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聽講座有感(15篇)

聽講座有感(15篇)

聽講座有感1

今天有幸聽了王老師《英才是如何培養》的講座,總體感受很平實,也很實用。以下是王老師的一些教育觀點:

聽講座有感(15篇)

1、 成功與否,關鍵不在於能力,而在於你是否“真得很想”。只有你有了明確的目標,並“真得很想”達到你的目標,那就是成就你夢開始的地方。(我個人的理解“真得很想”不是空想而不行動,而是全心全意、全力以赴的執着與毅志。這對我們絕大多數人來説自然是成功與否的.“關鍵”。)

2、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老師,沒有人可以替代。(你也不要去設想誰會完全替代你去完成教育你孩子的歷史使命。)

3、 家長對待孩子絕不可草率行事,要慎言慎行,杜絕不理智的言行傷害到自己的孩子。(情緒化的言行對孩子的成長最為有害。)

4、 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但父母要懂得幫助孩子去研究學習、研究未來發展之路。

5、 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不應是語言上的,身體上的,時間上的,而應是心靈上的。傾訴與傾聽是最好的溝通方式。

6、 孩子的問題就是家長自身與家庭問題的集中體現。

7、 差生的產生是屢戰屢敗、並屢被人否定的結果。轉變差生的關鍵就是讓他享受到進步的過程與成功的喜悦,這其中,鼓勵培養孩子自尊、自強、自立最好的方法。

8、 要努力在孩子眼睛發亮、笑臉開放時對孩子進行教育。

9、 孩子的心理成長是一個由他人評價為主到自我為主的過程。

10、 讓孩子變笨的十大策略:

一是過分要求;二是處處干涉;三是追求完美;四是重視高分;五是父母不合;六是不準發問;七是事事代勞;八是限制遊戲;九是鼓勵聽話;十是拔苗助長。

11、 成就自己就是要激發內心超越他人、超越自我的野心與霸氣。一個人可怕的不是看不到自己的差距,而是看不到自己巨大的潛能,激發自信心。

12、 如果需要努力的事太多,請從最容易的一件事開始,退到最原始的狀態――這裏也是夢開始的地方。

聽講座有感2

今天下午,我們學校請來了中國心靈美育第一人高兵來為家長及老師進行講座,這場講座的主題是“智慧父母”家庭教育講座,雖然主要是針對是家長朋友們,但是作為老師的我們聽完之後,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教育的思考。

他講到:“好農民不讓莊稼枯萎,好父母不讓孩子自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帳户,你賞識他就是存款,抱怨他就是取款”;“萬物改變從我開始,我是一切的根源,愛是所有的結局”;“父母太愛孩子卻不懂孩子,不會愛愛為害,愛是需要學習的能力!”

這些觀點在我看來,就是學會賞識孩子,學會正確的愛孩子。賞識教育在教育界已經提出了十幾個年頭,賞識教育是一種心態教育,從某種角度來説就是一種找感覺、找自信的.教育。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更需要別人的肯定與賞識,以戰勝自己的恐懼與自卑,讓心靈有一種安全感。説到這裏,我就想到在我們的日常教學工作中,我們的老師都是很敬業的,對待學生都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都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但是有時候被學生“氣瘋”的時候就會失去耐心,説出一些打擊學生的話來,或者聽到一些老師説到“以批評為主”的話。其實,我們想想,我們作為大人,大部分時間還是願意聽到大家對你的肯定,這樣我們就會更有動力讓自己變得更好,更何況小孩子呢?但是也不是沒有原則性的去誇讚他們,錯的地方還是要讓他們認識到自己是錯了,對他們應該嚴愛有加。

高兵講到,父母是標兵,是榜樣,使孩子模仿的對象。那我們老師呢?是一樣的,甚至在孩子們的眼裏,我們比父母還要神聖,我們應該言行一致,言傳身教的對孩子們進行教育,這樣孩子們才會更加的信服我們。

聽講座有感3

“學校要舉行法制教育講座了!”聽了這件事我先是十分高興,後來便起了疑問:法律不是大人的事嗎?和我們小孩有什麼關係?這次舉行講座的目的又是什麼?在這一連串問題的驅動下,我決定明天好好的聽這一次的講座,解開這若干個問題。

很快,學校舉辦的講座就要開始了,天公也在作美,太陽被雲遮住了,一點都不熱。我和同學們高高興興的拿着自帶的小凳,和隨身的筆記本來到了操場上,講座也開始了!

