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熱門】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

【熱門】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熱門】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1

教學的生命在於創新。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方法多種多樣,只要運用得恰當,都會取得很好的效果的。例如:上《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時,導入時候,可以先做個這樣的小調查:“同學們,你們最愛吃的水果是?”對這樣的問題比較容易,學生會爭先恐後的回答,然後問:你們知道它們從哪裏傳入的嗎?從而引起學習新課的興趣,由於開始上課提起了胃口,整堂課的氣氛會比較好。

點評:

教師注重思考,強調學習興趣、方法,注重採取靈活的教學手段。

教學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不斷創新。教學是藝術,藝術不能複製,世界上既然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就沒有兩節完全相同的課堂。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貴在方法多樣靈活。有了興趣,自然讓人興奮,就會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們要探索課改新路子,寓課堂以生機。課堂的生命在於創新,讓課堂煥發活力。

想盡千方百計,説盡千言萬語,為了千百學生,實現千變萬化。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2

七年級歷史上冊《兩漢的科技和文化》教學反思存在問題:

1、知識點不夠嚴密

2、歷史時間的表述應當準確

3、教師自身專業知識的學習及其素質的不斷提升

4、意識上對歷史的傳承性特點不夠重視

5、學習方法的補充和豐富

6、課件的製作中應注意字體大小的合理設置,照顧後排學生

7、精研課本,教師用書的合理應用

8、拓展知識點

感想:通過本次學習,使我深刻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作為一名新入職教師,能夠接受專業教師的指導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對此,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我將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和能力,加強專業閲讀,同時不斷的向經驗豐富的教師學習,多請教,多聽課,在實踐中不斷的尋求進步,使自己能後儘快的成長起來。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3

(一)這節課下來我覺得做的較好的地方是:

1、靈活處理教材、靈活處理課堂、儘可能引導學生提出些問題並解決這些問題。本來準備4分鐘完成的自主學習部分,就用了12分鐘,打亂了預計的安排,好在及時做了調整,將學生已經掌握的秦暴政方面的具體表現略講一下,從而為後面的步驟順利實施贏回了時間。

2、歷史與現實生活相聯繫。比如講解徭役的問題,比如引導學生理解鴻門宴的寓意問題。在講鴻門宴問題,通過學生的講解引導學生理解這個典故的寓意,並進一步和學生的自我保護聯繫起來,起到較好的學以致用的作用。

3、將教材的知識做適度的拓展延伸,考慮到七年級學生的特點,通過引導學生理性、客觀、多角度的思考,還是讓學生(至少是部分學生)得到了昇華和提高。從而超越了教材。

4、環節的過渡方面也是處理的比較輕靈、流暢。比如導入設計、從秦暴政過渡到大澤鄉起義、從秦滅亡到楚漢之爭的過渡,這些小安排還是收到不錯的效果,讓整節課連貫,緊促。

5、三維目標的落實方面效果較好,通過自主檢測反饋的信息感受到這節課教學效果不錯。

(二)然而這節課操作下來,也有做的不夠好的地方。

1、學生自主提問方面的引導。這個環節由於該班學生可能突然間改變了教學模式,一時不能適應,弄得自主提問環節有些冷場,學生提不出一些有質量的問題,而且提問的學生積極性不高。

2、一節課的容量過大。可能長期呆在九年級的緣故,這節課忽略了七年級學生不可以長時間集中精力,最多25分鐘的“紅線定理”。本節課除了8分鐘的自主學習和8分鐘的自主檢測之外,差不多有半小時在讓學生緊張思考和解決問題,導致學生有疲勞感。

3、板書方面。由於時間關係,將課堂總結進行的較為倉促,而沒有落實到從基礎知識到基本能力再到情感價值觀方面的縱橫向聯繫寫在黑板上,讓學生有種一目瞭然的直觀感受,從而實現本節課的昇華。

4、本節課圖像信息的處理較少,大量的文字信息,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也是不太適應的。

5、成語故事的蒐集與整理方面也做得不到位。

總的來説,這節課收穫還是蠻多的,有成功也有失落,有喜悦也有遺憾。好在人們常説:教無定法、教無止境。今後的教學中繼續完善和發展自己的課堂吧。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4

