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教育 >

《好的教育》讀後感

《好的教育》讀後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好的教育》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好的教育》讀後感

《好的教育》讀後感1

我懷着一種敬畏的心理翻開肖川教授的《好教育 好人生》這本書,總覺得這些學者他們站在了理論的高度,這種高度是我需要仰望的。

果不其然,書中肖川教授以極其專業的語言解釋了教育的眾多意藴,有些句子,往往讀一遍是不夠的,需要再回讀幾遍,聯繫自己的生活經歷然後突然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在《打造教育的親和力》看到這樣一段話:教育的親和力,就是學校對於教師和學生的吸引力,更多地體現在能夠帶給教師和學生安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校園生活之中。從對學生的教育過程而言,就是春風化雨,就是浸潤心田,就是循循善誘,就是用充滿真摯情感的`語言描述、解釋和預言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就是耐心地等待,對學生毫不吝嗇我們充滿鼓勵的語言和信任的目光,永遠不表現出失望和嫌惡。最後這句話一下子撞擊了我的心,好像為我這段時間的煩悶指明瞭一條道路。

最近一段時間,我班有位學生小威情緒反常,不僅課上不認真聽講,拖拉作業,而且充滿了牴觸情緒,對家長不滿,對老師不滿,對同學不滿。每當一佈置課堂作業,就拉着個臉,有氣無力地趴在桌上,不肯寫作業,不肯吃飯。就像一個炸藥包,一點就炸,還會把火氣發到其他同學身上。每一位任課老師都好言好語地勸説他,我也多次跟他談心,作為一名學生,學習是他的任務,就像父母要上班,老師要上課,這是不能逃避的。學習就不可避免要做作業,作業越做就會越少,像他一樣只會唉聲歎氣卻又不動手做一做,作業怎麼會少呢?但效果甚微。我也經常跟家長聯繫,但家長也拿他沒轍,還因為擔心他的人身安全而不敢嚴加管教。慢慢地,作業交不起,課上不聽做小動作,考試時不動筆語文竟然考了兩次四十幾分。起先我是耐心教育,教育了無動於衷經常衝他發火,自己不舒服,他更加牴觸。後來我索性放棄他了,我想,父母都把責任推給學校了,我為什麼要這樣傷害自己的身體呢?所以,我叮囑班中同學離他遠一些,不要與他衝突,課上也對他做小動作的行為視若無睹。我在心中安慰自己:快了,還有一個多月就把他送到五年級去了,到時我就不用再看到他了。

他就是我的一個教育難題,而我面對這個教育難題的時候是採取了躲避的策略。而今天看到了肖川教授的這段話,“教育的親和力就是耐心地等待,對學生毫不吝嗇我們充滿鼓勵的語言和信任的目光,永遠不表現出失望和嫌惡。”聯繫自己這段時間的做法,我耐心等待他了嗎?我對他毫不吝嗇充滿鼓勵的語言和信任的目光了嗎?我對他不表現出失望和嫌惡了嗎?沒有,我沒有做到,我看到他就一肚子氣,我的目光都是越過他的,在語言上也是諷刺挖苦,極力批評。反思自己的行為,我感到汗顏。這一個個字敲打在了我的心上,也印在了我的心裏。

肖川教授還寫到:教師身上最寶貴、最值得讚美的品質就是理解學生,一個人成年後回想過去的學生時代,會欣賞那些善於管理自己情緒、善於對學生給予移情性理解的優秀教師,更會對那些觸動過他們心靈的教師心懷感激。

我想:我還要努力,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名善於管理自己情緒的老師,努力讓自己成為學生眼中欣賞他們的老師,努力讓自己能留在學生的記憶裏。

《好的教育》讀後感2

九月份的共讀是《好的教育》,其實原本我對這種題目的書是有偏見的——空談理論的既視感,我甚至看到書目的時候想拿每一個學生心中好的教育去迴應這種看似要定義教育標準的書。但萬萬沒想到,有一天,我需要用書中的話去迴應我的孩子們。

