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推薦】歷史教學設計

【推薦】歷史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歷史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推薦】歷史教學設計

歷史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瞭解西學傳播、《申報》和商務印書館,理解它們的特色和影響;瞭解京師大學堂的創辦、科舉制度的廢除,説出中國近代教育發端的基本情況。

引導學生觀察、閲讀、逐步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通過閲讀教材、思考問題等多種途徑,鼓勵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歷史想象力以及分析、概括和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

通過對清朝晚期文化教育變革的學習,瞭解西學傳播,中國近代教育與傳媒事業正在跟隨世界潮流前進和發展,認識到教育改革的必然性,近代刊物與出版業的重要性以及積極影響,從中感受創辦者的開拓敬業和獻身精神。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和早期的大眾傳媒產生的基本史實,它們對近代社會生活的影響。

2.教學難點:如何讓學生比較真切地感受到這些文化教育事業的革新對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以及認同和學習先驅們的開拓創業精神。

三、教學策略

本課的教學內容,學生略知一二但卻又比較陌生。從知識點本身而言,屬於識記層次。雖然缺乏故事性、生動性,但又與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息息相關,可以收集的資料也比較多。因此,在教學中,可採取課前收集資料、比較、考察的方法,以增強本課的'形象性,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課堂上,師生共同提供資料,鼓勵學生主動、大膽地進行比較和分析。

中國傳統的教育與文化事業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位於世界領先地位,到了近代卻漸漸落後了。西學文化與知識隨着洋務運動、傳教士不斷傳播到中國,改變了中國人的觀念。《申報》和商務印書館給中國社會的文化事業帶來了新鮮的、豐富的內容,它們是中國近代傳媒的先行者,在傳媒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舊式學堂與科舉制度不利於對人才的培養和選拔,沒有現代的傳媒手段,也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和成熟,因此改革和創新勢在必行。以京師大學堂等新式學堂的建立和科舉制度的廢除為標誌,大大促進了中國的近代教育的發展。

歷史教學設計2

一、規避知識碎片化,實踐教學主題化

本課的課程內容是知道宋代南方經濟的發展,理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知道宋元時期商業貿易的繁榮。本課主要學習三個子目的內容:農業的發展、手工業的興盛和商業貿易的繁榮。三部分關於發展的表現方方面面,內容豐富,很容易知識碎片化。為了“去碎片化”,我認為本課在教學設計中應該實踐教學“主題化”。本課重點要解決的問題是為什麼兩宋時期經濟的發展和變化,最終促成了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這就是本課的主題。所以,本課在進行“主題化”教學設計時,緊緊圍繞主題進行知識整合和活動設置,體現出三部分內容之間聯繫密切,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推動商業繁榮局面的出現,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的全面發展直接導致了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這樣就將歷史教學內容都有效地串聯組合起來,成為有遷移力量的知識羣,形成宏觀的大歷史。

二、開發圖片資源,培育歷史學科素養

很多七年級學生對經濟類歷史內容不太感興趣,感覺距離他們很遙遠,但本課教材中圖片資源豐富,圖片的直觀性、趣味性讓學生對讀圖説史這一方式喜聞樂見。因此,本課教學中對圖片資源進行了充分的開發利用。本課教學設計中使用了14幅圖片,大部分來自課本和地圖冊,引導學生對圖片加以觀察、解讀,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

(一)《耕穫圖》

宋代的《耕穫圖》是瞭解宋代江南農業生產狀況難得的形象材料。先引導學生觀察這幅圖片,教給他們觀察的順序和方法,讓他們描述畫面上的情景。然後讓他們從《耕穫圖》所藴含的信息中找出南方農業得到發展的原因:第一,青山綠水,片片肥田,説明江南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自然條件。第二,農民的勞動場面和莊主悠閒自得情景,説明社會安定,這就為農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第三,出現翻車,這是因為北人南遷,不僅為南方農業生產提供了勞動人手,還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加快了南方農業發展的速度。課本上有一張圖片上的秧馬就是一種先進的拔秧工具。畫面中還出現了一人一牛犁耕的方法,説明宋代南方耕作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並超過了北方。從畫面上看,既有插秧,又有收穫,反映了江南一年兩熟的雙季稻生產情況。這樣先引導學生讀圖,創設情境,通過一説一問,縮短了歷史與現實、教材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學生的注意力、興趣被老師調動起來,在求知慾的作用下,有利於歷史理解,巧妙地利用圖片來突破教學重難點,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就如宋朝社會的一部“小百科全書”。請學生説説從《清明上河圖》中獲得了哪些信息。從汴河上的舟楫往來,想到了宋代汴河漕運的繁華;住宅和商鋪混在一起,發現這就打破了坊與市的限制;畫面中商鋪林立、酒旗飄揚、熙熙攘攘,熱鬧非凡,面對《清明上河圖》,能感受到宋朝社會的市井氣味和繁華氣象撲面而來。引導學生仔細地觀察圖一,可以看到城外的虹橋,虹橋上兩邊有一些房子,可能是做什麼用的?這是一種什麼現象呢?由此給學生介紹一個新詞:“草市”。在宋代,緊臨州縣城郭發展起來的新的商業市區被稱為“草市”。北宋時,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有些城市商業區域擴大到城外,這就形成了草市。而《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繪的虹橋上兩邊的房屋,就是草市的前身。再請學生觀察圖三,設置問題:猜一猜,“正店”兩字旁邊的大門上面是什麼?追問:為什麼要用燈箱呢?由此,引出夜市。這樣設計依圖為據,因勢利導,再輔以問題驅動,賦予圖片一定的深度和生命力,起到“以圖代文,無文之史”的作用,讓歷史在學生的眼裏和腦海裏鮮活起來。

(三)《宋代經濟發展》圖及漢、唐、宋代經濟分佈圖

本課還使用了《宋代經濟發展》圖及漢、唐、宋代經濟分佈圖,這些地圖顯示了歷史事件發生的空間,有助於學生直觀地感受經濟重心南移,有助於理解這一歷史現象。

古人云“左圖右史”,從這一課的`設計可以看出,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恰當、靈活地運用圖片,不僅可以使歷史課堂更加豐富多彩,和諧高效,還能有效地促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三、實現情知合一,增強民族自豪感

我們在經濟史的教學中往往會忽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而中學歷史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主要是通過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以及歷史資料去教育學生,歷史教學中涉及的這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都是人類活動的過程,其中一定包含着人類的情感和文化思想。因此,在本課的設計中,我認為首先要找出本課中所藴含的情感和思想,進而進一步分析這些情感和思想中的進步、積極向上的因素。本課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宋代是我國經濟高度發展的時期,產生民族認同感,增強民族自信心,感悟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其次是要思考通過什麼樣的手段、途徑來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本課在最後提供了法國人謝和耐在《南宋社會生活史》中的一段話:“(宋代中國)現代化程度令人吃驚……中國是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國家,其自豪足以認為世界其他各地皆為‘化外之邦’。”請學生從宋代經濟的發展的角度談談如何理解“(宋代)中國是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國家”。學生通過列舉宋代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最早的廣告,有着繁榮的大都市、廣闊的海外貿易和先進的造船技術等等,感受到宋代實現了社會經濟的躍進,宋代中國的經濟在工業化、商業化、貨幣化和城市化方面遠遠超過世界其他地方,從而真正認識到宋代是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國家,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我認為要做到情知統一,教師要善於研究與反思教學實踐,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把握契機,潛移默化感染學生的情感世界,激起學生情感上的漣漪和共鳴。

歷史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適應知識與能力

1、要求學生掌握人文主義思潮興起的歷史背景及其核心主張。

2、要求學生理解文藝復興的概念,掌握文藝復興時期的傑出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理解文藝復興的歷史影響。

3、要求學生掌握新航路的原因和歷史條件、開闢者、航行路線、新航路開闢的歷史影響。

4、通過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畫知識結構示意圖,培養學生會用示意圖清理複雜歷史線索和壓縮歷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人文主義思潮”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人文主義思潮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成為文藝復興運動的指導思想感情。

2、通過對文藝復興運動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文藝復興時代光輝的文化成就,認識到文藝復興是思想文化領域的一場偉大的`革命,具有反封建和反神學的進步性,為近代資產階級文化奠定了基礎。

3、分析新航路開闢的歷史背景和影響,使學生認識到新航路的開闢需要具備一定的物質基礎和技術條件,更需要航海者的勇氣和決心,認識到新航路的開闢有着重大而深遠的積極影響,但同時也為歐洲開闢了殖民掠奪的道路。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文藝復興

2、新航路的開闢

難點

1、人文主義思潮的階級本質。

2、文藝復興的歷史影響。

3、新航路開避的原因、歷史條件及其影響。

三、教學對象分析

針對學生對文藝復興、新航路的開闢兩件事情知道的比較少,要求學生做好兩個準備

1、課前按教師的佈置利用圖書館和互聯網等歷史課程資源,蒐集關於文藝復興的歷史背景、新航路開闢的原因和條件等資料。

2、回顧中國古代的有關內容,作好關於歐洲開闢新航路與中國鄭和下西洋的異同的討論的準備工作,寫出相關的歷史小論文,以便課上交流。

四、教學策略及教學方法

1、準備好文藝復興的背景、新航路開闢的原因和條件等資料,提前做好討論歐洲開闢新航路與中國鄭和下西洋的異同的指導步驟和總結髮言。

2、佈置學生進行關於文藝復興的背景、新航路開闢的原因和條件等相關資料的蒐集。

3、利用掛圖、幻燈片等形式,將文藝復興時期的傑出代表人物和新航路開闢的過程生動地展現給學生,以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4、引導學生學生討論,用辯證的方式總結和評論“文藝復興”。

5、通過引導學生畫知識結構示意圖,組織學生總結本課,回憶和鞏固知識。

歷史教學設計4

今學期我擔任歷史教學,歷史教學總結。由於教學經驗尚淺。因此,我對教學工作不敢怠慢,認真學習,深入研究教法,虛心向前輩學習。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獲取了很多寶貴的教學經驗。以下是我在本學期的教學情況總結。

教學就是教與學,兩者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學者。學生是被教的主體。因此,瞭解和分析學生情況,有針對地教對教學成功與否至關重要。最初接觸教學的時候,我還不懂得了解學生對教學的重要性,只是專心研究書本,教材,想方設法令課堂生動,學生易接受。

一方面,學生的學習基礎相對較弱,剛到一個新的學習環境,同學們還不能適應。另一方面,有的同學比較活躍,上課氣氛積極,但中等生、差生佔較大多數,尖子生相對較少。因此,講得太深,沒有照顧到整體,我備課時也沒有注意到這點,因此教學效果不如理想。從此可以看出,瞭解及分析學生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對授課效果有直接影響。這就是教育學中提到的.“備教法的同時要備學生”。這一理論在我的教學實踐中得到了驗證,工作總結《歷史教學總結》。

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又要備教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積極性,曾有一位前輩對我説:“備課備不好,倒不如不上課,否則就是白費心機。”我明白到備課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鑽研教材和教法,不滿意就不收工。雖然辛苦,但事實證明是值得的。

