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實用)外國名著讀後感

(實用)外國名著讀後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外國名著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外國名著讀後感

外國名著讀後感1

我讀過不少名著,其中最喜歡的是一篇看似荒唐的故事——卡夫卡的《變形記》。這篇小説我前前後後看過好幾遍,對它的人士也在不斷地改變中——起初,我認為這是個荒唐的故事。故事中,小小的推銷員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個大甲蟲……那時年幼的我信以為真,也因此不敢入睡,也怕自己變成一隻大甲蟲。

慢慢地,它變成了一個沉重的故事。可憐的格里高爾,由於生活和職業的重壓,變成了一隻大甲蟲,終日生活在暗無天日的小房間內,父母和妹妹先後對他失去耐心,他痛苦、無助、迷茫、孤獨……他被世界拋棄了。於是,他也拋棄了世界,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當一絲陽光透過他的房間,找在他乾瘦的外殼上時,他死了……這樣沉重的故事下面,藏着多少現代人因為生活的巨大壓力發出的痛苦呼喊啊!每次看完,我呆望着窗外的陽光,看灰塵飛舞,感歎這是多麼沉重的故事呀!是的,如今生活的壓力已成為所有人的負擔,而這,就是一個關於沉重的沉重的故事。

不過後來,我發現,我又錯了,這是一個關於善良,關於同情的故事。在喧囂的21世紀中,善良似乎成了一顆無人理睬的小草,什麼黑心棉,蘇丹紅鴨蛋,注水肉……比比皆是。而在卡夫卡,這位因為曾經父親的一句責罵就去自殺的心靈脆弱的奧地利作家筆下,我又看見了善良 ——着一種昔日的情懷。在格里高爾最痛苦時,他得到了妹妹同情和幫助;但後來又在失去這種善良死去。但如果人們給與他善良的同情,如果他一直得到人們的善良的同情,他或許又會變回人……我不否認,雖然在這個關於善良的故事裏,我們無法找到更多的善良的`人和事,但是,透過字裏行間,是對善良的呼喚,是對善良的贊成,是對善良价值的認可!落幕了。格里高爾在那燦爛的清晨死去,或許他已經死了很久,只是沒人發現。總之他死了,他的家人“得救”了,他們的生活終於因為那陽光燦爛的早晨而燦爛——但大甲蟲早死了。

記下吧,幾下這看似荒唐而又沉重的關於善良的故事吧,朋友,當你在這喧囂騷動的世界中忙碌時,想想那隻死去的甲蟲,去培養一棵善良的小草吧 !

外國名著讀後感2

《老人與海》是新課標推薦給學生的必唸書之一,非常長一段時間我沒辦法對它喜歡起來,曾經在班裏讀過幾頁,面對學生淡淡的反應,讓我一度感覺這本書沒辦法賞析,一本連我一個人都沒辦法讀出味道的書要讀給學生聽,學生自然不會買我的帳,讀過幾頁之後這本書非常自然的被我打入了冷宮。

救它出冷宮的是黃黃的書籤上的一句話“海明威,美國作家因《老人與海》一書一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我非常驚訝,如此一本薄薄的書為何能拿到諾貝爾文學獎?一時興起百度了一下,找到了不少關於這本書的一些簡介和價值分析與別的人的一些讀後感,日漸地我也產生了讀讀的這本書的慾望,於是有了我與這本書的`二次會面。

借用他人的閲讀提示和一探到底的心情花了三個晚上讀完了這本書。有三點到今天在腦海裏迴盪:

1、桑迪亞哥太強大了。他,一無所有,窮,年老,身體不好。但卻也是世界上最富有些人,八十七天沒抓到魚,仍然堅持出海,仍然堅信自己肯定可以抓到一條大魚讓漁村裏的人大吃一驚,八十七天他承受的是什麼樣的重壓啊?我想到了大家的公開課,假如我八十七節課都沒上好,我敢開公開課嗎?我的內心還會有那種自信和熱情嗎?恐怕都怕了吧。

2、非常善良的故事。小孩子非常善良,雖然家人的逼迫使得他不能不離開老人的漁船,但他從未放棄關心老人,照顧老人的生活,陪他説話,為他擔憂,老人歸海後小孩子紅着眼睛堅決的説“哪個也不許打擾他。”不禁讓我眼淚盈眶,那是真的的疼愛呀,有愛再簡短的話都充滿力量。老人也是善良的,他非常窮,但他記得每個對他好的人,捕魚歸來,身體都還沒有恢復,第一想到的是怎麼樣分那條大魚,分給曾經幫過他的每個人,感恩和善良亦是一種偉大的人格,不能不讓人肅然起敬。

3、一種偉大的力量。老人與大魚搏鬥讓大家看到的不是人與動物的廝殺,不是血腥的場面,看到的只不過一種英雄之間惺惺相惜的疼,老人和大魚都是英雄,老人要殺死大魚,但他斗的是智慧,他尊重我們的對手。還記得老人曾説過一句話:“在大海里沒哪個是真的孤單的。”海的寬廣無垠也孕育了無限的孤單寂寞,我想只有真的瞭解他的人才能在寂寞的海面上唱出歡欣的歌吧。在這本書里人、動物和大自然是融為一體的,桑迪亞哥用智慧和毅力征服了大海,也征服了讀他的人。

