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熱門】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熱門】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中歷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熱門】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

長期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一向是為“應試”服務的,始終以大學聯考為目標。在大學聯考指揮棒的指揮之下,歷史這門學科長期成為單純的複述性的學科,強調記憶性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較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具體而言,從教學方法來看,還比較單一,陳舊,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的不夠突出,很多歷史教師仍是傳統的單一型,即以講解法與講述法結合為主,學生的調動很不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的“一言堂”,實際上這些都是應試教育留下的病根。從教學結構來看,此刻很多歷史教師大多以歷史知識經驗傳授型的教學結構為主。這就使得學生很難構成具有主體意識的社會科學理念、人文精神,這一點與我們此刻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從教學資料上來看,歷史課的資料是講述人類歷史。人類活動總是在必須的時光和必須的地方進行的,由必須的人物“扮演”必須的事件。時光、地點、人物、事件就成為歷史課資料的四要素,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太偏重於四要素的傳授,而容易忽略蒐集與處理信息、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潛力。從思想教育方面來看,教師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時,只是給出一個或幾個結論,説這一事件是愛國的,那一個人物是英雄,學生茫茫然,似懂非懂,明顯思想教育

在歷史課堂上是落實的很不夠。而以上這些問題在我的歷史教學過程中也經常出現。

應對現今歷史教學現狀,很明顯呈現出許多不能適應社會發展要求、不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問題。隨着形勢的發展,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務必全面實現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現代公民的人文素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為此,國家教育部頒佈了《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其中明確規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透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能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繼承優秀的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習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進而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透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

然而在現實的教學工作中完全到達《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那就從我們每一個基層歷史教師做起,共同奮鬥,共同努力吧!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2

高中歷史新課程突破了以往歷史課程內容的編寫體系,課程結構依據“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原則,對老教材的歷史知識體系進行了重新整合,以專題的形式構建了高中歷史教學的新體系。這既避免了與國中歷史課程的簡單重複,也有利於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新課程體系要求高中歷史教師必須更新和改變陳舊、落後的教育觀念,樹立符合高中新課程改革需要的新教育理念。一個教案用了好幾年,同一個歷史知識去年這樣教,今年還是這樣教,教學能力停滯不前,這種缺乏反思的、靜態的歷史教學,是不利於歷史教師持續的、良性發展的。即使工作多年的老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也必須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因為過去的許多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正在受到新課程的挑戰。

明確歷史教學反思的內容,是進行教學反思的前提。新課程標準要求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的現狀。然而在教學中師生普遍感到困惑的一個問題就是新課程必修課的教學內容過深過繁,教材內容過多,在教學實際中任務往往難以完成。新教材用模塊專題的方式來編寫教材,本意是使教學內容精練,突出重點主題,便於從一個特定的視角對歷史事件、現象、人物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了解。採用中外合編的體例本意是通過對比、聯繫,使學生深刻地理解世界歷史中的中國、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的聯繫和相互影響。但導致跳躍性大,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被弱化。新課程非常強調國中階段的歷史基礎知識,學生在國中的歷史結構是以中外通史的形式出現的。而國中是開卷考試的形式,學生沒有記歷史基礎知識的習慣,由於沒有國中的基礎作鋪墊,又進一步增加了學習的難度,因而,國中的基礎知識與高中專題教學之間實在很難銜接。根據新課程的特點,反思目前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還存在諸多薄弱之處。如何讓學生喜歡歷史課,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一. 高中歷史教師應當認真學習研究《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學習新版中學歷史教育教學專著、讀經典的歷史專著和重要的歷史期刊,關注史學研究動態。

切實轉變課程觀念、教學觀念、史學觀念,積極投身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打造歷史魅力課堂。教師只有通過新的課程標準的學習,才能理解新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以及新課程的內容標準、教學建議和評估建議等,才能更好地把握新教材。因此,我們一定要確立新課程標準的地位,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指導教學,全面構建高中歷史教學。高中歷史新課程分為三個必修部分和六個選修部分模塊。新課程教材的幾個模塊涉及領域廣,知識深邃,教師只有不斷地進行專業知識的更新、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才能夠適應新課程教學,教師應該與新課程共同成長。

二.高中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融入新史觀,把握新課標,優化教材結構。

我們以往使用的舊教材體現的是片面的、教條的舊唯物史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類社會五種社會形態是舊唯物史觀主要觀點。隨着新課程的實施,教師關注課程觀念和教學理念的轉變,但忽視新的史學觀念的吸納,史學理念陳舊。因此無論舊教材還是歷史教師都存在新史觀的缺失。新史觀的缺失既不利於高中歷史教學的與時俱進,也不利於學生大學聯考歷史考試的發揮。在高校和中學最緊密的結合點——大學聯考命題這個環節上,高校教師必定會把他們平時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間接地體現出來。縱觀近幾年全國各地大學聯考歷史試題都融入了新史觀,如全球史觀、文明史觀、唯物史觀中的現代化史觀等。新時代要求和大學聯考推動,迫使我們在歷史教學中要融入新史觀。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把握新課標的方向,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做好學科知識內容的整合。教師在備課時要鑽研教材,研究教材結構及在本專題中甚至在本書中的地位,然後再選擇如何處理教材,對於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我們可以作一下適當的調整以優化教材結構。

三.高中歷史教師要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要正確處理教材內容和教學形式之間的關係。

新課程標準提倡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為了給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歷史教師應該積極探索多種教學形式,改變過去那種嚴格按照教學流程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的狀況,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編演歷史劇、開展歷史知識競賽、成語接力賽、虛擬拍賣會等都是老師們常用的教學形式。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參與教學,師生、生生之間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儘量多采用多媒體教學以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要努力創造條件,利用多媒體、網絡組織教學,開發和製作歷史課件,開展歷史學科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在開發歷史課程資源的過程中,多媒體教學以其信息量大、簡潔靈活、動態感強、傳遞迅速、形象直觀、聲畫皆備等特點被越來越多的歷史教師所採用。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處理好歷史教學中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尤其是有利於歷史教學中創設情境,提供豐富的歷史學習材料,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當然多媒體教學不是萬能的,目前為止它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替代不了通過師生交流與溝通而進行的知識傳遞與情感交流。因此,歷史教師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要與常規的、甚至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

四.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質疑精神。

長期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一直是為“應試”服務的,始終以大學聯考為目標。在大學聯考指揮棒的指揮之下,歷史這門學科長期成為單純的複述性的學科,強調記憶性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較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很多歷史教師仍是傳統的以講解法與講述法結合為主,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不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的“一言堂”。很多歷史教師依然是以歷史知識經驗傳授型的教學結構為主。這就使得學生很難形成具有主體意識的社會科學理念、人文精神和質疑精神,這一點與我們現在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課堂教學在形式上應該是靈活多樣的,教師的教學行為應該發生根本性的變革,由過去的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由過去的從教師的權威性教授轉向師生平等的對話,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係;由過去注重教學的結果轉向注重教學的過程。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歷史素材,讓學生在感知豐富具體的史實過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薰陶。歷史教師要有質疑的精神和尊重歷史的態度,在歷史教學中要由“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 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質疑意識,指導學生質疑的方法。

