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讀論語有感通用15篇

讀論語有感通用15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論語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論語有感通用15篇

讀論語有感1

今日讀《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其中的“習”字,引發了我對學習方法的思考。

“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宋 陸九淵)課堂,是思考的課程,不僅有問題的回答、交流與書寫,還有疑的提出。

近日語文課堂有了“提問”的知識,提問,不就是“疑”嗎?以往總覺得“提問”是個簡單事兒,隨時可提、可問,但通過語文課堂的學習,感到“提問”是有角度、有方法的,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學習才可有長進。

“提問”可以從哪些角度呢?可以從全文,可以從內容,可以從寫作方法,可以聯繫生活實際,可以……而從全文,可以從題目思考,可以從開篇思考,也可以從末尾處的總結、道理、情感等思考。

當然,要做到“進”,“提問”重要,解疑更重要。解疑,一面依託全文內容,一面查閲書籍、網絡資料等,只要心中“疑”得到些解釋,算是“疑則有進”呢!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這句中,給我最大啟發的是“靜”字。一個人只有心安靜下來,才能學到知識、探尋真理。

課堂知識眾多,有語數英,有音體美,樣樣都要學一學,樣樣都要會一些,如何讓當天課堂知識成為頭腦中的知識呢?方法很簡單,就是複習,但複習要懷着怎樣的心境呢?因為複習的都是舊知,難免會有煩躁心。

所以,複習時,要讓自己的心境安靜下來,這樣,才可讓知識在舊知重複的複習中真正變成我們自己頭腦中的知識,我想,這就是我們要擁有的“真知”吧。自然,“靜”的心境,不僅用在複習中,更要用在對任何學問的學習中。

以學為樂,是我的感受,我的很多快樂都來自學習,真是“不亦説乎”啊!我喜歡讀書,只要讀起書來,忘記玩耍,忘記吃飯,甚至半夜爬起來讀書都是有過的事;我喜歡寫作業,很多小朋友遇到“作業”就頭疼,但我卻把“作業”當成檢驗自己知識是否學會的手段與途徑。

最值得自豪的是,我的“作業”常常在學校就能完成,這樣,我便有更多時間學習其它知識和技能;我喜歡籃球,別看我有點胖,打起籃球來,也是動作靈活。

這時,你可能會問我,學習遇到困難了,你還快樂嗎?當然快樂,我最喜歡遇到困難,雖然真的練得有點累,但累後學會知識的那刻,簡直太快樂,太有成就感,太美妙了!

看,快樂,也是學習之法呢!

讀論語有感2

《論語》是記錄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思想的一本書,由他的弟子編撰而成。孔子雖然生活在諸侯分爭的春秋戰國,但是,他卻一直堅持授業解惑,做一個默默耕耘的守樹人。

被後人尊稱為“大成至聖先師”的孔子首創私人學堂,有弟子三千,其賢七十二。初讀古文的我,在新華書店看書時,無意中看到了《論語》。也許是我的文學素養不夠高,《論語》中有很多詞和我理解的不太一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偏偏是三個人呢?直到我看到了後面的註釋後才明白,這裏的三不是單純的三個,而是多個的意思。

這句話意思是説,多個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一個人是值得效仿的,要學習別人的優點,發現別人的缺點時,要反省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我恍然大悟,拍案叫絕。簡單的一句話,道出了虛心向他人學習的態度。更可貴的是,他不僅教導我們以善者為師,還要以不善者為師。

花了很長一段時間,閲讀《論語》,不禁為孔子的智慧所感歎。他在《論語》一書中向我們講述了“仁”者的學習態度。孔子從不把自己當作高高在上的老師,他更像是以一個好朋友的身份,來教導自己的弟子,同時,也虛心向自己的弟子請教問題。他們在一起其樂融融的學習,正是向世人展示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最佳境界。以前,我是一個不愛舉手發言的學生,有什麼題目不懂,通常都只憋在心裏,害怕向老師請教。我的同桌就是我心目中的太陽,積極又陽光。無論什麼樣的問題都會請教老師,她的求知慾卻被其他的同學嘲笑。我卻覺得她是晶瑩剔透的璞玉,雖然不會發光發亮,但也很耀眼。因為,她有勇敢好問的求學精神。她就是我應該學習的老師,慢慢的,我也學會了大膽請教老師問題了。同時,反省自己有沒有嘲笑過他人,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日一問:今天,你也向別人學習了嗎?

