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教育 >

智慧教育

智慧教育

智慧教育1

讀一本好書,收穫百味人生。通過對《釋放你的教育智慧》這本書的學習,最強烈的讓我感受到人生的過程就是一個用心學習的過程。

智慧教育

閲讀《釋放你的教育智慧》,你能從作者旁徵博引的教育案例、教育名言、教育經典中感受到作為教育者的文化積累是多麼的重要。要做一個教育的智者,首先你應該是個學者。只有孜孜的學習,積累了豐厚的自己,才可以談智慧的問題。

新的教育理念提醒我們,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引領者、組織者,是學習中的首席。如果不學習,我們將首先失去“首席者”的資質,沒有深邃的教育思想,沒有充滿激情的教育情懷,沒有理性的教育智慧,怎樣做一個成功的“首席者”呢?教師不僅需要知識的積澱,更需要思想的修煉。在修煉中提升教育的自覺,在修煉中提升教育的情懷,在修煉中提升教育的智慧。

一、要做有思想的教師

做有思想的教師,要樂於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簡單的方法是閲讀別人的書籍,尤其是名師的書籍,讓閲讀成為每位教師的習慣,成為與別人進行心靈碰撞的自由領地,成為自己不斷進步的階梯。

二、要做有愛的教師

“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裏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從《釋放你的教育智慧》一書中,字裏行間,我們參透悟到的都是徐建平老師不甘平庸,用心學習而厚積薄發的智慧。有人曾説,能把自己的興趣與工作結合起來的人是幸福的。熱愛教育、熱愛學校,樹立堅定的教育事業心,對教育事業心存敬重,甚至可以以苦為樂,以苦為趣,才能產生巨大的奮鬥的動力。只有心中有愛,熱愛教師這一職業,熱愛學生,才能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平凡工作中充滿底氣,熱情不減。

三、要做有責任感的教師

責任心是班主任工作的源動力,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關鍵。責任心是事業成功的基礎,能促使人追求工作盡善盡美,因而能夠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出類拔萃地完成任務。高度的責任心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和必備條件。“學高為師,身正為範。”不能僅僅停留於口頭上,而應該落實到行動中去。

(一)深入學生的生活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説:要想從一切方面教育人,就必須從一切方面瞭解人。實踐證明,孩子們希望老師和他們打成一片,參與他們的.各種活動,希望得到教師的尊重、愛護和關心。

(二)留心觀察學生的表現

教師要事事留心、時時注意、處處觀察學生的表現。比如,在課堂上觀察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狀況、情緒表現、答題的正誤和角度、作業的質量和速度,在課外活動中觀察學生的活動能力、意志品質、個性傾向、人際關係和集體觀念,在家訪中觀察學生的家庭表現、家長對子女的要求和教育方法等等。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而複雜的個體,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不同事情上的表現不盡相同,班主任只有經常地、有目的地反覆觀察學生相同與不同的方面,才能在大量感知材料的基礎上,從外部的種種表象中洞悉學生內心世界的本質,也才能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做出實事求是的評價,進行“長善救失”的教育。

人的精神境界層次有三:一是隨遇而安,二是盡力而為,三是全力以赴!什麼樣的精神境界成就什麼樣的人生狀態。隨遇而安的沒有什麼遠大的志向,註定一生波瀾不驚,與世無爭,難有成就;盡力而為的應該是比前者要好些,但比起全力以赴的來説,又要略遜一籌了。人生苦短,在各自的崗位上全力以赴,努力一搏,既是人生價值的一種體現,又可以因此而推動事業的發展!

在瞬息萬變,日新月異的社會中,在我們的學生越來越智慧的今天,做教育光靠認真是不夠的,更需要的是智慧。認真只能讓你正確地做事,智慧才能讓你做正確的事。我們只有不斷學習,學理念,學技術,學習育人的藝術,才能適應這個社會的發展。看徐建平的《釋放你的智慧》,我也想用心釋放我的智慧,我也希望大家,用心釋放我們的智慧。因為,在教育的路上,我們都任重而道遠!

智慧教育2

這學期,我讀了肖川教授寫的《教育的智慧與真情》一書,這對我觸動很大,讓我在一年來又重新養成了一個好習慣:多看書,看一些經典的書。

肖教授的書讀來完全沒有已往教育類書籍教條式的説教,而是用隨筆的形式娓娓道來。讀來就象是一位朋友就坐在我對面,將他對教育的理解和真情向我娓娓道來,既讓我沉浸在對教育理論的沉思中,又讓我對他獨到的教育理解而豁然開朗;既像一個導師一樣給我指明教育的方向,又像一個知心朋友一樣向我傾訴他對教育的感悟,讓我不斷地激起對教育的熱愛和追求。在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踐的活潑中更深地去感悟我們的教育,使我對教育有了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

第一次看到如此美的書。而且是越看越美,它美在作者的率真的性情,美在作者正直的品格,美在作者寬廣的胸懷,美在作者博大的學識,美在作者雋永的文筆。一切的一切,除了美還是美。苦於文筆的羞澀,才學的疏淺,很難將看書時內心深處的激靈用語言表達出來,躍然紙上。下面只能對書中幾處自己感受至深的精彩之處,談談自己的感受。

一、教育的方向原來是由教師決定的。

“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決定的,也不是課程標準決定的,更不是由教科書和學生決定的,而是由教師決定的。”這句話讓我很震驚,也不禁產生了質疑:教師真的有那麼大的能耐嗎?我們能嗎?我馬上想到了這麼多年來在考試這根指揮棒的指導下,我們教師使出渾身解數,往指揮棒所指的地方努力地擠、衝、拼,盡最大的力讓學生考出最高分。作為老師,我們最終的教育目的不是培養出高材生嗎?然而,用分數衡量太唯一,一個優秀的學生,其優秀之處除了學習,還有性格,更重要的還有品德。所以,肖川教授講:作為教師,我們首先是一個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門課程的老師。”正因為他有了這一觀點,才敢斷言教師決定教育的方向。可我們的老師,難道不知德育為首這一道理嗎?可為什麼面對分數,還是如此地放不下呢?真慚愧啊!作為一線的教師,在推進素質教育這麼多年,在新課程改革這麼久的今天,這陳舊的思想依然如此根深蒂固地要植於我的腦中,而且,自己還總認為在不斷地改革,還在為自己取得的一點微不足道成績而沾沾自喜。直到今天,看了這段話,我才知道,我教育的方向關沒有完全對,我還是把課程擺在首位,把教育擺在第二。“一語驚醒夢中人”,我明白了,方向對了,路就在腳下。我會朝着正確的方向前進的。

二、《教師的解放》這一節道出了教師的心聲。

當社會各界呼籲要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時,可誰曾呼籲也為負擔過重,勞動強度過大的教師也減輕一下負擔?

肖教授在《教師的解放》一節中,就教師負擔過重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大概有:

1、教師的編制過緊,

2、社會對教育的期望過高,

3、一些職能部門經常對學校指手畫腳,吆三喝四,各種接待,檢查,考評,應接不暇,簡直把學校當成濫施淫威的場所。

4、學校人際關係不夠單純,一些“扶持一小攝,打擊一大片”的制度,措施,使得教師之間產生了惡性競爭,產生了不應有的內耗,耗費了教師的精氣神,毒化了人際關係。

5、教師教育觀念陳舊落後,對學生要求過苛,管得太多,缺乏等待的心情。

6、學校生活缺乏挑戰性和活力。

7、教師的教育素養和能力不夠理想,有待提高。

想想以前,曾經是“沙發上的土豆”,連電視都懶得看,何況是書?偶爾約朋友打打乒乓球,唱唱歌,在其他老師的眼裏竟成了奢侈之事。想想學生的書包是輕了,可對教學質量的要求卻提高了。常為找不到更好的路子而焦慮萬分;為期末即將而來的成績抽查而失眠;再想想一天到晚在學校裏忙得團團轉,回到家裏卻還是一腦的`空虛,想想一次評估後,老師們輪流休病假,再想想那些個“恨鐵不成鋼”的孩子們,在沒有教不會的學生的精神禁錮下,我們的老師的心理壓力會是多大?

面對種種的負擔,只有調整自己的心態,在大量的工作面前,何不想個“偷懶”的方法,巧幹,在無法拉牛上樹的情況下何不讓牛在樹下吃草?在忙碌了一天後,何不讓疲憊的身心在音樂中得到舒緩?抑或在書海中忘卻?在競爭激烈的制度面前,何不把名利放在一旁?追求一種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境界?非得地名利面前爭個頭破血流?還是那句話説得好:當我們無法改變社會的時候,只能改變自己。但願肖教授的話十分靈驗,能使這件刻不容緩的事情,馬上得到解決。我也相信,教師的解放指日可待。

願所有的教師,用自己的智慧,在教育這片沃土上撒播真情,讓生命之花得到醇美的滋養,開得更迷人更燦爛!