真正弄明白了反思的含義,才能進行認真、深刻的反思,只有有價值的反思,才能促進教育教學效率的提高,才能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才能推進課改向縱深發展。反思可以促進歷史教師的專業成長,反思可以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反思可以.增強教師參與教科研的積極性和自信心。作為積極投身於高中歷史教育課程改革的教師,就要善於自覺運用“教學反思”,儘管長期不懈的堅持的確很苦很累,但天長日久這些苦和累就會化作生命的芬芳,永遠滋潤和飄香。有經驗的歷史老師往往不會忽略一些看似意外的教學片斷,也不會隨着一節課的結束而結束自己的思考,更多的是通過多節次的課堂教學,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永遠把更好預設在下一節。歷史教學的最高境界應是將歷史教學上升到藝術層次演繹出來,教學設計過程是歷史教學藝術生成的重要過程,教學反思才能使歷史教師的專業水平在成長的道路上產生質的飛躍。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3

這課內容是第二冊必修教材的第一課,所以在設計教案和學案的過程中要從全盤考慮,首先讓學生從目錄看起,把握本冊書的全局,努力做到理清線索,把握思路,宏觀掌控。這樣形成了目錄部分的經濟發展的三個時期:古代、近代和現代;兩個地區:中國和世界。發展規律:古代經濟以農業為主,近代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發展;其次,引導學生看第一單元前言,使學生明白:古代經濟發展的主要部門:農業、手工業、商業。農業在古代經濟中的地位和特點;農業與手工業和商業之間的關係。古代出現的經濟政策及影響。

有許多學生對歷史朝代不甚清楚,所以需要教師再次呈現古代中國的發展線索:

公元前21世紀前:原始社會

約公元前20xx-公元前476年奴隸社會:夏、商、西周、春秋

公元前475-1840年封建社會:

戰國、秦、漢時期:封建社會的初步形成;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融合出現高潮

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繁榮(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外交)

宋元時期:封建經濟繼續發展和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時期

明清時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和封建社會由盛而衰

以此讓學生明白經濟的發展與政治之間的關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以把握各個歷史發展時期經濟發展的線索脈絡。讓學生課前閲讀,做好預習,再上課,效果就會好多了。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4

世界歷史已基本教完,在複習之際,回顧世界歷史上的五次瓜分,談談對五次瓜分的理解與總結。

在人類歷史上,列強對世界的幾次主要的瓜分可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15世紀-16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對世界的瓜分。

1494年,葡、西兩國簽定了“托爾德西里雅斯條約”,規定在佛得角羣島以西370里加處,自北極向南極劃一條假想的分界線。此線以東新發現的土地歸葡萄牙所有,以西歸西班牙佔有,此即臭名昭著的“教皇子午線”。1529年,西、葡兩國又在薩拉哥薩簽訂新約,將西屬土地的西界定在摩鹿加羣島以東17度處。根據以上兩個條約,西班牙獨佔了除巴西以外的整個美洲,葡萄牙則將亞非狂妄地納入了自己的殖民範圍。這是人類有史以來對世界的第一次瓜分。

從這一次瓜分中,無論是葡萄牙還是西班牙,所憑藉的是先進的軍事技術、武力統治、海盜式劫掠和欺騙性貿易。尤其是葡萄牙,它本是一個落後的國家,但是它侵佔了地域寬廣、文化發達、人口稠密的廣大地區,這充分體現了軍事技術、武力威脅在當時的絕對作用。

第二階段:17世紀初—18世紀末,英、法、荷對世界的瓜分,最終是英國取勝。

1581年獲得獨立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荷蘭,以商品和大炮為武器,沉重地打擊葡、西的殖民勢力,並取代了西、葡。與此同時,英國積極向外擴張,並於1588年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開始建立海上霸權。隨着自身勢力的膨脹,英國幾次頒佈《航海條例》,打擊荷蘭,從而引發了三次英荷戰爭,結果是英國取代了荷蘭,成為世界殖民霸主。隨後,法國起而與英國競爭,最終通過“七年戰爭”,英國打敗法國,穩居世界殖民霸主地位,號稱“日不落”大帝國。從此,世界歷史進入了“英國時代”。

從這一次對世界的瓜分中我們可以看出:英、法、荷取代西、葡兩國,以及英國打敗法國,都充分體現了資本主義制度必然戰勝封建制度。同時,英、荷之間,雖然都是資本主義國家,但是,最終是以工業資本為基礎的英國戰勝了以商業資本為基礎的荷蘭,從而體現了工業資本對商業資本的必然勝利。可見,在這時期的爭鬥中,所憑藉的不僅僅是武力和軍事技術,社會制度的先進與否、經濟力量的強與弱也在其中佔據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第三階段:19世紀初—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後的英國與俄國對世界的瓜分與爭奪。

俄國採用武力擴張的方式對外進行侵略,最終成為一個地跨歐亞大陸的大帝國。英國隨着工業革命的進行,為了滿足對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的需求,以經濟侵略為主、軍事力量為輔,先後侵佔了印度、新加坡、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阿富汗、緬甸、中國等地,對新生的拉美國家也加緊了經濟滲透。俄英之間,爭奪最激烈的要數1853-1856年進行的克里米亞戰爭。結果英國打敗了俄國,維護了它的世界殖民霸主地位,同時也暴露了俄國社會制度的落後,促使俄國進行農奴制改革,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可見,社會制度的先進與否、經濟力量的強與弱,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取代了單純的武裝力量的絕對優勢,顯得越來越重要了。

第四階段: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三次帝國主義戰爭,即1898年的美西戰爭、1904-1910年的日俄戰爭、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充分體現了其瓜分世界的性質。

德、意是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企圖憑藉雄厚的經濟力量與老牌的英、法等國家展開爭奪,瓜分世界,於是形成了以德為核心的三國同盟和由英、法、俄組成的協約國這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經過四年多的爭奪,結果是同盟國失敗,他們不僅沒能瓜分世界,而且連已有的殖民地和自身的領土都被協約國一一瓜分。俄國則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美國則趁此機會,大發橫財,成為世界上的經濟強國,但在綜合實力上,仍屈居於英法之下,國際聯盟被英法所控制就是一個典型史實。

從這些國家的失敗中我們不難發現,單純的經濟優勢已失去了決定性的作用,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必須是以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資源等多方面的綜合國力的競爭。美、德雖然在經濟方面位於世界第一、二,但是在綜合國力上還趕不上老牌的英法國家,所以在爭奪中失敗。

第五階段:20世紀中期—20世紀末,美國和蘇聯對世界的瓜分。

“二戰”期間,蘇軍是抗擊德軍的主要力量,在打敗強大的法西斯德國後,其國際地位大大提高,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受其影響,中國、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朝鮮等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從而形成了一個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而美國在“二戰”前,就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大國,“二戰”後,隨着西歐各主要帝國主義國家普遍衰落,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頭號強國,英法等西歐國家不得不唯美國馬首是瞻,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美、蘇兩極格局形成。兩國控制着華約和北約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針鋒相對,不斷爭奪,瓜分世界。

這一過程一直持續到1991年,蘇聯在與美國的以高科技為核心的軍備競賽中拖垮了經濟實力,導致綜合國力的衰退,所以最終是以蘇聯失敗、美國勝利而結束。可見,在綜合國力方面,經濟是基礎,起決定性作用,但高科技是龍頭,是整個綜合國力強與弱最直接的表現。同時,也説明了社會制度需要不斷的改革、發展和完善。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5

