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國學 >

【熱】《國學經典》讀後感

【熱】《國學經典》讀後感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學經典》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國學經典》讀後感

《國學經典》讀後感1

最近,我在國學堂學習了《大學。》這本書。讀了《大學》後,我雖然不太懂其中的奧祕,但也從中學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我喜歡《大學》中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我理解這三綱領就是去惡從善、改正缺點,弘揚光明的德行,使自己達到最完善的境界。那麼,怎樣才能達到止於至善的目標呢?諸葛亮告訴我們要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只有恬靜才能修身,只有儉樸才能涵養品德,只有看輕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只有內心寧靜才能高瞻遠矚。

《大學》這本書總結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道理,指出,修身是做人的根本。要做到修身就必須從小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在我國曆史上就有這樣一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清代的劉蓉少年時在屋子裏讀書,遇到不懂地方就仰頭思索,在屋子裏走來走去。這屋有一處窪坑,每次經過,他總要被絆一下。剛開始,感到很彆扭,走着走着也就習慣了。有一天,父親看到他被絆一下也沒感覺,就很生氣,大聲説:“你連一間屋子都不能治理,怎能治理國家呢?”是啊,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麼,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這就是《大學》這本書教給我們的道理,只有先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一個人要想做出一番事業,就必須從修身開始。比如,你將來想做什麼工作,而現在卻不努力、不學習,天天只求想象,而不面對現實,到最後還是一事無成。只有一直向着一個目標出發,不斷努力,才會有好的結果。

我們從一開始就一定要有美好的目標!要在家孝敬長輩,在學校尊敬老師,在社會不為外界干擾和誘惑,不為名利所困,對朋友要守信。我學《大學》,感到很有收穫,今後,我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努力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國學經典》讀後感2

今天,學校給我們發了一本書,書名為《國學經典誦讀》。

書一發下來,我便迫不及等地讀起來,其中有一句話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裏,那就是“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話的意思是時間跟黃金一樣寶貴,但黃金卻買不到時間。讀着讀着,不禁讓我想到了許多中外名人珍惜時間的故事。

先説説英國著名科學家牛頓吧。有一天,牛頓請了幾個朋友到家裏吃飯。他等了許久,還不見朋友到來,於是他就先回實驗室工作了。他這一工作起來就是四、五個小時,等他記起約朋友吃飯之事走出實驗室時,餐桌上的菜已經吃完了。原來他的朋友們等了許久不見牛頓,肚子餓了就先吃了,牛頓看着杯盤狼藉的景象説:“我以為自己還沒吃飯呢,原來已經吃過了,怪不得我覺得肚子還飽飽的呢!”於是又回到了實驗室。他是如此珍惜時間,簡直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再看我國的大文學家魯迅。他一生著作等身。當別人問他為什麼能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時,他説: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和看電影的時間用在寫作上罷了。他對時間的珍惜可以説是吝嗇,因為少去了生活中的休閒和娛樂。

讀着這些名人的故事,我想到了生活中的自己,早晨,鬧鐘一遍又一遍地響起,媽媽一聲聲地催促我起牀,而我卻死賴着牀不起來,一直捱到七點,才慢吞吞地穿好衣服,扒了幾口飯,睡眼朦朧地去上學。時間在我賴牀的時候溜走了。到了學校,老師開始上課,我望着窗外藍藍的天空,歡飛的小鳥,心早已飛到操場上去了,時間又在我望向窗外的時候溜走了。中午,我吃完飯,媽媽叫我午睡一會,我想,中午那麼長時間,可以和同學們打乒乓球。於是,我向學校奔去,時間又在我的笑聲中溜走了。晚上,我玩到了九點,才急忙打開書包,把作業拿出來寫,寫了幾下又去睡覺,時間又在我的枕頭邊溜走了。

時間,在醫生心中就是生命;時間,在企業家心中是金錢;時間,在科學家心中是發明。我們一定要珍惜時間,做時間的小主人,因為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國學經典》讀後感3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國學又是中華文化中的瑰寶,學習國學,讓我們領悟其中的精髓,並學以致用。