智慧教育3

《16位教育家的智慧檔案》這本書收錄了16位在當今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教師,都是我們比較熟悉的魏書生、李吉林、李鎮西、顧泠沅、唐盛昌、劉彭芝、龔正行、劉京海、李希貴等名師。打開這16位教育家的智慧檔案,彷彿讓我與智者進行了盡情的對話,令我在字裏行間看到了教育的真諦,每一頁都閃耀着人性的光輝,觸摸到了一個個大寫的"人"字。他們每一位都讓我深受啟發,同時,也被他們諸多事蹟而感染。雖各具特色,但我看到了他們身上的共同點:那就是對中國教育的艱苦探索和追求,對孩子真誠的愛。本書的每一頁,都給我帶來了啟迪和快樂。

他們中魏書生是我較熟悉的、敬佩的名師之一,他的教育理念也是我身體力行的。魏書生是一個凡人,只是他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了——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成才。他給我感觸最深的是一個人對生活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他説:"人生有什麼啊,每個人都是來這個世界走一趟,關鍵就看你怎麼走。其實怎麼走都是走,你好好做事也是走,你稀裏糊塗也是走,我覺得還是做點事情的好,()這樣你會感到快樂,這快樂,只有去做,才會感覺到!"最讓我佩服的地方是他那獨特的教育方式,"要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站在學生的角度為學生着想,和他們一起想辦法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和學生一起進步,一起享受成功的快樂!"想想自己在從事教育的點點滴滴,雖然有時候也會和學生一起快樂,一起進步,但是在內心的最深處,還是把學生當做是孩子,當做是教育對象,並沒有真正做到站在學生的角度為其着想。我想魏書生教育的成功也是得益於從學生出發,凡事都以學生為主去商量,去做。我想這是對我今後工作的一個啟迪,我也要時刻提醒自己這樣去想,這樣去做。

李鎮西也是給我觸動很大的一位名家。其中我讀到關於李鎮西老師這篇時,有一句話讓我感觸很深,他説"不是我愛學生,而是學生愛我。學生都是愛老師的,關鍵是老師能否感知學生的愛。"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説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真是這樣,我從教這20多年來也身有感觸,有愛我們才會很耐心的給學生講解;有愛我們才會關心學生和學生心貼心。要親近學生,要多和孩子們接觸,首先在感情上和孩子們融為一體,融為一體之後就基本上站在管理的制高點上了。孩子們從心底裏佩服你、接受你,這時可以説嬉笑怒罵皆文章,你不用去特意多講什麼東西。而且接觸孩子一定要帶着一顆童心,以一顆童心走進童心,這裏面就包含民主的內涵。教育無痕,親近學生,讓學生和老師都感受到愛與被愛的力量,方才能體現教育的力量。

他們的身上有一個共同的目的——為了孩子的幸福和快樂。李吉林説:"我為兒童的成功、進步和健康而感到歡樂和幸福。"她深入的研究情景教學,使課堂豐富而生動起來;張思明以帶着學生去發現數學的樂趣為目的,開拓了五花八門的思考題讓學生享受數學的樂趣。他們所有的思想、行為都落實到一切為了孩子上,孩子是我們教育的目的,教育家的教育理念、思想都體現在這一目標上,不是誇誇其談,説一套做一套而是體現在他們對人的關注——一種最深層次的人性的關愛,之中無私的愛。教師要始終以理念深入到教學工作中,才能真正地給孩子們幸福和快樂。

讀書是心靈的旅行。書山跋涉,學海暢遊,讓我感到了一種精神上的愉悦,並從而帶來思考的快樂!徜徉在書海里讓人感到內質在提升。16位教育家的智慧將不斷的啟迪和激勵着我,為我今後的教育思想開拓新的思路,為我的教育熱情給予了莫大的鼓舞。

智慧教育4

在美國,有位白人婦女帶着6歲大的兒子出遠門,找來了出租車,司機是位黑人。

這6歲的兒子從未見過黑人,心中非常的害怕,就問媽媽:“這人是不是壞人,為什麼會長得黑嚕嚕?”

黑人司機聽了很難過。

此時白人婦女告訴兒子:“這位司機叔叔,不是壞人,他是一個很好的人。”

兒子沉默半晌再問道:“既然他不是壞人,那他是不是做了什麼壞事,所以上天在懲罰他?”

黑人聽了淚水在眼眶中打轉,他很想知道這白人婦女怎樣回答?

媽媽説:“他是個很好的人,也沒有做壞事。 咱們家花園的花,有紅、有白、有黃……是不是?”

“是啊!是啊!”

“那花的種子是不是都黑色的?”

孩子想了一下,“對啊!都是黑的。”

“黑色的種子,開出色彩鮮美的花朵,讓這世界多采多姿,是不是?”

“是啊!”孩子恍然大悟地説:

“那司機叔叔不是壞人嘍!感謝司機叔叔,您讓這世界多采多姿,我要為您祈禱。”

天真的孩子在一旁禱告着,黑人司機的淚水奪眶而下,心想:

“身為黑人被世人瞧不起,今日,這位白人婦女如此温婉地教導孩子,解除孩子心中對我的'恐懼,為我祈禱與祝福。真得好好的謝謝她。”

此時,目的地到了,黑人司機趕緊下車為白人母子開車門,感激的説:

“夫人,謝謝您,您的一席話,讓我的人生,充滿光明希望,不再晦暗。夫人,謝謝您!”

很美麗的女子,是不是?

這是發生在美國的真實故事。第一次聽到時,深深憾醒沈睡的心。

我不止一次地讚歎這位美麗女子那高度智慧的言語,教育孩子不要有歧視的同時,更温暖了傷痕累累的心,這就是教育的智慧和藝術。

智慧教育5

經校長向全校教師推薦,利用暑假期間,我有幸拜讀了學校發的《教育的智慧》一書,我想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不但要好好讀它、品它、更重要的是學以致用。讀完這本書後,我有許多感觸,本書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勸學》、《師説》、《學記》,從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入了剖析,所揭示的教育智慧給我們從教者以無限的啟迪。

最初接觸《勸學》篇是在國中。當時所學是節選的內容,讀完之後,受益頗深。從“學不可以已”知道了學習不可以停止,一個人的一生都應該不斷地學習,也即是我們今天所説的“終身學習”。而今再次接觸《勸學》,並學習全文內容,更是瞭解到內容的精髓,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環境對人發展影響,以及學習的目的、程序、內容和方法等。為我們為何學習、如何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建議。其精闢之處是無法用一言兩語總結出來的,只有親自通讀全文,才能領會其精華所在。

在《勸學》中,荀子提到“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這段話很好地説明了學習不是一日之事,而在於日常不斷地積累。積土成為山,風雨就會從那裏興起;積水成為深潭,蛟龍就會在那裏生長;積累善行,養成良好的品德,於是就能達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發展,聖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所以不積累小步,就沒有藉以遠達千里的辦法;不匯聚細流,就沒有藉以成為江海的辦法。駿馬跳躍一次,不能有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於走個不停。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用因為心思專一的緣故。同樣道理,學,用心一也。

《師説》主要論述的是關於師道的問題,充分説明了從師的必要性,開篇就以“古之學者必有師”闡明瞭自己的觀點,而且以聖人孔子不恥從師為例子,證明了自己的觀點。明白了聖賢之道為誰所掌握,誰就是老師。不應該受地位和年齡的限制,從而不去向“老師”請教問題。更應該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韓愈説,“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定義了教師的職責。這裏把“傳道”放在了第一位,“授業”放在了第二位,如果用現在的教育觀點來説,就是把德育放在了第一位,智育放在了第二位,韓愈認為“授業”是為“傳道”服務的,充分説明了德育的重要作用。

《學記》是一個豐富的思想寶庫,字裏行間處處都閃爍着教育理論的光輝。它內容的主要精神,是從正反兩方面總結師與生、教與學的'相互關係及其影響的經驗教訓。《學記》裏講:“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能夠為人師也”,作為一名教師,在明白自己職責的基礎之上,還要有好的教學方法。作為一名老師,“師”的內涵很廣泛,“師”的底藴更重要。《學記》認為,當教師的只有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失敗的原因,才能勝任工作。“故君子之教,喻也”。也就是説,有經驗有修養的教師,總是善於運用啟發誘導的方法。用現在的話來説,就是:引導學生,但不牽着他們走;嚴格要求他們,但不施加壓力;不把道理和盤托出。做到“和”、“易”、“以思”,就算是循循善誘了。《學記》中有這麼一段話:“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者反之,車在馬前。”認為教師搞清楚了“為裘”、“為箕”、“駕馬”三條道理,也就懂得教育的途徑了。這給我們揭示了兩個道理:第一,要注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第二,要重視練習,持之以恆,求其得心應手。

面對這麼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沒有理由不去好好地發現它、理解它、珍惜它、用好它,感謝《教育的智慧》這本書,讓我的假期不虛度!