我省全面實施新課程,新課標,高中歷史教學能否實施新課程的理念、精神?如何評價?如何實施?作為一名歷史教師,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相信將來我的工作任務更重,挑戰更多。努力學習,深入鑽研尋求對策及今後的努力方向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一、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

針對普及高中教育時期學生的認知特點,首先將教材內容的問題化。要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需要將教材問題化。我準備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把教材內容變成問題的“鏈接”;引導學生憑藉自己的努力(嘗試探索、合作等)一個個地進行問題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並生成更多、更深層的問題。其次將教材內容結構化。我要儘可能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而不能“見樹不見林”。學生的認識結構是有良好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識時,要注意“瞻前顧後”和“左顧右盼”。要實現教材結構化,我既可以提出教材內容的“綱要信號”,也可以利用“先行組織者”,還可以指導學生自己結合相關知識構建知識系統框架。

二、正確處理內容和形式之間的關係

過去一學年來,教學時,我注意利用一個簡單的道理,或者一個知識點引出一個知識串,形成一個知識網,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就需要在教學中正確處理內容與形式的關係。首先,我要選取那些最實用,具有説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選擇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實可信,能夠逐步展開並深化和昇華主題,增強表達效果。其次,採取生動活潑,學生可以接受的學習方法和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使他們樂學愛聽。

、常規教育教學中的“困惑”變成問題

在學科教學、師生交往中有很多“困惑”。如“我反覆講了好幾遍他為什麼還不會?”、 “為什麼學習不好的學生學習習慣都差?”、“為什麼學生對涉及理論聯繫實際的問題普遍感到困難?”等等,面對這些“困惑”我們只是説説議議,很少去深入地探究這些困惑背後的真實原因,也就是説我們缺少問題意識。我準備在新學期將問題細化,注重平時積累,着手解決,具體成文。

四、結合學生的實際,將知識整合。

在教學中,我往往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實際能力,將課本知識重新組織,整合,使學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學就是適應於自己,又適合學生的教學,它既有利於學生素質提高,又有利於學生分數提高的教學。

總之,社會在發展變化,教師也應改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新課改的重要性,努力設計好教學內容,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創新人才,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6

本課在全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人教版教材國中政治九年級上學期第二單元第三課第三框題內容。

第三課的主題是“認清我國的基本國情”。這一課是本書的重點,也是會考的重點內容之一。在第一框講了我國所處的歷史階段、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以及第二框學習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基礎上角,本框題又《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角度幫助我們去進一步瞭解“認清基本國情”。認識我們的民族團結問題和國家統一問題。

本課所涉及的民族團結原則、方針和做法、“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以及台灣的問題都是會考的重點和熱點。

亮點:

1、我在《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一課中,創造性的運用了教材,巧妙的使用了多媒體技術,由表及裏,由現象到本質,循序漸進的進行了如下設計。

2、在導入新課時,我採用了問題情境引導教學法,藉助了播放歌曲《愛我中華》,從而引發學生對民族團結問題的思考。使學生在欣賞歌曲的同時,也感受到民族團結。這樣使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自然的進入了知識情境。同時本課結束時,我採用問題情境教學研究法,播放歌曲《我的中國心》,學生在高唱歌曲時,心靈受到衝擊,心理得到淨化,情操得到陶冶,美好的情感自然產生。歌曲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昇華了學生的愛國情感。

3、在講解“民族團結問題”時,我運用了問題情境引導教學法和比較教學法,展示圖片和展現大量的課外知識。使原本深奧的知識變得淺顯易懂,學生有興趣去接受和學習。

4、在學習“國家統一問題”時,我運用情境引導教學法,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1、採用問題情境教學法,大量使用多媒體和視頻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降低了教學的效果。

2、在使用比較教學法講解問題時候,對比雖然鮮明,但對學生的引導有一定的欠缺,亟待改進。

3、在使用小組合作探究式方法時,學生之間交流的時間較短,在回答問題時語言組織不夠好,還有就是探討的問題難度要適中。

改進措施:

1、在運用情境引導教學法時,我會更加註意引導的方向,注意佔用的時間,注意學生注意力的集中,爭取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2、在運用比較教學法時,我會注意對學生的語言表達和總計歸納能力的培養。

3、在小組合作探究式,我會注意引導,控制學生的交流時間,還有要選擇有一定難度,學生又能通過討論找出答案的問題進行討論。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7

隨着新課改的展開和新課程的實施,原先的教育教學理念、方法、範圍和過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教育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的課堂教學的要求和實施也必然隨之發生改變。通過教學實踐和實地調查,現就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和實施策略談一些認識。

第一、問題。

1、初高中歷史教育現狀和知識的銜接問題。

新課程的編寫採用了專題的形式。而這應建立在學生掌握通史的基礎之上。

2、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問題。 新課標在教學過程中最基本的理念有三:

(1)新課標要求教學的知識應注重實用性。歷史教學主要是為了傳授歷史知識,但更重要的是為現實服務(學生個人修養的培養和對歷史的借鑑);

(2)教學過程中以學為主,真正做到“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教學活動中採用探究式教學,引導好學生自主學習。還要注意將課程內容的實用性與不可迴避的大學聯考應試教學的關係處理好; (3)講究把教學延伸到課外。課本的知識容量有限,很多現實有用的知識課本所及甚少或者根本沒有涉及,教師必須要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提供自學所需用資料的介紹。如此這樣,在具體的教學操作中如何才能更好的去體現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呢?確實是個難題。

3、知識的整體性、系統性問題。

因為新課程採用專題的形式編寫教材,所以專題內知識的完整性和本專題知識與其他專題的聯繫問題,都很難把握。而知識的系統性不強,要給學生一個完整的知識並培養能力就不得不進行必要的補充,課時就顯得嚴重不足。

第二、實施策略。

(1)要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創新思維、更新觀念是適應新課改的前提

觀念的更新是一切創新手段實施的.根本。沒有新理念、新定位、新角色,只有新課標、新教材、新知識,還是舊課程,沒有新成效。為此,應該重點轉變三個方面觀念:一是轉變對新課程的認識,即用新思維、新方法,不能守着舊框框、老套套;二是轉變自身角色,由傳授者變為啟發者、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由師道尊嚴的“師長”變為與學生平等的“談話人”,精心營造民主與平等的新型角色關係,促使學生主動、創造性地參與教學;三是轉變對課堂教學的認識,即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把課堂教學作為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歷史學習環境,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也能充分發展,把歷史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2)要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

面對新課程,歷史教師要以“博”、“精”作為自己提高自身素質,適應歷史教學改革和當今新形勢的基本要求和目標。一要擁有廣博的知識。作為一名教師,必須有紮實的學科專業知識,否則是不可能教好該學科課程的。為了激發學生對本學科學習的興趣,拓展學生對本學科的更深刻、更廣泛的認識,教師還應對本學科的發展史及其發展的前沿知識有一定的瞭解。除了紮實的專業知識外,還要有較為廣博的文化知識,尤其是地理學和文學。二要掌握一定的現代教育技術。歷史學是一門綜合性極強,涉及內容極廣,跨度極大的學科。而新課程的標準裏面的模塊幾乎都是以專題的形式出現,黑板+粉筆的傳統教學模式很難把這些知識傳遞給學生。借用多媒體則可以做到這一點。多媒體可以將文本、圖像、動畫、視頻等多種信息組織起來,可以激發興趣,活躍課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閲讀、分析、運用的能力;也便於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已提出問題。因此,要改變以往手抄式備課為電子備課。在教學手段的選擇上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而應該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在大力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同時繼續挖掘和發揮傳統教學方法的積極作用,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的交互滲透和互相補充。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8