假如細細品味,這本書裏不少的句子都會給人以無限的啟發,值得再讀。

外國名著讀後感3

《傲慢與偏見》無論是曲折的愛情還是豐富的人物性格都讓我意猶未盡。

傲慢、偏見,是我們很常見的弱點和毛病。每一個人其實都很容易被自己的主觀印象所驅使,因而容易對別的人下不正確的註解,進而造成了彼此之間的誤會。一個人所給予的第一印象固然可以影響到很多事,但並非一定不會改變,要有更加深入的瞭解,才能有更客觀一點的論點,就好像故事中女主角對達西的看法,

這是個曲折但卻也美麗的愛情故事,主人公伊麗莎白是個勇於追求愛情、漂亮聰明、堅強可愛的中產階級女子。故事主要以她對達西先生從一開始的厭惡到尊敬,再到愛慕為線索,也穿插了在幾個發生在她身邊的幸福或不幸的婚姻,揭示了作者對那個時代女人生活與愛情的'理想和期望。故事中女主角伊麗莎白第一眼看到男主角達西就是不順眼的,加上男主角個性的傲慢,繼而對他有了偏見。而男主角達西,是個不受人歡迎的傲慢男子,也不屑於周遭冷淡的人際關係,對他來説,傲慢也許是有理的,偏見卻很無情,這兩者產生的衝擊是免不了的。兩個人之間也因此而常有針鋒相對的言辭,彼此之間的傲慢和偏見就造成了一開始的不愉快與誤解,但是經過種種事件的澄清,彼此又漸漸產生一點點的感情。

達西代表着“傲慢”,伊麗莎白代表着“偏見”,他們一開始都被自己的情緒所牽引。接着一連串對達西不利的流言,更讓伊麗莎白對達西反感。當達西向伊麗莎白求婚而遭到拒絕時,他説了一句話:“要是我耍一點手段,把我內心的矛盾掩飾起來,一味地恭維你,使你相信我無論在理智方面、思想方面以及其他各方面,都是對你懷着無條件的純潔的愛,那麼也許你就不會有這些苛刻的責罵了。可惜無論是什麼樣的偽裝,我都痛恨。”達西沒有為了討好伊麗莎白,而改變他的傲慢性情。伊麗莎白也表現了很真實的自己,彼此都不刻意去營造給人的印象,表現出了最真實的一面。而開始的時候,伊麗莎白一直活在自己的偏見之下,而忽略思考事實的真相,經過達西的解釋和自己的判斷,才最終找到幸福的歸宿。

《傲慢與偏見》通篇是伊麗莎白幽默的俏皮話,可是這種強顏歡笑下,隱藏的卻是那一時代人們無盡的苦惱、不滿、遺恨。或許不幸太多了,變成了麻木。可是令人羨慕、認可的“幸福”背後,堆砌着的又是什麼呢?是金錢、麻木、淚水、悔恨、遺憾,或許更多更多,但唯一沒有的便是真愛。

外國名著讀後感4

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看完了它,很慚愧自己像老牛走路似的看書速度,卻也不敢恭維自己看得有多精。讀完後,心裏有股淡淡的惆悵感覺,朦朧中,總覺得自己身上依稀有思嘉的身影。讀完《飄》,它確實給了我很大的震撼,更喚起我對過去的懊悔。同時,對書中的描述的人生、友情、愛情,我也感觸頗多。

關於人生的善與惡,我不敢妄加評論,因為,畢竟我走的人生路還不及三分之一。十六歲的我,想法也許是很幼稚的。《飄》中女主人公思嘉·奧哈拉並不是傳統觀念的好女人,她有着迷人的外貌、聰慧的頭腦、堅強的內心、果敢的行為。同時,她也驕傲、貪婪、虛榮、追求實際,甚至曾經有過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她渴望愛情,不顧一切世俗觀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愛。但當感情和現實利益相沖突時,她毅然將經濟需求放在首位。如果説我佩服思嘉,那我更衷情於瑞德,因為我也同樣的崇高自由,他的豪放不羈,他的現實,他的勇敢,都傳神地説明了他在亂世社會中成長的一個人才,是在亂世生存與發展的強者,強者應適應任何一個社會,這也成了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在經濟社會中對精神的取捨,在面對新生事物時,是適應還是迴避?思索過後,相信我們會有更多的啟發!

談到友情,雖然在《飄》中,作者並沒有極力去描寫友情,但媚蘭對朋友的.這份友情仍然是讓我羨慕不已。記得桑費有句話:“朋友有三種:愛你的朋友、恨你的朋友、忘記你的朋友。”我想媚蘭就是那種愛思嘉的朋友。她對思嘉感恩、感激,甚至為了她可以去死,她的真心在臨死前終於讓思嘉明白她是她唯一的真正朋友。在人的一生當中,誰能沒有朋友?有幾個真正的朋友便成了人一生最珍貴的東西。對待朋友,最好也是最真的辦法——那就是真心!

