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考試 >

【實用】考試總結作文四篇

【實用】考試總結作文四篇

總結就是把一個時段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結,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讓我們來為自己寫一份總結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總結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考試總結作文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考試總結作文四篇

考試總結作文 篇1

九年級語文期末考試作文總結

本次語文考試的作文題目是“那一刻,我們 ”。這是教研員 武老師經過認真揣摩09年天津市會考作文趨勢後精心選擇安排的一個作文題目。眾所周知,09年天津市會考作文要加強對學生審題能力的考查,而武老師選擇安排的“那一刻,我們 ”這個作文題也恰恰突出了對學生審題能力的考查。

由“我”到“我們”只是多了一個字,看似變化不大,實則難度陡然增加,尤其是因為這是第一次寫這樣的題目(以前多少年來我們主要寫的是“我”)。學生寫作的難度增大了,教師閲卷的難度也增大了。我們都知道,只有教師對作文題目的把握和學生對作文題目的把握水平相當,甚至超越學生,教師才有可能相對輕鬆自如,坦然公正地對學生的作文做出評判。但是就這樣一個題目,如果第一次呈現給我們教師,教師如果不好好備備課,恐怕也難以全面、準確、深刻地給進行學生講解和指導。但是我們所有的老師和學生一樣在考試之前都不知道作文題目,這就出現了一個挑戰,十幾位老師的智慧能不能覆蓋、超越全區兩千八百多名九年級學生的思維。在一天半的閲卷過程中我們認真聆聽武老師的指導意見,反覆研討對作文的把握尺度和評分標準,不斷交流各種新出現的問題,本着“既要愛惜人才,又要為學生前途着想”的原則,艱難地完成了這一工作。不盡人意的地方也許是有的,實際上歷次作文考試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這樣的問題,我們一直在想辦法解決它,今後還應繼續想辦法把它解決地更好。因為這一問題關係到教師作文教學和學生作文寫作的動力和導向。

考試雖然結束,但教學仍在繼續。“那一刻,我們 ”這個作文,我們絕對有必要重新指導學生認真審題,修改完善。所以,下面我先講講如何理解、把握這個作文題,這也是全體作文閲卷老師經過思考、交流、討論達成的共識。 “我們”是題目中的第一關鍵詞。這個代詞,要求文章表現包括“我”在內的一個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組成的羣體的生活感受,文章須採取第一人稱的寫法。羣體中所包括的這個“我”嚴格來説就應該是作者自己,就本次考試來説作文中所包括的這個“我”給人的感覺應該是與考生現在的身份(天津市紅橋區某中學距離20xx年會考還有不到六個月時間的一名九年級學生)能理解得通,否則就會給人胡編亂造的感覺。像有的學生在作文中寫到九年級生活,説“課間我們走出教室跑到山上,到操場玩??”。閲卷老師就給寫了批語“操場設在山上嗎?”這是空間理解不通;像有的學生寫“那一刻,我們畢業了”,回顧國中畢業時的情景,一看就是死搬別人的東西,時間理解不通。這裏有三點補充:一、雖説強調作文中包括的這個“我”要與考生現在的身份理解得通,但是要是在會考中也沒必要讓人把“紅橋區”這一身份因素讓人理解出來;二、“理解得通”不是説作文中包括的那個“我”一定要完全和現在的自己一樣,因為還有“那一刻”這個限定語,既然是“那一刻”,作文中包括的這個“我”可以還沒上國中,也可以不在天津市紅橋區(要求或倡導國中生寫真人真事,但我們都知道,沒有哪個老師在閲卷中給派出所打電話查問過有無其人其事,只要符合邏輯規律、人之常情,事之常理,看上去是真的就可以);三、有的作文中包括的這個“我”不是自己也沒有絕對地算不扣題,像有的學生把“我”假象成“沙塵暴”這個羣體中的一員,有的學生把“我”寫成是“一片樹葉”,有的學生把“我”寫成是“一滴海水”從文學的角度理解還是可以的,扣不扣