主持講座的是萬警官。在她的演講中,我知道了什麼是犯罪,青少年犯罪的危害,怎麼通過法律保護自己。而開始的疑問也就就此化解了,原來法律是每一個公民都因該遵守的`,就像我們平時所講的“規矩”,違反了“規矩”當然就要受到“懲罰”嘍。當然,我們國小生也不例外。學校舉行這次講座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懂“規矩”守“規矩”的好孩子。

知道了這些,我並沒有就此罷休,因為我想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識。萬警官講述了一個又一個青少年犯罪不爭的事實,讓我瞭解到犯罪的不僅僅是成年人,未成年人也有犯罪,聽了這話,我決定不能向他們一樣誤入歧途,遵紀守法。

很快,講座就結束了,雖然只有短短的40多分鐘,但還是令我意猶未盡。聽完講座後,我受益匪淺,自己平時要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要增強判斷能力,這次講座還給了我許多的啟發,我會一直受用。

聽講座有感4

這個星期,我們注重素質教育的逸夫國小,又組織了一次關於法制教育的主題活動。

星期二下午臨近第三節課時,同學們都手捧筆記本,有説有笑地走進了大多媒體教室。原本空曠的大多媒體一下子擠滿了人。我坐在中排,還算前面。我本身就對法律很感興趣,學校能安排這樣的活動,真是合我胃口。一陣優美的鈴聲響過之後,一位穿着黑色正裝的年輕阿姨走到了多媒體講台前,自我介紹説她是本節課的主講人——來自德清縣人民檢察院的趙哲含,她這次主講的題目是《未成年人犯罪預防與自我保護》。我們報以熱烈的掌聲歡迎趙阿姨。隨後,趙阿姨打開了她的筆記本電腦,通過多媒體的大屏幕向我們介紹關於未成年人犯罪的種種原因和過程,這總的能概括為一道算式:“14—17週歲+8種違法行為=未成年人犯罪”。趙阿姨的講課風趣幽默,引人入勝,不知不覺中連同學間吵鬧的`聲音也沒有了,幾乎所有的同學都在認真聽講、做着筆記。趙阿姨還為我們準備了一些近年來她經手辦理的案子。為了保護案犯的隱私權,趙阿姨還細心地把每個人名都換成了金庸小説裏的人物。在案子的最後,總會寫着一些小提示。那看似瀟灑的人生,其實有着多少悔恨的淚水;那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其實藴含着多少人生的哲理。看到最後,我不禁又陷入了沉思:為什麼總有那麼多人走上了一去不回的路,為什麼悔恨的淚水總是那麼多?希望經過反省,浪子可以回頭。

聽講座有感5

11月18日, 我校全體教師齊聚在學校多媒體教室,聆聽了一場由北京師範大學錢志亮教授帶來的精神大餐——精彩紛呈的《生命視野中的教育觀》講座。錢志亮,北師大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導師,他曾任北師大實驗國小書記,兼任中國兒童安康成長專家委員會祕書長、中國教育學會中青會祕書長、國家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工作專家委員。在報告中,錢教授語言幽默、表情豐富、表演生動,闡釋了對生命、對教育的態度和理解,解讀了生命和教育的意義。

錢教授指出:生命來之不易,要好好珍惜。生命的誕生是奇妙,一個人的出生是10億分之一的機率,簡直是一個奇蹟。他説要去了解生命才會敬畏生命,才會珍惜生命,才會善待生命,才會呵護生命,從而捍衞生命。

