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薦】讀《論語》有感

【薦】讀《論語》有感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論語》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薦】讀《論語》有感

讀《論語》有感1

孔子是古聖先賢,他説古之學為已,今之説為人。切合實際!在當今天信息化時代,幾乎人人都在玩朋友圈,做了一些光彩的事都在宣傳。有些可能就是些表面功夫,華眾取寵而已,有些是實際的。自己常發朋友圈,也是自我的一種宣傳。但是,做事,首先應是出自自己的良知,自發自願的一種行為。學習,首先是為了自己成長。

裏面有幾句對自己震憾比較大的。比如,君子憂道不憂貧。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這是對現代人在盲目追求物質利益一種警示。現今金融市場,以及各行各業,盲目追求物質利益,坑蒙拐騙的情況時有發生。都難長久,事情敗露之後,有些人可能進監獄。一人得利,眾人受罪。凡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一定是遵守做人做事基本原理準則。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道就是合乎道義!!

另外,論語六言六蔽,對自己也有較大震憾作用。如右:子曰: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六種美德,不學習發展到極端就變成一種惡習。對別人仁慈仁愛雖是好事,但是若不明其中道理,不分是非的好,那就不是好事了,會變成一種愚蠢;一個人雖然聰明,但不學習不提高自己修養,其弊端是容易放蕩不羈;一個人講誠信卻不學習,其弊端是拘於小信而賊害自己(出現韋生抱樹而死的情況);喜歡直率而不好學習,其弊就是説話尖刻刺人;喜好剛強而不愛學習,其弊是狂妄自大。做人做事在於恰到好處而已!!!

論語是講人際關係的一本書,是教人學好的倫理老師。想處理好人際關係的朋友,不妨好好讀讀。

讀《論語》有感2

論語是一本好書,它錄有古代名人給我們後人留下的名言警句,我們中國人都應該去看。

這本書告訴我們做人的基本道理,正是這些意義深刻的道理,才有我們中國那麼多聞名中外的名人。其中,我最喜歡孔子説的一句話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意思是君子在貧窮的時候依然保持節操,小人只會胡作非為。讀了這句話,娃娃不禁感慨萬分,立誓要做一個君子。

我要學習孔子的仁德、君子之範、好學、有堅持到底的精神的品質。我要學習李密的孝順。我要學習管仲的聰明。還要學習顏回、范仲淹的吃苦耐勞這些名人的高貴品質受人敬仰,讓人深有感觸。

孔子、曾子、老子讓我們記住這些名字吧!讓我們從小做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讀《論語》有感3

合上《論語》,手依然依依不捨的緊緊抓住它,目光隨着手鎖定《論語》,我不禁陷入沉思。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面對《論語》,我不再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讀書,而是用一顆渴望去了解的心去認真閲讀,去品味書中的每一段話、每一個字、甚至每個標點符號,直到了解透徹才讀去下一段落。它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雖然它多為語錄,但都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看得我內心澎湃,腦子裏充滿了感悟。

孔子的弟子把孔子説過的話記錄下來,寫下了《論語》。小時候看來枯燥,現在卻覺得很有哲理。它在生活上,交友上,學習中,為人處世和孝順父母等,給了我們很明確的指示。正是因為這樣,才會出現北宋初年的宰相趙普的“半部論語治天下”和“半部論語秀自身”,説明了學習儒家經典的重要和《論語》充滿了智慧。

我最喜歡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三句話是千古名句,代代相傳。意思是:學過的內容在適當的時候温習,不也是件很愉快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説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這樣的主張思想在《論語》中多處可見,本章提出以學習為快樂的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從而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儒家的話就是這樣,一句話藴含着豐富的哲學知識,但是它又不給出太多條框,要靠自己去理解意思,就顯出悟性的重要了。