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以及高中學生在高中階段該如何進行學習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首先,由於我校高中學生基礎薄弱,所以在教學中應把握國中、高中歷史教學的聯繫與區別,做好知識的銜接。

我覺得初、高中歷史知識的聯繫體現在以下幾點:

1、初高中新課標都注重新觀點、新成果在實際教學中的運用,體現與時俱進的理念。

2、初高中新課標都着力情感價值觀的培養,如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培養,體現歷史教學的教育性特點。

3、初高中新課標都注重教法、學法的培養。

初、高中歷史知識的區別:

1、國中歷史教學重知識系統性的建構,高中歷史教學重專題研討。

2、國中歷史教學重歷史知識的傳授,高中歷史教學偏重能力的培養。

3、國中歷史教學多感性認識,高中歷史教學重理性分析。

4、國中歷史教學強調本學科知識的理解,高中歷史教學更注重跨學科的綜合性。

5、國中歷史教學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開發較多,高中歷史教學更注重對學生情感價值的培養。

那麼,在具體教學中如何進行高中與國中教學進行銜接:

1、教學過程中適當回顧和補充通史知識。

2、適當補充感性材料,使理性知識豐滿起來。

3、改變國中歷史教學中死記硬背現象,加強探究課的教學,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理解知識。

4、教學與時政緊密聯繫,培養學生用理性的思維詮釋身邊的國內外大事,增強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5、改變教學方法,更多的讓學生參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進人高中後,學習就登上了一個新台階。新的教材、新的教學要求,在學生面前擺下一道道難關。有的學生在國中時學得蠻不錯,學習成績很好,可是到高中後,卻很不適應,聽不懂,學不會,成績甚至出現不及格,高掛紅燈。

那麼高中學生如何提高學習能力呢?

1、提高學習心理的素質

(1)學習的動機。學習需要動機。由於學生的個人需要而產生的學習內驅力很重要。有人有旺盛的求知慾,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正是如此,如升學、就業、興趣、愛好、榮譽、地位、求知慾、事業、前途等都是。我們要努力強化學習的動機,如樹立遠大理想;參加各種競賽,挑戰強者,激起學習慾望;看到自己學習成果而受鼓勵,從而增強自信,經受挫折,要有不甘失敗和屈辱的精神。

(2)學習的興趣。濃厚的學習興趣與效率有密切關係,可以從好奇心和求知慾中激發學習興趣。我們要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往往是刻苦學習後,才發現知識的奧祕和用途,才提高學習成績,所以一定要鑽進書海”去;把知識應用於實踐,激發興趣,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分析解決出問題時,那種成功感易激發學習興趣。

(3)學習的情感、意志和態度。將積極的情感同學習聯繫起來,防止消極情緒的滋生,可以促進學習。善於控制自己,是學習意志力培養的關鍵。控制和約束自己的行動,控制不需要的想法和情緒,可以使思想集中到學習上來,這點是尤為重要的。

2、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結合我校提出的“3﹢x”教學模式,我覺得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1)預習

在測覽教材的總體內容後再細讀,充分發揮自己的自學能力,理清哪些內容已經瞭解,哪些內容有疑問或是看不明白(即找重點、難點)分別標出並記下來。這樣既提高了自學能力,又為聽課鋪平了道路,形成期待老師解析的心理定勢;這種需求心理定勢必將調動起我們的學習熱情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2)聽課

聽老師講課是獲取知識的最佳捷徑,老師傳授的是經過歷史驗證的真理;是老師長期學習和教學實踐的精華。因為提高課堂效率是尤為重要的,那麼課堂效率如何提高呢?

a、做好課前準備。精神上的準備十分重要。保持課內精力旺盛,頭腦清醒,是學好知識的前提條件。

b、集中注意力。思想開小差會分心等一切都要靠理智強制自己專心聽講,靠意志來排除干擾。

c、認真觀察、積極思考。不要做一個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要充分調動自己的積極性,緊跟老師講課的思路,對老師的講解積極思考。結論由學生自己的觀察分析和推理而得,會比先聽現成結論的學習效果好。

d、充分理解、掌握方法。

e、抓住老師講課的重點。有的同學在聽課,往往忽視老師講課的開頭和結尾,這是錯誤的,開頭,往往寥寥數語.但卻是全堂講課的綱。只要抓住這個綱去聽課,下面的內容才會眉目清楚。結尾的話雖也不多,但卻是對一節課精要的提煉和複習提示。同時還要注意老師反覆強調的部分。

f、做好課堂筆記。像我們歷史學習,課堂筆記很重要,便於日後複習。筆記記憶法,也是強化記憶的最佳方法之一。筆記,一份永恆的筆錄,可以克服大腦記憶方面的限制。俗語説,好記憶不如爛筆頭,因此為了充分理解和消化,必須記筆記。同時做筆記充分調動耳、眼、手、心等器官協同工作可幫助學習。

g、回家通過老師佈置的作業再次加深記憶,循環複習。

總的來説,科學的學習方法可用如下此歌謠來概括:課前要預習,聽課易人腦。温故才知新,歧義見分曉。自學新內容,要把重點找。問題列出來,聽課有目標。聽課要專心,努力排干擾。扼要做筆記,動腦多思考。課後須複習,回憶第一條。看書要深思,消化細咀嚼。重視做作業,切勿照搬抄。編織知識網,簡潔又明瞭。

3、發展智力,提高能力。

(1)發展觀察力。觀察是掌握知識,搞好學習的重要環節,也是成才的必要條件。聰明,即耳聰目明,接聽力強,視力強,實指觀察力強,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要有明確的目的和周密的計劃、靈活應用各種學習方法。

(2)提高記憶能力。對於學習歷史來説,記憶是基礎,在記憶的基礎上才能靈活運用知識解題。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於記憶。記憶的原理是隨時間變化的,在學習後的幾天內遺忘的速度非常的快。但過了一星期後遺忘速度便趨緩了。因此記憶的關鍵便在最容易遺忘的那幾天裏鞏固複習。選擇最佳的時間段進行記憶,由於每個人的情況不同而無法作一個絕對的定論。但是掌握好時間安排是提高記憶能力永遠不變的真理。為了同遺忘作鬥爭,正確安排複習時間便是選擇最佳學習時間段了。

a、及時複習。把識記過的材料再拿來識記,使之鞏固。其生理基礎是對暫時神經聯繫不斷強化,使它的痕跡進一步鞏固。由於遺忘是先快後慢的,因此複習必須及時,要在遺忘尚未大規模開始前進行。

b、在時間和量上合理安排複習。實驗證明:相對集中一段時間學習同一內容,記憶效果好。但也要適當分散,因為複習時間過於集中容易發生干擾;過於分散容易發生遺忘。

c、另外,自己總結,摸索最佳記憶方法,只要是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方法。如特徵記憶;歌決記憶;形象記憶;比較記憶;聯想記憶等。

總之,本人對待教學工作兢兢業業,及時學習新的教育理論,探索新課程教學方法,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

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努力做一名優秀的歷史教師。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9

一年的時光倏忽間就過去,回頭想來高三這一年是那樣的緊張、又是那樣的充實。對於教學,這一年稱得上更上層樓,而這是隻有高三才有的,高三如同高中三年一個熔爐最後的高温加温時期,它是為成品出爐做準備,所以高三這一年是一直戰鬥在前沿的,它是熱烈的、是緊張的、是充滿希望的!