錢教授還指出:無條件接納每個學生是教師最基本的良心。這是為人師者的基本道德,也是學校之所以為學校的基礎。學校本身是應是海納百川的,不管貧富貴賤,不管高矮胖瘦,不管美醜美惡,只是適齡兒童,我們都應給予接收並保護好,因為這是一個鮮活的個體。孩子的一切是父母給予的.,孩子之間的差異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定型了,孩子沒有錯。

錢志亮教授在講座結束前給了教師們八個建議:不否認夢想,不一成不變,不只憑經驗,不轉移壓力,不強行灌輸,不動輒告狀,不隨意懲罰,不只盯缺點。確實,孩子是弱勢羣體,是需要被我們保護的對象,應該多看到孩子的閃光點,多鼓勵少苛刻。

在演講中,錢教授親切幽默的語言、出神入化的演示,恰到好處的互動,給了在場的老師們一次強烈的生命教育的震撼,讓為人師者對生命的理解、對生命教育的定位更加明晰。

聽講座有感6

近期園長將自己在XX幼教峯會中學習的內容和光盤同我們分享,讓我倍受啟迪、收穫連連。印象最為深刻的講座之一就是華愛華教授“遊戲與教學”講座,帶着對遊戲活動的疑惑,我從遊戲這個永久的話題中,感悟了華愛華教授對遊戲的不同解讀……

一、感悟“教師要做孩子游戲的玩伴”

平日中,我們的教育活動看似很嚴密,從網絡圖到活動安排、區域活動和家長工作,可以説都在預設的計劃之中,我們的遊戲也是圍繞教育目標設置的,孩子們在老師的調控下完成指定的任務,在區域活動中孩子們操作着老師準備好的一切,缺少了應有的快樂和自由。而華教授就教師怎樣將“遊戲與教學兩者融合、互為生成”這個問題,針對現在的幼兒園遊戲狀況及老師提出了其積極的主張。

首先教師要認同幼兒的興趣需要,即遊戲不能由老師安排,而應該來源於孩子們的興趣,教師關注孩子的興趣去向,根據孩子的興趣需要創設遊戲,從孩子的遊戲中捕捉教育契機。華教授舉例《運水》活動,就是老師根據孩子們在遊戲中利用布運水成功的事件,讓老師發現教育契機-所有的布都能運水嗎?從而設計開展了一節精彩《運水》活動。這讓我想起自己平日的工作,孩子們也運水玩過,有過很多類似的趣事發生,但是就沒有抓住教育契機,忽略了孩子,沒有真正的關注、觀察孩子,華教授的講述讓我重新審視自己,放手的同時,要把眼睛和心留在孩子身上。同時華教授對教師在介入幼兒的遊戲時,應在觀察的基礎上確定介入的時機和方法,結合《搭杯子》的活動給我們詳細的.講述了老師正確的介入對孩子認知發展的重要性。回顧我們的教學活動,則像專家所説的“我們的孩子就像一個個童工或打工者,在操作着老師準備好的一切”,也許平時幼兒是通過遊戲來學的,教師是通過遊戲來教的,但同時需要我們給幼兒遊戲中的自由,讓主題學習遊戲化!遊戲應該成為教師解讀孩子的窗口,在遊戲中,我們要關注每個孩子、關注每個孩子的行為和需要,讓遊戲滿足幼兒的心理、情感和能力發展的需求……

二、精彩的案例,全新的遊戲詮釋。

華教授不僅幫大家把“遊戲與教學”相關的許多概念梳理清晰,同時還通過大量的源自幼兒中的精彩實例,讓我感受到了她理性的分析能力、執著的反思精神,生動地展現了自己在實踐中是怎樣把遊戲和教學整合起來的。精彩的片斷、機智的表述展現真正將“遊戲”歸屬兒童的嶄新的人本理念,也讓我深深地為她善於觀察、理解和支持孩子的行為折服,更為她的孩子們在遊戲中所表現出的大膽、聰明和自信而感動,是我努力學習的目標。

三、有感於“讓幼兒在遊戲中學習,遊戲中成長”