除了學習,時間也很重要。“子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出自論語《子罕》,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形容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復返,感慨人生世事變化之快,亦有惜時之意在其中。聖人之言,含有多義。雖然書中的註釋已解釋清楚意思,但不能到此為止,我們要還要理解言外之意。這提醒着作為學生的我們要在快節奏的生活中珍惜時間,抓緊時間學習。不要讓時間像一灘水一樣,接在手掌心,不一會兒就漏光了。

打開《論語》去讀,去看幾千年前的春秋時期是如何產生孔子這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智慧是如何啟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後人又是為何尊稱他為“聖人”。我們要學習《論語》中的精神,領悟其中的道理,並將其行動。不斷的實踐,不斷的努力和反思,這樣才能成為祖國的棟樑之才。

讀《論語》有感4

這個暑假看完了《論語》這本書,俗話説半部《論語》治天下,我之前全不知是什麼意思。在略讀了論語後我似乎也有獲益匪淺的感覺。

《論語》是根據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與他的學生日常言語所撰寫的。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在思想上主張“仁”,在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就是因為有孔子才會有今天的《論語》。《論語》集治國、修身、齊家、平天下於一身,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所在。宋人趙普也曾説過這樣一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一書對我們的用處之大了。

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禮,自,信”的倫理教育,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着儒家學説對國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願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性的準則,我想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關係,因為,我們都堅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裏,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茶者喜歡龍井,有愛好烏龍茶一樣,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不奪其真香”,“不損其真味”,那麼,還有什麼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説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呼?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呼?”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這是教給我們學習方法啊,很多學生學習很努力,但成績不理想,主要是學習方法不對,學習是要“學而時習之,温故而知新”的啊!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句話教會我如何孝敬父母。而能使我一生受用還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我的“聖經”,我更會牢記在心。

我在任何時候都能夠用到《論語》,可以是生活上、改正缺點上,珍惜時間上、學習上以及孝敬父母等等,都可以用到《論語》。《論語》的用處可真不小啊!這麼一讀,我就知道為什麼趙普説;“半部《論語》治天下了”,因為《論語》的用處真廣,什麼地方都能用得到。只要讀了一小部分的論語,並且理解了,用上了,就會使人一生都受用不盡。

有時經常聽到有些人怨天怨地,怨自己沒出生在一個好的家庭,怨自己運氣不好,做什麼事都不順。其實這些人生活還是不錯的,只不過看到生活過得比自己好的就心裏不平衡,自己沒本事就怨天怨地怨父母。但真正生活艱苦的人們很少有怨言,而是默默地工作着,生活着,他們用他們的勤勞,他們的質樸,過着普普通通而又充實幸福的生活,他們很滿足自己的生活,他們不去和別人比較什麼,他們覺得自己現在的生活很滿足了,當一個人不去妄想而踏踏實實地生活工作着,他們就很快樂了,也就是知足者常樂。現實就是這樣,出生有貴賤,能力有大小,但生活的快樂不快樂,知不知足就要看每個人自己了,每個人應該有自己的理想,但不是妄想,要自己去努力去付出。妄想是無止境的,生活在妄想裏的人他們對生活是永遠不滿足的,所以他們活得很累,他們要攀比,他們虛榮心強,見不得別人比他們好,他們永不知足,所以註定他們永遠不會快樂。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人生就在於學習,不分貴賤貧富,讓我們學會在簡簡單單的生活中感悟人生、體味快樂吧!

讀《論語》有感5

許多人都站下來靜靜地凝望?近年來我們的書刊市場上出了許多好書,但也出了不少壞書。因為這些人,我們的祖國才變得更強,更好。哪一組勝出,就可以拿出自己的一些分數加給低的一組,在接下來的遊戲中幫助他們,讓他們有前進的動力?直到現在,這件事仍然留在我的記憶深處。

閒來無事,掐指一算,自餘去年習《論語》,至今已有一載有餘。除過背了“鄉黨”,“先進”等幾篇以外,竟無甚感觸。正暗暗哀歎時,周禮不禁觸動了我,遂意欲小議周禮。在此不敢高談闊論以充學者,實只乃表我之淺見也。

