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教材 >

數學教材教學反思15篇

數學教材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教材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數學教材教學反思15篇

數學教材教學反思1

學習數學課本知識,是為了利用所學知識會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前者往往被老師和同學極度關注,而後者常常掛在嘴邊,卻得不到更好的發展。在教學積的近似值時,學生對實際收付現款問題,不會根據需要保留兩位小數,絕大部分學生是在老師的提示下才“恍然大悟”的,這説明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缺少“代溝”,試想,如果家長與老師多放手,讓學生親自去體驗,這些數學問題不攻自破。

在練習中,有一道開放題,關於“飼養兔子、鴿子”的實際應用題,由於學生沒有生活中的實際體驗,理解起來有很大的難度。為了降低難度,我向家在農村的孩子詢問:你們誰養過小動物?如果家長每月給你10元的費用,你將怎樣把小動物喂好?學生展開了討論,各出個的辦法。老師又説:如果給你30元的活動經費,養兔子、鴿子,你會養嗎?你有什麼打算?這時學生再接觸課本習題,興趣上來了,他們爭先恐後出方案:

1、只養兔子,不養鴿子;

2、只養鴿子,不養兔子;

3、鴿子、兔子都養。學生邊討論,邊計算,老師為他們提供足夠的思考空間,這樣一道課內與課外相聯繫的數學題就在孩子們的吵鬧聲中解決了。高興之餘,作為一名教師,我仍深感慚愧,因為我們的教學與生活實際溝通太少了,學生的生活實踐也實在少的可憐。

數學教材教學反思2

時光流逝,一個緊張、充實、有序、奮進的學期即將結束了,回顧這一學期我的數學教學工作,有得有失。現在社會處於信息時代,學生平時在生活中得到信息是也相當大而快,而國中年齡段的學生的特點,求知慾望較強,特別是對新鮮事物接受快,但不喜歡抽象的乏味的東西,所以好多同學不喜歡數學,只有乏味的計算、嚴密而難於理解的推理,缺乏創造性和趣味性,而現代教學內容可謂豐富多彩,教學手段五花八門,教學的對象個性迥異,教學的觀念也層出不窮,作為教師應不斷總結,要善於反思。

其實數學是開啟科學知識的一把鑰匙,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發散性思維,邏輯性思維,提高學生智力的關鍵。數學好的同學,自然科學一般都學得好,科學及綜合科好的同學數學不好的幾乎沒有。既然這麼重要,但我調查後的結果其令人沉思,好多學生都不喜歡數學,怕學數學,但不得不學數學,造成討厭數學,甚至有好多學生考學後發誓不再學數學,甚至有好多人不喜歡做數學老師,這是為什麼呢?怎麼做才能使學生喜歡數學、用好數學,培養好學生的智力,用這把鑰匙開啟科學知識的大門,數學教育該如何操作呢?下面就是我對數學新教材的教學經歷談點體會。

開放教學觀念搞素質教育,給我們提出了新的課題,評定一個學生的優劣,也不再是以學習成績作為唯一的標準,教學的成功與否不再以考分為唯一的指標。我們在進行數學教學時應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數學教育也可以滲透德育教育,以文載道、文道合一不是文課的專利,注重學生思想品德的修養,教會學生做人,培養他們愛國的熱情,培養他們吃苦耐勞、腳踏實地的做事作風。如統計圖選擇這一節中,要求從某家報紙公佈反映世界人口情況的數據圖中獲得信息,其中從1959年人口從30億到20xx年預測達90億,還有預測20xx亞洲人口婦其他各洲的人口總和還要多從中對他們進行基本國策的教育,計劃生育是我們的國策,從理論上加以分析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否則人口太多,中國土地無法養活那麼多人口了。

又如這節課後有一練習,分小組選擇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調查,將所收集的數據用適當的統計圖表示出來,從中可以獲得哪些信息?正好學校組織了一次法制教育,去看少年犯的演出,我要求他們去法院瞭解一下最近幾年犯罪類型的變化,特別是青少年犯罪的數量的變化作一調查,製作成適當的統計圖,完成後許多學生感悟到學會做人的重要性,成績優秀的學生沒有正常健康心態,沒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不能不説是教學者的失敗,不能不是整個教學的悲哀,反之有正常健康的心態,良好的思想品德,有健全的人格,成績稍遜一籌,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只要我們做教師的多鼓勵,多與他們談心,以信任的眼光去看等他們,會發現他們身上的許多耀眼的閃光點。學生也會報之以信賴努力學,給老師以意外的驚喜。如我們班有一學生從私利學校轉到了,又從轉到了我們學校,學生厭學非常嚴重,到了我們學校後,我很關心他,平時一般不批評,而是經常鼓勵,即使是簡單的有理數運算錯了,不僅不橫加指責,輕鬆地説:沒有關係,陳景潤這麼偉大一個數學家一生才研究了1+2等於3的問題,你現在才知道你比他要棒多了,有時回答錯了,不僅批評反而讚許其自己的見解;碰到一言不發的時候輕鬆地調侃“沉默是金,金子可不能對別人説的”。

樣一來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融洽了師生關係,我慢慢發現他數學課漸漸也聽了,而且經常舉手,作業也做了。教師什麼時候和學生處於同行地位,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真正做到教學相長,那麼教學觀念的更新、轉變就不只是停口頭上了。

傳統的數學課的教法,往往是老師講例題、分析過程、講完後讓學生練習鞏固,往復循環,按部就班形成了一個“套路”。學生的練習無非是例題的再版,這樣成了知識點的供給,使數學學習乏味無趣,那麼怎樣才能吸引學生呢?

第一方面走出從數學到數學的圈子,走進生活從生活中找數學,學生活中的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是生活中處處存在的,學之家用的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加學生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產生國中和生活實際的需要是推動激發人的求知慾望的第一原動力,新教材數學知識的學習力求人生活實例出發,從他們熟悉的感興趣的問題引入學習的主題,因此在上課時必須創設豐富的問題情境,例如平行線了引入從你喜歡滑雪運動嗎?開始引入到滑雪運動關鍵的是要保持兩隻雪橇板的平行,還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城市學生乘自動手扶電梯經驗,體育課上玩雙槓的引入課題平行線,以加深對平行線的理解。

第二方面從生活實際中引入數學知識,有助於展現數學與理論及其他科學的聯繫,突出數學化的過程,有助於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總結能力、歸納能力,提高他們的數學感,不被一堆表面信息迷惑。例如:一根鋼管,截成甲30cm和乙(50cm)兩種用材,如果甲乙兩種用材的根數之比1:2,則不鏽鋼管剛好用完(不計截割損失);如果甲種材料再多截3根,那麼乙種材料只能少截2根,這時兩種用材的根數一樣多,而且不鏽鋼管有剩餘,那麼不鏽鋼管的長度為多少,按後一種截法,並假設沒有一段損失5cm,求最後剩餘段的長度?在這個問題中由於是實例信息是多而雜,如何分析獲取自己所需的東西成為問題的關鍵,要透過現象抓到本質的東西,如果甲種再多截3根,那麼乙種只能少截2根,這時兩種用材相等,故只要先求出每種用材,第一截法幾根就可,這種題目有助於學生提高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

第三方面要注重知識的獲得的過程,給予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提供探索知識的機會,生活中我們有這樣的經驗,越是容易得到的東西一般不會珍惜,容易忘掉,而來之不易的東西往往倍加珍惜,記憶深、有的甚至終身難忘,對知識也這樣,以前往往注重強調知識的講解,知識的落實鞏固,住忽視了知識的獲得地過程,不只向學生提供的是一個被成人社會所以所認同的、客觀的數學知識,傳遞一些以成定論的成熟的數學,學生從事數學學習,對學生而言是模仿,或把知識複印到學生的頭腦裏,而是要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學習中探究,讓學生摸着石頭過河,只有這樣才能加深學生記憶,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讓他們覺得這些知識不是你教他的,而是自己探索發現的,有一種科學家創造發明解決新問題,發現新知識的成功感,故在新知識傳播時用這種方法更有效,教師只有大膽改革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參與意識,變教師講為師生共同地雙邊活動,尤其要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主動探究,使學生由原來受動者變成現在的主動參與者,學習興趣越來越濃厚,只有使學生真正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才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應用數學,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所以對課本中的做一做,想一想,議一議的欄目,不能只留於表面,、留於形式,要做好、想透徹和議透徹給予學生充分時間,真正做到做中學和學中做。

作為新世紀的教育傳統的課堂紀律,反對過分強調課堂的嚴肅性和紀律性,在教育中努力創設民主、平行的教育氛圍,有得學生情境,特別是教學教育本身講究嚴密性,不利於調動課堂氣氛,故教師必須“走下講台到學生中去”,特別是想一想、議一議、做一做時更應如此,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建立嶄新的師生關係,允許學生髮表不同見解,允許學生向教師質疑,允許學生有錯誤,其實錯誤也是美麗,只有在錯誤中才能使學生接受挫折教育,在課堂上要成以人教人,以心對心,以情對情,真誠平等才能使學生自由地想象和創造,從而愉快地熱情地吸取知識、發展能力。

