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歷史教學反思集錦15篇

歷史教學反思集錦1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歷史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歷史教學反思集錦15篇

歷史教學反思1

所謂雙語歷史教學,就是在課堂上,教師逐步導入、部分滲透地運用漢語、英語兩種語言進行世界歷史的教與學,最終達到師生均能運用兩種思維方式進行學科學習、思考。在初次嘗試過程中,我考慮了兩方面的因素,並就此採取一定的措施,力求讓初次嘗試有所收穫。

一、學生方面:學生的英語基礎。

由於使預備班的學生,他們的英語水平有限聽説讀寫能力不強,故不能教授一些搞難度的歷史雙語知識,因此,我運用了一些多媒體的手段,儘量簡化英語術語,提高他們的興趣。我以中文課本為依據的漢語教學為主體,引入歷史專業的詞彙、歷史事件名稱等關鍵詞,增加學生的英語詞彙量,使學生多一些機會接觸英語。另外,還印發一些英語資料,學生通過英語資料的閲讀來感性地、直接地了知識體系。是另一方面,我想如歷史雙語教學提前介入,既可充分利用學生的英語資源,有利於學生英語學習在廣度和深度上的發展。增加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這樣雙贏的事何樂而不為?在此次課堂教學中,我交替使用中英文,將漢語和英語整合起來,結合日常的教學,適時地將英語整合到教學活動之中。先將一些通俗易懂、生僻詞較少的原版教材和歷史事件用英語教學,採用幻燈的形式用英語向學生介紹,注意循序漸進,儘量避免由於語言滯後而形成的思維障礙。

二、教材的基礎,編選合適的教材。

考慮到學生接受程度和可操作性,我選用了開設歷史英語講座,The First Chinese Emperor——Qinshihunag並採用了一些外國的歷史材料。讓學生能夠從另一種角度來認識歷史,瞭解外國曆史學家怎樣看待本國的歷史,看待中國這一位大的歷史人物。在課堂教學中,在講解長平之戰,我先讓學生觀看了這場戰役的動畫,然後用英語講解,最後讓學生完成有關內容的填空,交替使用中英文,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將漢語與英語整合。以大道雙語課的目的。此外,我截取了部分的錄像已達到直觀瞭解。並就此展開討論。學生的學習熱情大大高漲。有部分同學,用英語來回答。

當然,由於初次嘗試,仍存在不足之處,歷史的知識卻乏整體性,今後再此方面應有所改進。

歷史教學反思2

我已從事多年國中歷史教學,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面對活潑可愛的學生,如何調動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那麼如何在有限的歷史課堂中,通過科學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獲得有效的教學成果,是需要我們歷史教師長期研究探索的一個重要課題。以下是我對於國中歷史教學一點反思。

一、創設歷史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個沒有學習興趣的人,是不可能有持久的學習動力和學習信心的,也不會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練習和複習。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誘發學生渴求知識的濃厚興趣,讓學生產生躍躍欲試的積極情感,使他們樂於學習顯得很有必要。

由於歷史教科書敍述的是人類社會以往的發展過程,是歷史學家們根據歷史文獻和物質遺存對歷史的再現,並以現代語言的敍述為主要的表現形式,因此具有很強的抽象性。那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都與我們有着難以逾越的距離,僅靠教師的語言敍述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不可能激發起學生學歷史的積極性、主動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儘量採用一些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幻燈片、錄像等,把過去的事情真實地展現在同學面前,讓歷史場景、歷史人物走進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親自感受一下歷史,這樣就把時空拉近了,學生學史的興趣和動機便被激發了出來。而且在嘗試中,我發現在一堂課的導入部分,如能有效地創設一種學史的情景和氛圍,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實物、模型、圖片、燈、錄像等直觀教材開展教學

實物、模型、圖片、燈、錄像是最容易激發學生情感的直觀教材。教師若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材料,再加上繪聲繪色地講述,會大大提高學生的求知慾望,激發學生的情感,加深學生的印象。

三、抓住常規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力求提高課堂效率

這是對教師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對教師的最高要求。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要翻閲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老師知道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藴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點都備出來,有條列地傳授給學生。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定要抓住課堂上的40分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四、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平時的教學中,在傳授知識時,也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比如概括、歸納、比較、判斷等諸方面的綜合能力,讓學生養成勤於複習舊知,善於總結歸納,做題條理清晰,規範等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是做為畢業生必備的技能。教師平時訓練的好,不致於在考試中顧此失彼。

總之,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們每位歷史教師都要抓住時機,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歷史教學反思3

按照新課改的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進行不斷的自我教學反省,對自己做的事或者正在做的事進行反思,不斷思索和更新教學方式、技巧等,使教學能夠更加系統化、整體化、結構化,達到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所以,歷史教學反思在教學過程中是很重要的一種方式。