禮,乃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周禮,即周朝時期發展起來的,建立在維護統治者利益的基礎上,並束縛人的思想和社會活動,調整人們行為規範的總和。

周禮,和禮法、祭祀於一體。所謂禮法者,即法紀與禮儀。法紀即法律。禮儀,即禮節與儀式。何謂祭祀?即備供品向祖先致祭行禮,表示崇敬並求保佑。於是乎,周禮既為維護統治者利益的道德標準,又是法律規範,形成了禮律相通的禮教。即禮允許,法律亦允許;禮不允許,法律亦不允許。所以,周禮鞏固了統治者的權威,這大概也是周公制禮的真實目的吧:鞏固年幼的成王政權。

為什麼説周禮是統治者鞏固和加強政權的工具呢?因為它強調階級性與等級性的差別並且設計了一套繁瑣的程序來維持這種差別。正如荀子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也。”

周禮要求必須親愛以父權為中心的尊親屬,使親者貴,疏者賤。此謂“親親”。

周禮還要求下級必須遵從上級,特別是周王。嚴格規定上下級秩序,不得犯上作亂。又有“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講的是一個卿大夫冒用皇帝規格的舞蹈,孔子認為不可原諒。此為“尊尊”。

周禮維護父權中心的社會,特別歧視婦女。“幼從父兄,嫁而隨夫,夫死隨子。”

看罷禮法,再來看看祭祀吧!“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就是説一個大夫級的人物,卻祭皇帝才能祭的山,所有人反對。這説明不同等級者的祭祀也不同,絕不允許僭越。

撇開禮的等級性和差別性束縛不談,其實踐過程更是莫名其妙,程序繁瑣,如諸侯每月七年級殺一頭羊舉行祭祀,表示‘聽政’開始;國君祭祀賜的肉不能過夜……。

從這些話中,我們不難發現統治者是如何利用禮來壓迫人民:周禮強調等級性、差別性和程序繁瑣性,並且極其嚴格地維持這種等級差別,決不允許任何人僭越,如果違反,輕則受眾人譴責,重則受刑罰制裁。

周禮因身份等級不同而不同,所以,周禮不是一種公平的社會規範。它不僅表現對被統治者的束縛,更是表現了統治者們不同的等級關係!只可惜,當時的人們沒有一點覺悟,對禮的束縛毫無察覺,並認為能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發展。連聖人孔子都説:“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當然,我們也不能將周禮全盤否定,在當時的社會,周禮還是在一定的程度上緩和了當時的社會矛盾,畢竟“禮崩樂壞”不是好事。同時周禮還形成了古代華夏文明的精神淵源。總之,我們要以歷史的眼光去剔其糟粕,汲其精華。

讀《論語》有感6

説起讀書來,給別人感覺總是"碧紗待月春調瑟,紅袖添香夜讀書"這種朦朦朧朧的詩意感覺,我記得讀紅樓夢的時候,賈寶玉也有一聯,"寶鼎茶閒煙尚綠,幽窗棋罷指猶涼",我覺得這個閒字説的特別好,把這層詩意的窗户紙給捅破了。

以前應科的書生,確實有一些些閒人。尤其是那些"中產階級"的讀書人,他們不誤農,不經商,雖專工科考卻不那麼用心。閒暇之餘,偶爾搞個《聊齋志異》談談精神戀愛,好不快樂。但是也有些寒門子弟,他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就如賈島賈先生,只能寫寫苦吟了。

其實,在現實生活之中,就如賈寶玉這般閒處的並不太多。正經的讀書人,有些真是因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情懷,講究格物致知窮理。而像我等只希望讀讀專業書,提高下業務能力,能養家餬口的,根本就不入方家之耳目。

閒讀書,讀閒書,是一種奢侈的享受。我能想到的,最好的讀書的地點就是花前月下濃蔭處,尋一所竹子造起的精舍,點燃一盞青燈紅豆,四周一定要清掃的整潔,最好的是佈置一些簡單的書櫃,櫃子裏的圖書不暇是皇皇鉅著,還是稗官野史,越多越好。不消雕檻朱窗,不必美酒盛饌,不用絲竹亂耳,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亦佳。