歷史這一門學科,對學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難,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之下,要教好歷史,就要讓學生喜愛歷史,讓他們對歷史產生興趣。否則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畏難情緒,不願學,也無法學下去。為此,我採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儘量多講一些歷史人物故事,讓他們更瞭解歷史,更喜歡學習歷史。

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種考驗。無論成績高低,都體現了我在這學期的教學成果。我明白到這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學期後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因此,無論怎樣辛苦,我都會繼續努力,多問,多想,多向前輩學習,爭取進步。

以上就是我在本學期的教學工作總結。由於經驗頗淺,許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裏,能在各位領導老師,前輩的指導下,取得更好成績。

歷史教學設計5

一、教材分析

1、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節課介紹的是中國古代史----隋唐文化。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盈,在歷史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隆盛時代,隋唐時期就是我國文化又一個高峯期。

2、本章知識點包括:隋唐時期的書法、繪畫以及石窟、音樂、舞蹈等藝術成就;顏真卿和柳公權的書法,閻立本和吳道子的繪畫,敦煌莫高窟的藝術成就等。

3、教學目標

⑴識記和理解

通過指導學生觀察顏真卿的書法碑帖圖片,使他們認識到顏真卿是繼王羲之之後我國書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書法家,書法藝術在唐朝已進入黃金時代

⑵能力與方法

指導學生觀察比較閻立本和吳道子的繪畫作品,瞭解他們的成就,判斷他們各自的創作特點

⑶情感態度價值觀

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輝煌文明而自豪,立志於民族復興偉業;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和鑑賞能力,誘發他們對祖國傳統書法、繪畫藝術的興趣和愛好。

4、教材的重點、難點

重點:隋唐時期的藝術成就(“世界藝術寶庫莫高窟”是重點子目)

難點:“燦爛奪目的書法和繪畫”

二、教法設計

為了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高效率地實現教學目標,我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在啟發式教學原則的指導下,運用多媒體,採用創設情景法,直觀演示法、整體教學法,誘思導學法等教學方法。

三、學法指導

根據國中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的實際情況,我讓學生大膽參與課堂教學,指導學生通過自主閲讀法、發現法、歷史聯繫法和合作學習等學習方法,從材料中獲取有效的歷史信息,深化對教材的整體認識,提倡學生與教師互動,使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融為一體,從而達到“學而思,思而疑,疑後悟”的目的。

四、教學流程

1、設計理念

鑑於對《新課標》的理解,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高度尊重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長。我在教學中精選了教學內容,設計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通過歷史學習,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養,應對新世紀的挑戰。

2、教學過程

在整個新課教學中,我以“自主學習、實踐、創新”為主線,對本課教學環節作如下構想和設計。

[引入新課]

在新課的引入中,我注意運用啟發式教學:先創設一個重回隋唐時期的歷史現場,新穎別緻的動畫片不但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針對這個動畫片我巧妙設問:隋朝有一座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橋叫做什麼?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的雕版印刷品是什麼?唐詩繁榮的情況怎樣?哪三位詩人的`成就最突出?過渡導入:剛才大家所回答的是隋唐時期科技、文學方面的成就,今天則要學習隋唐時期在書法、繪畫、石窟、音樂、舞蹈等方面的藝術成就了。其中,敦煌莫高窟還成了中外旅遊者嚮往的名勝古蹟和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

[新課講授]

一、世界藝術寶庫莫高窟葉聖陶先生説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教師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給學生思維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在本章內容的第一個子目的學習中,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新課標的理念,我先採用情景教學法和問題教學法,給學生放一段錄象,然後根據錄象內容和教材的內容,設計出如下問題:莫高窟位於今天什麼地方?它的大部分洞窟開鑿於什麼時期?為什麼説它是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學生完成40頁“練一練”:莫高窟被稱為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主要是因為(c——有大量壁畫、彩塑,精美而生動)。教師過渡講解:莫高窟所保存的文物,有許多就是書法、繪畫的藝術精品。它們也能反映隋唐時期在這兩個方面的輝煌成就。通過情境再現,學生從歷史場景中吸取信息,然後聯繫所學知識發揮想像,暢所欲言,既能深刻地理解歷史現象,又能培養豐富的想象力。

二、盛大歡騰的樂舞在第二個子目錄的教學中,主要是講述隋唐時期樂舞,我根據課標和教學目標的要求,我採用有利於加強學生記憶的直觀演示法。首先向學生一一展示《霓裳羽衣舞》,讓學生直觀,形象的瞭解隋唐時期樂舞,加深學生的印象和記憶。

三、燦爛奪目的書法和繪畫我採取情景教學法、誘思導學法和啟發式教學法等三種教學法並用的方式來處理。首先我通過欣賞一些書法繪畫作品的錄象再現隋唐時期藝術的輝煌,讓學生從中獲取有關書法和繪畫的影響的歷史信息。然後我通過設計問題:“今天的人才市場裏,常看到一些用人單位招聘條件之一是要求應聘者當場書寫一段文字。他們認為“字跡可以反映人品。”你認為這種做法有沒有歷史依據?”一步步誘導和啟發學生深入理解,培養學生從已學過的知識中提取有效信息。

歷史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和掌握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方針和成就。

(2)掌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求同存異”方針。

(3)瞭解周恩來在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活動等基本史實。

(4)培養學生讀圖及處理信息的能力。

(5)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對新舊中國外交進行對比。

(2)實施師生互動、小組探究式學習。

(3)史料史圖分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誌着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被認為是處理國與國關係的基本準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的影響。

(2)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我國贏得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萬隆會議的成功,贏得了廣大亞非國家的理解與尊重。

(3)瞭解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與作用,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點]

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難點]

1、正確分析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國初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國內外複雜形勢。

2、對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關係的基本準則的正確理解。

[教學過程]

一、自學檢測多媒體顯示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前一學期的相關知識:中國是怎樣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遭受外來侵略,腐朽的.滿清政府無力還擊,被動外交,簽定了《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不斷地喪權辱國。)

舊中國外交特徵:不平等、不自主、不獨立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國民黨統治時期,所面臨的“弱國無外交”局面仍然十分尷尬。新中國建立以後,如何在外交上確立獨立自主的形象?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二、合作探究

1、新中國成立後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麼?結合史實怎樣理解它?

2、建國初期中國處在怎樣的外交環境之中?

3、講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示:抓住提出、完善、影響等)

4、講述萬隆會議的情況。

(提示:抓住時間、地點、參加國家、討論主題、意義等)

三、展示提升

各組派代表彙報探究成果

1、新中國的外交政策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3、萬隆會議

4、根據“動腦筋”組織學生討論:周恩來為什麼能夠改變萬隆會議的航向?(他堅決執行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有豐富的談判經驗,外交能力出類拔萃,處理重大事情時既能從容不迫、風度翩翩,又能急中生智、靈活應變,及時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平息了會議中的許多爭論,扭轉了會議航向。)

5、指導學生綜合“導言框”和“自由閲讀卡”有關日內瓦會議的材料,進一步體驗周恩來的外交才幹和人格魅力。談談“求同存異”方針的意義。(這個方針不但能在社會制度不同的亞非國家之間架設友好相處的橋樑,也能使得許多本來敵對的國家和平共處,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當然也為新中國國際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展示周恩來外交魅力資料(簡略)

四、梳理內化:學生談收穫

五、測評達標:見多媒體

佈置作業:提醒學生預習第16課《外交事業的發展》。

板書設計:見多媒體

歷史教學設計7

教學目的:

使學生了解抗日戰爭初期的歷史史實;瞭解中國人民尤其是中國軍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瞭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過程;瞭解日本屠殺中國人民的滔天罪行。

德育要點:

激發學生仇恨法西斯的情感,樹立為人類和平、民主、進步事業而奮鬥的精神。

重點:

血染盧溝橋

難點:

正確認識南京大屠殺及當今日本極力掩蓋南京大屠殺的事實

課型:

新授課

教具:

多媒體

板書課題:

(出示圖片)1931年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侵略中國東北;1932年日本又建立偽滿洲國,東北地區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這只是日本野心的一小步,它的最終目標是整個中國、亞洲、甚至世界,因此,“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

學習目標:

1、知道抗日戰爭初期的歷史史實。

2、知道中國人民尤其是中國軍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

3、瞭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過程。

4、銘記日本帝國主義在侵華過程中屠殺中國人民的滔天罪行。

自學指導:

1、迅速默讀課文P74——78頁內容,瞭解本課所學的兩事件。

2、完成“導學案”中“自求新知”的內容,可以求助於同學和老師。

3、思考、討論、回答:

1)日軍為什麼首先進攻盧溝橋?

2)你對“南京大屠殺”有何認識?請同學們一步一步完成,老師相信你能行!時間6分鐘。

先學:

1)學生開始自學,教師巡視,教師指導並初步檢查導學案的填寫情況;

2)小組長進行詳細檢查,導學案的'填寫情況。

3)並檢測自學情況。

後教:

1)觀看圖片,回答兩道思考題;

2)學生質疑,學生解答。

3)總結板書

4)教師總結:七七事變,日本開始全面的侵華戰爭,中國人民開始全面的抗日戰爭;南京大屠殺,讓我們看到了日本法西斯的兇殘本質,而今日本極力掩蓋、歪曲這一史實,讓我們中國人時刻警惕日本法西斯勢力的復活,防止它給中國和世界人民帶來災難,我們青年學生更要樹立反對戰爭、爭取和平的信念,為強大中國而奮鬥。

當堂訓練:

1)先做多媒體設計的習題;

2)再做導學案中的訓練題。

歷史教學設計8

一、教學設想

1.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索,提倡課程的多元化,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注重人人蔘與。

2、教材中的內容起着“導”的作用,若只侷限於課本中的點滴內容,那是遠遠不夠的。作為教師,應鼔勵學生去閲讀一些合適的課外書籍,如《二十四史》、《中華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只有這樣,才更有助於學生了解和豐富歷史的知識,同時更突顯本書的導向作用。

3、《歷史與社會》教材中設計有大量的讓學生進行即時表演的活動情景。如“理髮師的兒子”、“商鞅立木取信”等。在平時的教學中,學生已有一定的表演經歷,但只侷限於部分學生。

4.以故事為點,以串詞為線,更有利於學生了解和掌握歷史的發展脈落。

二、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

(1)由學生自願組合,每組約4-6人,並確定要表演的故事,分配每個人所扮演的角色。(2)根據故事情節寫好台詞,商定角色應有的表情、動作對故事進行排練,熟悉故事的過程。(3)推選主持人,由主持人寫好並熟悉串詞。(4)各組準備相關道具。

2.教師準備

(1)對學生確定要表演的故事進行選擇,主要是看是否適宜學生進行表演。

(2)指導主持人寫好串詞,注意準確簡潔和連貫性。

(3)指導學生寫好台詞,注意要體現故事主旨和易於表演。

(4)參與學生的排練,指導學生如何更好地運用肢體語言來傳達人物的情感。

(5)根據故事發生的順序做好多媒體課件。

3、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1)選擇故事的問題。藉助於課本或課外書籍中易於表演的片斷,經小組協商後確定。