本節課共有三部分內容:1、張騫通西域2、絲綢之路3、班超經營西域;其中,第1和第2個問題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通過學習本節課,讓學生掌握我國古代歷史上中原地區與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繫和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歷史過程。培養學生全面分析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並通過學習張騫、班超兩個歷史人物,強化學生愛國主義熱情。。

但是,學生們對於基礎知識的鞏固程度還不夠,欠熟練,掌握得不夠紮實,我在本節課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張騫通西域這一部分的教學其實應該做得更好,我可以把這部分的內容搞活起來,比如把張騫在西域的所見所聞以第一人稱的形式,讓學生來描述;或者以張騫為記者進行追蹤報道,這樣就可以訓練學生的口才,同時也可以訓練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

2、關於絲綢之路的教學,如果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更好地記住絲綢之路,我應該用多媒體展示出地圖,讓幾個學生按照地圖來重新走一下絲綢之路。

3、知識的延伸不夠,如:可以結合現實生活談一談西部的開發,也可以結合講講關於東突事件等。

4、在當堂鞏固環節,應多設計一些選擇性題目和材料分析題。

5、學生會了的問題,不應該再去過多的強調。

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要多看一些與歷史知識有關的書籍,拓展自己的知識面,爭取做一名與時俱進、知識淵博的教師。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5

上完《秦王掃六合》一課,細細反思,覺得主要有以下幾點: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始終圍繞教學目標來組織教學,而且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完成了教學目標。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為增強知識的系統性,我打破了教材編寫的順序,將教學內容設計為秦完成統一和鞏固、維護統一兩大內容,在處理第二項內容時,又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族關係)等方面來歸納秦鞏固統一的措施。這樣做,不僅線索清晰,便於學生掌握和理解,同時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創新問題設計上有突破,能聯繫生活實際,引起學生共鳴。

本課教學中,我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自學課文內容,然後學生思考、討論、作答,教師點撥、同時輔以材料展示。我還注重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機會,讓學生有足夠的空間去發揮、去創造。如:我指導學生到黑板上設計秦的疆域示意圖,以幫助學生壓縮信息,同時也有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空間觀念。這節課也體現了教師的角色已經發生了一定的轉變,由原來的講述者轉變為幫助者、引導者、促進者。學生會的,允許學生自由發揮,互相補充,教師及時評價;學生不會的,教師進行激勵、引導,然後共同解決。

這節課最大的不足就是:不敢放開手腳,給學生以機會,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其它細微之處,還存在着很多不盡如人意之處,比如:釋疑過程中,有些小問題的設置稍顯牽強;過渡語,有個別之處,不夠自然;習題設計過於單調死板,以後應力求多樣化、趣味性,努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生分析秦完成統一的原因出現困難時,教者引導的語言有些羅嗦,沒有做到簡明扼要;對學困生的關注明顯不足;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學生方面:在討論秦始皇的歷史作用時,他們的回答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非常透徹、全面。尤其是説説他們原先印象中的秦始皇時,學生的反應特別積極,從中可以看出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是比較關注歷史的,我們有理由對歷史教學充滿信心。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6

近日,我執教了一節《華夏之祖》的公開課,上完之後,感覺不甚良好,雖然不排除一些客觀原因,但回首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失誤頻頻,怎一個“差”字了得。

首先,未體現“自主”的教學理念。雖然學生是以小組的形式學習的,但在展示環節,我並未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展示。話題投放形式太過單一、刻板,如請學生講述堯、舜、禹的故事,完全可以讓一個組的學生自由選擇講述,而不是先講堯,繼而舜,再而禹。學生講述後,也未引導學生之間、小組之間進行互動、補充。教學內容顯得單薄,不夠豐富。

其次,對學情認識不夠。未充分考慮七年級的學生只上了兩節新課,學習歷史的熱情、能力都相對底下,從而對學生預習情況把握不準,對學生學習、展示能力不能有準確的認識。要求學生進行表演“禪讓制”的環節,課前沒有進行必要的指導,導致學生空有表演的熱情,卻不知怎樣表演,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使課堂氣氛略顯尷尬。

再次,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落實不夠。要求學生合作探究“什麼樣的人才能被推選為部落聯盟會首領?你覺得堯、舜、禹有什麼優秀的品質值得你去學習?”原本讓學生充分討論、交流,各抒己見,這本是個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絕好機會,我卻沒有充分利用,三言兩語,輕描淡寫的敷衍了過去。