前沿給了我一個最好的平台,把以前不斷積累的,在這一年厚積而薄發。

一、責任重大

高三是非常累的,高三備課,要新課、複習課一起備,尤其還要每週兩個晚上9:00的自習,還有四個早上6:30的自習,所以疲憊不堪是很常見,但責任心讓我非常明確,教師努力的一切關乎學生的未來,一定要用120%的精力與耐心去備課、備學生,這樣才可以説得上對得起學生、對得起身為教師的這顆心。

高三從時間上來看兩頭適應難,容易出現波動,中間過程需要穩中有升,作為老師,在學習上必須對學生進行指導。因為高二的相對寬鬆使得學生上了高三有些不適應,這時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機會對學生進行心情與學情的調節,既要系統知識體系,也要不斷滲透方法,用一顆充滿責任感的心去與學生交流,那麼學生會以一種重視但心中很踏實的感覺走好高三這一年。這是給教師本人和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的氛圍,這很大程度上源於教師的責任心,責任重於泰山,實際上何止於此!

二、學習、學習再學習

教師這個行業決定着這是一個不斷學習的行業,但隨着時間的累積可能人們更重視經驗的積累,但實際上經驗一定要與學習相結合這樣二者才能真正煥發魅力。同時自我的不斷學習極其重要,時代的不斷髮展要求自己要有自己的見解,所以自我的積累和感悟更是自己教學特色形成的重要部分,高三這一年我認真鑽研這幾年的全國和地方的大學聯考題,又不斷作大量習題,看《中學歷史教學參考》、考試報這樣的書報雜誌,一些專家的評議和分析出題走向,加上自我分析來形成自己的思想,這一點現在想來非常重要。

歷史教學在進入高三以後,時間的緊迫性越來越突出了。如何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生大學聯考成績,是我一直以來苦苦思索的一個問題。在講現代中國的對外關係這一專題時,我作了以下一些嘗試:

一、教學設計思路

結合學生實際,依據教材、考試大綱和歷史課程標準制定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流程。在教學中,以學生髮展為本,體現教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人才為宗旨,及時巧妙地滲透了德育,重在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不斷夯實基礎知識,提升基本技能,並進行橫向聯繫和縱向深化,使學生對歷史形成網絡化認知,具備基本的應試能力。

難點--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運用能力和解題技巧,使學生具備較強的應試素質。

備課--從學生實際出發,注重實效;落實考點,注重細節,深挖教材;聯繫熱點,研究動態。

二、教學過程及效果:

教學內容始終圍繞教學目標,注意創設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對教材的處理,依託教材,打破章節順序,突出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清基礎知識,構建知識體系,注意挖掘教材中藴藏的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因素。

(一)成功之處:

1、重視基礎,強調知識的整體,突出主幹知識、重點知識,活化歷史知識,切準發展脈絡、把握時代特徵,提升了能力,拓展了思維。

2、突出體現了歷史教學的教育功能,關注熱點,延伸歷史的發展性,以史為鑑,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如把祖國的統一、和諧社會等學生們比較關心和感興趣的熱點問題和學習歷史知識結合起來,自覺認識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諧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追求,意識形態的不同不會成為我們加強聯繫的障礙。以此引導學生觀察社會,瞭解生活,讓歷史為現實服務,鼓勵學生關心國家大事,關注身邊生活中的現實問題,激發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利於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其個性健康發展。

3、教學媒體使用合理,與教學內容有機整合,真正起到輔助教學作用。本節課頭緒比較多,內容繁雜,學生理解記憶比較困難。為了化難為易,化繁為簡,運用多媒體課件,使知識結構系統化。如複習新時期的外交,利用一些視頻、圖片、知識脈絡圖演示,形象直觀,較好地展現了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加強學生記憶,鞏固了基礎知識,加大了課堂的知識容量。

4、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運用啟發式,問題教學法和其他一切可行的辦法重在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歸納、表達、運用能力。在講述不同時期外交時,我要求學生要善於運用政治、經濟、文化三分法去分析其不同時代背景,同時注重中外聯繫、加強對不同時期的情況比較,形成全面、系統的知識結構,還結合時代熱點幫助學生解決現實問題,全面提高學生的應用、綜合能力。

5、注重精編練習,適量訓練

訓練是對基礎知識的拓寬和延伸,也是對學習質量的檢測,更是調控學習過程的手段。適度進行訓練,是非常必要的。在複習之前,對各種習題進行精心的挑選、細緻的分析。在精選專題練習上,我堅持抓基本、抓重點、抓難點、抓熱點、抓易錯點的原則,精選一些思維含量較高,具有啟發性和典型性又能反饋基本知識的各種類型的練習題(包括近幾年的某些大學聯考試題),自己重組題,進行適量定時的訓練(平時訓練、第八節測試、月考),使學生在複習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又能掌握和提高解答各類題型的方法和能力。並且對每次書面訓練和檢測性習題考試都及時進行評講分析,針對學生在審題、解題中存在的思路或方法上的缺陷加以指正,使學生在講評中受到啟發,從而提高解題的能力。

6、關注熱點,收集信息加強交流。

關注高中新課程方案信息,大學聯考信息,一年的時政熱點信息和考綱變化的信息等。

(二)不足之處:

1、如果説本人的教學有缺憾的話,就是還沒有完全脱離傳統的教法,課堂教學沒有完全放開,再多給學生髮言討論的機會和時間,課堂氣氛再活躍一些就更好了。

2、課堂知識容量過大。

今後我將繼續探索開放高效的課堂教學複習模式,在繼承傳統教學理論和方法基礎上發展和創新。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0

1、回首這學期,心中就產生了許多感觸。這學期中經歷的每一天,都已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記,因為這些印記見證我這樣一個新生的成長。現在我覺得自己似乎明白了許多事情,但是仔細琢磨後又不盡然。或許在以後也會嘲笑現在的渺小,但我們不得不笑着回首我們所走過的路. 這次考試,我總結了以下的點滴:在學習上,我深知學習的重要性。我認為面對知識就是力量,離開了知識將是一個一無是處的廢人。中學時代是學習現代科學知識的黃金時代,我應該抓住這個有利的時機,用知識來武裝自己的頭腦,知識是無價的。合理安排時間,調整好作息時間,分配好學習、工作、娛樂的時間。時間是搞好學習的前提與基礎,效率和方法更為重要。其次,要保質保量的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認真對待考試,考前認真複習。積極閲讀課外書籍,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抓住點滴時間學習。經常提出問題,與同學討論,向老師請教;搞好師生關係,師生相處得融洽和睦;在這次期會考試中,儘管感覺良好,但還是不理想的地方,仍需繼續努力,抓緊自己的學習。知識無止境,探索無止境,人的發展亦無止境,我還有很多的知識需要學習。我要確定未來的發展目標,我也要對未來充滿信心。當然,這需要老師們的精心培養和同學們的真誠幫助。