題主要是看寫的是“我們”還是“我”。當然有的老師會認為作文中包括的這個“我”如果不是自己就有點擦邊,所以個別學生喜歡這樣寫,也能寫好,不必反對,但不宜在班內提倡。

下面説説如何理解把握“我們”。我們可以是特指,也可以是泛指。所謂特指就是“我們”等於“我”加“你”或“我”加“他”或“我”加“你”再加“他”,即作文中不僅要記敍描寫“我”的言行表現,還要記敍描寫別人的言行表現。幾個人的言行表現要麼形成一種互動,要麼具有共同的特徵。

先説幾個人的言行表現怎麼形成一種互動。像有的學生寫“那一刻,我們手牽手”,在最後寫到,“我走過去,拉住他的手説:‘我們永遠都是最好的朋友’”這樣就沒有表現出互動,因而“我們”也沒得到落實。如果寫成“我走過去,拉住他的手説:‘我們永遠都是最好的朋友。’他抬起頭用閃着淚花的眼眸看了看我,緊緊地握住了我的手??”這樣就好一些了。還有像“那一刻,我們緊緊擁抱”“那一刻,我們彼此理解了”??這樣的作文,因為“我們”只包括兩個人,所以都格外強調互動。互動的前提一般是在同一時空下才可以進行,但是不完全具備這個條件有時也可以。如,通過打電話,發短信,網絡聊天等手段也能實現不在同一空間下的互動。互動強調的是一種“我有來言,你有去語”“我投之以桃,你報之以李”。即便連這個條件也不具備,依然能寫,因為互動除了可以理解為言語、行為上的呼應,還可以理解為心靈和思想的融合、情感體驗的分享。像有的學生寫“那一刻,我們在一起”,寫的是自己和汶川地震中被困在廢墟中的一個女孩。他沒寫好,因為他既沒寫出言語、行為上的呼應,也沒寫好心靈思想的融合、情感體驗的分享。但是如果他能借助電視直播這個“我”“你”聯繫點用鏡頭對照的方式一面描述“你”被困在

廢墟中的情景,一面描述“我”看到每一情景時的對應反應,再加以想象也能給人互動的感覺。如“你在痛苦地呻吟,我在緊張地喘息;斷落的水泥板壓斷了你的腿,卻分明從我的心中流出血;你急切地想求得生存,我焦急地想着怎麼才能救你;救援隊員到來了,你的臉上綻出了笑容,我的心情也隨之平靜下來??”最後再能從“你的遭遇就是我的遭遇,你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你的希望就是我的希望,我們的心在那一刻緊連在一起,我們永遠在一起”來總結一下,也能成為一篇不錯的作文。也有寫好的例子,像我們印的例文“那一刻,我們溝通於墨香之中”就是藉助歷史書或文學作品,實現了和不在同一時空下的幾位古人的互動,這種互動就是典型的心靈思想的融合、情感體驗的分享。所以,無論如何,要寫好我們,“我”和別人之間一定要有個聯繫點。 再説幾個人的言行表現怎麼具有共同的特徵。這樣寫相對要好操作一些,一般來説可以採用“‘我’怎樣,a怎樣,b怎樣,c怎樣”的形式,或者,“有的怎樣,有的怎樣”這樣的表達思路。看似“我們”的言行各不一樣,但卻具有共同的特徵。這個共同的特徵就是題目後面補充的內容,或者能被題目後邊補充的內容統攝起來。比較典型的,像我們在閲卷中讀到的一篇《那一刻,我們沸騰了》。