(2)所選故事與他組重合。由教師根據學生情況進行調節,提供參考意見。

(3)準備過程中同組成員不夠配合。一般由本組成員間進行溝通,或與老師交流,努力讓每一個學生都樂於參與。

(4)台詞記不住。鼓勵學生利用空閒時間熟記台詞,若實在有困難,可寫在小卡片上放在手心。

三、教學過程

1、教學活動一

教師:各位同學,我們已經學完了八年級《歷史與社會》的上冊,我們也在課外看了不少的歷史書籍,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走近歷史,走進歷史。

有請主持人──王楨、李垚同學

2、教學活動二

活動1

王楨:通過學習《我們傳承的文明》,我們知道了史前時代的原始先民,知道了文明起源時代的四大文明古國,知道了農耕文明時代相繼興衰的歐亞國家,更知道了農耕時代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今天,我們用我們自己的方式走近歷史,用我們自己的方式演繹歷史,與歷史人物、歷史故事親密接觸,從而更好地瞭解歷史,感受歷史所留給後人的深刻的意義。

李垚:歷史是一條流淌的長河。我們今天所演繹的只是這條長河中的幾點幾滴。讓我們凝神靜氣,穿過那時間的隧道去看曾經的人和曾經的故事。

王楨:首先,我們來到春秋時期,去領略一位聞名遐邇的名醫到底神在何處?請看《神醫扁鵲》

(劉橋濱、何少華等五位同學進行表演)

評註:故事表演的雖然不是很生動,但五位同學都很盡力,使同學們從中感受到了扁鵲高超的醫學技術。

活動2

李垚:看了五位同學的精彩表演,我們領教了扁鵲高超的醫學技術。扁鵲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如望、聞、問、切四診法以及醫學名著《黃帝八十一難經》。

王楨:穿過春秋,我們又到了戰火紛飛、羣雄四起的戰國時代。為了城池,為了寶物,為了霸權,為了人才,各諸侯國之間發生了許許多多的事情。請看唐睢是如何不辱使命,保住安陵;藺相如又是如何的完璧歸趙。

(馬琳、金將柳、吳軍、郎吳曉四位同學表演唐睢不辱使命。他們準備了劍等道具。金將柳扮演秦王,馬琳扮演唐睢,吳軍扮演安陵君,旁白是郎吳曉)

表演過程如下:

旁白:戰國後期,秦國相繼吞併各諸侯國。對於安陵,秦國企圖用“易地”的政治騙局進行吞併。由此引起了兩國之間的一場外交鬥爭。

第一場景

秦王高高在上,説“我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換取安陵,安陵君可要答應我。”(語氣傲慢)

安陵君拱手相告:“承蒙大王給予好處,拿大塊土地來換取小小的安陵,這樣很好。雖然這樣,我從先人手裏繼承了這塊土地,願意始終守住它,不敢拿它交換。”(不卑不亢的語氣)

旁白:聽了安陵君的話,秦王很生氣,拂袖而去。

安陵君面露為難之色。不久,安陵君派唐睢出使秦國,面見秦王。

第二場景

秦王一臉傲氣坐在上方,唐睢站在下方。

唐睢:參見秦王(行禮)

秦王:(不屑一顧)免禮,免禮。(起身走於唐睢面前對他表示藐視之意)

唐睢:(毫不在意,只是淡然一笑)

秦秦王: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來換取你小小安陵,安陵君卻不聽從我,為什麼呢?再説,我秦國現已滅掉韓魏兩國,而安陵君卻憑着五十里的地方保存下來,是因為我看安陵君是長者,不想打他的主意。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來交換安陵,擴大他的領土,可安陵君卻敢違抗我,這豈不是小看我嗎?(拍案,怒氣衝衝)

唐睢:(拱手行禮)秦王,您別生氣,並不是像您説的那樣,安陵君從先王那裏繼承土地,並且守住它,即使拿一千里土地來,也不敢交換,何況您只拿五百里呢?(面不改色)

秦王:(勃然大怒)大膽唐睢,你別以為我想換你安陵你就可以如此放肆,你聽説過天子發怒嗎?(氣勢高傲,甩袖轉身)

唐睢:(淡淡一笑)那麼大王你聽説過平民的發怒嗎?

秦王:平民發怒,哼,真是好笑,不過是摘掉帽子,光着腳走,拿腦袋撞地罷了(甩袖)。

唐睢:(一臉正色,不卑不亢),這是庸人發怒的樣子,志士可不是這樣。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慧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衝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老鷹在殿堂上搏擊。這三個人都是平民中的有志之士,他們胸懷憤怒,還沒有發作的時候,天上就降下了徵兆。現在加上我,就有四個人了。如果志士真的發了怒,將會有兩具屍體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將穿上白孝服──今天的情況就是這樣。(迅速拔出寶劍,將劍擱在秦王脖子上)。

秦王:(臉色大變,挺身跪起)先生請坐!哪至於這樣!我懂了,韓魏滅亡而安陵卻憑着五十里的地方保存下來,只是因為有您唐睢先生在啊!

評註:金將柳和馬琳兩位同學經過了充分準備,台詞説得比較流暢,肢體語言比較豐富。所表達的情感也比較到位,從他們的表演中能讓人感受到秦王的自大、威嚴和唐睢的凜然和機智。

(唐淑倩、汪麗君、邵明華等同學表演完璧歸趙)

評註:汪麗君扮演趙王。此角色雖然言語不多,但汪麗君同學很努力,她説話的口氣、走的步子,反背的雙手,似乎都流露出一個王者的氣質。她的表演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邵明華扮演的藺相如也比較好地體現了藺相如的聰明機智和無畏的精神。

活動3

李垚:二百多年動盪不安的戰國結束了,曾經的英雄、霸主都已成煙雲。經歷了“掃六合,揮劍擊浮雲”的秦始皇建立的秦朝的短期統一後,我們駐足在公元前206年,項羽、劉邦為爭奪關中之地發生了尖鋭的矛盾,項羽決心要殺掉劉邦,自己一統天下,於是,設下了鴻門宴。

(李垚、王楨、邵華江等同學進行表演)

評註:幾位同學很努力,很認真地進行表演,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

活動4

王楨:“鴻門宴”之後,項羽攻佔咸陽,火燒秦宮。但是後來,項羽在垓下被劉邦打敗,在烏江岸邊拔劍自刎,曾經不可一世的霸王已成過去。

李垚: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漢朝,中國進入了新的大一統朝代。在漢武帝時期,有一位史學家歷盡千辛萬苦,傾盡全部生命為我們後人留下了中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請看《司馬遷著史記》的故事。

(洪雯、徐鵬超、郎玲芳、王靜等同學進行扮演,郎玲芳扮演司馬遷)

評註:郎玲芳對司馬遷這個人物的表演還是比較充分的,她用比較豐富的肢體動作表現了司馬遷面對逆境時的那種猶豫、彷徨和奮起。

活動5

王楨:被魯訊稱讚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誕生了。我們可以不知道漢武帝時的那些高官大臣,卻不能不知道這小小的太史令──司馬遷,是他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如何面對挫折和困境的榜樣,我們會永遠記得這個名字。

李垚:西漢結束了,歷史的車輪又到了東漢末年。豪強並起,羣雄割據,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桃園三結義”、“隆中對”等故事。

(汪歡、周永華、金劍等同學表演了桃園三結義的故事)

評註:金劍同學扮演張飛。雖然金劍個子不高,但説話時中氣十足,舉手投足有板有眼。汪歡平常看起來文質彬彬,扮演的關羽倒也有一些氣宇軒昂,英雄豪氣,真讓人感到有點驚奇。

(王濤、何雷彬、繆李靜等表演隆中對的故事)

評註:何雷彬扮演的諸葛亮一出場便受到了同學的歡迎。手執羽扇、端坐桌前,面對地圖,與劉備共商三分天下之計,很有諸葛亮的感覺。)

活動6

李垚:劉備在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的幫助下,實力漸漸增強,後建立蜀國,與曹丕的魏、孫權的吳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王楨:三國之後,中國經歷了西晉的短期統一後,又陷入了長達250多年之久的分裂之中,直到589年隋朝統一。在隋統一的基礎上,中國的歷史進入了唐朝。作為一代明主的唐太宗正和大臣們討論創業與守成的難易問題。請看孫瑛玲、金立強、黃素丹等同學的表演。

評註:孫瑛玲扮演魏徵。面對至高無上的皇帝,魏徵直言自己的看法,真不愧為一代諫臣。

活動7

李垚:創業難,守業也難。唐太宗明白這個道理。他在位時,採用各種政策和措施,如減免租賦,減少力役,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等,從而使社會安定,國力增強,被史學家譽為“貞觀之治”。

王楨:唐代之後,中國再次陷入了分裂,歷經了五代十國後,中國的南方建立了北宋政權。宋太祖趙匡胤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坐穩皇帝位子,便有了這樣一個故事《杯酒釋杯權》。

(鍾子依、邵增輝、吳仙君等5位同學進行)

評註:吳仙君扮演趙匡胤。雖説平時吳仙君同學平時話不多,但看她端坐在桌前,一字一句地説着台詞,還真是不錯!

活動8

李垚:北宋之後,中國的南北方有西夏、金、南宋政權的建立。1276年,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最終統一了中國,開創了600多年統一的局面。

王楨: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一切的一切,都已成為歷史悄然翻過,留給後人的是無盡的思索。

合:我們今天的活動雖然結束了,但是對於歷史的學習和探索卻不會結束。“讀史使人明智”,讓我們通過不斷的努力學習,瞭解歷史,借鑑歷史,讓自己成為一個充滿智慧的人。

3、教學活動三

教師:正如兩位主持人所言,活動雖已結束,但對歷史的學習卻不會結束。希望同學們以史為鏡,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同學們在今天的表現都很不錯,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用簡潔的語言來評價自己的表現或其他同學的表現。

學生活動:小組內交流──班級交流

何雷彬:我認為自己的表現還可以。在其他同學中,我認為汪麗君同學的表現最好。

金杭飛:我認為自己的表現一般。我認為馬琳的表現也很不錯。

王靜:我認為我們組郎玲芳的表現也很好,膽子很大,聲音説得很響亮。

四、教學反思

1、本案例的成功之處:

(1)本教學設計獨特新穎,一改以往復習課的傳統模式,真正實現了教師指導下的課堂開放,通過營建民主、互助合作、愉悦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獲得了自主參與,展現自己和體驗成功的機會,能體現新課標的理念。

(2)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全班同學均參與了表演),通過對學生潛在的表演能力的挖掘,一方面增強了學生間的互助合作精神,培養了他們收集、整合資料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社會的興趣,讓他們在情意共鳴中溝通,在學習中明瞭待人處事的道理,以真正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的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3)參與表演的同學,基本上達成了預先設計的要求,尤其是兩位主持人,情感豐富,串詞精彩,使中國歷史上的主要朝代得到了自然的呈現,知識點在“無形”中得到了落實,這也是本堂課的成敗之關鍵,這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真正體現。

(4)在學生開展的整個活動過程中,結合各個故事場景,運用多媒體同時同步地呈現出相應的一些動畫、圖片或背景音樂,有效地刻劃出故事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起到良好地烘染作用,更有利於教學內容的落實。

