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讀《傅雷家書》有感14篇

讀《傅雷家書》有感14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傅雷家書》有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讀《傅雷家書》有感14篇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1

那天偶然看到了一本書《傅雷家書》,是關於父母寫給兒子的家信的。其實看到這本書時,我很驚訝,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選這本,人們都説世上最偉大的是母愛,其實父愛也同樣的偉大。

傅雷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別人不同,他説過這樣一句話:“我又多交了一個朋友,兒子變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的!”是啊!兒子變朋友,做父母的誰能不高興呢?有的父母管教兒子很嚴厲,只把他們當做一個能夠帶給他們榮譽的人,卻沒有想過,這樣只會適得其反。而有的父母對他們的孩子很關心,不僅僅是學習上,在生活上都關心的無微不至,會經常和孩子拉拉家常,説説悄悄話,訴説訴説心裏的苦。傅雷的兒子應該對他是心存感激吧。如果沒有他父親的話他,或許他不會有接觸藝術的機會;如果沒有他父親的話,或許他不會知道什麼是鋼琴;如果沒有他父親的話,或許他就不會有機會出國留學!

這本書主要寫的是傅雷和他的妻子寫給兒子的,他有封信是這樣説的,“別老説時間不夠,首先要從日常生活的瑣碎事情上,特別是梳洗、穿衣等等,那是我幾年來常囑咐你的,節約時間。擠出時間來!要不工作,就痛快休息,切勿拖拖拉拉在日常猥瑣之事上浪費光陰。”在那時,他的兒子在外留學,問他關於時間的問題,而傅雷看到兒子的信後,本來想讓妻子寫的,可是怕兒子不會理解,就拖着生病的身體,起身寫信給兒子,想讓兒子知道時間是寶貴的。這樣也不難看出傅雷對他的兒子的愛,是非常深的。

傅雷是一位藝術家,他的兒子是學鋼琴的,在這本書中也提到了關於鋼琴的學問,傅雷還和他的兒子探討了老師上課的問題,他和兒子説某某上課不合理,還會和兒子説説英文。在兒子出國留學前,傅雷夫婦沒有説什麼,只是在兒子走後傅雷妻子的眼睛都腫了,他沒有和兒子説他有沒有哭,他只説對兒子有愧疚,我想那是因為他在兒子小的時候是很嚴厲的對他吧!

通過嚴父這個形象我看到:革命先輩為了中國的新一代,拋頭顱,灑熱血!如今我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都是革命戰士們的功勞!“國是我的國,家是我的家…”原來不知道什麼意思,現在知道了。國家,是我們共同的,不是個人的,寫了這篇,這代表了我的心意!

中國,我的母親!您賦予我生命,我沒有什麼好報答您的,只能通過文章來表達我的情感!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2

家書,是親人間傾訴的媒介。以情為筆,書寫下句句行行,字裏行間流露的是濃濃親情。翻過一頁頁篇篇,薄薄信紙中傳遞的是赤誠話語。傅雷父子深沉而又温暖的情誼,皆流淌在這質樸的家書中。

1954年1月18日,傅聰動身前去波蘭。傅雷一家“一夜都沒睡好,時時刻刻驚醒”。母親哭成了淚人,眼睛腫得不成樣子。而傅雷,他一遍遍回想着傅聰的童年生活,愧疚填滿了他的心:“儘管我埋葬了自己的過去,卻始終埋葬不了自己的錯誤。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樣的擁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與熱愛呢!”儘管傅雷一直以嚴格的標準要求着傅聰、一直樹立着一名嚴父的形象,但他對孩子的關切、心疼永遠是同他人一樣的。只不過父親一向含蓄,如茶般淡泊,只有在這離別之際,我們才得以窺見這滔滔如江海般的深切的愛。但是,傅雷可以説是千千萬萬個父親中的一個傑出的代表。他並非一味地指揮傅聰“應該怎麼做”,而是提出建議和引導傅聰尋找方法。比如,傅雷就傅聰對於傑老師的看法,給予了他建議和幫助,教導傅聰處理事情是一定要心平氣和、冷靜理性。在那封長度可觀的回信中,傅雷慎重地考量了方方面面的影響和原因,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方式,並且尊重了傅聰的想法,讓他自己仔細考慮、作出選擇。傅雷的教育是以一種“放手”的教育。他主張“做人第一,其次是藝術家,然後才是做音樂家,最後才是做音樂家。”教導傅聰如何為人處世,強調他時刻心繫祖國。“温室裏的花朵是弱不禁風的,大自然中的樹木才能經受住狂風暴雨。”他為了傅聰的成長嘔心瀝血,讓傅聰長成不懼風雨的大樹。