兵荒馬亂的開學季,因為跟學生聊收心,學生霸氣質疑:“分個宿舍都要考慮成績分佈,我們的國中生活就只有成績嗎?”當時剛開始讀,我選了書中的話迴應孩子:“不談升學率是沒有今天的,但是隻談升學率,我們民族會失去明天;不談升學率是沒有地位的,但只談升學率我們的教育就沒有品位;不談升學率走不動,但是隻談升學率,我們的教育就走不遠。”

我很喜歡十一學校的那一句“不唯大學聯考贏得大學聯考”。好的教育要在成長與成績之間找到一個平衡。我們一直在教育裏走向更好,教育需從極端的、野蠻的“分”的.苦拼“死揪”中走出來,朝着人的、健康的、和諧全面發展的前方走。我們丟不掉分數,沒有智育的教育不算完整的教育。可是很漫長的一段時間我們陷入了智育的盲區裏,不可自拔。

我們的教育裏應該有孩子,“如果我是孩子,如果這是我的孩子”。學校教育是以最有價值的內容、以道德的方式展開的活動和過程。這種道德的方式,就是讓受教育者尊嚴地生活在教室裏和校園裏。讓受教育者有“尊嚴”,教育者就得站在他們的立場上保護他們,關照他們,引領他們。而不是站在對立面嘲諷他們,針對他們。

好的教育應該是全面發展的。通過課堂教學去豐盈智育的形態,我們需要研究將課程標準提出的“核心素養”,呈現於每一學期的“課程綱要”,分解出每節課“教學目標”,體現於“評價設計”,落實到“教學環節”,反饋在“作業設計”,甚至實現作業的作品化,如果這都可以實現,智育本身也很有趣。全面發展就不再需要犧牲智育。

好的教育裏有那個具體的孩子,因為如果只有分數的量化,那就容易忽略掉一部分人,比如平均分,有多少孩子剛好是那個平均分呢?學校的排名和升學率裏是大多數人,那麼那個被落下的孩子該何去何從呢?她們有沒有被看到呢?

好的教育裏應該是全員育人的。

有一次我們有個家長質疑説“學校是不是考得很差,我怎麼看這幾個都考得不如我們隔壁學校?”當被告知學校考得還不錯的時候,家長説“學校考得好,和我有什麼關係呢?我的孩子又沒有考好。”

這句話,我內心一直都記得,這話是沒有問題的,教育考量學校看大多數,可是家長關注的只有那一個啊。我們的課程應該有一定的個性化的,我們要想辦法關注到那些內動力沒那麼足的孩子。我們在小班化的基礎上開設相關的培優與補弱的課程,我們“通過這樣的課程,我們希望學生能夠從為分數而學轉向為愛好而學。”當分數不能成為動力的時候,她們可以找到興趣作為動力。

好的教育有很多種定義,我想我們班學生每個人都能給出一條想要的好的教育。甚至最近在開學季的兵荒馬亂裏,因為學習態度的養成,被扣上了“關注成績”的帽子,我説作為一個老師我從來沒有説過成績不重要,我們如何獲得成績的一樣重要。

成績與成長的平衡,集體與個性的協調,是我現在最想要的好的教育。

我們讀到《好的教育》,心裏也要奔着好的教育,奮力向前。

《好的教育》讀後感3

很高興,寒假前學校配發了這麼一本的好書。拿到這本書,真想一口氣讀完。但因裏面值得研究的知識太多,不得不細嚼慢嚥。真是一本值得老師認真學習的好書。

本書以教育哲學的思考介入當下學校教育,從如何激發學生對美好事物的欲求這點着手,展開了對學校教育的各個基本因素,主要包括教育、學生、教師、教學、學校和校長六個關鍵詞的哲學解讀,闡發學校教育理念,進而展現好的學校教育的圖景。

該書序中説,真正的教育乃是深入我們心靈的、長久地留存在我們記憶中,並且催人向善的事物。我認為,真正的教育應是“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是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的教育,但在我們的班級制授課的教育體制下,又是很難針對每一個學生個體的,我們教師應該在日常教學中努力去解決這對矛盾。

給我體會最深是第二章節,使學生成為向學的生命。幸福的根本在於擁有豐富的內心生活。理想的學生的.基本狀態:

1、開闊的視野,

2、充分的鍛鍊(培養個人的才能,發掘自我潛能,培育個性,養成腳踏實地的作風。我覺得還可以添加:培養意志力、在身體的運用當中瞭解自己、獲得揮灑體力的甜蜜感),

3、相互的激勵。

始終在學習中,在活潑的成長的狀態之中(湧動着的活生生的精氣神)。比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激活學生向學的生命。

那作為老師,我們如何喚起學生的向學之心呢?我覺得學校正是因為有了學生,學校變成了一所生動的學校,讓一堆房子變成了活生生的,富於朝氣的教育空間。讓學生成為向學的生命,主要提出學校的教育不止是對學生進行知識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讓學生生氣勃勃,永遠都處於一種積極的生命狀態。學校教育的好壞不止是看學習成績的好壞,更重要的是看培養出的孩子是否朝氣蓬勃。如若你讓孩子學,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沒有發自內心的自主學習,那麼孩子的學習也是疲憊的,老師的教也是徒勞的。

向學之心的喚起首先需要學生的自我肯定,積極的自我認同,只有這樣,學生才可能調動自我潛能朝向學習。話又説回來,我們還是要用賞識的辦法來教育學生,讓學生先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然後才能向學,樂學。學生是活生生的主動發展的個體,因此學生的向學之心還得需要學生的個人興趣。這就需要我們老師也要有向學之心,自己先學習,不斷的去學習,才能給學生更新鮮的知識,讓學生產生極大的興趣。

其次作為老師還要在課堂上不斷的摸索,仔細的備課,認真的上好每一節課,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機會,引導他們找到學習的門徑,讓學生對這節課發自內心的想聽,體驗學習的快樂,同時也收穫學習的成功。當學生告訴我學習的狀態越來越好,能享受學習,並投入地學習,人也變得越來越陽光,越來越自信,我意識到理想的教育狀態可以成為現實,我知道老師的教育觀深深影響並改變了學生。

這就要求我,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也要成為引導學生向學的這麼一位教師,這樣老師教起來輕鬆,學生學起來也輕鬆。讓學生有一個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面對生命、面對人生。成為向學的生命!

《好的教育》讀後感4

《好教育好人生》是肖川教授的一篇隨筆,表達他對教育理想的熱切追求,對人類不滅良知的深沉呼喚,對人生當有境界的祈望與希冀。用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為自由社會培養人”,成為本文的主線和靈魂,字裏行間彰顯出作者力圖用熱忱與真情去點燃希望之火,用生命去守護正義與光明的良苦用心。

這是一篇教育隨筆,就像作者説的那樣“隨筆,沒有居高臨下的霸氣,沒有正襟危坐的儼然,沒有煞有介事的虛假,沒有耳提面命的煩悶。像朋友之間的抵膝而談,不求全面,不求”客觀“,不求嚴謹,甚至也不求立論的”公允“、命題的”科學“;只求遣一己之意趣,痛快淋漓地嬉笑怒罵。”

好教育不僅要教學生知識、技能,還要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要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好人生並不是有金錢和權利,而是有健康的體魄,明確的目標追求,和諧的人際關係,豐富的內心生活和寬廣的'活動舞台。

孟子主張“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主張“人之初,性本惡”。而他們的學説都重視一點就是教育,好教育可以使人由惡變善,壞的教育可以使人由善變惡。好教育引導人們求真向善臻美,引導人生向自由與光明的境界緩緩飛昇;而壞教育,平庸、貧乏的教育,充斥着對人的尊嚴的褻瀆和人性禁錮的教育,只能使人變得低俗無趣、眼光短淺、心胸狹窄、猥瑣自私、昏聵無能。

教育即解放,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啟蒙,而不是宣傳和灌輸;是平等對話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豐富認識,而不是統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極防範。教育就是服務,對於社會上出現“教育消費”,我感到很心酸,人們發錢去接受教育,表明人們對教育的需要,但一些學校為了生存和發展去出賣教育,我則認為不應該!學校招收到學生,卻不好好地教育,每天都在想着多招些學生,多收一些學費,而並不把重點放在如何搞好教育上面,如何對學生負責,如何給學生一個好的人生!捷克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就曾指出:“有人説,人是一個‘可教的動物’,這是一個不壞的定義,實際上,只有受過一種合適的教育之後,人才能成為一個人。”可見人是需要教育的,教育也是對人的成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人要經過教育,才能夠完善自己,才能夠懂得生存。教育也是一種文化行為,甚至有很多學生不知道為什麼要上學,就稀裏糊塗的到裏了大學,“金榜題名”已經不知不覺深深地烙在人們的心理,上學接受教育已經形成一種文化。