記得《論語》中有一句話是“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就在幾天前的一個傍晚,我寫完作業在院子裏玩。這時,郵遞員送來了我們家訂的報紙,我拿起報紙跑回家,開始翻看。翻着翻着,我被一則文章吸引住了,文章的大體資料這樣的:一對母子在逛商場出來的時候,母親很不經意的把一個礦泉水瓶扔到了路上,孩子看了看母親説:“媽媽你把那個瓶子撿起來扔進垃圾桶裏吧!”媽媽聽了,不以為然地説扔小瓶子沒事的。”而那個孩子卻不這麼認為,他跑過去,撿起瓶子扔進了一個離那裏很遠的垃圾箱裏。讀完這篇文章,我合上報紙,思緒萬千:“一個那麼小的孩子就有如此強的環境保護意識,而一個大人卻沒有。”“五城連創,人人有責”你看,我們的城市美容師――環衞工人,一天天起早貪黑的工作,目的就是為了堅持城市清潔。一方面,我們要尊重她們的勞動,另一方面,城市的衞生也要我們所有人都來堅持。我們都應當有文中孩子那樣的思想品德,要從自我做起,從細節做起,貴在堅持。

《三字經》裏有一句話“香九齡能温席”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黃香九歲裏的冬天,每一天晚上都用自我弱小的身體替父親把那冰涼的被褥温暖過來之後,自我才去睡覺。而我們這些新世紀的“小皇帝”們,在家裏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無憂無慮的生活。無論做什麼事總是想讓別人替自我做,而自我不想動手,更不用説去幫忙別人了。學習了黃香温席以後,我們要改變自我的做法,做些自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多關心體貼別人,多給別人一點愛,因為愛是信任,愛是承擔,愛是分享,愛是榮耀。

學習國學,我們學會了怎樣做人處事,懂得了感恩,我愛國學,更愛中華文化。

《國學經典》讀後感4

讀詩詞能淨化人的心靈,記古文能教人怎樣做一個品格優良的人。因此我們也要求我們讀記《國學經典誦讀》,不但能夠淨化我們的心靈,而且還可以增長我們的閲讀量,這難道不是一舉兩得嗎?

讀了這麼長時間的《國學經典誦讀》,我最喜歡的一句《論語》是: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意思是:有一天,司馬牛憂愁地説:“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説:“我聽説過:‘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你只要對待所做的事情嚴肅認真,不出差錯,對人恭敬而禮貌,那麼,不論誰都是自己的兄弟。你為什麼要煩惱自己沒有兄弟呢?”我也是這樣想的`,如果自己表現的十分謙卑恭敬有禮貌,大家一定都會接納你的;但是自己如果擺出一副驕傲自大,對別人不屑一顧的樣子,肯定沒有人會理睬自己,更別説是接納,甚至會討厭自己。

朋友之間就應該互相幫助,“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而不是在旁邊落井下石,一味的冷嘲熱諷。這樣的人誰會接納你?誰會欣賞你?反而對人寬厚熱忱的人總會得到別人的欣賞。

看了《國學經典誦讀》,我從中學會了許多:人與人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尊重,你尊重別人一分,別人就會還敬你十分,只要你寬厚仁慈就能得到民心,只要你真心實意就會得到別人的重用,勤勞機敏就會取得工作上的成就。所以,我以後還要讀更多的《國學誦讀經典》,看更深奧的古文詞,讓自己的知識更加充盈。

既然看《國學經典誦讀》有這麼多好處,我們為什麼不多看幾遍,多學點知識,你們説對嗎?

《國學經典》讀後感5

《弟子規》也許在我們大家還牙牙學語的時候就接觸過了吧,《弟子規》中的每一個字都藴藏着極其深刻的道理,是我們如今不得不去把它理解的更透徹。

孔子用簡簡單單的1080個字描繪出了人生中的131件事,每件事都意味着一個人生哲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是啊,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整天為我們早出晚歸,不分日夜的奔波着,父母到了家裏一定是累了,我們為父母幹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家務活,是應該的。我們應該盡心盡力的去為父母“服務”,因為爸爸媽媽給予我們不求回報的愛,我們這輩子必定還不完! 提起生活中,我想我做的還不夠,每天放學回到家,爸爸勞累了一天,也回到了家,渾身痠痛,疲倦的不得了,而我卻因為作業兒發着牢騷。“來,好閨女,給爸爸按按摩吧!”爸爸疲憊的聲音又在我的耳邊縈繞,“沒時間,沒看見我這正寫作業呢嗎?”我不耐煩的應對着。我錯了,爸爸累還不是為了我,為了這個家?我就算是毫不猶豫的去給爸爸按摩,也不足以爸爸對我的付出啊!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在人的一生中難免會有犯錯誤的時候,而我也不例外,每次做錯事的時候,總是要被媽媽説一通。當然,我那不爭氣的淚珠,也隨之在眼角流落下來,看在我表面上不敢反抗,可心裏早已生出了許多不滿於埋怨。可是在讀完《弟子規》後,我知道了媽媽都是為我好,為了我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正如大人們整天總嘮叨的,我們就像一個小樹,不為它修枝剪葉,總也長不成一棵正直的參天大樹。