讀論語有感3

書籍是歷史的烙印,是智慧的低吟。讀書,可以神交古人,汲取先賢智慧;可以審視自我,成就精彩人生。閲讀有益身心的書籍,使人的思路開拓,從而提高自我素養,對人生的經歷有更深切的體會。倘若把文學藝術比喻成一頂王冠,那麼孔子的經典之作――《論語》就是王冠上的瑰寶。古人曾説“半部《論語》治天下”,由此可見世人對這部經典傳世之作有着極高的推崇。曾幾何時,《論語》成為我的心儀讀物,裏頭的至理名言更是讓我回味無窮,受益良多。孔子的言行舉止不僅讓我印象深刻,更像春風化雨般地滋潤着我的心田,使我感觸頗多。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以求塑造理想人格,其思想深深地牽繫着華夏子孫的心,那正統學派的真諦更是傳承千古,流芳百世。《論語》給我的首個啟示是“仁”,也是倫理道德的總綱。仁就是愛人,君主要體恤民情,關心民政,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倘若要遏止“苛政猛於虎”的情形,那麼社會各階層人士應當安守本分,互相關懷,將心比心,發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愛精神,以達成大同世界的美好理想。我認為每個人都必須推己及人,以一顆慈悲之心去渡化有緣人,只因“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當然,我們必須持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高尚品格,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施加給別人。凡事皆要以利與害為出發點,多替別人着想,這是終生應該奉行的德行與原則。

《論語》講究孝道:孝,在中國從古至今有着不可動搖的地位,而在這本著作中,它毫無疑問的佔據了主導地位。人不孝則非正人君子,此類人鮮矣。《論語》大概一半都牽扯到這個“孝”字,而被公認為百家正統的儒家學派把孝道推廣的非常廣泛,鞏固了孝道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古人云:“孝是天之經,地之義,人之倫也。”如果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都不懂得如何孝順父母,那麼豈不連禽獸都不如?須知“烏鴉有反哺之恩,羊羔有跪乳之德”啊!孔子曾言:孝悌是人的根本。由此可見,一個人懂得報答父母比天高,比海深的恩情是何等的重要,因為“滴水之恩,應當湧泉相報”。身為別人的老師,孔子時常訓誡弟子們要秉持孝道,講求信睦,以求家道安寧;兄弟之間要互相忍讓,並且要有深摯的手足之情,而不是同室操戈。

年幼時,我接受啟蒙教育,雖然當時童心未泯,但對《論語》中的一番教誨有深切的領悟。那就是:“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所欲,不逾矩。”孔子認為學無止境,十五歲時就要有志於學習,三十歲就懂禮儀,無論是説話做事都有把握。當他掌握了各種知識,就不再迷惑。五十歲時,得知天命,六十歲時,一聽別人言語,便能明辨是非,判明真假,到了七十歲時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超出規矩。這幾句肺腑之言非但激勵了我,更是使我有了向前邁步的勇氣與決心。當時我就立志要力爭上游、發憤圖強,只因“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孔子一生從不間斷地學習修養,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新的、較大的進步,直到晚年才達到最高境界。我深深地體會到“活到老,學到老”的可貴精神,並且認為“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唯有持之以恆的學習態度才能成就偉大的人生,因為“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這部國寶級的傳世著作有着一句家喻户曉的至理名言,那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以讀書為樂事,説明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更反映出他注重修養,嚴格律己的處世態度。此外,孔子曾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以及“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等名句。這些名句都是在求取學問時應該持有的態度。孔子提倡“有教無類”的主張,認為“因材施教”是最理想的教育方式。他勸勉弟子們要虛懷若谷,不斷向別人學習,一定能找到一個有特長和技能的人做自己的老師,從而取長補短。每當遇到學問上棘手的問題抑或是滿腹疑惑時,切記要尋求有智慧的人指點迷津,這樣才能透徹地掌握知識。當然,我們也時常温習舊知識,因為這樣才能從中得到新的領會與體悟,只因“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在待人處事方面,孔子教會了我許多哲理,並且讓我變得穩重成熟,温文爾雅。他認為如果要實踐仁德,就需要“忠”和“恕”。“忠”是儘自己的本分,“恕”是儘自己的能力去原諒別人,提倡以“禮”、“樂”約束人的行為,陶冶人的性情。一個人若想要在社會上立足,就必須講求一個“信”字。在今天看來,一個羣體,一個民族,甚至是一個國家也是如此。正如孔子所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除此,我們也要擁有“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的態度與胸懷,少責備別人,並且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我們見到賢人應當向他學習,看到不賢的人則要自我反省,因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論語》詳細地説明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常侷促不安;君子襟懷坦蕩,與人為善,知足常樂,小人則終日患得患失,怨天尤人,憂心忡忡。由此可見,我們應該做個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而不是成為一個心胸狹窄、人格卑鄙的小人。

