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歷史教學設計集錦15篇

歷史教學設計集錦15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歷史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歷史教學設計集錦15篇

歷史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洋務運動的時間、代表人物、口號、內容及對洋務運動的評價等歷史知識;通過對洋務運動的作用的客觀分析,提高學生運用辯證發展的觀點看待歷史事件的能力。

過程方法在掌握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學習的方法,感知洋務派以“自強”“求富”為口號,辦洋務以維護清朝封建統治為目的,進而創辦軍事工業、民用工業、籌劃海防、興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雖未達到富強,但卻使中國邁出了走向近代化的重要一步。培養學生史論結合、主動探究合作的學習歷史知識的方法。

情感態度使學生認識到洋務派既要維護封建專制統治,又阻擋不了外國的侵略,結果導致洋務運動的破產。洋務運動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本國封建經濟起到了一定的解體作用,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洋務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與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如何正確的評價洋務運動,理解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三個圖片(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

2、根據三幅圖片講述:步入近代的清王朝,遭到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又受到太平天國運動的沉重打擊,統治已是風雨飄搖,面對殘酷現實,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分化,在19世紀60年代,出現了一次統治階級內部的自救運動。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第6課《洋務運動》。

3、釋題。

《洋務運動》是第二單元的第一課,第二單元是近代化的探索。所謂近代化,即是中國人民向西方學習,尋求新的出路的過程。

同時結合目錄瞭解本單元的主要內容。

二、學習新課

1、組織學生欣賞一段關於洋務運動的視頻。

2、學生閲讀課本,完成自學卡。

(1)什麼是洋務派。

(2)洋務運動(時間、代表人物、目的、性質、結果、標誌)。

(3)洋務運動的內容。(表見後面)

3、檢查自學效果。(幻燈片出示)

最近網上流傳一本新編歷史劇《洋務運動》,請根據教材知識,判斷下列劇情是否符合歷史事實,如有錯誤,指出錯在何處。

劇情1:在乾清宮,慈禧召集李鴻章、曾國藩、張之洞、倭仁等大臣商討國事,李鴻章提出要修鐵路,遭到張之洞的堅決反對,張之洞説:“電線鐵路,冶鐵織布,變華為夷,鄙見迂疏,期期以為不可。”雙方激烈辯論,難分高下,慈禧問倭仁意見,倭仁説:“購買外洋器物,尤屬名正言順。”

劇情2:1872年某月某日慈禧對奕説:“小六子(奕的小名),李鴻章前日上奏摺,説是要引進西方的政治制度,開國會,設議院,這不是欺負我們孤兒寡母嗎

4、解決重難點問題。

(1)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

①、出示材料解析題,(幻燈片出示)

材料1:洋務派在辦洋務洋務運動的的整個過程中機器主要靠進口,技術人員主要聘請洋工洋匠,他們在受聘期間挾技居奇,惟利是圖,如崇厚籌辦的天津機器製造局,他不懂洋務,委託英國人總管,籌備了三四年,耗資不少,但進展不大。

材料2:慈禧太后權利慾極重,又善於玩弄權術,大力扶植那些反對奕和洋務派的頑固勢力,用以牽制奕和洋務派。

材料3:1875年後,慈禧太后極力

拉攏奕寰,並利用他排斥奕,奕寰寵信日隆,勢力也隨之膨脹,而奕的權利處於日漸減弱之勢。

材料4“西人立國……育才於學堂,論政於議院,君民一體,上下同心,務實而戒虛,謀定而後動,此其體也。輪船、火炮、水雷、鐵路、電線,此其用也。中國遺其體而求其用……”

②、思考問題:依據上述材料概括洋務運動破產的原因。

③、重點強調根本原因。

(2)評價洋務運動

出示如下問題:

①、什麼事件標誌着洋務運動的破產

②、洋務運動為什麼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

③、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有什麼積極意義

指出:洋務運動的評價:

首先,洋務運動的失敗,説明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也沒有實現維護清朝統治的目的。其次,洋務運動還是有它的進步意義的,表現在:它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在客觀上為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闢了道路。民族工業的.興辦,也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三、課堂延伸

最近有的影視劇對李鴻章進行了莫名其妙的美化,把他塑造成“愛國者”了!但是,把課本“文獻資料李鴻章的自白”與民間“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説法相對照,能説李鴻章是愛國的嗎

課後小結

19世紀60-90年代,清朝統治集團內部一部分官僚先後提出“自強”、“求富”的口號,倡導和推行了以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引進機器生產為中心的洋務運動。這一運動,雖未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但它給近代中國的發展提供了一些新的東西,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從而使古老的中國開始順應世界潮流──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板書

創辦近代軍事工業

創辦近代民用工業

籌劃海防

培養新式人才

結果:

目的:

性質:

積極意義:

歷史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情況,包括農業生產的發展、手工業水平的提高和商業的繁榮及對外貿易發展的主要史實,進而明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最終完成於南宋之時。

通過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通過思考和總結這一時期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我國的農業、手工業生產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商業和對外貿易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居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對外貿易的發展為傳播中國古代文明、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講述自唐朝晚期至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及其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

“南方商業的繁榮”是本課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是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複習遼、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與遼、西夏,南宋與金都發生過戰爭,戰場主要在北方。這時,南方相對安定,在這種有利的環境下,南方經濟迅速發展,並逐漸超過了北方。

一、南方農業的發展

出示《耕穫圖》

指導學生看圖,並回答:

仔細觀察《耕穫圖》,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宋朝農業生產的情況。

①圖畫上有哪些人,他們在做什麼?

——這幅圖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區田莊裏的農民繁忙勞動的景象。圖中的農民在從事犁地、車水、挑送、插秧、揚場、舂米、磨粉等勞動。

②種植的主要作物是什麼?——稻穀

③插秧和揚場的場面同時出現,説明什麼問題?

——證明宋代已有了雙季稻了。

④為什麼在宋朝時能夠由一年一熟變為一年兩熟?

新引進的品種占城稻耕作週期短;南方氣候温暖。

總結南方農業的發展的表現:

1、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占城稻)

2、以水稻為主的糧食產量的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

3、茶葉、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的推廣(棉花:從兩廣、福建到長江流域)

學生思考:江南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1、經濟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氣候變冷,南方相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南方自然條件保持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戰亂較少,為經濟發展提供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業與前代相比有哪些發展?”

學生回答後教師進行歸納:絲織業水平超過北方;棉織業首先在南方興起並初步發展;江南地區成為制瓷業的重心,制瓷工藝取得新的突破;造船業發達,居世界首位。

1、絲織業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織業的興起(海南島發展到東南沿海)

3、制瓷業的成就(哥窯的冰裂紋瓷器,瓷都:景德鎮)

4、造船業的發展(廣州、泉州)

(通過圖片展示説明南方手工業的水平)

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1、南方商業都市的發展(商業都市:開封、杭州)

強調杭州改為都城臨安後,繁榮程度遠遠超過了北宋時的`開封。

2、海外貿易的發展

(1)外貿港口:廣州、泉州;

(2)市舶司的設立

3、貨幣制度的變化(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兩宋時期,南方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已經超過了北方,對朝廷的財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最終完成。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以前學過的知識,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進行歸納、總結,對歷史發展的脈絡形成較為完整的認識。

4、小結:

類別發展成就

農業的發展

糧食作物占城稻的引進與推廣;蘇湖成為糧倉;水稻產量居糧食首位

經濟作物棉花、茶樹的種植和栽培得到推廣

手工業的發展

紡織業南方絲織業勝過北方;棉織業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

制瓷業江南地區成為制瓷業重心;浙江哥窯燒製冰裂紋瓷;景德鎮成為瓷都

造船業居世界首位,廣州、泉州造船業發達

商業的繁榮

商業都市杭州是南宋時最大的商業都市

對外貿易

在當時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廣州、泉州是大商港;對外貿易範圍擴大;外貿收入是朝廷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貨幣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5、作業:課後作業

歷史教學設計3

通史概要:

古代希臘、羅馬由於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特殊的歷史條件,創造了輝煌的古代文明,被稱為“海洋文明”。在學習本專題內容前,可以引導學生先回顧國中的相關知識,或者讓學生去收集一些自己瞭解的有關希臘羅馬的神話故事,相互交流,以激發其探究這一專題的興趣。

古代希臘羅馬是西方文明的搖籃。希臘民主和羅馬法制是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精華,是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發展史的光輝起點,是古代世界留給後人的一筆彌足珍貴的政治文化遺產。本專題分三節內容詳細介紹了這一政治文化遺產:教材第一節主要介紹古代希臘民主政治形成的地理條件、希臘城邦特點和希臘公民的素質表現;第二節主要介紹希臘民主最為完備的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的建設過程、表現和評價;第三節主要介紹羅馬法的產生和發展、主要內容及作用影響。學習本單元,要求準確掌握雅典民主政治和羅馬法的概念和主要內容,重點探究雅典民主政治和羅馬法的基本特徵、實質和歷史作用。

第三節羅馬人的法律

教案

課標要求:

瞭解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在維繫羅馬帝國統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識記的基礎知識有羅馬法、《十二銅表法》、公民法、萬民法、自然法;通過對上述知識的學習,學生應掌握羅馬法的發展過程,認識羅馬法的演變是古羅馬歷史變遷的反映,在發展過程中具有明顯的連續性、統一性;理解羅馬法對世界文明進程的影響;學會分析羅馬法對於維繫羅馬帝國的作用;從中西曆史發展的兩個方面比較羅馬法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對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採用資料研讀與問題探究法;對羅馬法的內容採用情境再現與歷史對比法;對羅馬法的作用和影響通過查閲資料、問題探究與歷史比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羅馬法是通行於整個古代羅馬世界的法律,對於維繫和穩定龐大的羅馬帝國的統治起到了重要作用。羅馬法代表統治階級的利益,為維護羅馬帝國統治而存在;認識羅馬法是重要的人類文化遺產,對後世尤其是近代文明產生了重要影響;認識中國現行的《民法通則》和《繼承法》也受到羅馬法的影響,深入瞭解羅馬法的歷史沿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最終肯定法制在現實社會中是一種最合理的國家治理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

教學課時:1、5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羅馬法的主要內容。

難點:羅馬法的歷史作用和現實價值。

教學建議:

(1)、製作,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學生收集資料(網絡、圖書館等)、討論、編排課本劇、師生互動與問題探究法、啟發式教學法等形式。

(2)、設問:如果某個古希臘公民與他人發生債務或財產糾紛,那麼他將向什麼機構提出訴訟請求?這種方式的效率如何?如果古羅馬公民遇到同樣事情將會採取何種方式?解決起來效率怎樣呢?由此導入新課。

(3)、教師通過大量豐富的圖片,向學生展示古羅馬恢弘的歷史,並解釋羅馬法的含元前6世紀塞爾維烏斯改革至公元7世紀中葉古羅馬奴隸制國家制定和實施的全部法律制度)。

(4)、教師利用多媒體演示有關羅馬法的資料:

①、引導學生梳理羅馬法演進的線索(城邦時代——習慣法→羅馬共和國——成文法“十二銅表法”、公民法→羅馬帝國——形成體系的萬民法、《民法大全》)。

②、引導學生詳細瞭解“十二銅表法” 、公民法、萬民法的主要內容及特點、作用。

③、在上述基礎上使學生認識到:羅馬法的演變是古羅馬歷史變遷的反映,在發展過程中具有明顯的連續性和統一性;它是通行於整個古代羅馬世界的法律,對於維繫和穩定龐大的羅馬帝國的統治起到重要的作用。羅馬法代表統治階級的利益,為維護羅馬帝國統治而存在。

(5)、課前引導學生研讀羅馬法的主要內容,模擬羅馬法庭開庭的情景

編排課本劇,深入理解羅馬法的主要內容、構成、規定的權利和義務、保護的對象以及遵循的原則。

(6)、投影資料,引導學生討論:羅馬法律對羅馬帝國乃至後世都有哪些影響?它有哪些缺陷?

歷史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一、瞭解孫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動;掌握同盟會的革命綱領和武昌起義的歷史影響等

二、通過觀察想象當年加入同盟會的儀式、武昌起義的緊張情景等插圖,體會三民主義的實際影響以及辛亥革命在民眾中產生的巨大震撼力;理解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敗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比較同盟會政治綱領與三民主義的聯繫與區別,資產階級革命派與維新派的歷史聯繫與本質區別。

三、使學生認識到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中華民族的愛國傳統的發揚光大;武昌起義的槍聲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撓革命精神的張揚。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不斷進取的精神,將鼓舞我們完成民族復興大業。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中國同盟會的建立及其綱領,武昌起義和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方法:教師講授法圖片分析法提問啟發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南京又稱金陵,自古被譽為虎踞龍盤的帝王之地,有詩為證:“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老師就曾經在南京這座美麗的城市裏生活過三年,拍下了許多美麗的照片(ppt展示中山陵巍峨的全貌),在中山陵中葬着的就是被稱為“中華民國國父”的孫中山先生,孫先生做過什麼事呢?有什麼功績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

二、新課教學

1、2分鐘快速閲讀第一子母,完成老師給出的“孫中山創建革命黨”的表格,時間、地點、綱領、性質。ppt展示興中會成立後各地湧現的多個政治團體,思考:處於分散狀態的革命團體對革命形式的進展有何影響?(不利於統一的政治活動,因此迫切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全國性的組織---同盟會應運而生。)

師:10多年後,中國同盟會怎樣建立起來?(可按下列要點啟發學生回答——時間:1905年;地點:日本東京;領導人:選孫中山為總理;革命綱領:推翻清朝統治,廢除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機關刊物:《民報》)

師:“三民主義”是從同盟會綱領闡發而來的,兩者之間有哪些相同?有哪些變化?(可參考下表進行啟發分析)

小結:兩者沒有實質上的不同,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對原來同盟會的綱領加以闡述和完善而已。這樣的革命綱領適應當時的歷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已經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成了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後來,就是在三民主義的鼓舞下發生了武昌起義,並取得初步的勝利。

歷史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命前夕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的成長和新貴族的出現;斯圖亞特王朝開始統治英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的專制統治;蘇格蘭人民起義;1640年議會鬥爭;納西比戰役;查理一世被處死和英國宣佈為共和國;克倫威爾的獨裁統治;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1688年政變;《權利法案》的頒佈和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2.能力培養:

①引導學生分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發生的原因,從而初步認識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係。

②通過分析克倫威爾在歷所起的作用,提高學生辯證看問題和全面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

①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是一個反覆、曲折的過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是人類歷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

②資本主義制度同封建制度相比較,是人類歷的又一重大進步。但資產階級革命終究是用一種剝削制度代替另一種剝削制度的革命。

③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和歷史意義。

難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曲折性和保守性。

三、講授新課

【導入新課】我們知道,新航路開闢後,歐洲的主要商道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區域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國利用它處於大西洋航路的中心地位,積極開展對外貿易,進行殖民掠奪,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起來。但是,當時統治英國的斯圖亞特王朝實行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要xx束縛資本主義發展的封建專制統治,必須實行革命。今天,我們就學習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7世紀中期,英國已經變成擁有廣大殖民地的海上強國了。市場擴大了,財富來源增加了,同時國內工場手工業也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大大加強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勢力。當時英國的封建經濟基礎瓦解了,但是保護它的上層建築卻不願自動退出歷史舞台,成為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嚴重阻礙。這是英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的根本原因之一。

一、“君權神授”下的英國

查理一世繼位後,仍然獨斷專行。由於議會不同意他隨意收税,他竟多次解散議會,結果形成多年無議會統治的局面。王室生活腐化,揮霍無度。國王徵收各種苛捐雜税,壓榨勞動人民。大量工人失業。農民反對封建壓迫,要求取消地租,獲得土地,革命運動蓬勃興起。城市平民和失業的.手工業者為生活所迫時常xx。查理一世的專制統治使英國社會的各種矛盾迅速激化。在人民革命運動的推動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為了自己的利益結成聯盟,反對封建統治,並取得對運動的領導權。