這些讓我想起了我的父親。在生活中,我的父親對我的教育比起同齡人是嚴格的、獨立的。在我小時候就要求我幫助家裏做家務,也常常就一些含義深刻的問題,和我辯論、探究。在我記憶裏,有很多我的朋友可以但我不可以做的事,也有一些他們不必但我必須要做的事。但是,他教育我要學會獨立,使我在面對困難時更為從容,讓我的思維更深刻,在成長的路上走得更快更遠。現在,我已經知道父親在我背後的付出和良苦用心,他那含蓄的父愛就如同朗朗明月,照耀我前行的路。讚歎偉大的親情!亦讚歎淡泊如清茶、深沉如江海的父愛!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3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無論是什麼時候,家書總是無比貴重的,它凝聚着父母對子女的關心,而《傅雷家書》也是由此。

《傳雷家書》這本書由傅雷寫給兒子的書信構成的,它摘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的186封書信,表達了對國家的愛與對兒子的期望,他教育兒子要做一個謙虛謹慎的人,做一個德才兼備的藝術家。

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的是傅雷對兒子的鼓勵:“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一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是啊,人的生命就如那河流一般,時而曲折彎延,又時而筆直向前。時而飛速而落,又時而平靜無波瀾。面對這一切的一切,如果我們不堅韌,那麼生活就如一潭死水,毫無波瀾。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也會像傅聰一樣,遇到不好的事,不稱心的事,比如在考試中,排名一落千丈,又比如在發言中的一個失誤,使你與成功擦肩而過,這時,如果你站起來了,你便會發現;其實成功離我如此之近,但如果你懦弱了,放棄了,那麼生活會讓你明白,你正離自己的理想越來越遠。

良藥苦口利於病,挫折,正是一劑苦口的良藥,但是,你必須服下它,才會利於病,否則,就是再好的藥劑,也無法讓發揮作用。

人的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朝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會如死水一般。這句話無時無刻都在告訴我,不要因為一時的生敗而放棄最大的故勵,生活本就是這樣,起伏不定,讓你我更加輝煌。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4

在人生與世界的宏大版圖上,每個人都像是圖紙上的一個極小的點,圖紙上沒有任何痕跡,新生的人兒不知去向何處。但總會有路的,是父輩引領着我們,他們的每一句親切的叮嚀都推動着我們前進,前進。

“心中的苦悶不在家信中發泄,又哪裏去發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訴苦向誰訴呢?我們不來安慰你,又該誰來安慰你呢?”

這一句叮嚀,雖是疑問的句式,卻顯得格外真切、堅定與誠懇。孩子與父輩之間,能是這樣親密的關係:能夠彼此傾訴,彼此安慰。

傅雷説,“我是過來人,決不至於大驚小怪。你也不必為此擔心,更不必強壓在肚裏不告訴我們。”