讀完了整本書,我也摘出了最喜愛的兩句話:

“美貌並不能使人高尚,衣着也不能使人尊貴。”——警告貪慕虛榮的人。

“我向來不是那樣的人,不能耐心地拾起一些碎片,把他們黏合在一起,然後對自己説這個修補好了的東西跟新的一模一樣,一樣東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一一我寧願記住它最好時的模樣,而不想把它修補好,然後終生看着那些碎了的地方”。

一遍匆匆的略讀,並不能體味多少真諦,也許,等我再讀幾遍時,會有更多的收穫吧。

外國名著讀後感5

《飄》,是我最喜愛的書。喜歡斯佳麗的勇敢堅強,喜歡瑞特的機智果斷,喜歡玫蘭妮的外柔內剛。

對於斯佳麗這個人物,我的感覺是矛盾的,是討厭卻又不得不敬佩她。她是個非常有個性的人物,她一生中愛了兩個男人,而她卻沒一個是瞭解的。如果她瞭解阿希禮,那她就不會愛他;如果她瞭解瑞特,那她就不會失去他。她一直以來是辜負瑞特的,她只是不停追尋著自己夢中的王子——阿希禮。她只是把自己愛的特點認為阿希禮有,她只是做了一件華麗的衣服,讓阿希禮穿上,而後愛上他。而事實是,她愛的只是那件衣服。

對於她,我是不得不佩服的,佩服她的堅強,佩服她對土地的執著,佩服她能在那中環境下放下以前所受的教育下田幹活,佩服她能不顧社會上的言論而開創自己的事業。她生命有幾個靈魂,一個是她的母親。他的母親是一位非常能幹、温柔的典型貴夫人,是她最敬佩的人。

可是,母親為了救人而被傳染傷寒,去世了。另一個,是她十幾年來最愛的人——阿希禮。她能在逆境中站起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阿希禮。她對阿希禮是異常執著的。還有一個,就是玫蘭妮。在一起奮鬥的十幾年裏,玫蘭妮已經成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整部書中,我最為喜歡的人物就是瑞特。他勇敢、執著,他能那麼深地愛著斯佳麗十幾年不變。他想保護斯佳麗,寵愛斯佳麗,照料斯佳麗,讓她事事稱心,而斯佳麗卻拒絕了。他説過,再永恆的愛也會有磨光的時候,而他的愛,是被斯佳麗,被阿希禮,被斯佳麗愚蠢的固執磨光的。

他的心,死了。當他女兒離開他時,他的心,再也回不來了。他説過,他從來沒有那個耐心把剪碎的.褲子縫好,再告訴自己這就和新的一樣,自欺欺人罷了。碎了就是碎了,再也回不去了,即使修好,上面仍然留有裂縫,再也不是原來那條了。

瑞特是個複雜的人,他有良好的家世,但卻仍和舊時代格格不入,他有鋭利的眼睛,可以在亂世找到自己的處身之道,他對國家有熱情,即使他明知必敗無疑,卻仍在最後關頭入了軍。他愛斯佳麗,但他更瞭解斯佳麗,所以他從不説,只是通過行動表達,而斯佳麗卻從來不想去了解他。最後,他絕望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他再也沒有勇氣再去嘗試,他累了。

《飄》絕對是部值得再三品味的好書,文字優美,情節跌蕩起伏、扣人心絃,雖然其中由於作者的主觀因素,對於美國南北戰爭的評價並不客觀和全面,但以文學角度來説,這絕對是一部絕世佳作,值得一看。

外國名著讀後感6

暑假中,難免有無聊的時候,我在無聊、閒暇的時間裏,常常會拿出每天《綠山牆的安妮》這本書來看,有了安妮的陪伴,我的暑假生活就不再孤單了。

《綠山牆的安妮》中的安妮活潑調皮,是個”説話大王“, 在生活中她是一個情緒化的女孩,但有時脾氣很犟 …… 總之,我很喜歡這個叫安妮 · 雪莉的女孩。

安妮 · 雪莉是一個紅頭髮姑娘,其實她沒有出生在卡思伯特家庭,而是被馬修 · 卡思伯特在火車站撿到的,自從安妮進入了這個家庭,這個家庭就有了很大的變化,讓這個家從老氣橫秋變的生機勃勃起來。

家庭中原來有兩個人:一個是瑪麗拉· 卡思伯特,還有一位是馬修· 卡思伯特。兩人雖是兄妹,但性格相反:瑪麗拉是一位身材精瘦,幹什麼事都利利索索的.女人,唯一的缺點是脾氣暴躁。馬修是一個很靦腆,心腸好的男人,他十分寵愛可憐的安妮,因為瑪麗拉嚴肅莊重,而馬修靦腆怕羞,所以愛説話的安妮自然成了這個家中唯一的開心果了。

