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起跑線》有感

《起跑線》有感

《起跑線》有感1

在讀了《起跑線旁缺席的啟蒙先生》一文後,我感觸頗深。不禁捫心自問:我還算是兒童的啟蒙老師嗎?如果仔細琢磨“啟蒙老師”這個詞,我們感受到的是:兒童心靈、學習、智慧的啟蒙者,帶有靈魂工程師的味道。可是,這種感覺離我們已經有多遠了?光是這個詞,已經讓我們足夠陌生了。——那麼,我們是什麼?這些年,我們在幹什麼?

《起跑線》有感

這篇文章表達的觀點也很犀利。它先指出,何為啟蒙老師,是“擬定兒童一生藍圖”的人。文章寫道,幼兒教育是啟蒙教育,像一枚幹細胞開始迅速分化。此時從老師處學到的東西完全融進生命、化入血液。大學之後所學,則只能作為附加知識——骨架已經搭起,骨縫已經閉合,不論是長肌肉還是長脂肪,總之是沒法再長高了。——這就是啟蒙老師的重要性。因此,啟蒙老師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職業,偉人與罪人都可能在他的手中成形。因此,啟蒙老師必須盡最大的努力讓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走向崇高。

現行的中國教育體制就是應試教育,正如文中所説的:中國的基礎教育只是一個“考試中心”,孩子們的天賦“被榨乾”,只培養出兩種人:贏家和輸家。的確,沒一個孩子都在為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學而每天在老師和家長的監督與催促下努力學習。有很大一部分的孩子對學習根本就沒有產生興趣。這樣的教育模式是否會完全塗抹學生的創造力?讓孩子成為一個只會生存不會生活的人?我質疑......

其實,現在的教育模式是在社會的壓力下形成的。孩子的壓力非常大,來自家庭,來自學校,來自社會。導致孩子不得不學,老師不得不壓制學生的其他方面的興趣,破事孩子們按照家長、老師事先制定好的模式去生活。我想,這真的不是孩子們所向往的,真是可悲可歎啊!

雖然對現行的教育模式有諸多看法與不滿。但有的時候我們真的是別無選擇,在這裏我只想説説自己的想法,説到啟蒙先生,這應該是影響孩子一生的關鍵人物。所以作為老師,一定要扮演好啟蒙者的角色,讓孩子們實實在在受益。我想,教育首先要做到時刻以身作則,要求孩子們做到的.事首先自己必須要先做好,給他們做一個榜樣,這樣他們才能接受與服從。其次,要了解孩子們的內心世界,都説孩子的世界是單純的,既然他們起初是一張白紙,那麼就得讓這張白紙不斷地完善,而不要弄上污點。只有瞭解了孩子的心靈世界,才可能很好的教育他們,對待不同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方法。另外,不要讓恐懼佔據孩子們的心靈,不要讓孩子們覺得,我是怕被老師批評,怕家長批評才努力做得更好的。要讓孩子們真正的以興趣為基礎,讓他們真正的信任你,以信任代替恐懼。另外,教育要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讓我們以孩子的利益出發,真正做到一個優秀的啟蒙先生吧!

《起跑線》有感2

踏着夕陽,和兒子漫步,輕鬆而愜意。其實之前想象過多年以後兒子長大成人,和他在一起端着酒杯,談笑風生的場景。而現在這種場景,也是相似的感覺吧,沒有傳説中父子之間的那種溝,更像是一對忘年交,很期待和兒子可以一直這樣陪伴着走下去。

時間還早,就一起看了一場電影。《起跑線》是一部喜劇電影,輕鬆歡笑之餘也深深地觸動到內心深處。不知道從什麼時候,看電影和電視劇的時候,學會了去觸摸編劇所要表達的深意。

一開場,精明的時尚衣服店老闆銷售衣服,而接近成交的時候被老婆一個電話召回,讓人對這個老闆有了一個精明卻並不視金錢和生意至上的親近感。

主人公在面臨女兒上幼兒園的時候的擇校問題上大傷腦筋,先是買“學區房”,然後報“補習班”,從孩子到父母都進行了全方位的培訓,就連面試都提前進行了演練,可是在面試的時候還是被殘酷的拒之門外,理由是“作為生意人,不能足夠的重視孩子的教育”。在印度,只有有錢人才有資格上私立學校,而就算是你有錢,不會説英語,那也只能算是土豪,不能融入所謂的上流社會,被“學區房”社區的鄰居嘲笑説“你是做生意的,你們的孩子不會説英語沒關係,我們的孩子將來是要做大事的……”