智慧教育6

中隊長方芳同學,被全票評選為三好生。可是她卻沉默了。

我輕輕的摟着她,關切地問:“被評上了三好學生應該很高興啊,你怎麼會悶悶不樂呢?是不是出了什麼事,我能幫你嗎?”

她説:“趙老師,你一會兒有空嗎?我有事找你。”我把她帶到了教師閲覽室。

她從衣袋裏拿出一封信説:“趙老師,這是我爸爸媽媽讓我交給你的信--------”我接過信,説:“我現在看行嗎?”她點點頭,同意了。

信是他爸爸前天深夜親手寫的。“趙老師,方芳又説謊了。上週六,她居然瞞着父母,沒去參加英語班的學習,和她的朋友到公園裏玩了一個下午-------人的品質是最重要的,看着自己的女兒再次説謊,我們很擔心。為了給她留下深刻的教訓,我們要求取消她評三好學生的資格。”

我説:“你父母這樣做,是在給你機會,讓你勇敢面對自己的錯誤,並用行動改正,正是可憐天下父母心。我知道你把這交給我,需要很大的勇氣,可你還是堅定地邁出了這一步,所以我真的.為你感到高興!,別怕,我相信你一定能改正這個缺點的,讓我們一起努力吧!”方芳不禁流淚了。

晚上,我們全家來到了方芳家,對方芳的父母説:“我今天不是來家訪的。今天在學校看到方芳爸爸給我寫的信,我為你們對孩子成長的高度負責所深深打動。我今晚帶着愛人和孩子,是來向你們夫婦倆學習的。”

方芳的滿懷歉意地説:“趙老師,一年前,你曾經為了方芳説謊的事來過我們家訪問,我們也一起努力幫助她改正缺點,沒想到她現在居然又--------哎。

我説:“她現在還在説謊,我也有很大的責任。我們現在要做的,是如何更好地讓方芳改正缺點。取消她的三好學生,對孩子的傷害太大了。如果我們能用積極的心態去處理這件事,或許對她會有更大的觸動。

“謝謝你為孩子的成長考慮得那麼周到------”方芳的媽媽説。

在一旁默默流淚的方芳再也忍不住了,她堅定地説:“請你們相信我,這一次我一定會徹底改正,做個誠實守信的孩子。”

我高興的對她説:“相信這張獎狀已遠遠超出了它原有的意義。好好珍惜,為它爭光吧!”

智慧教育7

沒錯,這是一本關於家庭教育的書。呂爸爸就是作者呂紅兵,是怎樣的一位優秀的爸爸呢?既然是以爸爸的身份寫的書,那麼,一定要了解一下這位爸爸。

看了介紹,才知道原來呂爸爸不簡單呢,頭銜還真不少,他一位心靈導師,“愛自然生命力”體系親子導師,青少年潛能激勵專家,中國教育學會傑出校長。那麼,接下來就看看呂爸爸培養孩子們的家教智慧吧!

培養孩子的核心就是培養孩子的心靈,因為培養孩子,就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完整的人,既要身心健康。而心靈的培養主要是培養自尊心,自信心,上進心和責任心。“四心”的培養,是精神人偉大、卓越、幸福最核心的四方面,這四方面貫穿一生,和學習、做事、生活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是不能分割的。呂爸爸在書中,詳細的介紹瞭如何培養四心,以及在家庭中出現一些不經意的小事,對四心培養的影響。

懂得孩子的心理營養需求,就像我們的身體需要營養一樣,孩子們的心理,也是需要足夠的營養才能健康成長的。在成長的不同年齡階段,對心理營養的需求也是不一樣的。但同時,如果孩子缺失了心理營養,就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難養”狀況。我也上過心理營養的課程,對這個內容特別的認可!特別是孩子到了上國小和青春期的時候,如果心理營養不足,孩子會呈現出各種學習和生活上的不良習慣比如,拖拉,撒謊,膽小,叛逆等等。

傳遞孩子成功七心態,良好的心態能使孩子充滿信心,良好的心態,也能使人更容易感受到幸福。對孩子而言,擁有這七個好心態,就會處於一個有安全感,內心充滿力量,自信,陽光,有價值的狀態。這樣,做事也會很輕鬆,其實,大人也一樣。

掌握父母九大基本功,做父母可不是那麼容易的,這個職業薪酬不高,返利不確定,風險又大,不可預測性太多!如果掌握這九大基本功的話,或許在父母的從業過程中會少很多坎。這些基本功雖説基本,卻也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作為父母的我們,只有在不斷地學習和修煉中,才能讓自己更為堅強,堅定的成為孩子的後盾。

智慧教育8

這本書細看了一遍,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像前言説得一樣,的確不斷地給我帶來觸動和啟發,為我展現了一個新的天地!

這本書彙集了16位教育家的智慧檔案,通過記錄、對話、文選這幾個環節全面、深入地為我們展示了優秀老師、校長的成長曆程。有大家熟悉的李鎮西等名師、有令人敬佩的康岫巖等著名校長、有耳熟能詳的魏書生等著名改革家、有年紀輕輕就嶄露頭角的張思明等中青年教師。他們把自己特殊的經歷,特殊的感受,特殊的經驗,特殊的方法,一一展示出來,如此質樸,如此深刻,如此豐富……

我們可以通過一本書初識16位教育家,繼而可以通過簡單的介紹找到感興趣的教育家,追他的著作,深入瞭解他的思想,從中獲得啟發,思考,繼而更好更快得尋找自我、做出自我、展示自我。

(一)愛心:真心的愛每一位學生

魏書生:“當你把學生看成天使,那你天天生活在天堂裏;當你把學生看成魔鬼,那你天天生活在地獄裏”

張思明:“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師德的核心,即師魂。”

李吉林説:“我愛兒童,一輩子愛。”

李烈:“一個人的生命中不能沒有愛,沒有愛的生命是悲哀的。”

全國勞模林崇德教授:“疼愛自己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

李鎮西的愛與教育更是闡明瞭這一點……

愛心是每個優秀老師都必須具備的,僅僅具備好的業務水平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發自內心的愛心。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以心交換心,使學生能夠真切地感受到老師的愛,從而激發他們內心的原動力,並轉化成自身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範,進而體驗到周圍的人間真情和社會責任。當然就像李鎮西老師所説的,愛不等於教育的全部,但教育不能沒有愛。特別是初職老師將愛學生和嚴格要求學生統一起來!

(二)恆心:持之以恆,始終如一

魏書生一直堅持兩種日記,一種是工作日記,一種是記敍、議論、抒情、抄寫、説明相結合的日記。11年多來一天不缺,至今已經寫完了26本170多萬字的日記。

李鎮西每天堅持完成的“五個一工程”——上好一堂語文課,找一位學生談心或書面交流,思考一個教育問題或社會問題,讀不少於一萬字書,寫一篇教育日記。

於漪老師一篇課文,三次備課,堅持三年,成為了上海市名師……這些無不體現了大師們持之以恆的精神。

其實看了那麼多優秀老師的自述,我們都不難發現:不斷地寫作好像是老師成長的快速途徑。因為只有不斷的寫,才能促使你要不斷的去想,不斷的去思考。想我最近嘗試着寫東西才知道不易。你腦子裏想的是一回事,但要把這些想法全部寫下來又是一回事。常常是詞不達意,或者是欲辨已忘言。而持之以恆又是一大挑戰!我們都發現,給了你成功的途徑了,那為什麼優秀老師還是少數呢?我想優秀還是屬於少數人的。如果所有的人都優秀了,也無所謂優秀了!優秀、成功的人往往是孤獨的,他們需要忍受大部分人不能忍受的艱辛和一開始的.異聲。

(三)包容心:理解學生、相信學生

李鎮西:“寧可暫時被學生欺騙,也不冤枉學生。”

劉京海的“成功教育”;楊瑞清的“賞識教育”

你面對的是世界上最純粹的、最真實的、最可愛的羣體,一個優秀的老師時刻不能忘了自己曾經是個孩子。學會理解學生,包容學生,用一個欣賞的眼光看孩子,那每一位就是天使,你也就天天生活在天堂。

(四)上進心:積極上進,努力拼搏

魏書生:“我一直努力做三件事:一、看多家之言。二、堅持寫日記。三、堅持寫文章”。魏書生有個很經典的比喻,我十分喜歡:他説教師學理論有點像蜜蜂採花粉,叮在一朵花上絕不會釀出蜜來,需要在成千上萬朵花上採集花粉,再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才能釀出蜜來。

李鎮西:“反思自己,讀書寫作,老師才能成長。教書、讀書、寫書、思考,這是老師每天都應該做的。”

張思明:“人是有惰性的,第一個打倒自己的,常常就是你自己。認識到這一點,不斷克服,形成慣性,你就能取得意想中的成績。”

教師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我們常説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但我更同意張思明老師説的,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老師要開鑿一眼泉,這樣才能勝任今天和明天的教學。只有老師不斷跟上時代的進步,不斷思考,不斷創新,才能作為學生的欣賞者,以身作則,不令而行!

