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教育 >

教育走向生本的學習心得體會

教育走向生本的學習心得體會

在平日裏,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走向生本的學習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走向生本的學習心得體會

教育走向生本的學習心得體會1

在這一學期重讀《教育走向生本》的過程中,對其中的一些案例,一些理論有了不一樣的觀點,對於生本教育有了不一樣的體會。

一、對於教學的新認識

書中的一個例子,讓我對教學有了新的認識,“如果你告訴學生,3乘以5等於15,真不是教學。如果你説,3乘以5等於什麼?這就有一點是教學了。如果你有膽量説:‘3乘以5等於14’,那就更是教學了。這時候,打瞌睡的孩子睜開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學生也不玩了,然後他們就用各種方法,來論證等於15而不是14。”在平時的教學設計中我們更多的是會問諸如”3乘以5等於什麼“的問題,認為這樣就是教學,就是讓學生思考,就是學習新知的有效途徑,殊不知,這只是低層次的教學。

而説出諸如“3乘以5等於14“這樣的話才更吸引學生的注意,引起學生的興趣,才是更加接近教學。這段話讓我聯想到了講計算時的一個環節,這學期學習100以內的加減法,同學們因為馬虎總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比如看錯符號,對錯數位等等。在發現問題之初,我會把同學們犯得錯誤説出來,但是,收效甚微。之後,我換了一個方法,將算式和錯誤的結果寫在黑板上,大聲的念出來,當我把錯誤的得數念出來時,很多學生驚奇的.抬起頭仔細地看了一眼算式,爭先恐後地舉手,很着急的説,算錯了,得數應該是多少,並且説出了錯因在哪裏。每講完一個錯例都能聽到有同學小聲的説,”我也犯過這樣的錯誤“。終於同學們意識到了自己之前犯得錯誤,在糾錯之後的測驗中,同學們很明顯計算時更加的仔細了,正確率也比之前有所進步。

糾錯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思考的動力。當學生聽到與自己的認知相悖的理論時,就會用自己所學知識去研究,去尋找證據,證明理論的錯誤。這樣,就把“教”轉化為“導”,轉化為“學”了。原本在我們的習慣中的所謂的“教”消弭於無形了,當然,它在無形的狀態中存在着。書中的這一具體例子,幫助我們對於“教學”有了具體的印象。

二、教授知識不如訓練思維

書中提到,教師給兒童10就要使之得到100以至1000,讓兒童每天到校,都感到自己與昨天不一樣,每天都有新的東西,思想奔湧而出。而當他知道自己想的與人類想的一致時,當他知道人類想的同自己的有某種聯繫時,會多麼興奮,並對人類的智慧之美產生怎樣的讚歎。這段話與數學教學中要求教的不止是知識更是思維,是能力不謀而合。看到此處想到自己的經歷,上國小時,在沒有學習乘法與除法的關係的情況下,自己獨立地解出了求因數的問題。之後學習了相關知識時,發現自己的認知與書本的知識一致,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在對教學有了新的認識之後回顧這段經歷不難發現,之所以在沒有學習相關知識的基礎上能夠解出此類問題,是老師在課堂上對於乘除法的關係有了一定的思維鋪墊。

以後的教學中,我要重視思維的訓練,讓學生能夠有機會通過自己的發現學習新的定理,新的知識,相信當他自己找到規律,發現要學習的定理與自己所想一致時,對於學習的熱情會更加高漲,且知識的記憶更加深刻。

三、“感悟”也是原理

數學家迪厄多內説,“富有創造性的科學家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們對所研究的對象有活生生的構想和深刻的瞭解”。這樣構想與瞭解結合起來,就是所謂的直覺或感悟。要使得學生獲得更多的更有質量的感悟的一個條件,就是我們不要代替他們感悟,而要為他們的感悟創造條件。讀到感悟這部分時,我想到了教學解決問題這部分時,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是讀題,做題之前先讓學生讀懂題意,明白題目意思,只有在讀懂題意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後面的列式計算。比如,教學求“原來是多少”的問題時,先通過動畫,動作演示等方法,讓學生明白原來是指東西被拿走之前是多少,在理解這層意思後,學生才能正確的理解題意,列式計算。

生本教育體系充分相信學生的潛力,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力。“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相信“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兒童人人可以創新”“兒童潛能無限”,相信“兒童的獨立性”。

其重要思想,就是“借力”,“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依託學生資源來進行教育,而獲得事半功倍之效。對於如何“借力”,仍然還有很多的疑問,在以後學習,實踐中去尋找答案,尋找更多的方法。