可能是為了體現所謂的公平,學校可以給貧民孩子一些指標,而這些指標是用抽籤來決定的,作為有錢人的他們不甘於讓孩子在公立學校上學,就住進了貧民區,來裝扮貧民,以求得可以在私立學校上學的最後希望。

一踏進貧民區,善良熱情的人們熱情迎接,噓寒問暖、幫忙提包,送上自己親手做的小吃,而作為有錢人的主人公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了和他們的距離感。導致和貧民區居民的隔閡,而後又因為和一個貧民朋友有着讓孩子上私立學校的共同目標,他們熟悉了起來,因為工作人員上門調查,主人公夫婦兩個才真正地融入了貧民的生活,真真正正地做了一次貧民。終於,主人公的'女兒如願以償,走進了私立學校,也是他們無情地剝奪了給予他們很多幫助的貧民的孩子上私立學校的權利。良心不安,主人公花巨資資助了公立學校,使公立學校煥然一新,那些可憐的孩子們有了自己的課桌,英語書等。孩子們歡呼雀躍的同時,那個可憐的貧民爸爸,懷着感激之情登門道謝的時候才知道曾經跟他一起生活過的所謂的貧民其實是一個富豪,也正是這個所謂的貧民剝奪了自己孩子上更好的學校的權利。對於他們來説翻身的唯一機會就是讓孩子上好的學校,將來走入上流社會,在這個殘酷的真相面前,貧民爸爸的善良再一次體現,當他看到主人公的女兒的時候放棄了揭發他們的想法。

主人公慚愧至極,主動向校長説明情況,可是同樣出身貧苦的校長卻因為忘本,因為自己已經成為上流社會中的一員卻棄真相於不顧。於是主人公通過學校裏一位充滿正義感的老師,在學校組織的活動中,讓公立學校的貧民孩子們參與了節目的表演,他們用掃帚、用桶,用盆作為道具,在舞台上盡情地展現着自己。這一刻,那些天真無邪,無辜孩子盡情地展現着青春。主人公也在台上道出了實情。可是他的坦白,他的聲音,他的吶喊,在那個空曠的大禮堂裏顯得多麼無力,就像那些貧民,那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們的掙扎,顯得那麼微不足道。面對他的坦白和吶喊,在坐的家長默默地放下本應要鼓掌的手,因為這樣的吶喊會觸及他們的利益,碩大的禮堂,唯有主人公的妻子一個人的掌聲,在鴉雀無聲的大禮堂裏迴盪……

同在一片藍天下生存,生活卻有着天壤之別,有些人似乎天生就應該享受最好的社會、教育資源,而有些人只能寄希望於命運的眷顧,他們寄希望那一點點運氣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可就是那一丁點機會或許都有可能備無情地剝奪。在那樣的國度裏,除了歎息,還能做些什麼呢?

《起跑線》有感3

這一年來,印度電影在中國比較火,從《摔跤吧,爸爸》開始,更是部部精彩,今天利用假期,看了《起跑線》。

印度電影除了歌舞特色外,常常能挖掘現實生活中那個痛點,來表達觀點。這部電影也不例外。

主人公的女兒要上學了,為了送到最好的學校,買學區房,送孩子學習,家長也改變形象包裝等,無所不用,目的只有一個,進最好的學校。

忙了半天,最終被拒絕了,原因是家長的背景不是學校需要的,我看到這兒,笑了,印度的好學校也拼爹,土豪不好用了。

在我以為影片到這兒已表達了它的觀點時,又戲劇性的.反轉了。學校有一定比例的貧民窟的名額,於是他們又搬到了貧民窟裏,結果真的成功了,進了這所學校。是不是也在揭示這種看似對貧民的照顧政策也是有漏洞的。

當學校知道了真相,卻沒有讓這家人退學。到這兒,為了贏在起跑線的奮鬥,給我們的思考不僅僅限於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望和社會的階層固化,還有社會問題的思考。

這部電影讓我看到了無論中外的家長,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學校。看買學區房那段,真是感慨呀。大連這一年來學區房的房價翻倍的瘋狂漲價,已讓我這樣的工薪族望塵莫及。