讀《語文教師的八節必修課》有感

劉老師認為,語文教師的必修課,概括起來其實也就兩個:教什麼和怎麼教。教什麼又包含了為什麼教;怎麼教又包含了這樣教好不好。看似老生常談,細讀之後才發現大有文章,不信請看:

一、教什麼

要弄清這個問題先思考一對概念:文章與課文。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教課文,就是教文章。事實上這二者有很大區別。任何一篇文章,都具有無限的可解讀性。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確立這篇文章的賞析重心。所以教一篇文章時,不同的教師,完全可以從不相同的角度來組織學習內容。但教課文就不行了,因為課文是教材的有機組成,承擔着既定的教學目標。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大體是固定的,是受到學段目標、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制約的。也就是説,教一篇課文,往往不能,也不允許面面俱到。通常情況下,就要緊扣目標,突破兩三個重點難點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

二、怎麼教

先説説備課。備課其實重點不在於備知識,而是應該備問題。一節好的語文課,應該由一個又一個問題串聯而成。這些問題,由淺到深展開,一步步把學生引入思考的廣闊空間中。至於知識,應該裝在大腦中的。當然,備問題,要注重學情,更要注重目標。現在的三維目標,其實很科學。可惜的是,我們根本沒有落實。一節課要有三個在場:知識在場,技能在場,生命在場。

接着是導入,不管用什麼方法,一定要注意,不要分散聽課的注意力。直奔主題,不是壞的手段。上課要從學生的已知開始引入,然後走向未知,也就是説,是從思維開始入手。

其次是解讀文本,包括初讀、細讀和研讀。解讀文本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弄明白到底是誰在解讀。很多時候總是用教師的解讀,取代學生的解讀,文本解讀便難免艱深。教師很投入,挖掘得很深入,學生卻雲裏霧裏的,根本不知所云,這就需要處理好教師解讀和學生解讀的關係。

然後是總結。作為教學環節的收官之作,課堂總結活動依舊必須緊扣課時學習目標而展開。劉老師為我們總結了幾種課堂總結的常見技法,並舉例説明了如何通過課堂總結為課堂留一絲悠長的餘韻。

最後是寫作。劉老師認為,作文的好壞,首先體現為作者的心是否受到了真正的觸動。在養成一定寫作興趣的前提之下,寫作思維的培養顯得十分重要。他強調,學生的寫作思維能力,需要藉助教師的培養而形成並發展。教師不能用成人的思想過多幹預學生的思想,而是要接納幷包容學生作文中體現出的各種奇異觀念,並依照其特性,予以適當的疏導。

讀完這本書,深深贊同劉老師的觀點:語文老師應竭盡所能地修煉自己的課堂,讓課堂成為人類崇高精神的棲居地!

《國小語文教師》讀書筆記

《國小語文教師》中有一篇《國小生課外閲讀的有效指導》給我流下了很深的印象,使我受益匪淺。開展語文課外閲讀,不僅有利於學生開拓視野,陶冶情操,而且也是學生積累語言,豐富知識的有效方法。

一、開展活動,創造良好的讀書環境。

有書才可讀,環境可育人。基於這種認識,我們首先因地制宜,千方百計地創造條件,在班上營造一個適合讀書的環境。

(一)在班級建圖書角。

俗話説::“人多力量大”。舉全班之力,集小流成大渠,建成班級圖書角。有了這個圖書角,大家也就有了一個資源共享、自由閲讀、討論交流的平台,課外閲讀也就有了保障。

(二)擠時間博覽羣書。

時間是課外閲讀的保證。其次是按排讀書時間,午飯後的30分鐘設定為讀課外書時間。另外,我們還把每週五的最後一節課定為自由讀書課,學生從班級書角中選擇自己喜愛的書籍,不出班級自由閲讀,看不完也可以帶回家繼續讀;也可以到學校網絡教室,去暢遊學校網上“書庫”。至於閲讀方式,不做特別要求,他們可以一個人靜靜地讀,也可以幾個人一塊讀;可以邊讀邊議,也可以邊讀邊記。

(三)創設良好的讀書氛圍。

讀書是需要一種環境氛圍的。為了讓孩子愛上讀書,學校在每個教室裏貼幾句關於讀書的名人名言,引發的是學生的理性思考;通過班級環境的渲染和氛圍的營造,對同學們而言,潛移默化中使之產生“我要讀書”的內在驅動力。

二、課外閲讀需要正確的閲讀方法來指導。

針對有些同學讀書時走馬觀花,讀多少、忘多少、丟多少,就像竹籃打水,結果一場空,不得長進。有些同學雖然讀書很認真,當時憑腦子也記得一些東西,要用時,則什麼都捕捉不到了。那麼,怎樣指導學生掌握課外閲讀的方法呢?我採取了以下幾步措施。

1、學習老前輩的閲讀方法

①毛澤東的“三複四温”式閲讀和“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法

②王梓坤的抄讀法

③蘇步青的多讀、精讀法。

2、指導幾種課外閲讀的方法。

1.三讀法

(1)瀏覽性的泛讀。對大部分淺顯易懂的書或閲讀價值不高的書籍報刊,可採取瀏覽法,即“隨便翻翻”,以大致瞭解其主要內容,或通過看標題、目錄、內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2)探求性的速讀。有時讀書是為了達到某個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項任務,如尋求某個問題的答案,專門蒐集某方面的知識等,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閲讀的奧祕在於讓大腦跑在眼球前面,掌握快速閲讀的孩子每分鐘能讀200多個字,未受訓練的每分鐘只能讀八九十字。速讀能求得新知識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長,趕上時代發展的需要。

(3)品味性的精讀。對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需要靜心細讀,體會立意構思,揣摩佈局謀篇,欣賞妙詞佳句,像人吃東西那樣,經過細嚼慢嚥,才能把書中的精華變為自己的知識營養。有的好文章要反覆地讀幾遍,甚至熟讀成誦。

(4)圈點勾畫。即用相關的符號在書或文章上記錄下自己閲讀時的見解、感受,分別用各種符號做下標註。

(5)寫讀書筆記。可作摘抄、編提綱、寫體會。

(6)作卡片。為了便於記憶和積累,鼓勵學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斷、佳詞妙句等寫在卡片上,以隨身攜帶,隨時翻閲、背誦。

《優秀國小語文教師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讀後感

《優秀國小語文教師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光看名字就很有吸引,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開始認真閲讀。這是一本好書。

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要成為優秀的語文教師,一定要知道哪幾件事?我想這是每一個語文教師都希望知道的事情。