2、本案例的不足之處

(1)因時間倉促,準備得還不夠充分,所以學生的表演還是過於粗糙,表現在:一是活動放不開,自信不足;第二經驗不足,表演能力不強,沒能很好的把握故事人物的特徵。

(2)學生的“評價”不夠深入。學生過於重視對自我表現的評價(即對外因的評價),而對故事本身所藴含的道理挖掘不夠(即對內因的評價),使評價的主題得不到進一步的昇華。

歷史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掌握東晉的偏安;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區的開發。

通過教師指導學生自學,使學生了解東晉、南朝時期的政治、經濟特點,培養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南朝的經濟為什麼能夠發展的分析,培養學生綜合事物的能力。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江南經濟的發展是北南雙方勞動人民共同辛勤開發的結果;勞動人民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本課地位在教材中從其內容和篇幅上講都不重要,其中“東晉的偏安”“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區的開發”三節中,只有“江南地區的開發”一節是必講內容。

重點分析

江南經濟開發的主要表現。此時期經濟發展的重要特點是江南經濟發展並縮小了南北經濟的差距,因此重點講解經濟發展的具體表現可以使學生詳細瞭解南方發展的具體情況。

 難點分析

江南經濟開發的主要原因。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封建國家的分裂和頻繁的戰亂從總體上是不利於經濟的發展,使經濟發展缺乏必要的安定的`社會環境,那麼,為什麼在動盪的時期,江南地區的經濟卻能夠得以發展,學生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師詳細講解。

 重、難點突破方案

關於“江南地區的開發”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本課的難點。教師應重點講解。建議教師分為三部分學習,即“江南地區的開發”的原因、表現和影響。其中表現和影響可以指導學生通過閲讀自己學習。“江南地區的開發”的原因,建議學生討論“為什麼在動盪的時期,江南地區的經濟得以開發”,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封建國家的分裂和頻繁的戰亂從總體上是不利於經濟的發展,使經濟發展缺乏必要的安定的社會環境,此時期封建經濟仍然得到了發展,就其原因是:①整體的分裂之中尚有局部的統一;②整體的動盪中尚有局部的安定,從地理範圍看此時動盪多在北方,南方自三國至南朝始終較為安定,為生產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③統治者自身的重視也促進經濟的發展。④民族的交往也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北方富有生產經驗的農民帶來生產技術和生產資料,為躲避戰亂而南遷,均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和南北經濟差距的縮小。

 教法建議

關於“東晉的偏安”、“南朝的政治”兩節,雖然是教材中的閲讀內容,但是如果學生不了結這段歷史,就不可能掌握以後所學習的歷史知識。因此,建議教師通過串講使學生弄清這段歷史。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江南經濟開發的主要表現

教學難點:江南經濟開發的主要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教師首先提問:西晉時期統治者對內遷各族實行的奴役和剝削政策都包括哪些內容?推翻西晉王朝的少數民族是誰?在得到學生的正確回答後,教師進行總結:由於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導致了西晉統治的滅亡。

那麼在這個短期統一後中國社會進入到什麼階段了?此階段為什麼政局雖然動盪,南方經濟卻能迅速發展?我們不妨讀讀這段歷史,探個究竟。

 一、東晉的偏安

教師指導學生閲讀教材中“東晉的偏安”一節,並出示下列圖表,

朝代

建立者

時間

時間

西晉

東晉

進行表格的填寫,進行舊知識的複習和新知識的學習。同時通過知識的補充,使學生了結當時東晉政治的特點,瞭解:“王與馬共天下”。

 二、南朝的政治(420~589)

教師出示以上《南朝更替表》,通過學生閲讀教材和此表,讓學生回答:①南朝包括幾個朝代?②他們的都城在哪裏?③從三國到南朝共有幾個國家定都南京(建業、建康)?

答案:南朝包括宋、齊、樑、陳四個朝代,定都建康即今南京。南京有“六朝古都”的美譽,其六朝是指:吳國、東晉、宋、齊、樑、陳。

三、江南地區的開發

1、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

教師先讓學生閲讀教材,然後提出問題: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治上的特點是局勢動盪,王朝更迭頻繁,但也正是這一時期,江南的社會經濟卻得到迅速的開發與發展。這是為什麼?學生看書、討論,估計學生可能會回答出書中所列表面原因,教師可在此基礎上進行引導。使學生從經濟發展的條件如社會條安定、勞動力、勞動工具等方面進行分析。最後教師作總結:①江南經濟的開發,是在南方相對安定時發生的。説明戰亂破壞社會生產力,安定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②北方勞動人民大量南遷,為南方增加勞動力,帶去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可見地區間的經濟技術交流,可使先進生產技術得以推廣,促使落後地區經濟的發展。③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相互學習,結果是加深了交往,促進了融合。④因地制宜地進行開發。

2、江南地區開發的表現

此為本課重點,教師仍然指導學生閲讀課文,總結出江南地區開發的表現,估計學生可以完成下列內容。農業:水稻栽培技術有了提高,開始使用綠肥、牛耕和糞肥也推廣普及,南方稻米產量超過北方,北方粟、麥等旱田作物南移,水碓、水磨廣泛使用,

圍湖造田;手工業:東晉南朝養蠶繅絲技術比前代大為提高,荊州、揚州是江南絲織品生產最多的地方。江南織錦技術得到普及與提到。揚州、荊州的冶鐵水平也很高。制瓷技術有了明顯的提高,瓷器成為普遍的生活用具,青瓷、白瓷的燒製技術都很有特色。紙的生產不僅質量精美,而且數量很大

3、江南地區開發的影響

教師直接指出江南地區的開發,有利於江南交通網形成,商業活躍,城市繁榮。

 板書設計

江南地區的開發

一、東晉的偏安

二、南朝的政治

三、江南地區的開發

1、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

2、江南地區開發的表現

3、江南地區開發的影響

歷史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通過學生掌握洋務運動的時間、代表人物、口號、內容及對洋務運動的評價等知識點,培養提取要點能力;

通過將前後知識進行聯繫和對比學習,培養論從史出的意識;

通過討論並辨證評價洋務運動,瞭解評價歷史事件的基本標準並初步學會使用,具備基本的辨證思考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洋務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與主要內容。

難點:如何組織好課堂辯論;評價洋務運動。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出示《法國佳士得拍賣圓明園鼠首兔首銅像》圖片 ,這些是今年來法國藝術品市場最高規格的文物珍品展之一。這些在海外漂泊了已經140多年珍貴歷史文物什麼時候能夠回到祖國懷抱的,會讓我們不得不想起近代史上的什麼事件?對,是第二次戰爭英法聯軍搶劫、燒燬圓明園。

學習新課

(展示時間軸)讓我們把視線放在第二次戰爭剛剛結束的1860年,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當歷史的進入19世紀60年代的時候,貧弱的清政府在剛剛失敗於英法之手的時節,卻還要不得不去拼命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這表明當時的中國面臨的是一種什麼局面?(生答:內憂外患)對,當時的清政府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面對此背景,假如你是當時的一名朝廷重臣,你會向皇帝提出那些辦法解除危機呢?

討論:(學生分組討論後發言,注意歸納要點)

那我們再來看看當時清政府內部一些官員是怎麼説的?

課堂辯論:分別扮演洋務派和頑固派代表人物

辯論結束教師着即引導並展示洋務派曾國藩和李鴻章的話

提問:兩人有一個共同的什麼主張呢?(學習西方國家技術)

看來我們中也有一些同學與這些官員的想法不謀而合!這部分官員在戰爭中親眼目睹了或親身感受到了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他們對清軍武器裝備的落後有切膚之痛,因此他們才敢於大膽拋棄“天朝上國”的落後觀念,提出了向洋人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軍事技術的想法,有這種思想的人在當時被稱為洋務派,正是在他們的推動下,洋務運動拉開了序幕,古老而落後的近代中國邁出了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這也正是中國在近代化道路上邁出的第一步。

洋務派如此積 極地主張向西方學習技術,最終目的何在呢?

(維護清朝統治)

當時,洋務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有哪些人呢?大家看書,勾畫出他們的名字。

接下來請大家迅速瀏覽課文,用五到六個字歸納洋務派學習西方有幾大措施。

(學生看書後回答:辦軍事工業、辦民用工業、辦近代教育、建近代海軍)

課堂討論:全班分為四個大組,各專題研討一項洋務運動的舉措;各大組又以四人為一個小組,合作完成各項任務,各小組要確定一箇中心發言人。

第一小組問題有:(軍事工業)

①合作完成洋務派創辦近代軍事工業簡表;

②觀察江南製造總局炮廠圖,分析和大刀、長矛等傳統武器的手工製造相比,這些軍事工業大都採用了什麼生產?

(表格採用師生一問一點的方式,然後問其他同學有無異議。)

洋務派首先從軍事工業做起鮮明地體現了這場運動的哪個目的?(強兵)(再回答第二問,點對比圖)師生交流時注意讓學生看到機器生產開始取代傳統的手工生產,是中國人主動地在傳統生產技術上做出的重大變革。所生產新式武器改變了洋務運動前清軍以冷兵器為主的局面(點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戰鬥力。

到70年代,洋務派發現要維持軍事工業的運轉還要解決資金、燃料和原材料等來源的問題,所以又創辦了一批為軍事工業服務的民用工業。我們來看第二小組的完成情況。

第二小組問題有:(民用工業)

①合作完成洋務派創辦近代民用工業簡表;②結合“小字”內容思考,開平礦務局的煤發揮了什麼重要作用?(表格採用師生一問一點的方式,然後問其他同學有無異議。)

關於第二個問題,老師給出了一段補充材料。(點出)

輪船招商局和漢陽鐵廠在抵制外國經濟侵略方面也曾經功不可沒。(點出)

總結指出:(點出)洋務派興辦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採用了當時西方先進的機器生產技術,這是中國工業化的起點。

第三小組問題有:(教育)

①洋務派的教育舉措有哪些具體做法? ②結合七年級學習的八股取士的考試內容和目的比較,洋務派的教育舉措有哪些新變化?(點出對比圖)

(師生交流時注意讓學生理解學習內容和途徑、目的發生了變化,打破了儒學壟斷教育的局面,開啟了中國教育的近代化。)

第四小組問題有:(海軍)

①洋務派共創辦哪幾支海軍?②創辦海軍體現了洋務運動的什麼目的?(點出海軍對比圖)洋務派發展海軍同樣體現了強兵的目的,這也是清政府對海防態度發生的重大轉變。

思考:洋務運動在中國持續了30多年的時間,它最終有沒有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呢?請大家結合前面所學19世紀90年代以後中國的遭遇思考並得出結論。(點出問題)

(學生回答:沒有實現,追問為什麼,展示時間軸突出洋務運動後的重大史實,指出甲午戰爭的慘敗與影響)

(自由討論)洋務運動沒有如願地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那我們又應該如何客觀公正地評價這個重大的歷史事件呢?老師給出當今史學界對洋務運動評價的主要觀點和評價歷史事件的標準,大家可以討論後表明你的態度,你支持哪一種?