古代的書目講究經史子集,紀昀等人編輯的《四庫全書》也是按照這個系統去整理的。中國的古代文字博大精深,對於習慣用白話文的現代人來説,顯得晦澀難懂。所以王國維、章太炎、黃侃之類的國學大家在現代真是寥若星辰。而且現代的書籍業在應用機械後發展的迅速,書籍也遠遠沒有以前那麼珍貴,大家對書籍也不那麼重視,藏書也都變為了私人對古董文物的收藏,甚至是待價而沽,所以那些如"天一閣""萬卷樓"的藏書盛事也不浮於世了。

大話説了一大篇,我們現在轉入正題。今天我是第一個給大家讀《論語》,所以我選擇的是論語的開頭——"學而第一".在我的印象中,對孔子總覺得他是個温和的老者,而且是一個絮絮叨叨的老者。不知道為何,每次提及孔子,我總是想起自己的啟蒙老師邵珠合。他前幾年因病去世了。

學習論語大概在國小四五年級,而且是當時必背的篇章。老師對我們要求很嚴格,而我一個是腦袋笨,再者實在調皮,背誦這幾句的時候總是丟三落四,每次都被老師用教杆敲打一頓。後來漸漸地,提起論語,都覺得冷冰冰的,有一些陰影存在了。

作為我們認知的源頭,《論語》應該算是我們最早背誦過的正正經經的典籍之一了。如今隨着年齡的增長,自己反而覺得有些論語的話兒非常的貼近人心。所以自己也覺得,是時候通通徹徹的讀一遍論語了。所以,身邊同事説廣告人為何讀論語,我並不是那種實用主義的立場,我倒覺得如今而立之年讀一讀《論語》也是人生的必經階段。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這段話很簡單,習在古代的寫法是"習",鳥兒數飛也。學了新鮮的事物,就應該和初飛的鳥兒一樣不斷地實習,這裏的"習"應是指實踐的意思。所以孔子是一個務實派,而不是後人對"腐儒"的偏見那樣。

第二句,樂在我老家的方言裏,是讀洛的,我的老師也喜歡讀洛。程子説,"説"是內心的,而樂則是由內而外的歡喜。這總讓人聯想起曹孟德説的"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的歡樂場面。

第三句,程子曰"雖樂於及人,不見是而無悶,乃所謂君子". 《孟子·離婁上》:"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對別人指指點點好像是每個人最常見的根性。我樂於把知識、技藝等與你分享,但你不接受,所以就衍生出許多的不滿和憤懣來。而這種樂於及人,不知不愠絕對需要君子的那種坦蕩的胸襟和德行。

至於此,很多人都覺得這是對"為學"的一番善言。而我今天讀這一篇,反而覺得這三句,更像是孔子對我們一生的訓誡。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人在年輕時,就要多學習多實踐。而在中年,更多的任務應該在於去結交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打開自己心靈的窗户,擴大自己看待事物的視野,從而做一番自己喜歡而且利於社會的事業。而年老之時,則更需要闊達的氣度起理解"天運循環,無往不復"的道理,去以博大的胸襟包容和培養年輕的一代,去關照自身,達到自己與整個世界的共融。