最後,教學未有激勵措施,評價方式單一。原本打算獎勵給學生的幸運星因為時間匆忙忘記帶到課堂,雖然少了物質獎勵,但整堂課下來,我也很吝嗇自己的讚美之詞,沒有對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和獨到的見解表示過由衷的讚揚,對學生缺乏激勵性評價。評價方式也都是自己在絮絮叨叨,沒有引導學生之間、小組之間進行互評,導致整個課堂教學氛圍壓抑、沉悶。

當然,失誤還有許多,在此不再一一列舉。總之,這堂課是失敗的。但也帶給我太多的反思,反思是為更好的成長,它讓我找到了自己的軟肋,也讓我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俯下身子,求真務實、腳踏實地的去鑽研、實踐。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7

國中歷史課堂教學應該如何進行才能體現新課標的精神,符合新課程的要求,是每位國中歷史教師十分關注的問題,也是我這兩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去年教的七年級,今年又教了一屆七年級。由於是第二次教七年級,所以我在七年級的教學方面有所體會、有所反思。

七年級年級上冊《中華文化的勃興》介紹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文化成就。在第一年的教學中,在學生認真閲讀教材的基礎後,我先請幾位學生來歸納、概括各派的觀點和著作,然後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我以時間為經、學派為緯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的創始人及代表人物的主要觀點、著作進行了全面的歸納、分類。當時學生大多能按我的要求完成以上教學活動,因此,我當時覺得這種教學方法還是不錯的。

今年我又採用這種方法進行教學,結果碰到了問題。當我要求學生認真閲讀教材時,就有不少學生沒有看書而是在説話。我很生氣,並批評了那些沒有認真閲讀教材的學生。雖然這堂課最終也上下去了,但我總覺得挺彆扭的。下課後,我一直在思考這節課卡在那兒,應如何改進。經過一番學情調查,終於找到了原因:原來是因為所學的內容離學生太久遠。因此,對學生來説,缺乏親切感,也就不能夠吸影學生的注意力。

晚上,我又重新進行備課。怎樣才能將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老子等人與現實聯繫起來了?用什麼作媒介才能讓學生對孔子、老子等人感興趣呢?我苦思冥想——終於,我想到了:現代人特別是名人都有名片,可以用學生十分熟悉的名片作為媒介,拉近孔子、老子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對兩千多年前的的古人產生興趣,進而自覺的參與到教學中來。

第二天,在另一個班上這課時,我改變了方法。一上課,我就宣佈:今天我們將進行一場模仿秀,給孔子、老子等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各自制作一張名片,並模仿他們作自我介紹,比一比看誰模仿得最像。學生們一聽來了興趣。接着我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模仿一位人物,並要求學生在先認真閲讀教材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想象。我剛説完,學生就立即積極地準備開來。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學生都十分踴躍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實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然後,為了檢驗學生對諸子百家思想的掌握情況,也為了讓學生學會靈活運用各派的思想,我又創設了一個情景:假如有一位同學隨地扔了一張紙,想一想,對這個人的做法,各家學派會如何處理?為什麼?問題一提出,學生們紛紛運用剛剛學到的知識,從各派角度提出看法。這樣,不知不覺學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就很好地掌握了所學的知識。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8

歷史這一學科涉及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經濟、天文、地理、科學、文學等等。所以對這一學科無論是老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尤其對於剛剛進入中學的學生來説,歷史這一門課程他們既陌生又熟悉。在國小階段對於歷史知識也瞭解了一些。面對這些七年級的學生,歷史這一門課程我們老師應該怎麼教呢?怎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呢?對此在這裏提出一些我的淺見。 七年級的學生大多數都處於青春叛逆期,學生的獨立性增強,希望有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錢和時間,而有些學生有時會錯誤地理解民主,並逐漸滋生叛逆心理,從而放鬆對自己的要求,他們希望獨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間,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再加上他們剛到一個新的環境,與新的老師和同學接觸,這需要一段適應期。而且許多學生認為歷史課枯燥無味,不喜歡上歷史課,所以這門課對學生的吸引力並不大。那麼怎麼做才能讓學生喜歡上歷史課呢?