觀看講座視頻,華教授提出了這樣一段話“教師必須具備三種能力:一是準確解讀幼兒遊戲行為所藴含的發展水平;二是判斷課程目標與幼兒當前發展的可能性;三是支持幼兒行為意願前提下的引導機智。如果教師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教學與遊戲結合導致的結果是教師控制遊戲,即教師為集體教學進行情景化設計,成為幼兒在老師的直接控制下進行的集體學習,教師為活動區設計大量作業性操作材料,成為教師用道具來控制幼兒行為的個別化學習,幼兒園出現了許多虛假的遊戲,幼兒失去了遊戲的自主性,教師也為此苦不言堪。”讓我回味無窮,反思無數、更讓同樣作為幼兒教師的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行為。今天的孩子需要什麼?我在其中能教什麼?今天的孩子應該學習什麼?我在其中該怎麼教?”

講座中華教授提到了《指南》裏“遊戲與教學的關係”,促使我再次翻看《指南》,細細品讀,我認識到《指南》的實施賦予我們教師“以幼兒發展為本”教育理念,要求我們真正轉變角色去關注、理解發展中的幼兒,瞭解孩子的現有水平,把握遊戲的價值目標取向,萌發其遊戲介入的願望,為孩子創設有意境的、豐富的遊戲環境。通過睿智的預設與思考,適時地因人而異的介入支持和指導來引導孩子不斷地積累經驗,產生遊戲的靈感,在快樂的遊戲中獲得經驗、獲得成長。總之,學習與遊戲的整合是在遊戲和學習相關因素的互相促進、互相融合的過程,在以後的學習和工作實踐中我要進一步引發幼兒自己確立主題,特別留意平日裏幼兒談論的感興趣的話題、以便於每一個孩子在遊戲的互動中得到真正的發展。

通過本次培訓,讓我對遊戲有了新的認識和啟發。同時,我也深切感受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需要不斷的接受新理念、新信息,不斷使自己在專業化成長的道路上不斷進步,追求新的發展。最後用華教授的一句話“幼兒通過遊戲來學,教師通過遊戲來教”,亦讓我們伴隨孩子們的遊戲成長吧!

聽講座有感7

對於我們這些涉世未深的國小生來説,“税務”是個被蒙上一層薄紗的朦朧字眼。“不清楚”、“大概”、“差不多”,是我們對它的第一形容詞。但隨着我們年齡的增長,,也不由對這個詞兒開始好奇起來。

恰好,學校舉行了一場税務講座,於是,帶着滿心的期待,我坐到了觀眾席上,聽一位來自蓴湖税務局的大姐姐為我們解答心中對税務的疑惑。

大姐姐用娓娓動聽的語調為我們講述了“税收的起源”“税收的運用”等等,我心中的謎團層層的剝開了……

原來,税收指的是國家與納税人在徵收、納税的利益分配上的一種特定分配關係。它以“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為基本理念。

為什麼説它“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呢?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的學校。從老校園搬到新校區,學校的變化有目共睹。但你有沒有想象過,我們造新校的的本金從哪來?募捐顯然是不現實的,從在校教師員工的工資中扣也不可能。這時候,税收制度就派上用場了。它將以前商業個體户每月所繳納的個人税聚合在一起,無數條溪流匯成大海,從而撥出建立我們學校的本金。這就是它“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體現所在。

按照這種邏輯,如果我們能很好地利用税收,它就將會給我們的國家帶來穩定的經濟收入,給支援災區、建設公益性場所帶來可靠的基金。

想不到,小小“税收”二字,卻藴含着如此龐大的奧祕啊!

