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合集15篇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合集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合集15篇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

以前不喜歡看歷史書,感覺很枯燥無味,喜歡看古裝歷史電視劇,不過這本書看起來很有興趣,提高對看歷史書的興趣,這也是我看完的第一本歷史書,上學時很想了解歷史,就買了幾本很厚的歷史書,《中國通史》《資治通鑑》,看了一點,感覺很無聊無味,沒有耐心看下去,現在還家裏旮旯裏放着,估計該落了一層厚厚的.灰塵,,對歷史瞭解的很少,一些知識還是從電視劇中瞭解的,九年級時,歷史只能考30分左右,完全不會,早讀也不看不背,後來換了一位新歷史老師,一次考試還是考的很差,被老師叫到講台,用戒尺狠狠揍了一頓,説考這麼差怎麼上高中,由於自尊心,從那之後,開始好好學,背,做,看,下次考試時,竟然快接近滿分了,又被老師叫到講台,還獎勵了本子等等,高一時,還是挺喜歡做歷史題目,但考不了高分,就選擇了理科,後來就不在怎麼看歷史了,歷史也是短科,畢業以後有接觸了歷史,感覺跟以前看書不一樣,帶着興趣來看,很輕鬆看,不在應對考試,沒事多看看書,瞭解很多些,更豐富生活,積極向上好好學習,學無止境!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2

《明朝那些事兒》很長,花了比較久的時間讀完了,其實這本書完全可以看做是很多枯燥道理的歷史演繹版本。比如“要爭做第一,第二名和最後一名沒有區別”、“做傻的聰明人(低姿態,瞞住你的聰明)”等等。

文中最佩服的是王守仁,這個“知行合一”的心學大家,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有高尚的理想並不足夠,還要有能力才能實現,好人要想實現高尚的目標,要比壞人更會玩詭計、更加聰明。

比如王守仁送5兩銀子給錦衣衞,被嫌少仍了,他誇讚錦衣衞清廉無比,並説要寫文章表揚,讓錦衣衞不敢找他麻煩。

寧王叛亂時,由於缺少時間募集足夠的兵,他用各種花樣造成進攻南京是個大圈套的假象,讓寧王白白等了十幾天。雖然他的.很多手段看起來並不高尚,甚至有很多陰謀詭計,但確達到了高尚的目標。

同時,要有強大的內心,為人處世要淡然,不要計較一時得失,不要浮躁,而要從更長遠的看待問題。如果忍耐能夠避免無必要的衝突和風險,那麼忍耐就是值得的。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看看明朝那段不怎麼光明的歲月,看看那段歷史,也許更能夠理解當今社會,抓住時代大潮,順勢而為。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3

為什麼會正兒八經的開始看這部書,我也不太清楚,或許,是因為厭倦了所謂的正統,所謂的學究吧。

歷史本身的事情是很有趣的,就像史記裏面的很多故事,百讀不厭,很有趣味。只是不知道為什麼,傳統的涉入歷史的角度,有人選擇搞學究,有人選擇戲説,要麼太正經,要麼瞎胡説。

喜歡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有史實,也有自己的理解,既進行了研究,又不要讀者也跟着闆闆正正,將歷史像故事一樣娓娓道來,有血有肉,很真實。

《明朝那些事兒》,個人感覺,就是這樣一本書。

看似調侃一般的語言,卻呈現真實的歷史事件,讓人輕鬆的就能進入那些曾經或輝煌或暗淡或榮耀或恥辱的歲月,去了解去認識那些曾活躍在歷史歲月中的人。

當然,也可能是鄙人才疏學淺,看不懂太學究的東西,所以覺得這種文體比較好接受。但是,我記得白居易先生寫文章有個習慣,寫完之後會拿給街上的老太太看,他的用意很明顯:爭取讓最普通的老百姓都看得懂。正所謂:通俗易懂。

再有就是今天很流行的大家上講台———百家講壇,也是在普及歷史,讓普通的老百姓也能輕鬆的瞭解歷史。

所以我覺得,今天有人能夠用這樣的方式來呈現歷史,很難得。

不過,客觀的講,不會不朽。

但是,不簡單。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4

《明朝那些事兒》這篇文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事情,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着墨最多,並加入了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明朝那些事·洪武大帝》是從朱元璋的出身開始寫起,到永樂大帝奪位的靖難之役結束為止。敍述了明朝最艱苦卓絕的開國過程。