當安妮長到該上學的年齡,她進入了”女王學校“。在裏面她結交了許多好朋友,她最要好的朋友就是黛安娜、魯比和斯塔西小姐,當安妮失落時她們安慰安妮,當安妮快樂時她們會跟着安妮一起笑。安妮是一個很有朝氣的女孩,我喜歡她的朝氣。

到了安妮16 歲的時候,安妮十分爭氣,沒有辜負瑪麗拉與馬修對她的期望,拿取了學校的獎學金,她可以選擇去城裏工作的機會,或者繼續留在這兒教書,就在安妮難以抉擇的時候,厄運降臨在安妮的身上,她最親愛的馬修因為銀行倒閉的事心臟病突發去世了,而最後的親人瑪麗拉也因此眼睛過度勞累,如果護理不當就會在6 個月以內失明,這些沉痛的打擊對於弱小的安妮來説是多麼殘酷!但安妮在這件事上表現得很堅強,她一邊處理馬修的後事,一邊對快崩潰的瑪麗拉給予了鼓勵。因為家庭原因,安妮最終選擇了在鄉下繼續教書,陪伴瑪麗拉,脾氣暴躁的瑪麗拉也因安妮這一舉動變成了一位温柔的女人。

讀完這本書後,我的心也跟着故事的情節一起一伏,被安妮的善良所感動,我從書中看到:安妮從一個無人問津、單純的孤兒,褪變成一個堅強、自立、善良的女孩,我很喜歡安妮,也很喜歡這個故事!

外國名著讀後感7

在愛德華王子島上有一對兄妹,他們本想從孤兒院裏領養一個男孩子做幫手,卻因為同情意外地收養了一個叫安妮的女孩兒。所有的故事便從這個叫安妮的女孩兒身上開始了。

安妮長着一頭她極討厭的紅髮,臉上還長着許多雀斑。她每天唧唧喳喳,像川流不息的河水一樣有説不完的話。她從小就在孤兒院長大,直到被馬修和瑪利亞收養。 不出眾的外貌,從小失去父母,這些從沒有影響到安妮。她永遠那麼樂觀,沉浸在自己無邊的想象裏,從不會有人猜透她的小腦袋裏裝滿了多少奇思妙想。安妮熱愛生命,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了愛心,不論何時都一直懷揣着一顆善良的心。安妮天生就具有一種給別人帶來快樂的魔力。

現實生活中的我們隨着時代的發展越來越注重自己的外貌,整容也漸漸在我們的周圍盛行着。有很多人因為崢嶸變得美麗,而又有多少人因為整容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甚至是自己的生命。為何我們不能坦然的接受父母賜予我們的外貌呢?

安妮從不因遭遇了太多不幸與困難而鬱鬱寡歡。相反,她總是充滿希望、樂觀地接受一切未知的挑戰。樂觀、充滿希望、不懼怕困難,正是我們許多人所缺少的。有很多人因為悲觀、絕望而放棄了自己的生命。有很多人因為懼怕困難、自卑而放棄了自己的'夢想。生命是實現任何理想的前提。正在絕望中徘徊的你、正在準備放棄夢想的你,為何不想一想擁有生命的我為什麼要絕望?只要還活着,就應該為了自己期望的成功、為了自己的夢想去奮鬥、去執着。

小説的最後安妮教會了我們學會放棄。勤奮好學的安妮在面臨着可以去雷蒙多大學時,她毅然放棄了這個可以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選擇在綠山牆農莊照顧失去哥哥的眼瞎的瑪利亞。在人生前進的道路上我們會面臨許多選擇,在每道選擇題裏,我們必然要選擇一個、放棄一個。而放棄什麼就要看對你來説重要的是什麼。就像安妮覺得報恩比改變自己的命運更重要一樣,關鍵看你擁有怎樣的一顆心。

安妮讓我學會要珍惜面對自己的所擁有的;安妮讓我學會了樂觀、充滿希望的活着、勇敢地去迎接挑戰;安妮讓我學會了面對選擇是要想想什麼對自己來説是最重要的。安妮的故事結束了,而我們的故事還在繼續着。而我們將像安妮一樣用樂觀、積極的心態、用堅定的毅力和一顆善良的心書寫我們還未完的故事。

外國名著讀後感8

《魯濱孫漂流記》讀後感讀完《魯濱孫漂流記》這本精彩的小説後,一個高大的形象時時浮現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險家、航海家魯濱孫。他憑着頑強的毅力,永不放棄的精神,實現了自己航海的夢想。

我彷彿看到輪船甲板上站着這樣的一個人:他放棄了富裕而又舒適的生活,厭惡那庸庸碌碌的人生,從而開始了一次與死神決鬥的生存大挑戰。種種的不幸與困難並沒有壓倒魯濱孫,反而使他更加堅強。上蒼給予魯濱孫的困難,對於他也更具有挑戰性!