教育走向生本的學習心得體會2

好書需要分享,閲讀豐富人生。拜讀了郭思樂教授《教育走向生本》一書,真是受益匪淺。生本教育既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教學模式。生本教育課堂,就應該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採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構成積極、歡樂、高效的課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是以生命為本,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通過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你教的學生取得了讓你滿意的成績,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還要看你有沒有讓你的學生體驗過你的教育給他帶來的無窮快樂,你為學生素質的提高做了什麼,你為學生今後的和諧發展提供了哪些幫助。

郭教授在書中提到:“學生是教學過程的終端,是教育的主體”。學習來自於兒童的天性,這是生本教育所強調的,兒童生來就是學習者。所以,在常態的教學中,我們首先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不能以自己的角度去統領學生的角度,以自己的思考去代替學生的思考,以自己的內心想法去揣度學生的內心想法,以自己德情感價值觀等同於學生的情感價值觀,這並不是以學生為本,甚至是背道而馳。有句話説的好,要想釣到魚,就要知道魚愛吃什麼?同理,要想學生學得好,就要知道學生愛怎樣學?這就強調高度尊重學生,營造快樂的學習氛圍讓孩子主動地去學習。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生本教育”就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老師僅僅是學生自主發展的指導者和引領者。以前在我們的課堂上,往往是老師們在口若懸河、喋喋不休的講個不停,學生們乾巴巴的坐在那裏聽,只是在聽老師講,而他本身並沒有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即便是老師在課堂上設計了“小組合作”環節,但也只是“蜻蜓點水”,幾分鐘而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想而知,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體性並沒有真正體現出來。“生本教育”要求教師放棄講解,而是拋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討論,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空間,讓孩子們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質疑,在合作、交流、質疑中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自己的實踐獲得的知識,他們特別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強,在這種氛圍中學習,孩子們很放鬆,他們得到了釋放,在課堂上很放的開,對學習更加有興趣了。

書中寫到“當鞋子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腳被忘記,也可以説是腳處於‘忘我'狀態,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腳,腳疼了,腳就被時時記起,就走得不好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相比之下,無我之境更勝一籌。今天,如同給腳提供合適的鞋,我們需要提供給兒童合適的教育,當教育適合兒童時,我們也就可以看到兒童忘記了自己是在學習,忘記了自己是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這時,人的內部自然起作用了,兒童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空前提高了。適合兒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們的教育,也如同這腳和鞋,我們需要無我之境的教育,讓學生忘記了自己是在課堂上,忘記了自己在學習,甚至忘記了自我,學以忘憂,徹底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效學習。我們中國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講究中庸。這也我們國人所謂的中庸思想。何謂中庸,恰到好處。生本教育就是所謂適合兒童的教育,恰到好處的教育。如果讓學生進行忘我的學習,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這將是一種何等的高效率學習?可以這樣説,生本教育的就是讓學生學得好,是幫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同時也幫老師提供一種恰當的教育方式。這就有點道家思想的味道。道家提倡“我無為而民自化”,對於我們教育者來説就是“我無為而生自育”。那麼何謂無為呢?《道德經》中指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説白了無為就是無不為。這就是卻道是平常,卻又極富哲理。

花朵能盛開,是因為它處在合適的周圍環境中,它根本不必關顧自己,它的能量沒有被別的目標所揮霍和渙散。其實,在課堂上我們的學生得到充溢的生命狀態的自然、活力和喜樂,這就足夠了。他們就不必去思考自己:我是否被人們認可,是否會被人説好話或壞話,我將得到多少分,我怎樣才能得到這個分數,我處在何種位置等等。他們不必把情感與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將會全心沉浸於所面對的.學習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級,走向純潔和透闢。在心理學上,這種“忘我”的狀態就是“注意”,高度的注意就是忘我。在忘我的時刻,兒童的能量就不會被其他的東西,包括大人們的説教、煩人的競爭所消耗,甚至出現投入的着迷的境界。

書中還提到“對學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質和基本原則,其關鍵是從內部和外部去了解孩子。”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兒童的天性是愛玩的,是好動的,是活潑的,是活動的,也是創造的。這就要求我們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精心組織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把枯燥乏味的知識轉化為學生樂於學習探究的活動,使學生自主的學習,快樂的學習。“快樂的感受是人更好學習的情感基礎。快樂的日子使人聰明,使人產生心理的興奮和生理的活躍。在興奮中,他會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和最好的學習效果。”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説:“快樂的感受是人更好學習的情感基礎。快樂的日子使人聰明,使人產生心理的興奮和生理的活躍。在興奮中,他會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和最好的學習效果。”通過學習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對我們的課堂改革確實有很好的指導作用。當今社會日新月異,教育改革已成為時代教育的主題。及時的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投身到教育改革中來,我們的教育才有出路。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繼續學習生本教育理念,將生本教育深入開展下去。真正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引導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在反覆驗證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快樂的成長。使他們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自己也要學着做一個魅力老師,從而讓自己的課堂更加有魅力!