二、查理一世命喪斷頭台

首先起來反抗查理一世統治的,是蘇格蘭人民起義。查理一世為了籌劃軍費,鎮壓起義,被迫於1640年恢復長期關閉的議會。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聯合起來,利用議會同國王進行鬥爭,他們要求限制王權,取消國王的專賣權,監督國王和大臣的活動。國王和議會最後決裂。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了內戰。內戰結束後,在人民的壓力下,議會和軍隊組成法庭審判查理一世。判決他為暴君、叛徒、殺人犯和國家的敵人。1649年初,查理一世在白廳(王宮)廣場被處決。

三、《權利法案》的頒佈

共和國成立後,克倫威爾獨攬大權。竭力維護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益,完全不顧人民的死活,甚至掉過頭來,同人民為敵。就任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的“護國主”,成了英國的無冕,共和國名存實亡了。1660年5月,流亡法國的查理二世被迎為英國國王,斯圖亞特王朝復辟了。面對着復辟王朝的高壓政策,人民羣眾從不滿發展到武裝起義,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也無法容忍復辟王朝的倒行逆施,迫切要求改變現狀。但是,他們已經脱離了人民,害怕人民,不敢依靠和發動人民通過革命的手段去xx復辟王朝。他們就向封建貴族妥協,於1688年發動了政變,xx了詹姆士二世的復辟王朝。荷蘭執政威廉當了英國國王。

為了限制君主的權力,英國議會在1689年通過了《權利法案》。提問:(1)英國議會制定《權利法案》的目的是什麼?(2)《權利法案》起了什麼作用?《權利法案》確定了議會的大權,為限制王權提供了憲法保障,是英國政治的重要文件之一。這樣,經過半個世紀的鬥爭,英國終於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然後教師歸納總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世界意義)

歷史教學設計6

一、教學設計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結合所選教學內容特點,闡釋設計思路及其理論依據。

二、教學背景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2.學情分析。

3.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技術設備等説明。

三、教學目標設計

1.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

2.要求敍述準確、可測量。

四、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是教學設計的核心,應把教學內容、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進程、學生活動、教學資源及教學指導策略表達清楚。

教學過程既可以採用表格式描述,也可以採取敍事的方式。如教學設計已經過實施,則應儘量採用寫實的方式將教學過程的真實情景以及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現象和事件描述清楚;如教學設計尚未經過實施,則應着重將教學中的關鍵環節以及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處理辦法描述清楚。

1.教學過程(文字描述式) (略)

2.教學過程(表格描述式)(供參考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調整)

五、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1.評價方式力求靈活多樣,具有可操作性。

2.評價內容全面反映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

歷史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礎知識:波斯帝國的形成與希波戰爭;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與帝國的建立;羅馬帝國的擴張與文化傳播。

2.能力培養:通過“結合當代世界地圖,查一查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的版圖包括今天的哪些主要國家”的過程,培養學生運用地圖輔助學史的能力;通過比較希波戰爭、亞歷山大東征和羅馬帝國擴張的異同,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羅馬帝國的擴張和文化傳播聯繫的分析,培養學生全面辯證地看待戰爭影響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戰爭從未在人類生活中長時間地停留過,戰爭與文化緊密相聯,一般來説,戰爭具有強烈的破壞性,會給人們帶來沉重的災難。但是它也有積極的作用:一次猛烈的戰火之後,隨之而來的,往往是文化的傳播與滲透。從而增強學生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積極維護人類和平的願望,並能對戰爭的後果做出比較客觀的價值判斷。

本課重點和難點

本課主要介紹的公元前六世紀到公元二世紀古代世界的三次主要戰爭。

教學重點:“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羅馬帝國的擴張與文化傳播”。

教學難點:如何辯證認識羅馬帝國擴張的影響。

【講授新課】

請學生學閲讀導入框後,提問學生現代有一項重要的體育比賽就來源於希波戰爭,請問是什麼項目?學生回答是馬拉松長跑後,請一位學生講述其來歷,以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同時受到愛國主義情感的感染。同時,讓學生認識,在古代世界東西方文明的碰撞與衝突所產生的兩個方面的影響。

一、希波戰爭

公元前6世紀,古代伊朗人以波斯人為中心形成了波斯帝國。波斯帝國頻繁出征和擴張。前5世紀早期,波斯帝國把矛頭轉向歐洲,三次出征希臘,史稱希波戰爭。最終希臘獲得勝利。(簡略講述三次波斯戰爭經過,也可以讓學生來講他們對於三次希波戰爭中熟悉的英雄的故事)

二、亞歷山大東征

指導學生閲讀教材,瞭解馬其頓國的強大、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和建立起的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看《亞歷山大銅像》,讓學生去感悟銅像本身的象徵意義,以加深學生的印象;顯示《亞歷山大帝國疆域》圖,幫助學生識記亞歷山大帝國疆域的大致範圍。(伊蘇斯戰役是亞歷山大東侵的一次決定性戰役,作適當補充)亞歷山大東侵的影響和學生共同探討,得出以下的認識:從帝國的疆域來看,亞歷山大帝國幾乎包括了當時人類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猶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這樣整個亞歐大陸的交通就被打通了。因此,伴隨着東侵的過程,客觀上是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東方文化滲入到希臘文化的過程,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東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發展。教材提到埃及的亞歷山大港,教師還可進一步補充,這時的亞歷山大城成了世界文化的大都市,整個地中海地區的學者、藝人紛至沓來,競芳鬥豔,各顯才華。

三、羅馬帝國的擴張與文化傳播

展示《羅馬的擴張》圖,讓學生了解2世紀時羅馬帝國規模時的疆域四至──北達不列顛及萊茵河與多瑙河流域,東至幼發拉底河,南括埃及、蘇丹北部及整個北非的地中海沿岸,西瀕大西洋,它的疆域大大超過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由於戰爭的停止和統治政策的加強,羅馬帝國最初約二百年間,境內局勢安定,經濟繁榮。這是羅馬帝國曆史的“黃金時代”。至於繁榮的情況,讓學生看教材內容。回憶在中國古代史學過的“絲綢之路”、兩漢與大秦的往來有關知識,加強中外歷史的聯繫。

書中有兩句英漢對照的古代羅馬的諺語,它們實際上是羅馬文化的寶貴遺產,對於加強歷史學科與英語學科的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非常有益的'。教師可提問學生“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諺語的?”學生對這兩句諺語的理解可以自由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只要言之有理,自圓其説,教師都應當肯定。在此基礎上,教師和學生能形成以下認識:“身在羅馬,就做羅馬人”反映出當時人們以做羅馬人為榮的一種自豪的心態;“條條大路通羅馬”反映出昔日羅馬帝國疆域的遼闊和盛世的輝煌,等等。

如何認識理解羅馬帝國擴張的影響是教學的難點,教材有一句概括性的表述:“一方面,羅馬帝國的征服和統治充滿着暴力,另一方面,羅馬文化滲入到它統治過的廣大地區。”這是學生必須認識並加以理解的。對此教師讓學生結合亞歷山大東侵影響的學習展開自由討論,並形成以下認識:戰爭充滿着暴力,同時客觀上又傳播着文化,這就是戰爭影響的兩個基本方面。正如教材在導入框裏所概括的那樣:“在古代世界,充滿着強國與弱國,以及不同文明之間的矛盾與碰撞。這個過程伴隨着暴力、奴役和壓迫,但是在客觀上也導致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羅馬文化的傳播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拉丁語不斷向外傳播,二是的誕生和發展。拉丁字母是現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是現在世界上最有影響的三大宗教之一。

歷史教學設計8

教材分析:

本課又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倭兩部分內容組成。是嶽麓版七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17課的內容。本課上承明朝的皇權高度集中,下接清朝專制統治的強化。反映的明朝對外關係的兩個方面:一是友好交往,一個是反侵略的鬥爭。通過此課,可以反映出明朝時的經濟、政治及外交狀況,也可以反映出在中國封建社會的中後期,中國在整個世界的地位及發展趨勢,激發學生的愛國責任心,所以本課在整本書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學習興趣濃厚,積極性強,有很強的探求慾望,但在思考問題時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全面性還有所欠缺,所以教師要在保證學生掌握好基本知識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的思考問題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