聽講座有感8

很有幸我聆聽了伍新春教授的講座《教師工作壓力管理與職業倦怠預防》,原本以為是個枯燥無味的講座,可當他用事例來闡述、來解答“認識教師的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影響壓力管理與倦怠預防的因素”、“教師壓力管理與倦怠預防的對策”這三個問題的時候,我被感染了,他説的不就是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嗎?社會壓力、職業壓力、組織壓力、自我壓力,這些都是工作壓力的來源,為此就會產生了職業的倦怠。這時我想到了曾經的我,當出現焦慮、煩躁、憂鬱、不安等情緒時,往往不去排解自己的情緒、不去溝通、不去傾訴,就會感覺自己很壓抑,也沒有足夠的耐心和能力去做能改變的事情。

伍教授對此提出了預防職業倦怠的措施,他説作為管理者,要預防教師職業倦怠的產生,除了要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比如定期進行心理健康的查體,經常講授一些健康的.知識外,更重要的是通過管理機制的改變,增強教師對學校的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創造機會搭建平台讓老師提高專業能力,展現才華,獲得個人價值的認同,獲得職業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就如現在的我來到了這個實行民主開放管理模式的單位,領導人性化的管理,對教師物質與精神上的支持,讓我找到了讓自己身心愉悦的途徑,不封閉自己,不把自己禁錮在世俗標準裏,做自己的主人。

人要有一個好的心態,保持一種純粹、一種純樸,無論處在怎樣困厄的環境,穩住自己,堅定信念,這就是陽光的、積極地、向上的。

聽講座有感9

一、上課充滿激情。

吉老師上了一堂《乞巧》古詩學習課。這堂課是給三年級的學生上的。我們的學生無論從基礎上還是從課外閲讀的知識面上,都是無法與她所帶的學生相比的。剛開始時孩子們特別拘謹,甚至連詩句都無法通順的讀下來。可是吉老師卻用她深厚的文化底藴與學識引領着學生,讓他們從混沌中慢慢地走向明朗。由拘謹中走向大膽積極。在這堂課上吉老師自始至終感情充沛,精神飽滿,嗓音清亮,深深的感染着每一個孩子,最終高效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學生能夠學有所獲,令人佩服。

二、教學安排緊湊。

吉老師乾脆的語言,精練的評價,到位的手勢無不透露着快節奏高效率的教學風格。她的課知識容量多,但卻不顯得緊張,反而井井有條。感覺吉老師的課就像一塊巨大的磁鐵緊緊地吸引着學生,也吸引着在場的聽課老師。

三、語文積澱深厚。

如果説以上都是外在需要學習的東西,那內在的語文功底則是我今後主要學習的方向。我觀察到學生們面對龐大的課堂容量非但不覺得累,反而越學越有勁。這一切源於吉老師深厚的語文積澱,是她用詩般豐富的語言營造了整個課堂氛圍。

四、教會學生方法

不管是課堂上還是講座中都能夠體現出這一點,語文教材只是例子,我們老師要通過例子去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這是學生能夠獲得終身學習能力的重要點。吉春亞老師給我們點亮了智慧的明燈。她與眾不同的教學魅力,真可謂名不虛傳。聽她的課是一種享受,值得我回味的同時也帶給我許多思考。她與眾不同的教學風格是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滋長的。那種內在的底藴只有在自己不斷的學習中才能積攢。好書+實踐+反思=成長,努力的方向!

聽講座有感10

對於國學的真正瞭解是從上了黃世坦教授的國學講座開始的,以前只知道國學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對它沒有多少的瞭解,也沒有將它聯繫到平時的各個方面,不過現在知道了國學有多麼博大精深了!

中華傳統文化是文明的結晶,通過國學講座這門課的學習,我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了新的體會和理解。

一是認識上的轉變。

在以前的學習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只知道是儒家學問,還有些封建思想意識,認為學這些也沒有多大的用處,與自己的以後工作關係不大。然而,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為我們後人所品讀,並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學習的重要。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悦。學習新知識,温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悦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另外,從專業的角度來説,學好國學,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們高翻學翻譯的學生來説是至關重要的。你很難想象,一個連自己國家文化都不瞭解或知其甚少者,又怎能去學好另一國家的語言?又怎能做好這兩種語言間的翻譯工作? 三是努力踐行。孔子在《論語》這部書中,教給我們很多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這些道理看起來很普素,這些辦法有時候在原則中透着一些變通。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麼是好事情,什麼事情是壞的。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説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説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説得多,不如説得少,説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在與人打交道時,要為自己説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説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説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他人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於承擔責任。

三是孝道及感恩的重要。

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更不能缺少孝道了,孝道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存在與我們周圍的各個方面的。子曰:“子欲養而親不待”,一個人心在哪裏,時間才會在那裏。我們要“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四重恩即,父母恩,師生恩,國土恩,眾人恩。為何要報父母之恩?