數學教育的目標不僅在於接受,更在於創造,學生的創造思維的形成又與廣博的知識而成正比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連外界新鮮事物都沒有接觸,就根本談不上創新。所以數學教學要立足於課堂,走進生活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在學校、在家庭中、在社會上,讓數學教育真正迴歸生活讓學生獲得求知的慾望,創造的源泉。

數學教材教學反思3

本課時教學內容是北師大版教材四年級下冊數學好玩《優化》中的第一課時“沏茶”問題。教科書首先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呈現了沏茶需要做的事情以及所需的時間。這樣讓學生更好地瞭解沏茶時需要做的各項事情,以便於學生對最優方案的探索,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由於四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初步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還會找到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但關鍵是讓學生理解優化的思想,經歷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方案的意識,讓學生從優化的角度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初步體會統籌思想在解決問題中的應用,感受數學的應用意識和合理安排時間的意識,進一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教學時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的:

一、視頻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前緊密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好視頻的內容,讓學生認真觀看視頻後説説看到了什麼內容,這樣導入新課,方法新穎,銜接自然。

二、分層逐步呈現教材情境圖。

教學時,沏茶問題情境圖我是分層分批呈現,先出示沏茶時需要做的幾件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有順序的説説需要做哪些事,再出示做各件事所要的時間,這樣讓學生更清楚的明確沏茶需做的幾道工序,為後面怎樣沏茶做好學生的認知基礎。

三、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學生了解到沏茶需做的工序後,課件出示教材中的三個主要問題,讓學生圍繞問題先小組討論,説説怎樣沏茶,然後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可以將課前備好的沏茶工序圖片擺一擺,或者在作業單上畫一畫,同時找個別學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設計方案。彙報交流時,結合投影儀展示學生的作品,從學生設計的多種方案中選擇正確的,再從正確的方案中選擇最合理的最節省時間的方案,並多次的讓學生説説自己的設計思路。課堂上力求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激發他們學習的慾望,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思維來解決優化問題。學生通過上台展示、自我解説,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識。這樣的教學不但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而且使學生學得輕鬆,學得積極主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能巧妙地處理好課堂中的預設與生成現象。

課堂教學中,師生共同探討出最合理的方案,在燒水的同時可以完成洗茶杯、找茶葉兩件事。這時,有一男生大聲説道:“老師,我還有一種最節省時間的方法。”我説:“那好,請你説一説!”學生立刻站起來大聲説道:“我在接水一分鐘的同時可以找茶葉!”這時又有一男生説:“老師,我不同意他的説法。”“那請你説説理由。”

男孩嗖地站立而起,響亮地説:“如果接水的同時找茶葉,水會溢出水壺,這樣會浪費水的!”“看,這位學生的節約用水意識多強!”話音剛落,又有一位女生搶着説到:“老師,我也不同意他的説法。因為現在的電水壺下面有插電接口,如果接水時找茶葉,水會溢到那接口上,這樣燒起來會爆炸的!”“哇!她的思維多敏捷,她做事時的安全意識多強啦!”全體師生都為學生的精彩回答而驚訝。這時,那個男生還不甘心地輕聲説:“老師,我平時真的這樣做過。”我説:“那你認為剛才的兩個同學説得有道理嗎?”他點點頭説:“有道理。”我接着説道:“這裏燒水需要八分鐘,同時完成洗茶杯、找茶葉這兩件事,不緊不慢,時間綽綽有餘,不匆忙,既安全又節約水資源,何樂而不為呢?”男孩終於點點頭,説:“我知道了!”課堂上的這一生成現象在以前的多次研課磨課中從未出現,也是備課中從未預設的,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答疑解惑巧妙地解決了這一生成現象。

當然,本節課還有一些遺憾的地方:

一、課堂評價性語言不夠豐富。在評價學生的回答上,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答題情況靈活巧妙的予以激勵性評價,雖然有時也有適當的表揚鼓勵,但評價的語言比較單一,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繼續完善,不斷改進。

二、小組活動時,沒有過多的強調活動要求,而且沒有很好的給予指導,導致活動沒有達到預設的效果,以致我在蒐集學生的作品時花費時間較多。學生活動收放不夠及時,耽誤了課堂教學時間。

總之,本節課經過多次地打磨過後,教學設計完整,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教學效果顯著,學生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學習興趣濃厚,課堂氣氛也很活躍。在今後的教學中更要不斷學習,豐富自己的課堂,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數學教材教學反思4

xx年度的工作業已順利結束,回顧這一年的工作,有很多成功的喜悦,但也有很多的遺憾,為了更好地總結經驗,取長補短,同時也是依此為契機更好地幹好下一學期的工作,現在將本學期的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堅持教師職業道德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職業道德素質。

在教學的實踐中,我深深認識到,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其職業道德素質是尤其重要的,於是在教育教學中,我不斷地加強教師職業道德的學習,並在具體的教育教學中加以實踐,我時時處處以一個人民教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既熱愛自己的職業,也熱愛自己的學生。我認真學習教師職業道德理論,還通過讀書看報,收聽時事等多種形式加強理論學習,並記了大量的筆記,還積極和其他教師加強交流,探討相關問題。通過這些形式及內容的學習,我自身的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

二、加強教育理論的學習及研究,努力提高自身業務素質。

為了更好地適應現代教育教學的需要,我深深感到教育理論學習的必要性及重要性,這是一個教師不斷進步的階梯,要想緊跟時代步伐,做一個合格的教師,一天不進行充電,就意味着退步,進行教育自修是每一個教師每天的必修課。因此,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作為一名老教師努力堅持自覺地進行業務學習,除了學習必須的教育教學理論,在教學之餘,積極參加教師教研活動,並經常和其他教師探討有關教學問題,還記錄了大量的教育教理論筆記,注意隨時記下自己的感想和體會,還與自身教學實踐相聯繫,寫了相關的論文,自己所寫的論文《怎樣提高農村中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一文在《燭光教育研究前沿》一書中出版發行,自己平時不斷把積累的經驗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學,從而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藉此來提高自身業務素質。

三、緊抓課堂教學這一環節,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主渠道。我在教學中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的:加強對學生的學習常規教育,努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讓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讓學生學會自己學習,能積極與他人合作,力爭作到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技術和教學儀器,使學生能在輕鬆愉快的心情下直觀地進行學習;努力落實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使課堂教學真正收到實效;努力加強新的課程標準的學習與落實,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充分利用各種英語、地理、音樂學習資源;積極進行教師角色的轉變,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鼓勵創造性地進行思維,鼓勵學生説出自己的獨特見解,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心情下進行學習;努力做學生的朋友,做到民主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去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

在教學中,我努力發揮自己的優勢,創設條件,進行教學的改革。經過努力,英語、地理、音樂教學中我取得了較好的成績。自己在本年度教師專業成長故事敍寫和視頻演講比賽中均獲得縣級三等、州級二等獎。

四、積極參加學校及上級組織的各項文藝體育活動,爭當文體學習標兵。

本人輔導的學生周玉慶在參加本屆全縣中國小生“三獨”比賽中榮獲全縣“三等獎”。搞好與其他教師的團結合作,認真完成領導交給的各項任務。

總之,在過去的一學期裏,取得了不少的成績,在教育教學中既鍛鍊了自己,還使自身素質又有了較大提高。但是我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工作中也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這也正是以後我工作努力的方向。我會再接再厲,力爭使自己在以後的工作中幹得更好。

數學教材教學反思5

時光流逝,一個緊張、充實、有序、奮進的學期即將結束了,回顧這一學期我的數學教學工作,有得有失。現在社會處於信息時代,學生平時在生活中得到信息是也相當大而快,而國中年齡段的學生的特點,求知慾望較強,特別是對新鮮事物接受快,但不喜歡抽象的乏味的東西,所以好多同學不喜歡數學,只有乏味的計算、嚴密而難於理解的推理,缺乏創造性和趣味性,而現代教學內容可謂豐富多彩,教學手段五花八門,教學的對象個性迥異,教學的觀念也層出不窮,作為教師應不斷總結,要善於反思。下面就是我對數學新教材的教學經歷談點體會。