當然了,以上也只是我獨斷的片言隻字。孔子是偉人,每個人都孔子的教誨都會有自己的理解。

讀《論語》有感7

古人説;‘半部論語治天下’。

假期裏,媽媽買來一本《論語》讓我學習。

《論語》這本書是孔子的徒弟寫的,寫的是孔子和他弟子的故事。

書中主要寫了怎樣學習和思考怎樣孝順父母。

我還記得孔子有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還有一個故事呢。

孔子周遊列國,到處講學,一天看到兩個小朋友在爭吵。

太陽什麼時候離我們近,爭吵不休。

他們看見了孔子,就讓孔子評理。

着個問題把孔子也難住了。

就向兩個小孩承認自己不會這個問題。

兩個小孩就嘲笑孔子。

孔子是著名的大教育家,他遇到不會的問題也實事求是的承認自己不會,也不怕別人嘲笑。

我們也要向孔子學習,實事求是的對待自己不會的問題,不會就問。

《論語》這本書讓我們懂得了很多道理。

讀《論語》有感8

在不少報章雜誌裏,我總會看到有人提起《論語》,這不由得使我想起這本熟悉的書。

記得讀四年級時,在爸爸媽媽的輔導下,我就背熟了《論語》。由於是第一次背一本書,花的時間比較長,很多字我是第一次才開始“碰面”,所以我當時只是用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來對待它。

近兩年來,我多次反覆看《論語》,慢慢體會了其中的道理。尤其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那三千弟子共誦《論語》的盛大場面,給我一種“春雷”猛炸驚醒之感覺。它使我頓悟,它使我興奮,它使我驕傲。至今它仍在我耳邊迴響:“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那真是一部千古絕唱。它不但唱響了我國古代文明,而且唱響了世界古代文明。它向所有華夏兒女乃至全世界人民宣示:這是一部中國蒙學的經典之作。

古人曾説過這麼一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在人類過去的漫長歲月中,世界上人們讀得最多的書恐怕就是《論語》了。尤其是那些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目標的讀書人,都曾將此書奉為經典。就連外國人也曾讚揚孔子和《論語》。如,在1988年,七十五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發表感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而現代日本企業家的精神導師澀澤榮一也曾説過:“要把現代企業建立在算盤和《論語》的基礎上。”可見,《論語》對當今社會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

在生活中,《論語》這本書無時無刻地提醒我。例如,我在和別人交朋友時,它就説:“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它提醒我要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誠信的人交朋友,或者與見聞學識廣博的人交朋友,不要和虛偽、阿諛奉承、喜歡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還有,我學習中不深入思考的時候,它會告誡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這本書如同我生活的老師,時刻提醒和糾正我的錯誤行為,它就像我的人生座標,時刻指引我前進。

朋友們,《論語》是祖先留給我們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我們要珍惜它。它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親密夥伴,我們要學習它,運用它。

讓《論語》這部千古絕唱繼續在中華大地上唱響吧!

讀《論語》有感9

曾陪着兒子一起去讀他們學校組織的《論語》學習班,請來的是同濟大學的中文系教授上課,課上得很精彩,由此讓我開始了對《論語》的再接觸。大學裏曾學習過《論語》,但都沒有這次重讀體會更深。

《論語》開篇就説:“學而時習之,不亦説(悦)乎?”當時,既沒有電腦,又沒有印刷,“書”是在竹簡上刻出文字再用熟牛皮繩一片片串接起來的。這樣,一本《易經》之類的書可能要有幾十卷。而孔子經常反覆翻閲,以至於多次將穿簡冊的牛皮繩翻斷,勤奮學習後又能將所學的化成自己的東西,實踐在自己的人生中。這就是他把學習看成是一件快樂無比的事的原因吧。而如今,幾乎家家都有書架,人們卻不那麼愛讀書了,有些書都成了擺設,很少有像孔子那樣讀書如飢似渴,一本書讀上十遍百遍的人了。在這方面我們要向孔子學習,要多讀書、多實踐,繼而從中體會到孔子的“悦”——讀書帶給我們的內心愉悦。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友是人生中最大的財富。現在,人們交往絕大多數已經放棄寫信,而改用E—mail,而且幾秒鐘就能把自己想説的話發佈到全世界。就算沒電腦,打個電話也能迅速地相互取得聯繫。可在古代,聯繫遠方的朋友只能用書信,以兩千五百年前的條件,信使傳遞信件的速度與今日相比可想而知。今天交通便利。地上有火車、海里有輪船、天上有飛機。可你想象一下孔子時代人們怎麼出行呢?他的'朋友要從越國去魯國拜訪他,就需帶上足夠的乾糧、盤纏,趕着驢車,歷盡千辛萬苦才能見上一面。當孔子見到他久違的好友風塵僕僕來到他家時,怎能不欣喜若狂呢?而且其中的“樂”一定不僅在於聚會時的互敍衷腸,它也證明了孔子的德行與聲望之高,遠方的朋友才會不辭勞苦來看望他。

