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教育 >

教育讀書筆記15篇

教育讀書筆記15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穫與付出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育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育讀書筆記15篇

教育讀書筆記1

學習了王老師主講的《中庸》的教育思想,我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的體會。

第一、不素隱、不行怪。尤其我們學習傳播傳統文化的人,三五年的學習,都還只能説是入門階段,千萬不要素隱行怪,為了名利,去搞些稀奇古怪或者是華眾取寵的事。要真正地沉下心來,紮紮實實地練好基本功,幫助學生老老實實力行好《弟子規》,每件事都認認真真去落實,而各種各樣的花樣表演,做形式,都是要盡力避免的。我們做傳統文化,就特別容易流於形式,特別喜歡做面子工程,表面上看上去轟轟烈烈,實際上孩子們的德行並沒有得到很大的提升,反而還長養了浮華,都是極不可取的。真正的傳統文化是體現在孩子們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中,一舉手一投足,都彰顯着孩子們的德行,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吸引別人的眼球,不是搞一些大型的活動去吸引新聞媒體的關注,給自己臉上貼金,而是讓孩子們的良好行為感染着每一個家長,讓家長們發自內心地點贊,稱揚傳統文化的魅力,而不知不覺地跟着學習,不斷地修身,給周圍的鄰居作出榜樣,為社會稱道並傳揚,這就達到了“化民成俗”,這才是真正地做傳統文化。

第二、遵道而行,不忘初心。我們任何一個做傳統文化的都會面臨這樣的考驗。一開始參加培訓以後,內心裏充滿了感動、激動,滿腔熱血,要利國利民,準備回到單位大幹一場。可是真正行動起來,真的千難萬難,因為不是每個人對傳統文化的認識都在同一個層面上,我們會聽到各種聲音,不理解、不認可、嘲笑、指責、非難,都是不可避免的,而我們自身的根基還不是很牢固,我們的內心裏能不能承受住這樣的壓力,很多人都會在一年兩後就打退堂鼓,真正能勇猛精進,堅持到底的`只在少數。這種退心的想法,我自己都有過若干回,但是,只要抱着對自己不放棄的態度,一直堅持努力修學,一遇到問題,就潛心學習,就能把自己定在道中,不會輕易退轉。其實越學就會越堅定,越學就會越覺得以前所遇到的困難其實不是困難,完完全全就是幫助我們歷事煉心專設的一個情境而已。這樣子,我們對任何境況都會充滿感激,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怨恨。的確任勞容易任怨難,如果不能任怨,就肯定會半途而廢,堅持不下去的。

第三、立大志,行小事。“君子之道,費而隱。”再高深的境界,也要從小處修煉。我們很多學習傳統文化的人,往往學習上很精勤,每天在功課上花很多時間,卻沒有時間去處理一些繁瑣的小事情,也許他認為小事情沒有那麼重要,還是學習傳統文化,搞清楚生命的意義比較重要。讀書筆記.可是,我們所學的東西其實樣樣都需要在生活的一點一滴中去證得,不然那都只是知識,而算不上學問。比如,一心學習《中庸》之時,母親打電話來了,跟你説家裏發生極其細小的事情,你會不會生煩惱?會不會不耐煩地打斷她?如果你這麼做,你就已經不孝了,你根本就不具備學習中庸之道的前提。另外,對待學生也是,有時處理一個學生的思想問題,會要花費好幾個小時的時間,一個半天,甚至一天就耗進去了,我一開始就會內心裏很焦急,生煩惱心。後來才發現,自己每處理完一件事情,就會增長一些智慧,而且每一次溝通,都是自己臨陣磨槍的好機會。一是考驗自己的耐心,二是考驗自己的慈悲心,三是考驗自己的智慧。所以再小的事情都不是小事,小事情中藴含有大道理,捨不得彎下腰來,從小事入手,就不可能成就什麼大事,也不可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境界,哪怕是從書本中學到一些知識,也只是學個皮毛,反而滋長傲慢之心。而那麼越是道行深的人,反而行在低處,所以高人不露相,就是這樣的道理。

教育讀書筆記2

愛,一個多麼熟悉的字眼,在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純潔的愛,愛是無私的,愛是博大的,僅有生活在愛的海洋裏,才會享受愛,而我讀了《愛的教育》這本書後,我才真正領悟了愛的'境界。

這部處處洋溢着愛的小説所藴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愛的教育》介紹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使人讀之猶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古往今來,有多少愛的真情故事啊,可見,愛,是無處不在的。我們一出生,就沉浸在愛的海洋裏,有父母的愛和爺爺奶奶的愛。漸漸長大了,上學了,又有教師的愛,同學們的愛。愛就如空氣一般,我們身邊到處都是愛,我們從未離開它,離開了愛的人,就等於沒有靈魂的人。愛能夠使人絕處逢生,愛能夠使浪子回頭,愛又能夠激發人無窮的力量。是愛,使我們能歡樂健康地成長,是愛,給予了我們內心的温暖。人與人之間的愛是偉大的,愛是寬恕的,愛又是包容的。愛是教育的源泉,愛與教育是息息相關的。多感受一份愛,就多一份温暖;多奉獻一份愛,就多一份歡樂。

