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蘇菲的世界》有感

《蘇菲的世界》有感

《蘇菲的世界》有感1

對於哲學問題的思考,也許是那些哲學家們做的事吧!但對於那些問題會讓我覺得稚嫩又深奧,關乎世界和宇宙是如何户生的?還有我是誰之類的問題?估計沒有人知道真正的奧祕。

《蘇菲的世界》有感

蘇菲不斷地收到了一些不太尋長的來信,甚至她不知道是誰把它放在信箱裏的。第一封信寫的是“你是誰”?蘇菲對着鏡子思考了很長時間,卻沒有答案,那活着的意義是什麼呢?生與死是一杖錢幣的正反兩面,“如果你沒有意識到人終將會死去,就不會體會活着的滋味”,生命是何等可貴。

蘇菲在艾伯特的指引下,一步步向哲學靠近,她對哲學充滿了好奇心,她不認為這一種枯燥乏味的東西,帶領你探索這一切的`一切。不管什麼事情,只要你保持好奇心,你會覺得任何時候都有興趣去研究,所以蘇菲在對哲學的研究中充滿了幻想。書上有一句話叫“他們在那兒覺得非常安適,因此不願再冒險爬回脆弱的兔毛頂端,唯有哲學家會踏上此,危險的旅程,邁向語言與存在所能達到的頂峯”。

所以,對於這些哲學的問題,也許沒有人知道它的奧祕,但,保持一個好奇心,會讓看到的、想到的都富有情趣。

《蘇菲的世界》有感2

馬兒為什麼叫馬,何為馬,在沒讀着本書前,我從來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電視機上看見馬,我就認識馬了吧,

每天總會見到許多和事,我從來就沒有問過一句:為什麼?好像世界的多姿多彩,彷彿與我無關。對此,作者用了一個很生動的比喻,宇宙就好想魔術師從帽子中拉出的一隻兔子,而我們人類則是兔子毛皮深處的寄生蟲。

本來哲學是比較枯燥乏味的,但《蘇菲的世界》一書卻截然不同。它在向讀者講述哲學的同時,運用了生動的語言來描繪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使讀者閲讀時產生一種像讀偵探小説般的心情。書中刻畫了一個勇敢,聰穎的少女——蘇菲。

十四歲的少女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層層謎團一股在她眼前展開,使她不得不開始注意起這些惡作劇般的問題,在一位神祕導師的指引下,蘇菲淌徉在這個充滿哲學的世界裏,她開始不斷思索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

如果世界從魔術師的帽子里拉出來的兔子,大多數人都是在兔毛底端的'雜菌,不斷往下爬。而哲學家則會迎難而上,不斷向毛尖衝刺。當然,中間落下的人數不勝數,但仍有小部分人,抓緊兔毛,去把兔子看個清楚。蘇菲正是那一小部分人,鍥而不捨,激流猛進,在不斷的探索與失敗中去找尋真理的那一道光。

我是誰?生命又是什麼?世界為何存在?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都不可能告訴我們,他們所做的,只能是引導我們去創造創造自我,創造生命的價值,創造世界存在。

《蘇菲的世界》有感3

很不容易讀完了。確切地説應該是啃完了。這麼長時間以來,歇一段讀一段,因為如果一口氣讀完的話不知道會造成什麼樣子的後果。也會像席德一樣好奇,忍不住翻講義夾的最後幾頁一樣,我也在看的受不了的時候翻了最後一頁,沒看明白,也慶幸還好沒有失掉好奇心。

其實我就是憑着強烈的好奇心啃下去的,對世界,對人生,對本質,對哲學,對故事的好奇心,也算是小孩子的一種天性吧。小孩子。14歲也是小孩子哈,不想長大,長大了就不會有童話。

覺得在這麼一段時間讀一本這樣的書是最恰當不過的了。世界史瞭解個大概,物理,生物什麼的簡單的該學的也都學完了,所以對書中涉及的一些貌似不是哲學範疇的知識不會感到迷惑。反而會有一種更清楚的認識,明白了它們和我們存在的意義。