然而,好的教育是有方向和目標的,教育的方向和目標是教育活動的核心。教師對學生的成長負有道義上的責任:學生是具有極大可塑性的個體,他們最需要受教育也最好受教育;教師相對於學生而言是聞道在先,教師在學校裏肩負着幫助學生增加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和追求成功的責任。尊重學生的自由意志和獨立人格不僅是真正教育的條件,而且是教育本身的內在規定性。

教育是學生精神的喚醒、潛能的顯發、內心的敞亮、主體性的弘揚與獨特性的彰顯的過程!

《好的教育》讀後感5

高爾基先生曾説過:書籍人類進步的階梯。當細細品味這句話的時候,感觸頗深。在我看來,書籍不僅僅是一本書,而是一種資源,是前人的寶貴經驗總結,是人們能夠不斷髮展、進步的橋樑。

我們的生活是有侷限性的,我們不可能把人世間的酸甜苦辣都嚐個遍,更不可能對所有領域進行深入探討、研究,最終得出科學的理論,畢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這樣一來,書籍對於我們來説就顯得更加重要了,尤其是對於我們這些站在教師崗位的人來説。殊不知,一位教師的成長需要時間的沉澱,而這個過程是漫長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另一個途徑來豐富我們的`理論知識,那就閲讀書籍,在閲讀過程中,充分吸收前人的理論精華,進而指導自己的教學工作,從而幫助自己更好、更快的成長。

這個暑假對於我來説是忙碌而又充實的,在完成暑假任務的同時,也掏出不少時間細細品讀了《好教育,好人生》這本書。作為新教師的我,相比之下,無論是從教學經驗還是方法理論都不如其他教師。教師的成長離不開學習。學習不僅是教師豐厚文化底藴,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的重要途徑;而在閲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找到了作為年輕教師的成長策略:

一是大量閲讀,仔細咀嚼。讀書、讀書、再讀書!――這是教師的教育素養這個品質要求的。讀書的過程就是與世界進行交往的過程,一個從狹隘走向廣闊的過程,它有利於提高人的精神品味,培養教師的

讀書人的氣質。現在大多的教師的閲讀量太少,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比如工作量太大,心理壓力太大,沒有時間也沒有心境去閲讀。但缺乏閲讀習慣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二是深人探索,自覺反思。在實際工作中,你總會發現一些問題,一些現象,你可以有意識地去做一些探索;自覺地實踐一些先進的教育思想,並不斷地自我反思。要養成及時總結的習慣,及時捕捉你所聽到的、看到的、讀到的有價值的現象和表達。古人講,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萬丈高樓平地起。積累是十分重要的。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成功一定有方法,失敗一定有原因。及時總結自己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並上升到理性的認識,我們就獲得了成長。“教師成長的策略”可以説是我個人經驗的一個總結,這個總結不是一天形成的,它有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也遠未完結。

第四,團趴合作,真誠交流。一個學校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團隊。團隊成員之間的精誠合作,互相真誠的分享和交流,對於彼此的成長,有着十分重要的、巨大的價值。真誠的交流所導致的思想的碰撞和交鋒,會使得我們對問題認識更加全面和深人,會使一些主題和思想在我們的心中深深地紮根。通過在團隊的分享和交流,我們的認識深化了,我們的內心豐富了。有分享和交流的內在需要,是教育力量的重要源泉,這也是教育的倦怠感產生的真正根源。

廣泛閲讀,仔細咀嚼;深入探索,自覺反思;及時總結,着力提升;團隊合作,真誠交流;有了前進的明燈,加上日後自己的踐行,相信可以為自己的精彩教育買下伏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jiaoyu/v99rn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