在今後的日子裏,讓我們共同沐浴在愛的海洋裏。相信,世界有了愛才會變得給加完美。

教育讀書筆記3

暑假期間我讀了《陶行知名篇》這個書感觸很深陶行知提出的教育學生既強調了教育的現實功能又關注了教育的目的和意義。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人。"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之一隻要學生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不要做那種虛假的不切實際的人。不希望學生進入學校就好象進入了一個舞台把自己偽造成一個老師喜歡的孩子。沒有錯誤沒有缺點就好象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員只會背台詞不能抒發自己內心的思想情感。可想而知這樣的學生出來思想束縛沒有創造性怎能為人類造福呢

陶行知説教育生活即"做合一"也就是説教學不能脱離實際生活要"知行合一"。的確這樣做才能提高學生的責任感做一個社會有用的人。

可是如今孩子個個是家裏的寵子是家長的掌上明珠家長誤認為只要我的孩子一心讀好聖賢書就什麼都強。比如我班一年級學生放學後要求值日生留下來掃地就有年輕家長覺得不可思議認為在學校來只讀書識字接受知識才是教育讓他的孩子放學後掃地就想不通了。

因此導致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什麼家務活理書包理自己的房間一切生活都有家長代替包辦。久而久之使孩子逐漸養成了懶的習慣失去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意識勞動觀念單薄助人為樂的思想缺乏。如我女兒原先單位的同事他們去西藏旅遊他姓韓在旅途中大包小包全是父親一個人背18歲的兒子兩手空空不知道幫父親分擔一下更不知道幫助別人。後來是他老爸叫了他快幫葉阿姨拎一包才知道去幫助別人。

你説我們的教育是不是存在問題 還有的孩子只會讀書不會做事如去年我和同學聚會我的同學講到了他的朋友有個兒子就喜歡讀書大學畢業了讓他參加工作他説:"工作太怕了我還是繼續讀研究生吧!"家長問他為什麼 兒子回答:"怎麼與別人説話交流這個人際工作太難了還是讀書好讀書只有我一個人。"那不就成了書呆子了嗎 讀了不用不就等於廢品嗎還有一位土木系畢業的`研究生在某設計院工作有一天他的朋友想請教他有關房子設計方面的問題你知道他怎麼回答嗎 他説:"這方面我不太清楚。"那朋友説:"這樣吧!你幫我問問你們設計院的同事。"他苦笑一聲説:"不瞞你説我們設計院的同事名字我一個也叫不出來從不和他們來往我就搞我的一塊設計圖。"

是不是我們的教育還存在着許多問題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説得好"教學做合一"這是非常正確的教育理念。他早年在1927在曉莊師範宴會上指出的。他是培養造就人的主要實施。我們的教師我們的家長都要以教學做合一為理念努力培養我們的下一代。

教育讀書筆記4

《玫瑰與教育》作者是北京清華大學附小副校長竇桂梅老師寫的。

我最喜歡《心中盛滿陽光》,文中她提到了“境由心生”。她説:“如果你把所處的環境看成是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獄;如果你把周圍的人羣看成是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如果你把所處的環境變化魔鬼,你就在製造地獄;如果你把周圍地人羣變成天使,你就在營造天堂。”好花要有好心情賞,有好的心情才能欣賞到好的風光。你的內心如果是一團火,你就能釋放出光和熱。因此,面對教育在有些讓人不滿的現象,面對自己的專業成長的`困惑與壓力,我們要從中尋找陽光、快樂的地方,緊貼地面行走,激情向上生長。退去浮華留下平實。讓我們踏實前進,留下深深的足跡。

讀了竇老師的書,我感覺到了她在教學的過程中是快樂的,她的這種快樂溢於言表,並深深感染着我。作為教師的我們,要上堂課不難,通過磨練上堂好課也不是很難,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上課的老師都是快樂的。竇桂梅老師的快樂是一種單純而高尚的快樂,一種在平凡中演繹精彩的快樂,一種生命與童年相約的快樂,是一種緣於對教育工作、對學生真誠的愛的快樂。竇老師在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只要與孩子們在一起,心情就會變得像藍天一樣純淨。”這樣的話聽起來很容易,但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卻很難達到這樣的境界,很多時候,我們看到不斷製造意外的孩子時,厭煩的情緒總會爬上心頭,這種厭煩就是因為我們還沒能完全把自己的愛浸透到孩子們的骨子裏。

讀《玫瑰與教育》感慨頗多。感慨自己還需要多下功夫,儘快地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我想我們也都應該好好調整自己的心態,做教育之園中的玫瑰,把自己的正能量散發給學生。

教育讀書筆記5

教師是平凡的,但事業卻是偉大的,因為我們所從事的事業是默默地奉獻和無私的犧牲。教師的職業崇高而神聖。在我們的心中,教師應當是:

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的教師

一個充滿愛心,理解學生的教師

一個勤於學習,充實自我的教師

一個關注命運,注重素質教育的教師

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

在這本書當中最喜歡李鎮西老師在序言中説的幾句話:“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當技術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營業員,就要當服務質量最佳的營業員;你若是醫生,就要當醫術最高明的醫生;你若是教師,就要當最負責的教師;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個體户’。也要當最受顧客稱道的勞動者!你也許不能成為名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為同行業中千千萬萬普通人裏最好的一個!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儘可能在自己的職業中達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我從事教學工作已經幾年了,這個期間有很多的困惑都源自“心態問題”——究竟應與學生保持一種怎樣的關係,在面對學生時如何擺正自己的心態同時。我不斷地想,只有處理好了這個問題,教學才能變得從容,教育學生時才能處事不驚。李老師在書中極力強調“沒有愛,便沒有教育”,“在教師素質的諸多因素中,對學生的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責任之心等教師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説我們教育對象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師的責任首先在於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讓它不斷壯大,最後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如果我們用成人的冷漠去對待孩子的真誠,那麼一切“語重心長”的教育都無濟於事。對於那些讓人頭疼的孩子李老師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個難題都當作科研課題來對待,把每一個“難教兒童”都當作研究對象,心態就平靜了,教育也從容了。但是教育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之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着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因此這種愛必然包含着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懲罰。“愛”、“理解”、“尊重”、“平等”與“責任”在李老師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正是教師的氣度,教師的魅力。

什麼樣的老師才是最好的老師呢?用李鎮西老師的話説,“最好”就是“更好”,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一個的“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剛踏入國小講台,我承擔了四年級語文老師,還是班主任。那時的我熱情滿懷,躊躇滿志,對學生也充滿了愛心,立志做一名受學生喜歡和家長愛戴的好老師。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不但當初的熱情減少了很多,而且還抱怨這,抱怨那,甚至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是否正確,怨天尤人,這種心情有時也影響自己的教學。李老師是這樣想的“既然只能當老師,那麼悲悲慼慼是當,高高興興也是當,我當然選擇後者!”是啊,開心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為什麼不天天開心呢?可是,每天出現的讓人頭疼的事情,讓人頭疼的學生,怎麼能高興得起來呢?李老師又提供了方法:多想孩子們可愛的地方,儘量把課上好,儘量和他們一起玩兒,這樣孩子們就會越來越愛自己,每天生活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中,又如何能不高興呢?

在教學當中,我們常常用成人的眼光來看待事物,看待孩子的行為,對他們做出的一些“錯事”不以為然,甚至是不屑一顧,豈不知“他給您一塊糖吃,是有汽車大王捐助一萬萬元的慷慨。他做了一個紙鳶飛不上去,是有齊柏林飛船造不成功一樣的躊躇。他失手打破了一個泥娃娃,是有一個寡婦死了獨生子那麼的悲哀。他沒有打着他所討厭的人,便好像是羅斯福討不着機會帶兵去打德國一般的慪氣。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撻,連在夢裏也覺得有法國革命模樣的恐怖。他寫字想得雙圈沒得着,彷彿是候選總統落了選一樣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忽兒而您偏去抱了別的孩子,好比是一個愛人被奪去一般的傷心。”多麼單純的孩子,多麼可愛的孩子。平時我覺得自己是愛學生的,但讀了這段話,比一比李老師,我覺得自己的差距還是太大,我的這種師愛並不都是真正的由衷的發出的。都説人沒當母親之前看學生是一種心態,當了母親之後又是一種心態,以我的理解,可能當了母親,有了自己的孩子,對待學生便有了孩子自己母親的心境。不管聽話的、不聽話的、漂亮的、不漂亮的、聰明的或是不聰明的孩子,在母親的眼中都是有無數優點的。我們常常説要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我想,如果有了母親之心,我們就會發現,原來這種“閃光點”無處不在。

李鎮西老師的文章,給我極大的鼓舞。“沒有最好的老師,只有更好的老師”,我們應該多試着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用“學生的眼光”看待,用“學生的情感”體驗,今後的工作中,我一定能用愛心温暖童心,做個富有愛心和童心的人,愛學生,愛生活,愛世界。我一定能不斷進步,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攏。

教育讀書筆記6

《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裏,愛是什麼?愛是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對祖國的愛,尤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愛的教育》,我還沒讀完,吸引我的,似乎並不是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於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着愛.愛很偉大!《愛的教育》在訴説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閲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愛的教育》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於愛的一些思索.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愛,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

《愛的教育》書中描寫了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

教育讀書筆記7

教師是平凡的,但事業卻是偉大的,因為我們所從事的事業是默默地奉獻和無私的犧牲。教師的職業崇高而神聖。在我們的心中,教師應當是:

一個胸懷夢想,充滿活力的教師

一個充滿愛心,理解學生的教師

一個勤於學習,充實自我的教師

一個關注命運,注重素質教育的教師

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

在這本書中最喜歡李鎮西教師在序言中説的幾句話:“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能夠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能夠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能夠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能夠最樂觀……所以,你若是工人,就要當技術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營業員,就要當服務質量最佳的營業員;你若是醫生,就要當醫術最高明的醫生;你若是教師,就要當最負責的教師;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個體户’。也要當最受顧客稱道的勞動者!你也許不能成為名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能夠成為同行業中千千萬萬普通人裏最好的一個!我所謂的‘做最好的自我’,強調的是自我和自我比——昨日的自我和今日的自我比,不斷地超越自我。‘做最好的自我’,便意味着要儘可能在自我的職業中到達自我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我從事教學工作已經幾年了,這期間有很多的困惑都源自“心態問題”——究竟應與學生堅持一種怎樣的關係,在應對學生時如何擺正自我的心態同時。我不斷地想,僅有處理好了這個問題,教學才能變得從容,教育學生時才能處事不驚。李教師在書中極力強調“沒有愛,便沒有教育”,“在教師素質的諸多因素中,對學生的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職責之心等教師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説我們教育對象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着完美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所以,教師的職責首先在於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讓它不斷壯大,最終排擠掉自我缺點的雜草。如果我們用成人的冷漠去對待孩子的真誠,那麼一切“語重心長”的教育都無濟於事。對於那些讓人頭疼的孩子李教師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個難題都當作科研課題來對待,把每一個“難教兒童”都當作研究對象,心態就平靜了,教育也從容了。但教育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之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着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所以這種愛必然包含着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懲罰。“愛”、“理解”、“尊重”、“平等”與

“職責”在李教師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正是教師的氣度,教師的`魅力。

什麼樣的教師才是最好的教師呢?用李鎮西教師的話説,“最好”就是“更好”,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一個的“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剛踏入國小講台,我承擔了四年級語文教師,還是班主任。那時的我熱情滿懷,躊躇滿志,對學生也充滿了愛心,立志做一名受學生喜歡和家長愛戴的好教師。可是隨着時間的推移,不但當初的熱情減少了很多,並且還抱怨這,抱怨那,甚至懷疑自我當初的選擇是否正確,怨天尤人,這種心境有時也影響自我的教學。李教師是這樣想的“既然只能當教師,那麼悲悲慼慼是當,高高興興也是當,我當然選擇後者!”是啊,開心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為什麼不天天開心呢?可是,每一天出現的讓人頭疼的事情,讓人頭疼的學生,怎樣能高興得起來呢?李教師又供給了方法:多想孩子們可愛的地方,儘量把課上好,儘量和他們一齊玩兒,這樣孩子們就會越來越愛自我,每一天生活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中,又怎樣能不高興呢?

在教學中,我們常常用成人的眼光來看待事物,看待孩子的行為,對他們做出的一些“錯事”不以為然,甚至是不屑一顧,豈不知“他給您一塊糖吃,是有汽車大王捐助一萬萬元的慷慨。他做了一個紙鳶飛不上去,是有齊柏林飛船造不成功一樣的躊躇。他失手打破了一個泥娃娃,是有一個寡婦死了獨生子那麼的悲哀。他沒有打着他所厭惡的人,便好像是羅斯福討不着機會帶兵去打德國一般的慪氣。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撻,連在夢裏也覺得有法國革命模樣的恐怖。他寫字想得雙圈沒得着,彷彿是候選總統落了選一樣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忽兒而您偏去抱了別的孩子,好比是一個愛人被奪去一般的悲痛。”多麼單純的孩子,多麼可愛的孩子。平時我覺得自我是愛學生的,但讀了這段話,比一比李教師,我覺得自我的差距還是太大,我的這種師愛並不都是真正的由衷的發出的。都説人沒當母親之前看學生是一種心態,當了母親之後又是一種心態,以我的理解,可能當了母親,有了自我的孩子,對待學生便有了孩子自我母親的心境。不管聽話的、不聽話的、漂亮的、不漂亮的、聰明的或是不聰明的孩子,在母親的眼中都是有無數優點的。我們常説要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我想,如果有了母親之心,我們就會發現,原先這種“閃光點”無處不在。

李鎮西教師的文章,給我極大的鼓舞。“沒有最好的教師,僅有更好的教師”,我們應當多試着從孩子的角度研究問題,用“學生的眼光”看待,用“學生的情感”體驗,今後的工作中,我必須能用愛心温暖童心,做個富有愛心和童心的人,愛學生,愛生活,愛世界。我必須能不斷提高,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攏。