啃到一半,到休姆的時候是最難受的,看不下去。讀柏拉圖那段的時候剛剛開始享受的一點點幸福感馬上就沒了,還好到後來的浪漫主義也重拾那種閲讀的快感。説實話,到浪漫主義我就頓悟了,原來我是個享樂主義者啊。之後也意識到自己活在美感階段。也就對自己的好吃懶做混吃等死遊手好閒有了一個明確的'答案。以及再往後就是這兩天看的達爾文的這章提到《浮士德》裏的一句話“一世人勞苦奔忙有何益,到頭終究須把眼兒閉。”雖説也對前面浮士德的那一段總結有着和蘇菲同樣贊同欣賞的感受,但基於一個享樂主義者深層的悲觀態度,對魔鬼的這句不無認同。也許,每個人心裏,潛意識裏有太多我們未知的東西,這些可能藴藏着一個魔鬼,悄悄地,消失在夢中。

而書中説,席德,是個天使。

關於席德佳和蘇菲亞之間的那段我還記得,雖然沒有蘇菲那樣好的記憶,包括上面那一段也是重新翻書才打出來(我怎麼可能那麼清楚地記得魔鬼説的話!),也許是作者反諷的技巧太嫻熟了吧。也許這也是我可以嘗試的東西。

《蘇菲的世界》有感4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學啟蒙書,它用深入淺出的文字向讀者展示了哲學從古到今的發展歷程。從蘇菲在信箱中取出的寫着:“你是誰?”的一封信開始,在艾伯特的指點下,蘇菲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瞭解。她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認識包括達芬奇的繪畫、莎士比亞的戲劇、古登堡的印刷機……涉及藝術、科學、建築、數學等許多方面。至於近現代,艾伯特的“哲學函授課”包含了康德、黑格爾、佛洛依德乃至於馬克思的哲學思想。看這樣一部作品,讓我看到了全人類的文明。在蘇菲的所到之處,到處都凝結着文明的精華。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中世紀,文藝復興,浪漫主義,弗洛伊德……一千年,兩千年,一個世紀,兩個世紀,一種思想,另一種思想都在這本書裏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處。像另一個愛麗絲夢遊仙境一樣,如夢如幻,卻又無比真實。在這個缺乏夢境缺乏哲學的時代裏,我在這本書裏找到了它們兩者之間最完美的.統一。

“我思故我在”,可讀完全書的我卻很茫然,我存在嗎?不過是在這個時段、在這個特定的空間的相對存在罷了。試問,多年以後,一切都歸於湮滅之中,我會存在?渺小的我會存在過,或曾經存在過?真不敢相信“恐懼”竟是我讀完書後的第一感覺。我不知道他人讀此書的過程中是否會有這荒謬的感覺。這是我真實而自覺荒謬的心靈體驗。訖今為止,《蘇菲的世界》是讓我感覺最奇特的書,真的,在以往沒有任何一本書會這樣讓我沉迷其間而深感“恐懼”。要解決這種恐懼這中荒謬就只有通過自己的思考,通過思考來更加清楚的認識這個世界,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終目的吧。

其實我沒有什麼把握能夠真正透徹地瞭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義和起源,可是我想,身為一個活着的人,就應該對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環境負責。如何負責呢?最起碼,我們要知道自己究竟該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們不能如此無所謂地生活着,像一具沒有靈魂的軀體。可是,生命的意義和世界的起源是一個太大的課題了,我只是一個剛剛開始打量哲學這個金色殿堂的小孩。

我原本以為哲學是一門不切實際的學問,但當我讀完全書後才發現哲學其實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哲學是“關於天底下每個人都關心的一些問題的學科”。哲學所要解決的都是還沒有科學方法可以證明的問題——諸如善與惡、美與醜、生與死、秩序與自由等。我認為哲學不是科學,因為它沒有什麼精確的公式來計算、來衡量。哲學是對未知事物或不確切認識的事物的假設性解釋,是追求真理的開路先鋒。在我們的這個世界,僅有科學而無哲學,僅有事實而無洞察力和價值觀,是不能使我們免於浩劫和絕望的。科學給予我們知識,然而只有哲學才給予我們智慧。