2、上週剛剛進行了月考,經過這次考試後我進行了反思,總結出以 下幾點希望在以後的考試中能不斷改進。

一、考試卷看似簡單,沒有難度特別高的題目,但每一個問題的 思考量都很大,還有個別題目雖是考查重點內容,但設問比較偏,以 至學生答題時失分點多,正確率不高。

二、主觀上,學生學習的自覺能動性不夠,沒有很好地掌握學過 的知識點。甚至,停留在開卷考,只要“查一查”、“抄一抄”就可 以過關的觀念上。這也是考試不理想的重要因素。

針對以上問題, 下階段我在九年級教學工作準備做好如下幾點:

一、抓好進度,在教授新知識的時候注重教學方法,在平時多加 強審題的訓練,圍繞問題,尋找知識的落腳點。開放性試題的命題依 據及答案取向是以教材為導向的, 教會學生在解題時必須以教材為基 礎,以問題為中心向教材求索,尋“根”問宗,找出解答問題的相關 歷史知識,切忌隨心所欲,想答什麼就答什麼。

二、注重對學生髮散思維的培養。正確運用發散思維是解答開放 性試題最為重要的思想武器。這就要求學生平時多注重時事政治,多 看、聽新聞,多讀書,藉助課外知識對課本有進一步的把握。平時的 點滴積累和不斷的鍛鍊,持之以恆地堅持才會碩果累累。

三、教會學生抓住規律性的知識,舉一反三,進行知識遷移。

四、強調虛心聽同學的發言和老師的總結,不斷的進行反思。

五、通過這次月考對我個人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講課要 有吸引力,讓學生時刻關注老師,關注課上知識,不斷思考問題。特 別是每一個問題的設計,都要深思熟慮,考慮到學生的水平,而不能 草率地提問,沒有任何的價值。老師的思考能點燃學生的學習願望。 老師的思考能激發學生對書籍的不可遏止的嚮往。 這就要求我要不斷 的給自己“充電”。 總之,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一一注重以上問題,逐步讓學生適 應我的教學方法,我也要適應他們,形成和睦、融洽的課堂氣氛,並 扭轉學生“開卷考,只要瞭解知識點在什麼地方就可以”的錯誤觀 念。師生共同努力,勇敢的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挑戰。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1

一、新課程改革的特點

“普通高中教育的根本功能是育人,是促進青年學生的身心和諧發展]。作為知識內容豐富、人文氣息濃厚、思辨方法突出的歷史教育應該在此過程中肩負起重大的社會責任。經過本人的教學實踐,把新舊課程進行深入對比,感受到高中課程新的特色:①課程目標能力化;②課程結構合理化;③學習知識廣泛化;④實踐活動針對化

可見,新課改更加具體、明確,有針對性,更體現了充分的開放性,為教師的教學活動安排留有足夠的空間和彈性來把持知識的外延。那麼教師該如何把握這些特徵,更好地投身於課程改革的浪潮中,全面發揮歷史教育的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便成為每位教師深思審度的重點。

二、新課改中的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教師會經常思考什麼是“有效的歷史教育”?“有效的歷史教育應當給人以思想,給人以眼界,給人以胸懷,給人以情感,給人以?文化?……”[2]要做到有效的歷史教育,教師必須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自我反思。

1.教學理念的反思

傳統的教學理念認為教學應以講授為主,而新的課程改革讓教師認識到學習本質上是一種對話交流和分享興趣和經驗的過程,是以教師為主導的相互促進學習的過程。所以,歷史教師應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應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應由居高臨下的師者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這就對教師有了全新的要求:①知識儲備要充足;②課前準備要充分;③課堂引導要有序;④講授技巧要精準。

如嶽麓版的高中歷史必修(Ⅲ)文化發展歷程中《孔子與老子》的授課。傳統的教學是講授的過程中穿插提問和總結,但學習了新的教學理念後,教師便採用了創設情境和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通過圖片展示,創設了“孔子精神”的情境,指出2500多年的歷史風塵使孔子的面目變得複雜神祕,請同學們查找資料,選擇適當的角度和適合自己的思考及研究方法,通過分組合作探究,恢復孔子的本來面目,並總結孔子精神對中國及世界的影響。這需要課前教師對學生的學情狀況進行認真的調查,常言道:“功夫在詩外。”其實新的教學理念中讓教師的許多功夫也應下在課外。

2.教學實踐的反思

更新了自己的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該如何的恰倒好處的應用,是值得深思的。“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的觀念已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新課程中的歷史教師要成為奔淌的河流,成為專家型教師。在備教材之外,更應該在上課前“備理念、備資源、備目標、備教法、備延伸”。由於新課程改革中的學生主體參與程度的增強,使課堂教學的不定因素大大增加,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必須隨之提高,才能真正實現新

課程目標。在教學實踐中,要做到:①總結成功經驗;②查找不足原因;③記錄學生情況;④改進教學失誤。

如嶽麓版的高中歷史必修(Ⅲ)文化發展歷程《宋明理學》的授課。備課時準備了很多資料,也確定了本課的三維目標,但在實踐中卻有了不盡人意之處。就拿知識與能力目標來説: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説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理解思想家主要的學術觀點。但不論程朱理學還是陸王心學,哪一個不是思想博大精深?至於“三教合一”更是三言兩語無法説清楚。朱陸之辯,原本要從世界觀的不同切入,但沒有學習哲學的學生根本不太明白什麼是世界觀,更別説什麼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了。所以課後自我反思,感覺到了三維目標的確定容易,但要重在落實。這就要求必須在設計的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上讓學生便於破解難題,必須在知識積累、學科素養、教學資源上擁有更豐富的積累。

3.教學方法的反思

傳統的“灌注式”“填鴨式”教學方法,學生聽課被動,師生缺乏主動交流。這種教學沒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思維起來,學生僅是“在學習”,沒有“會學習”。而新課程改革使教師認識到真正的課堂應該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能動性,突出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創設寬鬆和諧氛圍的民主性。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斯基説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最大限度的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才能最大限度的“傳道、授業、解惑”。

如嶽麓版的高中歷史必修(Ⅱ)經濟成長曆程《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曲折發展》的授課。本課的教學內容是課改前四課內容的合併,而且理論性較強,內容枯燥。為了使學生能很好的把握課堂內容並吸收消化,要求教師精心設置具有特色的問題並將全課內容高效整合,使教學內容條理清晰,要點分明。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教師要懂得如何設計問題,更要努力讓學生的思想火花迸發出來,那麼教師在引導學生時,就該注意問題的指向,問題教學的根本目的,“應該是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通過解決問題來鍛鍊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科認知水平”[3]

4.教學過程的反思

在實施新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先培訓後上崗,邊學習邊教學,難免會遇到種種意想不到的困難。①新教材,取捨左右為難。由於歷史的教材編寫現採用了貫通古今、中外關聯的歷史知識專題編寫體例,而學生憑藉自己的國中歷史學習水平難以與新課程的高中歷史學習相銜接,教學跨度和課時容量明顯加大。以便出現粗講不放心,精講沒時間,取捨時左右為難的窘境。②新課時,上課舉步維艱。由於高一未分文理科,歷史學科每週兩課時,如按照《新課程標準》中的教學進度要求,就很難完成教學任務。如果為了完成新課程所要求的教學任務,那麼每堂課的容量就會增加,不僅無法實施新課改中的新的教學方法,更增添了學生們的學業壓力。③新任務,學生不堪重負。就歷史學科而言,每課課後習題都有“解析探究”,但課堂之外還會給學生留有研究性學習,學生會感覺到學業負擔的加重。