開放教學觀念搞素質教育,給我們提出了新的課題,評定一個學生的優劣,也不再是以學習成績作為唯一的標準,教學的成功與否不再以考分為唯一的指標。我們在進行數學教學時應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數學教育也可以滲透德育教育,以文載道、文道合一不是文課的專利,注重學生思想品德的修養,教會學生做人,培養他們愛國的熱情,培養他們吃苦耐勞、腳踏實地的做事作風。如統計圖選擇這一節中,要求從某家報紙公佈反映世界人口情況的數據圖中獲得信息,其中從1959年人口從30億到20xx年預測達90億,還有預測20xx亞洲人口婦其他各洲的人口總和還要多從中對他們進行基本國策的教育,計劃生育是我們的國策,從理論上加以分析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否則人口太多,中國土地無法養活那麼多人口了。又如這節課後有一練習,分小組選擇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調查,將所收集的數據用適當的統計圖表示出來,從中可以獲得哪些信息?正好學校組織了一次法制教育,去看少年犯的演出,我求他們去法院瞭解一下最近幾年犯罪類型的變化,特別是青少年犯罪的數量的變化作一調查,製作成適當的統計圖,完成後許多學生感悟到學會做人的重要性,成績優秀的學生沒有正常健康心態,沒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不能不説是教學者的失敗,不能不是整個教學的悲哀,反之有正常健康的心態,良好的思想品德,有健全的人格,成績稍遜一籌,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只要我們做教師的多鼓勵,多與他們談心,以信任的眼光去看等他們,會發現他們身上的許多耀眼的閃光點。學生也會報之以信賴努力學,給老師以意外的驚喜。如我們班有一學生從私立學校轉到了我們學校,學生厭學非常嚴重,到了我們學校後,我很關心他,平時一般不批評,而是經常鼓勵,即使是簡單的有理數運算錯了,不僅不橫加指責,輕鬆地説:沒有關係,陳景潤這麼偉大一個數學家一生才研究了1+2等於3的問題,你現在才知道你比他要棒多了,有時回答錯了,不僅批評反而讚許其自己的見解;碰到一言不發的時候輕鬆地調侃“沉默是金,金子可不能對別人説的”。這樣一來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融洽了師生關係,我慢慢發現他數學課漸漸也聽了,而且經常舉手,作業也做了。教師什麼時候和學生處於同行地位,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真正做到教學相長,那麼教學觀念的更新、轉變就不只是停口頭上了。

傳統的數學課的教法,往往是老師講例題、分析過程、講完後讓學生練習鞏固,往復循環,按部就班形成了一個“套路”。學生的練習無非是例題的再版,這樣成了知識點的供給,使數學學習乏味無趣,那麼怎樣才能吸引學生呢?第一方面走出從數學到數學的圈子,走進生活從生活中找數學,學生活中的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是生活中處處存在的,學之家用的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加學生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產生國中和生活實際的需要是推動激發人的求知慾望的第一原動力.第二方面從生活實際中引入數學知識,有助於展現數學與理論及其他科學的聯繫,突出數學化的過程,有助於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總結能力、歸納能力,提高他們的數學感,不被一堆表面信息迷惑。第三方面要注重知識的獲得的過程,給予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提供探索知識的機會,生活中我們有這樣的經驗,越是容易得到的東西一般不會珍惜,容易忘掉,而來之不易的東西往往倍加珍惜,記憶深、有的甚至終身難忘,對知識也這樣,以前往往注重強調知識的講解,知識的落實鞏固,住忽視了知識的獲得地過程,不只向學生提供的是一個被成人社會所以所認同的、客觀的數學知識,傳遞一些以成定論的成熟的數學,學生從事數學學習,對學生而言是模仿,或把知識複印到學生的頭腦裏,而是要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學習中探究.

新世紀的教育傳統的課堂紀律,反對過分強調課堂的嚴肅性和紀律性,在教育中努力創設民主、平行的教育氛圍,有得學生情境,特別是教學教育本身講究嚴密性,不利於調動課堂氣氛,故教師必須“走下講台到學生中去”,特別是想一想、議一議、做一做時更應如此,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建立嶄新的師生關係,允許學生髮表不同見解,允許學生向教師質疑,允許學生有錯誤,其實錯誤也是美麗,只有在錯誤中才能使學生接受挫折教育,在課堂上要成以人教人,以心對心,以情對情,真誠平等才能使學生自由地想象和創造,從而愉快地熱情地吸取知識、發展能力。

數學教育的目標不僅在於接受,更在於創造,學生的創造思維的形成又與廣博的知識而成正比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連外界新鮮事物都沒有接觸,就根本談不上創新。所以數學教學要立足於課堂,走進生活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在學校、在家庭中、在社會上,讓數學教育真正迴歸生活讓學生獲得求知的慾望,創造的源泉。

數學教材教學反思6

——怎樣做好高國中的數學銜接

回想高一的數學教學過程,有許多值得推廣的經驗,在這裏做一個簡單的回顧與總結。

一、數學知識的銜接

新高一的同學相對與往屆高一的同學而言,數學基礎知識更加不紮實、不繫統,數學概念尤其淡漠,解題規範性和解題能力急需提高。補充一些國中不講或講而不深的而高中教學又是必須用到的知識是非常必要的。如:二次函數的配方法,二次函數的值域,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簡單的分式不等式的解法,絕對值的定義,簡單的絕對值不等式的解法,因式分解中的十字相乘法,代數式的通分、分母有理化、立方和(差)公式與和(差)的立方公式,函數、方程、不等式的數學思想,整體換元的數學思想等。有了這些知識上的準備,才能為必修Ⅰ的順利完成奠定基礎。

二、學習方法與思維習慣的銜接

從國中步入高中,學生又面臨新的挑戰。高一是學生在高中三年打好基礎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剛開始階段,尤為重要。數學是各學科課程中的基礎學科,是其他學科課程的學習基礎,並且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數學給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節課的課容量大而且內容相對國中更加抽象、更加難理解。開始學生感到學習比較吃力、作業出錯較多都是很正常的現象。解決這些困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思考、多訓練。怎樣學好高中數學是許多學生非常關心的問題,也是許多同學進入高一後非常困惑的問題。為了更好的指導學生學好高中數學,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課前要預習。國中每節課的內容較少且易於理解,而高中課容量大且相對較難。適當的預習將有利於提高每節課的聽課質量。

(二)上課認真聽講,做好課堂筆記。國中的課程進度相對寬鬆,每次期中或期末考試之前有比較充裕的複習時間,而高中的進度相對緊張,考試以前幾乎沒有複習時間。這就要求學生上課一定要記好筆記,作好當天的課程複習,也有利於自己經常進行階段性複習。

(三)該記住的一定要記住。有一些公式、定理、規律和方法是要求熟記的,一定要準確、熟練地記憶。

(四)學會讀書,注意複習。對於講過的內容要進行及時複習,從而達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對每節課老師講完的內容一定要回頭再複習,加以鞏固、理解,這樣知識掌握的就比較牢固、紮實,尤其是對課堂上老師講完的習題當時還不太理解的題目,回去一定要再複習,把當時不明白的地方弄清楚。自己在學習中遇到不會的問題或不懂的問題要及時提出、及時解決,切記不能攢一大堆問題再問。複習還要注意當天複習與階段性複習相結合。

(五)課後應先複習,再獨立完成作業。國中的時候學生養成了討論學習的習慣,這種習慣有利於合作與探究,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作業是對學生一天知識掌握情況的鞏固複習與檢測,所以一定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認真完成作業,不要討論作業。發下作業後應及時訂正,並且在改錯本上記錄下來,針對出現的錯誤迴歸課本,進一步學習、理解、鞏固基礎知識。

(六)及時檢測,反饋矯正。在複習過程中,我們適時地進行章節性檢測以及單元檢測,並且與學校的月考有機地結合起來,及時反饋矯正。

(七)補充的數學內容要及時消化理解,相應的題目要抓緊完成。不要總是依賴與老師,同學的幫助。

三、學習心理的銜接

(一)以情誘教。為了讓學生找到開啟成功的`鑰匙,我們每位任課老師在傳授知識、關心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更關注學生的情感,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讓學生領悟到真正的成功就是自立、自強、自信。在給學生解答問題時,先了解學生的困惑,解決問題,再授以方法,指導學法。我們這種以情誘教的方法,很容易從心理的接近學生,使學生儘快適應新環境。

(二)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着重於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訓練。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立足於研究教材、解讀,在選題上注重“三基”。我們堅定不移地以教材為基本素材,“三基”培養與訓練始終放在首位,

夯實基礎。這種視點高、起點低的教學方法,很容易消除高一學生心理上的為難情緒和對數學的恐懼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重視學情分析,因材施教。我們學校的班級中,有致明班、弘毅班、普通班、美術特長班,在數學教學上要求有明顯的差異。在教學定位以及資料的組織使用、測試題的選取上,我們不盲目地要求統一,而是結合班級特點,因材施教,有着很強的針對性。使學生在原來的基礎上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增強了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為後續學習注入新的動力。

(四)強調信息技術的作用,強調數學的應用價值,發揮新課改的優勢。我們始終堅持引導讓學生人人蔘與到課堂的學習中,通過課堂上利用微機畫函數圖象,特別是利用幾何畫板畫動態的函數圖象,課後上網查找資料等,讓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更快的成長。

在設置例題和習題時,我們引進了大量的生活、生產、科學和技術中的題目,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是有用的,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使學生從心理上,重視數學、熱愛數學。

從以上三個方面入手,我們做了大量的富有實效的細緻有序的工作,學生正向我們期待的方向發展

數學教材教學反思7

目標預設

1、認識循環小數,理解在小數除法運算中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會用“四舍五八”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2、在計算過程中,能有條理地説出自己思考的過程,發展語言表達能力。

3、經歷探索用“四捨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過程,並能正確進行取值。在探索的過程中,能逐漸學着將已有的知識方法遷移到新知識的學習中來,能較好地與他人進行交流。

教學重點:用“四捨五入”法取循環小數的近似數。

教學難點:理解用“四捨五入”法保留小數位數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談話:昨天黃老師對三位運動員進行了15秒短跑測試,讓我們一起去看看,誰是比賽的冠軍!(出示表格)

運動員黃陳杰施宇磊蔡凱

跑得米數858082

二、探索交流

1、教學例題

(1)讓學生仔細觀察表格,教師提問:從表中你瞭解到了什麼?學生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來。(已知路程與時間,求速度)還可提出哪些問題?