《蘇菲的世界》有感5

“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有一天當你聽到或看到這樣的問題時,你會如何回答呢?你是否曾思考過世界的本源是什麼,人到底從何而來呢?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把我帶入了《蘇菲的世界》,我在神祕導師艾伯特的指引下,在神奇女孩子蘇菲的陪伴下開始了對人生、對世界、對社會的思索與探求。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我和蘇菲一樣企圖揭開層層謎團,然而在人生的長河中,人們依然不斷的在探索,在思考,世界的本源是什麼?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充滿魅力的哲學啟蒙書籍,書中描寫了14歲女孩蘇菲的神奇經歷,雖然貌似是寫給年青人的書,但書中對於哲學知識的啟蒙與指導,對於人性及對社會、世界的認識卻是適合各年齡層次的人們好好讀一讀的。全書用深入淺出的文字向我們展示了世界哲學從古到今的發展史,在介紹哲學史的過程中又不斷穿插着艾伯特與蘇菲,艾勃特與席德之間的神奇關係,以兩位少女蘇菲與席德的關係做為導線向讀者一層層展現哲學的神祕與奇特之處,深深地吸引了我。哲學這門學科對於我而言是比較遙遠的,少得可憐的一點點哲學知識來自於學生時期的一些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和自然課程、歷史課程,唯一能説出來的就是某某某是位世界知名的哲學家,但哲學到底是什麼,哲學是研究什麼的,和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呢?我一直沒有關心過。直到讀了《蘇菲的世界》這本書才使我對哲學這門科學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人類哲學的發展史也是一部人類現代科學的`發展史,與人類文明的足跡相印證,哲學家們在思考人生、研究哲學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推動人類文明的腳步向前近。文中的蘇菲是一個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極強的少女,而哲學正需要人類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才能不斷的進步發展。

歷史就像一條流動的河,思想的歷史就像這條河流,人們的思考方式受到宛如河水般向前推進的傳統思潮與當時的物質條件的影響。因此我們永遠無法宣稱任何一種思想永遠是對的。只不過就你所置身之處而言,這種思想可能是正確的。我想這就是歷史帶給我的一些思考。“我是誰”?人生如星塵一般在歷史的洪流中是渺小的,又是神奇的。“我思故我在”,哲學會使我們醒悟,而《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

《蘇菲的世界》有感6

馬兒為什麼叫馬,何為馬?在沒讀《蘇菲的世界》這本書前,我從來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可能是某一時間,我偶然從電視上看到了這種東西,從此我就認識了馬。

每天總會見到許多人,許多事,我卻從未提出一句:為什麼?不只是我,每個人都把這個世界想得太過理所當然。世界的多姿多彩,彷彿與我們無關,對此,作者用了一個很生動的比喻:宇宙就好像魔術師從帽子里拉出的一隻兔子,而我們人類則是兔子毛皮深處的寄生蟲。我們都在兔子的毛皮深處舒服的躺着,對魔術師的祕密毫無興趣。只有哲人不停的順着兔子的細毛向上攀爬着,探尋魔術師的祕密,我們比哲人們缺少的只是一個好奇心,一顆智慧的頭腦。

哲學家們不停地爬着,同時也不停地呼喚着沉睡的人們,他的呼喚,只能喚醒少數有頭腦的人而贏得大多數人的厭惡。蘇格拉底,最終將生命一起與哲學服毒自盡,耶穌亦如此。我佩服他們的.勇氣與精神,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德謨特里克斯在沒有任何先進設備的情況下,僅靠好奇與思索,提出原子理論;柏拉圖的兩個世界;亞里士多德的黃金中庸……我陷入了整個歐洲哲學,開始時很迷茫,有很多不瞭解。越來越發現其實哲學離我們生活並不遠,我可能不瞭解一些地域一些風土人情,但思想是沒有限制的。

人面對生活的態度也是互通的。蘇菲最終只是希德書中的一個虛擬人物。我們又是誰呢?蘇菲在希臘文化中是智慧的意思,蘇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也喚醒着我們生活的智慧。第一次讀《蘇菲的世界》,懵懵懂懂,第二次,第三次,我將收穫更多……

《蘇菲的世界》有感7

沉睡良久,我們忽然醒了過來。

從“現實”這個夢境,醒來到“被思考的現實”,世界漸漸有了一個輪廓,一切開始看清楚。

——題記

讀完這本書是在我十三歲零九個月的冬天。一個因為清醒而顯得有些凜冽的濕冷冬天。

期末考試結束那天,放學回家的公車上,滿座,我站在那裏,手拉着扶欄,用一種平靜的姿勢。車身略微有一點搖晃,白色的車身外殼被雨點敲打着,傳遞着細密瑣碎的聲音。

車廂內温暖而濕潤的氣流和嘈雜柔和的人語聲融會在一起。可以感覺到,細微的血管在體內跳動,突兀的存在,但是非常温和。就像車窗外冬天的冷雨。

然後我彷彿逐漸地聾了一般,聽不見車廂裏嘈雜的人語聲,非常之寂靜。但是可以非常清晰地聽到,感受到,冬日潮濕的雨點打在車身上。

我安靜地直視着玻璃窗,外面佈滿了雨點,透明淡青的顏色。偶爾兩滴滑落,拉開長長的痕跡。

“我們太過於習慣這個世界,以至於不再對它感到驚奇了。”