那叫生之恩,養之恩。生育養育之恩,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沒有父母,我們就不會長不大,多麼大的恩德;為何要報教育之恩?因為沒有教育,我們就不會認字,沒有教育,我們就沒有知識,沒有智慧。但是我們想想:從小到大,這些人有哪個人,吃過我們一塊糖;哪個人吃過我們一塊點心。為何要報國土之恩?因為文化傳播可以沒有國界,但是企業家,科學家必須有祖國; 最後度一切眾生,為民生立命,為天地立心。所以我們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天天把祖國,比喻成母親;把黨比如成母親,把黃河叫母親河,我們把山河比喻成母親,讀過《道德經》的人都知道,老子把道德經比喻成母親。一個人連孝道都沒有,沒有愛心的人,他如何去愛國家,愛黨,愛他自己,愛他的工作呢!汶川地震後世界才知道,為何我們的官員叫父母官,為何我們的JUN隊叫子弟兵。我們要時刻對這些最可愛的人心存感恩之心。

身為當代一名大學生,我為自己是中國人而驕傲,我為中國有着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而自豪。在我看來,學好中國傳統文化是一份神聖的責任,更是我們語言類學生的光榮使命。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在穩步進行中,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崇高理想之實現指日可待,那就讓我們一起為民族之復興添磚加瓦,為中華之崛起貢獻力量吧!

聽講座有感11

學生的情感很豐富,表現得活潑和精神奮發,具有高度的易感性,他對人、事都十分認真、熱情,有時會因一件小事而狂喜,也會因為一件小事而痛心。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力求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並帶有強烈情緒色彩的意識傾向。學習興趣他能使學生對感興趣的東西給予優先注意並促使學生一往情深地去研究它、領會它和掌握它。沒有學習興趣,不可能有對新知識的探求。興趣教學就是教師使用各種各樣的手段和方法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到學習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需要的滿足,是一種最大的樂趣,以樂學激發觀察,增進記憶,促進思維和想象,獲得成功的歡樂。

一、提高學生對課程的認識

學習興趣產生於學習的需要。每一門課程的開設都有其專業特點和必要性,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生對該課程的認識程度有關。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幫助學生認識各門功課的重要性,為什麼要學習這門課,學習這一門課與其它課程有什麼關係,學習這門功課與我們將來走向社會、就業有什麼作用。要讓學生認識學習的社會意義,把自己的.學習和民族的興旺、祖國的前途、人類的命運聯繫起來,從而使學生產生責任心和緊迫感,提高他們的需要水平。

二、把握課程的難易程度

課程的難易程度要與學生的水平相適宜。程度太難,學生學不會,沒有成就感,就不會有興趣學習,成績越差,學習越沒興趣,形成惡性循環。程度太易,平談無味,學習也沒有興趣。教師把握教材難易適宜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第一步。

三、導課要有新意,課堂教學要有波折

課程的引入要新穎,有創意,要不斷變換。比如從科學家故事,一個笑話,一個動作,一個實驗,一種社會現象等。良好的開端是成功了一半,引入新課要不斷變化、不斷創新,使學生對課堂內容產生好奇和探索的慾望。教學過程中要有張有弛,有高潮有低谷,使學生帶着問題,懷着好奇一步一步漸入佳景。

四、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

學生水平、學科、教學內容等都是選取教學方法的依據。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綜合各方面的情況,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理論性強的課選用講授法可能效果較好,操作性強的課程用演示法效果可能較好,有時一節課可能要綜合應運幾種不同的教學法,恰當的教學方法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選用何種教學法要研究教材、學生、教法。