細細想來,去了那樣的學校,就一定能讓孩子考上那三甲高中嗎?考上了三甲高中,就一定是能考上一流大學嗎?答案當然是不一定。那為什麼還要去?大家還是認為那的師資水平相對較高,期待孩子能在高師帶領下,自家孩子更能有好成績。

這也是家長的稀缺心態吧。看到好多進了名校的畢業生回來,也説名校也有水平不高的老師,也會出現大家都提前學過了,課上直接跳過,繼續往下講或是直接題海戰術。學生為了適應,需要比一般學校的學生更辛苦更努力。

孩子們拼命的考上好高中,再考上大學,然後呢?還是會有新的問題需要思考。家長的從眾心理,亦或對孩子同學人脈的期望,都將學校看得太重,而真正需要關注的應是孩子,孩子適合這種高壓的競爭嗎?孩子的優勢又在哪裏?

一部印度電影,讓我們思考着我們身為父母是不是也是迷茫的呢?孩子們如何應對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呢?

這部電影雖然有喜劇色彩,看完卻心情也不輕鬆,也讓我陷入思考之中。

《起跑線》有感4

暑假裏,每逢空閒,我總會拿起心愛的書,讀起“贏在起跑線上”。……時間一眨眼就過去了,我已經讀完了它,讀懂了它 ,並對它深有感受:

人類的大腦是在3-5歲時算學習的起跑線,父母應該在這時就開始教育孩子,但往往家長總是忽略了這段重要的時期,認為孩子還小,還沒到學習的時間。其實3-5歲正是孩子接受力最強的時期。對孩子來説,世界還是充滿問號,他們心中滿是疑問,他們有很強的求知慾。孩子在早期就會説話,不用人教,而且學的都不會忘記,有哪個孩子小時侯會説話,長大了就忘了呢?當然,學習語言也要有一定的環境。家長要在這時候就對孩子進行細心的教導,讓他們學習一些技能,瞭解一些知識,無論是哪一方面,對孩子的將來都是有利的。

但是起跑線單單只是3-5歲期間嗎?

其實,起跑線的範圍是很大的,並不是3-5歲才叫起跑線。往往有些家長認為,每一學期剛開始就是起跑線,或者升一個年級就是起跑線。其實起跑線並不只有這些,在我看來,在做事前的一切,都叫起跑線,比如説:明天要上新課,當老師開始講的時候,就代表着裁判的'槍聲響起,各個同學都開始“飛奔”。在這之前,你如果做好充分的準備,就能領先,比別人“跑”的更快。而且,起跑線不一定指學習方面的,各方面都可以。只要做好準備,在“跑”的時候就一定很輕鬆,比別人更行!

起跑線對我們來説是多麼的重要啊!也許,一個人的成敗就看他在起跑線上的發揮!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讓我們每一次都做好充分的準備,每一次都在起跑線上取得領先!取得優勢!每一次都比別人下更大的功夫!多做一點;多學一點;多瞭解一點。做到真正的贏在起跑線上,做一個真正的好學生,好孩子!

讓我們努力吧!奮鬥吧!飛奔吧!

《起跑線》有感5

非常高興,自己有幸讀了《“輸”在起跑線上的哈佛男孩》一書。我堅信:此書對我的影響將會深入貫徹整整一生!

本書介紹了名叫於智博的大哥哥,曾在國內高中成績倒數。到了國外後,靠着自己小時候無論是父母有意識培養的,還是自己無意間養成的軟實力,從最適合自己的學院開始,歷經在諸多世界名企的工作經驗,也踏踏實實地靠着努力與意志進入了哈佛商學院,成為花旗銀行“全球領袖計劃成員”,不斷創造着屬於自己的那份輝煌。

這麼一個後勁十足的人物,給我的最深印象便是:他活得很真實。

現在的中國孩子們不正缺少這個嗎?過着家長強迫過的生活,補這補那,這就是可怕的硬實力崇拜,一味地認為成績好便是萬事大吉。我看着書中的內容,不禁偷笑了幾回,因為我認為起碼我過得和於智博一樣,與自己的心理生活很吻合。更幸運的是,我遇上了一對明智的家長。從小,我對足球很感興趣,對於加入足球興趣班的請求,父母毫不猶豫地鼎力支持,另外的一些學科類輔導課程也是我的“一己私慾”!但我與於智博不同的是,我的成績還是不錯的,但我還有哪些地方沒有達到“哈佛男孩”的標準呢?