這句讓人如夢初醒的話,出現在《蘇菲的世界》的前面幾頁,作為一本哲學啟蒙書,這開頭真是微妙而精彩。對於在現實世界中逐漸被忙碌磨得粗糙遲鈍的人們來説,思考身邊這一切,似乎有些浪費時間和不切實際。

實際而忙碌地去生活並沒有錯,但一切微妙而深刻的思想和感受,都來自於細緻的思考和體驗。

海倫·凱勒在自傳中曾寫到過這樣一段話:

“有時我會試探我的非盲的朋友們,想知道他們看見了什麼。最近我的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來看我,她剛剛在樹林裏走了很長時間,我問她看見了什麼。‘沒什麼特別的。’她回答説。如不是我早已習慣了這樣的回答,我也許不會輕易相信,因為很久以前我就相信了有眼人看不見什麼。

我問自己在樹林中走了一小時,怎麼可能什麼值得注意的東西都沒有看到呢?而我一個盲人僅僅通過觸摸就發現了數以百計的有趣的東西。我感到樹葉的對稱美,用手摸着白樺樹光滑的樹皮或是松樹那粗糙的厚厚的樹皮。春天裏我滿懷着希望觸摸着樹枝尋找新芽,那是大自然冬眼後醒來的第一個徵象……”

人們對於自己身邊和擁有的事物,常常會覺得習慣和忽視,從某種程度上來説,這也是一種殘疾,一種麻痺。

而世界上總有一些人,畢生像個孩子一樣敏感好奇。他們不安於眼前的世界,神經質般地不斷求索,他們尋找着自然的法則,對於人文世界有着最高的關懷。

外貌醜陋的蘇格拉底不知疲倦的思索和謙遜温和的靈魂不斷髮問,相信真善美的柏拉圖書寫着自己的洞穴神話和理想世界,巴洛克時期和文藝復興交接下誕生的偉人莎士比亞讓世界的真假撲朔迷離,笛卡兒、洛克、史賓諾莎、休姆、柏克萊、盧梭、伏爾泰、康德、黑格爾、佛洛伊德……

他們都是哲學家,他們都敏感地意識到了生命這個龐大而神祕的存在,也意識到了温柔緊密圍繞在身邊的這個匪夷所思的世界,他們是思考者,他們是實踐者,是時代精神偉大的推動者和建立者。

世界和生命的意識形態在漫漫的哲學史上不斷奇幻地彎曲、翻覆、跳躍、變形。真相是什麼?最終是否有一個真相等待它們的迴歸?可能世界已經“是預先被闡釋的,就像化好粧匆匆赴約的女人”?

真相可能永遠不被解答。

但是,思索的過程,已經幫我們建立了一個更高的精神世界。

車廂搖晃着。温暖潮濕的氣流讓人心中靜好。

嘈雜柔和的人語聲或許並不是消失了,只是被排斥在主觀意識之外。細密的雨點以難以置信的頻率温和地敲打着車身。我只是靜靜地直視着玻璃窗。

車窗玻璃外佈滿了雨點,透明淡青的顏色。偶爾兩滴滑落,拉開長長的痕跡。

那樣的透明痕跡,彷彿是無規律可循。

但是,有了過去的軌跡,未來,也大抵有了輪廓吧。

簡評:人們往往對身邊的一切麻木而遲鈍,置身於大千世界如同生存在夢境之中,久眠不醒。作者受《蘇菲的'世界》的啟蒙,作了一次心靈的遠足,雖然最終無法揭示存在的真相,但這種精神之旅,無疑是有益的,它可以幫助我們試圖建立一個超越於現實的“更高的精神世界”。基於這樣的認識,作者從一次乘車的感受寫起,在一片嘈雜中有如此寂靜的觀照,這正是對思考之價值的生動圖解。因此,與其説這是一篇讀後感,不如説是一個思想者的心靈獨白:它引着我們超越於“夢境”般的現實,走向被思考的現實。一是現實的存在,一是精神的家園。

《蘇菲的世界》有感8

是否曾經想過,我是誰?我為什麼會在這兒?