1、永葆激情

這是一種生活姿態,不因年齡的增長、環境的轉換、地位的升降而改變,最終內化為一種精神氣質。

2、張揚個性

人云亦云,老生常談不談。創意教學,形成風格。

3、業精於勤

每一種幸福的背後,都有一個咬緊牙關的靈魂。成長需要機遇,但機遇絕不能依靠等待。於無聲處,與不為人知處,默默努力,靜靜成長,機會總會對你傾心眷顧。

4、讀書養氣

不僅靜默涵詠、靜思體悟、更要高聲吟頌、激情噴湧。鍥而不捨,孜孜以求,涵養浩然之氣。

5、合作共進

溝通心靈、理解他人;傾聽意見,分享經驗;心有多寬,路有多遠。

6、內省致遠

以澄澈之心求灑脱之態,與繁瑣事外求自由寧靜。

7、海納百川

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誰走在前面,誰就是我的老師。

8、公共情懷

拒絕坐井觀天、目光窄仄,關注時事,放眼世界,緊跟時代文明的腳步。

9、筆耕不輟

這既是積累經驗的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於閲讀和思考的強勁動力。

10、關注細節

語文課就是一堆細節。

11、善待教材

我們無權選擇課本,但我們必須清楚怎樣使用它。

12、尊重寫字

字,人的第二容顏。漢字是尊嚴,書法是國粹。學好漢語,當從寫好第一個漢字開始。

13、黃金分割

教師要勇敢地拒絕各種“看起來很美”的形式,考慮怎樣實現“講”與“不講”的黃金分割。

14、理性視點

我們應關注的是學生的真實收穫,而非評委們的打分牌。風行的理念,不是唯一的判斷標準。(本人特別同意這一觀點)風起雲湧之時,要用理性的視點坐看潮起潮落。

15、把握自己

永遠把自己定位在教育海洋中一枚微不足道的海星,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

智慧教育9

現在很多父母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基本上就是兩種方法“講道理和恐嚇”,什麼是講道理?就是父母給孩子看很多關於安全的書,講很多關於安全的故事,背很多關於安全的兒歌,告訴孩子哪些事是安全的,那些事是不安全的。這樣的安全教育很有必要,但是不免有些“紙上談兵”。什麼是恐嚇?告訴孩子很多不安全的事情,例如有壞人會搶小孩啊,有孩子玩火把家裏燒了啊,拿着刀子跑步扎到眼睛裏啊,看今日説法告訴孩子要學會保護自己啊,這樣的安全教育其實沒有必要的,這樣負面的信息只會加劇孩子內心的“怕”,讓孩子越來越擔心,越來越不敢面對真實的生活,所謂“怕什麼來什麼”,這樣可能讓孩子離危險更近。

那我們來看看究竟怎麼才能讓孩子更加安全,怎麼才能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呢?首先,孩子需要很多方方面面的安全基本知識,這一點毋庸置疑,現在這樣的圖書和音視頻資料特別多,父母帶着孩子一起閲讀,一起觀看,用正確的安全知識武裝孩子就可以了,這一點需要做到,也必須做到,做到這一點也相對比較容易,但僅僅做到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或者只做這一點就認為做好了安全教育,那真的是紙上談兵,真正打起仗了,很快會敗下陣來。

其次,安全教育的核心是孩子遇到安全問題的時候,能夠冷靜,不慌張,能夠把學到的安全知識應用到事件當中,大家想一想,孩子有安全知識,但是遇到問題的時候,着急,慌張,害怕,恐懼,甚至情緒波動很大,您覺得安全知識有什麼用嗎?所以安全教育的核心是讓孩子有自信,有好的心態,有敢於面對的能力和遇事不慌張的能力,如果沒有這一點,我相信不僅僅是安全問題,你的.孩子遇到任何問題都可能沒有面對和解決的能力。我女兒參加夏令營和我説,“爸爸我害怕蟲子,看到它們我就害怕,有些蟲子可能還是有毒的,我怎麼辦啊?”我告訴女兒説:“爸爸有辦法讓你不害怕蟲子,那就是和蟲子交朋友,把自己當成一個蟲子專家,我們在網上搜集蟲子的資料,瞭解蟲子的習性,知道它們的名字,在現場你看到的蟲子把他記下來,要麼問老師,要麼回來我們查資料討論,當我們瞭解蟲子的時候,我們就不怕蟲子了,你説呢?”,我的女兒很快就不怕蟲子了。我和孩子交流的過程是解決孩子“怕”的問題,引導孩子只有瞭解就不害怕的道理。讓孩子有自信,有好的心態,有面對的能力,這是安全教育中最關鍵的一個環節。

第三,安全教育的基礎是”經驗“,有體驗才會有經驗,有經驗就會有智慧,帶着孩子去體驗,在體驗中獲得經驗,這才是真正的安全教育。比如,你和孩子説山林裏有蛇,孩子腦子裏知道了,其實問題就來了,第一,孩子沒有見過蛇,真有一天見到蛇的時候,説不定嚇都嚇死了,第二,孩子因為錯誤的教育從此害怕蛇,更加不敢面對蛇,真的面對蛇的時候更加害怕。在我們的夏令營裏,會給孩子抓來蛇,用透明膠帶把蛇的嘴都粘住,讓孩子們去接觸蛇,去了解蛇,去和蛇玩,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就克服了內心對蛇的恐懼,有了這樣的經驗,再講關於防蛇的知識,孩子們不僅不怕蛇又在真實體驗的環境中學到了安全知識,安全教育就深入心裏了。我和家長們説,我們的夏令營中所有的事情都是事前説好道理,然後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們充分體驗,體驗後讓孩子總結經驗,慢慢的孩子有了經驗就能面對此類的安全問題了。

請父母記住,最好的安全教育有三個步驟,安全知識要記牢(基礎),敢於面對是核心(自信),擁有經驗是保障(有體驗才會有經驗,有經驗才會有智慧)。很多父母只關心第一步,後面兩步才是真正的安全教育。

其實,把孩子置於不安全甚至危險境地的可能是父母,第一,不重視孩子系統的安全知識教育(不負責),第二,總是擔心孩子,凡事都往壞處想,總是用負面信息教育孩子,讓孩子缺少自信和積極面對問題的能力,在孩子遇到問題和危險的時候無法面對。(總擔心),第三,過度包辦孩子,過度保護孩子,讓孩子失去了體驗的機會,沒有經驗和知識去面對問題和人生。(總包辦)。

説實話,孩子最大的安全問題是父母的”包辦“,我們接觸了這麼多孩子,我們看到被父母包辦,被父母過度呵護的孩子,他們根本沒有面對問題的能力,那他們更沒有面對危險的能力,這才是最最危險的,很多孩子遇到事情”我不會,我害怕,我不行“,再多的安全教育對這些孩子都是沒有用的。

智慧教育10

摘要:當前,英語教育所培養的人才已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英語教育進入了迷惘期。文章分析了目前英語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引導學生產生智慧,對英語教育中的引導智慧生成進行了充分的理論探究,總結出解決英語教育問題的途徑。

關鍵詞:英語教育;智慧教育;引導智慧;人文教育

隨着社會和信息全球化的發展,英語的重要性越發突顯出來,而作為培養英語人才的英語教育則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現階段我國英語教育教學的效果卻事倍功半。英語教育教學進入了一個迷惘期,以至於有不少學者提出了英語教育應該轉向專門用途的方向發展,取消或減少英語教學在教學中的比重,使英語成為工具性課程。然而,社會所大量需求的是掌握英語語言的人才,而不僅僅是把英語作為工具的其他專業型人才。這就要求我們在英語教育中根據社會的發展和環境的改變制定明確的教育目標,樹立引導學生智慧生成的教育理念。

1.當前英語教育存在的問題

在當前的英語教育中仍以考試為主導,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導致學習低效。學術界內各種觀點不一,致使教育理念模糊不清,現階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觀念固化,目標不明晰。當前我國英語教育中存在着諸多問題,其根源在於教育目標不明確,教育定位模糊。長期以來,我國英語教育大致經歷了恢復、穩定發展和改革三個階段。經過這三個階段的發展以及信息全球化的不斷推進,英語教學的環境發生了變化,環境的變化直接影響到教育理念和教育內容的改變。根據變化,我國重新編訂了各階段英語課程的教學要求,重新定義了各階段英語教育的性質和任務。但在教學要求具體實施中,大多數教師卻對要求理解不到位,再加上要求本身存在一定問題,尚不完善,最終導致的結果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以英語考試的通過率作為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雖然要求中對英語教育的性質和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但觀念的固化和目標的不明晰,改變的僅僅是教學形式上的變化,其實質仍未得到根本改變。然而十幾二十年的社會發展已經徹底改變了當前英語的教育環境。在時代特徵、學生特點和社會需求等諸多方面發生變化的情況下,觀念的固化阻滯了英語的教育發展進程。(2)英語教育的主導文化———應試。當前,提到英語教育很難與考試脱離關係。在實行英語考試初期普遍受到重視,對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促進作用。然而在實施以來的幾次考試改革中,改革的只是考試結果的形式和試題結構,而對形成考服務於教、教服務於學卻沒有起到明顯作用。教師仍處於熱衷輔導應試技巧的提高,而忽視了對考試內容的理解和英語表達的加強。(3)興趣的缺失。由於英語教育以應試為主導,這就決定了教師在教學形式上的單一性。在教學形式上仍是教師的講和學生的學,教師占主導地位,學生則處於被動學習狀態。在教學內容上與之前學過的英語語法重複率較高,除了詞彙量有所增加,並無實質性變化。這種被動性和單一性的學習,無法在基礎上對主動學習和個人知識生成及其他方面進行引導。形式和內容上無實質性改變的英語教育模式從根本上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影響着學生的思維發展。使學生對英語的學習單純地停留在對英語的過關考試目標上,無法滿足學生對自身發展和社會對人才的要求。