當今觀點:

A、徹底否定,沒有價值

B、全面肯定,無可挑剔

C、雖然失敗,但作用明顯

(學生做出選擇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選擇的原因。在互動交流中注意引導學生結合內容的.學習加深理解。)

老師是贊成C項的,因為這是一種公正全面的評價。我們也可以看看教材的説法……,下面再請同學們看一段洋務派的代表人物李鴻章自己對洋務運動的評價。

教師總結:洋務運動發生在中國近代社會新舊交替的特殊歷史階段中,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洋務派的主觀目的是維護封建社會統治,而不是把中國引用資本主義。它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技,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闢了道路。

(點出小結提綱)我們今天系統地學習了洋務運動,同學們根據這個提綱,再到課文上去落實一下相關的知識要點。(2分鐘)

總結和評價:

1、討論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不然就會流於形式,膚淺而且不能解決問題;

2、分組是最大的問題,小組多的話,難以控制課堂紀律,組少的話,組員人數多,一些調皮的學生是在濫竽充數。

歷史教學設計11

一、歷史與社會課常用的教學方法

1.教學方法

(1)某種教學理論、原則和方法及其實踐的統稱。──《教育大詞典》

(2)師生為完成一定教學任務在共同活動中所採用的教學方式、途徑和手段。──顧明遠,1990年

(3)重複出現的教師行為模式。它能應用於各個學科,不是為某個教師所特有,並與學生的學習有關。

“重複”的“行為模式”意味着在一定的時間範圍內反覆再現,並按一定順序組合起來的教學行為。而“應用於各個學科”是指要排除只適用於某個課題的專門化行為(如八年級年級歷史與社會課中的年代換算,七年級歷史社會中的旅遊圖判斷等),並排除了只適用於個別教師的行為。“必須與學生的學習行為有關”意味着必須排除心理輔導、班級管理等與學生的學習活動沒有直接關係的教育行為。

(4)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而採取的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稱。──李秉德,1990年

2.教學方法所包含的思想和內容

(1)體現教學活動過程的本質特徵。教學活動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密切結合、相互作用的雙邊活動。教學方法既應包括教師的教法,也應包括學生的學法,還應包括在特定背景條件下,師生之間的協調一致。即,教學方法應充分體現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相互聯繫、相互作用和相互統一的活動特點。

(2)規定某些特定教學活動過程中所採取的一系列行為模式的總稱。包括方式、手段、途徑等。

3.常用的教學方法及教學設計

(1)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指通過教師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以及學生獨立閲讀書面語言為主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等。

講授法──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向學生系統地傳授知識、發展智力、思想教育的方法。從教師教的角度看,它是一種傳授的方法;從學生學的角度看,它是一種接受性的學習方法。在課堂教學中,講授法的最大優點是:講授法具有通俗化與直接性兩個特點。教師深入淺出的講授使抽象知識變得具體形象、淺顯易懂;同時,它要藉助於語言媒介將知識信息直接傳遞給學生,讓學生進行接受性的學習,避免了學生認識過程中許多不必要的曲折,能夠使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系統的科學知識。由於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採用講授法,教學進程容易控制,教學主題不易偏離,課堂效率比較高。因而差不多在所有課堂教學中,都離不開教師的言語講授,只不過,不同的課堂教學中,講授的時間不盡相同。

談話法──又稱問答法,是師生以口頭語言問答的一種方法。這是一種在教學中運用廣泛,並且歷史十分悠久的方法。相傳古代教育家孔子就經常使用這種方法啟發學生的思維,傳授有關知識。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把這種方法稱為“產婆術”。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優點是:便於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語言的表達能力,易於喚起並保持學生的注意力。

討論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班級或小組為單位,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進行活動,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優點是:全員參與,培養合作精神;互相啟發,互相學習,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學生鑽研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獨立性。

讀書指導法──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閲讀教學書和課外讀物獲得知識,並養成良好讀書習慣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優點是:擴大學生的知識來源,提高學生歸納知識、提取有用知識的能力和自學能力。

在教學中採用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時應注意:

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教師的語言有較高的要求;善於設問解疑;控制“量”和“度”。

(2)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指教師通過實物或教具的演示或組織教學性參觀活動,使學生利用各種感官直接感知客觀事物或現象而獲得知識的方法。最大的特點是:形象、直觀、具體、真實。包括:演示法(教具、實物、多媒體、動作示範)、觀察法和參觀法。

採用直接感知法教學的基本要求:

事前充分準備;活動有目的、有重點;注意及時總結;在多數時候作為輔助方法,需要和其他方法配合使用。

(3)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通過練習、實驗、實習等實踐活動,使學生鞏固和完善知識、技能、技巧的方法。包括練習法、實驗法和實習作業法等。

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的最大優點是:使學生的認識活動向高層次發展,使所學的知識能和現實緊密聯繫。

運用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時應注意:

對學生的實際訓練要精心設計和指導;充分調動學生實踐的積極性,培養動腦、動口、動手的實際操作能力;重視實踐後的總結和反饋。

(4)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指教師在教學中創設一定的情景,或利用教材或課外書或藝術形式,使學生通過欣賞來體驗和感受客觀事物的真善美,或協調知識、能力、情感的方法。

採用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的最大優點是:潛移默化,寓教學目標達成於活動過程中。

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的要求:

引起學生欣賞的動機和興趣。激發學生強烈的情感反應(認同感)注意及時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

(5)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方法指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通過獨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動而獲得知識的方法。基本過程是(1)創設情景,提出要求;(2)指導學生搜尋、利用材料、檢驗假設的方法;(3)對結論進行修改、補充、總結。

採用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方法的最大優點是:在探索解決認知任務的過程中,使學生的獨立性得到高度發展,進而改善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學生的創新慾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進行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方法的教學時應注意:

依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確定選題和過程;嚴密組織,積極引導學生的發現活動;注意情境的創設。

在教學實踐中選用教學方法的基本原則:

科學性原則;有效性原則;針對性原則;多樣性原則;可能性原則。

二、歷史與社會課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

(一)教學設計中需要解決的兩個問題

1.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學設計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

隨着教學設計理論的發展,人們對教學設計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回顧教學設計理論的發展歷史,我們會發現帶給教學設計理論發展的源動力是人們對學習的認識。

信奉行為主義的人們認為,學習是建立一種S(刺激)和R(反應)之間的聯結,並予以強化的過程。因此,教學設計的主要任務是精心選擇S(刺激),以便通過S(刺激)形成、維護或強化期望的R(反應)。

堅持信息加工觀念的人們認為,學習的含義決非建立一個簡單的S-R聯結。學習的本質是一個複雜的個體信息加工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了感知覺、記憶、提取、鑑別、比較、分析、綜合等等心理操作。持信息加工觀點的教學設計者認為,教學設計要符合這種個體信息加工的規律。因此,教學設計理論的研究重點被放在將知識和技能加以分解,使之符合一定的加工順序,以及以什麼樣的媒體形式呈現才會有利於信息加工等方面。也就是説,教學設計研究的重點是知識和技能的傳遞的設計。這種教學設計由於只關注知識的傳遞,因而被稱為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在這種教學設計中,教師被看作是知識的主要來源,因此,也稱為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設計。這種教學設計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可操作性和可測量性,但不足之處在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受到一定限制,難以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而“認知心理學學習觀”特別突出學生的主動學習,強調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不足之處是實用性、可操作性不強。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建構主義理論風靡全球。建構主義理論強調人類的知識不是純客觀的;不是他人傳授的而是自己建構的;不是獨自形成的而是在與外部環境的交互過程中形成的。因而建構主義者認為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要給學生控制和管理自己學習的權利和機會。而教學設計者的主要任務是設計學生的學習環境,學生是學習環境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的輔導者。目前這類教學設計理論的研究重點主要放在對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分析和構造方面。由於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的教學設計的主要任務是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因此,被稱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

雖然,與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相比,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藴含着更先進的教學思想和理論,但並不是説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一無是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就沒有問題了。下面我們來簡要地比較一下二者的差異並剖析二者共同面臨的問題。共6頁,當前第2頁123456

表1: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的比較

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者所持的知識觀知識是客觀的,可以從有知識的人那裏傳遞給學生。知識不是純客觀的,是學生在與外界環境的交互過程中主動建構起來的。教學設計者所持的學生觀學生只是知識的容器。學生是對知識的積極加工者,每個學生都會對知識有獨特的理解。教學設計者眼中的師生關係教師是知識的源泉,學生的活動要配合教師的活動。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輔導者,教師的活動要配合學生的活動。規定性理論支持有比較豐富的規定性理論支持,比如加涅關於教學事件與學習結果匹配的規定性理論。缺少基於建構主義思想的教學分析工具和教學處方方面的規定性理論支持。教學過程鼓勵學生模仿、記憶。鼓勵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去解決問題。教學結果獲得的知識很系統,但往往是機械的,不靈活。獲得的經驗可能深刻但卻不全面。

從上表1可以看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可能會面對的風險是學生無法獲得較為系統化的知識體系。教師作為學生的輔導者的角色也具有相當的實施難度。

2.以教學內容為主的教學設計與以教學技術為主的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和教學技術都是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教學內容為主的教學設計關注學生對歷史與社會知識的掌握,但不夠形象、生動,難以保證教學效果。以教學技術為主的教學設計關注教學過程的形象性和生動性,但不利於歷史與社會知識的掌握。

因此,在歷史與社會課的教學設計中,要注意處理好教學內容和教學技術的關係,即,既堅持教學內容的主體地位,又發揮教學技術的載體作用。從目前中學課堂教學的現狀看,教學設計比較強調“以教學內容為主、以教學技術為輔”的設計思路。

(二)歷史與社會課教學設計的模式

從目前國內流行的教學設計理論看,大致有兩個發展方向:一是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理論;一是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理論,受上述兩種理論的影響也形成了不同的教學設計模式。但無論何種教學設計模式,都必須很好地回答以下問題:

(1)學生在課堂上應該學到什麼?