這些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疑惑和迷茫,還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逐漸的改進和完善。“新生事物在剛產生時,並不都是十全十美,但總是不斷髮展壯大,最終是要取代舊事物的。”那麼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過程中教師應該如何做得更好,教師在思考中前行。

三、新課程中的教學建議

1.樹立全新教學觀念

“必須全面實施教育功能,在提高現代公民的人文素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4]從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作為教師,我們要轉變觀念,樹立“以學生髮展為本,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會生存。

2.建立新型師生關係

教師要適應新角色,要精心營造民主和平等的新型師生關係。教師不僅是新課程的實施者,也是新課程的參與者;不僅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也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鼓勵學生敢於標新立異,自覺獲取新知識。

3.建議教學形式多樣

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積極探索多種教學途徑。在歷史教學中儘量運用參與式教學,把學生調動到歷史教學活動中去。通過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去參與實踐,去感悟歷史,去體驗歷史。

4.加強知識思想整合教學過程中多借鑑歷史發展和人類生活的成敗得失,幫助學生體會人與社會和諧共處的真諦,激發學生了解歷史的熱情,充分發掘課程內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內涵,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薰陶。

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使命不僅在於課程知識與結構的變革,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人文素養,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統一。毋庸質疑,新課程改革已取得了理想的效果,“這是一次教學方法、教學理念的全新變化,是真正把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一次大規模嘗試”[5]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對教育教學實踐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來反觀自己的得失,進而更好的推進新課程改革。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2

提起近幾年的文科綜合能力測試,不少教師會發出這樣的感歎:現在的書太難教了,講了那麼多,做了不少題,可最後拿到試卷一看,真是“失之千里,差若毫釐”。儘管每年都有相同的感歎,但我們廣大歷史教師還是要進行一輪一輪的複習,就是儘可能讓學生多學點知識、多考點分。

我是1999年開始從事高三歷史教學工作的,帶過了兩年3+2歷史單科大學聯考,八年文科綜合能力測試。論經驗無法與老教師相比,論學識也不及眾多的“研究生”的後生們。但通過近十年的高三的磨練,特別是近幾年對新課改和安徽文化史的研究中,結識了一些省內文化研究的專家,受益匪淺。以下對高三的教學侷限性與與後期複習談幾點自己的淺見。

一、過份侷限於課本知識和複習資料,陷於“本本主義”

我們許多老師認為,教材內容就是教學內容,強調教師的教學要“源於教材”、“忠於教材”,不能“脱離教材”、“超越教材”,這種把教學內容絕對教材化的觀念,陷入了“本本主義”的泥潭。現實中往往把幾本教科書奉為萬能,認為只要把課本知識全部掌握了,大學聯考沒有什麼對付不了的;實在不行還有一本複習資料可以做參考。殊不知,現在的複習資料大多是相互抄襲,自主創新的太少,我本人在20xx年上半年就用三個月的時間編了一本“挑戰大學聯考”(40萬字,海南出版社),書出版後,就連自己都不想用,因為絕大部分內容是東抄西抄而來的。

二、過份侷限於課堂

教師一味地“滿堂灌”在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教師重視對學生集中思維的訓練,卻忽視發散思維的培養。基本上採用“以講為主”的教學方式。有人認為,歷史知識的過去性特點,決定了這門學科只能採取這種教學方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用主要精力和時間來講述歷史知識,即使一講到底也無可非議。如果翻閲一些老教師總結畢生教學經驗的著作,就不難發現,長期以來(至少90年代之前)歷史課堂教學方式,可以説就是單一的以講述為主的方式。現在時代變了,教材也換新的,但我們許多老師還在滿堂灌,結果導許多致學生不願意上歷史課,學習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過份侷限於校內,忽視了社會大課堂

傳統歷史教學的時空基本上被限定在課內校內,加之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課外學習幾乎是空白。課堂教學是主要渠道,但不是惟一渠道。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都是課外學習歷史的好場所,特別是大量的歷史遺蹟,為學生課外學習提供了物化、真實、形象、豐富的歷史材料,更是歷史課外學習獨具的優勢。因此,歷史學習應將視野拓展至整個社會,社會才是學習歷史的大課堂。但現實生活中基於種種困難,我們教師特別是高三教師絕不可能帶領學生到社會大課堂中去學習。

四、過份侷限於閉卷考試,弱化了學以致用的史學功能

傳統歷史教學一直沿用閉卷考試,考試的內容多為死記硬背的書本知識,歷史學科的考試要真正達到考查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的目的,就必須改傳統的封閉性考試為現代的開放性考試。在這種考試中學生個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自信心增強了更能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水平,並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創新意識。

 五、後期的複習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整合教材,夯實歷史主幹知識。20xx屆大學聯考使用新教材,新教材按照專題形式來組織的,跨度大、難度高、跳躍性強,歷史知識的系統性在直觀上很大程度地被削弱了,容易給學生造成記憶困難甚至混亂。因此,在第一輪複習中,應適時加入通史部分的複習。第二輪複習時,應以通史體例輔之以熱點問題進行,學生只有對某一階段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等特徵有了全面地認識,才能“瞭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初步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2、依據教學指導意見,優化三維目標的達成。20xx屆我省大學聯考將立足於教學指導意見,參考課改地區大學聯考試卷命題,注重歷史學科的價值取向。因此,在歷史複習中,吃透教學指導意見,優化三維目標特別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成為我們20xx屆大學聯考複習的重點之一。

3、平時多注意新題型的收集與訓練。新課改意識將更加開放,新題型很可能出現,平時須多注意收集與訓練,如情境類,文史常識類、研究性學習類、辯證認識類等題目。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3

傾心教學,持之以恆

從走上講台開始,一次次鋪陳千年烽煙,一幀幀展示壯觀畫面,一頁頁掀開精彩歷程……

作為一名xxx員,劉xx老師學習不輟,成為他踐行信念與擔當的常態。身為歷史老師,劉xx酷愛讀書,“咀嚼”良書猶如飲蜜般甘甜。“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什麼樣的老師,就努力做一個那樣的老師。”

既為自己不斷成長,又為促進教學工作,劉xx在專業知識、教育教學理論、新課程教學改革等方面,有計劃、有方法、有實踐地學習,在實踐運用中不斷提高着自身教學能力、素養。他多次參加省高中歷史疑難問題教學研討會,聆聽專家報告,吃透教材編寫意圖。

道雖通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課前,劉xx圍繞課改理念,深刻領會課標內涵,準確把握、認真鑽研教材,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課中,他把各種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融整體把握、突出重點、品讀史料、感悟歷史為一體,實現師生、生生、生本之間的平等對話……他的課因鼓勵學生個性地思考而美麗,因教學理念的時尚前衞而精彩。

劉xx多次開出市、縣級公開課,獲得專家和同行的一致好評,還積極參加各級教學比賽,努力提升教學技能和水平。20xx年獲xx縣課堂教學評比獲第一名、台州市課堂教學評比二等獎,20xx年,獲xx縣中國小教學大比武二等獎,執教《理性與信仰的交織——探祕羅馬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遺產》一課被評為部級優課。

教學成果上,劉xx同樣取得優秀成績。越有成績越謙遜,日有所進日有德。由於表現優異,他不斷擔當起更大的責任:從普通教師到教研組長,從班主任到年級主任,到德育處副主任,但不管處在什麼崗位,他的初心從未改變:傾心教學,持之以恆。