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應當警惕戒備,那就是“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説明了青少年應該要用理性的韁繩去約束情感和慾望的野馬,達到中和調適。身為一個讀書人,我有一個遠大的抱負和堅強的意志,將來時必要為社會和人們謀福祉,只因“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驀然回首,我懷着嚴謹的態度去品讀《論語》的經典名句,並且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孔老夫子存活在我的心中。其實,孔子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只是我們沒有智慧之眼、澹泊之心去感受他的存在。不可否認,《論語》給予我許多的人生大道理,並且教會我歷經風霜而留其真諦的生活經驗。《論語》作為我們華夏民族的傳統著作,有着不可磨滅、不可動搖的地位,更是我華夏五千年智慧結晶的最大見證。在這兒,我要稱讚這部我最喜愛的瑰寶:《論語》經典,永垂不朽!

讀論語有感4

孔子主要是主張的就是“仁”即“仁者,愛人”。而作為一名幼兒園的教師,我認為首先需要的具備的就是“仁,愛”之心。孔子先生不僅僅是勤奮、樂觀、大度的人,還是一個謙虛的人,在述第七中的第二則中寫道: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裏,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對我來説,做到了哪些呢?只有“學而不厭”的老師,才能做到“誨人不倦”。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藴,是不可能做到“誨人不倦”的,否則的話,“誨”也將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沒有趣味、沒有創新了,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我們應該去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關注學生的心靈、人格、健康。“誨人不倦”,我的理解不單單是要為人謙遜更要樂教、善教,以仁愛之心施教。

若要用一句話來歸納《論語》講了什麼,我理解的應該是做一個仁愛之人。它用了很多的實例來告訴我們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仁愛之人。良好的品德會讓一個人美麗、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可見,培養仁德做一個仁愛之人是很重要的。未來的日子我將繼續不斷的深讀《論語》,領悟精髓,學習孔子先生的為人之道,用運用到工作中,生活中,做人中。

讀論語有感5

這個暑假看完了《論語》這本書,俗話説半部《論語》治天下,我之前全不知是什麼意思。在略讀了論語後我似乎也有獲益匪淺的感覺。

《論語》是根據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與他的學生日常言語所撰寫的。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在思想上主張“仁”,在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就是因為有孔子才會有今天的《論語》。《論語》集治國、修身、齊家、平天下於一身,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所在。宋人趙普也曾説過這樣一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一書對我們的用處之大了。

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禮,自,信”的倫理教育,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着儒家學説對國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願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性的準則,我想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關係,因為,我們都堅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裏,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茶者喜歡龍井,有愛好烏龍茶一樣,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不奪其真香”,“不損其真味”,那麼,還有什麼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説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呼?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呼?”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這是教給我們學習方法啊,很多學生學習很努力,但成績不理想,主要是學習方法不對,學習是要“學而時習之,温故而知新”的啊!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句話教會我如何孝敬父母。而能使我一生受用還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我的“聖經”,我更會牢記在心。