(2)學生在課堂上渴望學到什麼?可以學到什麼?能夠學到什麼?(分析學習任務、確定起點學習能力)

(3)為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師應該如何教?學生應該如何學?(選擇教學策略)

(4)如何檢查和評定預期的學習效果?(進行學習評價)

實際上,以上四個問題中包含了歷史與社會教學設計的四個基本要素:

確定教學目標

分析學習任務

選擇教學策略

進行學習評價

以近年來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較為流行的“突出學生學習,教與學並舉”的地理教學設計為例:這一模式是運用了建構主義的學習觀點,突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積極創設“探究──協作”的學習情境。它的具體特點是:

(1)強調學生地理學習任務的分析以取地理學習起點能力的確立;

(2)倡導開放、民主、協作的地理教學過程、創設探究學習情境;

(3)體現了“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育理念;

(4)重視課內、課外地理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及整合;

(5)突出地理教學設計是一個連續、反覆的過程,需要地理教學設計者不斷地進行分析、評估和修正。

(三)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思想

1.教師具備先進的理論素養是開展教學設計的前提

教學設計者的理論知識結構和人文素養,決定着教學設計的面貌和結構。一般來説,教師應該掌握先進的教育理論、心理學理論、學科知識及多媒體技術,形成完善的理論知識結構。只有這樣,教學設計方案才能具有深刻的理論內涵和合理的設計結構,才能夠保證課堂教學過程的順利實施和學科教學目標的全面達成。

2.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和諧的發展是歷史與社會教學設計的主旨

課堂教學設計必須“以學生髮展為本”,既要關注學生智力的發展,更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養成,並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發展的學習情境和學習條件。

3.擬定合理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是歷史與社會教學設計的關鍵

歷史與社會課教學目標是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一般比較概括。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必須認真分析總的教學目標,找出為實現總目標所需實現的子教學目標,(教學要求、教學步驟和各個知識點,以及對學生應達到的學習成果或最終行為明確描述),教學目標規定了教學活動的方向,是形成學生學習動機的主要基礎。因此,子教學目標的確定必須合理明確,具有可操作性與可測量性。規範的教學目標闡述包括主體、行為動詞、實現目標的條件、標準等。

4.進入深入透徹的教學任務分析是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的基礎

歷史與社會課的教學任務分析包括具體學習內容的分析和學生情況分析,決定着整個教學設計的教學起點。作為教師要了解學生心理髮展規律,瞭解他們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習風格和學習動機等,從學生現實生活經歷和體驗出發,確定學生的原有地理認知結構;同時設計者也要分析學習內容,瞭解學生期望形成的地理認知結構,找到“原有學科認知結構”與“期望學科認知結構”之間的差異,從而確定課堂教學的起點。共6頁,當前第3頁123456

5.選擇切實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是歷史與社會課教學設計的核心

教學策略是實施教學設計方案,實現既定學科教學目標的核心。教師必須綜合考慮歷史與社會學科的知識點、線、面之間的聯繫,考慮學科知識生動、直觀、形象的特點,充分開發和利用教學資源、拓寬設計思路、選擇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策略的選擇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於學生的主動探索學習,使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也獲取了學科研究的方法和學科思維的過程。

6.開展健全可行的學習評價是歷史與社會教學設計的保障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習評價的彈性空間很大,如何把握評價的“度”這是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設計的難點。因為學習評價不僅能夠用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情況,而且能反映教學設計的方案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是否有繼續完善和修改的必要。一個成功的教學設計過程是一個不斷修改和完善的過程,評價則是修改和完善的前提,也是教學過程順利進行的有力保障。因此,在進行歷史與社會的課堂教學設計時,要構建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並重,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並舉的評價機制。實現學習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

三、以行為理論為基礎的教學設計

(一)行為理論的基本思想

行為理論是一個交叉學科的理論,是研究在特定文化歷史背景下人的行為活動的理論。行為理論是在前蘇聯心理和教育理論家維果斯基的文化-歷史心理學理論在基礎上,在20世紀40年代由Leont’ev進一步發展而成的。在前蘇聯,這一理論最早被應用於殘疾兒童的教育和設備控制面板的人性化設計。在20世紀90年代,Bonnie Nardi和Kari Kuutti等人將行為理論引入美國和其它西方國家並廣泛流行。

行為理論的哲學基礎是馬克思、恩格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它的基本思想是:人類行為是人與形成社會和物理環境的事物以及社會和物理環境所造就的事物之間的雙向交互的過程。人的意識與行為是辯證的統一體。也就是説,人的心理髮展與人的外部行為是辯證統一的。

具體來説,行為理論的理論內容主要包括六個方面。

1.行為和行為系統

行為理論中分析的基本單位是行為,行為系統包含有三個核心成分(主體、團體和客體)和三個次要成分(工具、規則和勞動分工)。次要成分又構成了核心成分之間的聯繫。它們之間的關係如圖1所示。

主體)

主體是行為的執行者,是行為系統中的個體要素。

客體(object)

客體是主體想影響或改變的東西。任何行為都是要改變或創造某種客體,這被稱為行為的面向客體性。行為由於客體的不同而相互區分。客體既具有自然屬性,又具有社會/文化屬性。客體的變化帶來的是某種結果。也就是説,客體的變化藴含着某種動機或目標。

團體

團體是指行為發生時,行為主體所在的羣體。行為主體是這個團體的一個成員。很多情況下,行為是在團體意義發生的,行為的動機是屬於團體而不是個體的。對於學生來説,團體可能是學習小組或班集體等等。

工具

行為理論認為,人類的行為必須以工具為媒介。這裏工具具有廣義的含義,包括具體的工具和抽象的工具。對於學生來説,具體的工具可以是語言、筆、紙、教材和認知工具等等,抽象工具可以是某種思考方法、某種解題規則等等。

工具將行為主體與客體聯繫起來。客體與工具也可以相互轉化。在一個行為系統中,某個東西可能是工具,但在另一個行為系統中它可能會成為行為的客體了。

規則

規則是社會水平和團體水平的法律、標準、規範、政策、策略、倫理道德、文化傳統以及個體水平的價值觀、信仰等等。規則是行為主體與團體之間的聯繫紐帶。行為主體如果不遵守團體的規則就可以被排斥在團體之外,但主體的行為又可能會改變團體中的規則。

勞動分工

在將行為客體轉換為某種結果的過程中,需要界定團體中的不同成員在達到目標過程中所承擔的責任,這就勞動分工。勞動分工將行為的團體與行為的客體聯繫起來,實際上體現了團體內部為完成某種任務而採取的組織管理策略。

從行為系統圖(見右)可以看出,行為理論認為人類的任何行為都是指向客體的,並且人類的行為是通過工具作為媒介來完成的。並且,僅具有個體意義的行為是極少見的,人類的行為都離不開社會環境。即,行為都具有羣體意義。而個體行為發生的環境成分包括:工具、團體及其規則、勞動分工、行為客體等等。環境藴含着豐富的`社會文化因素,它影響着人們對具體行為的理解。離開了行為發生的環境,人們將無法正確解釋行為。

2.行為具有層次結構

行為理論認為,行為受動機支配,它由一系列活動組成。每個活動都受目標控制。活動是有意識的,並且不同的活動可能會達到相同的目標。活動是通過具體操作來完成的。操作本身並沒有自己的目標,它只是被用來調整活動以適應環境。操作受環境條件的限制。

3.行為的內化和外化體現了行為發展與心理髮展的辯證統一

行為理論區分內部行為(即心理操作)和外部行為。它強調如果將內部行為與外部行為隔離開來進行分析是不能被理解的,因為內部行為和外部行為是相互轉化的。外部行為轉化為內部行為被稱為內化;內部行為轉化為外部行為被稱為外化。內化提供了一種手段,使人們在不執行實際操作的情況下與現實世界進行潛在的交互(如心理模擬、想象、考慮另一個計劃等等)。當內部行為需要被證明或調整,或者多個協作者需要協調時,常常需要外化過程。共6頁,當前第4頁123456

4.行為處於發展變化中

人類的行為不是固定不變的,行為的構成會隨着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同時,人類的行為又影響着環境的變化。

(二)教學設計的基本內容

1.學生行為的分析與設計

行為理論認為行為與意識是辯證統一的。因此,教學設計的核心任務是設計教學以便引導學生的學習行為,從而促進學生心理的發展。所以,學生的行為系統的分析是首先要做的工作。

分析行為客體及目標行為客體是行為相互區分的標誌。而客體的變化隱含着行為的目標和結果。教學設計的第一個任務是確定學生行為的目標和客體。要精確確定行為的目標(特別是認知領域的目標)必須首先對領域知識進行分析。對領域知識進行分析需要使用傳統教學設計理論中的分析技術。

學生行為的目標有時是教師制定的,但也有些情況下,學生會在教師指定的目標基礎上對教學目標有所變形,比如成人學習者可能會在教師確定的目標之中根據自己的喜好有所取捨。換句話説,分析學習行為的目標主要並不是確定教學目標,而是確定學生對教學目標的理解和取捨。

分析行為主體學生是行為的主體,因此要理解和設計學生的學習行為就必須瞭解一些有關行為主體的特徵,包括當前的學習起點、學習風格和人際交往特徵等等。

學習起點是指學生當前的知識水平、技能水平、情感態度、動作技能水平等等。

學習風格是學習者在長期學習活動過程中養成的學習時對環境、時間、感知信息的通道、思考方式等等方面的偏愛。比如,有些學生喜歡上午學習,而有些學生喜歡晚上學習;有些學生喜歡出聲閲讀,而有些學生則喜歡默讀;有些學生喜歡分析問題,而有些學生則喜歡整體地思考問題;有些學生一遇到困難就放棄,而有些學生則能堅持。

人際交往特徵是指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所表現出來的一些特點,比如性格的內向與外向、衝動與沉穩,情感型人格與理智性人格等等。

分析學習團體及其構成規則、勞動分工確定學生學習時的人際環境。通常學生是在班級內進行學習的,學習團體可以是班集體,也可以是學習小組。教學設計者要通過觀察或問卷的方式確定學生間的交往規則,並在此基礎上為活動團體制定特定活動的行為規範,即行為準則以及違反行為準則的後果或制裁方法。如果學習行為需要明確的分工,那麼還要幫助學習小組公平地確定勞動分工,包括個人的權責和義務、任務的劃分、完成的評價標準等等。

分析學生學習行為的構成學生的行為可以分解為活動,活動可以分解為操作。每個行為都有各自的目標,而每個操作都有各自的約束條件。教學設計者必須瞭解預期的行為是由哪些活動構成,它們的目標是什麼;這些活動是由哪些操作構成,它們的約束條件是什麼。這些分析工作可以藉助過程任務分析和學習任務分析的方法來完成。

分析學生學習的工具──效能工具、認知工具和交流工具學生的學習行為需要藉助工具來完成。根據對學習者學習所提供的支持的差異,這些工具可以被分為效能工具、認知工具和交流工具三類。效能工具是指幫助人們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典型的效能工具有字處理軟件、作圖工具、搜索引擎等等。認知工具是指可以幫助學習者發展各種思維能力的軟件系統,比如語義網絡工具、數據庫、專家系統等等。交流工具可以支持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勾通,如基於internet的email和聊天室等等。教學設計者要明確學生在完成學習目標過程中可以利用哪些工具,以及每種工具的主要性能和特徵,比如支持哪種活動和操作。教師可以從中瞭解學生的思考方法、協作策略、學習方法等等。

選擇和設計預期的學生行為根據上述分析的結果,就可以選擇和設計學生的學習行為了。被選擇和設計的學習行為是那種分工明確且公平的,人際交往規則明確且易執行的,支持這種行為的認知工具種類多且易獲取的,基本活動和操作都容易完成的,評價標準明確且易執行的學習行為。

2.學習環境的設計

學習行為的分析為學習環境的設計提供了許多前提條件。學習環境是學習資源和人際關係的組合。學習資源包括學習材料(即信息)、幫助學習者學習的認知工具(獲取、加工、保存信息的工具)、學習空間(比如,教室或虛擬網上學校)等等。人際關係包括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和師生間的人際交往。

學習環境分析的任務是根據學習行為的需要確定提供哪些學習資源,維護和提供哪種人際關係。為了最大限度地支持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環境要提供給學生易獲取易使用的認知工具、簡單易行的人際交往規則、明確的行為規範、公平的勞動分工等等。

教師處在人際關係的層面,不再是學習材料的主要來源。教師通過人際交往來影響和引導學生管理自己的學習活動,並且應以學生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教師不再是個體學習的輔導者,而是羣體(小組的或協作的)學習的參與者。