潘陽湖之戰是朱元璋的成名之戰,鄱陽湖之戰也奠定了他統一中國的'基礎。在潘陽湖之戰中,朱元璋之所以能贏是因為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以小勝大,正是巧妙地利用了陳友諒錯誤的結果。面對艦隻龐大、裝備精良的陳軍,朱元璋冷靜、敏捷地捕捉敵方的弱點和失誤,化不利為有利,進入湖口之初,就在武陽水與鄱陽湖、長江與鄱陽湖各隘口,層層派兵扼阻,限制其兵力展開,阻止其發揮多兵大艦的優勢,形成了對陳友諒的戰略包圍,因此從開始便掌握了戰略主動權。然後又集中大部戰船和兵力逐次打擊陳軍,並善於利用風向、水流等自然條件,及時搶佔有利攻擊陣位,不失時機地實施火攻,充分發揮火器的作用,終於以少勝多、以小擊大、以弱勝強,創造了我國水戰海戰史上的著名戰例。

潘陽湖之戰因為朱元璋的冷靜才以少勝多、以小擊大、以弱勝強。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困難,我們不能慌張,要冷靜,不會因此而受到干擾。當事情露出破綻時,我們要迅速的觀察到,並將破綻弄得越來越大,再因此將事情化不利為有利。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5

日暮黃昏,重拾那本舊書,徐達遇春,夢迴我大明王朝。

從小就對歷史特別感興趣,甚至到了痴迷的狀態,得到一本史書就絕不放過,《明朝那些事兒》也不例外。當年明月用十分詼諧幽默的筆調把明朝十六位皇帝,二百七十六年的歷史一氣寫完,而我最欣賞也最為之敬佩的就是從和尚到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

平靜的海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亂世出英雄!

1328年,隨着一聲嬰啼,在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的一個拖欠税款的佃户家裏,朱元璋來到了人世。他在兄妹中是大難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餘孩子都因無力撫養而送人或嫁出,1343年,濠州發生旱災,次年春天又發生了嚴重的蝗災和瘟疫,不到半個月,他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先後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裏又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塊埋葬親人的土地也沒有,鄰居劉繼祖給了他們一塊墳地。兄弟二人找了幾件破衣服包裹好屍體,將父母安葬在劉家的土地上。朱元璋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鑄就了強大的心靈,他不會哭,因為他早就明白了:哭,只是弱者無能的表現。我懂了,堅強,是要成為王者的必備品質。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6

對於明朝滅亡,起初我很不理解,因為從兵力上看,清兵只有二十幾萬,李自成軍隊有一百多萬,但明朝卻擁有二百五十萬大軍,而且還有關寧鐵騎、秦兵和天雄兵這樣厲害的兵種。後來我一查看地圖才發現,自從皇太極佔領遼東一帶後,明朝的很多地方已經失守了。

如果朱棣(不是崇禎,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兒子)不遷都到北京,還待在南京的.話,明朝也沒戲。因為當時的河南鬧災荒,李自成在那招了十三萬兵馬。這給明朝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再看兵種,皇太極的騎兵跟明朝最厲害的關寧鐵騎實力相差無幾。李自成的兵種雖然不厲害,但是崇禎時,收税太多,導致很多人都加入了李自成的軍隊。

後來明的二百五十萬大軍敗退,在南京建都(李自成在跟清軍鬥,當時沒顧得上南明)。小福王坐了皇帝,統治南明。這位小福王,其實就是福王的兒子,而福王就是萬厲的兒子,為鄭貴婦所生,萬厲極為寵愛福王,但由於他不是太子,就封他個福王的稱號。福王特別愛吃,都有三百多斤了,他還是個守財奴。這位小福王跟他爸爸差不多,都十分昏庸。所以左良玉不幹了,這麼爛的主,他可不想跟着賣命。於是左良玉興趣了造反的大旗。

再説皇太極滅了李自成後,軍隊實力更加強大,在皇太極和左良玉的攻擊下,南明最終滅亡。從朱元璋到南明滅亡,共計二百九十九年。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7

對於明朝滅亡,起初我很不理解。因為從兵力上看,清兵只有二十幾萬,李自成軍隊有一百多萬,但明朝卻擁有二百多萬大軍,而且還有關寧鐵騎、秦兵和天雄兵這樣厲害的兵種。後來我一查看地圖才發現,自從皇太極佔領遼東一帶後,明朝的很多地方已經失守了。