我在任何時候都能夠用到《論語》,可以是生活上、改正缺點上,珍惜時間上、學習上以及孝敬父母等等,都可以用到《論語》。《論語》的用處可真不小啊!這麼一讀,我就知道為什麼趙普説;“半部《論語》治天下了”,因為《論語》的用處真廣,什麼地方都能用得到。只要讀了一小部分的論語,並且理解了,用上了,就會使人一生都受用不盡。

有時經常聽到有些人怨天怨地,怨自己沒出生在一個好的家庭,怨自己運氣不好,做什麼事都不順。其實這些人生活還是不錯的,只不過看到生活過得比自己好的就心裏不平衡,自己沒本事就怨天怨地怨父母。但真正生活艱苦的人們很少有怨言,而是默默地工作着,生活着,他們用他們的勤勞,他們的質樸,過着普普通通而又充實幸福的生活,他們很滿足自己的生活,他們不去和別人比較什麼,他們覺得自己現在的生活很滿足了,當一個人不去妄想而踏踏實實地生活工作着,他們就很快樂了,也就是知足者常樂。現實就是這樣,出生有貴賤,能力有大小,但生活的快樂不快樂,知不知足就要看每個人自己了,每個人應該有自己的理想,但不是妄想,要自己去努力去付出。妄想是無止境的,生活在妄想裏的人他們對生活是永遠不滿足的,所以他們活得很累,他們要攀比,他們虛榮心強,見不得別人比他們好,他們永不知足,所以註定他們永遠不會快樂。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人生就在於學習,不分貴賤貧富,讓我們學會在簡簡單單的生活中感悟人生、體味快樂吧!

讀論語有感6

翻開《論語》,那些思想的精華就好似悠悠的花香,沁人心脾,在我的腦海裏迴響;那些深奧的道理就好似涓涓的溪流,清澈純潔,將我的心靈淨化。

初讀論語,應該是在上國中的時候,猶記得學生時代的我尤其懼怕論語,因為在文章的最後,總會有出現四個大字,那就是“全文背誦”,拗口的文言文無疑是我印象中最可怕的噩夢。

現在工作了,閒暇之餘重新捧起了書本,再次讀起了論語。從前覺得晦澀難懂的文字,如今年長了,經歷的事情多了,似乎一字一句也變得了生動起來,有趣起來。而當我讀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這一句時,這種感覺就更為強烈了。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的意思是看見賢人要想着向他看齊,看見不好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缺點。在我看來,這句話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有些類似,當你向身邊優秀的朋友、同事看齊,學習時,那麼你也會取得進步,也會變得優秀,反之,去接近和學習那些有較多缺陷的人,自己也會如同墨汁滴入水中,趨向渾濁。在我踏上了鐵路公安這個工作崗位之後,我發現了身邊有許許多多優秀的同事,他們有的擅長辦案,有的擅長寫作,有的工作認真,熱情開朗,我不禁暗暗下定決心,要向他們學習,努力從一名新警,轉變成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

同時,我也明白虛心求教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遇見不懂的要及時請教別人,虛心聽取他人的建議並加以改正。如果人們沒有“見賢思齊”這種精神,那麼你,你還是原來的你,不會有任何前進的步伐,只能如那方仲永,漸漸地泯然眾人矣。

人生似乎就像是一段旅行,在你不斷前行的過程中,那沿途的風景不是一成不變的,但是當你再次回頭遠眺那落在身後的風景時,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這或許,就是閲歷與閲讀的意義吧!