首先,於智博常常投身於公益事業,為整個社會貢獻出哪怕一絲微不足道的力量,他也能因此收穫到因幫助別人而汲取的快樂和滿足。我相對他,就顯得對這個社會“冷酷無情”了,一到假日小隊時間,似乎就是我最難以接受的`,滿心認為這簡直是無聊透頂,是浪費時間,不僅損失了自己做作業的時間,還是消耗完成自己興趣愛好的時間。實際上假日小隊活動就是一種對社會愛的奉獻。愛,也是一種能力。犧牲自己的時間,去付出愛,更是自己胸襟的淋漓體現。當然,公益事業也能鍛鍊我們的社會實踐能力——哈佛不喜歡書呆子,而是喜歡具有領袖氣質的人才。沒有良好的社會實踐能力,你想當領袖?一紙空談!從小做起,多接觸接觸社會,收穫是永遠“宅”在家中無法獲得的,並且也將使你獲益頗豐。更重要的是,經過一些實踐的磨礪,你將來一定會在大家面前展現出一個真實的自己。

其次,我認為是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個性塑造能力。你,是獨一無二的!你也因獨特而寶貴,所以屬於你自己的那個通過努力後獲得的真實人生才是自己想要的,才是最成功的。在中國這個人口眾多的國家,中、大學聯考也就成了相對最公平的人才選拔方法,這也是國家的無奈,才出台這一政策。但是,都以統一標準要求學生,真的無異於流水線生產產品,各個雷同、無特點,創新型人才少之又少。但我們又為何不妨抽空來鍛鍊自己的運動能力,陶冶自己的情操愛好呢?這更有利於學習效率的提升!比一直泡在題海之中的結果當然是好很多的。20xx北京人大附中同學李澤大學聯考前還在打羽毛球,依舊斬獲大學聯考狀元。真正只會讀書的人是不會成功的。即使一時會在那個膚淺的成績檔案上走在別人前面,但走入社會,被別人拉開的差距不會只是一點點。不要違背自己的意願去做事,朝着適合自己、屬於自己的那條道路前進,不隨波逐流,這才是有個性的人。往往有個性的人是個多元的人他有多種才能,例如:耳熟能詳的喬布斯,他不僅創新意識極強,而且還有那甚至可謂為不可思議的演講天賦,似乎就註定他這生會有神奇的現實扭曲立場,這樣奠定了他個性化的成功人生。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是不一樣的,但每個人追求成功的心是一樣的;每個人的外貌、興趣是不一樣的,但每個人擁有真實自己的意願是一樣的。

投身公益,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是過真實的生活;塑造個性化的自己,是做真實的自己。真實的生活,真實的自己——鑄就真實的人生

《起跑線》有感6

今天認真拜讀了曲輝老師的《起跑線旁缺席的啟蒙老師》,文章中痛擊中國教育弊端的犀利語句,句句如同重錘,敲打着讀者的靈魂,心中不僅要問:中國的教育究竟怎麼了?中國的啟蒙先生去哪裏了?!

何為啟蒙老師?百度一下得知,啟蒙老師就是指“使初學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門的知識的人”,是“普及新知識,使人們擺脱愚昧和迷信的人。”曲輝認為啟蒙老師是“擬定兒童一生藍圖”的人,因此也就指出了啟蒙老師的重要性。

教育就是讓每一個鮮活的生命,按照自然規律,以其獨特的方式得以舒展、得以生長。可當我們在要求孩子們死記硬背某個歷史事件的活動時間、意義時,創新思維被禁錮了,當我們的教育以分數為唯一標準時,學生的理想、人格、生命的尊嚴統統屈服於至高無上的分數,他們的生命成長過程是多麼的單一,單一得令人感到悲哀和窒息。

朱永新老師認為“啟蒙老師一個非常危險的'職業,偉人與罪人都可能在他的手中成形。因此,教師必須如履薄冰,儘自己最大努力讓自己和自己的學生走向崇高。”