一句再簡單不過的話,一句平和而温柔的話,竟能有感動人心的力量—它是一位父親的叮嚀,是最真實的了。

父輩短短的一句話,總是能安撫兒女精神之消沉,內心之疲憊。他們知道自己的身後有着最堅實的後盾、最温馨的港灣。聽聽這父輩的叮嚀,足以令人感到安心。

“我祝福你,我愛你,希望你強、更強,永遠做一個強者,有一顆慈悲之心的強者!”傅雷將他對孩子最為真摯的希望融入了這一句叮嚀之中。

他希望兒子深刻的思考,做有修養的青年,重視做人,且不是狹義的做人,而是“包括對世界、對政局的看法與態度。”叮嚀中藴涵着的不僅是温情,更是傅雷對孩子的嚴格要求。

傅雷和傅聰父子情深,而傅雷同良師又同益友一般,盡到了一個引導着孩子的、一位父親的職責。這一句句叮嚀,背後是無比的期望,是遠隔萬里的牽掛與思念,又如暖陽般照進無數人的心中。

我不禁想到了《背影》中,那位略顯笨拙的父親那一句“你留在此地,不要走動”,看似簡潔明瞭,實則內涵無窮。

就這樣一句叮嚀,滿懷着的是無窮的愛。父輩不善言辭,但他們對我們的關懷,也許就體現在一件裘皮大衣,一個新鮮的橘子,一封千里迢迢的信中。

我又想起了,我的父親也是同傅雷對他的孩子那般愛我啊!對於這一點,我深信不疑。“多喝些水”,“多吃點青菜”,“多穿些暖和的衣服”,“早點睡覺”……父親想説的,絕不僅有這些,那些深藏在叮嚀背後的情感,只得由我們從心底去領悟了。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5

最近在備課的時候翻到《傅雷家書兩則》,距離我第一次讀這本書,已經很久了。

可能是年紀大了,比較能夠感受家長的角色了,每每讀到父親掛念親兒卻得不到迴應的段落,心裏只覺得難受。然而年少時,又有多少人,能夠在忙碌工作或學業的同時兼顧父母的愛?在這一點上,我非常希望和學生交流彼此的感受。

課文只摘錄了來往家書中的兩則,第一則寫傅雷在兒子傅聰遭遇生活挫折時,對他的諄諄鼓勵;第二則寫傅雷在得知傅聰演出成功之後,對他表達的興奮與讚美。文中父親與兒子同喜同悲,傅雷以過來人的身份,理解傅聰的心情,鼓勵他面對,支持他發展,更肯定他的成就。在我們看來,這就是一副父慈子孝的理想家庭的模樣。

但是,作為一個年輕人,一個擁有遠大理想抱負、已經展翅高飛的年輕人,在與父母的來往當中,真的就如此“循規蹈矩”嗎?

我很好奇。

在更多的家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傅雷總是在信中提及,希望傅聰可以多寫家書,説説自己近況。而傅聰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也不一定都與父親商量。每當傅雷從報上、朋友處打聽到兒子的消息,他總是深感自責,不斷地問自己:是不是自己老了,意見不中用了,所以孩子才不願意聽?

可見,家長與孩子的關係,天下之大,卻是那樣類似。

孩子長大了,父母的牽掛不會斷,無論多遠都想遙遙牽着風箏的那一頭,哪怕只有一點點,哪怕只傳回一點點消息,父母為之喜,為之悲。

而作為孩子呢,渴望自立、獨當一面,加之生活忙碌,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把父母越推越遠。殊不知,父母的心卻因為這種漸行漸遠無力着,落寞着,放不下,握不住,處處不知如何是好。

説了這麼多話的我,大概是希望孩子們未來和父母相處的時候,對於父母的嘮叨和説教,多一些耐心,甚或是忍耐,不要把他們生生地拒之門外。要知道,天下父母能像傅雷那樣把話説清楚的並不多,更多的時候,他們滿載着愛卻不知如何表達。他們説的話也許不如人意,卻很真,很真。

龍應台在《目送》裏説,所謂父女母子一場,不過是不斷看着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它還告訴你,不必追。

