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高中歷史必修一單元(集錦7篇)

高中歷史必修一單元(集錦7篇)

高中歷史必修一單元1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高中歷史必修一單元(集錦7篇)

一、演變的史實

1、漢:(1)中央:漢初,丞相位高權重---漢武帝時期,“內外朝”:加強皇權

(2)地方:漢初,郡國並行制----漢武帝的“推恩令”:加強中央集權

2、唐:(1)中央:三省六部制:提高效率,加強皇權(2)地方:設節度使:藩鎮割據,削弱中央集權

3、宋:(1)中央:二府三司制:分割相權,加強皇權

(2)地方:收兵權、錢財,文官政治,通判監督:加強中央集權;為北宋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4、元:(1)中央:設中書省:元后期,相權擴大,皇權受到限制

(2)地方:行省制:加強集權,鞏固統一,重大變革,省制開端

二、演變的特點

1、皇帝制度的發展和皇權的加強

2、制度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3、始終存在兩對矛盾的鬥爭

三、演變的趨勢

1、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

2、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勢力不斷削弱

四、演變的影響

1、積極影響: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

2、消極影響:高度的中央集權,造成地方官對中央和君主的絕對依賴,難免人浮於事;地方沒有相應的自主權,也難以實施有效的管理。

五、認識

1、中央集權是我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徵

2、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在演變過程中,反映出繼承與創新的關係

3、在我國封建社會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考試和選官制度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必備知識

一、瞭解先秦時期的王朝變遷

約公元20xx年,禹建立我國曆史上第一王朝——夏。我國出現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啟奪得王位。“家天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朝,史稱西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

東周分為兩個階段即春秋戰國時期(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和戰國時期(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二、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內容

分封制:為了進行有效的統治武王、周公旦

內容:①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後代,(同姓子弟被分封到重要地區)

②受封者義務——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③受封者,權利——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徵派賦役、再分封。

遠地區;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消極:隨着諸侯國勢力的日益壯大,到西周後期,王權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壞。

宗法制

目的:為了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利、財產和土地在繼承上的矛盾。

定義:宗法制是依據父系血緣關係的親疏來維繫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一種社會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係:互為表裏。

本課要旨:王位世襲制、等級森嚴的分封制以及血緣關係所謂系的宗法制,構成我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內容和特徵。

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知識

一、瞭解秦朝的統一

背景:秦國經過商鞅變法,政治、經濟、軍事實力日益強大,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

結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二、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形成

皇位世襲)

②設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

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

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執掌羣臣奏章;

太尉——負責全國軍務。

③在地方推行郡縣制:(春秋戰國時期已有郡縣制)

背景:秦統一後,統治區域空前擴大。

過程:採納李斯的建議,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郡縣制,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內容:郡的長官是郡守,郡守定期向丞相彙報工作,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評價:秦朝通過郡縣制,實現對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這套從中央到地方機構的建立,把全國的每個地方、每户人家都納入國家政治體制中。

共性作用:秦朝所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

本課要旨:秦朝中央官制和郡縣制的實行,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體系,便於皇帝對中央和地方、中央對地方進行的統治。

高中歷史必修一單元2

一、選擇題

《呂氏春秋·不二》篇宣稱“聽眾人議以治國,國危無日矣”。“故一則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危”。下列與材料觀點相符的思想或主張是

A.百家爭鳴,思想自由

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C.天人合一,天人感應

D.君權神授,君主專制

漢武帝以前的丞相,多為功臣或功臣子弟;漢武帝之後,丞相中出身於齊魯地區的人開始增多,昭帝朝四位丞相中的兩位、宣帝朝五位丞相中的三位就來自上述地區。這反映出漢代

A.君主專制的加強

B.儒學地位的提升

C.中央集權的強化

D.政治中心的轉移

先秦時期,墨家學派與儒家學派並稱“顯學”。秦漢之際,墨家急趨衰微,最終於西漢中期淡出歷史舞台。墨家學派淡出歷史舞台的最可能因素是

A.小生產者大規模減少

B.墨家學派背離了傳統思想

C.主流意識形態的確立

D.因秦始皇焚書而遭到斷絕

《易中天中華史·漢武的帝國》中寫道:“始皇的焚書,武帝的尊儒,動機都一樣。”文中的“動機”主要指

A.統一思想,鞏固中央集權制度

B.唯我獨尊,樹立皇帝的權威

C.消滅異端學説

D.繁榮學術文化

漢代有一典型案例:父親和別人因口角發生鬥毆,對方用刀刺父親,兒子持棍相救,結果誤傷了父親。依據漢律,子傷其父,應論死罪。但最終判決認為,“父子至親”,兒子出於孝心持棍救助,應當無罪免刑。這一判決反映了漢代