如今的老師工作壓力大,負擔重,究其原因,為分忙,為分累。即使是教學過程,也是根據考試要求為指導,三維目標被折斷了雙翼,情感和能力的培養被擱置一端,知識目標不斷被強化,再強化。有的老師甚至認為,與考試無關的知識點少提,甚至是不提。學生在題海中不斷掙扎,在作業中猶豫彷徨,在頻繁的考試中逐漸變得麻木。

本該是兒童啟蒙老師的人,卻在不遺餘力地在成為中國教育考試機器上的一顆顆螺絲釘,讓學生死讀書、讀死書,後來讀書死。文中講了一個令人倍感汗顏的故事:旅華多年並在華娶妻生子的英國著名出版人馬克·基多發表了一篇文章,聲稱準備從中國撤退,他認為中國的基礎教育只是一個“考試中心”,孩子們的天賦被榨乾,只培養出兩種人,贏家和輸家。“中國並沒有這樣一條大道,能把孩子培養成領導人、發明家和革新者,但這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素質教育推進多年,但效果如何呢?最終只不過是披着素質教育的外衣,大肆開展應試教育,而且是愈演愈烈。

曾經讀過《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書中的小林校長是一位真正的啟蒙老師,小豆豆可以算是一個很幸運、很幸福的學生。她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目,可以和小林校長連續説上三個小時的話,可以和同學們們一起體味野外生活,可以欣賞校園裏的美麗風景,可以體驗幫助別人的樂趣,可以大聲説出自己的心裏話,即使犯了錯誤也會得到小林校長的寬容和尊重……而這在我們看來,可以稱得上是教育中的世外桃源了。

其實,類似小林校長的教育思想,早在我的民國時期,錢穆、夏丐尊、朱自清、葉聖陶等諸多大家都已經提出。他們的啟蒙很簡單,就是提供給兒童更多的趣味和自由,指出:“教育就如餵雞,如果讓學生多發揮主觀能動性,那麼效果一定會好得多。”

一個現代社會啟蒙老師的先行者黃玉峯老師也指出:“不以應試教育對應試,而以素質教育對應試。只要學生的素質真正提高了,他們對付考試的能力也不會差。”事實證明,他的學生在傳統的升學平台上,同樣展示出了驚人的“戰鬥力”。

他們的教育思想和主張,無疑給我們指出了前行的方向和道路。如何成為一位合格的啟蒙先生,讓孩子贏在在起跑線上?那就是,揭開教育花哨浮躁的假象,撕去分數至上的外衣,一切從學生的生長規律出發,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尊重生命,尊重個性,呵護創新思維,追求一種樸素的真教育,讓教育迴歸本質。

《起跑線》有感7

今天在讀者雜誌上讀到一篇文章《起跑線旁缺席的啟蒙老師》看得我冷汗直冒,不禁捫心自問:我還算是兒童的啟蒙老師嗎?

如果仔細琢磨“啟蒙老師”這個詞,我們感受到的況味是,兒童心靈、學習、智慧的啟蒙者,帶有靈魂工程師的味道。可是,這種感覺離我們已經有多遠了?光是這個詞,已經讓我們足夠陌生了。——那麼,我們是什麼?這些年,我們在幹什麼?

這篇文章表達的觀點是很犀利的。它先指出,何為啟蒙老師,是“擬定兒童一生藍圖”的人。文章寫道,國小是人成長的初級階段,像一枚幹細胞開始迅速分化。此時從老師處學到的東西完全融進生命、化入血液。大學之後所學,則只能作為附加知識——骨架已經搭起,骨縫已經閉合,不論是長肌肉還是長脂肪,總之是沒法再長高了。——這就是啟蒙老師的重要性。因此,啟蒙老師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職業,偉人與罪人都可能在他的手中成形。因此,啟蒙老師必須盡最大的努力讓自己和自己的學生走向崇高。

接着,他又指出,實際上,現在的國小老師——本該是兒童啟蒙老師的人,卻在不遺餘力地在成為中國教育考試機器上的一顆顆螺絲釘,讓學生死讀書、讀死書,後來讀書死。文中舉了一個例子,旅華多年並在華娶妻生子的英國著名出版人馬克·基多發表了一篇文章,聲稱準備從中國撤退,他認為中國的基礎教育只是一個“考試中心”,孩子們的天賦被榨乾,只培養出兩種人,贏家和輸家。“中國並沒有這樣一條大道,能把孩子培養成領導人、發明家和革新者,但這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作為一名國小老師,讀到這裏,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我和我的同事們這麼些年來,在幹什麼?我們是不是圍繞着考試成績在努力工作?學生的'語文素養呢?學生的靈性和智慧呢?學生對語文的情感呢?學生的心靈又何曾因為我們六年的勞作而走向崇高?