只消數一數,你就會知道相處的時間那麼那麼少。

我的準則是,凡事不留遺憾。而父母,則是我一生最不願意對其有遺憾的人。

——

另附閲讀時做的摘抄二則:

“聰,親愛的孩子!收到你波蘭第四信和許多照片,郵程只有九日,比以前更快了一天。”

“耳朵裏聽的是你彈的音樂,可是心裏已經沒有把握孩子對我們的感情怎樣——否則怎麼會沒有信呢?——真的,孩子,你萬萬想不到我跟你媽媽這一個月來的精神上的波動,除非你將來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6

《傅雷家書》這本書凝聚了傅雷對祖國對兒子的愛。

傅雷寫給兒子每一封信中都包含了他對傅聰的愛,整整一本書信寫下了多少個春夏秋冬對兒子的期盼與思念。

傅雷呢,可以説是一位嚴父,傅聰從小就被傅雷嚴格的管教着,但是從出發點來説,他只是希望子女成才。事實上父親的嚴厲對傅聰今後的成功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傅聰在出國學習的那段日子裏,傅雷以寫信的方式與傅聰交流,讓他有一種父母與他天涯若比鄰之感。傅雷説他和兒子是最親密的朋友,父子之間的關係能好成這樣實在是不可多得的。信中的內容除了生活瑣事之外,更多的是談論藝術與人生,灌輸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傅雷在兒子的教育上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將大兒子傅聰培養成為了一個世界級的鋼琴家,在傅聰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後毫不吝嗇自己的誇獎,在生活中也時常給兒子談心,為他排憂解難,教給他寶貴的人生,這足以證明他是一個合格,優秀,成功的父母。

金庸也曾這樣評價過這本書:“這是一本中國君子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成為中國君子的一本書。”我想這也就是這本書為何到現在還如此暢銷的原因吧!

他告誡兒子:到別人家裏進了屋子脱了大衣越留着絲圍巾,把手常常插在口袋或衣褲袋這都是不禮貌的行為。他教育兒子要懂得尊重他人,要注意個人禮儀,由此可見傅雷先生是一個謹慎、注意細節的人,令人肅然起敬。

傅雷是一位好的翻譯家,但他更是一位好的父親,他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也在不斷提高。高尚的父親培養出成功的兒子,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父愛。

濃濃的舔犢之情。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7

當我看完《傅雷家書》,才知道何謂“家書抵萬金”。傅雷先生是怎樣現身説法教導孩子,每一封裏,字裏行間都凝聚着一位父親對祖國,孩子深厚的愛。在那麼多封家書中,我看到最多的除了父親對兒子傅聰的教導,亦師亦友,還有是傅雷先生在藝術,音樂方面的深厚造詣。幾乎,每一封信中都向孩子談音樂作品,有談表現技巧,藝術修養等。而不僅僅是希望孩子一天天沒有節制的訓練,而是講究技巧,從事物中領悟情感,才能不做它們的奴隸,用心書寫自己的靈感,快樂的學習。

在家書中,不管是聰去波蘭留學,還是後來赴世界各地演出,傅雷先生始終關注着兒子在音樂藝術道路上的成長,不時給予指點,還不時寄給中國古典的文學名著及藝術方面的畫,書籍。讓他們在接受西方文化史時,不會忘記自己是龍的傳人。在傅雷先生給孩子的家書中,還有是怎樣叫孩子面對壓力,如何正確處理生活中的問題,也能看出傅雷先生望子成龍的心更多的是關注在孩子在成長道路上的發展,所遇的困阻。同時細心的給出自己以往的經驗供以借鑑,幫助孩子走出難關。愛子之心,溢於言表。同時有體現了親子,不一定是要為孩子做一份你自己希望的人生計劃,而是讓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路。

讀完《傅雷家書》,我感動於傅雷先生言傳身教,對祖國,社會,孩子,更甚於自己的高度負責。正如他對傅聰童年嚴格的管教,雖然不為常人所認同,但確乎出自他對兒子更為深沉的愛。記得傅雷在家書中寫過“最折磨人的不是腦力勞動,也不是體力勞動,而是操心。”也許他雙鬢間的斑白就是這樣來的吧。