今後,我一定要管好自己,自己心裏所想,就要用心去做,弟子規所講述的每一個道理,都給我帶來了啟示。“孝、悌、謹、信、愛、仁”就是一個人最應該擁有的,我一定要努力去愛做學習孔聖人對我們的教育與引導!

《國學經典》讀後感6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的滾滾長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歷程,無不浸透着中華文化的精神。於是,千百年中國傲立於東方,歷史長河金鯉化龍,浩瀚的廣宇羣星燦然,炎黃挺起五嶽的脊樑!“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韻;“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是辛棄疾吶喊的兩宋悲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是譚嗣同面對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膽 !

《論語》,它告訴我們做人要守住內心的寧靜。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保持內心世界的寧靜,是一種修養,一種智慧,一種境界,也是成就事業獲得幸福快樂的必要條件。只有一個內心寧靜的人,才能在紛繁複雜的世界面前看得深,看得遠,才能使自己的思維閃爍出智慧的光輝,才能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更透徹、更完整。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一個工人在倉庫搬運貨物,一不小心把手錶弄丟了,到處找不到。後來同伴也加入了尋找的行列,大夥兒翻箱倒櫃,仍然一無所獲,只好沮喪地回去吃午飯。這時候,有個小男孩偷偷溜進倉庫裏,沒費多少力氣和時間,很快就把手錶找到了。人們詫異地問他是怎麼找到的 小男孩回答道:“我只是躺在地板上,保持安靜,馬上就聽見手錶的滴答聲了。”偌大的一個倉庫,要找一隻小小的手錶確實不大容易。但是那麼多人辦不到的事情一個人辦到了,大人辦不到的事小孩子卻辦到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到啟示:人生在世,理想、志氣、勇氣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沒有一點靜氣,整天慌慌張張,浮躁不安,也是成不了什麼大事的。

《國學經典》讀後感7

《弟子規》也許在我們大家還牙牙學語的時候就接觸過了吧,《弟子規》中的每一個字都藴藏着極其深刻的道理,是我們如今不得不去把它理解的更透徹。

孔子用簡簡單單的1080個字描繪出了人生中的131件事,每件事都意味着一個人生哲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是啊,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整天為我們早出晚歸,不分日夜的奔波着,父母到了家裏必須是累了,我們為父母幹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家務活,是就應的。我們就應盡心盡力的去為父母“服務”,因為爸爸媽媽給予我們不求回報的愛,我們這輩子必定還不完!

提起生活中,我想我做的還不夠,每一天放學回到家,爸爸勞累了一天,也回到了家,渾身痠痛,疲倦的不得了,而我卻因為作業兒發着牢騷。“來,好閨女,給爸爸按按摩吧!”爸爸疲憊的聲音又在我的耳邊縈繞,“沒時光,沒看見我這正寫作業呢嗎?”我不耐煩的應對着。我錯了,爸爸累還不是為了我,為了這個家?我就算是毫不猶豫的去給爸爸按摩,也不足以爸爸對我的付出啊!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在人的一生中難免會有犯錯誤的時候,而我也不例外,每次做錯事的時候,總是要被媽媽説一通。當然,我那不爭氣的淚珠,也隨之在眼角流落下來,看在我表面上不敢反抗,可心裏早已生出了許多不滿於埋怨。但是在讀完《弟子規》後,我明白了媽媽都是為我好,為了我能有一個完美的未來。正如大人們整天總嘮叨的,我們就像一個小樹,不為它修枝剪葉,總也長不成一棵正直的參天大樹。

今後,我必須要管好自我,自我心裏所想,就要用心去做,弟子規所講述的每一個道理,都給我帶來了啟示。“孝、悌、謹、信、愛、仁”就是一個人最就應擁有的,我必須要努力去愛做學習孔聖人對我們的教育與引導!