讀論語有感7

大千世界,在紛繁的社會中穿梭、在喧囂的世界裏,忙碌的人們都在為“幸福、快樂”而奮鬥,都希望擁有一份幸福快樂,可為何在物質越來越豐富的今天,人們的交往卻日趨“利益化”,快樂幸福指數並未等比上升?每天在川流不息的日子裏穿梭,在沸沸揚揚的生活中忙碌,“幸福、快樂”究竟在哪裏?細讀《論語》,用心感悟,也許我們會豁然開朗。

《論語》中子貢曾經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孔子認為,這很不錯了,但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快樂。這種快樂,不會被貧困而剝奪,不會因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的君子。其實,幸福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論語》教給我們快樂的祕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耶穌曾説過:“一個人賺得了整個世界,卻喪失了自我,又有何益”?而一顆清明寧靜的靈魂卻能使我們即使在最風雨飄搖的日子裏,也能擁有一塊心中的樂土。有了“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超然物外,不被物質生活所累,始終保持一種心境的淡定和安寧的好心態,無論我們處於什麼人生狀態,幸福都會象花兒一樣綻放。

有一首詩説得好,“你改變不了環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變態度,你改變不了過去,但你可以改變現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樣樣順心,但你可以事事盡心,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你不能選擇樣貌,但你可以展觀笑容。”讓我們用開闊的心胸去面對生活的缺憾,多一點寬容,保持一份淡定和平靜,在享受親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的關愛時,去傳遞一份自己的愛。那麼即使是缺憾、失意的生活,心靈同樣也可擁有一片海闊天空,“仁者,愛人”,給予別人,將使我們心中收穫比擁有更多的幸福。

有了內心的安寧,尋找快樂就是一件極其簡單的事情。用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如孔夫子教導我們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這就是快樂地生活的祕訣。清晨醒來,沐浴着清晨第一縷陽光,聆聽着鳥兒清脆的歌唱,邁着輕鬆而歡快的腳步去上班,任憑長髮飛揚,笑容在臉上綻放;與朋友邂逅,用友好的問候還有真誠的目光迎接對方;工作上積極努力,寬容,諒解放心中,友好地與同事相處,彼此成為彼此的榜樣;生活中恬淡自然,加上愛人的關懷,兒女的歡暢。誰説自己不是世上最為快樂的一個分子呢?其實,我們每個人無一不在享受着屬於自己的快樂,只是有時我們的眼睛被可惡的迷霧所遮障,暫時地遺失了分辨的方向。朋友,請擦亮自己的眼睛,定會驚奇地發現,等待迷霧散去,快樂幸福時光就在身旁盪漾,它象一顆晶瑩的寶石,在眼前熠熠閃亮!

讓我們用《論語》給心靈以陽光!用快樂心靈過濾紛繁,生活會變得純淨;用快樂心靈煅燒平淡,生活變得鮮明。快樂的心靈,會讓我們從逆境走上坦途,從失敗走向成功,從苦難走進幸福。

讀論語有感8

俗話説“半部論語治天下”,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就處於中國思想界的統治地位,並延續了數千年,這是什麼原因呢,或許《論語》能告訴我們答案。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書,雖説只是記載言行,但字裏行間包含了許多為人處世、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很值得我們慢慢品味。孔子提倡“仁、禮”,這是他思想的核心,仔細想想這與我們今天所努力構建的和諧社會有異曲同工之妙呢。如果我們用心去讀《論語》,就會從中悟出人生的道理,成為指引我們前進道路上的一盞明燈,照亮人生的路。《論語》中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言警句,雖然短小卻藴含為人處世的大道理。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我們應該做到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在做每件事之前想一想這句話,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或許會更加融洽,社會也會更加和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須事先磨快工具。由此可知,一個人要勝任工作,必須首先學好本領,今日讀好書,來日才能大展宏圖。一定有很多人會經常問自己,這麼辛苦地學習為了什麼,我想這句話就告訴大家答案了。“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該怎麼辦了。孔子認為,一個人不講信用就寸步難行,在今天看來,一個企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如此,誠信在當今社會尤為重要。“言必信,行必果”,意思是説出的話一定要算數,行動起來一定要堅決。一諾千金,敢作敢為,受人尊重;出爾反爾,優柔寡斷,遭人鄙棄。《論語》中還有很多發人深省的名言,我從中受益匪淺,相信只要是用心品讀的人都會從中得到很多。我在讀《論語》時,好像穿越時空來到孔子身邊,與他面對面交談。我從《論語》的字裏行間體會到了那份難得的寧靜,那份屬於我的安寧,就好像涓涓細流流入我心田,沁人心脾而美不勝收。對於生活,只有以淡泊的襟懷、豁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面對、去享受,才是讀懂真正的人生。

我們每個人都很期待和諧社會,它是那麼的美好,我相信,只要每個人都能夠讀懂《論語》,哪怕只是皮毛,也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記住,要快樂地生活。

讀論語有感9

《論語》一書,讓我知道了學習的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話藴涵着多麼深刻的道理呀!高爾基説得好:“人的知識愈廣,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學習是公正的裁判:它獻給勤者的,是一條條成功的大道;留給懶惰者的,是一個個失敗的泥潭!