(1)根據每節課不同的教學內容安排不同的講課方式。例如七年級歷史上冊第8課《中華文明的勃興(一)》,這一節涉及的內容是比較廣泛,包括先秦時期文字的演變、天文、曆法、醫學和音樂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認為這一節課可以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中選擇感興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關的資料。然後在課堂上由小組的代表給大家講述他們所瞭解的內容。最後再由老師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通過本節的學習能夠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所創造的輝煌文明。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讓學生親身參與到教學中,更有利於學生對這部分歷史知識的掌握。

又如第12課《大一統的漢朝》,這一節的重點內容就是漢武帝對漢朝的統治,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可以給大家看一些電視劇《漢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學生的形象記憶,以此幫助學生更好的瞭解這一時期的歷史。同時也可以加入討論的形式。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漢武帝的瞭解進行點評,並且讓學生展開想象“如果漢武帝沒有實現大一統,那麼中國的歷史會怎樣發展呢?”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西漢歷史的瞭解,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而且給學生搭建了一個自我展示的平台。

(2)上課前老師要做充足的準備,儘量從學生的視角去講解。從學生熟悉的內容進行教學更加有利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例如第18課《三國鼎立》,相信許多同學都對這一課的內容比較感興趣。因為這一課的內容與他們所熟悉的《三國演義》的內容有關,因此學習這一節內容的時候老師可以在課前多瞭解一下學生對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這樣在上課的時候可以從調查的方向上去引導學生更好的學習。

(3)抓住學科之間的滲透,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於歷史涉及的內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師可以抓住這一特點,從其他的學科上引入歷史這一學科的學習。例如第9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二)》這一節會學到關於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介紹這一時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麼在這裏可以結合語文課上對《論語》十則的學習,學生對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瞭解,由此導入我想學生應該會比較容易接受。

這只是我對歷史教學的一點淺顯的看法,如有不足之處請見諒。那麼對於七年級的學生怎麼才能學好歷史呢?由於國中的學習要求與國小不一樣,學習方法也就不同,對此許多學生很茫然不知道該怎麼去學習。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書。對每一節的學習內容要根據小課題有所大致的瞭解,並在腦中形成一個知識框架。這樣在老師講課的時候不會摸不到頭緒。然後不斷的鍛鍊自己分析問題、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開始可以就一些簡單的進行練習,通過不斷的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後形成適合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9

通過本課教學,感受最深的是:怎樣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通過加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去實現。國中歷史新課程改革:

一是更新教材使用觀念,由過去的“教教材”的舊觀念向“教學生如何學”的新觀念轉變;

二是由過去教師為主導向以學生為主體觀念轉變;

三是課堂教學模式由注入式、填鴨式向啟發式、探究式等演進。

這就要求教師從課程目標出發,根據國中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的需要,靈活地取捨、整合、運用課程資源及多媒體,完成課程目標,取得最大的學習效率,這就要求對課堂教學進行優化。

1、教師課前提出學習目標,要求學生做好課前準備。本課歷史史實豐富、生動,容量大,而教材編寫又比較簡煉,如果學生不做好課前準備,那麼單靠課堂想取得最大的學習效率是很難的。課前作業主要是兩方面,

一是預習新課,要求學生理解本課講什麼(大標題-昌盛的秦漢文化),是怎樣來講的(四個子標題-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王充和《論衡》、司馬遷和《史記》、轟動世界的秦兵馬俑),瞭解每個子標題的基本史實,從而使學生理清標題關係,形成粗的知識鏈和基本史實。

二是要求學生根據預習中可能不懂或者不是很清楚的知識,利用百度搜索網絡等工具查找,拓展知識。

2、教是為了不教。在本課教學中,發現學生對問題的分析不全面,缺乏思考問題的角度。例如:宗教與邪教的區別是什麼?許多學生只答了一點,繼續深入沒有了,但是經過老師指導如何思考問題的角度後,則大多數學生都能很好回答出來

3、教師備課要整合、開發資源,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在教學中,往往出現這樣的情況,多媒體資料展示太多,設問過繁,拓展太深,表面熱熱鬧鬧。課後問學生學習效果,則一臉茫然,而真正需要解決、掌握的重點知識沒有掌握。本課有許多教材外的資料,如果都去講解,事實上是不可能,因為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即使那樣,也不可能取得較好效果,所以教師必須根據課程目標和國中學生的知識特點和結構,對教材和課程進行再一次整合、開發,但要突出重點。同時設問要適度,要突出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與啟發性引導相結合。

