必選項,對這個發表觀點未免有些外行指揮內行,但是仍然要説一句,母親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需要孩子才能夠完整人生?為什麼需要家務才能夠體現“社會責任”?如果是一個經濟基礎與社會職能都健全的女性,作者的觀點根本立不住腳。

他的確強調了女性地位平等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但是這個目的是為了讓女性更好地心平氣和地履行職責,做家務撫養孩子,而沒有提到二人的分擔。實際職務的不平等,那麼口頭平等就是空談,不過是哄騙罷了。

倘若我這樣説是過分追求形式上的平等,那麼從作者當時社會環境來考慮,幾十年前女性的社會地位尚不如現在,將女主內男主外作為一種平等,那他是否像認為女性應該承擔家務一樣,認為父親應該負起家庭的經濟責任呢?不,他是這樣説的:“妻子沒有理由強迫丈夫承擔家庭中的全部開支。”可見一斑。

作者將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現象誤認為本質,在根本性的概念錯誤上,是無法建立真正平等的觀點的,頂多提供表面上的平等名頭罷了。

我建議這一章應當把對父親的期待作為對家庭雙方的期待,作者認為父親應當“走出家庭過自己的生活“,應當“將人生的三大問題——事業、友情、愛情處理得當”,實際上這才是對一個完整的人應有的期待,他對母親的期待不過是如何更好地成為家庭附屬物,一個“第二性”。

不得不説這一章讓我對作者相當失望。

又及:另外,作者這裏有一個用詞,“遺傳性格”。遺傳對基因與解剖結構的影響顯然存在,基因與解剖結構與人的性格乃至病理徵的相關性也是現代醫學已經證實了的,那麼遺傳和性格就可以放在一起了嗎?“遺傳性格”這個詞兒就可以成立嗎?

而且相關性的證實方法也存疑。這是我的知識盲區,無法討論了。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13

阿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奧地利心理學家,是個體心理學的先驅。他的這本《自卑與超越》從尋找人生的意義出發,幫助我們去了解和深入思考真實的生命意義。

他告訴我們,理解一個人,就要從他的過去入手,一個人的現在是基於過去經驗的認識和理解。自卑並不可怕,關鍵在於怎樣認識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難,超越自我。針對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會性問題,作者也在《自卑與超越》中提出了十分有價值的觀點。他理論的最後實踐點是認為要想變得更好,需要的是人的優越和完善,通過合作讓個人為完善的社會而奮力,在合作中提升健康的優越感。

整本書給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合作的重視。無論是解決個體的問題,還是解決社會性的問題,包括犯罪、吸毒等等,他提出合作和奉獻能夠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幾乎在每個章節,作者都寄希望於合作的良好互動能夠幫助人從自卑走向超越,從自私步入到奉獻,進而完善人的能力和品格。

他提出孩子要從小培養合作能力,首先是從和母親的合作開始的。當母親和孩子合作愉快,關係變得良好而穩定的時候,孩子會再把這種關係延伸到父親身上,之後再將這種關係延伸擴大到周圍環境中。

這個合作的觀點值得我們學習。因為我們一直以為我們都處於一個競爭的環境,特別是在我們的教育以及我們的日常交往中,我們看中的總是比較、競爭以及比別人好,我們極少會欣賞合作和培養合作的精神,甚至我們也厭倦了奉獻,認為奉獻對個人毫無幫助,是個人道德走入到一個極高境界之後的錦上添花,卻沒有意識到奉獻和合作如何對我們的生命產生意義感,產生積極的影響。殊不知,奉獻和合作帶來的個人價值感對於我們完善自我、認同自我產生了多麼大的影響,是我們的社會性的集中體現,也是讓我們在這個社會性的關係中彼此和平相處的重要原因。

也許現在看來,阿德勒的部分觀點並不那麼完美,也沒有深入探討,特別是為什麼單一的指出合作的解決方式,卻極少談論別的解決方式一樣。同時,他對於人的信心,沒有考慮到人性的醜惡,預計也受到了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的超人哲學影響。

但,作為一個20世紀早期的學者,在當年孩子不一定是值得關注的年代,他的觀念是超前的,即使放在今天也不過時,值得學習和反省。

看完這本書,最值得我們思考的是,我們如何培養我們的合作動力與合作能力,並且如何不讓競爭性不斷左右我們的眼光,如何學習欣賞他人的合作。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14

阿德勒認為,人這一生必須面臨的三大制約(也可以稱之為人的侷限性):

一、我們都必須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目前並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人類與地球上的各種資源必須共存,所以我們必須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善待這個地球。

二、這個星球上,除了我們自己,還有其他人,一切組成這個星球的人類體系。所以我們必須與周圍人相互關聯,因此要處理好人與社會的關係。

三、人類有男有女,這同樣是個人和社會得以維繫必須考慮的問題。所以人這一生中都無法繞開愛情和婚姻這個問題。即兩性關係。

因為有這三種制約,便有了接下來的三大問題:

一、既然我們的星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那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讓人類獲得永存?