我只知道,看這本書之前,我從沒思考過。可能不只是我,幾乎每個人都把這個世界想得太過理所當然——因為我們早已熟悉這個世界。世界的多姿多彩,彷彿與我們無關。就如作者用的比喻,宇宙就好像魔術師從帽子中拉出的一隻兔子,而我們人類則是兔子毛皮深處的寄生蟲。我們都在兔子的毛皮深處舒服的躺着,對魔術師的祕密毫無興趣。只有哲學家,不停的順着兔子的`細毛向上攀爬,想探究魔術師的祕密。

這本《蘇菲的世界》,帶着主人公蘇菲爬回兔毛尖端的同時,引領讀者進入了哲學殿堂。讓我學會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哲學是什麼?我想,可能,哲學就是認識自己,不一樣的自己。

合上這本書,回憶起帶給我感觸最深的“我思故我在”。或許,我們活着的世界也只是造物主寫的一本小説罷了,連我們是否真正存在都需要證明。笛卡爾説過:“我思考,所以我存在。如果我不存在,那麼我不思考。如果我思考,那麼人生就意味着虛無縹緲。”他認為,我們應該要懷疑一切,但不能懷疑“懷疑”這件事本身。這種觀點,讓我覺得與“莊周夢蝶”相類似。到底是周公做夢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周公?在處於“毛皮深處”的人看來,一個人在醒時的所見所感是真實的;夢境是幻覺,是不真實的。雖然,“醒”是一種境界,“夢”是另一種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莊周是莊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可是,這樣的一個思考,卻讓我犯迷糊,讓我感到了一種“人生如夢”的人生態度。

類似的種.種,這不禁讓我用最初的目光重新打量起這個世界。馬為什麼叫“馬”?鳥兒為什麼會擁有翅膀?難道只有人才會有思想嗎?……

《蘇菲的世界》——夢的世界,智慧的世界,亦是哲學的世界。就是這樣一個充滿未知、探索的世界讓讀者恍然發現自己原來已經在兔毛深處躺了那麼多年……

《蘇菲的世界》有感9

最近閲讀《蘇菲的世界》一書,對書中提到的柏拉圖的學説深感興趣,作者熱情的讚頌“哲學家總是試圖避開這類沒有永恆價值的熱門話題,而將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永遠 '真' 永遠 '善' 永遠 '美'的事物上”,即永恆的真善美,八年級年級讀後感:讀《蘇菲的世界》有感。柏拉圖卻是做到了,他是一個真正的哲學家,千年之後當我讀到他關於理型世界的學説時,我徹底地為這位偉大的哲學家所折服,他當之無愧為歐洲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的思想至今影響世人,為人們思考世界,觀察世界提供一種思路和方法論。

理性世界認為世界上的'萬物都是不完美的,萬物都是理型世界投影到現實世界的影子,是萬物的模型。所以世界上沒有50塊一模一樣的薑餅,但可以有50塊近似的薑餅,這些近似的薑餅都是由一個模型所製造出來的,這個模型就是理型世界。

那麼我們推而廣之,人呢?人是否也是理性世界的投影?如果是的話,就可以解釋人為什麼是不完美的,因為投影下的人類和萬物一樣,都是有缺陷的,但是人有和其他動植物不一樣,他可以通過主觀的能動性,比如,讀書,學習,法律等手段使自己變得完美,這樣的話,我們可以總結為,人總是需要朝着完美的自我發展,追求理型世界中的自我。

而柏拉圖又言道,人除了有變化的身體外,還有不朽的靈魂,靈魂在迴歸,或者是回憶起理型世界一切的過程即釋放靈魂的過程,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釋放靈魂或者都會釋放靈魂,只有真正釋放了靈魂的人才能迴歸到理型世界中。

那麼怎麼能釋放靈魂呢?蘇菲的世界中並沒有詳細介紹,我們是應該按照朱熹所提倡的“明德至善 格物致知”還是説應該學習陽明先生的“心學”,達到“知行合一”呢?這些都是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的,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不斷的讓自己進步,把所學的和所知的相結合。