2.英語教育中的'引導智慧生成

2.1智慧教育

要實現英語教育的要求,切實達到英語教育目標,就必須在教學中引入智慧教育。在學校範圍內,教學與教育在我們理解的教學條件下其含義並無區別。通常所説的教學是指書本知識的講授,內容上往往選擇專業性較強的知識點進行講授。基於上述對教學的理解,那麼教學與教育則屬於兩個不同的概念。在教學過程中加入非認知心理的培養和價值觀的引導,那麼教學就接近於智慧教育了。智慧教育才是英語教育的根本方式和根本途徑。知識是智慧的載體,教學是傳授知識的途徑,發展智慧教育需要以教學的形式開展,傳統的知識教學中通過考試來判定學生。只有把知識教學轉化為智慧教學才能培養出適應時代和社會需求的人才。通過對智慧和數據、智慧和信息、智慧和知識之間的關係歸類總結出智慧具有的三要素:知識、思維和人格。該關係顯示出資料、信息、知識、智力和智慧五元素之間的關係以及從資料到智慧的路徑和條件。這五元素之間資料是原始組成,通過對資料進行分析和整理得到信息,信息被內化後成為知識,知識重組個人心理過程,使個人智力得到提升。運用智慧教育的理念來引導學生智慧的生成。在智慧教育中,一般將引導學生智慧分為四個階段:(1)對資料的加工和處理;(2)對信息內化後產生知識;(3)重構學生心理從而使學生智力提升;(4)引導學生生成智慧。分成四個階段可以明晰智慧教育必須包含的基本階段和要素,而我國當前的英語教育處於僅僅是教授學生對資料進行加工和處理的第一階段。由引導智慧的四個階段和智慧的三要素可知智慧教育就是引導學生在加工處理資料的基礎上,使用消化吸收後產生的知識重構自身心理,從而使自己的智慧得到提升。

2.2人文教育在引導智慧中的作用

當前普遍認為狹義上的英語教學就是讓學生掌握英語這門工具。這種狹義上的觀點忽略了語言教學的特點,即教與學之間的相互關係。教師和學生在通過言語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將學生引向智慧,而不是單純地教授給學生一門技能。在這樣的教育過程中,人文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人文教育是以人為本,是組成引導學生智慧生成的重要組成內容。在引導智慧中引入人文教育,就是要在英語教育中以人為導向,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關注人的學習過程,實現人的發展,是在內涵上向學生提供人生的啟示。這啟示中包含了對異域文化的理解、尊重和包容,同時也包含了對語言學習的精神、毅力、思維和策略。

2.3解決英語教育問題的途徑

針對現在英語教育存在的問題,需要指出解決的方法和途徑。加強引導學生智慧生成的教育目標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不以考試為唯一目的,弱化其工具導向的單一性,發揮其語言教育的功能。當前英語教育並沒有很好地實現其教育目的,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也正因如此,英語教育陷入了迷惘期。面對問題需要我們積極思考,在提出轉向的同時,也要謹慎思考。當前提出轉向的原因總結起來有三點:(1)增強國際競爭力;(2)學生英語水平普遍較高;(3)國外英語教學就是學習專門用途的英語。根據這三點可以看出其轉向的根本原因就是工具導向,即將英語教學作為一門專業工具,讓學生快速掌握該工具。英語教學的真正目的是語言教學,即普通英語教學,而非專門用途的英語教學。只有將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教育,使學生掌握好普通英語之後,學生完全可以自學專門用途英語。所不同的只是不同的專業使用不同的專業術語和行文風格。專門用途英語是需要有一定的專業基礎之後再開始學習的,有一定的深度,所以英語教育不適合直接轉向到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智慧引導生成才是英語教育問題解決的根本途徑。若要改變英語教育現狀,則應將智慧生成設定為英語教學的目標和追求。引導學生智慧生成可分為三個部分:知識習得、思維訓練和人格培養。其中知識習得是基礎,思維訓練是關鍵,人格培養是根本。根據智慧教育和語言學習的理論、語言和思維、文化的關係,在英語教育中要達到教育內容的和諧,就必須使知識習得在內容上要求語言和文化並重。在知識習得的引導過程中強調觀念意識和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構築認知、建構和探索的過程,在該環節使學生生成個人知識,同時引導學生向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方向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結構,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水平,引導學生實現智慧的發展。在知識習得的基礎上,不能忽視思維訓練的重要性。智慧的本身不是興趣和質疑,但它們卻是導向智慧的重要元素。在語言學習中語言直覺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它是智慧重要的一部分,更是智慧生成的關鍵所在。在訓練的內容和方式上主要有激發興趣、鼓勵質疑、提升直覺和發展隱喻。隱喻是思維和認知方式,它不僅是一種修辭方式,更是指向了智慧的生成。學生語言學習思維的發展需要興趣、質疑、直覺和隱喻的綜合發展和共同作用。好的語言學習思維發展能夠激發學生樂學善思,使學生向智慧型的學習目標發展。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在英語教育的過程中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對知識產生質疑,培養學生的語言直覺能力。同時,作為培養學生英語能力的教師智慧是學生智慧發展的原動力,在培養學生智慧發展的同時也要注意培養學生人格的養成。它在引導學生知識習得和思維訓練等方面同樣重要,因為人格養成是學生智慧生成的靈魂。事倍功半的英語教育發展進入了迷惘期,而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社會所需的英語專業人才又需要英語教育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許多學者將這個矛盾指向英語教育的轉向,並將英語教育目標重新定位,甚至提出英語課程的存在是否合理。這些言論的提出恰恰説明了英語教育的目標不明晰,教學質量不高,所培養的人才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英語教育的改革不是轉向,而是如何進行科學定位和高效學習。智慧教育是解決英語教育問題的有效途徑。有效地引導學生的智慧生成,可使學生能夠真正地掌握英語這門語言,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李寶紅,金志茹,徐媛媛.關於我國目前外語教育政策和規劃的思考[J].柳州師專學報,20xx(6).

[2]李長吉.知識教學的使命:轉識成智[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xx(10):48-54.

[3]王寅,李宏.語言能力、交際能力、隱喻能力“三合一”教學觀———當代隱喻認知理論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xx(6):140-143.

[4]陳國華.重新認識英語和英語的地位[J].外語教學與研究,20xx(4).

[5]程曉堂,嶽穎.語言作為心智發展的工具———兼論外語學習的意義[J].中國外語,20xx(1):51-57.

[6]何曉斕.從知識教學到智慧教育———“五I”視閾下的大學英語教師角色及其實現[J].江西師範大學學報,20xx(3).

智慧教育11

人們常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來讚美教師的無私奉獻,和不為回報的桃李天下!!!

可是,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有些老師就像是課堂上的“消防員”,學生哪方面出了問題就火速解決問題,應接不暇。其實,老師再多也多不過學生。班級裏實行一些相應的管理機制,就會讓班級裏的同學們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實行班級小組自主管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老師角色轉為“總監”,學生成為班級管理的“主角”。

由於英語教學的課時分配和課程特點,英語課堂管理具有短暫性和週期性。那麼,對於我們英語老師來説,教師的在英語課堂上的應變能力,就是組織課堂教學和優化教學課程所表現出的一種教育機智,是教師創造力的`表現,是激活和保持課堂活力的必備能力。

在一次公開課上,説到英國著名作家説過的一句話,一時忘了這個作家的名字,一連將此句話重複了三遍以上,可怎麼也想不也不起來。此時的我已經滿頭大汗淋漓。其實,當時只要拐一個彎,換個角度,改口説:“一位英國著名作家説過—”不就行了嗎?也可以把包袱丟回給學生,給他的學生猜猜這句話是誰説的,猜不到可以讓他們課後查資料再來告訴老師。