從最後的幾次書信讀出,傅雷對孩子的無限眷戀和愛護,可以想象當傅聰從萬里歸來時,迎接他的不是雙親欣喜的笑顏,而是兩盒殘忍的寒灰,心中又是何等的苦痛。

傅雷夫婦所表現對孩子的諄諄教誨,真誠交流,每一次都另人感動。然而這樣一對中國夫婦的典範,卻在那個不應出現的年代裏,於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雙雙憤而棄世,不禁讓人悲慼。

正是傅雷家書,讓我知道父母對孩子的關愛,正是讀了這本書,讓我理解了父母的期盼。看着父母日益深刻的皺紋,看着那日漸泛黃的照片,看着父母去上班似的匆匆背影和下班歸來的倦容。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我希望揹着父母一起前行。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8

要談教育,施蟄存曾評價過傅雷的教育是成功的,樓適夷也説《傅雷家書》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但我並不這麼認為。這緊固式的教育,又或者説是中國教育,對孩子來説,真的是好教育嗎?

據我瞭解,傅雷的教育方式是偏激的,能感受到他望子成龍的迫切心情。他鑄好傅聰未來的模型,讓傅聰內心自由的水永遠流不出這深不見底的模型。大人總認為自己的做法是正確的——這都是為了孩子好。一次次要求孩子後,以“這都是為了孩子好”的藉口一次又一次的安撫自己的心,一次又一次的成就了囚籠。只要時代在發展,囚籠就一直存在。

在許多家庭中,父母會給孩子定下許多規矩,要求孩子執行,自己卻很難做到。而傅雷卻會反省自己的錯誤,成為孩子的楷模,這點我不得不承認做的很好。再對比一下我爸,他總是要求我做事要有一個規劃,但是我的規劃都藏在小腦瓜裏,並不想寫出來,為了避免他餵我喝“雞湯”,我便沉默了,誰想到,他又餵我喝做人要大度的“雞湯”。久而久之,類似的事情越來越多,讓我不滿的事情也不斷地堆積,“你自己也沒有做到”之類的話,到了嘴邊,又選擇沉默了。所以我喝了很多“不能天天擺個臭臉”“我沒有欠你錢”類似的雞湯。

好像沉默的並不是我一個人。在《傅雷家書》後段,傅聰回信的次數越來越少。電影《狗十三》中的主人公,不再反駁父母。電視劇《小歡喜》中患上抑鬱症的“學霸”等等。家長與孩子的話題只侷限於學習上,這又正好是孩子的雷點。每次與孩子講話都會不歡而散。家長還是沒有意識到問題究竟在哪裏。這無疑在囚籠上加固更多的鏈條。

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沉默,但人才也是越來越多,所以中國式的教育是好教育嗎?

我國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在談到教育時説:“教育不僅給孩子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積極地生活態度,使其以積極地生存心境,積極的人生態度對待生活。”所以“為了孩子好”“如果不好好讀書,將來你什麼也做不成”等等類的話,才是教育最根本的問題。使“為了孩子好”和“為了孩子好”達到平衡,雙方達成協議,這囚籠便不解自破。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9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與父母的溝通也越來越少,感情也逐漸淡化。

在傅雷家書中,傅雷經常與其兒子傅聰以書信的形式交談,每一次交談都那麼的親切,字裏行間無不流露着父親對兒子的關愛,在前幾章父親總是懊悔自己之前對兒子那樣不好,使得兒子的母親也日漸消瘦,剛剛醒悟之時,離別也來臨了,他曾説“我從來沒有愛你,像現在這樣愛得深切,而正在這愛得最深切的關頭,偏偏來了離別。”親情是世界上最難以割捨的情感,是多少時間與距離都無法沖淡和阻隔的情感,這裏麪包含了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濃濃的愛。

傅雷想要盡力的補償自己的兒子,他知道,儘管他埋葬了自己的過去,卻始終埋葬不了自己的錯誤,這是一個嚴厲的父親對自己的自省,流露出他對兒子愧疚之情,後面也能感受到父親對兒子的愛日趨豐滿,既不忍心打擾兒子工作,又想和兒子交談的那種矛盾的心情,立然紙上,這是多麼的符合實際呀!