一、什麼是教學反思

教師為了教學有效性的提升,進行教學反思,對教育教學活動和一些思想深入思考,從而在思考中發現當下歷史教育存在的問題,然後再到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我們把這一過程叫教學反思。在平時教學活動中具有重要意義,並且是教學結構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那麼反思到底是什麼呢?根據所查資料,《教育學》中説:“反思的思考對象就是自己的職業,對自己現在所從事的活動和已經得到的結果進行適當的思考和分析。”那麼教學反思就是教師對自己從事的教育事業進行思考,對於教學中產生的一切活動以及學生給予的反饋進行解析。這表明,這種理性的思考在教育領域是必要的,更是重要的,能夠隨着教學的發展與變革不斷地成長與進步。

二、新課改下,歷史課堂的實踐要求

實踐對於任何一種職業都是重要的,因為做什麼就靠理論是不行的,那是紙上談兵而已。新課改要求歷史教師應該進行教學活動的反思,這樣能夠使教學質量不斷靠提升。都説“實踐是證明真理的唯一標準”那麼就説明了實踐的重要。一位教育學家曾説:“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用心教了多少年書。”這説明,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要求教師要“用心”,只要是用心,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通過反思自己的教育活動,教師一定能夠在教學方面不斷進步,提升教育素養。

三、教學反思能促進歷史教師的不斷進步

一個教師的實踐能力只有經過長時間體驗和積累才會得到,也正如波斯納所説的“教師的專業程度=經歷+反思”,其實進行教學反思是有很多方法的,可以寫課後感、教案、教學筆記等,反思歷史課堂上一些好的或是不好的地方。這也是一種習慣,長時間下去就會成為一種教學札記,可以一個學期總結一下教學活動的不足和可以繼續用下去的方式。這樣良性的教學習慣,會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

1.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

歷史教師師在教學反思過程中能夠更深地認識到自己教學方面的不足,並且轉變一下傳統意義上的教學理念,使自己的教育視野得到更大發展。在歷史的教學反思中,教師要吸取先進的教學理念,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使知識更加專業化,並且發現過去所忽視的教學問題,在眾多教師的深入討論與研究中加以改正和昇華。這就叫“我思故我新”。

2.教師對參與教科研究更加感興趣

在教學反思的過程中,將教學反思記錄下來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這可以作為教學研究的資料,以後有精力的話將其加以整理形成論文並且發表,這樣教師成為一種教學經驗的共享。這樣我們就不會覺得做這種歷史教學活動反思是無用功,便會積極參與到教科研究中去,這樣更會使教學質量不斷提升,最終形成良性循環。

在新課改背景下,對教師的要求更加嚴格,教師可以通過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學素養和水平。歷史教學到了一定高度就是將知識演繹到藝術的高度來加以理解,教學反思會使教師在教學方式和理念上成長並跨越。

歷史教學反思4

綜觀近年來的中學歷史教學,讓人憂思:一方面是歷史課極不受重視,被視作“副”課,“x”科目之一,學生認為學歷史是難記難背難思維,是政治説教,學生寧可多做一道數理化題目,多記一個英語單詞,也不願意多花一會兒時間在歷史上,學生對學歷史心生厭倦,興趣索然;另一方面一年一度的大學聯考中,無論是歷史單科試題,還是如今的“x”科目中歷史試題,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令大多數學生無所適從。而老師們拿到大學聯考歷史成績也免不了長吁短歎,英雄氣短,歷史科均分總低於其於其他科目,及格分都達不到。老師們人人苦惱,個個抱怨:內容這麼多,時間這麼緊,要求這麼高,學生沒興趣——如何才能搞好中學歷史教學?茫然中紛紛反思:反思之一中學歷史教學的出路到底何在?反思之二如何處理好中學歷史教學與大學聯考改革的關係?反思之三歷史教學要不要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意識?

可以説歷史課不好學,學生缺乏學習歷史的興趣,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如日本,歷史課在學生不喜歡的課程中佔據首位。美國雖十分重視歷史,將歷史列入總統規定的所有初高中必修的五門核心課程,教學效果卻不盡人意,據美國全國人文科學捐款基金會對大學生抽查後報告中披露,當問及杜魯門哪年發動朝鮮戰爭時,近60%的學生都回答不知道;有50%的學生不清楚南北戰爭發生的年代。學生們不喜歡的內容是什麼呢?據權威人士研究是那些不要求思考的歷史用語、重要事項的羅列和強記的課程。(《課程發展與社會進步》)那麼對於這樣一個全球性的普遍問題,是否中學歷史教師就無計可施了呢?不然,據我所知我們的中學歷史教師儘管有滿腹的牢騷,有種種的不滿,但仍然進行着不懈的努力,嘗試着採用各種有效的方法,構建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學生營造一個樂學愛學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從“要我學”演變為“我要學”。

令人困惑的是大學聯考歷史考試的命題指揮棒,它到底要將中學歷史教學引向何方?是單純的有利於大學歷史專業選拔人才?還是切合大學文科選拔人才的需求?還是有利於中學歷史教學?反思近幾年大學聯考命題意圖,可以看出僅是為了一個目標:即為大學歷史專業選拔人才。其實,作為歷史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清晰地認識到:中學歷史基礎教育的性質是不能變的,是面向大多數的;同樣其根本任務也是不能變的,它擔負着傳授歷史知識,進行思想教育,提高學生能力的任務;培養的目標是一方面要向高等院校輸送合格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向社會輸送合格的中等水平的人才。(即既要滿足大學歷史專業的選拔要求,又要顧及大學其它各專業的選拔要求,更要符合其它各行各業對歷史學科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三者應該兼而有之。)這才是中學歷史教育正規的方向及中學歷史教學的出路所在!