課堂是人的課堂,要把學生當作人來平等對待,要以一顆寬容的心允許他們犯錯誤,然後正確地引導,富於教育機智地處理問題。

智慧教育12

這個學期,學校送了我們一本書《教育智慧從哪裏來》。全書五個部分,分別就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等當前在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熱門的教育案例進行點評和剖析,深入淺出,入情入理,發人深省,每每閃爍着王老師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令我讀後深受啟發.縱觀全書一個個生動的例子,發覺無一不透射出老師對學生那一種至高無上的愛,大公無私不求任何回報的愛。是的,沒有愛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而“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展。教育之愛首先應是尊重和信任,尊重和信任是激活教育智慧的因子。”沒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輕蔑與敵視之上的,也沒有任何一種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懲罰與制裁來實現。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與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在寬容與樂觀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於人與人心靈距離最短的時刻,存在於無言的感動之中。讓孩子生活在老師愛的目光裏,擁有一個開心、快樂的童年,這應是良好教育努力達成的目的。但在部分教師頭腦中,“師長”、“尊者”的封建師徒倫常意識依舊殘存,對教育“上施下效”原始內涵的理解還是那麼根深蒂固。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熱愛每一個學生”這是陶行知的人生言;“為了孩子,甘為駱駝。幹人有益,牛馬也做”。陶行知一生提倡“愛滿天下”,他熱衷於創造真誠、博愛、和諧的教育氛圍,體現了最崇高的師德境界,樹立了人師楷模的顯著標志,張揚了愛心和人剃精神。在這裏,我所理解的愛應該是大愛而非小愛,大愛應該是對學生思想上的關愛,即時發現學生身上存在的思想的偏頗,通過與學生的真誠溝通,讓學生相信你,並且教師也應該有能力給處於迷惑中的學生以正確的思想指導。我想特別對於班主任,更要求有這樣一顆敏感細緻的心去發現和感受每個學生的心靈,給予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指導。

因此,前進的路上,需要我們的教師擁有更多的教育智慧。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活蹦亂跳的孩子。他們在學校裏的時候可是一刻也不停歇的。而且,孩子們是那麼的好奇、好問,什麼都有可能隨時成為他們觀察的對象。他們對是非的分辨還不是很明確。有的只是單憑自己一時的喜好愛惡來表現對事物的看法。教師對學生愛是高尚職業道德的體現。熱愛孩子,喜歡孩子,以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沒有對孩子的愛,會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孩子,意味着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為取捨”的.選拔法,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説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孩子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也只有做到了對孩子有愛,才會生髮出源源不斷的教育智慧來。

教師對那些給自己找麻煩的孩子也應要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裏,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孩子看得見,摸得着,時時感覺到。老師對這些孩子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孩子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温暖,從而樹起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學習陶行知“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獻身教育的品格、“愛滿天下”的高尚情懷,發揚“因為差,更要抓”“因為差,更要愛”的敬業精神。我們班有個孩子,脾氣大的嚇人。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鬧,要麼用手腳踢打別的孩子,要麼就把教室裏的玩具、貨架踢到在地。她喜歡的玩具一定要給她先玩,和同伴之間經常發生罵人、打架的事件。還經常威脅我們老師:“我要回家去了,我再也不讀這個幼兒園了”。對這樣的孩子,我們沒有對她另眼相看。而是給了她和別的孩子一樣的愛。對她經常給我們出的難題、招數,我們充分運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睡午覺時,我們坐在她的小牀邊,撫摩着他的額頭陪她睡。遊戲時大家都不肯跟她一起。我們就幫她找到小夥伴和她一起做遊戲。並且告訴她:只有和大家團結友愛了,不打人不罵人了,小朋友才會喜歡她。有一次中午午睡,睡到半中間,她開始胡攪蠻纏起來,一會説肚子疼,一會又説要吃糖,還要老師給他放錄音機聽故事,我告訴她現在小朋友睡着了放故事會把小朋友吵醒的,明天再聽。她就開始號啕起來,把一屋的小孩全給吵醒。我當時真的有些火。但我還是強壓怒火,把她抱在懷裏,並輕輕地拍打她的後背。最後,總算把她哄睡着了。

我想正如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的教育,教師把愛灑向學生自然也會收穫滿天下的愛,愛的付出與收穫是雙向的。愛是一種巨大的力量,教育是從愛裏產生出來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

愛的教育是我們最基本的教育原則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更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師愛能營造出和諧、温馨、親切的師生關係。在這種師生關係中,孩子不僅樂學,而且個性會得到充分發展,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這是創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礎。愛的教育確是一門深而活的學習問,愛的教育將是一本大書,讓我們每一個人學習陶行知,用愛的實踐寫下自己珍貴的而值得回味的一頁吧

成功可以給人帶來榮譽和喜悦,而挫折或許能給人更多的思考,往往孕育超凡的智慧。經過挫折的歷練,教育智慧才會生成,教育品質才會升值。可以説,每一個成功者都曾經過挫折的歷練,他們的腳下也曾經泥濘不堪,然而正是不堪的“泥濘”,才滑出了他們的智慧靈光、豐盈了他們的智慧之囊。教育智慧源於點滴的學習和深厚的積澱,源於教師對孩子的真愛!

智慧教育13

教育教學觀支配着教師的教教育教學的實踐活動,決定着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採取的態度和方法。由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轉化是現代的教育教學觀,現代教育教觀要求使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學生,着眼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即着眼於培養學生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能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所以説我們如何改變教育教學觀做有智慧的教育者是十分重要的。那麼在課堂中我們如何對學生進行有智慧的教育呢?

一、智慧的教育要善於理解和評價學生

教育的前提是理解,只有充分了解和理解學生的需要,教育才有針對性。不瞭解、不理解學生有時就容易出現“冤假錯案”。如:“遇到過個別學生不聽課的問題,我們該如何解決呢?其實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些學生感到教師所講的內容自己已經懂了,就沒有必要聽了,所以自己去主動探求別的知識。這類學生其實是很優秀的,我們沒有必要批評他。也有個別學生是因為聽不懂教師的課,乾脆不聽的,所以我們在課後應該及時摸清情況,對症下藥”。

二、智慧的教育要有教育機智

教育機智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的一種隨機應變的能力。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説:“不論教育工作者怎樣地研究了教育學理論,如果他缺乏教育機智,他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育實踐者”。這是因為,課堂教學是一個複雜的人與人之間的活動,它充滿着變化和問題。有位教育工作者對此有過生動的描述:課堂教學不是一潭死水,它應當像大海,永遠變幻,就是在寧靜的時候,也孕育着豐富多彩的波瀾。

是的,大海是富於變化的。課堂教學也莫不如此。

就像我們班裏的孩子一樣,參差不齊什麼樣子的都有,在我的'課堂中就有一名學生很與眾不同:他上課時經常是坐在那裏一動不動,我對他真是想盡一切辦法,他經常不帶學具,我就耐心的下課後多次提醒囑咐他,為了他能在課堂中動一動,我總是偷偷的幫他帶一套學具備用,上課時他要是沒帶我就拿出來讓他用,他的作品剛剛看出點眉目,我就及時表揚,起初效果不錯,他真開始動手了,好景不長,這招沒用了,他又開始了靜坐,當我問他的時候,他説我累着呢,或者説我不會,我想這孩子真不省心,怎麼辦?沒辦法我就手把手的教,他看到我這樣,很無奈的自己開始動手了,呵呵,我成功了。顯然我為他付出的比別的孩子多!但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就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三、智慧的教育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教育的起點,又是教育的結果。有些原本有興趣學習的學生,變得沒有興趣了!這跟老師課堂教學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很有關係的,所以我們要在課堂中充分調動每一個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才能夠讓每個孩子在課堂中都有所收穫。如:“我們班裏有個孩子,上課紀律很差,不光自己經常不完成作業,還在別人完成作業時給人家搗亂,可是説是個讓人很頭疼的孩子,但一個小發現,讓我覺得他在手工製作上是很有能力的,這個孩子很喜歡在課下,自己折點兒什麼、粘點兒什麼,效果還不錯,很多孩子願意圍着看和他一起玩。上課時,我就發揮他特長,把他叫到實投下為學生演示紙造型的製作步驟,作品剛一成型,我就帶領學生們及時給予鼓勵的掌聲,他可高興了,還説以後的演示都由他來做,而且以後他的課堂紀律好像也好多了。”這就是我們把學生的興趣用智慧的教育方法展現了出來,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説:“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是人類的智慧,是獨立思考着的精神。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就在於人能夠思維,進行創造性的思考與實踐”。所以作為現代的教師,我們就要做有智慧的教育者,才能夠順應時代的發展和需要。

智慧教育14

為加強“智慧教育”建設,深入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我就推進以“精準作業”為突破口開展課堂精準教學。

一、課前慎思

在準備《什麼是周長》這節課時,我碰到一個困惑我很久的問題:教材內容呈現的是三個板塊:①描邊線;②認識周長;③數週長,瞭解周長是有長有短的。但三年級部分學生對周長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這節課教師應該做什麼?怎麼做?