如果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兒子)不遷都到北京,還待在南京的話,明朝也沒戲。因為當時的河南正鬧災荒,李自成在那招了十三萬兵馬,這給明朝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再看兵種,皇太極的騎兵跟明朝最厲害的關寧鐵騎實力相差無幾。李自成的兵種雖然不厲害,但是崇禎時,收税太多,導致很多人都加入了李自成的軍隊。

後來明朝的二百五十萬大軍敗退,在南京建都。(李自成在跟清軍鬥,當時沒顧得上南明)。小福王做了皇帝,統治南明。這位小福王,其實就是福王的`兒子,而福王就是萬厲的兒子,為鄭貴婦所生,萬厲極為寵愛福王,但由於他不是太子,就封他個福王的稱號。福王特別愛吃,都有三百多斤了,他還是個守財奴。這位小福王跟他爸爸差不多,都十分昏庸。所以左良玉不幹了,這麼爛的主,他可不想跟着賣命。於是左良玉舉起了造反的大旗。

再説皇太極滅了李自成後,軍隊實力更加強大,在皇太極和左良玉的攻擊下,南明最終滅亡。從朱元璋1368年建立大明起到1683年南明滅亡,共計三百一十五年。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8

看了快兩個月,見證了明朝的興盛衰亡。興於朱元璋,盛於朱棣,衰於天啟,亡於崇禎。教科書上幾章節的背後,是錯綜複雜的故事。

看完後更加理解“權利”這一場遊戲,不僅僅存在於明朝,有政權的地方,就有權利的遊戲。一切的鬥爭,歸根到底都是權利的鬥爭。在這場遊戲中,只有冠軍,沒有亞軍。勝者恰當使用權利,則國興,反之濫用,則國衰。而前後者的.區別,是本身對權利慾望的控制。在這場遊戲中,產生了兩種人,能臣、奸臣。但歷史上還有第三種人——聖人。像王守仁這種“心如止水者,雖繁華紛擾之世間紅塵,已然空無一物。”明朝雖已成歷史,但心學飄洋過海,仍流傳至今。

明朝後面崇禎時期,感覺挺心累,明朝氣數已盡,爛攤子太爛,儘管崇禎想做點什麼力挽狂瀾,但終究也因天災人禍,內憂外患,在第17個年頭走向了滅亡。

站在今天看500年前明朝那些事,明朝前中期固然強盛,有鄭和下西洋、威震四方領先世界。但誰能想到大明王朝也就經歷了300年,後來清朝更是嚴重落後於世界。站在500年後的未來看現在,此時有如大明前期的崛起,但未來又會是怎樣的?只有歷史才有答案。在歷史長河中,皇帝也只是一個小小的角色,於個人而言,如書中最後所講,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足矣。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9

《明朝那些事兒》是媽媽給我從網上買的新書,我一讀,就一發不可收了,太好看了。一看到《明朝那些事兒》那古色古香的封面,就彷彿進入了大明王朝的歷史之中了,翻開眼前浸着墨香的書,就被這幽默風趣的筆觸吸引了,完全是以小説的形式來寫歷史的`,其中又感人的情節,有壯闊的場面,作者用幽默搞笑的筆調把歷史寫的生動有趣,全本一氣呵成,讓我不能自拔。

此書寫了明朝300來年風雨飄搖、又蕩氣迴腸的歷史,從朱元璋起義,到崇禎帝在煤山上吊自殺,從朱棣北京起義到萬曆亂綱滅紀,從王守仁到張居正,一位位傑出的人才,一次次轟轟烈烈的大事,充分顯現了大明王朝從強盛到腐敗衰落的整個過程。朱棣同學是我最喜歡的人物之一,他英武善戰,謀略過人,在朝廷之中獨攬大權,事無鉅細,一概自己親力親為,他招才納賢,所以身邊湧現出了一大批人才,如朱能、張玉、張輔、解縉等,於是在這位永樂大帝的統治下,搖擺不定的大明王朝漸漸顯示出盛世的景象。

朱棣之所以成功,除了他過人的軍事指揮才能和超凡的智慧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大臣姚廣孝,這個和尚,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燕王朱棣的成功,他功不可沒。朱棣生於戰火,死於戰火,金戈鐵馬是他所向往的,他的性格雖冷酷,但卻嚴格按照紀法辦事,並多多采納下屬的意見,他不是好人,一生殺戮無數,但他是一位開明的皇帝,因為他一手開創了大明王朝的新篇章。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0