教育讀書筆記8

暑假,我和爸爸媽媽一起看了《愛的教育》,這本書是以一個意大利國小生寫日記的形式,記錄了發生在他國小四年級期間的一個個小故事。故事裏,有善良高尚的卡隆,他身材高大,在同學們心中很有威信,總是挺身而出幫助弱小;有聰明懂事的德羅西,雖然他的學習成績非常優秀,家庭也很富有,但他卻從不因此而驕傲;有勤奮好學的斯代地,他不善言辭,卻有着非凡的毅力;還有堅強懂事的波列科西,他一次次受到爸爸的'無理打罵,卻從未失去孝心,最終用優異的成績換來了爸爸的懊悔……我看完這本書後,有很多感想,讓我明白了團結友愛、刻苦學習、樂於助人、熱愛祖國、尊老愛幼、是非分明這些優秀的品德。

這本書裏我最喜歡的人是可萊諦,因為可萊諦每天早上5點就起牀,把柴搬到貨車上,然後回到家把咖啡燒上,坐在椅子上寫作業,咖啡燒開以後,可萊諦把咖啡端給生病的媽媽,還替媽媽蓋好被子。可萊諦讓我很感動,他是一個既勤勞又刻苦學習,還孝順父母的好孩子。以後也要像他一樣做一個既勤勞又刻苦學習,還孝順父母的好孩子。

教育讀書筆記9

《愛的教育》,當我看到這本書時,心中便會有一種暖暖的感覺,感覺身邊充滿了温暖,大家都是互相幫助的好朋友。

書中的那些同學們,讓我感到他們是那麼可愛,可敬,讓人感覺到這個世界是多麼温暖。真高興我能認識你們,雖然只是在書中。真想跟你們交朋友,和你們暢談。

親愛的羅貝蒂,你真了不起,不愧是一名軍人的兒子,我為你叫好,為你感到自豪。雖然你為了救那名即將要被碾於車輪下的學生而失去了自己的腳,因此而不得不拄着枴杖走路。但就是你,挽回了一個鮮活的生命。你,是偉大的!

英勇的倫巴第小哨兵,你真是好樣的。你能像貓一樣敏捷,你的頭髮像金子一樣閃光,而你那英勇無畏的精神更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敬畏。

堅強的馬爾科,你真棒。只有十三歲的你為了尋找日夜思念的母親,孤身一人離開家鄉前往遙遠的美洲,在大海上漂泊了27天,歷盡千辛萬苦,度過了一個個難熬的日日夜夜。錢被偷,流落街頭,腳上磨出了泡,你沒有停下腳步;他人的折磨和欺辱沒有讓你停下,寒冷、飢餓、病痛和精神上的'折磨更是沒有讓你停下尋找母親的腳步。這是怎樣一種鋼鐵般的意志啊。這種意志讓你一路追尋着母親走過的足跡。你經歷的痛苦、失望和恐怖也都被都被你這種鋼鐵般的意志戰勝,一次次地重新燃起走下去的希望。正是這種意志讓你最終找到了千思萬想的母親。

這本書裏的小主人公們都是那麼令人敬佩,他們善良、勇敢、堅強、熱情,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摯的愛國情感讓我久久回味。

教育讀書筆記10

《愛的教育》這本書在很久以前就出現在我的書海之中,卻從來沒有得以閲讀。直到五年級的現在,我才將這本書讀書。

我們從小到大,一直都是在愛的.陪伴下成長。就像書中的主人公安利柯一樣,在成長的道路上遇見了許多正直、善良的人,也遇見了許多邪惡、狠心的人。

我記得小時候,在我第一次乘火車時,看到了工作人員正在一顆一顆的將鐵軌上石頭放到一邊,我的心裏忽然之間升起了一種痛恨的情緒,因為我前段時間看了一則新聞——小朋友把石頭放在鐵軌之上,導致火車脱軌。我又轉念一想,這種行為難道不是在口口聲聲的向我們訴説做人的道理嗎?如果再不吸取教訓,這世間又會出現多少人間慘劇呢!

這本書給了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它不僅是一本名著,還是一位誰都需要的人生老師。

教育讀書筆記11

我今天讀了《愛的教育》的第一則小故事《開學第一天》。在這篇日記中,主人公恩里科遇到了一位不苟言笑的老師。他感到學校太狹窄,讓人憋得慌。我剛新學期的'時候,也遇到了一些老師,其中我不太喜歡的是金老師。因為他很偏心男生,那一次我們幾個女生聚在一起,談論一個話題:“既然生活幣能換作業,為什麼不能換老師呢?”“是呀,女生肯定全票通過,反正女生比男生多。我個人就有幾十個呢!”所以金老師我不太喜歡。

教育讀書筆記12

對於成長於文化斷層年代的我們,胡適先生似乎只是歷史的一個符號,他曾經走在文字改革的先端,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等,由於種種原因,難得看到胡先生的文字,對於他的瞭解多來自片段性的軼事或宏大感受。近日於南圖覓得一本《胡適的聲音》,雖然只是一冊不同時期的演講集,但也足以窺見胡先生博大精深學養的滄海一粟。