《蘇菲的世界》有感10

14歲的少女蘇菲在放學回家後收到了兩封奇怪的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從此開始,蘇菲的命運改變了。在一位神祕導師的引導下,蘇菲開始學習哲學,試着破譯這個世界的謎團。可是蘇菲發現這個世界遠比她想象中更離奇古怪……

一開始,我真的以為這是一本偵探小説,否則怎會如此引人入勝讀着讀着,才發現這是一本關於哲學的書,我今年12歲,上五年級,在我的概念裏只明白有哲學家的存在,並不明白哲學是怎樣回事。媽媽説,哲學這個詞,解釋起來有點複雜,能夠打個比方,醫學家研究怎樣治病救人,植物學家研究怎樣栽培植物,使花開得更好看,果實結得更豐滿,味道更鮮美,史學家研究國家政權怎樣興盛怎樣衰亡。哲學家呢,不研究具體的東西,他們會把剛才那些學者的成果進行一一比較,發現不管是人也好,植物也好,國家政權也好,它們都得貼合一個生長、興盛、衰弱、死亡的過程,沒有例外。哲學家就會把這個過程用到其它地方,分析其它事物,比如動物、人性、等等。所以哲學應當就是研究事物普遍規律的一門學問。

如此説來,哲學應當枯燥乏味、神祕而深奧的,可《蘇菲的世界》卻如此生動,它刻畫的蘇菲就是一個勇敢、聰明的女孩,她有着強烈的好奇心,有不斷探索這個世界的慾望,從蘇菲身上,我也開始學會了思考,人必須得堅持一顆“好奇”之心,我明白天是藍色的,草是綠色的,這種理所當然的.存在讓我失去了思考的價值,就像學習,對書中的知識、教師傳授方式,從不咀嚼就欣然吞下。一個人失去了好奇心,便也失去了對事物探索的精神,進而我們的思維開始被固定,最終因為惰性變得呆板,毫無創新可言。

多對這個世界問幾個為什麼,你會發現這個世界的一切好像也不是那麼理所當然的存在着。《蘇菲的世界》是值得一讀的,它所展示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哲學,更多的還是關於生命等的有意義的問題,它讓我學會了用哲學的角度,重新看待世界,重新認識自我。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要用它來尋找光明!

《蘇菲的世界》有感11

《蘇菲的世界》可以説是本哲學的啟蒙書籍。它像是本故事與哲學的融合,其中又有歷史並存。只有靜心閲讀,才能瞭解那無比深邃的內涵。

“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一些我們在平常看起來無比深奧的問題,卻已在開頭提出。接下來,是在惡補與之相關的知識,也恰恰講述了一些哲學大師的理念。“文藝復興運動,巴洛克時期與啟蒙運動、浪漫主義時期”這些偉大的歷史文化紀元,又無不在闡述着新思想的產生與發展。

而每一次思想潮流湧動的背後,是我們內心本有的好奇心的驅使。假如沒有幻想,就根本不可能會讓我們開始思考人類的本源,廣開的思維讓我們提出了諸多問題,然後才能像愛迪生一樣去不斷地解答。例如上帝,這些在我們心中或許毫無意義的存在,在西方人的眼中,是信仰,是美好的`象徵。

亞里士多德、柏拉圖、蘇格拉底……這些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就是憑藉着不同於常人的毅力及不多的好奇心,方才成就了非常難以達到的人生。剛開始研究那一小小的哲學時,就聽到好多人都在高呼“太難了”!而當我真正地把自己當做了蘇菲,一次次回答着書中所給出的問題時,便得以慢慢發覺自己的回答終於能夠與書上的沾邊了。越是好奇,越爆發出了對求知的渴望,越是好奇,越不斷提出難以回答的問題。

在好奇的驅使下,我們愈來愈愛探索,才獲得了更多的見解。哲學本就是思想的產物,在某一時刻,必從無到有。

好奇,千百世界。

《蘇菲的世界》有感12

這個暑假,老師讓讀三本書。前兩本是統一規定的,而最後一本是我需要在給的幾本書中選一本的。在此,我毫不猶豫的拿起了來自挪威的喬斯坦·賈德的作品《蘇菲的世界》。

這本書我很久之前就讀過了。這個暑假,我重新翻開了這本書,這使我不禁回憶起了故事裏許多情節。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位名為蘇菲的14歲少女在一次放學回家收到了一封離奇的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從這一天開始,蘇菲開始不斷收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迷團一樣在她眼底展開。在一位神祕導師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祈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她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和後天的知識去企圖解開這些謎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想象的更詭異、更離奇。