中學歷史教學,最主要的任務是傳授基本的歷史知識,培養基本的歷史學科能力。“基本”一詞,含有“普通而強有力的適應性”之意,學生所學的知識越是基本的,就越能不斷地擴充和加深,並對新問題的適用性越寬廣,知識越是歸納為定義、原理和法則,越是有利於學生的理解和應用。掌握了“基本”的,就易於理解和掌握整個學科,有助於記憶,有助於從已知到未知,有助於思維,有助於解決現實問題。歷史大學聯考因為“特別要在40%上下拉開距離”,所以不免脱離基本的學生,基本的知識與能力,在長期的大學聯考考試導向作用的影響下,中學歷史教學也只好偏離“基本”,實施“應試教育”,把素質教育束之高閣。這種現狀不只影響高中,而且貽害國中。由於決定能否在大學聯考中成功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是將要進入的高中學校的質量,大多數國中的學生都面臨巨大壓力,千方百計要在這個高度平均主義,又競爭十分激烈的環境中上好一所重點高中,名牌高中,為了準備會考,許多學校只好打亂正常的教學常規與秩序,集中大量的時間複習備考六門語、數、外、理、化、政。因歷史被排斥於會考科目之外,歷史課僅有的每週兩課時也理所當然地“取消”了。20xx年常州地區會考政治科開卷考試中35題是讀圖(《盧溝橋事變示意圖》)並回答下列問題,問題之一圖中永定河流經我國現今的直轄市。問題之二盧溝橋事變發生的確切時間是。

問題之三日本法西斯的侵華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今天的中國應該如何做到“以史為鑑”?這樣一個極其簡單而又極其基礎的知識,令國人恥辱的日子與事件,錯誤答案竟然是五花八門,稀奇古怪的,學生作答時直轄市有寫龍王廟的,有寫河北的,天津的、天目湖的、常州的,據統計有74%的學生答錯了;時間有寫18××年的,有寫1945年的、1919年的、1917年的、甚至有寫20xx年的,82 %的學生答錯了,最後一問“以史為鑑”要求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作答,而學生的均分只有2.16分,失分率29%,這些錯誤的答案真是令人啼笑皆非……30份試卷中,僅僅只有兩三份試卷答案是全對的,這種結果是令人擔憂的!我們的中學歷史教學到底怎麼啦???以至於學生的歷史素質是這樣令人堪憂!!!歷史學科的課時都得不到保證,

歷史教學反思5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根據再次教學設計在高一(1)班進行了實際教學。總體來説,課堂效率還可以,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夠學有所獲。重、難點得以較好地把握和突破,並能夠做到深入淺出,使學生能夠較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學目標按照預定的設想也基本上達到,學生絕大多數在掌握雙基知識的同時,能力也得到了一些提高,並受到了一次思想教育。課堂生成方面則通過教師與學生蒐集的史料、圖片和教材創設情境,設置一個個問題,引導學生不斷進行思考、討論和探究等,最後得出結論,使得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以較好地調動起來,課堂氣氛也相當活躍,整個教學過程得以順利開展進行。但仔細想想,在整個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中,有自己的長處亮點,也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以後改進。

(一)長處:

第一、改變過去重知識輕能力的做法,在注重知識的同時更加註重能力的培養。歷史課堂教學主要有兩個層面:一是"是什麼"二是"為什麼",在教學過程中我一改以往總是聚焦於"是什麼"的層面,而是更多的引導學生去探究"為什麼",比如"俄國十月革命為什麼能取的勝利"、"為什麼説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的性質不同"、"為什麼説十月革命開闢了人類歷史新紀元"等,通過對這一系列"為什麼"的探究,學生了解到了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的原因之間、原因與過程之間、過程與結果之間的關係。從而使學生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一定程度達到了既讓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又培養和提高了學生能力的目的。

第二、教學方法不拘一格,採用多種方法來調動學生的課堂主體性。如製作課件,採用多媒體教學,既向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集圖、文、聲於一體的教學信息,又為學生提供了生動、友好、多樣化的交互方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較好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如運用史料創設情境,設置問題,在研讀史料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探究,最後形成結論。再如,在學習革命進程時,為了提高學生興趣,也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革命進程中的重大史實,引導學生試着為其編制順口溜,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有的學生編出了"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綱》明方向,七月流血和平放,十月革命光明到",有的學生"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綱》指方向,七月事件拋幻想,十月革命見曙光",等。

第三、在研讀《課程標準》的基礎上,重新整合教材,並適當對教材內容加以補充,便於學生更好的去掌握、構建俄國十月革命的知識結構。

(二)不足及需要改進處:

第一、在史料教學方面還存在不足。首先,提供運用的史料顯得有些單一不夠全面,僅僅是為了利用史料來佐證教科書或自己提供的結論、觀點,而不是為了促進學生對歷史文本的理解,更好的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而在歷史研究與學習中,要形成正確的歷史判斷,首先就要全面詳盡地掌握史料,同時依據史料進行的論證應當讓人感覺是無懈可擊。在教學中,教師如果採用單一的史料,企圖讓學生通過探究形成正確的歷史判斷和認識是不可能的。只有充足的史料,才更容易引起學生進行思考探究,並主動構建問題。這樣學生才能認識到,任何歷史觀點和結論都必須建立在一定的歷史證據的基礎上,而不是簡單的做出一個價值判斷。因此在以後史料的蒐集中一定要注意到史料得全面性。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史料進行問題探究時,由於考慮到教學時間有限,史料展示的速度稍顯過快,造成學生研讀史料、分析討論時間過短,探究的不夠深入,結果是在我的指點下就輕易地得出了結論,而學生並未真正從探究學習中自己有多少收穫和感悟,絕大多數還是來自教師。這無形中也就使得本課的史料探究變成了一種"作秀"而已。真正的史料探究則是需要學生運用史料進行探究從而形成自己對歷史的正確認識。因此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進行史料探究式教學時,一定要避免類似現象出現,絕不能僅僅為了完成教學計劃而減少學生研讀史料進行思考探究的時間。

第二、仍然未能完全擺脱傳統教學模式對自己的影響。在這次實踐教學中,雖然未出現教師"一言堂"、"滿堂灌"現象,但在教學過程中每每看到學生在短時間內無法解決問題,就總是忍不住代替學生去説出了自己的結論,而沒有更深入地引導學生再次去探究。這實際上還是多少犯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注重教學結果而忽略了過程的錯誤,學生也還是被動的接受了老師的觀點與結論,而沒有通過自己的探究式學習得出自己的觀點和結論。換句話説,就是"教師的.輔,學生的主"並未能充分體現出來。這就需要在以後進一步加強新教育理論的學習,更深入的研究課程標準,以新的教育理論和課程標準的要求來更好的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工作。同時,要多走出去聽更多的優質課,從中去吸取借鑑他人好的做法,從而不斷改進自己,提高自己,,更好地適應現代化教育的需要。

第三、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狀態還是不太盡如人意。究其原因可能是國中時曾經學過"俄國十月革命的相關內容,而現在高中又學,這對於他們來説純粹是"炒剩飯",因此在學習上興趣就不大。課堂上他們雖然並不搗亂,但整個人讓人覺得無所事事、心不在焉的感覺。在以後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中針對這一部分學生要採取相應舉措來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比如課堂教學中穿插一些他們感興趣又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東西,或者在授課語言上下功夫,增加自己教學語言的風趣性和幽默性等,讓他們也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實踐中來。這樣才能最終真正實現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中能夠學有所獲。

古語説得好:"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通過這次《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的教學設計、再次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我在教學方面有了提高,通過教學反思我又認識到自己還存在不足,這就要求我在以後還要加倍努力學習與改進,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歷史教學反思6

新課程突出文明史觀的地位,現代化史觀、全球史觀(整體史觀)、社會史觀、生態史觀等新史觀也得到重視,但唯物史觀的傳統(正統)地位動搖了嗎?傳統史觀與新史觀的結合對很多年青教師來講是必須解決的問題。如果離開唯物史觀的指導地位(徹底拋棄階級鬥爭史觀—革命史觀),那我們的史學標準又是什麼?難道神學史觀、宿命論史觀、英雄是史觀、實用主義史觀不會抬頭?我們堅守的意識形態陣地能放棄嗎?

如果專家能為教師編寫一本史觀理論方面的導向性書籍,教師認真地學習研究後,也許能夠處理好唯物史觀和新史觀的關係。當然,我們需要和而不同的開放意識,關注現實的現代意識、放眼世界的全球意識、辨證思維的歷史意識、多元創新的發展意識、前車之鑑的成長意識和論從史出的證據意識,但史學的靈魂(唯物史觀)是不能模糊不清的,它關係到我們培養什麼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歷史教學反思7

教師始終是要站到講台上去的,課上的好壞與否是檢驗教師的優秀與否的重要標準之一。因而就需要對自己的課堂行為作出反思,以便能及時發現錯誤,改正錯誤,提高自己的教學效果和水平。我開過一堂公開課,課後我曾反覆思考自己的不足之處,也曾向聽課老師請教過他們的看法,最後我發現問題主要在:

①開頭時太緊張,用漫畫導入時講解得不全面,使得學生沒能很好的理解漫畫的含義;

②在講時,明顯太枯燥,只是把書本上的知識講解了一下,缺少鮮明的例子來讓學生印象深刻,課堂氣氛沉悶;

③對學生回答問題缺乏必要的鼓勵、肯定、啟發等激勵表示,只是單純地讓他們坐下,這容易挫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這一點我自己並沒有發現,其他老師指出後,我發現確實是有這樣的情況。