4、充分利用網絡來輔助歷史教與學。本課有很多歷史知識,是學生很感興趣的部分,網絡提供了歷史教材無法提供的信息和知識,不僅如此,我們還藉助網絡優勢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從而達到師生互動、學生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共同探究、共同提高、自主創新的目的。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10

關於這節課我在新課標的指導下,結合了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真地設計教案,組織教學,從課堂效果來看,基本實現了預期的效果,本節課主要有兩點亮點:

一、設計情景,在情景中提出問題

選擇一些與生活經驗有關的情景來呈現問題,讓學生“神入”到當時的歷史情境之中,對歷史進行合理想象,例如在本課學習鐵農具中設置情景“假如現在給你一塊地去耕種,而擺在你面前的工具中有石器、木器、骨器、青銅器、鐵器,你會選擇哪種?”和學習都江堰修築原理時設置情境“假如你是李冰,你會怎樣解決岷江水患問題?”,一方面使教學顯得生動有趣,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慾望,另一方面有利於學生主動運用已有的知識結構來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培養他們歷史思維能力的目標。

二、設計角色表演活動,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本節課在教學商鞅變法的內容這塊,讓學生分角色表演歷史劇。分別扮演守舊貴族,和商鞅。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她們就得牢記商鞅變法的內容,並充分理解其變法的目的和好處。這樣的活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使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是課堂效果達到高潮。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11

七年級歷史上冊“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教學反思本週,我參加了本組的公開課講課,從教學設計到評課過程中大家對我的建議都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與幫助。首先,由於之前沒有講過歷史的公開課,在講課之前我上網蒐集了許多優質課的視頻進行觀看,為我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思路打開了一扇門,讓我知道從何下手,如何下手。

我設定本課的學習目標為通過閲讀教材內容,掌握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結果、意義;識記絲綢之路的路線和意義,理解張騫出使西域對民族交往的重要意義。從這一層次上説,本課的學習目標基本上已經達成,但在目標實現的過程中仍有諸多的欠缺。我的課程設計流程基本完善,從視頻導入絲綢之路,到後續的絲綢之路路線圖,以及一帶一路等對中國的影響等多方面均有涉及,但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較多問題。突出的幾點在於:

1、重點部分強調不到位。重點的部分強調兩到三次都不為過,我對重點部分的強調很少,可能學生聽過之後,瞬間就忘記了,對本課的重點內容依然不清晰。

2、課堂銜接與過渡比較生硬,在課堂用語及銜接語的使用上要多加斟酌,同時要注意知識與知識間的銜接,使知識結構化,讓學生可以更全面更系統地學習歷史知識。

3、結合目標設置活動。課堂活動最終要服務於我們本課的學習目標,我在本課的教學活動中也設置了諸多的活動,如:想象張騫拜別漢武帝時他們之間的對話;如果你是漢朝的商人,你想將中國的絲綢、瓷器運往歐洲,你會採取什麼樣的路線;為張騫紀念碑寫一段碑文等,這些活動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課堂內容,也鞏固了目標的實現,但活動與目標之間的結合似乎沒那麼緊密,要更加強課程與活動之間的融合度。

每一次公開課的講解,都是對自己莫大的幫助與提升。從備課到試課再到上課,以及後續老師的評課,每一個環節都比我們平時上課所付出的精力要多,每一次講解背後發現的問題也比我們平時上課發現的問題多得多,之前的時候對講公開課有一種很大的恐懼感,擔心自己講的差,怕自己出現一系列的問題,現在講公開課雖然依然恐懼,但更多的是期待,期待發現自己的問題,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改正過來。同組的老師們給我提出的建議對我以後的教學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以後我要把備課內容更精細化,重點更加突出,在課堂實施過程中更有效化,努力呈現出一節高效而精練的課程。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12

今天縣教研室人員來我校進行達標課驗收,對我們的課堂教學作出評價並給與指導,收穫頗豐,體會如下:

1、課堂教學不僅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現。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有待進一步加強,建立好小組評價機制,讓學生投入到學習中,去思考、去體會、去感悟、去提升。

2、注重知識的聯繫與整合,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歸納,教師要注重對知識的整合與延伸,加強前後知識、中國史與世界史。歷史與現實的聯繫。