《國學經典》讀後感8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學習。《國學經典》這本書正是中國小生國學啟蒙的一本好書。

這本書分行節儉、強自信、講智慧這三個單元,每個單元都由經典要義、故事、生活、實踐和經典誦讀四個部分組成。不僅有名家名言,還有貼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膾炙人口的著作選讀。其中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還有的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艱辛”也在民間廣為流傳。這本書使國學之精華更接近人們平時的日常生活,讓中國小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記憶,能把聖人之訓用在實處。

讀了這本書,不但讓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為的規範,更讓我明白了要把這些道理應用在生活中。比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就是警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勤儉節約,不要奢侈浪費。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們要從小努力學習,不斷增長自己的知識才能,增強自己的獨立性;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不可能總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應該自立自強。

《國學經典》這本書在擴大我們的閲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着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着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其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僅產生了眾多的本土學派,也不斷有外來文化的傳入,這些不同的學派和文化,在矛盾衝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豐富了、發展了、壯大了,有的則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大約從東晉開始至隋唐時期,中國文化逐漸確立了以儒家為主體,儒釋道三家既各自獨標旗幟、同時又合力互補以應用於社會的基本格局。

《國學經典》讀後感9

話説,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

在中庸裏,有兩種人,一種受中庸思想的洗澈,做什麼事學會合度適中,做事有底線、有原則,這種人道德修養高“君子”。一種違背中庸思想反向而行,做什麼事不小心、猜忌心重、不穩重最後一事無成“小人”。

難以把持的中庸德行。中庸思想的薰陶是一個很長的過程,通過學習、反思而得到,學習中庸思想,獲得中庸品行。行是實踐,明是認知。中庸之道,聰明的人過頭自以為是,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世間萬物都是理開頭,有理當先,無理當後,做事的時候,要給自己自信,不要太過自卑,對於消極的思想要去除,對於積極的思想要推薦。

善於向人學習,光明正大發揚正能量。一個人在學習上遇到問題不懂時,向他人請教,經長時間積累,知識便加多,這才是成功之人。懂得欣賞別人的人,往往是勝利的人。中庸的立身之道。聰明的人不是智慧過高的人,而是做事小心翼翼,懂得保護自我,自己的利益大於一切,首先守護自己的利益,再去管他人。有的人説自己很聰明,可是,最後聰明反被聰明誤,做了太多的誤事。

一個人,做事以道德原則,往往可以使他走明確的路;一個人,做事以道德原則,往往可以使他有明確的方向;一個人,做事以道德原則,往往可以使他心靈開闊。懂得牢牢抓住,這種抓住是有道理的,沒有違背道德是有益的。中庸之道,不是輕易可以做到的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以取巧之心去面對。中庸之道,是遙不可及的、深遠的。

通過讀《中庸》我知道了中庸是人心、道心的把持者。帶着虔誠的心,學習中庸之道吧!

《國學經典》讀後感10

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學瑰寶似滿天繁星,數不勝數。而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其學説不僅僅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發展進程,還深刻地影響着每一箇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模式。

《老子》作為國學的精粹,它像春風細雨絲絲入地,慢慢的滲透我們的心田,讓我們感悟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老子》是一部智慧之書。無論是其宇宙論還是其人生觀,無不放射着照耀四海的理性光芒,充滿了一種徹察徹悟的大智慧,體現出人類從原始崇拜時代走入理性思考時代的文化提高。並且,正如多數中國古代聖賢一樣,其思維的焦點在於人生。雖然老子對宇宙本原、宇宙生成、宇宙運動變化規律都作了深刻的追問和解答,創造了獨特並且自洽的形而上體系,但他所最關心的,仍是人生和政治問題。他敬畏自然、尊重規律,強調人要“道法自然”,都是在啟發人們從“天道”體察“人道”,引導人們順從規律而少犯錯誤。

道,這一課告訴我們:能夠用語言表達的“道”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道”;能夠用概念來表達的“名”,不是永恆不變的“名”,“常無”和“常有”同出於道,名稱卻不一樣,同樣叫做微妙。

國學世界的知識是無限的,是永不泯滅今後,今日我們正處在一個知識快速更新的時代,更應當加強學習,要多讀書,讀好書,讀自我感興趣的書,“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領自我走出迷茫,使自我的人生簡便而灑脱。作為中國人,我們應當以此為驕傲,也期望大家能繼承併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國學,必將世代相傳!