暑假期間,我讀了一本書,叫《明朝那些事兒》,我讀了受益匪淺。此書講的是中國歷史中1344年到1644年明朝的事。從朱元璋出生講起,到崇禎皇帝自縊明朝滅亡。它語句輕鬆幽默,十分搞笑。把每一個人(即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都講得十分詳細。作者對人物的刻畫入木三分,對鬥爭的描述淋漓盡致,對情節的把握爐火純青,令我很欽佩。

在眾多人物中我最喜歡朱元璋。他是個一無所有的貧民,是通過造反才有了天下。他沒受過教育,卻是個軍事天才。正是青少年時期的艱苦經歷磨練了朱元璋,使他變得老成而有心計。真是逆境出人才啊!我們要學習朱元璋的果斷、堅持、冷靜這三樣“寶物”會讓你在困境中發現機會,怎樣的困難都迎刃而解,最後登上成功的彼岸。

下面是我在讀書中看到的哲理句:

在通往勝利之門的路上,你會撿到很多鑰匙,這些鑰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閃閃,但只有一把才能打開勝利之門。

人生最痛苦的地方不在於有一個悲慘的結局,而在於知道了結局卻無法改變。

越接近對方的水平,就越瞭解對方的強大,就會越來越畏懼。當他的畏懼達到極點的時候,也就是他能與對手匹敵的時候。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1

《明朝那些事兒》用白話文娓娓道來明朝歷史的點點滴滴,語言詼諧幽默,通俗易懂,細細讀來,卷卷有收益。作者能把晦澀難懂的正史寫得這麼生動有趣,不得不讓人佩服他的文采、毅力和恆心。

第一卷的主人公就是朱元璋,從他身上可以學習和借鑑的東西是:每個人最脆弱的地方就是心,但殊不知,每個人最最堅強的地方也是心,重要的是看我們是否有能力讓我們的心智走向成熟,讓我們心的力量變得強大。長期的困難生活最能磨練一個人的意志,有很多人在遇到困難後,只能怨天尤人,得過且過,而另外一些人雖然也不得不在困難面前低頭,但他們的心從未屈服,他們不斷的努力,相信一定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朱元璋正是在自己最痛苦的時候,沒有被痛苦失敗擊倒,而是化悲痛為力量,成功的將自己最脆弱的地方變成了最強大的力量的來源。而陳友諒失敗的很大原因就是他沒有認識到什麼樣的武器是最強大的,不是軍隊的人數,不是先進的武器,不是強大的艦隊,而是,人心。

看完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我們應把生命中的'磨難視作寶貴的財富,正是它們磨練了我們的意志,堅強了我們的心靈。堅強的意志和決心可以戰勝一切困難,執着的信念和無畏的心靈才是最強大的武器。面對困難和失敗,我們要勇於調整心態,讓自己的內心更堅強,永不言棄,一路走來,你會發現收穫很多。

讓課堂更精彩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2

歷史本身並不幽默,但講述歷史的人可以是幽默的,因為即使事物的發展再悲觀,但也要積極面對充滿希望啊。

我以前便對歷史人物,事蹟感興趣,奈何從小對歷史的的瞭解僅僅限於他人講的,故事書看的,課文之中瞭解的.,《三國演義》,歷史書僅此而已。

這算是系統的瞭解一個朝代的興亡史了,略有感慨。

書中出現的那麼多鮮活的人物,每每讓我驚歎,有的讓我欽佩,像于謙,以一己之力救國於水火,奮勇前而有謀,剛烈果敢,實在是配的上國之砥柱。每當有奸臣亂世,不由之憤慨,像嚴嵩,魏忠賢,人為何能無恥到這種地步,置國家危難於不顧,置蒼生百姓於不顧,貪贓枉法,枉為人也。也有為那些能臣而感到可惜的,像袁崇煥,性格缺點造成最終結局,可惜啊!