(2)提問:要求黃陳杰的速度是每秒多少米,該怎麼算?(速度=路程÷時間)學生嘗試列式計算。

(3)指名一生板演,教師巡視。(讓大部分學生產生困惑:商總是除不完)我們在解決這個問題之間我們先來一次比賽。

我給你們一個八位小數,請你把它保留一位小數,看誰算的快。但是老師的要求是一位一位給你們看。

比賽開始23.256345875.69856471

小組討論:怎麼做才能很快的説出答案?(後面的6位小數要看嗎?為什麼?)

(4)集體觀察思考:這道題的商有什麼特點?

這時教師相機向學生講解循環小數的含義,説明這樣的小數就叫做循環小數。(自學課本第101頁的“你知道嗎)

(5)教師説明:這樣的小數可以用“四捨五入”法求出它的近似值。讓學生觀察豎式,提問:誰能試着把它的結果保留兩位小數?你是怎樣想的?除到哪一位比較好?與積的近似值比較一下。

指出:如果要將結果保留兩位小數,就要看它小數部分的第三位,第三位上的數字滿5就向前一位進1,所以結果就約等於5.67米。

生1:我與大家的看法不同,當商到小數點後第二位“6”時,也可以不要繼續除下去。

(同學們個個驚奇地看着生1,迫切想知道為什麼。)

生1:大家這時只要看一看除法豎式的餘數是10,它大於除數15的一半,所以商的千分位上的數肯定大於5,不必繼續除就知道千分位上的數一定五入。

師:你很能動腦筋!只要把除法豎式的餘數與除數作比較,取近似值時就能預見是選擇“舍”還是選擇“入”,而不必比要求的多除一位。

(6)、做練習十九第1題

a.指名學生説説題中的小數都是什麼小數。

b.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加以指導。

c.集體訂正説説每個近似值是如何得到的。

d、指出:用“四捨五入”法求一個循環小數的近似數時,保留幾位小數,要看它的後一位數。

e.補充,指名讓學生回答。

4.260260…0.8383…0.777…

8.2929…3.1414…6.231231…

2、試一試(不用計算器,同桌分工計算)

學生獨立完成,算一算另兩位同學的速度是每秒多少米?

要求學生把結果保留三位小數,(同桌交流)集體訂正時説説是怎麼想的。

三、鞏固應用、練習十九第2題

(1)看懂表格,明確要求。

(2)提問:一道題有三個要求你覺得要列幾個豎式?你覺得這幾道算式的商要求到第幾位,為什麼?

(3)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

(4)集體訂正

四、開放式小結。

師:回顧一下我們今天的學習內容,你能幫助定個課題嗎?

生1:小數除法的近似數。

生2:求商的近似值。

師板書課題後,師:在經歷了兩次計算後,同學們有什麼收穫?

生3:與求積的近似數一樣,都用四捨五入法。

生4:因為結果是近似數,必須用約等號。

生5:最關鍵的是豎式計算時,只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數位數多一位,就可以取近似值了。

生6:也可以根據餘數判斷商千分位上的數是“舍”還是“入”。

生7:求積的近似數,是豎式計算結束後取近似值;而求商的近似數,豎式計算沒有結束就可以取近似值,只要比要求的多除一位就行了。

生8:求積的近似數,是先在橫式後寫出準確值,再取近似值的;求商的近似數,是直接根據豎式中除出的商取近似值的。

五、當堂檢測

《補充本》

六、每日一題

聯繫實際想一想,下面兩題的答案怎樣取近似值比較合理。

1、做一種奶油蛋糕,每個要用7.5克奶油。50克奶油最多可以做多少個這樣的蛋糕?

2、幼兒園買50個奶油蛋糕,每8個裝一盒,至少要用多少個盒子?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在新理念的引領下,通過師生、生生以及與文本之間的互動,定能收穫到未曾預約的精彩。

1、在讀題中理解題意,培養能力。原來是按照教材的例題展開教學,但發覺他與學生生活實際沒有太大聯繫,因此改為我班排球運動員的體能測驗。例題的巧妙改動給學生留出了更為自由發揮的空間,一句“從中讀出了什麼信息”的開放問題,導引着學生建立條件與條件間的聯繫,培養了學生根據條件生髮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水平,實現了教育無痕。

2、在試算中發現問題,聯繫舊知思考。教師有意製造“添0繼續除還是除不盡”的矛盾衝突,把學生推到自主探究的前台。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求一個多位數的近似數,使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鑰匙。,學生親歷了“做數學”的過程,學會了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策略,體驗到了學習數學的快樂。

3、在交流中相互啟發,探尋取值方法。除到小數位數的哪一位是求商的近似值的關鍵,教師以同一問題“還要繼續除下去嗎?”充分開發和利用教學中的人力資源,加強生生之間的互動,在對比中探尋取值方法,把教學建立在更廣闊的交流背景之上,為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特別是生1的不同看法,不迷信於書本,在交流中與全班同學分享,變成了全班同學的共同財富。

4、在小結中對比溝通,形成整體認識。充分利用課堂這一陣地,致力於學生反思意識的培養,有利於學生把零碎的知識串聯起來,建構自己的知識系統;讓每一位學生站在認知的高度重新審視自己的學習方式,這既是對知識本身的反思,更是對整個學習過程的反思,對知識、情感、能力、方法等各個方面的反思,這無論是培養學生

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還是對學生的終身發展都有着重要的意義。

數學教材教學反思8

著名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公式:教師成長=經驗 反思。每次上完課後,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教學中的得與失,這既是一種學習,也是在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素養和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

上週,我上了一節公開課《中心對稱圖形》,現在就這節課我談兩個“做法”、兩個“問題”:

兩個做法:

(一)處處留心皆學問

本節課的設計上,我充分體現了“中心對稱圖形”這個重點,圍繞它我進行了全方位的篩選材料,這些材料都是我平時積累的結果,其中有生活中的、國小算術中的、物理內容的、撲克牌上的、遊戲裏的、打油詩裏的等等材料,從表面上看似乎沒有多少聯繫的東西,最後都能很自然地為所統領,很自然地歸屬於“中心對稱圖形”這個中心。數學是一門講究理論、講究層次和條理的學科,對於沒有真正感悟到數學之美的國中生來説,是容易枯燥的;當老師把數學和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繫起來時,孩子們才會容易產生共鳴,進而對數學發生興趣。因此,平時我特別注意收集跟數學有關的生活素材,以便於在教學中能簡明、有趣地説明一些難懂或易錯的數學知識。

(二)總結學生的新穎解法並充分利用它

在課堂教學中,我特別重視總結學生提出的問題和新穎的解法,數學問題往往是多個角度來考慮,特別是在幾何證明題中,一道題往往有多種證明方法,因此在幾何教學中,我注意例題的精選,精選出的例題在課堂中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充分去挖掘學生思想中藴含的這部分的知識,然後讓學生之間交流;上課時,對於每個學生回答的問題要及時給予評價,儘可能的多鼓勵,這樣會激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

有時候,剛在三班上完課,又到四班上在講同樣問題,就可以給學生説這個問題是剛剛在三班某個同學回答出來的,這樣會暗示四班學生三班學生能回答的問題我們四班同樣能回答的,人都有不服輸的心裏,這樣會激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同時對三班的同學也會起激勵作用,課下會有四班同學給三班學生説到這個事情的,因為好事情傳播的速度是很快的。三班的這位同學聽説在四班的課堂上老師用到了他回答問題的方法,他至少會高興一天的,今天這樣明天也這樣,經常這樣學生就會對這門課程保持比較高的熱情,這樣對學生有利對自己也有利啊。

當一個學生的解題方法,通過我的加工拓展變成一種解題思路,每一次使用時,我就專門提出“這次我們應用某某同學的方法來解它”,對這個同學來説是莫大的心理鼓舞。

有一段,我曾經把自己學生作業中一些新穎解法彙集在一起,辦成了一個小報,轉發全年級每一個學生手裏,以此來鼓舞學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班學生的獨特解法上了第一期,其他學生就渴望下一期有自己的傑作,就會在作業中很努力地鑽研而不是應付。

兩個問題:

(一)公開課上我“戴着鐐銬跳舞”

本節課上,在探討圖形分割時,一個學生就提出了一個新的想法:把虛擬的一個小長方形割下補到另一個實圖的對稱位置,當時,為了不耽誤時間,我僅僅簡單交代一下就過去了;其實在這個地方還有許多可探討之處,而且不少學生並沒有真正理解。