説起學習,我真感到羞愧。放學回家,我經常是東跑跑、西逛逛,直到晚上8點才着急地寫作業,考試成績也自然不理想,聽到這次考試第一竟然是別人,我的心裏真不是滋味。心想:他們成績好不就是晚上拼命看書嗎!我要是多花點時間,肯定也能考好。其實,他們比我多的不只是分數,而是一天天的日積月累和刻苦努力呀!高士其説得好:“知識猶如人體的血液一樣寶貴。”要想考出好成績,就必須要有知識來充實。

人生不能虛度。生命的精彩與否,是靠我們自己來把握的。而知識則是人生精彩程度的關鍵,把握知識就是把握人生。要讓人生如花朵般綻放,就必須用知識來充實自己。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論語》一書告訴我們要用知識充實自己,這樣才能讓今天更精彩,讓明天更美好

讀論語有感10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變成了一個不敢夢想,害怕失敗的人。面對心嚮往之的事物我退卻了,漸漸的學會用“無所謂”三個字來掩飾自己內心的失落與難過。有時候,當我無法不面對污濁的空氣,擁擠的空間,我發現我再也找不回當年那個呼着“小時不識日”的我了。

而這種心態,在遇到孔子的時候發生了轉變。我開始相信有那麼一種人,境遇比我差得多,卻還在用自己的心為這個日漸不堪的社會做着奉獻,還在為類似“挾泰山以超北海”的夢想堅持着。我突然想起了我自己,從來沒有一個人像荷蓧丈人那樣用犀利的語言抨擊我的夢想,因為我沒有夢想,準確地説,是沒有擁有靈魂的夢想。

曾幾何時,我也“傻傻”地去給老人讓座,在地上撿了錢去交給警察叔叔,看見同學抄作業會嚴厲制止。而今呢,我看到老人上車會裝睡覺,看到同學抄作業會走過去笑着對他説:“要不要抄我的?”看到插隊的我也不會管,對着不喜歡的事我會笑,對着不公平的事我能忍。

當我以一個“完美無缺”的姿態重新站起的時候,我以為我不會再受傷了。可是,我錯了,我躲不了。我終歸不能像孔子一樣喊出:“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在一個戰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公平難覓的年代,説出這樣的話的孔子,真的不能不讓我敬佩。因為我做不到。

孔子曰:“仁”即“愛人”。我無數次地希望這個世界充滿仁,可是太難了,現在尚且做不到,更何況孔子所處的.時代?於是我想起一個面色枯槁卻神情依然煥發光彩的人,在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説着:“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當他面對外界“今之從政者殆爾”,悵然若失地説“鳥獸不與同羣”時,誰又能夠像他一樣輕撫琴絃,淺吟低唱那千古之音?

我輕撫着這冷漠的紙張,讀着那些漸漸消逝在時空中的文字,我徹底折服了。我的痛苦真的不算什麼,因為真正的君子是絕不會為殘酷的現實所擊敗,絕不會懷疑自己所選擇的路,也絕不會因為身處困境而喋喋不休地抱怨環境的惡劣。他們會自己動手,用自己的行為去改變環境。

孔先生教會我的,讓我終生受用。他在夢裏告訴我:“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先生,我會努力做到的,因為夢想已經回來了。

讀論語有感11

讀《論語》有感《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部分弟於言行的語言,孔子死後由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輯錄而成。這是一本十分值得讓人去閲讀,去品味的書。