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懂得了什麼是愛,什麼是藝術,什麼是一個真正有有有文化,有教養的人,我彷彿可以看到傅雷博大開闊的胸襟,善良温厚的精神。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10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題記

古鏡以銅為材,製作精良,但無法較完整反映事物。現鏡以玻璃為材,反映事物非常清晰。但要論最好的鏡子,那就莫過於傅雷。

傅雷説,他給兒子寫的信有好幾種作用,最重要是做一面忠實的'“鏡子”。而事實上傅雷確實做到這一點。

他先通過對自己的寫信習慣與傅聰的,讓傅聰理解僅僅一件小事,一點細節在生活中是不可忽略的。

不僅僅在生活,在人際交往,在讀書求學,甚至在感情處理上,傅聰都會從傅雷那得到許多,也會以傅雷的所作所為與自己對比,發現許多需改進之處。傅雷這面忠實的鏡子名副其實。

對某種事物熟悉久了,便有特殊的情感,傅雷這面“鏡子”也不例外。他對兒子的情感,卻始終把舔犢之情放在第二位,把做人和藝術永遠擺在首位。每封家書中首先強調的,是一個年輕人做人的問題,傅雷以自己為例,教導傅聰: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禮儀要得體,遇困不氣餒,獲獎不驕傲……

傅雷不但拿自己當例子,還列舉其它各種名人,如莫扎特,蕭邦,巴爾扎克等藝術家,談音樂作品,談表現技巧,談藝藝修養,不管是傅聰去波蘭留學,獲得國際大獎大獎,還是後來赴各地演出,傅雷如終關注兒子在音樂藝術道路上的成長,不時給予指點。

無論從什麼角度出發,從什麼事件上看,傅雷這面鏡都盡職盡責,在傅聰的路上,傅為他打好了基礎,並在其身後時時刻刻注視着他。

以傅雷為鑑,可正傅聰之衣冠。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11

正是他們嚴格的家教陶冶出一個世界級的藝術大師。正如好友樓適夷面對傅雷對兒子傅聰的家教的過嚴過細卻“不以為然”。然而就是這樣嚴格的家教,才造就了他不俗的一生,並給千千萬萬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寶鏡,照一照我們給了孩子一些什麼吧?為了孩子我們自己怎樣做事做人?

在書中我們不光看到了一個嚴格的戒子而又親切關子的父親,同時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長。他的音樂譯著和兒子溝通交流,他把對祖國的發展的關切之情,以及對祖國的熱子同樣流露給學生,傅雷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和心力,在對社會祖國和人類世界儘自己的責任。兒子傅聰,在異國漂流生涯中,吸取了多麼豐富的養料,但父親使他在海外孤兒似的處境裏,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邊,時時給他指導、鼓勵和鞭策,使他有勇氣和力量去戰勝各種各樣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當成長的道路,通過這些書信,不僅兒子和親人之間,建立了牢固的紐帶,也通過這一條紐帶,也使傅聰與遠離的祖國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結合。後來的事實證明不管國內家庭所受到的殘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惡名,他始終沒有背棄他的祖國,不受祖國敵對者多方的威脅利誘,沒有説過或做過有損祖國尊嚴的言行,這就是一個父親對一個兒子的薰陶,這與父親在數萬裏外,給兒子殷切的子國主義教育是分不開的。時間,距離都不是問題,有心的父母,你那顆不眠的子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書,人生的加油站。