“寧鳴而生、不默而死”,是《胡適的聲音》一書的卷首語,這是胡先生一生主張並奉行的人生格言,由此看來,不論在什麼語境下先生都會是一個“大右派”。作為一個有深厚舊學背景,在完善的西學教育中成長起來的`學者,胡先生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等諸多領域均有建樹,是真正學貫中西的大家。他的文字曉暢明白,樸實自然,沒有精英意識,即使現在閲讀也有極強親近感,很符合他倡導的白話文應該是“活”的文字。

書中涉獵的領域和年代跨度很大,從“五四”時期到五十年代,幾乎收錄了胡先生一生中不同時期的各種演講內容,讓我們看到胡先生歷經學者到官員(駐美大使)直至“中央研究院”院長等不同角色轉化中為人,治學的態度,可以充分體現他畢生倡言的“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言必有證”的治學方法以及"認真的作事,嚴肅的作人"的為人之道。

對書中感觸頗深的是一篇對“五四”事件的回顧演講稿,具體而詳盡的過程描述讓我們身臨其境。一方面,他承認“經過了這次轟動全國青年的大x,方才有中山先生所讚歎的思想界空前之大變動”。另一方面,他堅持説,五四運動“實是這整個文化運動中的一項歷史性的政治干擾。它把一個文化運動轉變成一個”。他明確表達了:對抗爭x的同情和對運動方式的拒斥。胡先生作為獨立知識分子,一貫堅持以自己的方式“寧鳴而生”。

另一篇極具特色的演講稿是關於x禪宗的發展史,從x哲學史的角度系統講述了佛教在x成長髮展的過程。胡先生關於禪宗發展史的研究考證翔實,表述客觀風趣。胡先生本人沒有宗教信仰,他的佛教研究完全從學問的視野進入。胡先生的禪宗研究源於他編著的《x哲學史大綱》,到他離世只完成《x哲學史大綱》上卷,禪宗史是研究的不足之處,他一直在進行這方面的彌補。胡先生對禪宗史下過很多功夫,頗有心得,在研究的基礎上專門為影響很大,成為一代宗師卻不識字的六祖慧能的弟子,作了一部《神會和尚傳》;晚年,又花很多時間去考證《虛雲和尚年譜》。雖然禪宗史只是胡先生治學一隅,但嚴謹的態度足以描述x佛教發展的歷史,他的研究甚至曾引發日本禪宗學者鈴木大拙與他的一翻論戰。胡先生對於禪宗史的研究體現了他在治學中的“不默而死”。

多看看胡先生的研究,會感受到x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交融,感受到他作為獨立知識分子,用獨立、理性、責任、正見、負責的言論來發表個人思考的行為特點。

如何深入的探尋與認同自己的文化,如何以獨立知識分子的思維來“寧鳴而生、不默而死”,是我們需要一生探尋的問題。

教育讀書筆記13

看過《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人都會發現: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長,但每一篇都令看過的人獲得意外的收穫。

現在我要跟大家交流的就是“師生共生活”一信。這封信是寫給安徽公學副校長姚文采的。其中交代了關於安徽公學秋季招生的注意事項,特別要注意學校的校紀、校風的建設。陶先生提倡的生生榜樣與師生榜樣的作用,把開學一個月的精神都集中要訓育上。不論老師或學生都要同甘共苦,共生活。讀了這篇文章後,我不禁想到:“師生共生活”如果適用在現在的教學或管理上,會有什麼樣的效果呢?很顯然,一個學校的校風建設靠一、兩個人是抓不上去的。正如陶先生所寫的如果能使每位老師共同參與,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生活能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教師和學生一起來守學生守的規則,這種共學,共修養的方法肯定能為師生帶來意外的驚喜。師生有了同甘共苦的生活,能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精神上融洽了校風建設自然取得了效果。師生在生活時,還要同進步。或許在初期階段學生表現在模仿上,教師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的表現。但隨着時間推移,好的學生在學習上和個人修養上喜歡和老師賽跑,所謂後生可畏,教師只有在不斷的學習和進步下,面對學生的進步我們一定要成為學生學習進步的引導者。

我看過一篇報道説有一所國小把全鎮五年級學生全部合併到中心國小,這就涉及到學生的管理問題,學生住宿、吃飯、晚上上自習寫作業以及交通等問題擺在全體師生的面前。該校教職員工三人一幫輪流值班,與住宿的學生一起學習,一起吃住,早晚一起洗臉刷牙,晚上一起上廁所,早上一起出操;學生平時有個頭疼腦熱的,都是老師來照顧;學生有什麼煩惱,都向老師傾訴,四十多個住宿生與老師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甚至有的不願意回家過週末。他們的學習進步了:住宿的學生的畢業考試成績位居五個學區之首;他們更加懂事了:在學校,每天早晚掃地、打水都成了他們份內的活兒,他們從無怨言;他們的自理能力強了:週末回家,他們能幫家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洗衣刷鞋,家長高興的直誇學校和老師;他們的組織紀律性更強了:他們從沒有違反過校規校紀,與班級同學相處融洽,七個班中有四個班的班長是住宿生。以上這些都是為什麼?很顯然,正如陶先生所寫的如果能使每位老師共同參與,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生活,能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教師和學生一起來守學生守的規則,這種共學,共修養的方法肯定能為師生帶來意外的驚喜。師生有了同甘共苦的生活,能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精神上融洽了,校風建設自然取得了效果,學校校園也會出現從未有過的和諧。