尤其欣賞《論語·里仁篇》裏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意思是説:看見賢能的人,要想着向他們看齊,遇見不賢德的人,要想着相對照地在內心反省自己。能夠有向好的、賢德的人學習、看齊的心是很容易的,但如果真正落實行動可是不容易。生活中有些人會給自己找藉口説“我已經盡力了”,“我心有餘而力不足啊”,等等。孔子的學生冉求就説過這樣的話,於是他就給自己畫地為限,不願再努力進取了。這樣看來孔子所説的“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是多麼及時和必要啊!它讓我們就像照鏡子一樣,時常觀察周圍而反省一下自己身上是否有不賢之處,以便及時改正。我想我們身為教師,既要這樣去教育學生,更應該對自己嚴格要求。大家都努力照老夫子所教誨的去做,我想和諧社會將會離我們越來越近了吧。

讀《論語》有感10

《論語》是一本家喻户曉的名著,這個暑假,我又重新温習了一遍。

《論語》中分每一句話都藴含着深刻的道理。有的給予了我們人生髮的啟示,有的讓我們學會了如何與人相處。

要會善於學習,就要不恥下問,《論語》中有一句話:“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這是曾子曾經説過的話,含義是:一個人他自己是有能力的,還向沒什麼能力的人請教,一個人很有學問,還向學問少的人請教。我想:一個人內心有智慧,敏感多思,願意好好地去領悟知識,願意“不恥下問”,以獲得更多的知識,這不過是一種難得的態度嗎?就像生活中,小孩子的眼光定是與大人不同的,稍向天真爛漫的小孩子學習,也説不定能給人啟發。曾經有人問一位學者,你是在哪兒學到最有價值的東西的?結果大家以為最有價值的答案是:幼兒園,這就是孔子和他學生眼中的“學習知道”吧!

孝敬之道也在《論語》中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亦。”意思是:一個人孝敬父母,卻喜歡觸犯上級,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的確,孝敬父母和尊重上級不是一個含義嗎?———細心為別人呢着想,有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因為父母的訓斥而感到委屈,但仔細想想,其實父母是為我們好。其實,孝敬不一定是讓父母豐衣足食,為他們多着想一點,就算是最好的孝敬了。讀完這句話,我回想平時為父母做過的事,更深一層地理解了孝敬的含義。

《論語》,這本擁有無窮奧妙的書,帶給了我們無限啟發,告訴了我修身養性的道理,作為一個國小生,我們應該遵循孔子的道德思想,爭取在學習生活中取得更大的進步!

讀《論語》有感11

啊啊和《論語》的初次接觸,和很多人一樣,是在國中的課本中,讀着當時覺得非常拗口的文言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當時的自己因為年幼,體會不到論語中的奧妙,只是按照老師的要求將其死記硬背,放入腦中。一直到大學,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圖書館,看到《于丹論語心得》,翻開後看到于丹的精闢解釋,讓我對《論語》重燃興趣。自己買了一本《論語》,參考着《于丹論語心得》,讀了起來。若論《論語》中哪句話讓我印象深刻,無疑是《論語?衞靈公》中的孔子回答子貢的那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啊啊子貢問孔子,人一生的修養之道能不能用一句話來進行概括?孔子回答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用這句話闡述着自己的“恕”之道,“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他人想。便是我們當今常説的“換位思考”、“同理心”。

啊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認為很多事情都是理所應當,這些理所應當讓我們越發的浮躁,迷失了自己的本心。這時不妨放下這一切,細心體會孔子那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深刻道理。一人的索取需要很多人的付出和努力,若索取者站在付出者的角度,他的要求是否還會如此?若付出者站在索取者的角度,他的付出是否還會心存不甘?