四年級起,我便開始閲讀這本書,這裏面記載了孔子關於政治、哲學、教育、倫理、文學、藝術的道德修養各個方面的言論。

每當一有時間,我會棒着它貪婪地看。裏面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麼一句:子貢問曰“孔文子向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子貢問孔子:“為什麼孔子的諡號是“文”呢?”孔子説:“他聰敏好學,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請教為恥導,所以諡足是“文”。”

讀了這句話,讓人有所深思。是的,我們在學習上能不恥下問,虛心請教別人,就一定會有所提高。可是有的同學認為問別人會顯出自己的笨、不聰明、這是不對的。你想想,連孔子這樣的大人物也請教過別人我們就不能嗎?孔子認為,什麼人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所以他遇不懂的問題總是虛心向別人請教。所以,我們國小生就更要虛心地向別人請教了。不懂就問,不要感到羞恥,不會就不會,正所謂知只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是知道,不知道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裝懂,要虛心地去向別人請教。

《論語》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從中得到的樂趣不計其數。大家需多讀這樣的書。因為,它值得你用心去閲讀。

讀論語有感12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是《論語》中非常膾炙人口的一則名言,大意是説:懂得學問和事業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它為快樂的人。

正如孔子所説,我們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首先應該做到的就是對我們所要學習的內容產生興趣。對於初學者來説,帶着興趣去接觸新知識從而去學習掌握,這就是"知之者"吧!接下來如果我們繼續努力,用一顆好學不倦的心去更深層次地學習和麪對,把初學時的被動變為主動,那麼這個時候是不是就是孔子所説的"好之者"了呢?我們做到了有興趣學習,愛學習,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識點之後,會不會再產生一種更深更濃的喜愛與探索精神呢?我覺得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一定是"樂之者"了!

就拿我學揚琴來説吧!六歲那年,我還什麼都不懂,便稀裏糊塗地被媽媽和老師拉到揚琴面前,用好奇的小手彈出了第一個音符。就是這清脆的一聲響,打開了我的好奇心,讓我對面前這粗粗細細的琴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帶着這一份新奇,日復一日地學習練習,漸漸地從"知之者"邁向了"好知者"境地。隨着年齡的增長,再加上對我所學到的音樂知識的豐富積累,我在國小五六年級的時候,便真正地愛上了揚琴的彈奏,我在每一首動聽的曲子當中自由徜徉着,去領略不同的人生境界。而揚琴演奏也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伴侶",我視之為驕傲,並決心努力深造,演奏出更動人心絃的樂曲。

其實,在學習過程中,要想成為"樂之者"並非難事,只需你用心地去對一件事情表過你的喜愛之情,不要讓自己的學習停留在表面,要懂得熱愛和鑽研。也許你不是最好的,但你一定可以做到更好!只要用心用愛去做,就沒有做不到的,生活中的每件事情都如此。

由衷的希望我們都會成為學習的"樂之者"!

讀論語有感13

《論語》是聖人的經典著作。《論語》語言質樸,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它在人們的思想中有深刻的影響,得到了後人的信仰、尊重,是後代人必讀的一本聖書。特別是教育工作者學習這本書受益匪淺。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這就是一句千古名言。翻譯今天的語言是:把老師教給你的知識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識在現實中實踐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奮人心的事。孔子的教學思想完全是一種啟發式的教學思想,並且十分看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在實踐中鍛鍊知識和提高知識能力的培養。孔子的這句開場白就是告訴弟子們,理論聯繫實際,把學來的知識放到實踐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識,才能證明你已經把握了知識。而真正懂得知識的人在現實中的運作會興趣倍增,會自然產生出需要更多知識的充實。

當今社會知識裂變一日千里,知識在不斷更新。用傳統的眼光看待今天的事物已經跟不上社會形勢的需要,所以要經常更新知識結構,要對新知識保持長久的好奇心與敏鋭感,為了培養能夠適應這個社會需要的人,就必須不斷學習、不斷實踐。

讀論語有感14

想必大家都聽過《濫竽充數》這個成語故事吧!南郭先生明明不會吹竽,卻不懂裝懂,混在隊伍裏充數。最後事情敗露,只好逃跑了。在《論語》中,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條道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就是説: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對於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我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儘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麼,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我也當過一次“南郭先生”。