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並不知道這是一本哲學書,我也從未思考過哲學是什麼。但當我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會像蘇菲一樣,去思考書中的哲學問題,有的時候我還會因為去思考一個問題而躺在牀上久久睡不着覺。

其實從表面來看,這是一本哲學知識的書。但實際上,它也算得上是一本歷史書,甚至是一本懸疑小説。看到後面,我越來越覺得後面的這些哲學知識枯燥乏味,但一直支撐我看完的是什麼呢?是故事情節。帶着這份好奇,我選擇讀完了它。

書中介紹哲學家時,也同時介紹了許多歐洲古代的'歷史文明。中世紀,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內容,似乎與哲學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書中也做了一定的介紹。而席德是誰,席德的父親是怎樣一個人,這兩個人疑慮又將整個書變得有一點懸疑色彩。當我看到狗開口説人話,香蕉皮內寫着字,蘇菲的哲學老師把她叫成席德時,我不禁打了個冷顫。

這本書最最令我記憶深刻的一段就是蘇菲和她的好朋友喬安出去露營,然後偷偷潛入哲學老師的小木屋發現了很多稀奇古怪的東西的那件事情。如今我想起那段情節我仍然有些緊張、激動、害怕。

在書的結尾,席德與她的父親和蘇菲與她的老師的位置關係完全顛倒了,原來蘇菲對於席德的疑惑變成了席德對於蘇菲是否存在的猜想。似乎將他們換個角度,故事又會產生新的趣味。

《蘇菲的世界》有感13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祕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

就這樣,在一位神祕導師的指導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與此同時,蘇菲不斷接到了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跡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蘇菲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跡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

因為時間太短暫,我花了幾個晚上就把這本書看完了,內容太多了,結果什麼也沒發現,記住的也很少。印象非常深刻的倒是作者的構思。書的開始幾章,不覺得有什麼異常,但越往下讀,越覺得詭異,彷彿作者也有預料不到的結尾似的;尤其是那個哲學宴會,真是個悲慘的結局,也真是個奇怪的想法。這奇怪的'是蘇菲和艾伯特竟然漸漸察覺到了少校和席德的存在,而這種察覺又是通過少校的筆寫出來的,這種角色的反抗,一邊是虛幻的,因為它和角色一樣,存在於少校的內心;一邊又是真實的,因為它是蘇菲和艾伯特的真實情感,脱離了少校的控制,最終獲得了成功。被創照者的安排下逃出了創造出的世界,同時也逃出了創造者的安排,這個小小的扭結,使人有一種糊塗的感覺,真實其實就是虛幻,二者無法分開。小説原本是虛幻的,就必須用心去承認小説裏所謂的現實世界,唯有這樣去讀才能把自己融入道小説中,體會書中任務的喜怒哀樂,激起共鳴,最大顯得地去體會作者地原創動機。可是當我把小説中的世界當成是真實的時候,作者筆鋒一轉,竟然搞出了原來的世界也是虛幻的現實。在那一刻,衝擊在心間的感覺竟是昨天已成虛幻,一切事情在我腦海中好像都變得千奇百怪,一個又一個的版本在腦海中浮現,到底那個版本是真?這好似看美國的恐怖片,總會給人驚聳的感覺。剎那間,我不知道自己是誰,誰又該是我,最可怕的是連自己是否存在都需要證明呢……。

蘇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學的發展史,但哲學與科學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與人類文明的足跡點滴相印。與其説是在看一篇哲學史,倒不如説人類文明的通史縱會眼底。在浩瀚的歷史文明的發展史中,每一個我不過是道星光。一點水滴。那段深夜裏在教堂以小時衞單位計算曆史進程的對白再明白不過。它反襯着個人生命的短暫,無不倍覺珍惜與傷感。”我思故我在”!?可我茫然要問,我存在嗎?不過是在這個時候在這個特定的空間的相對存在罷了。試問多年以後,一切都歸於湮滅之中,我會存在?渺小的我會存在過,或曾經存在過?