風暴海嘯,全船除魯濱孫無一倖免,真正的生存挑戰才剛剛開始!

流落孤島,他為了找到合適的住所,在岸上跑了一整天,在一個山巖下找到了一個棲身之所。魯濱孫在小山下搭了一個帳篷,而且儘量大些,裏面再打上幾根木樁來掛吊牀。第二天,他把所有的箱子以及木板、做木排的材料,堆成一個臨時性圍牆,作防禦工事。但只過了十幾天,突然發生塌方。魯濱孫不但把落下來的'鬆土運出去,還裝了天花板,下面用柱子支撐起來,免得再次出現塌方的災難。永不放棄,魯濱孫奠定了生活的基礎。

一次,魯濱孫無意中掉在牆角的穀殼,竟然長出綠色的莖幹,不久,長出了幾十個穗頭,這真是老天的恩惠。從此,魯濱孫一到雨季就撒下半數種子來試驗,以得到更多的糧食。最糟糕的一次試驗,大麥與稻穗的收成僅獲了半鬥而已。但是,經過這次試驗,使魯濱孫成為了種田高手。知道什麼時候下種,現在他知道一年四季播種兩次,收穫兩次。永不放棄,魯濱孫有了生活的口糧。

造船回鄉,魯濱孫又花費了數年的時間,無數的心血。光砍樹就是數月。但由於事先沒有考慮周全,船離海邊太遠,他怎麼也無法讓船下水。這下,數年的心血白花了,一切希望都破滅了。直到星期五的出現,這個希望才重新油然升起!再一次開始了他的航行!

魯濱孫是個偉大的人,堅毅的人,孤身一人在這個荒無人煙的孤島上生活了27年。他敢於同惡劣的環境作鬥爭,勤奮勞動,把小島經營得有條不紊。他在逆境中鍛鍊了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業。這本書教會我們只有堅持才能勝利,只有實幹才能讓我們擺脱困境,實幹比信念更重要

我想對魯濱遜先生説:“魯濱遜先生,你真偉大!你不任何困苦艱辛,是一個成功者,一個英雄!我的人生也會隨着這本書而起航,在人生的航海中,勇敢前進,永不放棄!

外國名著讀後感9

讀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對我的啟發很大,你們知道為什麼?你們知道我讀了這本書有什麼感受嗎?下面我就給你們介紹一下吧!

女孩海倫·凱勒在年幼時因生病而發高燒,導致她又聾又盲。但是她在這種環境下卻意識到並付出了多於常人無數倍的努力,在老師沙利文的幫助和其他大量的社會關注,打破了無邊的黑暗和死寂,掌握了書面語言後又學會了説話,並進而學會了法語、德語和拉丁語,和耳聰目明女孩們一起從的哈佛大學畢業。她身處逆境時的奮爭和取得的成就打動了我幼小的'心靈,使她的名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

讀了這本書讓我沉思很久,讓我放不下手。我也要好好學習報答幫助我的人。我將要從今天開始做三天有意義的事情。

第一天,我要感謝我們的父母,因為他們是我的啟蒙老師。從我還沒出生就開始為我做好教育的準備,什麼好吃的都留給我,可我還是很淘氣。我要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來報答他們對我全心的愛。

第二天,我要感謝我們的老師,因為他們像園丁一樣為我們默默的付出,就像沙地文老師一樣教育我們,使我們學到很多知識。馬上老師節就要到了,我要做一張賀卡送給老師,謝謝他們為我們的做出辛勤的工作。

第三天,我要感謝我的同學,因為他們經常幫助我,讓我開開心心地學習和玩耍。在學習中同學們互相幫助,下課後一起做遊戲,有好吃的一起分享。

感謝上天給了我這麼多,也擁有了很多!但是我們以後也會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難,我們要學習海倫·凱勒的那不屈服於命運的精神,去克服種種困難。想想我們是多麼幸福,海倫·凱勒她又聾又盲,竟然還考上了的哈佛大學又從拉德里夫學院畢業,她是付出了多少代價。她的這一切,都是由海倫·凱勒的努力和沙利文老師的精心的教育和朋友的幫助才獲得的。我們應該上課不要開小猜,要認真聽老師講課,下課不要貪玩,複習一下老師講的所有重點。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生活,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這本書,要告訴我們:要克服困難,堅持不懈,永不放棄,才能取得成功。但同時也告訴我們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外國名著讀後感10

與舊的抗爭,追求新的;與惡的抗爭,爭求善的。簡。愛的人生道路是一條追求與抗爭的道路。她追求平等。在蓋茨海德,她從不因為寄人籬下而“學得謙恭些”,儘量順着他們。相反,她一旦受到約翰的欺負,總是拼命抵抗,即使被關進紅房子也不“悔改”。甚至對首裏德太太大聲説:“你才是騙人”。