上公開課,對我來説,感覺就像是“戴着鐐銬跳舞”,不敢象平時那樣可以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任意發揮,生怕因“不小心”臨時發揮,無法完成課堂程序。比如,這節課上,有一個“9棵樹栽10行,每行3棵的栽法”,

如果從這個題目引開來,同樣有許多“中心對稱圖形”的變化,但是,進行這個內容就必然會影響這節課的課堂設計,當時,我就忍着割捨掉去進行安排好的內容。雖然上課之前自己已經充分準備好自己的上課內容,教學環節的處理都已經安排好,課堂上問題的設置,

問題的回答會出現什麼問題一般都能預料到的,可是在實際上課時,往往會有一些問題是出乎預料的;當一個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或一種新的解法時,老師則可能因時間的問題而暫時放下不管,這會極大地挫傷學生的求知慾望;如果這些問題能得到圓滿地解決,就會激發提問題的學生對數學學習的信心和成就感。何況我們面對的是很有思想的學生,現在的孩子聰明程度是相當高的,特別是這些學生是你教過一年、兩年後,你的許多解題思想、習慣性解題思路已經被他所熟知時,他處在了“知己知彼”的位置,再加上學生多、思考方式也多,因此課堂上我從不敢輕視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及對某個問題發表的看法。這就造成了,公開課上既希望學生有問題,但又怕學生提出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

我一直認為知識是在課堂上逐步生成的,不是死的,這才是課堂的“血和肉”,不應該為了追求課時內容的完整,忽略課堂效果,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才是課堂真正的高效,即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也是我們做教師的最終目的。

我曾經在一次聽課時看到這樣一堂課:一個語文老師在上一個公開課時,因為內容需要,老師描繪了一個詩人在某一優美意境中即興創作了一首詩,當時就有一個學生提出朗誦一下自己的一首詩,後來竟然出現班裏大部分學生都要求做詩,沒有想到這個老師竟然答應了,這節課後來竟上成了賽詩課。你怎樣評價這樣的一節課呢?但是,學生們樂意,參與度也特別高,我感覺這節課孩子們的收穫是不小的,比老師中規中具地上一節課更能激發學生對語文的熱愛。

(二)公開課中的“假活躍”與“真沉悶”

有時,公開課上有的問題設計導向性太明瞭,干涉或控制了學生的思維,明顯帶有程式化,缺乏教學過程中應有的生氣。課堂上有一段時間,學生好像成了配合我上課的配角,沒有給足學生應有的思考空間,失去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是被動的回答問題,很少主動的提出問題;特別是教師一對多的問答,其實一問一答的機械形式,是一種無實質性交往的“假”對話,是一種變相的灌輸式教學,後果是:看着熱鬧,實則沉悶。人的好奇心是天生的,國中學生的認知特點決定了他們擁有探求新異事物的天然需要。孔子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他強調的就是興趣。興趣就是學生積極探索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這是大家所熟知的一條真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能恰當地運用情境激起學生的興趣,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但是,教師上課時,往往講的有點多而讓學生思考、提問、交流的有點少,無論是學生與學生之間或是老師和學生之間,交流意味着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經過交流都有了兩個思想或碰撞後的多個思想;上課不僅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

上課時,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給學生以信心,是老師的一個重要任務。

課後的一點反思,和大家共同交流。

數學教材教學反思9

本人本學期繼續擔任八年級(2)、(3)班的數學教學工作,八年級(2)班現有人數59人,期中男生36人,女生23人,而二(3)班則有54人男女相差不大.總體上看,女生較為自覺,男生散漫,並且有相當部分男生基礎差都有厭學的現象,學習欠缺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一期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數學成績仍不夠理想,並未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二(2)班期末統考的成績是:平均分65.6,優良率10.2%,合格率59%,而二(3)班則分別是62.2,9.3%,54%。下面就談談本期的主要實踐方法:

1、在教學中依綱靠本,認真備好每一節課,並設計好每節課的“開場白“。

2、扣緊數學學科的特點,採用不同形式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科的特點:

(1)與日常生活、生產聯繫緊密;

(2)思維能力、空間觀念強、針對這些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適應日常生活,參加生產和進一步學習所必要的幾何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進一步培養運算能力,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意識,良好個性、品質以及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同時,在教學過程採用多媒體教學鼓勵學生自己設計課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培養他們實踐能力。

3、正確組織課堂,狠抓課堂教學質量:

課堂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課堂教學的質量是教學的生命線。為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在教學實踐中試行了如下一些方法:

(1)抓好舊知識的總結過關,做好新知識與舊知識的函接。

(2)分化教學難點,以探討、實踐等方法解決教學重點、難點。

(3)查閲或穿插有關學習資料,做好知識的補充和學習延伸。

4、着重基礎知識的教學,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5、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有利於師生共同進步。

師生關係是班級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師生關係如果出現問題,會造成學生對老師沒有親近感,缺少信任感,甚至產生厭惡感。這樣必然使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缺少積極性,產生被動感,在行動上偏離教育目標,甚至與科任老師產生對抗的心態。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是必要的,要與學生建立好的關係我的做法是多與學生接觸多關心學生的生活在課後多與學生談心等等。

6、作業及時批改,對於作業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

課後作業是不可缺的一部分是反饋當天所學內容的最好方法,因此作業必須勤批改並做到有錯必改的好習慣。

7、加強對上、下層學生的輔導工作。

由於本人所教的兩年班的尖子生較少,而差生則較多因此在課後加強了對這一部分學生的輔導。如對於尖子生則組織他們進行課後學習多出一些思考性的題目讓他們思考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與創造能力,後進生則根據他們的實際能力要求稍低,力求他們能聽得懂,而還利用週六早上對這部分的學生進行輔導。

數學教材教學反思10

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一次出現了“平移和旋轉”這一內容,要求同學初步體會平移和旋轉的一些特點,並能對一些常見的運動現象做簡單判斷。本節內容是認識簡單的平移和旋轉現象,教材通過引導同學對生活中一些運動物體的平移和旋轉運動現象的觀察和考慮,使同學認識平移和旋轉這兩種物體運動的方式,再通過組織同學尋找生活中物體的平移和旋轉運動,協助同學建構平移和旋轉知識,建立概念。從而組織同學應用所建立的空間概念,進行問題解決,判定運動物體在運動過程中的運動方式,深化對平移和旋轉的認識,建立和發展同學的空間觀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使用了多媒體課件,利用生動形象的畫面協助同學更好地認識與瞭解平移與旋轉現象,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着重體現在:

1、讓同學在生活情境中學習。

新《課程規範》強調同學的數學學習內容是“實際的”,“重視從同學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空間與圖形的知識與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因此,運用多媒體課件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創設具體的生活情景十分重要。本課設計從兒童喜愛的遊樂場中游樂器械的運動引出課題,再讓同學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平移和旋轉的現象,同學從中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就在自身的生活中,從而學會數學地看問題和關心、解決數學問題。

2、讓同學在愉悦的氣氛中學習。

在課堂教學中,多媒體課件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讓同學快樂地學習,激起同學的學習情感,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由於同學年齡小,特別渴望得到老師的褒揚、同學的肯定,因此我在多媒體課件中,交叉一些“真聰明”、“真棒”等嘉獎性的短語或彈奏幾秒鐘愉快的音樂,這就能很好地激勵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反之,假如同學答錯了,計算機會打出“想一想”、“再想一想”等鼓勵的短語,激發同學再一次衝擊的力量。如在做練習題時,同學邊判斷是否平移或旋轉現象,計算機邊和時給出答案,最後出現了“真棒”的畫外音,同學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這樣做,就極大的調動了同學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使同學真正樂於學習。

3、讓同學在重難點突破中學習

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核心是要提高教學質量。多媒體課件不但能為同學提供更直觀、更形象、效率更高的圖像和動畫演示,將同學帶進生動豐富的知識世界,而且可以將籠統的道理通過課件輔助手段,形象地表示出來,妙趣橫生,引人入勝,從而大大減輕同學的認知難度。同時為同學的數學學習、全面開發、智力培養、素質提高等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和有效的途徑。在數學教學中,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是每個教師備課的關鍵。本節課的重難點是使同學感受和認識運動物體的平移和旋轉現象和運動特點,能正確判斷物體的平移和旋轉方式。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課件依次演示每個遊樂項目的運動方式,生動形象地為同學展示了每個遊樂項目的運動特點,使同學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理解掌握了知識。

數學教材教學反思11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國小數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寫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一年級上冊,包括教科書和學生用學具卡片等,從20xx年秋季起在全國部分地區進行教學實驗。這冊教材是以《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的基本理念和所規定的教學內容為依據,在總結現行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數學教材研究和使用經驗的基礎上編寫的。編者注意把握好繼承與發展的平衡,努力體現新的教材觀、教學觀和學習觀,同時努力保持我國數學教育的優良傳統。

下面就這冊教材中幾個主要問題作一簡要説明,以供教師參考。

一、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數一數,比一比,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分類,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錶,20以內的進位加法,用數學,數學實踐活動。