《蘇菲的世界》有感14

賈德所著的長篇小説《蘇菲的世界》已翻譯成64種語言,全球銷量超過4500萬冊,被譽為“二十世紀百部經典著作之一”。作者用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講故事的手法,探索與思考人生本質與人生終極意義。

雖然這是一本中國小生推薦必讀圖書,是一本最簡明有趣的哲學入門書,但對於我來説,還是無法靜心去看,去想,無法琢磨其思想內涵,進行定性。總覺得這些探究哲學的人想的東西太多,喜歡深究,喜歡探討,喜歡反駁。總是在不斷思索中走向清晰,解開謎團,瞭解真相。還真有種撥開雲霧見太陽的幾分執着。可事實並不簡單,往往是解開一個謎團,又進入另一個謎團。

我的教學生涯就像一個個謎團,我常常在想:我到底為什麼而教,為生活,為能力,為孩子?好像都有吧!我又教給孩子們什麼了,知識,能力,做人?我不得而知。我對孩子們的影響又怎樣,正面的激勵還是負面的消極?我希望是美好的。他們與我共處時是欣喜還是厭煩,離別時是不捨還是解脱?我想我的人緣不會很差的。可事實又怎樣呢?

前幾日,我前腳進辦公室,後腳就有“小不點”跟上來,向我彙報剛剛發生的打鬥事件:何天浩搶別人的零食,搶不到就拳眼相見,打了三個同學。那三個被打的同學氣呼呼地拽着他來見我,我正準備拿出我的殺手鐗——教鞭來訓斥他,可他一向是個不願接受批評的孩子,只要責備他,他就瞟白眼,一臉的敵意,一臉的不屑。用這種方法去制服他,恐怕是解決了一時,卻解不了他們之間的恩恩怨怨,恐怕這一打,打的不是錯,而是愁,而是恨。像這麼驕傲的傢伙,只能讓他自己承認錯誤了。

我連忙把他拉到我的身邊,問清情況,並給他分析分析打人的嚴重後果,最後我同意他説出的解決辦法——給人道歉。他本以為一聲“對不起”可以抹去他那罪惡的舉動,嘴角處流露出不經意的一抹笑意,但對面的同學察覺了,當他説完一聲道歉,同學並沒有馬上搭理,趁此,我讓他向受傷的同學一個個的道歉,説着説着,他的喉嚨漸漸沙啞了,眼眶裏淚水也直打轉,自那以後,上課總喜歡趴在桌上的.他變得特別的精神,這淚水應該是心靈的洗禮吧!

都説小孩是無知的,可事實呢?他們聰穎過人,他們知道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只不過他們自制力很差罷了。也許我的教育方式方法要改變,在把握原則的基礎上,多聽聽孩子們的心聲,讓他們在輕鬆愉悦的環境中健康快樂的成長。

孩子們需要我,我需要更多的思索,需要更多的探究······

《蘇菲的世界》有感15

第二次讀《蘇菲的世界》,我又在裏面學到了很多東西。

這本書主要講了一個叫蘇菲的女孩,收到了一個神祕人的來信,通過這些信,她領悟到了很多哲學。在神祕人的.幫助下,她知道自己只存在於一部書中,並逃了出來。

整本書可以説得上是撲朔迷離,但又結構清晰,有一個整體大框架,書中還夾雜着很多哲學,讓人感受頗深。

通過閲讀這本書,我像書中的蘇菲一樣,慢慢的領悟了一些道理,正確來説,是哲學。而這本書也給了我很多寫作技巧,像作者一樣在文中埋下一個“定時炸彈”,在寫作前思考出一個大的框架。“定時炸彈”可以讓讀者更有興趣將文章讀下去,找出謎底;大框架可以讓文章更加清晰,不會漏洞百出。

閲讀這些名著,我在裏面學到的不僅僅是內容,更是那些寫作大家的技巧。在我讀這些書的時候,就像是那些作者在向我講課,告訴我怎樣埋下一個好的伏筆,怎樣構造一個好的框架,怎樣將內容變得充實而又能引起共鳴。

讀了《蘇菲的世界》,我相信我學到的不只是哲學,更學到了那寫作家總結下來的寫作經驗與技巧。

寫後小記:讀名著,我從中學到的技巧,我會靈活運用到我的寫作上!

標籤: 蘇菲 有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5lo0d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