五、使用各種教學手段和設備

隨着技術的進步,教學設備也不斷更新,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各種設備和手段來提高教學質量。比如電化教育,它有直觀、形象、生動、感染力強的特點,使以往教學中無法具體表現出來的事物和現象,生動形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如宏觀世界的天體運動,星象活動,微觀世界的核裂變,細胞分裂等。都可以通過幻燈、電影、電視、多媒體教學,用較短的時間使學生獲得真切的認識,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聽講座有感12

聽名師講座有感:立德樹人

來到武大的日子,在深刻領會各位名師的講座精神之後,更加堅定了在平凡崗位上靜下心來教書,潛心育人的執着信念。作為新時期的人民教師,我認為應養成良好的師德師風,愛崗敬業,勤奮好學,嚴謹治學,堅持言傳身教,思想育人,榜樣帶人。

有一句諺語説得好:“決定你成就如何的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態度。”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態度是關鍵環節,我們人民教師作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應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學生務實的態度。

樹木易,樹人難。德育為先,把立德做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作為“傳道”的師者來説,必須樹立現代德育理念,以尊重、理解、信任的強大精神力量,去感化學生、昭示學生、薰陶學生、誘導學生、影響學生。

我深知,要培養學生務實的'生活態度,樸實的品質、紮實的知識,就必須在今後的工作中努力實踐名師們所提出的理念,甘為人梯,樂於奉獻,努力做受學生愛戴,讓人民滿意的教師。

聽講座有感13

5月13日,郭老師在多媒體電教室給我們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防災減災”教育課。郭老師一開始就告訴我們:生存,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識,正如我們校訓所説的:學做真人,學會生存!

地震是一種毀滅性的災害,要學會生存,首先就得正確認識地震。老師告訴我們,地震,分五種:火山地震、構造地震、地陷地震、誘發地震和人工地震。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屬於天然地震,是自然界發生的地震;誘發地震就是礦山冒頂、水庫蓄水等,是人為因素引起的地震;人工地震就是爆破、核爆炸、物體墜入等,是人類工程活動而引起的地震。地震就是地面發生的震動,是一種連續性強的`災害。我們福建地區是一個地震多髮帶,特別是華安地區,經常會發生一些地震。不過萬幸的是,我們福建地區雖然地震次數多,但震級小,一般在4~6級之間,而我們現在房子都是避震都是6級以上的,所以不用害怕地震。郭老師講到:地震不是突然間就來的,它是有前兆的,包括井水異常、動物異常、生物異常等等。人們還總結了一些震前井水變化的諺語:“淨水是個寶,地震有前兆,無雨泉水渾,天干井水冒,水位升降大,翻開冒氣泡,有的變顏色,有的變味道。”看來,只要細心觀察,地震還是可防的呀!

通過這次講座,我瞭解到了課堂上學不到的一些與防震減災有關的知識。我想,以後如果真的遇到大地震,也不會害怕了!

聽講座有感14

4月10日下午,在學校階梯室,我們有幸聆聽了廣東省第二師範學院李季教授的《三尺講台上的師德星空》的專題講座,這是一場精彩的演講。在場的100餘名教師被李教授積極樂觀的職業情懷、敏鋭的職業視角、睿智的教育思維、深厚的職業素養所感染。李季教授用了一個又一個精彩的故事來闡明自己的觀點,這些感人的故事讓在場的每位教師內心一次次受到洗禮和震撼。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何汝玉老師的“細節德育”。何汝玉老師老師的德育工作做得非常細緻,讓我深刻地體會到德育對學生乃至對學校發展的重要性。何老師從細節的角度去關注每個學生的健康成長。如果我們敏鋭地抓住細節,深入挖掘細節,就可能找到教育的突破口,甚至可能形成一股強勁的教育旋風,讓學生的心海漾起,我深刻地體會到班主任每發現一個細節,都會成為班主任工作成功的鋪墊,使班主任工作的成功多一份希望。“好習慣是你一生用不盡的財富,壞習慣是你一生換不清的債務”,我們班主任細節德育還是得從日常生活中的習慣抓起,從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例如彎腰拾垃圾)來教育學生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我也深刻地體會到細節德育不是一個籠統的概念,而是在生活中處處都有教材去教育學生。