這一冊的重點教學內容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一般總稱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因此,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國小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除了認數和計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見幾何圖形的直觀認識,比較多少、長短和高矮,簡單的分類,以及初步認識鐘面等。雖然每一單元的內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於學生了解數學的實際應用,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這一冊教材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夠: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0~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6.初步瞭解分類的方法,會進行簡單的分類。

7.初步認識鐘錶,會認識整時和半時。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二、教材的編寫特點

如前所述,這冊實驗教材是以《標準》的基本理念和所規定的教學內容為依據,在總結現行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數學教材研究和使用經驗的基礎上進行設計的。教材的編者力求使教材的結構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和兒童的年齡特徵,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經驗,反映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努力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材料與環境。同時還繼承了現行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中認數和計算結合,加法和減法穿插編排,突出加、減法之間的關係等較好的做法。使學生在獲得數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發展數學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建立學習和應用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1.根據《標準》調整教學內容,為學生學習數學提供更豐富的知識。

這冊實驗教材的內容安排,以《標準》所規定的教學內容為依據,擴展知識的範圍,注重內容的豐富性和開放性,體現鮮明的時代感。與現行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教材第一冊相比較,其主要變化是:

(1)調整原“準備課”的內容,增加了“比一比”、“分類”兩個單元。

對現行教材“準備課”的內容進行了調整,保留“開學圖”和“數數”的內容,組成第一單元“數一數”。在第二單元“比一比”中,充實了原有的“比多少”的內容,增加“比長短”、“比高矮”等內容。在第五單元“分類”中,充實了分類的教學內容,增加以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的內容。比較和分類是兒童學習數學時使用的重要方法,也是發展兒童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實際活動讓學生初步建立比較和分類思想,掌握比較和分類的方法,為進一步學習做了很好的準備。

(2)充實“認識圖形”的內容。在第四單元“認識物體和圖形”,安排了直觀認識一些常見的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從觀察、操作認識立體圖形入手,引出平面圖形,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體驗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聯繫與區別,為學生認識二維空間和三維空間的關係積累經驗,逐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3)增加了“認識鐘錶”,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內容和實際操作,讓學生認識鐘面、直觀認識整時和半時,初步體驗時間的含義。

(4)在各個單元的教學內容中注意滲透一些簡單的統計初步知識的內容。通過例題、練習題、實踐活動等內容,滲透簡單的象形統計圖、條形統計圖和數據的收集的方法等。

2.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知識設計活動內容和學習素材。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是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為了讓學生從已有經驗出發,主動建構、理解數學概念,獲得數學方法,發展用數學進行交流、解決問題的能力。本冊教材的設計注意下面幾點:

(1)注意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活動情境,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構建有關的數學知識。例如,分類概念的數學從學生熟悉的商店貨物的擺放形式引入,讓學生運用自己經驗理解、體會分類的含義和作用。

(2)儘量選擇、設計現實的、開放式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積極思考、相互交流,體會數學知識的含義。例如,認識立體圖形的教學,安排了兩個開放性活動,讓學生通過自由自在的實際活動,感受、體驗各種立體圖形的特徵。分類教學也是讓學生通過動手分一分,以及學生間的互相交流,體會、理解對同樣的物品可以根據不同的標準有不同的分法。

(3)安排了“生活中的數”等聯繫實際的內容,為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用數學的樂趣提供了素材。例如,第46頁的“生活中的數”,展示了兒童生活中經常碰到有關數的表述,這是學生已有的經驗,由於溶入了數學的含義,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數概念的理解、對身邊處處有數學的體會,而且也使學生獲得了用數學的體驗。

(4)設計了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與動機。數學教學中的所有活動都是為使學生獲取某一知識或技能而設計的,因此,要符合兒童認知特點和興趣需要,以便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兒童主動建構有關的數學知識。教材注意為學生提供富有兒童情趣且具有挑戰性的數學探索活動,設計的情境、插圖的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圖畫的風格和色彩注意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例如第6~7頁、第14~15頁、第96~97頁、第114~116頁等用蝴蝶頁展示了:小豬幫小兔蓋房、野生動物園、學校運動會、我們的校園等等,這些都是兒童喜歡、熟悉的情境,而在這些有趣、美麗的圖畫中包含有許多奇妙的知識,需要學生去探索才能完全理解,這就容易激發兒童主動探究的慾望。教材還新編了具有親切感的“編者的話”,設計了新穎的“目錄”,努力使學生感到教材是為他們編寫的,讓孩子們喜歡教科書。

(5)聯繫兒童實際、根據學生特點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數學教學的任務之一,教材在設計教學活動時重視了這一點,為教師結合教學進行愛祖國、愛科學、愛鑽研等良好的思想品質培養提供了豐富的、符合兒童特點的素材。精心設計了:美麗的校園、金色的秋天、美麗的小湖、和平廣場、做值日、過馬路等情境,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愛勞動、熱愛和平、保護環境、尊老愛幼、珍惜時間、遵守交通規則等的教育。例如“美麗的校園”展示的是我國富裕的鄉鎮中心國小,在學校裏學生們努力學習、熱愛科學、尊重師長、互相幫助。教材整體體現了豐富多彩、努力向上的學校生活和身心健康的生活態度。

3.認數與計算相結合、穿插教學,使學生逐步形成數概念,達到計算熟練。

數和計算的知識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發展起來的,是緊密聯繫着的。認數是計算的前提,計算又有助於加深對數的認識。對初入學的兒童來説,採取逐步擴大數的範圍,同時結合數的認識學習一些基本的計算,比較容易理解,也有利於鞏固所學的計算。實驗教材仍然按認數和計算相結合的原則編排,把2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分為: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11~20各數的認識,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20以內退位減法。在具體內容的安排上採用把10以內的數與加減法分為兩段進行教學:1~5的認識和加、減法,6~10的認識和加、減法。在“1~5的認識和加、減法”中,先整體認識1~5各數,再教學加法和減法的初步認識,使學生初步理解加、減法的含義,並通過加、減法加深理解1~5各數的關係;然後認識0出現有關0的加、減法。在“6~10的認識和加、減法”中,分為6、7的認識和加減法,8、9的認識和加減法,以及10的認識和加減法三段教學。這樣的安排便於兒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0以內的數與加減計算。

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把減法和加法適當聯繫起來進行教學,有利於學生掌握加、減法的聯繫和區別,加深對加、減法意義的理解。比較熟練地掌握加、減的計算方法,也有助於培養兒童的思維能力。實驗教材的10以內的加、減法,仍是把加、減法結合起來教學。從0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開始,把加法和相應的減法安排在一節課內教學,把有關的加、減法算式對照排列,便於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際操作逐步體會到加、減法之間的關係,並逐步會利用聯想算出加、減法式題的得數。教材最初出現根據一幅圖寫出一個算式,逐步過渡到根據一幅圖寫出兩個算式(兩個加法的或兩個減法的),再過渡到根據一幅圖寫出四個算式(兩個加法的和兩個減法的)。

數學教材教學反思12

聽了王教授的講座,我對人工智能時代國小數學的本質有一些感觸:隨着5G時代的發展,在人工智能的大背景下對於國小生我們應該教授什麼呢,這個環境看着很大,似乎和我教的一年級學生很遠,但是我們是培養社會發展的人的,如果能夠讓我們教出來的學生適應社會服務社會,那數學課又能貢獻什麼呢。在認真的學習記錄中,我認識到了國小數學教材目前面臨的問題和未來教材改革的方向,也瞭解到國小生教材的概念和呈現方式。

現在的教學模式過於重視教師的教,忽略學生的學。學生怎樣學習?怎樣思考才能學好數學?為什麼上課聽懂了,不會做練習?為什麼會做練習,考試不會?

聽了王教授的講座,我對新課程又有了新的體會。

一、轉變觀念仍是關鍵,新教材的出台是教學改革的必然,是時代的要求,這要求廣大教師必須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注重體驗和感悟、注重能力的培養、編排體系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們要嚴格遵循新教材的編排體系、充分利用好課本,吃透教材,宏觀調控,避免隨意性和盲目性。

二、抓住契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新教材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廣大教師應抓住契機,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果。採用形式各異的激勵辦法和開展各項活動。從課堂到課外,從一堂課到一個單元再到一冊書,都要匠心獨運的設計一定的檢驗學習效果、推動學習動力的辦法。

三、教學中要善於積累經驗和總結教訓,最終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模式。

比如一年級學習的最簡單最基本的十進制,一直要求孩子多動手去擺一擺、畫一畫,而不是單純的掌握住計算方法。有了大量的直觀演示(小棒、計數器、小圓片)等等,自然能夠總結出適應於自己的計算方法。有了量變就會有質變,從量變到質變還需要老師從旁進行方法的指導歸納總結,用規範的數學語言進行引導,幫助孩子內化。

總之,教材的重新修訂更加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重視學生的活動過程,重視學生的學習需求,重視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根據新課程標準,用好新教材,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為以後社會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廣泛的應用提供保證,為今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數學教材教學反思13