啊啊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面對眼下尷尬的醫患關係,愈發覺得孔子這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精華所在。因為我們血液中流淌着中華的文明,生活中遵循孔子“己欲立則立人,己欲達則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例子也有很多,例如在我身邊,經常會有醫生站在患者角度與我們溝通。在一次會診中,患者嚴重感染,我們建議患者使用效果好的高等級抗生素,在我們制定方案時,醫生卻在查詢藥品的價格,因為患者家庭條件一般,住院費已經讓家裏不堪重負,希望有其他方案可以替代,當我們告知其他方案需要更多外科手段輔助時,醫生欣然的答應了,自己加強外科輔助治療以解決抗生素的缺陷,重要的是為患者節約了住院費用。患者康復後滿懷感激的送來錦旗,張貼感謝信,有的甚至和醫生成為了朋友。這樣的例子在醫院屢見不鮮。

啊啊在我的工作中有醫患彼此理解的温馨,亦有互不理解的埋怨。一名門診患者,一早趕到醫院,近3個小時就診過程,和醫生接觸的時間卻不到一刻鐘,於是便心存不滿結束了一上午的門診。而作為醫生,早晨七點半到醫院,交班,查房,上門診。為避免誤診,大多數患者都要做詳細高效的檢查,查問患者情況要客觀準確,患者描述病情要簡明扼要,否則會耽誤後續患者的正常診療。中午十二點醫生疲憊不堪的結束了一上午快節奏高強度的門診工作。部分患者眼中的醫生“態度不好”,“説話不耐煩”,“不負責”;醫生眼中的部分患者“不理解”,“不配合”甚至干擾了正常的診療秩序。

啊啊在工作中,醫生和患者嘗試換位思考,是否會讓我們的醫生更負責,更有耐心,態度更好?患者更配合,更理解,更支持醫生的工作?孔子“恕”道的思想是否能夠讓醫患互相尊重,彼此理解?若你我做到,是否我們就能邁向孔子所講的“醫患大同”!

啊啊人們總希望和自己有關的事情是完美的,完美的生活,完美的朋友,完美的工作。這一個個完美的要求卻無形中違背了這個世界不完美的客觀現實,生活有遺憾,朋友有缺點,工作有壓力。當我們面對這一個個不完美時,翻開《論語》,傾聽孔子給子貢説的那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面對生活和他人不再那麼苛刻,如果我們換位思考,懷抱同理心,那麼我們便可以陪伴這位老人,與他的思想和智慧在華夏文脈的傳承中繼續走下去。到那時你會發現生活充滿陽光,整個世界都變得寬廣,因為我們的心態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換位思考,釋放自己,善待他人。

讀《論語》有感12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你聽!這是我們家庭成員——爸爸、媽媽和我早晨起牀的必修課。

説起我的家庭成員,我得向大家介紹介紹了。我媽媽是國小教師,爸爸是體育教師,我呢,就不用自我介紹了。媽媽崇尚儒家學説,算得上是孔老夫子的“粉絲”了。平時,説話總時不時蹦出幾句“之乎者也”來;而爸爸呢,就只有“婦唱夫隨”了,也跟着“吾呀爾呀的”;我當然也在他們的薰陶下,對這些難學的古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就這樣,我們家庭的《論語》之旅就出發了。先從稱呼開始吧!古時候不是都把有學問的人尊為“子”嗎,於是,我尊爸爸為“老子”;爸爸尊稱媽媽為“妻子”;我就被爸爸媽媽尊為“孩子”。哈哈!我們三個都帶“子”,也算是“文化人”了吧。