教育走向生本的學習心得體會3

這是一本有意義的書,這是向師本教育一次有力的出擊,它把學生看作是學習的主人,而不是説教的對象,它建立了先進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從價值觀、倫理觀、行為觀幾個方面闡述了生本的新生態教育,給了我深深的啟迪。下面就結合我的一些粗淺的認識談談我的思考與問題。

一、讓教學中含有生本教育的理念

我曾對我的物理課提出了三個希望:我希望我的物理教學是一種活動的教學,演繹出最美的探究歷程;我希望我的物理教學是一種求真的教學,讓真理在學生的探究中獲得;我希望我的物理教學是一種快樂的教學,讓學生在輕鬆愉悦中掌握科學。因此我自認為我的教學理念中也應該含有點生本教育的理念,然而理念只是意識層面上的東西,在實踐中能否落實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回顧我的課堂,總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有時為了趕課時,把該學生的實驗變成了演示實驗;有時應該讓學生好好討論的地方,我卻匆匆帶過;有時應該讓學生動手製作的實驗探究,卻因為學生有些困難而輕易地放棄;有時因為實驗教學器材準備的困難而放棄了讓學生動手體驗的機會……,細細想來,問題真得挺多。雖然其中有部分客觀的原因,如教材的課時多,配套實驗器材的不到位等等,但從主觀上看,還是由自己的懶惰情緒造成的,因此如何改善我的教學,讓每節課煥發出生本的教育理念應是我不斷思考的地方。

二、設法讓生本教育在物理課堂裏綻放

生本教育體系的方法論中,提及了先做後學、先會後學、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等生本的教育方法,它為我的課堂教學提供了明確的思路。物理教學中的精髓是實驗教學,是“做”的範疇,如果只讓學生學而不做,是無濟於事的',也是不合理的。因此如何讓生本教育在我的課堂裏綻放,唯一的方法是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的過程中來“以學定教”完成教師的使命。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生本教育中的“教”比師本教育中的“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建立在教師高度尊重學生、充分了解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基礎上,如果空泛地提“以學定教”、“以學論教”這是對生本教育的誤解。因此結合“‘六模塊’建構式”課堂教學模式,我設想我的生本物理課堂應該是:以學生課前自學為基礎,以學生自主探究為核心,以討論交流來把“教”融入於學的一種平等和諧的教學場景。改“在書本中學物理”為“在生活中體驗、感悟物理,在教學中精選活動內容和組織形式,從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出發,遵循學生探究規律,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設計出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又有利於探究的活動,幫助學生探究,以求學生有最大收穫和發展。

三、正確對待課堂教育中不和諧的音符

對學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質和基本原則,我平常對學生應該是比較尊重和友愛的,但由於物理學科中的部分內容對國中這個年齡段學生的思維來説,理解起來的確有點難度,加之物理學科內容多、課時少的影響,有些學生對物理課的學習認識產生了偏差,在課堂上表現出了一些消極、散漫,甚至影響到同學學習的不良現象,某種意義上來説,我的尊重和友愛成了他們不和諧的音符的“温牀”,如何在不變“温牀”為“冰牀”的前提下,能夠讓“温牀”飄出和諧的音符,這又是擺在我面前的一道難題,我唯有從教學中尋找突破口,發現他們感興趣的興奮點,讓他們愛上物理學習。

總之,我覺得,在“新課程標準”中有關“自主、探究性的學習”就與教育走向生本相類似,“‘六模塊’建構式”課堂教學模式也更體現了教育走向生本的思想。同時,“‘六模塊’建構式”課堂教學模式更加細化,更有層次感,便於課堂操作。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就不在是“傳道,授業,解惑者”,而是學習中的“參與者,組織者,聆聽者”。

通過學習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對我們的課堂改革確實有很好的指導作用。當今社會日新月異,教育改革已成為時代教育的主題。及時的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投身到教育改革中來,我們的教育才有出路,才會彰顯其獨特的人文魅力。

教育走向生本的學習心得體會4

全書貫穿了“在教育中我們必須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的新理念。觀點新穎,論述獨到,內容豐富,是一部哲理性強而又生動活波的學術專著。

教育家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下了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閒暇,快樂極堅實的進步”。

我們需要為學生設計一種以學生好學為中心的'教育體系,整個教學的目的和教學過程的終端,是學生的主動發展,而不是教師善於教。

美國教育崇尚創造性,不注重對兒童的規定和限制,特別是不重視作為社會的或規範那樣一些工具性知識;我國的傳統教育崇尚循序漸進,強調對兒童的規範,不注重兒童天性的發揮。

我們要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而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兒童。

我們的任務是,創造生機勃勃的課堂,建立使人迴歸自然的教育。

教學方式“自然的,也是最好的,自然的,也是最美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jiaoyu/mydy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