A.儒家倫理道德影響司法

B.司法審判標準極度混亂

C.儒學成為唯一司法依據

D.孝治天下儒家獨尊觀念

西漢初統治者認為“刑法不能治人心,法度過密,君主用刑雖重,而民亦無畏刑之心”,漢武帝以儒家經典著作《春秋》義理解釋法律,東漢光武帝劉秀以行德政作為治平天下的主要政策而曾先後七次頒佈輕刑和赦罪詔令。這反映出

A.儒家思想成為正統

B.禮法並舉的治國模式形成

C.儒道思想逐漸融合

D.一直奉行刑法的慎刑主義

董仲舒聲稱,他的學説完全由他在《春秋》中所發現的原理推導出來。他説的許多道理是因襲傳統的:道之具是仁、義、禮和樂。這反映出董仲舒的學説

A.將《春秋》之説發展至完善

B.是專業性和雜糅性的結合體

C.迎合儒學傳統和新時代需要

D.對傳統經典的基礎性較凸顯

漢代司法中有“親親得相首匿”原則,指在一定範圍內的親屬之間可以首謀藏匿犯罪而不負刑事責任,或減輕刑事責任,曾有父親藏匿了犯了殺人罪的義子也不治罪的判例。對此問題的正確理解是

A.普遍存在司法權力濫用現象

B.儒家倫理在司法實踐中強化

C.司法過程中法律與道德兼顧

D.儒家經典成為法律基本原則

據李約瑟《中華科學文明史》記載:“(中國古代)統治者殘暴,記載的日食現象就多;統治者開明,日食便很少發生”。導致中國古代天文記載呈現這一特點的思想是

A.人定勝天

B.天人感應

C.道法自然

D.相生相剋

自漢武帝開始使用“建元”年號後,漢代年號大量出現了“元”“始”“初”等字,即所謂“與民更始”就是説從頭重來一次。然而一次一次的“更始”,使上帝的意志也慌忙得不亦樂乎。此年號現象説明漢代

A.確立了“民本”治國原則

B.新儒學影響了政治理念

C.武帝后政治局勢長期動盪

D.崇尚重農抑商經濟政策

東漢時期,引經注律極為興盛,如叔孫宣、郭令卿、馬融等儒學大師通過釋字求義把儒家思想灌輸到法律之中,使漢律的概念更為準確。這反映了當時

A.法律走向儒家化

B.實行外儒內法的統治方式

C.儒法已合為一家

D.確立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

與李斯比較,董仲舒要高明得多,他以‘六經為指針,尋找到了與地主制經濟、宗法專制君主政體比較相吻合的`文化形態。”董仲舒“高明”在

A.鼓吹“以吏為師”

B.倡導“儒法結合”

C.高舉“崇儒更化”

D.抨擊“無為而治”

二、連線題

閲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倫理觀念,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等道德規範。董仲舒按陽尊陰卑理論,提出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主從關係,即所謂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三綱。朱熹進一步闡釋“君為臣綱”就是臣下對君主盡心竭力,臣下做好“忠”的角色是天下太平的關鍵;“父為子綱”就是子女對父母的絕對服從,對父母的行孝延伸出弟對兄的“悌”,孝悌是子、弟的責任和使命。“夫為妻綱”的關鍵是“節”,它用於規範夫妻構成的家庭式人倫關係,正所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極力貶斥夫喪改嫁的做法。“三綱”是“天理”在人倫道德中的表現。

——據徐廣東《三綱五常的形成和確立》等整編

根據材料一,簡述中國古代“三綱”之説的發展歷程。

閲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後代的人們,由其現實的利益和要求出發,各取所需,或誇揚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強調其合理的因素,來重新解説、建造和評價他們,以服務於當時階級的、時代的需要。於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選自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根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孔子思想“保守方面”的主要表現。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在加強君主專制措施方面的思想有何不同?

中國古代各家對教育有着不同的主張。閲讀下列材料:

材料三在董仲舒看來,老天生民有善質而未能善,於是就設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因為民性不善,才有立王的必要。民得之於天的未善的性,要接受君王的教化才能變善,君王的天職就是通過教化使民性成善。

——摘編自曹影《“性三品”:董仲舒社會教化的理論根據》

請回答:

據材料三指出董仲舒的基本主張及理由。為此,漢朝統治者採取了什麼措施?綜合以上材料,指出古代中國教育的特點。

儒學在傳承與創新中不斷髮展。閲讀下列材料:

材料二(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裝進陰陽的框架,加上一個最高的主宰“天”,成為一種神祕的天人感應論。他所強調的不是從道德倫理意義上探討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論證君臣父子、夫妻之間“三綱”論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學領域,他的大一統思想卻有利於國家的鞏固,而且適應於歷史發展的潮流。

——張豈之《儒學思想的歷史演變及其特點》

請回答:

根據材料二,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點及其政治影響。

古代儒學家一直關注自然現象與人類社會的關係,閲讀下列材料:

材料二陛下發德音,下明詔,求天命與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盡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強勉而已矣。

——董仲舒《天人三策》

請回答:

據材料二,歸納董仲舒的思想主張及其目的,並辯證認識董仲舒與荀子思想的關係。

高中歷史必修一單元3

1.夏商時期王權具有神化色彩,夏商時期已經初步建立起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分封制下週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代,其中分封的大多是同姓子弟。

3.西周末年,諸侯勢力壯大,王權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例如:楚王問鼎

4.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在宗法制下的大宗和小宗是相對的.。

5.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加強是秦統一六國的主要原因。

6.皇位世襲和皇權至上是中國古代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7.秦朝在地方上實行郡縣制,有利於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8.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9.漢初在地方上實行郡國並存制,漢武帝頒佈“推恩令”加強了中央集權。

10.元朝在地方上實行行省制,中國省制的開端。

11.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別是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

12.漢武帝時設置了“中朝”以加強皇權。

13.明太祖時,廢除秦朝以來一直實行的宰相制度以加強皇權,廢行省、設三司,以加強中央集權。

14.明成祖時內閣制度正式形成,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

15.清朝雍正時設置的軍機處標誌着中國古代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峯。

16.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加強,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中國開始落後西方

高中歷史必修一單元4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代

1、公元前20xx年,

2、禹建立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中國出現早期政治制度。

3、禹死後,他的兒子啟奪得王位,政治權利由“傳賢”變成“傳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傳承,禪讓制被王位世襲制所取代。這是生產力和私有制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的進步。

二、商代

1、公元前1600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中央:相、卿士;地方:侯、伯

3、夏商朝政治制度的特點

①王權具有神祕色彩

②形成了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相對完整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4、夏商政治制度的影響: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響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

(1)分封制

目的:為了鞏固周王朝的統治(鞏固奴隸制政權)內容:

①分封內容:土地和人民(授土、授民)

②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後代

③諸侯義務:服從命令、隨從作戰等

④諸侯權力:世襲、再分封、獨立性

特點:①分封對象多元化

②權利義務關係明確

③層層封授,等級森嚴

評價:①積極作用:加強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鞏固統治,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地區②消極作用:西周後期,王權衰弱,逐步失去作用,逐漸出現諸侯割據局面

(2)宗法制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內容:大宗小宗制、嫡長子繼承製特點:

①嫡長子繼承製(核心、最大特點)

②大宗小宗具有一定的相對性

③血緣關係和政治關係相結合

作用:①保證貴族“世卿世祿”(貴族不僅世襲土地和人口,而且還世襲職務和待遇)

②有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

③禮樂制度:西周的等級制度,是維護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高中歷史必修一單元5

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

一、瞭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

1、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國,周王將宗族姻親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廣建封國,各諸侯國必須承認周王的權威,承擔各種義務。即所謂的“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2)目的:鞏固統治。

(3)分封對象:同姓親族是分封的主體,還分封功臣、姻親、殷商降族。

(4)作用:

①周人的勢力範圍擴大;

②確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鞏固了統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

2、宗法制

(1)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2)內容:周王、諸侯還是卿大夫、士都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長子為大宗,其他嫡長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為小宗。大宗與小宗的.關係是相對的。如諸侯對於周王為小宗,但在本國為大宗。

(3)作用:

①確立了一整套土地、財產和政治地位的分配與繼承製度,保障各級貴族能夠享受“世卿世祿”的特權。

②有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國”和“家”密切的結合在一起。

二、列舉從漢到明清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

1、漢武帝集權:西漢的中、外朝制度;東漢“雖置三公,事歸台閣”皇帝總攬大權

2、唐朝三省六部制:

(1)結構:

①三省——中書省(起草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門下省(封駁審議)

②六部——吏部、户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2)作用:提高了辦事效率;相權一分為三,有利於加強皇權。

3、宋初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權、與削弱地方權力兩方面)

(1)措施:

①收精兵:原則是統兵權與調兵權分離,三衙(統兵)、樞密院(調兵)。

②削實權:在中央把相權一分為三(實行二府三司制,設樞密院分割宰相的軍權;設中書門下作為宰相的辦公機構,用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權);在地方上州郡直屬中央,州郡長官之下設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

③制錢谷:由轉運使把地方財賦運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據的財政基礎。

(2)影響:加強了中央集權,改變了唐末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造成了“宂官”、“宂兵”、“宂費”的國家財政危機。

4、元朝:元朝廢三省,實行一省制,即中書省。

5、明朝:廢除丞相,相權、皇權合而為一,專制皇權發展到高峯。

明朝設立內閣:明太祖設殿閣大學士,明成祖正式設內閣。僅備顧問,不參與決策。

6、清朝設立軍機處:

①時間:雍正年間

②原因:處理西北緊急軍務

③職權:處理軍務,參與處理內政外交、制定軍政大計、審理重大案件。只跪奏筆錄。

④影響:提高了行政效率;軍國大事皆由皇帝裁決,專制皇權高度發展。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誌。

第二單元古代希臘羅馬政治制度

(古代:西歐)

自查點:

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背景、發展歷程、特點、評價?