第一,我思考教什麼。

教周長的定義?教周長的測量?教周長的大小比較?那能撬動孩子主動學習的支點在哪裏?這節課能否讓學生感受周長?對於一些不規則的比較複雜的圖形,是否能“轉變”而巧求它們的周長呢?我想試一下。

第二,我思考怎麼教。

本節課周長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六年級算跑到的周長。如果從三年級開始就懼怕周長的知識點,六年級的內容將更加排斥。我更希望學生能把數學看作玩具,玩數學。

省教研員斯苗兒在講座中講到,課堂的三個環節是:①你説説,我説説,大家都來説一説;②你問問,我問問,大家都來問一問;③老師出一些好的題目診斷。所以這節課我要營造温暖、開放的學習環境,在玩中,在小組合作中理解周長。因此,“周長”這節課就基本成型了。

二、教學目標

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

用尺測法、繩測法測量圖形的周長。

能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

三、課上交流:讓課堂成為學生的主場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你知道什麼是周長嗎?你是怎樣理解周長這兩個字的?部分同學對周長有些瞭解,還有部分同學不是很瞭解。接下去,同學們翻開書本第45頁,找找看什麼是周長,並和你的同桌説説。

[環節説明]利用你?f説,我説説,大家都來説一説;你問問,我問問,大家都來問一問,初步感知“周長”

(二)形成感知

師:誰來説説?(圖形一週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怎樣才算一週?這樣算嗎?這樣呢?這樣呢?(師拿數學書演示)哪位同學上來演示一下一週?誰看清楚了,誰還想上來演示?

[問題步步深入,瞭解什麼是一週。]

師:剛才我們找的是數學書封面的一週,你們也能從自己身邊選一個物體,找找他的一週嗎?找到和自己的同桌説一説。

師:現在老師要把數學書封面的一週搬到黑板上,仔細觀察,數學書封面的一週是(長方形)。

師:長方形是由什麼組成的?(4條邊)也就是説,數學書封面一週其實就是數學書封面的4條邊線。

師:你能找找你剛才從身邊選的物體的邊線嗎?誰來説説?

師:我們剛才找的物體一個面的一週,其實就是它的邊線。

師:請同學們觀察數學書封面的一週。它是4條邊線組成。邊線是有長度的,邊線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所以,圖形一週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是指(圖形邊線的長度。)那數學書封面的周長要測量幾條邊?一定要4條邊嗎?

四、再次操作,加深感知

師:現在我們小組合作動手量一量這兩個圖形的周長。(小組彙報)

師:你表述的真清楚。而且學以致用,沒有測所有的邊,相同的邊只測一次。其他同學還有疑問嗎?

師:它的'周長又該怎麼測量呢?

課件出示:

師:先獨立思考,再和你的同桌説一説。聽清楚要求:

課件出示:

①可能有哪些測量方法?你們準備用哪種?

②選擇哪些測量工具?

③小組內如何分工合作?

(1)規則的→尺測法。

(2)不規則的→繩測法(化曲為直的方法在我們以後的學習中也經常用到)。

師:那你能用剛才這些方法測量出你剛才找的物體的周長嗎?把你的方法和測量的結果和你的同桌説一説。

五、總結

師:同學們真棒,通過這次課的學習,説一説你有什麼收穫?

[環節説明]通過對這節課的回顧,讓學生在總結中感悟數學學習,數學源於生活,感受數學學習的本質,培養數學理性精神。

課後反思:“什麼是周長”一課的教學,採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學習時間和空間。

1、聯繫生活實際學數學。從多角度讓學生建立“一週”的空間概念。培養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2、創設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廣闊空間,使其學得輕鬆愉悦,積極主動。

3、突出了過程與方法的指導。在引入“周長”這一概念時,沒有過早地給出什麼是周長,而是先了解學生對周長有多少了解,做到精準教學。

4、作業的設計,層層遞進。精準評估學生學習結果;精準運用學生的評估結果。

鄭毓信教授提出,數學課中我們所希望看到的是學生能養成一種新的精神,通過實施精準教學,及時診斷和反饋教學質量狀況,為教與學提供依據、指明方向不正是朝這個方向前進嗎?

智慧教育15

通過學習徐校長的《釋放你的教育智慧》,對書中很多例子、想法都深有感觸,我覺得對於顯得枯燥的日復一日的教學教育工作,免除或減少職業倦怠感,促進教師個人成長是很有幫助的。通過這本書,我進一步認識到:“靜下心來讀書,潛下心來育人”,“鼓勵冒尖與容忍落後”,“教育需要智慧”,“認真做事可以把事做對,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師而有德皆富人”,“上課絕不是簡單地把備好的課講給學生聽”,“如果我們養成了在研究狀態下工作的習慣,每天就會自覺寫一點教學隨筆”,“把常規工作做出新意”, “思維品質,影響你一生的幸福”,“感受學生的感受”,“教學就是教學生如何學”,“用平常心看學生的正常錯”,“把家長會開成表彰會”,“原諒比指責更有殺傷力”……其中對我觸動最大的有:

一、把常規工作做出新意。

這是徐校長在一次吃飯中對“碗”引發的對教育的思考,徐校長説:“將學生髮展的自主性、主動性放在突出位置,強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自主參與意識,提升學生綜合素養。但不管課程怎麼改革,學校大部分工作還是常規工作,怎樣把常規工作做出新意才是關鍵。”

對於“教師”這一職業來説,每天面對的都是在不斷成長中的個體差異明顯的學生,樂趣與無奈兼有,讓老師的工作充滿了活力。但更多的是每天重複着幾乎一成不變的教學與教育工作:在教學上,書本上的知識不變,即使進行教材的改版,也是“換湯不換藥”,教師的上課內容幾十年來幾乎沒怎麼改變的,每年重複着相同的工作,被戲稱為年年“炒冷飯”。在教育上,學生正常的犯錯,不外乎就是不交作業或未完成作業,上課開小差或搗亂,下課追逐打鬧,未能完成衞生清潔工作,亂丟垃圾,欺負同學或吵嘴打架,頂撞老師等,所以老師們都有或多或少的職業倦怠感,從而影響到工作甚至是身心的健康。

既然我們總是在不斷重複昨天的故事,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工作狀態無法改變,我們倒不如像徐校長説的“把常規工作做出新意”,多點讀書,多點鑽研教學教育思想與方法,研究優秀老師的教育敍事和教育案例,從而尋求教育智慧,改變自己的工作思路,換個角度思考問題,讓自己擁有更多的新思想、新理念、新創意,就如徐校長所舉的例子——把家長會開成表彰家長會,這對我們的工作是很有幫助的。家長會是家校溝通的重要紐帶,每學年舉行1——2次,是常規工作,如果作為班主任,平時就從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挖掘、積累素材,收集每個學生的優點,利用家長會的契機,大肆表揚學生,從而使枯燥的家長會變得生動活潑,有新意,有創意,從而將教師的'教育效果做足做大,這樣還能提升班主任的影響力。

二、養成在研究狀態下工作的習慣,每天就會自覺地寫一點教學隨筆。

徐校長認為,優秀的人之所以優秀,是因為他們將平時的靈感不斷積澱、不斷提升、不斷遷移,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思維品質。

作為教師,我發現在教學教育過程中是經常有“靈光一閃”的,但卻很少有人會拿筆記下來,我們總是找藉口“我很忙”,“我沒有時間”,“我寫不出來的”,“我的筆鈍了,不會寫了”,“沒什麼好寫的”等等。徐校長卻認為“君子出書,十年不晚”,“如果我們能堅持一天、一天地記載,一次、一次地修改,一年、一年地積累,到一定的時候騰一點時間整理、修改,就可以出一本書。”徐校長舉的例子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很平凡的國小語文老師徐良英,把她自己在平常的工作中所感悟出來的東西,一點、一點地講出來,一點、一點地寫下來,一年、一年地堅持積累,終於寫出了一本書《享受語文之美》。對於我來説,我覺得這個做法很觸動人心,我們不一定要出一本書,但最重要的是把“靈光一閃”的感悟寫下來,逐漸積累一筆屬於自己的無形的精神財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不斷地思考,我們會獲得很多的感悟,因此我們會擁有很多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我們就能不斷提升自己的水平和素養,我們就會更加深入地研究我們怎樣教,研究學生怎樣學,怎樣才能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這樣的話我們的教學教育工作會增色不少的。

在瞬息萬變的今天,學生的知識和見識也越來越豐富,我們教師需要不斷地學習,超越自我,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靜下心來讀書,潛下心來育人”, 處處留心皆學問,釋放自己的教育智慧,做一名對教育事業充滿熱情的教育工作者。

標籤: 教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jiaoyu/m0pr6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