關於“細節德育”,李季教授進一步講到:在德育教育中一定要落實“一問好”,就是學生要舉止文明,彬彬有禮,遇見教師長輩、嘉賓、同學,都應該主動敬禮,或微笑點頭問好;“二彎腰”,就是學生在校園看到紙屑、食品袋等廢棄物彎腰撿起放到垃圾箱內。李季教授同時強調,落實這兩點離不開教師的引領示範和以身作則。李季教授的精彩報告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和深深的觸動,那就是做班主任不僅要有愛心,而且還要有智慧,班主任工作再“細”也不為過。細節決定成敗,關注細節才能創造出教育的奇蹟。

其次打動我的就是“學會微笑”。李教授説“笑聲、歌聲、讀書聲應該成為校園裏最美的風景線”,學生進校的第一個見面禮就是“一微笑,二點頭,三問好”。微笑就是笑起來有魚尾紋的,發自內心的笑。因為微笑是人類最甜美、最動人的表情,微笑可以表達人們的喜愛,傳遞友善的信息,使人們顯得可愛而有魅力。以前,我總是一進教室就是板着一張臉,一副兇巴巴的樣子,因為我覺得不這樣學生就管不住,於是微笑着上課離我越來越遠。不可否認,不苟言笑的老師學生是會怕,學生是會聽話一點點,可是當老師真的是讓學生害怕,讓學生畏懼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後來,學校領導首先給我的建議就是:上課時不能表情太嚴肅,要着微笑走進課堂,講課的聲音要温和。自那以後,我慢慢的改變自己,走進教室前我都會把自己情緒調節好,大部分時候是微笑着面對學生,學生的確很喜歡,從而使我的課堂教學很和諧、很温馨、很快樂,師生關係很融洽,課堂環境很和諧。微笑是老師與學生的心靈間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橋樑。我們也希望學生喜歡自己,喜歡聽我們的課,喜歡與我們交往,我們也喜歡微笑着過每一天。微笑就像一縷縷晴朗燦爛的陽光,一串串晶瑩剔透的甘露,温暖着學生的稚嫩的心靈,學會微笑,做一個快樂而又讓學生喜歡的老師吧!

李教授精彩、生動、詳實的報告,如一陣温暖的春風給我的靈魂進行了一次很好的洗禮和震撼,在學習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一個優秀的老師,必須多為學生着想,用真情打動他們,用細節感化他們,用愛心關懷他們,這樣才能贏得他們的理解和尊重。

聽講座有感15

近日,我校舉辦了一次有關孝道文化的講座,讓我們受到了啟發。

這次講座,主要講的有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身邊的人。其中講了這樣一件事:一個孩子是家裏的“小皇帝”,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卻不知父母工作的勞累。一天中午,辛苦工作的爸爸回來後,發現兒子正在看電視。兒子發現回家的爸爸後,並不是上前關心爸爸,而是罵道:“這麼晚才回來,我上學都要遲到了!快去給我做飯!”罵完後,又繼續看電視。爸爸趕緊進廚房為兒子做飯,一不小心切傷了自己的手指,兒子卻不聞不問...........

“快給我做飯去!”這是多麼惡狠狠的話!故事中的孩子非但不感恩父母,而且這樣對待父母,這對一個民族來説是多麼可悲的啊?不過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孟佩傑的故事,孟佩傑照顧生病的母親十幾年卻從無怨言她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女孩,卻在我眼前閃着耀眼的光芒。

看了別人的故事,我們應該反省一下自己,現在的學生,那個不是家裏的“小公主、小皇帝”那個不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當我們在享受家人的愛時,有想到感激、孝敬和回報嗎?沒有,真的.沒有。我們都認為這是應該的,這份愛就是自己應得的,但並不是這樣。

我雖不是家裏的“小公主”但在家裏很少做家務,也很少給父母過生日,聽了這次講座,我明白了父母的愛是無私的,但我們一定要學會感恩。

“百善孝為先”孝道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把它發揚光大。

標籤: 有感 講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61kr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