羅馬法的形成發展歷程、評價?

1、希臘的政治制度

古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原因:①獨特的地理環境與小國寡民的國情;

②海外貿易和工商業的發達。

城邦的基本特徵是: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歷程:梭倫改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

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雅典民主政治;

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頂峯。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人民主權、輪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積極方面:①實行民主政治,社會相對公正一些,有利於社會安定。

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高度繁盛。

③為後來歐美資產階級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鑑。

消極方面:

①婦女、奴隸和外邦移民沒有政治權力,真正能夠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數男性公民,實質是奴隸主階級的民主。

②過於氾濫的民主,容易導致無政府主義的泛濫。

2、羅馬法

羅馬法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早期的羅馬國家只有習慣法,沒有成文法。

成文法誕生標誌是《十二銅表法》的頒佈。

6世紀,《民法大全》標誌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羅馬法的評價

積極方面:

①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維繫了帝國的統治,穩定了社會秩序。

②羅馬法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典,極大影響了近代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侷限性:維護奴隸制度。

高中歷史必修一單元6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國)

自查點:

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內容、特點、影響?

秦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特點、影響?

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的表現?(地方問題,中央問題)

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的表現?

古代中國選官制度演變歷程?

古代中國監察制度發展歷程?

1、分封制

目的:鞏固國家政權

內容:①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貴族,

②受封者義務——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

③受封者權利——職位世襲、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徵派賦役。

作用: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管轄。

②擴大了統治區域,開發了邊遠地區;

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但諸侯國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埋下分裂割據的隱患。

2、宗法制

定義:宗法制是依據父系血緣關係的親疏來維繫政治等級、鞏固統治的一種社會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係: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裏。

影響: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以宗法制為核心,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3、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4、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形成

內容:①建立“皇帝”稱號,確立皇帝制度。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由皇帝總攬,從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設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太尉——負責全國軍務。③在地方推行郡縣制:郡縣的長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響: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和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極作用:加強對人民的壓榨,容易導致暴政,造成階級矛盾的激化。

5、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背景:漢初郡國並行,出現王國問題

措施: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作用: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局面。

6、宋國中央集權的強化

背景:唐末至五代出現了藩鎮割據混亂局面

措施:

①軍事上收精兵: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加強禁軍、強幹弱枝。②行政上削實權:派文臣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督。

③經濟上制錢谷:地方賦税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餘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響: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鎮割據現象。②造成宂官、宂兵、宂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7、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

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權,強化皇權。

尚書省下設吏、户、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並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8、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擴大

概況: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十個行省和宣政院轄區

意義:加強了對全國的管轄;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是中國行省制的開端。

9、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加強皇權:①太祖廢丞相,設六部;廢行省。②成祖內閣的創立。

實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清朝:雍正帝設軍機處(上傳下達)——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峯

10、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西周——世卿世祿制

戰國-秦——軍功爵制,

漢代——察舉制,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舉制

監察制度的演變

秦代——御史大夫監察百官,

漢代——出現刺史監察地方,

宋代——通判監察地方,

明清——廠衞、六科給事中和按察使司

高中歷史必修一單元7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一、秦朝統一的歷史條件(背景)

1、社會條件:統一成為大勢所趨

(1)經濟上:鐵器的使用,社會生產力得到發展

(2)政治上:出現局部統一

(3)思想上:法家思想奠定理論基礎(4)民心基礎:人民渴望統一

2、主觀因素:秦國實力雄厚;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秦統一六國的根本原因是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

二、中央集權制的形成

1、開創皇帝制度(權力全在皇帝手中)本質:專制(個人獨裁)皇權獨尊特徵皇位世襲皇權至上

2、建立較完備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鞏固和加強皇權:減少失誤大夫(監察)

皇帝丞相——百官之首太尉(虛設)

3、地方郡縣制全面推行的意義: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的直接有效控制,標誌着中央集權制確立。一是在國家制度中由地域關係取代了血緣關係,使早期的部族國家轉化為疆域國家;二是國家管理人員職業官僚取代了世襲領主,使貴族政治轉化為官僚政治。

三、秦朝中央集權的影響

1、積極影響:

①秦朝國力日益增強,疆域擴大,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②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統一,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中華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

2、消極影響:形成暴政,激化了階級矛盾,秦朝二世而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53jd1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