二、在茫茫人海中,我們應該怎樣定位,才能達到與人合作的目的?

三、如何進行自我調整,以適應“兩性關係”?

而這一切的表現形式都可以體現在三個方面:職業、人際關係、兩性關係。這幾乎涵蓋了我們活着的一切內容。如果一個人既沒有工作、又沒有朋友、也沒有家庭和伴侶,是否可以説他是活着的,然後這種真空狀態應該是很難的,我們總會與這個社會發生點什麼。而選擇這種生活方式的人,必是將活着視為一個充滿危險的事情,儘量避免一切的外來接觸,進行自我封閉,最後只有與現實不斷失聯,生存機會也會越來越少。

相反,如果一個人擁有一份充滿成就感的工作、值得信賴的朋友、美滿的婚姻。他將活着視為一個“創造性”的過程,於是他的生活充滿了各種機遇,即使遇到困難,也有超凡的勇氣去解決。

因此,阿德勒認為:真正的人生是懂得關注他人、讓自己成為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員,並積極地為人類的福祉作貢獻。“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其實若非仔細想過,我們很難看到自己處於地球、社會這個大家庭中,大家都是利益相關的個體,我幫助了你,你幫助了他,他又幫助了我,都是息息相關的形成一個社會運作系統循環,才會推動社會向前,推動自己向前。而不是自我封閉的個體。

但是大部分人都是專注於自己的內心,自己的世界,一切以自己的感受、利益為出發點。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15

  《自卑與超越》中阿德勒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作者提出:每個人因為對其現時地位的不滿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並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關鍵在於正確理解生活。家長和教師應培養兒童對別人、對社會的興趣,使他們真正認識“奉獻乃是生活的真正意義”。這樣,他們就能夠從自卑走向超越。

《自卑與超越》主要有生活的意義、心靈與肉體、自卑感與優越感、早期的記憶、夢、家庭的影響、學校的影響、青春期、犯罪及其預防、職業、人及同伴和愛情與婚姻等十二個主要論點,共十二章。原書名為《生活對你的意義》。這是阿德勒思想最為成熟的時期。

生活中的每一個問題,幾乎都與職業、社交和愛情這三個主要問題有關。每個人對這三個問題作反應時,都表現了他對生活意義的最深層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義在於對別人和社會發生興趣以及能與人合作。

阿德勒認為對於人類來説,肉體和心靈二者是生活的表現,它們都是整體生活的一部分。心靈正是指揮肉體朝着一種能使我們獲得安全和優越地位努力的。只有那些對他人產生興趣而又決心要為社會有所貢獻的人,心靈才有了克服困難的正確技術,使肉體正確行動,從而超越自卑,使自己鼓起勇氣前進。

自卑感實際上是人類不斷髮展的動因。科學的興起就是因為人類感到他們的無知和他們對預測未來的需要而努力奮鬥的結果。優越感的目標取決於每個人所賦予生活的意義,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人類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我們所有文化貢獻的源泉。而超越力量的大小,端視自卑心的強弱,以及個性、企圖心等。自卑與超越的相對強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許多種不同的性格與行為來。正因這股力量相當強大,若能夠妥善運用,則可以成為一股不斷突破的動力,否則,將成為另一個失敗的開始。

在人的所有心靈現象中,最能顯示着其中祕密的是個人的記憶。早期記憶又特別重要,因為它顯示了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簡單的表現方式。夢是是人類心靈創造活動的一部分。夢的目的是在支持生活方式,並引起適合於生活方法的感覺。每個人做夢時都好像他在夢中必須努力追求優越感一般。

家庭對人類的影響也很大,兒童時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給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滅。母親不僅應該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學會與其他人平等合作,發展自己的獨立性。而父親必須以平等的立場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積極的方式處理好職業、友誼和愛情三大問題。

