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本草中國觀後感1600字

本草中國觀後感1600字

我對拍紀錄片,甚至敢於投資紀錄片的人一直是懷有敬意的,在現在這個商業時代,紀錄片這個行業作為一個不怎麼賺錢,甚至有時因為説真話會有些得罪人的行當,敢於拍紀錄片,或者説拍一部有傳承意義,想要開啟民智的紀錄片,是勇敢無畏的。

本草中國觀後感1600字

節日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醫、包括中藥,好像就變成了和魑魅魍魎差不多的一種玄而又玄的東西,甚至國內一次一次的掀起輿論高潮去討伐中醫,辯證中西醫之真偽。這不能不説是悲哀的事情,有人説,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就不一定是好的,它有可能過時封建,它就應該被討伐,這和以前批孔就粗暴的推倒雕像有什麼區別?我個人的觀點是,中醫作為幾千年來伴隨國人的一種貼身醫學,它既然存在下來了,必然是有一定道理的,甚至有些疑難雜症,吃再多的抗生素打吊瓶都沒用,中藥的幾劑湯貼,望聞問切,就能知道病底。之前我遇見過一個男子,身後長了不少瘡,吃西藥無數,愣是讓一個醫生用每日清晨的荷花露煎熬藥給治好了。

起源

在紀錄片《本草中國》裏,它不是粗暴的告訴你中醫的療法,而是帶你一起探尋道地藥材,用鏡頭記錄代代相傳的中藥炮製工藝,由藥及一身,由醫至養,立足本草,以小見大。

比如以《時間》為主題的一期裏,以時辰、月份、季節、年份等節律為單位,講述了紅花、藏紅花、紅曲、霜桑葉、陳皮,這六味藥在採摘、貯藏、炮製過程中與時間的精妙配合,展現時間賦予生命的不同的含義。

再比如紅曲,這個名詞大家應該都聽説過,但是當大米煮熟成米飯後一層層曝曬在陽光下,然後加入了紅曲菌,忍受風吹雨打,再由浙江桐君堂老藥工王良春掐着點每天每天的翻曬,終於成了晶瑩紅的紅曲。當你看到老漢穿着蓑衣蹲在老木屋的屋檐下,雨水滴答旋轉,積成水窪,老漢王良春咧開皺紋對天微笑時,你就覺得心裏有什麼地方暖暖的。從事手工炮製紅曲半輩子的王良春説:“紅曲機械化生產的擴大是讓人遺憾的,也是讓人欣慰的。遺憾的是,它終有一天會終結手工制曲的時代,而欣慰的是理化進程讓紅曲發酵的條件更可控,批量化生產也有利於市場的擴大,對於傳承紅曲炮製的人來説,技藝也許會成為歷史,但古法的精神不會丟失。”

而鏡頭裏,一羣穿着當地民族服飾的莊稼漢們對着遠處的青山吼山,以表示對自然的敬畏。想想我們從自然裏攫取了這麼多,而對自然回饋的至少。鯨被捕殺,草根被斬斷,我們越來越無處溯源。當我們將感謝和歉意吼給自然聽時,也獲得了善意的回饋。大學畢業後毅然孤身回到老家貴州德江種植天麻的23歲少年田旭林,夢想是能帶着天麻走出大山,鄉親們用天麻燉肉,釀酒,熬中藥,天麻成為了他們生活裏並同於婚喪嫁娶的一部分。

陳皮這個東西,大家應該都吃過,而最盛名的陳皮,來自四百年老店的廣州陳李濟陳皮,當第11代後人陳永涓推開厚重的獅頭門栓,眼前出現的是一口巨大的鍋,內裝蜂蜜,下放灰炭,上掛專門挑選的某地陳皮,這些陳皮有些甚至曬了十幾年,新的舊的年年翻曬,連切割橙子的刀法都有講究是對切還是四六刀。她的家人旅居國外,而自己留下打理四百年老店。她説:“35年有多長,不過是為做好陳皮這一件事專注了一生,作為後人要把陳李濟的牌子親手擦亮。我太眷戀這裏的'一草一木,這份堅守我不覺得孤獨。”

紀錄片《本草中國》的每一幀鏡頭都拍攝的很美,片中很細緻的拍攝了自然的每一處細節:夏雨、秋露、展翅的蝴蝶、沾着泥土的植物,甚至感覺隔着屏幕都能聞到連根崛起的塊莖上觸鬚清香的氣息。而人,才是這部紀錄片中最讓人為之敬畏的部分,我記得有幾個鏡頭裏,採集藏紅花的俞福生在林蔭大道上騎着自行車,分別給了正面,背面,和從天際俯瞰下來的畫面,一個年邁瘦弱的老頭,在新鮮綠油油的空蕩鏡頭裏,便更感覺出有種孤獨而悲壯的堅持。每一個主角,他們的眼神,都有種專注和眷戀。而這些中藥材帶着他們的使命,經過每一雙手的精心炮製和配伍,就被賦予了生命新的意義。

我一直認為有兩種東西是最容不得糊弄的,一是進嘴的食物,二是進肚的藥物。這兩種東西的製作手法,能看出一個人或者一個行當的良心。而《本草中國》這部紀錄片,除了給人感動外,還給了國民一個信心。讓人真覺得,醫者仁心。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華民族一步步變強,中國製造一步步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希望這部紀錄片能像BBC和日本的紀錄片一樣,讓它帶着國人對中醫藥文化的驕傲,帶着中國醫藥人的匠魂,走出世界。

標籤: 觀後感 本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k7wgj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