教學設計思路:本課教學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發揮老師的引導作用,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體會到快樂。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引導生識讀《鄭和下西洋路線圖》,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讓生歸納基本史實,培養生歸納歷史事件的能力。讓生分析鄭和下西洋影響和戚繼光勝利的原因,培養生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指導學生看圖,瞭解鄭和下西洋的史實及地理知識,要求學生講述小故事,更加深刻的記憶知識點。比較中西方航海,讓生感受鄭和下西洋的規模。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教學重點:

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的基本史實。

教學難點:

如何全面的、辯證的看待鄭和下西洋。

教學方法:

講述、比較、討論、講故事、合作探究等方法。

課時:一課時

教具:

多媒體、圖片等。

歷史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瞭解宋朝社會生活大概的風貌,包括當時流行的穿着打扮、飲食的主要特點,居住條件和房屋建築的樣式;交通旅行的條件;文化娛樂活動、節慶風俗等方面。

通過了解過去的社會生活史,提高認識和改進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瞭解歷物質文化生活的條件和特點,有助於更好地認識我們現在的物質文化生活,提高創造性地改進物質文化生活的能力。

通過對於過去日常生活的瞭解,使學生對於歷史有更加生動直觀的認識,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加深學生與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親和力。

【教材分析】

本課的教學內容,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物質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項內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娛樂活動和節慶活動兩項內容。

從教材敍述展開的程度來看,服飾和瓦子可以視為重點內容。同時,服飾問題涉及到國內各民族間在文化上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響;瓦子屬城市商業繁榮的問題,也可以視為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提問和引導學生回顧和概括已經學過的宋朝農業生產、手工業生產發展和商業發展的史實,導入本課的教學內容,闡釋社會生產的進步促使人民的日常生活發生新的變化,使學生認識到宋朝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進步基礎。

一、衣食住行等習俗的變化

1、衣:小袖狹身的短衣;婦女纏足。

欣賞《清明上河圖》等宋代的插圖,描述畫面中人物的'服飾,或者通過不同的服飾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

注意三個問題:

第一,宋朝服飾特點的歷史變化,從王朝初年的簡樸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説明了統治階級的日漸腐朽。第二,宋代的服飾中明顯地反映了少數民族的影響,朱熹説:“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領衫,靴鞋之類,先王冠服掃地盡矣。”這是長期以來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結果,使學生認識到,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起到了豐富人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作用。第三,在宋朝出現的纏足陋俗,説明當時統治階級價值觀念的腐朽和婦女地位的低下,引導學生批判性地認識這些歷史現象。

2、食:北方以麪食為主,南方以稻米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為多,南宋吃魚多;

導學生思考當時南北方飲食習俗的差異和少數民族對於中原地區飲食習慣的影響。

4、住:茅屋、瓦房、宅第。

展示各類住房的圖片,要求學生指出宋代的民居有哪幾類?各類的民居各有什麼特點?引導學生比較城市和鄉村住房的不同,便於學生認識和比較。

4、行:牛車,驢車;乘轎,騎驢騾。

引導學生認識宋朝主要有哪幾類交通工具,不同社會地位的人在使用的交通工具方面有何差異?除了交通工具以外,宋朝時便利人們出門旅行的條件還有哪些?

二、熱鬧的瓦子和歡樂的節日

1、瓦子: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

引導學生分析在瓦子裏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動?再加以概括,使學生認識在瓦子中有文藝、體育等娛樂活動,有商品、飲食等買賣交易活動,有服務類的活動等等,表現了大都市的繁華。

2、節日:春節、元宵、端午節、中秋節。

要求學生指出宋朝都有哪些重要的節慶活動?流傳至今的重要傳統節日有哪些在宋朝已經出現了?要求學生指出當時的人們是如何歡度這些節慶日的?哪些活動今天已經不多見了?哪些活動與今天還有類似之處?

教師最後闡述節慶活動是一個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吸取傳統節慶活動優秀的精華部分,豐富我們的生活。

三、課堂小結(略)

四、作業:課後作業

歷史教學設計10

歷史教學設計模板【1】

一、説教材

1、 教材地位:

本課在處於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秦朝開創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政權體制的基礎,成為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併為以後歷代所沿用,對此後我國兩千多年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皇帝制度中的世襲制度,嫡長子繼承製度,源於西周的宗法制度。

2、 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內容作了這的要求: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瞭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3、教學目標: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識記秦朝的統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縣制度、秦鞏固統一的措施等知識點。

2)理解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的概念,皇權至上的特點。

3)運用比較法分析郡縣制與分封制的利與弊。

4)評價秦朝中央集權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在師生問題探究過程中,學習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學習比較的方法分析歷史問題。學習歷史地辯證地分析歷史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秦朝建立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兩千多年來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在當時是進步的,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認識秦朝統一的重大作用,自覺維護祖國統一。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概念及特點;2、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利與弊

難點:正確評價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二、説學情

高中一年級的學生,通過國中階段的學習,學生對秦始皇及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瞭解,已經有了初步的歷史認識和歷史評價能力。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在增強,但是在辯證地歷史地分析問題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三、説學法

閲讀思考、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注重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

四、説教法

本單元的重點是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本課的重點難點就要圍繞中央集權制度來設置,引導學生對其進行理性思考。評價秦始皇和秦朝鞏固統一措施在國中已經作為重點內容學習、所以本課不在列為重難點,避免與國中的知識點重複,提高學習效率。

1、問題探究互動教學,通過設置探究性題目,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從而實現教法與學法的統一,教服務於學,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2、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有關史料圖片呈現給學生。

五、説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

提煉教材信息:(本環節約8~10分鐘)本環節要求學生快速閲讀課文,提煉本課的主要信息,為下一環節的展開奠定基礎。大部分知識點國中已學過,避免佔用大量時間。

目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2、問題探究,突破重點、難點

問題探究討論:(本環節是本課的重點,時間控制在20分鐘左右)

目的:通過設置探究性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實現師生、生生合作,互動探究,踐行"教的過程就是學的過程"的新課程理念。發揮教師的引導和激發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

探究(一):什麼是中央集權制度?秦朝中央集權制度有何特點?(突破重點1)

中央集權制度,要聯繫韓非子的中央集權理論,實現知識的前後貫通;對於這一概念,只要學生能看到中央集權是與地方分權相對立這一點,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從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縣制度三個方面考慮它們之間的關係,避免與環節二簡單重複。

探究(二):秦朝為什麼要實行郡縣制度?(突破重點2)

用多媒體給學生呈現《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大臣對實行分封和郡縣討論文字(文字詳見課本第17頁),引導學生從這段史實中獲取有效信息,概括王綰,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觀點,比較分封制與郡縣制的異同和利弊,認識秦朝實行郡縣制度是歷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權制度下,郡縣只能服從中央,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據的因素,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具有進步意義。

探究(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對中國社會發展有何影響?(突破難點)

通過學生討論,結合教材認識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在當時和對後世是具有進步意義以及消極影響

(1)對秦朝當時:正由於有一個統一集中的中央政權,秦王朝才能積極開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於我國多民族國家統一發展;正是有一個強有力中央政府,才統一了貨幣、文字、度量衡,才開驛道、修靈渠,從而促進了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進步。

(2)對後世: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確立,建立了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政權體制的基礎,成為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為以後歷代所沿用,並不斷完善與發展。對我國此後兩千多年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消極影響:正是由於秦始皇專權,進行殘酷的統治,激化了階級矛盾,統一的秦帝國迅速土崩瓦解,其暴政也成為歷代的重要的史鑑之一。

引導學生將其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權制度,不僅要考慮其進步意義,還要考慮其消極影響,不僅看到對當時的影響,還要看到對後世的影響,從而學習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歷史問題。(4)問題延伸:

討論:學習從漢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之後,分析其演變的.趨勢是什麼,反映了什麼樣的特點?