《國學經典》讀後感11

《增廣賢文》是一本好書,它不但讀起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而且故事生動有趣,以格言的形式講述了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同時也是教我“做人的準則”。

《增廣賢文》中的許多精闢的格言警句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這些格言警句都藴藏着前人豐富的智慧。

讀了《增廣賢文》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我百讀不厭。特別是:“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這則《賢文》讓我聽後肅然起敬。它的意思是小羊為了報達父母的養育之恩,當父母年老體弱行動不便時,小羊跪下來用乳汁餵養父母。小烏鴉為了報達父母的養育之恩,當父母年老不能外出捕食時,就將食物口對口地餵養年老的父母。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不僅是人類的美德,甚至連動物界也在奉行。羊與鴉就能如此何況人呢?總不能夠忘記自己的父母,它告誡我們要對長輩孝

《增廣賢文》教我學會了感恩,它能讓我樂於面對人生中每個階段面臨的每一個境遇;它能讓我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能更多的影響身邊的人;它能讓我的人生旅途摧生出更多美好的回憶;

《增廣賢文》教我學會感恩,懂得知恩圖報,不忘恩負義,滴水之恩要以湧泉相報,受人一把土,還人一座山;《增廣賢文》教我學會感恩,懂得給別人機會,就是給自已機會;《增廣賢文》教我學會感恩,贈人玟瑰,手留餘香。今天拉人一把,明天陷入困境時也會有人拉自已一把;《增廣賢文》教會我,對生活時時保持微笑,生活也會還你微笑。人人都需要一顆感恩的心。正因為有了它,所以愛才顯得偉大!讀完這本書,我,受益匪淺……

《增廣賢文》這本書能豐富我的內心世界,使我在做人做事感觸良多,畢竟這本書也是人們經歷了千百年才感悟出來的。

《增廣賢文》這本書容易啟發我的思考,培養我的獨立意識;學而時習,一以貫之,經典的魅力讓我的心靈學會了感恩,也找到了學習自信,學習成績穩步提升。

《國學經典》讀後感12

讀詩詞能淨化人的心靈,記古文能教人怎樣做一個品格優良的人。因此我們學校也要求我們讀記《國學經典誦讀》,不但能夠淨化我們的心靈,而且還可以增長我們的閲讀量,這難道不是一舉兩得嗎?

讀了這麼長時間的《國學經典誦讀》,我最喜歡的一句《論語》是: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意思是:有一天,司馬牛憂愁地説:"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説:"我聽説過:‘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你只要對待所做的事情嚴肅認真,不出差錯,對人恭敬而禮貌,那麼,不論誰都是自己的兄弟。你為什麼要煩惱自己沒有兄弟呢?"我也是這樣想的,如果自己表現的十分謙卑恭敬有禮貌,大家一定都會接納你的;但是自己如果擺出一副驕傲自大,對別人不屑一顧的樣子,肯定沒有人會理睬自己,更別説是接納,甚至會討厭自己。

朋友之間就應該互相幫助,"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而不是在旁邊落井下石,一味的冷嘲熱諷。這樣的人誰會接納你?誰會欣賞你?反而對人寬厚熱忱的人總會得到別人的欣賞。

看了《國學經典誦讀》,我從中學會了許多:人與人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尊重,你尊重別人一分,別人就會還敬你十分,只要你寬厚仁慈就能得到民心,只要你真心實意就會得到別人的重用,勤勞機敏就會取得工作上的成就。所以,我以後還要讀更多的《國學誦讀經典》,看更深奧的古文詩詞,讓自己的知識更加充盈。

既然看《國學經典誦讀》有這麼多好處,我們為什麼不多看幾遍,多學點知識,你們説對嗎?