這種關子不是意識一個階段,而是伴父子而來。這位嚴肅的父親,從來就沒有推卸自己的責任,即使在上海被日本包圍成孤島時,他就把孩子關在家中,而且很早發現在他幼小的身心中,有培養成為音樂工作者的素質,正如他對自己對人對工作對生活各方面都要求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精神一樣,對待幼小的孩子一樣,他親自編制教材,給孩子制定日課,一一以作則,親自督促,嚴格執行,他規定孩子怎樣説話,怎樣行動,做什麼,吃什麼,不能有所逾越。他做到了,也一同要求兒子做到了。真乃真父子。我為人間的這一遭父子情驚歎,對,是朋友,是同志。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12

儘管今日的互聯網高度發達,書信往來已不是重要的通訊方式,但書信的內容深度、情感表達,遠不是其他通訊方式所能企及的。從古至今,書信所言皆出自肺腑之言,動人深切,諸如諸葛亮的《出師表》、曾國藩的《曾國藩家書》,無不是如此。而我所讀的《傅雷家書》,字裏行間洋溢着一位充滿家國情懷的父親,對遠洋之外的兒子的思念與教誨。

《傅雷家書》比起《出師表》《曾國藩家書》等,稱不上晦澀難懂,相比之下顯得簡單樸素,但是,字字句句都鏗鏘有力、斬釘截鐵,包含着傅雷先生對人生的思考、對理想的追求、對愛國情懷的深切感悟,可以説,這是一位父親集畢生智慧所參透的哲理。

“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着你。”傅雷先生的書信中,不乏有這樣簡單而充滿愛意的字句,對兒子的思念之情無不充盈着他的每一寸心肝,愛子情深實屬讓人動容,更讓人察覺,傅雷先生在兒子傅聰身上也投入了不少精力,直抒胸臆的情感讓人讀起來十分温暖,彷彿父親就站在面前,孜孜不倦地傾訴着思念。

當然,如若是單純表達思念之情,傅雷先生的家書就談不上深度。我欽佩的是,傅雷先生能夠在書信中暢談人生與理想,思念之餘不忘鼓勵兒子要做個有擔當、有理想、有膽識的人。

傅雷先生是個藝術家,兒子同樣繼承了他的衣缽,所以,我們在書中所能讀到的是一位老藝術家在向他的兒子灌輸正確的思想和價值觀,從人格的尊嚴到國家的榮辱,傅雷先生的見解獨到且深刻。我相信,這也讓傅聰先生明白做一個德藝兼備的藝術家有多麼重要,有多麼可貴。

他教導兒子,待人處事保持謙虛謹慎,理想要選大而實際,在順境中不驕傲,在逆境中不氣餒。我想,這大概就是一位老藝術家經歷人生百般折磨而屹立不倒所領悟出來的深刻思想,同樣也是一位父親對兒子最誠摯的教誨與勸誡。

最讓我動容的是傅雷先生的愛國情懷。他經歷過動盪的戰爭年代,親眼見到過國家在近代史上的衰落,更能體會到建國的不易與艱辛,也更能理解一個人具備愛國的赤子之心是多麼重要。儘管我沒有這些經歷,但從傅雷先生所寫的書信中,我能夠深刻理解到他的愛國情懷—祖國的利益高於個人的利益,要將個人的價值奉獻給國家與社會,傳播真善美。

很少會讀到這種感人深切的書信,但讀完之後,我的心中也儼然有了一股正氣,要有理想,有膽識,也要學會奉獻與熱愛。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13

不經意的筆墨,不為發表而創作,只為遠在海外的兒子學業有成,健康快樂;只為年邁的雙親放下牽掛,安度晚年。

每一封信都飽含着深深的父子之情。兒子在鋼琴前輕敲琴鍵,將自己所有的青春激情傾注在每一個飽滿圓潤的音符中,他時而有學術上的疑惑,時而想念遠隔萬里的故園,他便提筆擬一封家書給父母,或是拿起昔日父親的家書再仔細研讀一遍,以便從父輩的經驗教訓中汲取營養。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中常常抬眼,望向窗外,看看郵箱中是否有新到的信件,若是幾星期都不見來信,他們便整宿整宿睡不安寧。