目的:學生互相討論,然後回答老師提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課堂小結

(約1~2分鐘)

秦朝以後,隨着歷史的發展,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鬥爭在歷史上不斷上演,專制的皇權也越來越強化,到明清時期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發展到頂峯,並且也越來越成為中國歷史發展進步的障礙。在今後的學習中,同學們會有更加深刻地認識。

課堂小節不僅僅要總結本節課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將知識能前後引申,讓學生對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歷史有一個大致的輪廓,為今後的學習埋下伏筆。

4、知能訓練,運用遷移

(約5~6分鐘)

選擇題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簡答題:(一)説出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對秦朝和後世的影響?

(二)用稿紙寫下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還有哪些問題?

本環節設置突出對本節課主題的測評,測評(三)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自我測評,所提出的問題課下或下節課有針對性地解決。

5、佈置作業

課下小論文撰寫:

以史為鑑是中國傳統,依靠強大的力量建立起來的秦帝國短短十一年曆二世而亡,成為後世重要的史鑑之一:唐朝柳宗元認為: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衞而為守宰(宰:縣令)……此其所以為得也。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負鋤梃謫之徒,大呼而成羣。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論》) 結合課文,你同意柳宗元的説法?請説説你的理由,200字左右。

本環節要讓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用的信息,根據所學,歸納整理思路,訓練書面表達能力,能説出自己的觀點,表述完整,思路清晰即可,本題目屬於課後"思考與探究"欄目問題,考慮到課上時間緊無法完成,所以安排到課下完成。要求學生當天完成收齊,並檢查評分,選出優秀小論文下節課課堂表揚,做到有佈置有檢查,避免放任自流。

歷史教學設計模板【2】

●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是一堂展示“歷史”的活動與探究課,設計者認為應當充分發揮學生們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利用課下的空餘時間,指導學生收集各種資料,課上只作為展示的時間,可最大限度節約教學時間。

本教學設計的獨到之處在於將課堂搬到禮堂中進行,並邀請校領導和學生家長作為嘉賓,共同完成這堂展示“歷史”課。這一做法可充分激發學生的表現欲,從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教學設計共分三大部分:展示——總結——評選,環環相扣,很好的完成了一堂活動與探究課的教學目標。

本教學設計只是為教師們提供了一種開展活動的思路,教師們可以以其為參考充分開拓思路,嘗試各種教學形式。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通過收集改革開放前後能夠反映人們不同年代生活水平的票證、物證等實物資料,增強對社會生活和歷史變化的實際體驗,並初步瞭解文字資料和實物資料在歷史研究中的作用,學會查閲和積累資料,提高對歷史信息的收集和處理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不同時代人們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資料的比較研究,瞭解歷史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家庭衣、食、住、行變化的展示,體會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歷史發展過程帶給人們的生活方式的變化,認識改革開放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注入了強大生機,它大大改善和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掌握查閲、積累和處理資料的方法。

(二)教學難點

瞭解文字資料和實物資料在歷史研究中的作用。

●教學方法

小組分工法,探究式教學法等。

●教學媒體

(一)教具準備

多媒體電腦。

(二)素材準備

改革開放前後能夠反映人們不同年代生活水平的票證、物證等實物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課堂導入)

班長作為主持人:首先歡迎各位老師和家長們的到來,今天我們共同聚在這個禮堂裏,觀看我們的展示“歷史”課,懇請各位老師和家長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我們的知識,很多都是通過所見所聞在觀察中獲取的。如博物館、圖書館、展覽館等,它們可以直觀地使同學們瞭解歷史的變化,增長見識,受到教育,提高思想認識。第四單元,步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學習已經告一段落了,今天,這堂活動與探究課,將作為對前一段學習的總結。通過展示活動,學習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瞭解人們在生活方面的變化,可以加深同學們的印象和理解程度。

(板書)第18課展示“歷史”

(講授新課)

班長主持人:第一部分活動是展示“歷史”。

(板書)一、展示“歷史”

班長主持人:課下,同學們已經按照小組分別展開了準備,收集了各種類型的歷史資料,包括改革開放前城市和鄉村中普遍使用的`各種票證,如各地發放的糧票、布票、油票、工業券、購貨證、購煤證等;反映人們衣食住行變化的各種照片、報刊資料、回憶文章、衣物用品等,甚至有心的同學還把家中一些無法攜帶的家用物品拍攝了照片。之後,同學們又將收集到的各種歷史資料按類別或時期加以整理,在每一種票證、照片或報刊資料旁,用單獨準備的稿紙寫明其來源、時間、用途等情況介紹。

經過一週的準備工作,每個小組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今天我們就要把這些成果展現出來。首先有請第一小組同學們的展示——“你還記得嗎——老票證”。

(板書)第一組:你還記得嗎——老票證

(以下是第一組解説同學的部分講解稿,與小組同學配合,利用多媒體電腦出示一些圖片、視頻等。)

你還記得嗎——老票證

今天上午,一個名為“讓昨天告訴今天”的北京商品票證回顧展作為首都紀念改革開放系列活動的一部分,在市檔案館正式對公眾開放。主辦者希望告訴人們,商品票證是短缺經濟的產物,它誕生於百廢待興、乍暖還寒的共和國初創時期,消逝於經濟建設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的改革開放新時代。它像一面鏡子,從一個特定的視角再現了一部艱苦奮鬥、除舊佈新的歷史。

……

1953年11月1日,北京市首次發行麪粉購買證,上面寫着“遺失不補、過期無效”的字樣,這枚票證被收藏者俗稱為“開門票”,它標誌着後來整整實行了40年的商品票證制度的開始。

……

到1962年4月13日,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做出決定,對55類290種日用工業品實行憑購貨券供應。購貨券發放標準:每名職工按月工資收入,每20元發給購貨券一張。

按照規定,買一雙尼龍襪子除付款外還需購貨券2.4張。以月收入38元左右的普通職工為例,其每月的兩張購貨券尚不足買一雙尼龍襪,這也就難怪,當時誰要是穿一雙尼龍襪就顯得相當“時髦”了。

由於提倡“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所以縫紉機被視為家庭“老三件”(還有手錶和自行車)中最實用的一件。而買一架縫紉機需購貨券97張,這就需要東挪西借、經年累月地積攢了。

即使有了縫紉機,要做衣服還得買布。據記載,當時購買毛料每米需31張購貨券。所以孩子在過年時得到一件新衣服的喜悦,是今天的人們難以想象的。

1978年,具有歷史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實現了全黨全國工作重心的轉移。此後,北京市逐步對農業、工業、商業等實施一系列改革,經濟加速發展,市場日趨繁榮。到1993年5月,使用了40年的商品票證終於在北京退出了歷史舞台。

——摘自《北京青年報》1998年12月10日

接着,按順序分別進行其它小組的解説。板書隨之更新。

班長主持人:謝謝同學們,小組展示部分到此為止,下面請各位老師、家長和同學們暢談觀感和意見。

(板書)二、總結

班長主持人:謝謝各位老師、家長、同學們的寶貴意見,下面有請我們的歷史老師做總結。

(教師根據課下同學們的表現和展示課上的表現進行總結,並點明文字資料和實物資料在歷史研究中的作用。)

班長主持人:謝謝歷史老師。現在,請各位老師和家長填寫您手中的評選表,根據各小組的展覽設計和情況介紹等評選出本堂課的最佳內容設計獎、最佳圖片獎、最佳解説獎和最佳團隊獎等。

(板書)三、評選

(評選結果出來後,當堂宣佈獲獎名單並由老師頒發獎狀和獎品。)

(課堂總結)

通過學生自己動手,配合團隊協作,完成的一系列準備活動和展示活動,很好的配合了書本知識,使同學們在獲得趣味性的同時,加深了對前邊所學知識的鞏固,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歷史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鐵製工具、牛耕等生產工具的使用情況,理解先進生產技術在促進社會發展方面的巨大作用。通過分析理解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現象,認識到封建生產關係比奴隸制更能適應生產力發展。在掌握和了解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作用的基礎上,分析商鞅變法的成敗,以掌握初步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創設問題情境,培養“解決”歷史問題,再實踐前人的創新過程的探究式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培養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樹立“實現抱負不怕挫折和犧牲”的觀念,從順應歷史潮流、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去認識人生的`價值。

重點和難點

本課重點: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本課難點:封建社會的形成。

教法學法:分組導學,學生自學探究。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設計:

課前準備:

1.將學生分為4個小組,佈置研究任務。一組:研究大變革的時代背景。二組:蒐集商鞅的有關資料。三組:用歷史短劇的形式表現出商鞅舌戰守舊羣臣。四組:調查改革開放前後人們生活水平的變化.