傾力教研,學貴有恆

一名教師的成長首先從教學反思開始。劉xx老師堅持及時進行教學反思,反思自己每一節課的得與失,也反思其他教師的教、學生的學,經過多角度的反思和留心自己的教學,不斷總結經驗,找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着力實施解決……多年的自我反思、虛心求教、積累與沉澱,為教育科研積澱了基礎,為課題研究提供了實踐素材,也讓他進階為xx縣高中歷史學科的帶頭人。

20xx所撰寫的論文《基於“主題式”歷史教學活動設計》發表在《中學教學參考》第10期,另一篇論文《新大學聯考背景下高中歷史選考複習策略與思考》獲縣二等獎;20xx年,主持xx縣教科研規劃課題《普通高中歷史選考複習策略的研究》獲優秀結題;20xx年,論文《析選考試題變化,探高三複習新路徑》發表在省級刊物《中學政史地》第10期。20xx年參與市級重點課題《縣域高中歷史教師“集羣—共進”的策略研究》,並撰寫論文《“共讀、異構、樂享”——探縣域高中歷史教師“集羣—共進”模式新路徑》。20xx年7月,論文《例談歷史解釋在概念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發表於省級刊物《新課程研究》。9月19日,他在縣歷史教研會上,做了題為《高三歷史備課組最後30天備考經驗》的書面發言,總結了選考複習的應試策略和具體措施,為各兄弟學校做出表率,提供借鑑,得到同儕廣泛歡迎。

傾情教育,日升月恆

劉xx老師對當班主任有着自己獨特的體會:贏得學生內心的尊敬和思念,是教師最大的幸福。他把尊重學生當作自己的言行第一遵守,春風化雨,實行“雙向制、民主化”管理模式,提高了班級管理效能,優化管理過程,更是調動學生參與管理的積極能動性,營造“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氛圍。劉xx老師所帶的班級,曾經連續三年榮獲先進班集體稱號,每個月被評為優秀,曾獲校運動會團體總分第一名和精神文明隊,紅歌大合唱一等獎等榮譽。

劉xx説:“我自己與他們好像不是師生關係,而是同一個團隊的共生關係,彼此之間同聲相合、同氣相聞、同心相勵、同行相進……”德智體全面發展是教育事業上一個永恆的課題。他創新德育思維,實踐外國語學校“立標看齊、激情邁進”激勵性德育新模式,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德育主題活動,營造奮進、有序、緊張、和諧的班級氛圍,全面提升學生的學業成績。

“把培養一代新人作為最光榮、最聖潔的事”這是他的心裏話。劉xx老師一直奮鬥在教育教學的最前沿,他始終以飽滿的熱情和樂觀的精神狀態去對待每項工作,不斷地完善自我、開拓進取、成就夢想……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4

20xx-20xx學年度第二學期,我擔任高二年級5班的班主任工作,同時在高二歷史教學中,為使學生在歷史知識的海洋裏感受到探索與思考的樂趣。力圖發揮歷史學科的啟智與育人功能,我主要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首先,認真上好每一節課。

以生動而充滿時代精神的歷史事蹟去吸引他們,讓他們感到學習歷史能豐富自己的學識,開闊自已的眼界。以歷史的人文精神和凝重歷史責任去感召他們,使他們認識到學好歷史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增強現代公民的使命感;同時也講明歷史學習的特點與方法,使學生感到歷史不是難記難背枯無味的東西,只要有嚴謹的樂於思考與探索的精神,一定能學好。上好第一節引導課,還能轉變學生傳統的,把歷史課當作付科來應付的心理,以積極熱情的求知心理投入到學習中,推動教與學的互動良性循環。

其次,發揮各班科代表的作用,認真抓好課前預算習。

在學生預習這一環節上,耐心指導學生製作預習提綱,鼓勵他們在學習中大膽質疑,積極思考,半年來,我所任教的班中,大多數學生都認真做到了這一點,每個班的課代表一直自覺地將每節課前學生預習時提出的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記錄下來,要求老師參與討論共同解決。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和積極思維的學習精神,同時對我的教學也起到有力的推動。

第三,在教學過程中,從教學方法到學習內容,我都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人生觀歷史觀,及現代公民應具備的思想理念為準則。

對教材中一些陳舊的甚至背離時代精的內容,鼓勵學生查找資料,向他們介紹一些史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教會他們用自已的頭腦去客觀分析和認識歷史,不要人云易雲,如在學到xx鬥爭這年史實時,我要求學生認真翻閲有關歷史史實,瞭解事件的真相,並學會用歷史的眼光冷靜對待黨在過去犯的一系列錯誤,借鑑前人的經驗教訓,在社會生活中處理好各種矛盾。另外,課本中關於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一課,教材認為三大改造結束,標誌着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而之後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結果,國企改革使大批國有企業破產,私營經濟蓬勃發展,我國還是社會主義國家嗎?學生在學習中感到越來越困惑,我便組織學生認真討論,有的學生認為教材上的觀點完全是按前蘇聯的思維方式作出的評價,而當時中國的決策者們正是受蘇聯斯大林體制的影響所進行的違背中國國情的改革,這是錯誤理論指導下的錯誤實踐。之後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正是鄧小平對社會主義建設的進一步探索後,轉變觀念而作出的正確決策。社會主義本質是什麼?鄧小平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那就是解放發展生產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這既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又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因此公有制的建立,並不意味着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通過討論和分析,學生搞清了過去始終困擾他們思想的歷史困惑,從中也懂得學習的過程需要大膽質疑,開動腦筋思考,才能有所收穫,有所作為。

第四.在對學生進行健全人格培育和擴大他們的知識面的同時,我也重視對學生應試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我有意識地在每個重要的知識點上,教會學生從不同角度設置不同類型的題目,並要求學生在學習中也養成提出問題設置問題的習慣。另外在每個單元結束後,我都會指導學生理清歷史線索,根據教材的寫作思路把握史實與史實之間的邏輯聯繫,用書面的形式將歷史知識結構整理出來,並將優秀習作在各班進行交流,使學生在學習中重視學習方法的探索與總結。

通過本學期的教學,我感到最大的滿足是教和學之間的互動進入一個良好狀態,師生間平等民主的探索與交流,推動了我教學水平的提高,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歷史的樂趣和意義。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5

教學反思在教學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是教師成長過程中重要的手段。

是教師從“會教”到“會學與會教”結合起來的過程。

是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重要過程。

今年我帶的是高一人民版的新課本,從高三學生畢業後聽專家講課,到現在講授新課,感受頗多。

在這裏我只想簡單的説一下,我現在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希望與各位交流一下。

我們知道歷史新課標講究的是教學的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其中知識與能力是指: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包括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

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閲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可是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我們這裏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對歷史的學習基本上是空白的,所以按照新課標的這種教法顯然是不符合我們這裏的實際情況的。

那麼,在學生沒有任何歷史基礎的情況下,我們來如何開展歷史教學?這就是我現在面臨的問題。

我現在的選擇是

第一、完全按照課本的知識點知道學生先理解課本知識,然後對課本基礎知識進行記憶。

很明顯這和現在新課標下的教學觀是完全相反的。

第二、按照新課標的教學觀,努力做到,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我在這裏希望能從各位的教學實踐中得到更多的選擇,希望我們可以利用博客多多的交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1239n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