從某種意義上講,學校是家庭的延續。注意兒童的困難、糾正父母的錯誤,是學校教師的任務。教師應該對兒童有真正興趣;同時也訓練他們對別人發生興趣,使他們走上獨立而又與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青春期的所有危險,都是由於對生活的三個問題(職業、社交和愛情)缺乏適當的訓練和準備所造成的。青春期給人的只是個機會,是開始對成年人的生活問題做出獨立的而有創造性的解答。

罪犯也是追求優越感。然而,由於罪犯追求的是屬於他們私人的優越感,結果他們在生活的道路上全部失敗。我們應該指出他們的錯誤所在,並鼓勵他們對別人發生興趣,學會與別人合作,同時採取其它有關社會措施。這樣,才能使他們真正地由自卑走向超越,社會犯罪的數目也會大大減少。

作為生活三大問題之一的職業,與其它兩個問題緊密相關。童年時期的經歷和人後來職業的選擇大有關係,家庭和學校對兒童未來職業的影響也非常重要。每個人在愛情和婚姻中的表現都與他的生活方式相一致,都與反映出他是自私自利的還是充滿合作精神的。

在《自卑與超越》裏,作者以平易輕鬆的筆調,描寫了自卑感的形象、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以及個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將其轉變為對優越地位的追求,以獲取光輝燦爛的成就。任何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最初都是以感覺來判斷是非好惡。剛出生的嬰兒到幼年階段,接收到任何負面的信息,印象都會特別深刻。容貌、身材的高矮胖瘦、課業成績的好壞、家庭背景的差異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種下自卑的因子。因此應該以坦然的態度面對自我內心中的自卑情結,使自己在生活、工作、處事上,避免走入自暴自棄或是驕傲自大的偏鋒,能夠超越自己。

書上説到:我們的文化和國民大抵都有一種“自卑而超越”的心理。這種心理對我們文化中重視教育和教育價值的傳統產生了重要影響。是的,我覺得它也是一種學習心理,因為有矛盾才有進步,只有把學生置於一種矛盾的境地,他才能進步。然而,所有的兒童都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它會激發每個孩子都去追求優越感。作為教師,我們的任務就是把這種追求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教育者必須確保孩子對優越感的追求能給他們帶來精神健康和幸福,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風格,否則會造就成被稱為“生活的失敗者”的各種問題兒童。這些兒童會把追求優越性扭曲為追求權力,控制別人,自私自利,或沉溺於自我想象的世界之中,缺乏面對現實的勇氣。而這些錯誤的優越性追求,正是教育中需要我們教師加以注意的地方。

如果自卑心理一旦產生,而得不到及時糾正,對人的危害是嚴重的。那麼,怎樣才能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心理?以下是我在教學中的幾點粗淺體會:

第一,澄清學生不正確的認識,消除自卑心理。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同時也都有自己的優點。我們不能總拿自己的短處跟別人的長處相比,這樣就很容易產生自卑。相反,我們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要看到自己的長處,這樣才能克服不足,發揮優勢,找回自信。

第二,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的勇氣和膽量,讓學生經常對自己説:“我能行!”和“我能夠做好!”,不斷給自己增加勇氣,樹立對自己、對人生的自信心,以這種自信與自卑對抗,戰勝自卑。在學生能夠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要幫助學生,讓學生達到跳起來能摘到桃子的目標,幫助學生建立信心。在適當的時候給他們一點“特權”,幫助學生建立自信。

第三,教育學生正確對待他人的評價。讓學生知道人無完人,誰都會犯錯誤,有了錯誤就要正確的面對批評,讓學生知道父母和老師説你不對和比別人差,其實並不是説你真的很差,而是為了給你一種鼓勵和鞭策;或者只是一時的氣話,並不代表他們的本意,我們應該分析他們當時説話的場合和情境,不能撿起話來就往自己身上套。如果真是他們的不對,你也可以事後與他們評理,為自己辯護。對同學們的評價也應該採取這種態度。總之,我們不能消極地對待別人的批評和評價。

雖然,我們無法培養一個沒有缺點的“完人”,但可以培養一個身心健全的人。因此在教學中應重視心理素質教育,防止學生自卑心理的產生,有了自卑也應當正確對待。幫助學生樹立對生活和學習的信心,這樣學生才能健康、更好地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shu/k4579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