2.教師查閲書籍、報刊、網站等,收集相關資料。瞭解學生的準備情況以便能及時、準確地對學生的資料作出評價、指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國慶長假就要到了,請同學們談談打算怎樣度過假期?

你們知道上世紀70年代人們是怎樣過假期的嗎?

四組同學進行了調查,請他們展示調查結果.

通過調查,我們知道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改革開放]

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戰國時代也是一個大變革時代,讓我們瞭解當時的改革是怎樣推動社會進步的.

二、展現大變革的時代背景

通過學生角色[奴隸、統治者、新興地主]扮演,展現大變革的時代背景

1.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水平提高。奴隸生產積極性不高。

2.奴隸主大量開墾私田,改變剝削方式,成為新興地主。

3.統治者統治面臨危機。[“公田不治”諸侯爭霸]

三、討論問題:

假如你是當時的統治者,怎樣解決這些社會問題?

通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要變法改革。

四、指出當時各國都進行了變法,提問最徹底的變法在哪國?

引出秦國商鞅變法。

二組同學介紹商鞅。[以多種形式展示]

商鞅最主要的功績是變法.,那麼變法的具體情況怎樣?

三組同學表演歷史劇商鞅舌戰守舊羣臣。

地點:秦王宮殿

人物:秦孝公、商鞅、大臣甲、乙、丙主持人

場景:秦孝公與商鞅對坐於舞台右側,作議事狀,大臣甲、乙、兩邊説邊上。

大臣甲:聽説孝公要啟用商鞅這窮小子進行變法,這不是亂了祖宗的規矩了嗎?

大臣乙:是啊,祖宗傳下來的規矩怎麼能夠亂改!

大臣丙:我們趕快去勸勸孝公吧!

主持人:孝公心裏非常贊成商鞅的主張,覺得不變法就不能使秦國富強起來,但是看到反對的人那麼多,又感到為難,就把許多大臣召集到一起,讓他們辯論。

大臣甲:現在的制度是祖宗傳下來的,官吏做起來得心應手,老百姓也都習慣了。不能改,改了準會亂!

大臣乙:新法是胡來,是謬論!

大臣丙:古法、舊禮改不得!

商鞅:你們口口聲聲講什麼古法、舊禮,請問這一套能使國家富強起來嗎?從古以來就沒有一成不變的法和禮。只要對國家有好處,改變古法、舊禮有什麼不對?墨守成規只能使國家滅亡!

眾大臣:這……這……

孝公:先生説得對,新法非實行不可!秦國現在很多人大量開墾私田,不向國家交税,貴族生來就有爵位和田宅,整天遊手好閒,百姓不願生產和當兵打仗,地方貴族不聽中央指揮。先生認為應該採取什麼措施來改革?

討論:假如你是商鞅,你會採取什麼措施?

學生討論,制定變法措施。

用多媒體展示商鞅變法內容。

討論問題:秦孝公死後,太子即位。守舊的貴族誣告商鞅“謀反”,結果商鞅被處死。請大家議一議,商鞅變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為什麼?

引導學生總結出商鞅變法的歷史意義。

五、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歷史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日本對朝鮮的侵略。甲午中日戰爭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戰爭的爆發;戰爭的兩個階段-平壤戰役和黃海戰役;遼東戰役和威海戰役。戰爭的性質及結果。《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三國干涉還遼。台灣人民的反割台鬥爭。

2.通過學習甲午戰爭爆發的原因,使學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戰爭是在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在世界範圍內再次掀起爭奪殖民地高潮這一背景下爆發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強的支持,它是日本統治者推行擴張政策、蓄謀侵略中國的一個步驟;通過分析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社會制度落後、清政府腐敗是近代中國捱打受辱的關鍵所在;通過分析《馬關條約》對中國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3.通過學習中國愛國官兵和台灣軍民英勇頑強抵抗外敵入侵,培養學生樹立國家民族利益高於一切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通過分析日本蓄意發動侵華戰爭的原因和學習日軍在戰爭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學生認識到資本主義的侵略性,激發學生對侵略暴行的憤恨,樹立報效祖國的志向。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戰爭以及《馬關條約》的簽訂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化進程中的重要事件。《馬關條約》的簽訂不僅使列強獲得了在華建廠權,而且,大額的戰爭賠款和“贖遼費”迫使清政府與列強簽訂具有很強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協定。由此,列強不僅實現了對華資本輸出的願望,還進一步加強了對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國的慘敗,大大助長了列強爭奪中國的野心。瓜分中國一事被列強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強在中國掀起了強佔租借地和劃分“勢力範圍”的瓜分狂潮。

重點分析

本課重點是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和《馬關條約》的影響。1894年爆發的中日戰爭,是日本政府推行擴張政策和長期以來蓄謀侵略中國的必然結果。19世紀70年代是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時期,各列強都想在中國獲得更多的政治、經濟特權和利益。因此,他們為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對日本的侵略採取默許或縱容的態度。他們的態度與目的不僅有利於日本實施其侵略計劃,而且,也影響了《馬關條約》內容的執行。學習這一內容,有利於培養學生全面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所以,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是重點。《馬關條約》是《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的條約,是日本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鎖,是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個極嚴重的步驟,學習這一內容,將會幫助學生理解《馬關條約》對中國社會影響的嚴重性。所以《馬關條約》的影響是本課又一重點。

難點分析

本課難點是《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從哪些方面反映出來,學生對此不易理解。學生在理解條約的一影響時,很難將條約的簽訂與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掠奪由以商品輸出為主發展成以資本輸出為主的特點聯繫起來,而資本輸出將進一步加強資本主義國家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政治、經濟控制,加深被掠奪地區的殖民地化。所以,《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通過引導學生回憶日本明治維新的歷史影響,教師適當介紹日本經濟發展情況和“大陸政策”,使學生認清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的根本原因。通過引導學生回憶甲午戰爭前的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形勢,使學生理解列強為何對日本侵華會採取縱容或默許的態度,分析列強“調停”的目的及失敗的原因。通過引導學生閲讀、分析課文中的兩段引文、甲午戰爭前李鴻章對駐朝清軍的命令、李鴻章和慈禧在戰爭爆發後的政策,預測甲午戰爭戰局的發展,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政治制度的落後、清廷的腐敗是中國戰敗的關鍵。

通過引導學生對比《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的內容,分析三個條約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課內探究活動

引導學生對比《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分析、討論為什麼説《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

引導學生就本課內容提出問題,通過學生討論或由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使學生理解這些問題。

教學設計示例

第五節甲午中日戰爭

 重點: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和《馬關條約》的影響

難點:《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教學手段:教學用具:相關歷史圖片、視頻資料、flash動畫;教學方法:教師講解、學生分析的綜合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中國近代史知識回答:近代侵略中國最兇惡的國家是哪一國家?回憶邊疆新危機時期,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情況。由此,導入新課。

二、戰爭爆發的背景

引導學生回憶日本何時以何種方式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帶有什麼特點?引導學生根據日本資本主義制度的特點、日本自然環境等因素,分析日本資本主義發展中存在的困難。教師利用史料讓學生分析日本統治集團採取的解決方式並簡要介紹其“大陸政策”。

教師提供的史料:

“全皇國為一大城,則若蝦夷(北海道)、呂宋、台灣、滿清、朝鮮、皆皇國之屏藩也。蝦夷業已從事開拓,滿清可交,朝鮮可伐,呂宋、台灣可垂手而得矣。”

引導學生回憶此時19世紀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形勢,閲讀書中提到的各列強欲通過日本侵華獲得的利益,使之理解為何西方列強採取縱容或默許態度。並分析列強“調停”的本質和“調停”失敗的原因。

強調日本利用朝鮮東學黨起義設下圈套,欲促成中日衝突。朝鮮東學黨起義成為中日甲午戰爭的導火線。

讓學生閲讀書中有關“日本外相陸奧宗光密令駐朝公使”的引文、“禮部右侍郎志鋭的奏摺”的引文、有關李鴻章對駐朝清軍統帥的命令的補充材料、戰爭爆發後慈禧的態度、李鴻章的政策,由學生預測戰局的發展。使學生認識到:清廷的腐敗必將導致戰爭的失敗。

二、戰爭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

利用《甲午戰爭》flash動畫講解戰爭經過,並在講解過程中介紹清政府對敵進攻策略的錯誤判斷。讓學生通過閲讀這一部分內容,回答:李鴻章是如何將其避戰求和的政策貫徹與戰爭的始終的,這一政策的執行,對戰爭有什麼影響?