這些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都消散在了歷史的風塵之中,但我知道在六百年前,有那麼一個朝代,叫做明,出現了很多的人,有正有邪,發生了很多的事,有好有壞。

歷史是豐富多彩的,歷史的真相等待着一個又一個有求知慾的人去探索。

歷史雖然最後難免出現悲觀結局,但生活還是要充滿希望的,你也只是歷史中的一個渺小的點,你當按照自己的方式活出自己的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3

很早以前就聽説這本書了,花了兩個多月時間終於把它看完了。剛開始看時還沒有什麼寫感想的習慣,後來越讀越有感觸,於是也忍不住寫上幾句自己的想法。

整個明朝從殘忍的朱元璋開始,讓我對這個大明公司的創始人恨得牙癢癢,同時也明白了要開創這麼大的一個公司不光得有才能,還必須得心狠手辣。後面朱棣的奮鬥史和朱元璋可以説有異曲同工之妙。後面幾個皇帝不是短命就是昏庸無能,但卻湧現出了很多不世之材。按照作者的意思,排第一的應該是王守仁,心學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無論人品還是能力都沒問題,可以稱為聖人。第二位於謙,在朱祁鎮被俘,大明王朝存亡之際,挺身而出,著名的北京保衞戰保住了大明王朝,而且於謙本人清正廉潔,最後被誣陷而死之後抄家,竟沒有多餘的家財。就人品和政績而言于謙確實讓人敬佩。

第三位是張居正,就政績而言他可以稱得上明朝第一人,在他當首輔的`十餘年裏,大明王朝欣欣向榮,國力復甦,百姓安居樂業。可他私生活卻比較亂,再加上他恃才傲物,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爭議。所以排在王守仁和于謙之後也合情合理。當然明朝還有很多牛逼的人物,而無論如何,強盛的大明王朝也沒逃脱滅亡的命運。正如作者所説一切千秋霸業、萬古流芳都是糞土。最後讀到徐霞客,讓我覺得人在這世上各有各的活法,做自己覺得有價值的事情,也不枉來這世上走一遭。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4

《明朝那些事兒》是當年明月的著作,講述了1344年到1644年關於明朝的事蹟,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着墨最多。整套書一共七冊,其中,第二部《萬國來朝》最為精彩。《明朝那些事兒》第二部介紹了中國歷史上精彩的一段,講述了許多英雄人物的光輝事蹟。

這本書的內容自永樂奪位的“靖難之役”後開始,先敍述了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永樂大帝事蹟——揮軍北上五徵蒙古,派鄭和七下西洋,南下討平安南,等等,後來永樂於北伐蒙古歸來途中病逝。明朝經歷了比較清明的“仁宣之治”後,開始進入動盪時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為,導致二十萬精兵散於一旦,幸虧著名忠臣于謙在“土木堡之變”後力挽狂瀾,挽救了大明帝國。但隨即又在兩位皇帝爭奪皇位的“奪門之變”後被害身亡。

在這本書中,説起我最感興趣的'人物,那就是愛國英雄于謙了。他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戰役北京保衞戰中,在主力被殲 、上皇被俘、兵力不足、士氣全無的情況下,從一盤散沙、行將崩潰到眾志成城、堅如磐石,從滿天陰雲、兵臨城下到雲開霧散、破敵千里,使大明帝國轉危為安,創造了一個奇蹟,而這個奇蹟的締造者正是于謙。

於是,我有一個啟發:當面臨危險時,只要有勇氣,就能創造奇蹟。書中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無比,可説高潮迭起,令人目不暇接,欲罷不能!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15

朱元璋真是一個孝子,知道家人是被元朝的那些破政治給活活餓死的,便冒着被當作反賊砍頭的生命危險,四處尋找和他同一類的人。終於他真的登上了王位,將元朝變成了清朝。

世上誰有這樣的兒子,那這個人肯定很高興吧!而我並不是這類人。以前我生病了,媽媽總給我刮痧,但上次媽媽發燒了,我卻動都不想動,只曉得看電視。最後媽媽給了我一元錢,我才給她刮痧。

同時,我還要學會朱元璋的堅強。他有時候自己的'生命已經危在旦夕了,但依舊鼓起精神,與敵人拼殺。正因為朱元璋堅持了下去,最終成了皇帝。而我卻是個半途而廢的人,有時做航模的時候,手小小的擦傷,就不做了。

不過我覺得朱元璋太忘恩負義了。自己成王以後,卻把以前的戰友給殺了。人家對你那麼好,你卻這樣對待人家,這根本就不符合常理嘛!如果你怕他們謀反,就給他們個罪名,讓他們滾回老家算了唄,幹嘛要他們的性命,生命是最貴的!

總之,朱元璋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我倒是喜歡好的一面。

標籤: 讀後感 明朝 事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kl39n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