剛才説的是從特指的角度如何理解、把握“我們”,下面説説如何從泛指的角度如何理解、把握“我們”。所謂泛指,就是説“我們”中除了“我”身份特徵明確,其他人都不太明確,也不在行文中交代,只是用“我們”來表述,但是讀者能知道這個“我們”説的是“中國人”或者“同齡人”,或者“同班學生”等等。從泛指的角度寫“我們”,選材上強調選擇眾所周知,人人都有感觸的事例、情節。如“抗震救災”“北京奧運”“社會普遍現象”“同齡人都

有的遭遇”,“同班人都經歷的事情”等等。從泛指的角度寫“我們” 相對來説好套用原來寫“我”的一些素材。但是要善於變化。比如原來寫過的片段是某一羣體共有的經歷感受,現在把文中的“我”變成“我們”就可以了,如原來是“每天早上,媽媽都會來喊我起牀??”,可以變為“每天早上,我們的媽媽都會來喊我們起牀??”;如果原來寫過的片段是針對我個人的,要改變表述句式、內容,使其能反映某一羣體共有的經歷感受,如“失落時一句關心的話語,得意時一句善意的提醒,運動會上一條擰乾的毛巾,考試場上一塊小小的橡皮,甚至有時,只是彼此一抹心有靈犀的眼神??”這樣的句式和內容用來寫我們就比較妥當。

“那一刻”是題目中的第二個關鍵詞。限定了時間和情境,但可以寫多個那一刻,所以“三個片段”“若干個排比鏡頭”這些方式依然可用。可以以小見大、小題大作,如以“我們”關注四川地震災區為內容——“那一刻,我們在一起”“那一刻,我們手牽手”;如以“我們”用實際行動關注北京奧運會為內容——“那一刻,我們在歡呼”“那一刻,我們哭了”。這樣,寫作內容具有時代感,大氣不俗。但這兩個素材都有點“過時”了,可以引導學生看看《時事政治》,新近有什麼發生的事可寫。此外,還可寫凡人小事,如“我們”共同面對困難、承擔任務,“我們”共同探索、分享成功。或者讓學生想想有沒有一篇課文或文章、一節班會課、一次老師的'教誨、一首歌、一幅圖片、一個情景??讓“我們”產生過表現不同而實質共同的東西?——“那一刻,我們低下了頭” “那一刻,我們笑了” “那一刻,我們沉默了” “那一刻,我們長大了” 。

考試總結作文 篇2

期會考試已經過去了,我和全家人做一個總結。

我的語文是97點5,數學是90,總分是187點5,爺爺姑姑給我的語文打分可以,數學是良好,我給我的分數做一個總結數學不是很好,所以我以後還要努力學習爭取考上雙百分,絕不辜負老師和家 長地希望,為期末考試打下良好的基礎。

考試總結作文 篇3

那天下午,專心致志寫着數學試題的我被一張微微泛黃,有着細小褶皺的試卷所打破,鮮紅的數字映入眼簾,赫然地寫着那本不屬於我的分數,自恃才高的我憤然地將那張泛着黃的試卷揉作一團往垃圾桶內扔去,就在這時同桌竟一把搶了過來,舒展開那張早已不成樣子的試卷,指着上面的名字讓我看,啊!原來這不是我的試卷吶,對不起,對不起。

心中略過一絲不安,我的成績會是如何呢?忐忑,坐立難安,稍做調整心態後還是釋然了。

當試卷發下的那刻,雖覺得已在意料之中了,但不禁還是有些愕然。

望着周圍的同學們有説有笑,彷彿他們都考得很不錯,而我?只是桌子上擺了一張試卷,原因也無非是我不知那天的考試,錯過了便錯過了,沒事。即使沒考我也知道自己水平,至於總結嘛?可以説我每天都在總結,總 結今天學習了什麼,今天沒學習什麼,明天該學習什麼........諸如此類。