《國學經典》讀後感13

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裏有幾樣不可缺少的東西-----------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字是孔子到孟子以及董仲舒一一完善的。

讀了這一套書以後我真是感慨萬千,它讓我明白了許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它似一個知識庫,點亮了我的心靈。“仁”裏面的《美金的價值》、“義”裏面的《大義橋》、“智”裏面的《無心的鹿》……其中我最喜歡“信”這本書,我能從中體會到“信”讓人受益非淺,那一句句簡練的語言卻藴含着深刻的哲理,例如有這樣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言心信,行必果,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古今中外誠信使人們走向禮貌。季布大家必須都熟悉,他只要答應別人的事無論多困難他都想辦法辦到。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大將,曾幾次打敗漢軍。劉邦當皇帝后下令通緝季布,季布只好化裝到山東一朱姓家當傭人,朱家明白他是季布後收留了他,並且幫他向劉邦説情。劉邦之後封季布為中朗。季布有個朋友叫曹丘生,專愛拍馬屁,聽説季布當了官便來巴結。季布見曹丘生來就虎起了臉,罵了他幾句。誰知無論季布態度多嚴厲,曹丘生照舊陪着笑還説:“我聽説楚地有‘得黃金百兩不如得季布一諾’。”季布聽後很高興就待他為上賓,曹丘生走後到處宣揚,季布的名生就越來越大。這就是一諾千金。

誠信是不分國界的,在美國一個莊園主的家裏有一把新斧子,莊園主的兒子看見了十分喜愛,他想試試斧子快不快,就對準一棵櫻桃樹砍去,只聽“咔嚓”一下樹被砍斷了。男孩一看不好,就把斧子放在原位躲進了小屋,但之後因為‘誠信’還是承認了自我的所作所為。這就是美國總統華盛頓小時候的親身經歷的一件事情。

不管是季布還是華盛頓,在他們身上都有個共同點“信”,我們必須要以誠待人,正如李嘉誠的所説“我們要以誠代人,別人才會以誠相報!”國學,是你使我的知識一天天充實,是你讓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我要大聲對你説:“多謝你”!

《國學經典》讀後感14

大學之道講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作者曾子本人就是傳承道統的中堅骨幹,所以將人倫作為維繫整個社會行為和政治規範的微觀基礎。

《大學》卷首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所謂“明明德”,前一個明是動詞,意指理解掌握;而後一個明為形容詞或名詞,強調儒家的道統而非其它的歪門邪道。明明德與親民、至善一直被認為是《大學》之重要的三綱。明德是根本,親民為路徑,至善則是境界,是個體行為的理想目標。

這對於一名教師就比較重要了。因為教師通常肩負明德和明明德的雙重責任。

所謂明德是規範的體例,説起來並非難題;關鍵在於明明德,這又是一個雙向的行為過程。作為一名教師就需要循循善誘,通過傳道釋疑解惑,激發學生對真和善的渴求,使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得到最高的發展,同時,在言傳的同時更可以身教。以教師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學生使其可以不斷地明明德,日積月累而達到教學雙方自立並立人。

親民、至善——大學之道強調的不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實踐,它還要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應用於社會政治實踐,是一個推己及人的過程。親民,説到底就是將自己的道德修養普遍地施及於天下百姓,並使天下百姓都能體認到自己心靈中所具有的誠明德性,由此同樣再去施之於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共同創造出一個和諧社會,這樣就能做到大學之道所謂的“止於至善”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確實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親民,至善既不難;同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齊家治國平天下亦不難。這就是通過《大學》篇學習受到的教益和啟迪。

《國學經典》讀後感15

我們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世世代代我們都誦讀着千古流傳經典的文化遺產。其中《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是古代每個兒童必不可少讀的經典著作。

《三字經》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的精華,是國學經典之一。它易讀、易記、易解。《三字經》內容豐富多彩,有自然常識、有歷史故事、有道德常規、也有人生哲理。它教會我們知識,也教會我們做人做事,還教會我們要認真讀書以及如何讀書。

從小爸媽就教育我們,要多讀書。五歲時,爸媽就特地給我買了一本《三字經》和《唐詩三百首》。我一打開,天啊!全是字,我的頭都大了!上國小的時候,我才知道要用閲讀來充實自己,當我打開書櫃,拿出《三字經》時,上面有一層厚厚的灰塵。打開第一頁“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還挺有趣的: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使人讀起來琅琅上口。

我開始背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再看意思:“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飽含人生哲理,我心想:這麼好的文章,我一定要看完!

其中“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是我最喜歡的一句。對於學習,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古時,有“江南才子”之稱的唐伯虎。幼時,也因“心不專”而受到老師的教誨,但最終當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時,技藝已經超過了他的老師。是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為什麼有成績好壞之分呢?仔細想想最根本還是自己的心思問題,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當機會從身邊溜走的時候,要想想當時為什麼不用心一點兒呢?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標籤: 讀後感 國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oxue/w55ee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