本人本學期繼續擔任八年級(2)、(3)班的數學教學工作,八年級(2)班現有人數59人,期中男生36人,女生23人,而二(3)班則有54人男女相差不大.總體上看,女生較為自覺,男生散漫,並且有相當部分男生基礎差都有厭學的現象,學習欠缺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一期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數學成績仍不夠理想,並未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二(2)班期末統考的成績是:平均分65.6,優良率10.2%,合格率59%,而二(3)班則分別是62.2,9.3%,54%。下面就談談本期的主要實踐方法:

1、在教學中依綱靠本,認真備好每一節課,並設計好每節課的“開場白“。

2、扣緊數學學科的特點,採用不同形式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科的特點:

(1)與日常生活、生產聯繫緊密;

(2)思維能力、空間觀念強、針對這些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適應日常生活,參加生產和進一步學習所必要的幾何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進一步培養運算能力,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意識,良好個性、品質以及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同時,在教學過程採用多媒體教學鼓勵學生自己設計課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培養他們實踐能力。

3、正確組織課堂,狠抓課堂教學質量:

課堂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課堂教學的質量是教學的生命線。為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在教學實踐中試行了如下一些方法:

(1)抓好舊知識的總結過關,做好新知識與舊知識的函接。

(2)分化教學難點,以探討、實踐等方法解決教學重點、難點。

(3)查閲或穿插有關學習資料,做好知識的補充和學習延伸。

4、着重基礎知識的教學,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5、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有利於師生共同進步。

師生關係是班級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師生關係如果出現問題,會造成學生對老師沒有親近感,缺少信任感,甚至產生厭惡感。這樣必然使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缺少積極性,產生被動感,在行動上偏離教育目標,甚至與科任老師產生對抗的心態。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是必要的,要與學生建立好的關係我的做法是多與學生接觸多關心學生的生活在課後多與學生談心等等。

6、作業及時批改,對於作業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

課後作業是不可缺的一部分是反饋當天所學內容的最好方法,因此作業必須勤批改並做到有錯必改的好習慣。

7、加強對上、下層學生的輔導工作。

由於本人所教的兩年班的尖子生較少,而差生則較多因此在課後加強了對這一部分學生的輔導。如對於尖子生則組織他們進行課後學習多出一些思考性的題目讓他們思考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與創造能力,後進生則根據他們的.實際能力要求稍低,力求他們能聽得懂,而還利用週六早上對這部分的學生進行輔導。

數學教材教學反思14

角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在學生頭腦中已經有了一個模糊的概念,這些都是教學新知的生活基礎。但學生有可能混淆生活中的角和數學意義上的角。本節課要在學生已有經驗基礎上抽象出角的圖形,使學生建立角的表象,認識數學意義上的角,為下節課認識直角作好知識準備。同時,這部分知識能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而多年的教學經歷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國小生在數學學習中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對於所學概念不能很深入地理解、運用。其實,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與數學知識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它們雖然貌不相似,理卻相通。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幫助學生建立起實物與概念間的聯繫,化抽象為具體,就可以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的本質,也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課堂實錄片段』

1.引出概念,創設情境,直觀感知角

談話:小朋友,你們每天上學都要在胸前戴上什麼?我們都知道紅領巾是紅旗的一角,(師拿出一條紅領巾)你知道紅領巾是什麼形狀的?

三角形上都有三個角,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角這個新的圖形朋友。(板書“認識角”)

説説看,你在哪裏還見到過角?

是啊!生活中到處都藏着角,老師這兒還有一些物體,你能找出他們身上藏着的角嗎。誰願意來指出剪刀上的角?(教師提醒注意安全。)這圓溜溜的鐘面上有角嗎?(讓學生找出兩根針組成的角)我們把這三個物體上的角請下來。(小黑板出示)

2.建立概念,聯繫生活,探索新知。

(一)角的特徵

1.小朋友找出了這麼多的角,角有什麼特徵呢?我們一起來看。(邊説邊在黑板上畫出一個角。)並把你的發現輕輕地告訴你同桌的小朋友。(相交於一點,兩條邊都是直的……)

學生彙報交流後直接揭示:這兩條直直的線在這兒相交於一點,這個點叫做角的頂點,這兩條直直的線都叫做角的邊。所以我們説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同時板貼,齊讀。誰能指出黑板上這個角的頂點和兩條邊?(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2.拿出你的三角尺,同桌之間相互指一指、説一説三角尺上任意一個角的頂點和兩條邊。

3.組織練習。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我們班的小朋友可真棒,不僅找到了角,還發現了角的特點。聽説我們在認識角,課堂上來了一些小客人,都爭着説自己是角,我們幫他們判斷一下吧。(回到剪刀後面的部分)

你能指出這些圖形中哪些是角?那些不是角嗎?用手勢表示。不是的説明理由,是的指出頂點和邊。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看到小朋友能這麼快地找到角,調皮的角又藏到了一些圖形上,讓我們一塊去把它們找出來吧。出示想想做做2。這道題就在我們數學書第71頁上,自己先填一填。

指明校對,手勢批改。

4.角藏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請你走下座位找一找,就在你的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表面也有角?指給你的好朋友看看。

告訴大家,你找的角在哪兒?(注意強調面)

(二)嘗試操作,實踐體驗

(1)做角

談話:我們剛才看了很多角,想不想自己動手做個角呢?

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一些材料,請你們根據自己的需要用老師提供的材料或者自己身邊的物體創造一個角,並且把你創造的角的頂點和邊指給小組裏的朋友看看。趕快動手試一試吧!(小組合作,教師巡視)

(2)成果展示--以小組為單位,誰來介紹一下你們做的角?(將所做的角用實物(展示出來。

A、用釘子板圍出一個角(指一指角的頂點和2條邊)

B、紙:(指名演示用紙折一個角)。

C、兩根小棒做個活動的角。(學具袋中找)

D、小棒:指名把擺的角貼黑板上,指一指角的頂點和邊。

(3)感知角有大小。

誰用小棒擺的角比他的大,也貼上來。看來小朋友們已經知道了角是有大有小的。請你猜一猜,角的大小可能與什麼有關?

老師真高興聽到你們這麼豐富的猜想,角的大小到底與什麼有關,我們一起來體驗一下。請小朋友把活動角一起變大,一起變小。

從活動中我們可以發現,要使角變大些,只要怎樣?要使角變小些,只要怎樣?因此,你們覺得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係?(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引伸:生活中有沒有見過哪些物體上有這樣的角?(扇子、剪刀)引導學生自主活動體驗扇子和剪刀中角的大小變化。

(4)比較角的大小

其實,我們只要仔細觀察生活,到處都能發現數學中大大小小的角,瞧老師隨意轉動分針和時針,鐘面上就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出示四幅鐘的畫面,你能一眼看出這些鐘面上哪個角最大,哪個角最小嗎?(第一個鐘面上的角最大,第三個最小)

出示第二、四個鐘面圖

師:這兩個鐘面上的角、你能看出哪個大、哪個小呢?

生:有的説第一個大,有的説第二個大。

師:那這樣吧,拿出畫有這兩個鐘面的作業紙,同桌合作想個辦法來比一比到底哪個角大,看看你身邊有沒有什麼可利用的工具。(彙報交流,,強調重合的注意點)

還有別的辦法嗎?

師: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這麼多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現在請剛才把角貼在這兒的小朋友用這樣的方法驗證你的角,其他小朋友和同桌比較比較誰手中的活動角更大。

(5)老師也做了一個角,請你用活動角做一個比我小的角。請一學生重合比較,並請他捏住我的角不動,剪短老師的角的兩條邊,説:現在我覺得你的角比我的大了,你們有不同意見嗎?為什麼?

小結:對啊!剛才我們發現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現在我的角的邊又沒動,大小當然也不變。

(6)畫角請小朋友在紙上畫一個角。

3.豐富概念--組織練習,應用拓展

談話小結:真是些聰明的孩子,老師特別欣賞你們的表現。可是我們的這個新朋友還想考考我們,只有通過它的考驗,它才會真心誠意地做你的朋友。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出示第3題。告訴學生在書上,請他們自己填寫。指名校對。

你發現了什麼?……

3.學有所得真是件快樂的事情。看到小朋友這麼聰明,角非常願意做你們的朋友。他還要送給大家一把金剪子,請你把一張長方形的紙剪掉一個角,看看能得到幾個角?