讓學生閲讀文中關於日軍在旅順進行大屠殺的補充材料,激起學生對侵略軍的憤恨。

三、《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播放有關簽訂《馬關條約》的視頻資料,使學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與中方的忍辱求和。

讓學生回憶《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的內容,與《馬關條約》的內容進行對比,並逐條分析條約將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在分析條約的影響時,要引導學生從資本主義世界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的時代特徵入手分析。

四、三國干涉還遼

引導學生回憶九年級世界史所學內容,俄國一直垂涎中國東北;1892年俄、法簽訂條約結為盟國;德國在太平洋地區佔有一些島嶼,不樂見日本在遠東勢力的強大。使學生認識到:三國干涉日本侵佔遼東半島,其根本目的在與維護自身的在華利益。

五、台灣人民的反割台鬥爭

利用書中《台灣人民的反割台鬥爭形勢圖》講解台灣人民的反割台鬥爭的經過。讓學生閲讀課文中有關台灣軍民抗日鬥爭的補充材料,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樹立國家民族利益高於一切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分析、討論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的根本原因、列強對日本侵華所採取的態度、清政府對戰爭採取的政策、預測戰局的發展、對比《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分析《馬關條約》的影響,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過引導學生進行上述活動,提供與教學有關且有助於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的材料,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五節甲午中日戰爭

一、戰爭爆發的背景

1.日本的"大陸政策"

2.國際形勢及列強的態度

3.國內形勢及清政府的態度

二、戰爭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

1.戰爭的爆發

2.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

3.戰爭的兩個階段及主要戰役

4.戰爭的性質及結果

三、《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1.主要內容和影響

2.三國干涉還遼

四、台灣人民的反割台鬥爭

1.全國人民反對割地議和

2.丘逢甲、徐驤組織抗日義軍

3.台灣保衞戰

歷史教學設計13

一、課標要求:

(1)瞭解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和希臘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

二、設計思想

本課教學設計以《高中新課標》為依據,主要圍繞“示今通古”的宗旨,努力體現時代精神。備課活動依靠課標;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課程資源;本課的教學遵循新教材中中外史合編體例的設計,即注意展示歷史發展的縱向聯繫和橫向聯繫,把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有機聯繫起來進行考察;遵循新教材編寫原則,即注重歷史演變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三、學情分析

學生對政治文明的內涵還不甚明瞭,對古代西方的歷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課涉及內容繁多,知識比較深奧難懂,從高一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達到課標要求確有難度。教師應力求將知識化繁為簡,化難為易,以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將知識深入淺出地傳授給學生。另外,本課涉及的民主政治話題可能會使部分學生產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論,這時就需要教師的正確疏導,幫助他們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觀。

四、教學重點:

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的典型——雅典民主政治

(伯利克里時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及特點)

教學難點:自然環境對人類早期文明和政治制度模式的影響、古代希臘雅典民主政治的利與弊。

五、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古代希臘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特殊城邦政治景觀,探究其與古代希臘民主政治之間的關係。

2、在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相關資料時,引導學生剖析、歸納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的實質。

3、通過開展讓學生合理想象和自編自導活動,設置歷史情景,讓學生體會歷史的發展過程。

六、教學過程

Ⅰ、導入新課

同學們,請看大屏幕,這四個圖片分別代表哪些古代文明,大家來猜想。

這些文明包括中華文明都是古人留給人類的共同文化遺產,其中四個在大河流域起源,被稱為大河文明,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長江流域,印度文明是印度河和恆河流域,古巴比倫文明是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埃及文明是尼羅河流域。希臘文明呢沒有大河,但它有地中海,被地中海環抱,它又吸取了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的一些養分,既綜合又有自己的創新,也就有了同樣輝煌燦爛的海洋文明——希臘文明。

一提起古代文明,人們往往想起大型的工程、偉大的建築等,兩千多年前,雅典公民在這裏(露天劇場)欣賞戲劇表演,不僅不用花錢買票,還可以拿錢,(國家給錢)。甚至還能參與決定某一個人的生死。這是喝下毒酒前的蘇格拉底,判他死刑的不是皇帝、君主,而是公民,公民竟然有這樣的政治權利,而且是在20xx千多年前,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請大家翻開課本22頁。我們將通過第二單元第5課來了解。

Ⅱ、講授新課:

古代希臘民主政治體制的確立,經歷了長期的發展過程,是在特定的條件下才最終形成。

一、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確立的條件

馬克思曾指出:越往遠古,自然環境對人類的制約作用就越大。在歷史學中,有一種觀點叫地理環境決定論。特別強調地理環境對古代社會的極大影響。確實,希臘被稱為海的寵兒,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對希臘社會發展有比較深切的影響。

自然條件——希臘的自然地理環境

這是希臘的地理位置圖,古代希臘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半島西部沿海地帶。

地理範圍: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半島西部沿海地帶

這是希臘地形圖、地貌圖,從中可以看出地形上有哪些特點

(2)地形特點:①海岸線曲折,多島嶼,天然良港眾多;

②多山、山巒起伏;形成彼此相對孤立的山谷和海島

但隔而不絕,不是崇山峻嶺,島嶼之間的距離比較近。這種地形有利於從事什麼樣的經濟活動希臘境內多山地,不適合發展農業,天然良港多,特別適合從事商業活動。而因為有較豐富的礦土資源,使得雅典等城邦出現了較發達的手工業,如製陶業非常有名。

2、經濟條件——商業、手工業比較發達

希臘的地理環境,影響了它的`經濟活動,一些城邦例如:雅典,它的商業、手工業比較發達,形成了有較強經濟實力的工商業奴隸主階級,正是在工商業奴隸主不斷推動下,希臘一些城邦逐漸走上了民主政治的道路。

而不少地區彼此相對孤立,難以形成真正統一的政治中心,使得希臘不容易建立領土廣大的中央集權國家,而是出現了200多個城邦。

3、政治條件——城邦的形成

閲讀教材,歸納、思考:

(1)什麼叫“城邦”

古代希臘城邦的形成及特點。

歸納:(1)城邦(city—state),希臘語“polis”。原指公民集體、城池,引申為城市國家,城邦一般包括市區和周邊的農村地區。希臘城邦專指古代希臘長期存在的一種國家形態。

(2)形成: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6世紀希臘出現了200多個城市國家。

(3)突出特徵:

1、小國寡民

通過與潮州市的比較理解小國的“小”,潮州市面積約3000多平方公里,雅典約20xx多平方公里,比潮州市還小,它還是比較大的城邦,就是一個國家了。而寡民呢,雅典約40萬人口中,公民只有3萬多。奴隸占人口約一半,但沒有公民權。

2、處於奴隸制階段

3、城邦之間摩擦不斷,戰事頻繁

希臘城邦之間為什麼戰爭不斷呢

古希臘人認為城邦意味着同一血緣人羣的共同團體、共同地域和政治經濟的絕對獨立。而200多個城邦林立,為爭奪有限的資源,必然有摩擦與衝突,用什麼方式來解決摩擦與衝突如何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可以通過兩種途徑:專制或民主。專制國家可以最大限度的調動國家力量,民主可以極大的激發公民的積極性,如何才能讓公民為了城邦可以捨生忘死呢這需要讓他們把城邦真正當成自己的家國,是國家的主人翁,也就是給予什麼權利而專制也好,民主也好,都是當時國家選擇的結果。