可能有的同事會説,大環境這樣。我們只是應試教育車輪下裹挾的一個零件,我們有什麼辦法?是啊,一開始我也是這麼想的,我們有什麼辦法?可是反觀——這恰恰説明我們沒有了為人師者的獨立和崇高啊!沒有了獨立的人格,我們就當然聽命於應試教育的指令;沒有了為師的尊嚴,我們當然就屈服於物質世界的誘惑。

文中提到現在流行期民國教材風,民國時期的教育確實能給我們以啟迪。當時的許多大家如錢穆、夏丏尊、朱自清、葉聖陶等都曾入中學任教,那時一個學科組,抵得過現在一個大學。他們的啟蒙很簡單,就是提供給兒童更多的趣味和自由,沒有了這二者,填鴨式只能培養出庸人。陶行知曾做過一次演講,他拎着一隻大口袋上台,眾人皆以為裏面裝的是要分發的材料。卻不料他從中掏出一隻大公雞和一把米。他強按住公雞的頭命其吃米,結果公雞拼命掙扎,一粒米也不肯吃。後來他鬆開手,重獲自由的公雞卻踱着步自行吃起米來。他解釋道:教育就如餵雞,如果讓學生多發揮主觀能動性,那麼效果一定會好得多。

文章還舉了一個例子,一個現代社會啟蒙老師的先行者——復旦附中的語文特級教師黃玉峯。他採用自主教材——老莊、蒙田、茨威格,開辦各種名人講座,帶着學生逛書店、看話劇,甚至浩浩蕩蕩組織“文化學旅”。結果以“素質教育”應對“應試教育”,他的學生有着驚人的戰鬥力。我想,我們也應該向使兒童天賦和自由萎縮的應試教育宣告叛離了,我們也要獨立思考了,也要獨立作為了。當我們在教語文的時候,我們要反思:學生愛識字嗎?學生愛學習嗎?學生愛讀書嗎?學生愛作文嗎?學生會學習嗎?學生會讀書嗎?學生會作文嗎?學生的靈性發展了嗎?學生的心靈走向崇高了嗎?如果向着肯定的答案走,那我們就在向着啟蒙老師的方向努力。

如果有可能,我要在學校的醒目的地方書寫:

愛學習、愛讀書、愛生活;會學習、會讀書、會生活。

再寫上:啟蒙——繪就孩子一生的藍圖。

《起跑線》有感8

週末,我和爸爸在天寒龍街散步,不知不覺走到了盡頭。看了看錶,時間還早。哦,去看電影吧!就這樣,我們走進了電影院。

我們看的是一部發人深省的電影《起跑線》,講的是一對有錢的夫婦為了讓女兒上個好幼兒園,買下了全國最好的幼兒園小區。住在那裏的人都是上流社會的人,他們都用英語交談。雖然吉拉的妻子會説英語,但是吉拉不會。所以大家都覺得吉拉家只是個土豪。所以他們家在當地是很邊緣化的.。最後學校開始招生,但是學校認為吉拉是個商人,不會太在意孩子的學習。

沒有辦法回到懷疑,學校會把25%的學位留給窮人。吉拉想出了一個好主意,他們家住在貧民窟裏。最後,他帶着謊言進入了作文學習學校。然而在貧民區幫過他們很多次的朋友的兒子沒有入選。吉拉認為他假裝貧窮,剝奪了真正窮人的孩子上學的機會。於是他帶着女兒離開了學校。吉拉真的是一個令人欽佩的人,讚美他的正義感。

電影開始時,吉拉正在和一位顧客談生意,他的妻子給他打電話,他開車去接她,表明他非常愛他的妻子。開派對時,女兒想和他跳舞,他不顧形象狂舞。為了讓女兒進一所好學校,他絞盡腦汁,想盡一切辦法表達對她的愛。

同時,這部電影也生動地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的擇校問題。電影裏有一個場景,報名的長隊描繪了擇校的殘酷。表達了大家對擇校的不滿。我認為我們應該改變這種情況,為孩子們的未來增添光彩。

標籤: 有感 起跑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yd55n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