其實,一堂課上得好不好,我們可以從學生的臉上看出來。如果學生面容愉快,那麼這堂課應該就是成功的,如果學生眉毛緊鎖,表情困惑,那麼這堂課很大程度上就是失敗的。所以教師要學會課堂觀察,只有觀察仔細了,才可以從學生的表情上了解到自己上得好不好,從而作出自我反思。

歷史教學反思8

高中歷史新教材在內容的編排上更豐富,充實,更加註重能力的培養,對教師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應該創新教法,精心設計最佳教學方案。

一、必須更新教學觀念,貫徹落實原則

歷史教學必須具有開放的思想,要從過去那種狹隘的、封閉型的教學理念中解放出來,變為“寬廣型”的教學觀念。教學中要求教師教學觀念民主,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教學方法民主,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他們自身已具備的思想基礎,智力能力,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得他們在自覺地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重視自身的發展,尤其是思維能力的提高和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培養;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研讀新課標,總體把握教材內容

閲讀教材時要突出分析以下幾大問題,課標中對本節內容的要求;本節內容的知識體系;注意按照新課程的三維目標體系確定教學目標;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後教材內容的邏輯關係。突出重點,詳解難點。還應該思考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對學生學科能力甚至綜合素質的幫助,以及思維方式的變化影響等。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很好的利用教材,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三、有效地利用歷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如討論法,舉例法,比較法,歸納法等,這樣可以交叉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讓學生耳聞目睹、讀寫結合、講講練練,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樣做可以拓寬學生獲得知識的信息渠道;還可以使課堂教學輕鬆愉快、生動活潑,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以全面辯證客觀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做好了歷史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指對教育教學行為進行思考、回顧、總結、歸納的一種活動。教學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着地追求,長期積累。教學反思雖然在整個教學環節中處於最後,但卻是至關重要的。有利於教師及時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培養教師學習、研究的意識,促使教師更好地實現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結合,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水平。

歷史教學反思9

本課一共講了高一四個班:14班、13班、12班、11班(均為理科班)。經課後反思,發現以下問題:

首先,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課堂時間的控制,時間分配不合理,教學內容完不成。導入部分時間過長,遲遲沒有切入本課主題;前兩個子目花費時間過長,導致宗法制這一重點的、難理解的內容沒有講透,這實在是本節課最大的失誤。

其次,除了13班,其他班級均使用多媒體授課,問題在於多媒體、板書、教師授課之間如何有效銜接,使其既不耽誤時間,又能發揮多媒體和板書的作用。某些班級授課中存在板書書寫與講課內容存在時間差。此外板書字跡要加強,應該“遒美中求速度”。

其三,在授課過程中應當注意自己的語言以及課堂中比方的運用。語言應當隨性,但不可過於隨意!學生正處在青春期,有可能你的一句不經意的隨意語言,他們會效仿;你的一個不恰當的比方,學生會四處傳播。

其四,教姿教態問題。在授課過程中,我有喜歡走來走去,踱來踱去的現象,教師可以下去走動,也是監督學生的一種方式,但不宜過於頻繁,過於頻繁會使學生注意力發生轉移。

其五,教學過程中,各主題之間銜接生硬,刻板,不夠自然。

一天的課結束後,有如下幾點感想和可以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1、初次感受到了“以學促教,教學相長”。在我的觀念中,一直認為學生的認識水平有限,以為他們應該聽老師來講就可以了,尤其是文科!事實上,這裏面存在着刻板印象。換句話説,我“低估”了學生。今天上課,我有幾個討論環節和自主學習環節,比如夏商時代的王位世襲制,通過一段史料來展示,使學生歸納它們的特點;通過分封示意圖來歸納分封制特點等等。雖説預先設置了,但我想學生也會沉默不語,所以本想自己來講。但14班某位學生在回答分封制特點的時候,出乎了我的意料,他談到一點:“分封的諸侯國鎬京東邊的多,西邊的少”(大意)。

2、課堂中生成性問題如何處理。比如11班曲心喆同學在回答分封制特點時,説到了“周王的權力分散”(大意)。我當時只是説“回答得不錯,請坐”。其實這裏邊可以挖掘的東西還是比較多的,因為我在總結分封制所起作用的時候,提到了一點“國家權力趨於嚴密”。這是否前後矛盾呢?非也!但是我沒有抓住這個生成性問題,白白流失。倘若抓住,課堂時間如何處理?值得反思。

3、本課是請了葛連寶師和金麗青師去聽的,在課後交流過程中,也有幾個問題是值得關注的。比如,諸侯王的“權利和義務”還是“權力和義務”?還有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是歷史的進步性,而我的課上沒有提到。在備課過程中,我發現“三監叛亂”這件事兒,學界還存在爭議,究竟是“管叔、蔡叔和武庚”還是“管叔、蔡叔和霍叔”呢?與晉這一封國有關的典故“桐葉封弟”。

4、備課過程中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要知道學生心理,換句話説就是要“備學生”,昨天劉老師告訴我説:“一定要了解學生,不然你課講得再好,學生也不喜歡。”(大意)本課我在多媒體上用了較多的文言資料,還有繁體字,是否合適?因學生而異。