至於目標,那是一成不變的東西。望着遙不可及的目標,只有望之興歎了,努力又有什麼用?做的這些還不是白努力,對於學習是需要規劃與總結的,沒有這些而去盲目的努力根本什麼都不是,對於學習我曾規劃過不知多少次,但結果可想而知,這就像是在做試驗,我也不知道究竟哪種方法適合我,於是索性一味去照搬前輩們的學習經驗與方法,後來在此基礎根據自身情況量身定製屬於自己的方法,效果還很理想,只是起步較晚,我曾不止一次問過自己:晚嗎?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我錯過了最好的時間,但現在也還來得及。正如陶淵明那首《歸來去兮辭》裏所説的那樣: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猶可追。

終點一直在那兒,從之前的望之興歎到現在的奮力前行。在此之前就好像是一直未找到屬於自己的前行工具,於是只好一直氣喘吁吁的跑着,累了就走,終究是不敢懈怠的,即使是這樣也還是趕不上那些遠遠領先的同學,雖然他們之中有的開始減速,甚至後退但依舊前行的還有很多,不過好的是我找到了一隻屬於自己的滑板,如獲至寶,雖開始不太熟悉它,雖開始有些磕磕絆絆甚至受傷,但我熱情依舊,絲毫不減,它伴着我,如影隨形,我的速度開始變快,其中一些人漸漸地迷失方向,我可以趁此機會逐一將他們超越,照此下去,始終如一的努力,奮力向前,剩下的就都聽天由命吧。

結束亦或是一個新的開始,現在距離一模已過去半月時間,留給我的時間屈指可數,今後的日子必將全力以赴!

考試總結作文 篇4

八年級的第一次大考匆匆結束,這次考試總體是提高了一些的,也存在着很多問題。

失分最嚴重的就是數學了,數學一向以來就是我的薄弱環節,成績波動很大,每每大考分數就大降。這次考試雖然沒有發生像原先一樣的腦子一片空白,連最簡單的題目也忘記怎樣寫了,但仍然沒能避免低級錯誤,如計算題最終的結果沒約分,因少寫了12而丟了四分,還有個別題目已沒有時間思考,零零碎碎丟了這麼些分,總分也就隨之少去了。

英語這次沒能過高分,選擇題第一題錯得很不應當,沒仔細研究,閲讀題裏有些句子翻譯困難,雖然題錯的不多,整個下來挺混亂的。在寫作文的時候發現有些短語拿不準。

語文一向以來是比較穩的一科,這次分數也是挺夢想的。課外閲讀是一分沒落,課內閲讀卻扣了大部分分,之前在作業上做過也錯過的題目這次又錯了,作文的立題,開頭和結尾是滿意的,作文分是全班第二,但最大的問題就是,中間的資料表達,就像h説的,給人的感覺很混亂。仍有欠缺。

小科的複習,這次考試之前很重視,卷子一張張發下來後,結果與之前的預想差別很大,生物是認為能夠過90分的,但選擇題錯的太多,差了五分。歷史是比較失望的一科,這半學期對歷史的興趣是增加的,歷史課也很充實,拿到卷子覺得很簡單。很不幸有些知識點弄混了。政治的問答題一般都扣了大部分分,寫了很多很長,可能是沒抓住中心吧。

回想着半個學期,在放假的時候確實荒廢了很多時間,平常定的十分好,説這個週末要做什麼,安排的很周密,執行起來卻大打折扣,很沒有條理,有些作業有時還寫得很匆忙。

剩下的半個學期要大加努力了,理科方面相對弱一些,要多思考多做題,不能效率那麼低了。英語總是在那些個分數徘徊,要提高準確性,基礎的東西下的功夫還要深一點。作文是自我喜歡的,功底有些不夠,要積累、模仿更多的好詞好句,多練練筆,好好利用《語文報》,同時也要堅持熱愛。小科的複習要更靈活一點,異常是地理。放假要異常注意了,要充實一些,經得起外界的誘惑。

相信接下來的努力會在期末考試中還有國中剩下的一年多中迸發出屬於自我的精彩。

標籤: 四篇 考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kaoshi/y05jg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