正是在這些特定的條件下,逐步形成了古代希臘民主政治。其中,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的典型。

二、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的典型——雅典民主政治

1、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與發展

民主——Democracy,希臘語,“人民”和“權力”兩詞合成

民主就是人民主權,即主權在民,人民管理國家事務。

雅典民主政治經過了200多年的發展,才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民主政治體制。

大家看課本23~24頁,找出雅典民主政治中的三個重要時期、三個傑出人物分別是誰

階段內容作用梭倫改革

公元前6世紀初

按財產多寡劃分社會等級奠定基礎

克里斯提尼

改革

公元前6世紀末

(1)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緣部落

(2)設立五百人會議、

(3)成立十將軍委員會、

(4)實行“陶片放逐法”確立架構

伯利克里時期

公元前5世紀

(1)擴大公民的參政範圍、

(2)改革公民大會、

(3)改革五百人會議、

歷史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政權,清朝的建立及其對全國的統治,清朝強化君主集權的措施,清朝製造文字獄及其危害。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滿洲興起及清朝建立對全國統治的歷史,分析清朝強化君主集權的影響、清朝製造“文字獄”的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文字獄”的社會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當與否將直接影響到社會發展的道理。

【教學目標】

本課的主要內容是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權的強化。

本課的重點是君主集權的強化。教材從介紹滿洲的興起和清朝的建立,引出清朝君主集權強化這一主題。教材首先敍述清朝初期的制度——議政王大臣會議,説明當時君主的權力有限;然後介紹雍正建立軍機處的目的和作用,説明君主集權的加強;最後敍述、分析了文字獄的出現及其影響,説明清朝是從政治、思想等多方面來強化君主集權制度。

課的`難點是君主集權強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權的強化一方面加強了君主的權力,有利於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不利於社會的發展。

【教學過程】

導入:北京的中心有一處名聞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麼?(故宮)它的原名叫什麼?(紫禁城)它的用途是什麼?(皇帝居住和辦公的地方)在這裏進行統治的最後一個王朝是什麼王朝?(清朝)那麼清朝是怎樣建立的?清朝的皇帝是怎樣進行統治的?

一、滿洲的興起和清朝的建立(略講)

1、滿洲的興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屬奴兒干都司管轄(出示《明朝疆域圖》)

(2)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時間:1636年

開國皇帝:清太宗皇太極

都城:盛京

3、山海關大戰和清軍入關

附表:滿洲發展的歷史

時間族名政權建立者

1115年女真金完顏阿骨打

1616年女真後金努爾哈赤

1636年滿洲清皇太極

二、君主集權的強化

1、設立軍機處(雍正帝時設立)

指導學生觀看兩組圖片,並閲讀有關圖片的文字説明。一組圖片包括乾清宮和乾清門外的軍機處,另一組圖片是瀋陽故宮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文字説明指出了這幾組建築物的用途。在學生觀看閲讀的時候,可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説一説上述建築不同佈局的意圖。(主要反映出皇帝與臣下的關係,瀋陽故宮建築突出了皇帝的中心位置和王公大臣的重要地位,説明王公大臣對皇帝的牽制作用;北京皇宮中乾清宮與軍機處的建築突出了皇帝的至高無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説明君主權力的加強)

在學生對上述內容認識後,引導學生討論軍機處的設立對於君主集權的作用問題。軍機處的設立,君臣等級關係進一步分化(君:獨斷專行;臣:惟命是從)

2、文字獄

文字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從知識分子的詩詞文章中摘取隻言片語,加以歪曲解釋,再借題發揮,羅織罪狀,製造了大批冤獄。

文字獄往往是一些詩歌、文章中的文字引起的,清朝統治者為什麼要小題大做,掀起文字獄?

通過引導學生的討論,分析清朝製造文字獄的目的和危害。(可以從清朝之前的明朝以及滿洲貴族統治者與漢族民眾的矛盾等方面進行提示。在分析文字獄的影響時,鼓勵學生從其禁錮知識分子的思想、使人不敢過問政治等方面進行討論。)

目的:從思想領域嚴密控制知識分子。

危害:

(1)造成社會恐怖,摧殘了人才

(2)使許多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治,從而禁錮了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

討論:君主集權強化的利弊

總結君主集權加強後,對解決當時清朝政治矛盾、減少官僚之間的扯皮、鞏固清朝統治方面的作用;另外,君主集權加強後,對皇帝的獨斷專行、大臣的惟命是從、不利於正確決策等方面的弊端。

作業:課後作業

歷史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瞭解家鄉的名勝古蹟和文化的多樣性,熱愛自己生活的家鄉,對家鄉的歷史和文化有探究興趣,感受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讓學生了解家鄉的名勝古蹟、收集資料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運用資料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讓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名勝古蹟,感受華夏文明的悠久歷史,培養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使學生具有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瞭解家鄉的位置、歷史、名勝等。

[教學難點]:收集、整理、分析歷史名勝的資料,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準備

多媒體、投影儀等。

學生活動設計

收集家鄉附近的名勝古蹟的圖片、文字資料。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讓大家欣賞中國政區圖)

提問 同學們,你們知道這個像一個反着的大問號是哪一個省嗎?

教師 沒錯!這就是我們河北省的地圖,河北是我們的家鄉,是生我們養我們的地方,同時它又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的省份,你對她的瞭解有多少呢?

過渡 那麼我們這節課就一起來了解認識一下我們可愛的家鄉————河北。

【講授新課】

板書 一、燕趙大地我的家鄉

教師 同學們,一説起我們的家鄉————河北的時候,人們總喜歡用“燕趙大地”來形容,當你聽到的時候,你有什麼感覺呢?你瞭解自己的家鄉嗎?

教師 現在讓們打開課本第二頁,看看戰國時期是那兩個國家位於我們家鄉的版圖上。

講述 我們河北省簡稱“冀”,又以“燕趙”代稱。這些名稱研究起來,都有一定的含義和來源。同學們想不想知道我們家鄉名字的來歷呢?

講述 戰國時期,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諸侯國,七國爭奪霸業。燕國、趙國位於現在河北省的北部和南部,所以後來就將燕趙作為河北省的代稱。

提問 我們的家鄉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有着數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澱。到了現在,我們的家鄉又成了什麼樣子呢?

展示 河北政區圖。

講述 大家看到了現在河北的政區圖,渤海被攬在我們家鄉的懷中,而且北京市和天津市鑲嵌在中部和東部,有着重要的地理位置。

介紹 河北省的地理概況:面積19萬平方千米,人口6569萬,有漢、滿、回、蒙古、朝鮮等50多個民族,省會是石家莊。河北省礦產資源豐富,珍稀動植物眾多,野生動物約有500多種,植物中僅藥用植物就有1000餘種。

提問 我們的家鄉資源豐富,你還知道哪些有關河北省的情況呢?

承接 我們的家鄉不但位置重要,資源豐富,而且歷史悠久,讓我們來看看家鄉的總體介紹。

教師 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名勝古蹟。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家鄉的美麗瑰寶。

板書 二、家鄉的名勝古蹟

活動 下面大家從課本第3頁開始看,去圖中找一找,我省都有哪些名勝。然後説一説。

學生活動。

過渡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好多名勝風景區,現在我們就來詳細的説説他們的.歷史吧!

承接 這些只不過是家鄉名勝古蹟中很少的一部分,下面我們來欣賞更多的家鄉風景和名勝。

活動 請你閲讀教材P.6-7的主要內容,瞭解這些名勝古蹟得概況。

學生活動。

教學反思:

本主題的學習內容,由“燕趙大地我的家鄉”、“家鄉的名勝古蹟”兩個小主題組成,讓學生了解家鄉的位置,家鄉的歷史,家鄉的物產資源和名勝古蹟等,主要是通過對具有代表性的名勝古蹟的瞭解,引導學生了解自己家鄉附近的名勝古蹟。在瞭解名勝古蹟的過程中,使學生了解我們居住的這塊美麗的土地,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中華民族在創造燦爛文明的過程中,在我們家鄉的這塊土地上,積澱了豐厚的文化遺產。通過學習引導學生愛家鄉,愛祖國。

標籤: 集錦 教學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23y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