童年的她已具有強烈的反抗精神。在桑菲爾德,面對與自己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羅切斯特,簡大聲喧告:“我不是根據習俗、常規,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軀同你説話,而是我的靈魂同你的靈魂在對話,彼此平等!”這是她靈魂的獨白。同時,她追求博愛——親情、友情、愛情,她追求自由,在蓋茨海德不到仁愛,她去了勞渥德。她不願忍受勞渥德殘酷僵化的宗教束縛,又去了桑菲爾德做家庭教師。她不願認不平等的地位留在桑菲爾德,於是,她去了陌生的沼澤居,自食其力。簡。

愛所追求的平等、博愛與自由,也正是19世紀中期資產階級上升時期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以這種追求為信念的簡。愛在抗爭中形成了獨立的人格。她剛強,身處逆境從不低頭,而是邁開腳步走向新的.人生目標。她理智,絕不因為感情而拋棄了理念,儘管痛苦,卻依然果斷地作出決定。她執著,不斷追求自己的信念,任何打擊與艱苦的環境都無法摧毀她。她的生命力異常頑強。正如她所説:“我要不生病,不死”。

強大的生命力為她提供了雖狹窄卻穩固的生存空間,使她最終獲得成功——找到了自己的追求,但她並非自私自利,她的人格是正直的,在桑菲爾德,簡。愛一貧如洗,默默無聞,與布蘭奇的出身高貴、賣弄風情形成對比,簡。愛的矮小,相貌平平與布蘭奇的風雅出眾形成鮮明的對照;同時,簡。愛的純真、正直與布蘭奇的庸俗也形成鮮明的對照。而與那個瘋女人相比較,簡。愛高尚的心靈與志趣如同天使一般。總之,小説《簡。愛》既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獨立、平等 、自由的強烈願望,又揭露了金錢主宰一切的黑暗社會現實,從簡。愛這個人物身上,我們看到的是獨立、正直的人格。雖然她難以擺脱那個時代和階級的侷限性,但這一人物形象的生命力卻是永恆的。

外國名著讀後感11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前蘇聯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長篇小説,作者通過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從小到大以及從軍的道路告訴人們要堅持,只有在困苦中戰勝自己的人才會有奇蹟發生。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國、人民的利益聯繫在一起的時候,才會創造出奇蹟,才會成長為鋼鐵戰士。

當我讀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時,我不禁感動得熱淚盈眶,心中彷彿有數千個波濤在一浪接一浪地衝擊着我的心。記得高爾基有一句名言:我覺得當書本給俄羅列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態度時,似乎是每一本都在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户,讓我看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新世界。而這本書不僅給了我一個新世界,更給了我一片屬於我的藍天。

這本書的'主人公保爾,出生在烏克蘭一個貧困家庭當中。他11歲時就到車站食堂當童工,在1919年加入了共青團,隨即參加國內戰爭。1923年~1924年,保爾擔任烏克蘭邊境地區共青團領導工作,1925年加入了共產黨。但由於他長期參加艱苦鬥爭,使他的健康受到了嚴重的損傷,可是他最終還是頑強地與病魔做鬥爭,後來他不僅以自己比鋼鐵還要堅強的意志戰勝了病魔,還寫出了世界文學名著小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聯繫生活實際。現在的小孩別説是讓他們去當童工,補貼家用,就算讓他們在家洗洗碗,做做飯,他們也不願意。在他們的“帳户”中一直以來都是沒有進,只有出的狀態。這不是因為國家的快速發展,而是因為父母的溺愛。孩子們在家都像小公主、小皇帝一般,只會花錢買一些中看不中用的東西回家,更是把家長當成奴隸使喚。餐桌上沒有大魚、大肉或沒有自己愛吃的菜,就發脾氣,又哭又鬧,不吃飯。像我們父母那一代,有飯吃就不錯了。而孩子會説時代不同,但現在山區的孩子只吃地瓜和地瓜幹,照樣考全班第一。而我們這裏的孩子要風是風,要雨是雨,天天都吃大魚大肉,想要的東西應有盡有,可為什麼成績一直提不高?這是因為他們沒有上進心,整天泡在糖水裏,都忘了苦是什麼滋味。

保爾他雙目失明,四肢癱瘓,可他照樣寫出了一部文學名著。我們這代的孩子就算讓他寫一篇作文,也會皺起眉頭,説到上網、玩遊戲、看電視,就會眉飛色舞地講,根本不願意做作業、看書,整天就知道玩,我真希望能把山區的孩子和我們這裏的孩子一調換,讓我們這裏的孩子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這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使我受益匪淺,我想這本書一定可以不斷地激勵我勇往直前。

外國名著讀後感12

似一股來自那片蔚藍大海的風,將《老人與海》輕輕開啟。海岸上沒一絲肉沫的魚骨看上去平時,在我的眼中卻閃爍成銀色的執着與堅強。

一艘破舊的船上危坐着一位蒼老的老人,密密麻麻的褐斑蓋住了他原來英俊的臉,像“無魚的沙漠裏風化了的沙土”一樣古老的傷痕狠狠地印在他的手上,使它看上去格外蒼老。那打着補丁的船帆像敗軍的旗幟,高高懸掛在他頭頂,我暗自心疼起這位老人。