教學傳遞的設計學習環境的設計必然包含學習材料的設計。從傳統意義上講,學習材料設計的主要工作是教學傳遞的設計,只不過是在學習環境基礎上設計教學傳遞。教學傳遞設計的主要任務是確定學習材料的媒體形式、學習材料的呈現順序。在教學傳遞的設計方面,傳統的教學設計理論研究成果甚豐,

評價學生的行為行為理論認為,離開了行為發生的環境,人們無法正確解釋行為。因此,評價學生的學習行為,不但要看行為結果(即是否達到了預期的學習目標),還要看行為的發展變化的過程以及影響行為的環境條件。比如,學生是否由於對認知工具不熟悉而導致了無法按時完成學習材料的學習?學生是否因為某種生理或心理障礙而無法完成學習行為中的人際交往等等。由此看來,行為理論支持的教學評價是一種綜合評價,是一種從歷史的、發展的、辯證的眼光對教學做出評價。

歷史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學生了解遠古傳説時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況,培養學生蒐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閲讀歷史知識的能力及歸納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認識到我們的祖先對人類文明的演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黃帝是華夏族的人文初祖,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增強民族意識。

方法:採用講述、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

重點和難點

重點:黃帝對人類的貢獻;夏朝的建立

難點:為什麼説黃帝是“人文初祖”?“禪讓制”的含義

突破重點、難點的方法:

讓學生列舉大量的遠古傳説,展現黃帝對對中華文明的傑出貢獻,揭示“黃帝是人文初祖”。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華民族是一個重視歷史的民族,我們向來有炎黃子孫的稱謂,那麼你們知道我們的祖先是哪些人嗎?我們為什麼稱他為“人文之祖”?讓學生在回顧上節課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思考教師導入時提出的問題。

講授新課

一、炎黃戰蚩尤

出示問題:

1、“涿鹿之戰”是怎麼回事?

2、華夏祖是怎樣形成的?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簡要的總結。教師出示孫中山的一段話要求學生齊聲朗讀,並有其中內容過渡到下一目

認識“黃帝像”,對“黃帝”有個初步的感性認識

閲讀教材中的小字內容小組

討論“涿鹿之戰”的雙方、過程及其結果;在此基礎上思考華夏祖的形成。

二、黃帝----“人文初祖”

觀察教材中的插圖《傳説中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提出設問:“後人為什麼稱黃帝是‘人文初祖’ ?

教師引導學生相互交談,要求各組推選代表回答。

各個小組根據《傳説中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及其課本中的文字內容,小組相互合作

三、堯、舜、禹的“禪讓

出示問題:你能説説堯、舜、禹的'故事嗎?除了課本上的外你還知道哪些?

你能根據課本內容説説“禪讓”的含義嗎?

教師設問:“談一談什麼樣的人才能被選為部落聯盟首領?”教師簡要總結説明

各個小組推選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學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互交流,相互講述,增強歷史課堂的趣味性。

舉出實例説明(德才兼備,以身作則,沒有特權,是社會的公僕。大禹治水的故事)。

課堂小結: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教師點出只因為炎黃對中華文明的演進作出了重大貢獻,所以我們稱他為 “人文之祖。

課堂檢測: 課外延伸:遠古傳説和歷史事實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課外作業:從你得到的尋找歷史的途徑中選擇一個最有趣的事例,講給同學聽。

讓學生自我總結本節課的收穫及其所得看書整理筆記。

1、 P16頁的練一練

2、 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建立的時間( )名稱( )思考回答

記錄在預習本上要求:課後通過查找有關的資料,精心篩選、整理,記憶,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

歷史教學設計13

【目標解讀】

1.記住:經典力學、相對論和量子論的主要內容;伽利略的重大成就

2.理解:

(1)經典力學、相對論和量子論的意義。

(2)物理學取得重大進展的原因

知識準備

1.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原因有哪些?

2.人文主義思想的含義是什麼?

3.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有哪些?(文藝復興以後,面向現實、重視實踐的風氣促進了近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

知識形成

一、經典力學

(一)問題:閲讀本課第一目課文,思考:

1.17世紀物理學取得重大成就的歷史條件是什麼?

2.經典力學的奠基者──伽利略的傑出成就有哪些?有什麼重大意義?

3.經典力學建立的標誌、內容、特徵和意義是什麼?

(二)點撥:

1.17世紀物理學取得重大成就的歷史條件:(1)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反對盲從和迷信,提倡去創造、去發現,為把自然科學從神學中解放出來創造了必要的條件;(2)宗教改革進一步摧毀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對科學革命發生了巨大的影響;(3)地理大發現又以實踐證明了地緣學説,未建立新的天文學和地理學奠定了基礎。

2.伽利略最早倡導並以實踐實驗加數學的方法,他所謂的實驗是理想化的實驗。牛頓的方法是“歸納──演繹法”與從前的演繹法所不同的是,牛頓認為演繹的結果必須訴諸實驗確證。在二位大師這裏,實驗觀察和數學演繹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三)針對性練習:

1.牛頓曾經説過:“如果説我看得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由於伽利略、開普勒等人的努力,牛頓才有可能在已經準備好了的材料上建立其宏偉的經典力學大廈。這座大廈建立起來的標誌是

A。《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的發表

B。《物種起源》發表

C。《純粹理性批判》發表

D。《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發表

2.海王星的發現是根據

A、哥白尼日心説的推算

B、牛頓理論的推測

C、法拉第學説的計算

D、愛因斯坦對時間、空間屬性的解釋

二、相對論的創立

(一)問題:閲讀教材第二目課文,思考:

1.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的背景是什麼?

2.相對論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3.相對論提出的重大意義是什麼?

(二)點撥:

1.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很難理解的,因為我們日常接觸的都是遠遠小於光速的運動,根本無法察覺到愛因斯坦相對論所描述的相對論效應:長度變短、時鐘變慢。但如果接近光速的運動能變成現實的話,一個以這樣的速度運動的人,在另一個靜止的觀察者看來就可能只是一條線。

2.牛頓力學和相對論的關係:牛頓力學(經典力學)的基本定律都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前提:物體運動是在低速情況下。20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否定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指出時間和空間隨着物質的運動而變化。要注意理解:相對論是對牛頓力學的既否定又發展。

(三)針對性練習:

3.相對論的主要內容不包括

A、 時間和空間是絕對不變的

B、 時間和空間隨着物質的運動而變化

C、 物質的質量隨着物質的運動而變化

D、質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4.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提出,是物理學領域的一場偉大革命,原因是他

A、否定了牛頓的力學原理

B、借鑑了法國科學家的學説

C、揭示了時間和空間並非絕對不變的屬性

D、修正了能量、質量相互轉化的理論

三、量子論的誕生與發展

(一)問題:閲讀教材第三目課文,思考:

1.量子論誕生的背景是什麼?

2.量子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3.量子論是怎樣得到發展的?

4.量子論誕生、發展的影響是什麼?

(二)點撥:

在量子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量子力學,極大地促進了原子物理、固體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學科的發展。量子力學和狹義相對論結合形成的核物理學,指導製造原子彈、氫彈和建立核電站。量子力學還為電子技術、半導體技術和激光技術等奠定了理論基礎。

(三)針對性練習:

5.在宏觀世界中,看起來相同的物體總是可以區別的,但在微觀世界中,同一類粒子卻無法區分。例如:所有的電子的一切性質都完全一樣。下面哪一理論的提出。是人類對微觀世界的基本認識有了革命性的進步

A、自由落體運動規律的提出

B、相對論的提出

C、量子論的提出

D、萬有引力定律的提出

6.關於量子論和量子力學影響的表述,錯誤的是

A、促進了原子物理、固體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科學的發展

B、標誌着人類對客觀規律的認識,開始從宏觀世界深入到微觀世界

C、帶動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地理等學科的理論發生的革命性的突破

D、深刻的揭示了時間和空間的本質屬性

知識應用

1、伽利略對天文學的貢獻不包括

A.發表《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

B.自制天文望遠鏡

C.發現許多肉眼看不到的的天體

D.確定了勻速運動的新概念

2、牛頓力學體系不包括

A、二慣性定律和加速度定律

B、物理學的相對論

C、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定律

D、萬有引力定律

3、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對人類的主要理論貢獻是

A、建立經典力學體系

B、發現落體定律

C、提出相對論

D、創立量子力學

4.19世紀以牛頓力學為基礎的經典物理學所以被看作絕對權威的理論,主要是由於

A.經典物理學日臻完善 B.根據萬有引力理論發現了海王星

C.人們認識的侷限性 D.經典物理學可以解釋一切自然現象

5.19世紀,以牛頓力學為基礎的經典物理學出現危機的根本原因是

A.經典物理學不夠完善

B.經典物理學自身的侷限性

C.物理學出現一系列新發現

D.經典物理學僅能解釋地球上的物理現象

6.伽利略和牛頓都強調 ①實驗 ②實驗與數學的結合③相對論④量子論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7.下列哪一理論的提出,使人類對微觀世界的基本認識有了革命性的進步?

A.自由落體運動規律的提出 B.相對論的提出

C.量子論的提出 D.萬有引力定律的提出

8.愛因斯坦完整地提出狹義相對論是在

A.《論動體的電動力學》 B.《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C.《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D.《物種起源》

9.為量子理論做出重大貢獻的人物有 ①愛因斯坦②牛頓③玻爾 ④普朗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在未來的某一時間,有一對20歲的孿生兄弟,弟弟乘宇宙飛船以29萬千米/秒的速度飛行,哥哥留在地球上。50年以後,當哥哥已經變成白髮蒼蒼的老人時,他去迎接回到地球的弟弟,卻發現弟弟還是一個30多歲的年輕人!你認為應該用什麼理論來解釋這一現象

A.相對論B.量子理論 C.萬有引力定律 D.質量不變定律

11.下列科學家與其科學成就的對應關係中不正確的是

A.伽利略──物理學的真正開端

B.牛頓──經典力學體系標誌着現代科學的形成

C.愛因斯坦──物理學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

D.普朗克──量子論誕生,人類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從宏觀世界深入到微觀世界

12.“使人類克服了經典物理學的危機,對微觀世界的基本認識有了革命性的進知”指的是

A.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

B.進化論的提出

C.自由落體定律的提出

D.量子論的提出

13.右圖是四十集電視連續劇《尋秦記》的`男主角項少龍,他穿越時空從21世紀到了秦朝統一前。這種題材的文學作品和影視節目盛行一時,能為這類作品和節目提供科學依據的是

A.基因改造工程

B.空間控制理論

C.相對論

D.量子論

14.有個物理學家説:“19世紀物理學大廈已經全部建成,今後物理學家只是修飾和完美這所大廈。”這所“大廈”的奠基者是

A.哥白尼 B.伽利略 C.牛頓 D.法拉第

15.“這一定律體現了天上運動與地上運動的統一性,它把天體運動納入到根據地面上的實驗得到的力學原理之中。這是物理學史上第一次偉大的綜合,也是人類認識上一次巨大的飛躍。”引文中“一次巨大的飛躍”指的是

A.電磁學理論的建立

B.進化論的出現

C.牛頓力學的建立

D.“日心説”的提出

16.閲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19世紀末,物理學家的研究一方面深入到物質內部的微觀世界,放射線和原子被發現,另一方面擴展到整個宇宙。隨着光學等學科的深入發展,人們對在光速或接近光速運動狀態下的物質的研究,俄超出了經典物理學的範圍。物理學被稱為“晴空上漂浮的兩朵烏雲”的兩個無法解釋的難題,其一就是以太的不存在。這是的經典物理學賴以建立的絕對時空觀受到了嚴峻的挑戰。

請回答:

(1)經典物理學的基礎(代表)是什麼?