本書彙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創造的教育”、“創造的兒童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合一”以及“創造的教育”的獨特教育思想,對21世紀的中國教育仍具有現實意義。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説,是生活現象之説明,即教育現象之説明,在生活裏,對事説是做,對己之長進説是學,對人之影響説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説: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説: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穴,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裏做的,便須在田裏學,在田裏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別的。首先,陶行知所説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脱節。“‘做’字在曉莊有個特別定義。這定義便是在勞力上勞心。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幹,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勞力上勞心。”其次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學做合一既以做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陽明先生的見解顛倒過來,成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認為“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穫”。可見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

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準。他説:“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這一點對於我們現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同樣具有指導意義的!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近代教育的先驅,他創立的“生活教育”學説,對我國的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他研究的是當時的教育問題,但對我們今天——二十一世紀的教育,仍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斯人已逝,當再次捧讀這位大教育家的教育名篇,彷彿看到這位樸實的老人,在為中國的普及教育奔走呼號,彷彿聽到他那無華的語重心長的話語:生活就是教育。

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壞生活就是壞教育;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是科學的生活,就是科學的教育,是不科學的生活,就是不科學的教育;是改造社會的生活,就是改造社會的教育……什麼樣的生活就有什麼樣的教育。生活與教育的關係是多麼密切,生活對於學生的成長是多麼重要!

在《讀者》雜誌上看到這樣一篇文章:有一所中學老師佈置的作業太多,同學們都已不堪重負。一位家長建議他們向學校反映一下,可沒有一位同學願意去,因為他們覺得即使去反映了,也沒有用。這位家長很感慨。從同學們的表現上,我們不難發現成人世界的影子。我們的生活環境讓我們的孩子過早地世故了。

“我今天所要説的,就是我們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麪包,我們就得過麪包生活,受麪包教育;人生需要戀愛,我們就得過戀愛生活,也受戀愛的教育。准此類推,照加上去:是那樣的生活,就是那樣的教育。”這是多麼實在的教育!

是生活就是教育。讓我們的教育伸張到大自然,伸張到我們的生活中去。

讓我們為我們的孩子創設美的生活環境而努力。美,即是真,即是善。美的生活環境,就是真和善的生活環境。説真話,做善事。讓他們在美的生活環境中受到薰陶,做真、善、美的人。

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六大解放。

1、解放兒童的頭腦,讓他們能夠去想、去思考。把兒童的頭腦,從迷信、成見、曲解、幻想中解放出來。

2、解放兒童的雙手,讓他們去做、做幹。他批評那種自古以來不許孩子動手的惡見。我想愛動手是動腦、好奇、好學、好創造的表現。如愛迪生被學校開除後,要不是他母親讓他在地下室搞實驗,偉大的發明家不久夭折了嗎?

3、解放兒童的眼睛,讓他們去觀察,去看事實。如果不加引導和培養兒童的觀察力,則猶如睜眼瞎,大千世界將在他面前白白流過。

4、解放兒童的嘴巴,使他們有足夠的言論自由,特別要有問的自由,從問題的解答中,可以增進他們的知識,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

5、解放兒童的空間,讓他們從鳥籠式的學校裏走出來,去接觸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會中的士農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對宇宙發問,與萬物為友,並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學習。創造需要廣博的基礎。解放空間,才能蒐集豐富的資料,擴大認識的眼界,以發揮其內在的創造力。

6、解放兒童的時間,使兒童做支配時間的主任。給他們一些空閒消化所學的,學一點他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幹一點他自己高興的事情,使他們不致失去學習人生的機會,養成無意創造的意向。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課程改革的今天仍歷久彌新。他的思想與我們今天課程改革所提出的觀點可謂不謀而合。解放兒童的眼睛體現出學生要有信息的收集能力,解放兒童的腦體現了教學的開放性,解放兒童的手無疑是動手實踐的能力,解放兒童的口就是合作交流的`能力,解放兒童的時間和空間體現教學的創造性。

歷史的車輪推進了將近一個世紀。我們到底給了我們的學生的頭腦、雙手、眼睛、嘴巴、空間、時間多大的解放?在教學實踐中,有多少人能夠把“以學生為本”、“啟迪智慧”、“人文薰陶”、“活動實踐”等新教育理念日益深入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是不是成為課堂的擺設?新課標中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活起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他們自主。如果我們能夠在實踐中滲透陶行知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學生就會產生好奇心、求知慾,就會形成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習慣,就會形成探索精神、創造思維。如果我們為學生的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一種寬鬆的環境,給他們一片自由的天地,不僅學生享受“親自”獲得的成功,實際上也是教師自己享受成功。