早晨起牀,在“老子”的催促下開始晨練,節奏由“一二三四”變成了《論語》名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知之為知之”……中午飯桌上,老媽端上香噴噴的菜:“此乃紅燒雞也,趁熱快吃矣!”於是,我們便在這“熱騰騰”的“古文餐”中完成了午飯。晚上,我們全家人就沉浸在《論語》中,“老子”問,“孩子”答,可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妻子”讀,“孩子”誦,可謂“温故而知新”。

“老子”、“妻子”有時也為了孔子的學説爭得面紅耳赤;“孩子”有時也為了這難記的古文而垂頭喪氣;而“老子”“妻子”“孩子”更多的是為我們的學習成果而欣喜若狂。

哎呀!真沒想到,難學的《論語》竟給我們家帶來了這麼多的歡聲笑語,我真得感謝你呀——經典《論語》。

讀《論語》有感13

這學期,我們背誦了聞名中外的《論語》。這本書主要記錄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裏面的許多話,都讓人受益匪淺。

其中,讓我深受啟發的是曾子説的一句話:“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説,我一天中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夠不夠盡心呢?與朋友交往夠不夠誠實呢?老師教的知識夠不夠熟練呢?

背了這句話,我想到了自己。在老家的時候,佳志哥哥把乒乓球打到門上面去了,他怎麼也弄不下來。我見了,對他説:“我來幫你。”我想了一會兒,便拿起掃帚,可是,弄了半天,球不但沒弄下來,反倒把握自己給弄得頭暈眼花。我想:做什麼事不能靠蠻力,要動腦筋想辦法。站在地上太低,站在樓梯上不就高了嗎?於是,我站在樓梯上。果真一下子就把球給弄下來了。

我不僅能盡心盡力地幫助別人,還很講誠信。二年級的時候,我揹着媽媽,偷偷拿了一塊錢,買了個筆。我想:要是被媽媽發現,那不是得挨一頓嚷嗎?而直接對媽媽承認錯誤,媽媽一定會原諒我,並告訴我以後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所以,我選擇了主動承認錯誤,果然和我的想的一樣,媽媽原諒了我。

以後,我要每天反省兩次,這樣,我就會更優秀。

讀《論語》有感14

中國古代,有很多很好的書籍,這個寒假,我讀了《論語》。

《論語》是孔子與他的弟子的一些言論,被他的弟子寫了下來,裏面有很多有着大道理的名句,我給大家講一講吧。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句告訴我們,學習後温習、珍惜友誼、別人不瞭解自己而自己不生氣,都是很好的。2、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説明君子講道義而小人只顧私利。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好學。

這本書對我們幫助很大,幾乎每一句都有用處。我在每一天的放學後總要把今天語數英科的學習內容、課堂筆記都看一遍,因為“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時在玩的時候,我不願去幹一件事情,比如重活,其他人都可能會推給別人,而我則因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自己想辦法做出來。有時我不小心做錯事了,別人批評我,我不會去頂嘴,因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論語》是一本很有用的書,能讓我們在生活中變得更文雅、更君子一些,還能讓我們有一個好成績,我們值得讀。

讀《論語》有感15

《論語》讀後感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不但要關注當代文化,更應該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

由於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孔子應該説是中國儒派的創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言論,大多關於學習,最適合我們國小生閲讀。《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並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温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着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在強調温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

從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過細讀《論語》,僅閲兩句話,就收穫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論語》中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講的是積累的重要性。

只有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時間長了才能成為一座山,到時風雨自然興盛了。只有積累一滴滴的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只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也就養成了品德,心靈也自然昇華了。只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舉例的方法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最後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尾隨而來了嗎《論語》只大家別以為,孔夫子的《論語》像一座大雪山,只有那些專業人士才能攀上去,其實不然。

在我看來,《論語》更像一碗熱騰騰的雞湯,喝下去後讓心靈得到一次洗滌,不,應該用一次昇華。孔子的《論語》很少由長篇大論,每一則都很簡練。因為無言也是一種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這句短語就是最好的敍述。

標籤: 有感 論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4rd5v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