5、授課不宜“滿堂灌”,以前我認為“滿堂灌”很好,尤其對於人文學科來説。但現在看來,若是老師口若懸河,學生一言不發,除非老師講得“相當”激情洋溢、生動形象,否則,不僅老師累,學生也膩煩。以我現在的能力,雖説有激情,但若要整堂課都能抓住學生,功力還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應當選擇適合學生的問題供學生討論,教師引導。這樣既不使老師過於勞累,也可以活躍及課堂氛圍,因為學生的思維不可小覷。比如這堂課我讓學生通過讀圖歸納總結分封制的特點,我自認為是很好的一例,學生在仔細觀察中一定會發現一些問題,此外還可以培養學生閲讀歷史地圖的能力。

6、課堂語言不夠豐富。這裏的語言,專門指的是學生回答問題後,該通過何種表達方式讓學生坐下。我在授課過程中,基本上是“好,請坐!”是否過於單一呢?

7、誠如學生對老師的第一印象一樣,老師對班級的第一印象也會影響老師的情緒。比如在13班上課,第一次上課在他們班就感覺講得不好,課堂比較沉悶。這節課依然如此。

歷史教學反思10

歷史是會考科目,而且分值也不少。在歷史教學中,怎樣提高歷史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此文來自優秀斐斐,課件園成為了我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展開了教學:

一、認真備課。

在學生眼裏,教師都是有豐富專業知識的人,著名的“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應該有一桶水”的論斷也説明了教師具有的專業知識水平的重要性。在備課環節,我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做到精心安排,認真寫好教案,做到每一課都“有備而來”。在本學期的歷史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國中學業考試複習迎考訓練、同步學習探究,着眼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藉助網絡資源,拓寬知識,豐富教學內容,使教學不至於陷入鼓譟乏味。

二、九年級歷史教學告訴我們,要加強會考、新課程改革等信息的收集和處理,關注會考命題趨勢,在平時的課堂滲透會考意識。

九年級的教學工作是直接面對會考考試。做為九年級教師不能只顧眼下,閉門造車,不去學習來了解新信息。因此,教師要經常瀏覽時下最新的教學參考、雜誌,多留意會考考試方面的信息,便於更好的把握會考命題的趨勢,力爭在平時的教學中滲透會考意識,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題的方法。平時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的培養,做到功在平時,形成習慣。

三、課堂教學注重激發學生思維興趣。

愛因斯坦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教師通過設疑,創設一種有趣的思維意境,從而刺激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無疑會使教學事半功倍。

四、教會學生理清歷史發展線索,抓住學習重點。

歷史發展的線索就是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繫,中學歷史教材的特點是範圍廣、頭緒雜、內容多,牽扯到的年代、地點、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導學生在這紛繁複雜的歷史知識中理清發展線索,提示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繫,是十分重要的。在理清線索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重點,指導學生學會確定學習重點。

我引導學生從以下四方面去確定教材中的重點:

第一,能夠説明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觀點的內容;

第二,對歷史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和事件;

第三,屬於“世界之最”的內容;

第四,教科書上有插圖,課後有練習題的內容。

學生掌握了上述原則,就比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點。今後需要努力的方面:

1、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新課程要求教學應該是教給學生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

。所以我還應繼續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積極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從而達到教學預期目標。

2、指導學生學習歷史的科學方法,掌握記憶技巧

我們知道時間、地點、事件是歷史基礎知識的關鍵。不少學生採用機械記憶方法,收效不大,所以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是很重要的。在今後的歷史教學中,我應力爭嘗試教給學生多種記憶方法,如:分散記憶法、趣味記憶法以及引導學生記憶綱要等。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相信只要我們能把握住新課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學生敞開學史之門,指明知史之路,讓每位學生暢所欲言,施展才能,就一定能增強歷史學科的魅力。

歷史教學反思11

歷史學科所具有的獨特性質,使其擁有豐富的課程資源。這些資源包括文字資料、影視資料、歷史文物、歷史遺蹟遺址等,現在越來越多的影視資料取材於歷史長河中的某些事實,雖然各界對之褒貶不一,但是,這卻為歷史教學增添了一筆寶貴的課程資源,將中的某些歷史信息巧妙引入課堂教學中,有利於拉近了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在很大程度上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培養歷史學習的興趣,可謂一舉多得。

我在執教中國歷史8年級上《戊戌變法》一課時,就選取了電視劇《走向共和》中的歷史信息,創造性的提出了“歷史場景(影視資料)——合作、探究”模式開展探究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1、巧用主題曲導入新課

好的開頭就是成功的一半。課堂教學亦是如此。為了給學生一個既熟悉有可以調動興趣的情景,筆者首先想到了歷史味很濃的《走向共和》主題曲。在製作教學軟件的時候,筆者根據《走向共和》主題曲和本課的內容製作了一個“導語powerpoint”:以《走向共和》主題曲為背景音樂,配上從《走向共和》中“抓取”的圖片。課堂上,學生在“導語powerpoint”的歌聲中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專注,甚至有同學開始小聲議論。在音樂聲結束的時候,我開始引用歌詞中的一句“風吹過,雨打過,鐵蹄踐踏過”,過渡到本課的教學——甲午戰爭之後,中國再一次被“鐵蹄踐踏”!學生開始溶入本課悲壯的歷史氣氛中。