正如陶先生所説:“有了這六大解放,創造力才可以儘量及揮出來”,“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才”,“一個茶杯要有空的地方才盛水、一個學生要有足夠的時間才可想象”。每個學生都具有無限的創造潛能,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在新課程改革的大形勢下,我們只有改變自己的觀念,樹立創造意識,徹底的解放學生,發展他們的創造能力,才能做一個創造型的教師,才能培養出一批創造型的學生。否則我們的素質教育就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二是“勞力的基礎上勞心” ;三是“學做合一” ;四是“實驗即創造” ,創造的本質是活鮮鮮的生命,是活生生的願望,是在於火一樣的熱情,是在於探究的興趣,創造來源於生活的活力、來源於生命的本身。

“創造的教育”一文中寫到魯濱孫漂流到荒島上去,白天到海邊用手去捧水喝,到黑夜沒水喝,他想出了用軟土製成的瓶子,再用火燒成,可以裝水,這是由行動而發生思想,由思想產生了新價值。當今的學校教育,真正意義上的創新不很多,教師的教法不新,學生學法不新。因此,現在的教育需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創造力,需要充分的營養,適宜的土壤,良好的環境,還需要建立良好的習慣,需要因材施教。教育者要像愛迪生母親那樣寬容愛迪生,在愛迪生被開除的時候,把地下室給他做實驗。我們也要像利波老闆那樣寬容法拉第,讓法拉第在電學上取得輝煌的功績。

創造兒童的教育,首先要為兒童爭取時間解放,現今有許多學校還是靠犧牲兒童的時間為代價來換取所謂的“成績”,這就使兒童失去了學習人生的機會,養成無意創造的傾向,到成人時,即使有時間,也不知道怎樣下手去發揮他的創造力了。

教育讀書筆記14

翻開書,首先看到了作者馮恩洪的簡介:全國著名教育專家,中國關心下一代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等等稱號,以及對於他的點評。其次看到目錄,分為9個主題,每個主題都很吸引人。

開始進入讀書之旅,本以為又是一些枯燥無味的教育理論,讀了前言之後發現我的判斷是錯誤的,應該説這是一部觸動心靈的書——喜歡!

讀這本書時,總有一個感受,那就是感覺這塊兒説得挺好,那塊兒寫得也很有道理,總想把這些內容都記下來,但是又記不住,所以就潛意識地多翻幾遍。在主題1中提到:如何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呢?講了三方面:第一方面,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異。其中提到根據學生的差異應該發展和培養哪些能力,又談到教育的功能是把自然人打造成社會人。自然人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差異性。那麼我們在教育教學中是不是也應該想到學生是有區別的,我們又應該如何區分對待呢,這都是我們應該考慮的問題。第二方面,教育要尊重學生的情感。文中提到“和諧”,包括“傾聽才能和諧,合適才能和諧,選擇才能和諧,享受才能和諧。”第三方面,教育要釋放學生的潛能。人都是有潛能的,而且潛能無限。那麼什麼是潛能?就是潛在的'能力。那麼作為教師的我們如何根據學生實際以及我們現有的條件讓學生釋放最大的潛能呢?如何讓學生的潛在能量在我們的課堂裏充分燃燒呢?只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在做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問題上邁出了一大步,馮恩洪校長是這樣説的。這也是值得我深思的。

在課堂上我們充分釋放學生潛能,也就提高了課堂效率,正如書中説的:教師不要講學生已經會的東西,也不要講學生聽後依然不會的東西。只有這樣,方能使課堂從低效走進有效,從有效走向高效。那麼我們就應該在備課時下功夫,其中備學生是不可少的環節。

看了這本書感覺自己需要學的東西太多了!

教育讀書筆記15

假期,我讀了《愛的教育》這本書,感覺很多。

這本書是由意大利著名作家亞米契斯寫的。他以意大利四年級學生安利柯的眼光和語氣,以日記的形式描述了學校和家庭中發生的事情。每一篇文章都充滿了愛的旋律,人的`心,扣人心絃,向我們展示一個温暖的世界。主角安利柯是一個樂觀、善於助人、富有同情心的好青年。父母、姐姐、老師、同學都關心他的生活和學習,教他如何做人,安利柯也生活在一個充滿愛的世界裏。書中的故事有些悽美有些歡樂,讓我彷彿融入其中。

看完之後,我學到了很多。我知道我應該熱愛生活、勞動、祖國、他人和弱者。看完之後,我對愛這個詞有了更深的理解。愛有很多種,包括對祖國的愛、善良的母愛、寬廣的父愛、對同學的愛、對學習的愛、對弱者的愛、對物品的愛。我們也應該有一顆純潔、善良、充滿愛的心。我們應該學會感恩,感恩撫養我的父母,感恩給我知識的老師,感恩幫助過我的同學。

《愛的教育》就像一首美麗的音樂,一杯清水沖洗我的心,一頓美味的精神盛宴……

相信每個人都會奉獻一點愛,世界會變得更美好。

標籤: 讀書筆記 教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jiaoyu/9r9j1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