3、廣泛閲讀書籍,加強理論學習。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以及提高教育教學此文轉自水平。精心研究,潛心教學,用心課堂。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13

學習本節課首先讓學生把握兩點,

第一點:區域在亞洲,

第二點:社會形態是封建社會。

學習日本大化改新時,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掌握知識:大化改新出現的背景、代表人物、內容、影響,並對改新的內容要從政治、經濟兩個方面來把握。結合大化改新的時間及內容進行分析比較,公元7世紀中國正是唐朝時期,所以我們就可以明白日本這次學習對象是誰了。強盛時的中國是日本學習的榜樣,而近代社會落後的中國成為日本侵略打擊的對象,這樣的反差給學生如何的教訓與啟示呢?這是我這節課內容的一次昇華,在談啟示的過程中,有些同學能切中要點,能夠把握日本民族非常善於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來,變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日本古代向中國學習,近代向西方學習,這些都是日本不斷進步、強盛。但有些同學在語言組織、語言精簡方面仍需提高,這對以後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14

1.本課的設計線索脈絡清晰,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把教材內容分解成三部分:一、草原帝國的興起。二、草原帝國與西漢王朝的和戰。三、草原帝國的消失。以匈奴政權的興起、發展、消亡為主線串起全文。以漢匈的“戰—和—戰”為中心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教學過程宏觀設置合理,能保質保量完成教學任務。第一環節【設置情景點撥導入】約三分鐘。第二環節【自主探究合作掌握】約三十五分鐘,其中一、草原帝國的興起約十分鐘。二、草原帝國與西漢王朝的和戰約二十分鐘。三、草原帝國的消失約五分鐘。第三環節【本課總結】約兩分鐘。第四環節【自我檢測鞏固提高】約五分鐘。

3.教學設計平穩紮實,知識脈絡構建系統清晰,能用學生喜見樂聞的形式,把握重難點適時形成課堂高潮。如:問題二(3)觀看《漠北戰役》視頻再用上節課總結的學習史實的方法概述漠北戰役的經過和影響(時、地、事)。問題二(4)你贊同這時再實行“和親”政策嗎?(創設漢元帝朝辨情景,學生分文武大臣兩組辯論)假如你是王昭君,你願意出塞嗎?這使大部分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互動,出現有效知識生成,達成教學目標。

4.能挖教材,找立意,聯繫生活,關注社會,引導學生擴散思維。如:問題二(2)結合史實比較一下,漢初對匈奴的政策與漢武帝時對匈奴的政策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有這種不同,請用史實説明(政治、經濟、軍事)。---關注社會:放眼當今世界,你認為中國立足於世界取決於什麼?。問題三(1)天56個民族中有匈奴族嗎?匈奴族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做出了哪些貢獻?問題三(2)我們中華民族大家庭擁有56個民族,那麼今天民族與民族之間應該如何相處呢?。

5.但是,總的來講這一節課我仍然沒有改變對知識點處理面面俱到的習慣,所以受時間限制,在學生自主合作學習這一部分的拓展還是有所不足。我是應該打破體系,還是堅持風格呢?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15

在本課教學目標設計上重點突出了新的教學理念,特別是注意學法指導、注意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的引導式教學。

這節課成功之處以下幾個方面:

1、讓學生通過講成語故事的方式,既充實了相關歷史知識,又增強了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在這種愉悦的氛圍中接受知識,學習效率也比較高,基礎知識也能夠得以掌握。

2、在講授陳勝吳廣起義時,設置情境教學,還原大澤鄉起義的場景,讓學生更能深刻的體會到當時的歷史背景。

3,在導入中,用民謠引導學生探索秦暴政的表現,也吸引學生注意力。

在實際教學中,該課還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

1、對學生活動時間的把握不夠緊湊,導致課堂前鬆後緊,拓展、鞏固時間偏少,《秦末農民戰爭形勢圖》使用不夠充分等。

2、對難點的突破做的不好,學生還不能夠很好區分陳勝、吳廣起義和項羽、劉邦楚漢之爭的不同性質,而且在講到鉅鹿之戰和楚漢之爭時,學生混淆了這兩個戰爭。

我認為教學案的編寫要注意留有餘地,讓學生有充分的思維拓展空間,鼓勵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完善和發展教學案。努力避免一體化教學案的使用給學生帶來的消極、負面影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g4y2r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