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教育 >

閲讀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閲讀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和任務。”在語文閲讀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讓學生在學到語文知識和掌握語文技能的同時,情感態度也得到陶冶,從而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在語文閲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怎樣對學生進行情感激發和教育呢?

閲讀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一、語文閲讀教學中的情感教育,以人文文本為基本媒介

人文文本是語文情感教育的中介,沒有人文文本這一載體,情感教育就失去依附,流於空洞的直白式説教,傾向於政治思想説服教育。語文情感教育,情與理總是和具體的形象結合在一起的,寓含在語文的語言形式之中,寄寓於語文具體特徵之中。所以,語文閲讀教學,要利用語文文本中的情感載體,通過形象的分析與理解,感知其中的情理,從而得到感化和教育。

二、創設和諧的情境與氛圍,再現文本“真實”場景

王國維説:“景非獨為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在語文閲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境界,是進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徑。富有感情色彩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可以很好地激發和感染學生情感。在語文閲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文本主題,創設和諧的情境,做到“以境育情”。那麼,在語文閲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該怎樣創設情境氛圍呢?

(1)精心設置導語,營造情境;

(2)利用多媒體課件,再現閲讀文本情境;

(3)通過朗讀等方式,再造文本情感氛圍。

例如,學習詩歌《周總理,你在哪裏?》時,教師引入課文前,可以簡介總理的偉大功績和崇高的人格,簡述他為中國革命和中國人民鞠躬盡瘁奮鬥的一生。深入分析文本主題時,利用課件,再現當時首都人民“十里長街送總理”的感人情境。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閲讀理解時,再造緬懷周總理的環境氛圍:懸掛總理遺像;講台擺放白色枱布;學生佩戴白色小花……讓學生在詩歌朗誦中,感受周總理偉大形象的同時,也受到了總理人格的教育和影響。

三、深入分析文本情感因素,理解文本思想內涵

語文教材所選的課文,大都具有積極的思想內涵,對學生能夠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在語文閲讀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帶領學生走入精彩紛呈的語文情感世界,把握文本中瀉泄奔騰的感情激流,領悟字裏行間跳動着的感情脈搏;發掘文本中藴藏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在學習中如身臨其境,與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慼,從而達到潛移默化的情感感化和教育。

四、激發學生合理的聯想和想象,強化情感教育

由於時空的限制,語文文本的情感元素,往往需要師生共同進行有效的開發和拓展。展開合理的聯想和想象,是彌補情感和強化情感的有效途徑。閲讀文本,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展開合理的聯想和想象,聯繫文本的寫作歷史背景、文本內容反映的社會環境和自己的生活實際,表達自己的真切感受,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情感。

如,學習丹麥童話大師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時,讓學生通過聯想和想象,聯繫生活實際,充分理解作品的主題,深刻體驗作者的創作意圖和寄寓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寫出自己對作者(安徒生老爺爺)和主人公(賣火柴的小女孩)想説的話,寫出自己對課文的認識,從而受到經典文化的情感薰陶和感化。

五、教師應注重自身的.情感培養和表達情感能力的訓練

於漪老師在《語文教學談藝錄》中説道:“要使學生真正在思想、品德和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師自己要‘進入角色’,披文入理。”在語文閲讀教學中,教師需要言傳身教,要用自己的有聲語言(口頭傳達的語言)和無聲語言(眼神、表情和動作等)去感染學生,這就要求教師的語言必須帶有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才能成為心靈間的信使,打動聽者(學生)。

語文教師在閲讀中表達情感的能力,主要指富有感染力的語言。閲讀教學語言的內容必須豐富、健康,符合時代風尚和生活氣息。只有這樣,才能適度地調動起學生積極的情感,使其產生心理情感上的“共鳴”。

語文教學應是一種充滿感情投入的教學。語文閲讀教學,注重了對學生情感的激發和教育,有助於學生加深對是與非、善與惡的認識,使原有的情感得到純化、深化和強化。語文閲讀教學,應改變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應讓學生獲得語文知識與語文技能的同時,也領悟到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情與理,產生對真善美的嚮往和追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jiaoyu/0dwm3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