拿出剪刀和彩紙剪剪試試看,是不是像你所想的那樣。

如果剪去兩個角,會得到幾個角呢?請你課後也去剪一剪。

『分析與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

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漸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數學“體驗”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在數學活動中主動參與,親身經歷,獲得對數學事實和經驗的理性認識和情感體驗。它讓學生以認知主體的身份親自參加豐富生動的活動,完完全全地參與學習過程,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從而在體驗和創造中學會數學。

一、聯繫實際,讓學生體驗生活化數學

教育學意義上的“體驗”既是一種活動過程,也是活動的結果。國小數學中的許多概念、法則、算理都能通過追根尋源找到其生活背景,所以教學中應儘量優化以“生活”為背景的教學內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經驗、生活情景作為重要資源,引進和提供給學生去理解去體驗。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從感性的實物入手,抽象出角的圖形,揭示出角的特徵,再讓學生在身邊的事物中尋找角,做出角,最後自主探索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引導學生逐步深化對角的認識。學生在課堂上想説做合一,真正達到了口手腦協調發展的學習境界。學生既學到了角的有關知識,又親身體驗了知識的來源,同時,教學中還應引導組織學生自覺運用數學知識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深切體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感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它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

二、實踐操作,讓學生體驗知識生成過程

通過實踐操作,開放學生“全腦”,引導他們眼、手、腦、口等多種感官參與,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動態生成,有助於學生理解概念。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説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較為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整節課我將觀察、操作、演示、實驗、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各個教學環節中。在引導學生體驗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通過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説一説,畫一畫,學生活潑愉快地親自參與、親自體驗到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經歷知識形成過程。讓學生在觀察中分析、在動手中思考。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探索新知的過程。品嚐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成功和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隨之增強了。

三、迴歸生活,讓學生體驗知識應用過程

要使學生在活動中和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發展數學。要通過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生

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運用數學思維、方法,進一步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數學應用過程中,培養學生

的創新意識;讓數學回歸生活,並獲得學有所用的積極情感體驗。

在《角的認識》這一課中,如果剪去兩個角,會得到幾個角呢?”這一體驗過程的引導,把空白留給了學生,讓他們的思維有更大的空間,使不同的思維方式開展大比拼。這一過程中,不僅是學生的數感、空間觀等的培養都通過體驗得以實現;而且正確的思維方式在劇烈的碰撞中又得到了錘鍊。

總之,在國小數學教學中開展這種“體驗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置身於一定的情境中,調用各種感官去體驗、感受;注重實踐,多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具體形象的問題情境,才能填補學生經驗的不足,從而促進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生活中的數學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這種心理體驗,會使學生對知識產生更為濃厚的興趣,也讓學生更加樂於參與課堂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逐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審視實際問題,去構想社會現實,深刻地體會到數學的巨大應用價值和無窮力量。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數學對於我們的生活有多麼重要,從而激發了他們學好數學的強烈慾望,從“學數學”發展到”做數學”再提升到“用數學”。

數學教材教學反思15

本節課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一節的內容,主要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了解什麼是方程,什麼是一元一次方程;體會字母表示數的好處,體會從算式到方程是數學的一大進步;會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通過找相等關係列方程解決問題。方程的概念在國小階段已經出現過,如何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更高一個層次認識方程、運用方程呢?我的教學策略是:第一步,創造一個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失衡。第二步,通過一個生活實例讓學生進行思考、分析、總結歸納出新知識。第三步,介紹新知識的文化背景,對學生進行數學文化的滲透,同時為學習有關概念進行鋪墊。第四步,通過講練結合的方式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找相等關係列方程。現對本節課的教學過程進行反思:

一、成功之處

成功之一:能創設一個有趣的問題情境。我沒有直接採用課本的引題,而是用一個更有趣的、與數學家有關的問題引入。一開始上課,我就跟同學們説:“讓我們來進行一個比賽,看誰最先解決這個問題:我國數學家張廣厚小時候曾解過一道有趣的‘吃麪包’問題:一個大人一餐吃4個麪包,四個小孩一餐合吃1個麪包。現有大人和小孩共100人,一餐剛好吃完100個麪包。聰明的同學們,你們能求出大人和小孩各有多少人?”七年級的學生仍然保持着國小生一樣的學習熱情,每個學生都樂於表現自己,比賽的形式在國小課堂上經常用,國中的課堂仍然可以使用,這樣有助於保持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成功之二:能進行一題多變,引發學生的認知失衡。我前面所提出的問題學生們很容易用國小所學的算術解法進行解答,但是我將問題中的100個麪包改為40個麪包,讓同學們再比賽,很快有一個同學舉手套用前面的解題思路來解這道題,但是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就有同學發現:假設1個大人4個小孩分成1組,每組可以吃5個麪包,那麼吃40個麪包需要8組,這8組共有8個大人,32個小孩,他們的和是40而不是100,不符合題目要求。這時同學們都陷入沉思,他們努力尋找新方法。很快,有一個學生用方程的方法圓滿地解決了這道題,這時大部分學生都想起了上國小時學習過用方程的方法解應用題,只不過國小階段更強調算術解法的訓練,很少使用方程,這一道題讓他們體會到用方程解決應用題的好處,使他們認識到有進一步學習方程的必要性。

成功之三:對學生進行了數學文化的滲透。方程的概念在國小已經出現過,七年級再次學習方程應該讓學生們更高一個層次認識方程,因此通過介紹字母表示未知數的文化背景,在文化層面上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喜愛數學,展示數學的文化魅力。

成功之四:分層次設置練習題,逐步突破難點。七年級學生在解應用題時,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困難:(1)抓不住相等關係;(2)找出相等關係後不會列方程;(3)習慣用算術解法,對用代數方法分析應用題不適應。其中,第一個方面是主要的,解決了它,另兩個方面就都好解決了。為此我在“練一練”的環節裏設置了A與B兩組練習,A組練習的題目已經幫學生設定了未知數,重點訓練學生找相等關係、列方程;B組練習的題目要求學生獨立設未知數列方程,要求學生能突破用算術解法解應用題的思維定勢,學會通過閲讀題目、理解題意、進而找出等量關係、列出方程解決問題的方法。

成功之五:恰當使用了多媒體教學設備。在課件製作上考慮到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使用了許多卡通動畫效果,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多媒體設備的使用不僅大大地提高了課堂容量,而且還可以展示學生的作品(課堂練習的解答),及時糾正學生書面表達的錯誤,規範解題格式,改掉國小生重結果輕過程,解題格式不規範,解題步驟混亂等不良現象。

成功之六:營造了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本節課的教學從始至終,教師都是面帶笑容地與學生進行互動,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及時給學生鼓勵與肯定,消除學生由國小升入國中因環境變化而引起的心裏障礙,激活學生的思維,保持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二、不足之處

不足之一:問題2設置的難度過高。因為問題2是課本的一個引題,課前我考慮到這一題雖然有一點難度,但是這題的解法有很多種,既可以用算術解法,也可以用方程解法,還可以依據不同的等量關係列出不同的方程,這是一道很好的引題。在教學過程中,儘管我用非常形象的動畫(多媒體課件)展示了題目的含義,但是大部分學生仍然面對題目的一大堆文字表述不知所措,這表明七年級學生的數學閲讀與數學理解能力還不強。

不足之二:教學容量偏大,以致沒有充分的時間引導學生對如何找相等關係進行總結歸納。本節課在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以後,設計了一組判斷題對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進行辨析。課後我想到這節課的難點是如何找相等關係列方程,應該淡化概念,如果刪去這道練習題就可以讓學生有更充分的時間去總結歸納找相等關係的方法,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難點。

不足之三:對學生情況不夠熟悉。因為本節課是七年級學生入學後一個月進行的,所以我對許多學生還叫不出名字,雖然課堂上可以用手指着某某同學回答問題,但是課後仔細想來,做好中國小數學教學的銜接工作不僅僅是教學內容設計上的銜接,而應該是多方位的銜接,其中就包括教師應儘快瞭解、熟悉學生,這樣可以幫助消除學生剛升入國中的許多不適應。

三、對中國小數學教學銜接的思考

(1)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繫

國中的許多數學知識都是國小知識的延續與提高,因此要搞好中國小數學教學真正意義上的銜接,每一位教師都應該熟悉並掌握《數學課程標準》的教材體系,而且我們還要認識到處理好中國小數學教學的銜接問題並非只是國小與七年級老師的事情,其實整個中學階段有很多的知識點都是在國小的知識基礎上進行拓展和延伸的,如八年級學習的“軸對稱”及“等腰三角形”的知識在國小都出現過。

(2)滲透數學文化的教育,保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從國小到國中,教學內容更抽象,更加符號化,有一些學生在努力學習數學的同時,逐漸地厭煩、冷漠數學,這主要是應試教育環境下的數學教學,對數學知識的積累、數學技巧的訓練等工具性價值的過分關注,使數學學習越來越枯燥無味,所以我們教師應該讓學生一進入中學的課堂,就展現給學生一個多姿多彩的數學世界,在課堂教學中時時體現數學作為一種人類文化的魅力,保持住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3)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

學生剛入國中時,由於環境和教學的對象變了,教師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讓學生處在一種自由寬鬆的環境,達到師生和諧、融洽的狀態,這樣學生的思維容易被激活,學生在課堂上敢想、敢説,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就高。

(4)在保持國小的良好學習習慣的基礎上指導科學的學習方法。

剛從國小升上七年級,國小裏的許多良好的學習習慣應該繼續保持.如:上課坐姿端正,答題踴躍,聲音響亮,積極舉手發言等。但是在國小階段大多數學生認為學數學就是做作業,對課前預習、課後及時複習、獨立思考、概括整理數學學習筆記等往往不重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逐步培養學生

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對書面練習還要加強規範化書寫,改掉國小生重結果輕過程,解題格式不規範、解題步驟混亂等不良現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jiaocai/l9d3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