記得在我8歲的時候,媽媽要下地幹活,臨走時,吩咐我中午做稀飯,並教我做稀飯的方法。我一心想去看電視,便不耐煩地説:“好了好了,我平常看你做稀飯都學會了,你還是快去幹活吧!”我一邊説着,一邊推着媽媽向門口走去。媽媽拗不過我,只好搖搖頭,無奈地説:“那好吧,記住,米要淘3遍,水要淹到電飯鍋裏第二條線的位置,要留意鍋裏的情況,不要讓稀飯漫出來……”“知道了……”

好不容易送走了媽媽,我又撲到電視機前,專心致志地看起了動畫片。不知不覺,到了12點。我伸了個懶腰,該去做稀飯了。

來到廚房,我又犯了難,剛才説“我會做稀飯”,只不過是哄走媽媽的一個藉口。現在到了“真槍實彈”的地方,我卻大腦一片空白。算了,現在去向別人請教實在難為情,還是我來吧!

可是到底應該放多少米呢?我又犯了難。這時,我想到:我和媽媽一共要吃兩碗飯,那就倒兩碗米吧!倒完米後,接下來的一切就順利了很多:淘米,加水,蒸飯……幹完這一切,我又兩眼不聞天下事地看起了電視。

過了一會,我隱隱聽到“嘶嘶”的聲音從廚房那邊傳來,心裏一個咯噔:啊,慘了慘了,忘記掀鍋蓋了。這下完蛋了,媽媽會罵死我的。我連忙跑到廚房,發現米湯濺得桌子上到處都是,打開鍋蓋,一股焦味撲面而來,嗆得我喘不過氣來。好不容易睜開眼睛,發現鍋裏的稀飯成了一團漿糊,顯然是缺水造成的。我急忙舀了幾舀子水倒進鍋裏,鍋裏的情況才好轉了了一些。可這四濺的米湯,這溢出的米粒,這燒焦的糊味……我該怎麼收拾這爛攤子啊!?要是開始我專心聽媽媽的教導,知道放多少米,淘幾遍米,倒多少水,隔幾分鐘過來看一下……或許,這樣的悲劇就不會發生了,可是已經晚了,世界上沒有後悔藥可買,我也不能改變現狀了。

結果呢,我自然是吃了一頓“皮帶炒肉”。不過呢,這卻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什麼事都不能不懂裝懂。遇到自己不會的事,要虛心請教那些會做的人,學習他們的經驗,豐富自己的頭腦,這樣才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

不懂不要裝懂,人人都不要做“南郭先生”。

讀論語有感15

《論語》這本書主要記載了孔子與其弟子對話的內容,它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一部重要典籍。在《論語》簡短的語言中,體現了儒家深刻的思想內容,對後代政治、思想、文學藝術等產生了巨大影響,被西方人稱為中國的“聖經”。書中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後人借鑑、學習。

《論語》傳遞的是一種樸素的、温暖的生活態度。儒學所倡導的那種品德和功能,於今亦有積極效用。

其實一開始讀《論語》時,我自身的感受就是:看不懂,頭大。就算看了註釋也很焦躁,不想看。

第一節語文課讀《論語》時,我便浪費了12分鐘多。

但慢慢撫平自己的情緒後,慢慢地、細細地品讀,你會不由自主的去拿自己的行為對比書中的行為,進而獲得一個很有用的道理,並把此道理銘記於心。並且還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這本書真正讀進去了,才會發現自己的一些毛病漸漸地被這本書磨的消失了。

《論語》對我而言是一本十分神聖的書,因此我對它充滿了敬畏之心。所以我每次在讀它之前都會先深吸一口氣,再長呼一口氣,來撫平自己的內心,讓自己沒有任何雜念了再來讀這本書。

《論語》真的帶給了我很多感受。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次的讀《論語》活動雖然結束了,但我會一直温習這本書中的道理,讓它來指點我的生活中的行為。我與《論語》同行,一生同行!

標籤: 有感 論語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jge4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