伴隨鮮紅的血泊日漸擴散,船被這位老人拉上沙灘,幾天漫長的征途才宣告結束。船尾上拖着直而碩大的`魚骨在“水裏街燈的倒影中”格外看上去耀眼。我看着這條魚,一條耀眼的白線劃過裸露的脊背,魚頭黑乎乎的,從頭到尾毫無血色。村民們趕着太陽早早地起了牀,圍着魚骨紛紛議論起來,對這部分只圖利益的人來講這魚骨只是一堆垃圾,正等着被潮水沖走。

看到這裏,我心中的那片海洋頓時澎湃起來,靜靜想着老人所經歷的所有。不禁悲憫起自己如海船茫遠的將來。瘦小的身體,有限的勞動力像千萬條繩子,將我與老人緊緊地擁在一塊。

我的努力就像老人帶回的這幅空空的魚骨,在他人看來竟無用處。天天做着一份份試題,眼睜睜地看着時間從“沙沙”的筆尖流去,只留下千篇一律的成績和無可奈何的歎息。我的成就早已被“鯊魚”啃食的一乾二淨,留下馬上腐敗的骨架。

太陽日漸升上天空,原來黯淡的魚骨經過太陽的洗禮,退去了昨日的黯淡,染上了一層銀色的光芒。“它沒打垮你,大魚沒打垮你。”曼諾林童真的話傳入我耳畔,日漸點醒了我:那銀色的骨架並不是是失敗者的旗幟,而是一面高潔的鏡子,磨去塵世的浮躁,將老人心中銀色的執着與堅強深深地映了出來。

我終於瞭解,那龐大的金槍魚白骨,於老人來講不是累累“碩果”,亦不是昭昭“敗跡”。那隻不過蔚藍大海中八個日夜的風雨搏鬥,是老人在波濤起伏時的乘風破浪……經歷了這部分,還有哪些是打不敗的,還有哪些是打得倒的。所以他在最後的疲倦中不爭不辯、不悲不喜,強大藏在老人的沉默裏,深沉如大海。

我也曾如此,載着沉重的骨架,孤獨黑暗危險像潮水般湧來,使我幾度想放棄。但有銀光相伴,便能再度揚起生活的小帆,誓死拼搏。骨架雖空,成就雖少,可那長於風雨、成與波浪的執着與自信卻翻滾於內心。如此的我,在夢想的航程中,可乘風亦可破浪。面對成敗,我期望我可以“不問東西”!

靜靜地,合上書,腦海中仍思緒起伏。那巨大的魚骨躺在岸上,銀光依然……

外國名著讀後感13

讀《哈利波特》有感我與哈利波特相識的時間很短,但他給予我的“魔法”力量卻很多。

去年暑假,我讀了幾本《哈利波特》,主人公哈利那堅強、勇敢的品質便牢牢地印在了我的心中。

剛剛開學時,我的學習並不令人滿意,幾次單元考試我節節敗退。老師們的忍耐也到了極限,苦口婆心地教育我,我聽着老師的批評,想着自己的努力全付諸東流,不禁一陣心酸。

回到家,我憂鬱地將一張張試卷放在桌上,看着他們猙獰的面孔,我心裏不禁寒了好一陣子。“唉。”我似乎已被逼到了懸崖邊,面前幾隻“餓狼”正一步步地向我逼近,我跌進了“深淵”。

在“掙扎”中,我的目光掃過幾本包裝精美的書。“《哈利波特》。”我自言自語道,目光猛的.停了下來。

我似乎抓住了深淵中的一根樹枝,停止了下落。我站起身來,凝着目光,右手緩緩地抬起,伸了過去。觸到書的一剎那,我心中不可思議地掠過一絲暖流,撫得我“冰凍”的心癢癢的。我抽出一本,吹吹撫撫上面薄薄一層灰塵。封面上哈利的圖像便清晰地呈現於我眼前,我心中那最柔軟的一角被輕輕觸動,那些與哈利為伴的快樂時光重又浮現於腦海。哈利面對困難時勇敢與堅強的品質在我心中似乎又復活了。哈利那樂觀自信的笑容感染了我,我的嘴角情不自禁地上翹、上翹,固定綻出了一個令我也想象不到地微笑,哈利此刻似乎在給我他的“魔法”力量,從我的嘴角,用微笑帶來的快樂為介質,慢慢地傳遍我的全身,温暖着我的全身。我聽到了,聽到心中冰雪消融的聲音,哈利的堅強與勇敢衝破牢籠,在我心空的上方釋放着温暖,漸漸地,温暖充溢於我的心房,使我恢復了自信擁有了樂觀。