傅雷常常將傅聰作為一個討論藝術、交流音樂的對手。來往信件中常看到父子二人積極發表自己對某個音樂家的看法以及鋼琴演奏方面的專業知識。由於兩人教育背景不同,年齡也有差距,所以有時看法不盡相同,在雙方的交流中,“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東西方文化相交融,傅雷激發出傅聰青年人的感想,讓自己也得到了新鮮養料,更讓兒子取得了進步。

傅雷曾在家書中寫“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我做父親的只想做你的影子,要隨時隨地幫助你、保護你,又不要讓你對這個影子覺得厭煩。”的確,傅雷除關心兒子的學業外,還十分重視教導兒子的做人,他多次在信中提到要多給舊時的朋友寫信,只有事實才能證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動才能表明你的心跡,待朋友不能薄情,傅雷告訴兒子青年人最容易給人一個“忘恩負義”的印象,其實他是眼睛望着前面,飢渴一般的忙着吸收新東西,並不一定是“忘恩負義”,但懂得這一道理的人很少,你千萬不要讓人誤會,從字裏行間流露出一個父親對兒子的關愛之情。

對於父親而言,無論兒子是否長大成人,是否早已名滿天下,他終究還是一個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指點和關心,多點“嘮叨”“説教”至少可以使他少走些彎路啊。

在傅雷嚴格的教育下,傅聰不僅蜚聲樂壇,而且自我反省能力也十分強,傅聰在信中多次給父親詳細介紹自己參加比賽的多個細節,談到自己對其他選手的褒與貶,也有對自己比賽的看法。期間他刻苦勤學,美妙的琴聲博得了大多數人的讚譽,但傅聰並不過分驕傲,相反,他總對自己的比賽或演出效果不很滿意,在家書中客觀、冷靜地分析自己的優缺點,並與父親商討方法加以改正。

事業上巨大的成功並沒有使傅聰喪失自知之明,眾人的掌聲、擁抱和讚美,都沒有減少他對藝術的謙卑,繁忙工作中的他,並沒有許久不給父母寫信,依舊詳細地給父母介紹自己的近況,把父母當作最為信賴的人,這些便是他對父母的最好回報,是給予他們愛的回贈。

即使在傅雷被錯劃為“右派”之後,他也與海外的兒子保持通訊關係。悠悠歲月,茫茫大海,家書將遙隔萬里身處兩地的父子的心緊緊地連在一起。

一份家書,承載着濃濃的父子情。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14

《傅雷家書》是由傅雷先生寫給兒子傅聰的書信編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錄了傅雷先生從1945年至1966年5月間的186封書信。

傅聰到海外留學,與家裏唯一的聯繫就是書信。書中寫到過郵局不慎將傅聰的一封長信丟失,傅雷半個多月心神不寧。甚至一度懷疑:兒子是又不信任爸爸了嗎?由此可見,傅雷將對兒子的愛全都傾注在書信中。

傅雷也曾在書中寫到寫這些家書的目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發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想法,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的養料;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只是文筆,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

傅雷對兒子的教導不僅僅在藝術方面他曾勸傅聰改掉懶惰的習慣:“人人都多少有些惰性,假如你的惰性和偏向不能受道德的約束,又怎能實現我們教育你的信條。”“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

《傅雷家書》是一位父親對兒子的苦心孤詣的證明,傅雷對兒女的愛不是普通的噓寒問暖,而是暗藏在他對兒女道德和藝術的要求中。傅雷於兒女而言既像朋友,又像老師。這些家書,拼出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愛,簡單真誠卻又偉大至極。

標籤: 傅雷 有感 家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9p5dl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