(2)19世紀時,經典物理學發展到何種程度?他所適用的範圍主要是什麼?

(3)19世紀末,物理學的發展對經典物理學提出了怎樣的挑戰?

(4)20世紀物理學的發展取得的兩項最重大的成就是什麼?它們與經典物理學的關係是什麼?

參考答案:

1—5:DBACB 6—10:CCACA 11—15:BDCCC

16

(1)17世紀牛頓創立的經典力學。

(2)到19世紀,在經典力學的基礎上,光學、熱力學、電磁學、天體物理學等新興學科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把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推進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他所適用的範圍主要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

(3)19世紀末,物理學的研究一方面對深入到物質內部的微觀世界,另一方面擴展到整個宇宙,超出了經典物理學的範圍,經典物理學賴以建立的絕對時空觀受到嚴峻的挑戰。

(4)量子理論和相對論。他們發展了經典物理學,彌補了經典物理學在宏觀的宇宙世界和微觀的粒子世界面前的空缺,為人類描繪了一個嶄新的世界,對整個人類的思維都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歷史教學設計14

一、高校教學中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發展現狀

1、教學模式的僵化

目前的高校的環境藝長沒i專業的教學中並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耐靈多柳幣都習以為常的按照美術教學的模式和思維來進行教學。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是美術,加之受到美術教學思維的影響,教師窿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過分的重視學生對於平面二維設計、嘟這肖寺效的設計的教學,而忽略了學生立體的思維能力。這些就造成了教學課程的單一化、形式化,使得學生的環境藝術設計理念走向了“形式主義”或者“裝飾主義”的弊端,十分不利於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質量的提高。由於步彭羊的`課程設計缺少刊學生空間造型能力的培養,這就使得學生在進嶸二業課的學習研究時,會因為綜合知識尤其是歷史儀之矢口識的醫乏而無法對設計任務進行深人的研究和表達。

2、教學模式的單一性

目前,我國高校的多數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雖然借鑑的國外毛進的藝術設計理念,但是卻與實踐嚴重脱節。很多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教學還只是在教室中進{,並沒有深入的接觸實踐。環境藝術設i專業是一門兼具實踐斷口藝術性的課程,與實踐脱節就意味着環境藝術設計的作品缺乏生命力。

3、理論與實踐的脱節

調查顯示,目前高校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柳幣多注重理論的灌輸,耐靈少鼓勵學生或者帶領學生進行藝術調查。長此以往,容易造戊理論和實際的嚴重脱節,造戊了“紙上談兵”的“形式主義”。

二、歷史人文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當中的融合

1、歷史人文環境的融入

要求環境藝術設計者,在歷史之北濃郁的環境之中要將現代的環境藝術設計理念與歷史儀之相結合,設計出具有儂鬱之北氣息、並與大環境想匹配的藝術設計作品;另外,也可以把周圍環境中的古來的建築中的經典的部分有湘1的結合在環境藝術設計作品中。

2、人工環境的融入

在眾多的環境藝術設計當中,尤其是城市的環境藝術設計當中要特別重視富有標誌性的建築的設計。這標誌險的建築可以成為一個城市的標幟。這建築物的設計要和城市的發展背景、歷趕之北、儀之特徵和現代化發夔的特徵有機的結合起來,讓人們看到建築物就可以想到自己生活的城市的與眾不同。

3、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中,應該以學生為主導,以柳幣為輔,培養學生的藝術設計新思維,並對授課的內容和模式進行調整和創新。可以適當的壓縮理論課程的學習,加大對專業綜合課程和實踐課程的學習。這洋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對藝術設計的感知能力,實現藝術設計的創新。

三、加大歷史人文對環境藝術設計領域的研究

高校的教育只有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教育理念、深入的研究具有本民族文化才能夠不斷擁有發展的動力和生命力。基於民族文化立場的設計需要結合現代化的設計理念,並藉以現代化的毛進的技術呈現出來,從而實現本民族文化的發展,促進環境藝術設計的創新。

結語

本文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在目前的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各種間題;第二部分主要針劉第一部分提出的間題,具體探究了歷史儀之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當中的融合;第三部分具體闡述了應該如何加強歷史儀之特徵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領域的研究。在環境藝術設計當中,不斷吸收本民族的之北特色,結合現代化的技術和設計理念,才能實現環境藝術設計的氏久繁榮和發展。

歷史教學設計15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柯立芝繁榮”、衝擊資本主義的大危機、意義深遠的新政。

學習本課的目的主要在於使學生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以及羅斯福新政有比較全面而清晰的認識。1929—1933年經濟危機不僅僅是資本主義世界在經濟上的一次重大危機,也是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場危機,對世界各國,特別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治以及國際局勢產生了重大影響,推動了世界整體性發展進程。而羅斯福新政則避免了美國經濟的徹底崩潰,不僅保存鞏固了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而且開創了國家大規模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為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樹立了典範。所以本課在世界現代佔有重要的地位。

學情分析:

學生對經濟危機和羅斯福新政等世界史內容接觸較少,需藉助更多的史料幫助學生理解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

教學方法:

直觀教學法。針對本課中難度較大的問題,通過引導學生閲讀多種形式的歷

史資料,幫助學生認識歷史現象,客觀地去評價歷史事件。

學習方法:

自主研習、小組合作探究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歸納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特點和影響。

歸納羅斯福新政措施、效果,探究“新政”特點和影響、充分理解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對西方發展的影響。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通過閲讀課內外多種史料獲取歷史信息、認識歷史現象、分析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羅斯福身殘志堅、自強不息和勇於面對危機克服困難的精神。

認識到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的不治之症,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

重點:

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影響。羅斯福新政措施和影響

難點:

全面客觀地認識羅斯福新政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播放CCTV公益廣告《讀書-主持人篇》視頻,

【教師活動】閲讀可以提升我們的品味和文化素養。同樣閲讀豐富的史料也可以幫助我們認識歷史現象,解決歷史問題。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以閲讀課的方式來學習一下《羅斯福新政》。

大家跟老師一起迅速瀏覽課本,看一下共包括哪三個子目:

【師生共讀】1.“柯立芝繁榮”;2.衝擊資本主義的大危機3.意義深遠的新政。

【投影展示】學習目標和重難點(略)

二.【新課探究】

(一)自主研習

1.自讀課本33頁小字回答:柯立芝繁榮的背後隱藏着什麼矛盾?

2.自讀課本33--34頁內容歸納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特點。

3.自讀課本35--36頁內容歸納羅斯福新政涉及的領域、措施、影響。

(二)自學檢測、合作探究、教師點撥強調

【教師引導】一戰後,國際環境相對穩定,資本主義經濟也出現了一度繁榮,歷稱為“柯立芝繁榮”,那麼繁榮的背後隱藏着什麼矛盾呢?

【投影展示】自學檢測一:柯立芝繁榮的背後隱藏着什麼矛盾?

【學生回答】略

【教師引導】生產的相對過剩,造成產品大量積壓,最終引發了股票狂跌,企業倒閉、一些大股東瞬間變得一無所有

【投影展示】資料和漫畫

【教師引導】這樣1929.10.24一場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就在美國爆發了,那麼這場危機具有哪些特點呢?

【投影展示】自學檢測二:歸納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特點。

【學生回答】學生根據材料分析説明

【教師引導】這場爆發於美國的經濟危機迅速波及全球,對世界各國,特別是資本主義國家產生了重大影響,下面大家閲讀以下史料探究”經濟危機的影響”

【投影展示】反映經濟危機影響的歷史資料

【學生活動】學生根據材料從經濟、政治、國際關係角度説明“經濟危機的影響”

【教師引導】這次經濟危機對資本主義經濟、政治,乃至國際關係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這次經濟危機中受害的是美國,災難中的美國此時迎來了第32屆總統大選。胡佛和羅斯福成為美國總統的候選人,下面大家共同讀他們的競選主題,

【投影展示】胡佛和羅斯福競選畫面和競選主題

【學生活動】學生讀競選主題

【教師引導】假如你是美國的民眾,你將把寶貴的一票投給誰呢?

【學生活動】投票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就加一個小插曲,【投影展示羅斯福的生平】據此闡述一下羅斯福最讓你敬佩的地方在哪?

【學生自由發言】(略)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通過材料來了解一下羅斯福執政時遇到了那些棘手的問題?

羅斯福總統又是怎麼解決的呢?

【投影展示】危機中美國面臨的種.種問題和羅斯福新政的措施,

【教師引導】通過這些措施我們共同歸納一下羅斯福新政的特點。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

【教師強調】新政的特點就在”在它拋棄了美國信奉的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通過立法手段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全面干預,最後使美國成功渡過了危機。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通過材料來共同瞭解一下新政後的美國,歸納一下“新政的影響”

【投影展示】新政後美國社會發展的`資料

【學生活動】合作探究根據材料從經濟、政治、資本主義發展角度歸納新政效果。

【教師引導】新政的效果大家有目共睹,新政不僅挽救了美國,而且使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得以保存,更重要他開創的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在二戰後被資本主義國家廣泛推廣,迎來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時期。就此能否新政“完美無缺”呢?我們又應該如何全面客觀地認識‘羅斯福新政’呢?

(三)師生交流園、拓展延伸

【投影展示】

從來在美國沒有另外一個人比我對於資本主義制度的私人企業、私有財產和私人利潤有更堅強的信仰……當這個私人利潤和自由企業制度面臨到毀滅邊緣的時候,是這個政府(即羅斯福政府)挽救了它。——羅斯福

作為一個國家,我們拒絕了任何徹底的革命計劃。為了永遠地糾正我們經濟制度中的嚴重缺點,我們依靠的是舊民主秩序的新應用。——羅斯福

【教師引導】問題1.新政有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

如何理解“新政依靠的是舊民主秩序的新應用”

2.新政能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

3.羅斯福新政的實質是什麼?

【投影展示】全面客觀評價羅斯福新政資料

【教師引導】目前我國改革不斷深化發展,改革任重而道遠,我們從成功的改革案例中用應該吸取哪些經驗呢?

三.以史為鑑:改革路上的探索

【投影展示】列寧新經濟策:——借鑑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探索社會主義道路

羅斯福新政:——借鑑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

【教師點撥】啟示:開拓國際視野,相互學習、相互借鑑、不斷髮展進步,走適合本國國情的道路。

【教師引導】本節課我們利用大量的可內外資料探究了“羅斯福新政”的重點知識,下面大家根據老師提供的知識結構梳理一下本課內容,以便幫助我們構建一個整體的知識結構。

四.知識梳理、課堂小結

【投影展示】學生根據板書自行梳理知識結構

標籤: 教學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7r3k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