我擁有了哈利的“魔法”力量,剛剛在深淵中抓住樹枝,現在,腳下已是長滿紅花綠草的大地,“餓狼”竟也變成幾條温順的小狗,依偎在我腳邊撒嬌。

於是,我帶着哈利給予的力量在學習中努力,在困難中鬥爭,終於取得了驕人的“戰績”。

哈利給了我力量,讓我不在痛苦中迷失方向;哈利給了我力量,讓我擁有屬於自己的天堂;哈利給了我力量,讓我在無垠藍天上自由翱翔。

外國名著讀後感14

馬克·吐温説過:“十九世紀有兩奇人,一個是拿破倫,一個就是海倫·凱勒。”——題記海倫説:“知識給人以愛,給人以光明,給人以智慧,應該説知識就是幸福,因為有了知識,就是摸到了有史以來人類活動的脈搏,否則就不懂人類生命的音樂!”在他人的眼光中認為海倫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運的,正因為她的不幸,造就了一個成功的她。她這在時域的頂端,成為一個永垂不朽的人,活在文學時代的心中。年幼的她在19個月就失去了視覺和聽覺與這個世界失去了溝通,失去了聯繫,不知道受到多少與世隔絕的孤獨感,她古直至她的莎莉文老師走進了她的生活,教會她認字,才使孤獨的海倫意識到只有知識才能鋪就一條通向光明之路。海倫開始了對知識、對世界強烈的渴求,開始了迫不及待地認字、閲讀,像一塊海綿不斷地從生命本身汲取知識。

她把學習比做攀登奇山險峯,跌倒了再爬上去,每得到一點進步,就有一份鼓舞,逐漸看到更為廣闊的世界,直到璀璨的雲端、藍天的深處、希望的頂峯!知識,像一道道彩虹,點亮了海倫心中的燈,照亮了她的內心世界!書中,海倫用細膩的筆觸,對大自然景色的.描寫,甚至獨自一人月夜泛舟,用心去領略月下荷塘的美景。她遠比我們這些正常人活得幸福、活得充實、活得有意義!是知識給了她生活的勇氣,是知識給了她接受生命挑戰的力量。生命的意義何在,人生的價值何在?人的一生是短暫的,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時間如流水飛逝,過去的日子不再重現,當我們回首往事,是否值得留戀?是否值得紀念?假如,我們每一個人,都用知識點亮自己心中的燈,我相信,這個世界將是一片光明!海倫,用她艱難卻幸福快樂的一生,詮釋了生命的意義。她的一生是人類的奇蹟,她的自傳,使我汗顏,也使我警醒。海倫説:“我努力求取知識的目的在於為社會人類貢獻一點力量。”知識的力量多麼巨大,它能使一個殘疾人,變成一個有益於人類、有益於社會的人。海倫的一生,黑暗中卻給人類帶來光明的一生,她給世人留下了一曲永難遺忘的生命之歌!

外國名著讀後感15

馬克·吐温曾經説過:“十九世紀出了兩個傑出人物,一個是拿破崙,另一個是海倫·凱勒。”這個寒假,我結識了一位美國著名作家———海倫·凱勒。

海倫是一位殘疾作家。她剛出生時,健康美麗,但她一歲多時,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奪走了視力和聽力,最後還成了啞人。自從海倫變成盲聾啞人過後,她從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孩變成了一個古怪無禮的女孩。不久,海倫的母親又生了一個妹妹,叫密爾特蕾特。密爾特蕾特還小,需要母親照顧,可殘疾女兒海倫在看不見、聽不見的情況下,更需要母親的關愛和照顧。於是,父母帶着兩個孩子四處尋找家庭教師,來教育海倫這樣的殘疾孩子,順便幫忙照顧一下她。在朋友貝爾博士的幫助下,找到了一位優秀的啟蒙老師———安妮·莎莉文老師。莎莉文老師在海倫七歲時來到她的身邊,教她認字、閲讀、簡單的算術……還和她玩各種遊戲。自從海倫認識第一個單詞———“水”時,她就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和莎莉文老師友好相處。在她十幾歲時,莎莉文老師幫助她上了劍橋中學,在中學裏,她學習了日、法、德、英、拉丁、希臘語,併成功掌握了這些語言。最後參加了哈佛大學入學考試,這對海倫來説相當困難,但她堅持不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有名的哈佛大學,最後成為世界聞名的作家。

海倫的一生,使我感到驚訝。一位又盲又聾又啞的少女,竟然會克服那麼多困難,考入哈佛大學,成為作家。她的堅強,使我震撼,她的勇氣,值得全世界學習。

當然,海倫的'成功永遠離不開莎莉文老師。莎莉文老師是一位美國教育家,她大學畢業後,便成為了海倫的家庭老師,擔任海倫的良師益友長達50多年。莎莉文老師在80多歲時,成了盲人。她是一根熄滅的蠟燭,照亮了海倫的心靈,燃燒了自己。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人要堅強,用勇氣去面對困難,用愛心去擁抱整個世界。我要像海倫那樣永不停歇,做一個真正的強者。

海倫,用她艱難卻幸福快樂的一生,詮釋了生命的意義。她的一生是奇蹟,她的自傳使我汗顏,也使我警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715qk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