2、大膽運用電視劇視頻剪輯創新歷史教學

如何利用影視資料視頻剪輯為課堂教學服務?我從歷史學科的特點和歷史課程改革的要求出發,創造性的開展了“歷史場景——問題——合作探究”模式的教學。我設計了5個歷史場景。根據這些歷史場景,確定了相應的5個探究主題。

3、利用影視留下學生繼續探究的興趣

課堂教學的最後,我引用了報紙上對《走向共和》中歷史情節的一些質疑,提出了本課的最後一個問題:在《走向共和》是否存在歷史事實的錯誤呢?你想不想和小組的同學運用學習過的歷史知識來找找這些錯誤呢?學生的興趣很高,

都表示要認真去看一看,爭取能找到一些錯誤。至此,我感到了學生的對歷史真正的興趣和熱情——這卻是一部電視劇中剪輯的妙用!如果又是傳統的教法,談何引起學生興趣和培養創造性?

4、點評

如何利用現有的影視資源開展歷史教學。筆者創造性的提出了利用“歷史場景,開展合作、探究”模式的教學方法。採用這種方法,在最大限度上提高了學生的興趣,拉進了歷史和現實的距離;也課本解決了課本歷史不能重現的問題,給學生提供了鮮活的歷史場景。利用歷史場景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開展合作、探究學習,是實現新課程改革目標的重要有益的嘗試。

歷史教學反思12

是八年級上冊歷史第二單元的第一課,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探索邁出的第一步,所以在中國近代史中佔有極為重要的歷史地位。在這裏主要是分析一下自己在這次上課中的好的一面與不足之處。首先,是整個課堂很有秩序。在上課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習慣比較好,基本上能按照老師的要求一步一步的完成。

其次,就是部分課堂展示還算有效。比如説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我設計了不同的方式,有“一幫一”互相檢查、同號抽查及搶答等,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習學習的積極性,加入了競爭機制,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的動起來。再者,就是在基礎知識方面,學生都能明確,而且大多數學生都能掌握。通過這一課,學生明白了洋務運動的時間、代表人物、口號、內容以及對洋務運動的評價等基礎知識,還算是有一點成績的。40分鐘的講課,值得一説的優點卻只有這些,真是慚愧。看來以後努力的地方還是很多的。

歷史教學反思13

一支粉筆一本書,教師講重點,學生劃重點,考試考重點,一味的滿堂灌自然提不起學生的興趣。現在,各學校電化教學手段都比較齊全,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投影儀、錄象片等先進教學方式,適時播放一些歷史或考古記錄片,展示一些圖文資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設計上,可以採取自由辯論、小品表演、論文答辯等適合學生特點的活動,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讓學生走進歷史遺蹟,走進歷史博物館,搞社會調查,讓學生體驗走進歷史的真切感受。

第三,多角度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探究欲和思維的積極性。歷史課堂提問應該摒棄那些只做是或不是之類簡單判斷的缺乏思維性的問題,多設置思維含量高的有效問題。一是要設置揭示教材隱性知識的問題。所謂隱性知識就是教材中隱含的、並非一目瞭然的知識點,如知識的實質、知識的區別和聯繫等,將這些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來,有一定的深度,既能提高學生的探求興趣,也能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比如,讓學生分析康有為和孫中山思想的不同特點,並分析產生這些特點的原因,就可以有效地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二是要多設置一些指向明確,符合學生思維實際的小切口、深分析類問題,避免那些大而空的問題出現在課堂上。舉例來説,講授唐朝晚期的歷史時,讓學生分析開元之治,幾於家給人足,而一楊貴妃足以敗之這句話是否正確?為什麼?就是小切口深分析的題目,思維含量相當高。通過這麼一個問題的剖析,就能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唐朝滅亡的原因,並很好地鍛鍊了其歷史思維能力。中學生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轉化的時期,他們已經不滿足於只是簡單地、機械地記憶歷史知識,而是渴求利用歷史知識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自身的素質。

在歷史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知識的價值。歷史知識的過去性特點,使得很多學生感覺歷史無用,若教師再不充分發掘歷史學科知識的價值,把課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難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熱情。眾所周知,歷史知識是豐富多彩的,歷史又是與現實緊密聯繫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注重聯繫現實生活,聯繫社會實際,讓學生認識到學好歷史知識用處很大,就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唐朝歷史時,可以讓學生深入思考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帶給我們的啟示,教師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總結出:一個國家要強盛,必須重視人才建設和制度建設,注意減輕人民負擔,大力發展社會經濟,重視文化教育事業。今天,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要推向前進,也需要處理好這幾個方面的問題。這樣一分析,學生就感到學歷史很有用處,從而,就對學好這門課程有了積極的認識,學習的興趣也就提高了。

歷史教學反思14

自古以來,人們就認為,對資料的依賴是歷史學科最顯著的特點。歷史是根據史料來説話的,詳盡地佔有資料是歷史研究的前提。每一個歷史工作者或學習者都會面臨着海量的資料。對於歷史學科來説,信息技術大有用武之地。計算機主要是進行信息加工處理,網絡為信息的傳遞提供了新的環境,多媒體則使信息能以更多的形式或樣式進行交流和傳播,所有這些技術都可以應用在歷史研究和歷史教學中。本人認為利用信息教學有以下好處:

(一) 信息技術可以改變歷史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

歷史教學有豐富的教學資源,互聯網上有許多專門的歷史網站,上面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珍貴史料,網絡為我們提供足夠的資料,為歷史教學提供了一個極為豐富的知識平台。有許多中文的歷史網站開闢了外國曆史專欄,有文字材料,還有歷史圖片。也可以進入一些免費的歷史博物館網站,去領略那風雲變換的世界歷史。只要知道它的網址,就可以隨時訪問,獲取資料。各大網站都設有專門的“歷史”欄目。以“搜狐”為例,其歷史欄目包括中國史、世界史、地方史志、民族史志、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文物考古、專門史、家譜等數十個項目。內容十分豐富。它們不但提供了大量史料,同時也公佈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經常訪問歷史網站,會覺得歷史研究是一門充滿活力的學科。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我們就可以利用網絡資源組織生動的歷史教學,這既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又增強了歷史教學的社會功能。

(二) 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實現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以及師生互動方式的改變。

多媒體技術和網絡綜合運用的引入改變了歷史教師傳授式的教學方式,教師真正成為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方式發生了變化,更隨意、更方便、更直接、更靈活、更有針對性。同時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和自主學習。

(三)信息技術可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歷史教育環境和歷史學習有力的學習工具。

網絡成為學生獲新知識的重要渠道。網絡的存在,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大大增加。他們可以利用網絡獲取資料,利用網絡進行交流、遞交學習成果,利用個人電腦整理、組織、保存資料,形成學習的文字成果。他們可能在課堂教學尚未涉及的時候就開始關注某一歷史問題,也可能對課堂教學已經結束的問題繼續鑽研,利用網絡資源,學生可以研究自己所感興趣的問題。信息技術既是學生學習的工具,又為學生學習構建了一個學習的環境。相信不久的將來,信息技術必將融合在學生所有的學習活動中。

歷史教學反思15

1、教學目標適中,把握有度。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立足點、出發點和歸宿點。我圍繞既定的教學目標,先有一個歷史上的一個有關數學的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與興趣,引出課題後又通過一組事件,師生共同分析,梳理知識。例題的設計,由淺入深,層層推進,例2進入高潮。其間,由學生多層次、多角度比較自然的認識概率與頻率,而後又分析到概率與頻率的區別,優秀的學生條理清楚、思維敏傑,一般的學生也有自己的發現。在教師理性梳理學生的成果之後,引導同學自主探索頻率與概率的聯繫。兩道例題選擇恰當,充分體現了概率與頻率之間的區別與聯繫,很好地滲透了數學實驗思想,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成功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實現了情感目標。綜上所述,本課教學目標貫徹到位,把握恰到好處。

2、教學模式恰當,引人入勝

“探究討論式”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方法。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經歷探究、發現。然而,本課探索“頻率”卻頗有難度,尤其是嚴格概率與頻率之間的區別與聯繫。為了突破這一難點,首先引入事例,預備鋪墊,接着設計簡單的實際中的求值問題。教師在思想方法上的點拔,思維層次上的遞進,讓學生分享自己成果的樂趣,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領者與合作者。”的教學理念。整個教學設計,思路清楚,層次轉換自然,點撥及時,自然流暢,引人入勝。

3、體現先進理念,合作探索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一種主動的學習,一種知識的重組或重新建入手,讓學生髮現問題,出現迷惑,接着,對事件概率的研究,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通過概念的辨析,使學生對概率有了更深的理解,此時推出綜合應用題,過渡自然,符合認知規律。同學探究,思維得到進一步的昇華,攻克難點,培養了合作精神。通過展示研究成果,讓學生感到愛好盎然而佈滿探索求知的願望,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同時深化了教學內容,拓展學生思維。發展學生的想象力。練習設計和學具設計富有創意,富有挑戰性地體驗成功的喜悦,分享快樂,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

4、敢於從學生實際水平出發整合教學內容。

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時,也大膽地整合教材,使課堂教學更適合於教學、更適合於學生。

教學尚需改進之處:

1、課堂上對學生答錯的問題給予了及時的糾正,但是當學生回答正確後,對學生們的正面迴應有些少,不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不利於學生對數學學習積極性的培養。

2、個別地方在互動的時候提出的問題太多,有“滿堂問”的嫌疑。

3、在關注每個學生,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方面做得不夠。

4、按照新的課改方向:營造民主、平等、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通過合作學習,使每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而我在課堂上恰恰有時做的不太好。

我們熟知,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這句話好説難做。如何落在實處,本課做了有益的嘗試。案例的設計,具有時代氣息,以問題為先導,直接引導學生進入思考的境界。教案的設計説明,體現了教者“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該教案雖有可點之處,可以做為一份體現新教學理念的教學案例,但有些地方還需要探究改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y04vk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