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歷史教學反思【推薦】

歷史教學反思【推薦】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歷史教學反思【推薦】

歷史教學反思1

本學期以來,面對前教學工作和月考成績,心中有不少感慨。新課改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過自我感悟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回顧教學工作和考試中反映出來的問題,覺得在教學工作中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進。

一、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對學生自主學習要求不好.

七年級學生,自我約束力、閲讀能力不強,讓學生自讀課文找重點知識,總覺得太浪費時間,需要十分鐘左右,而且重點找不準,在書中亂畫,在自學完後,不知道記憶重點知識,有時一節課學習效果太差。所以有時乾脆放棄學生自學這一環節,該用傳統的老辦法,結果學生的自學能力沒有得到鍛鍊,影響到學生以後的學習。

二、對學生能力培養沒有很好地重視。

能力應是學生在充分思考討論的基礎上,經過獨立的`思考歸納經過長時期的培養訓練才能形成的,限於在課堂上時間緊任務重這一現實,沒有足夠的時間與培養訓練,使學生在考試時面對一些考察能力的題目上,學生應考能力差,得分不高。

三、對基礎知識抓得不牢。

從這次考試反映出來的情況看,一些問題平時都講過,也都讓學生記過,但由於學生人數太多,照顧不全,檢查不及時,使一些學生成績並不理想,該會的沒有做好,得分比較低。

四、對學習較差的同學重視不足,特別是每一小組中的一少部分同學。

由於這些同學基礎較差,個人素質不是很好,在學習中是比較困難的,每次檢查一般都是這些同學不過關,由此造成成績特別懸殊。

由於以上問題,在期會考試會考試成績不很理想,在以後的工作中,應加強對基礎知識的檢查,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加強對學生的檢查力度,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使每個同學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以期望在期終考試中提高成績。

歷史教學反思2

教育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反思和革新的過程,隨着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推進,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模式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實踐,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廣大教師在推進探究模式過程中過於關注新課程理念的應用而忽視了實際,沒有很好地把傳統和新課程融合起來,從而導致課堂教學中出現了諸多問題。當然,新課程教學改革為廣大教師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但在推進歷史教學改革中卻不能盲目跟風,而要結合實際在繼承傳統教學的優秀做法基礎上逐漸去滲透新課程理念,這樣才能更好地推進歷史課堂教學改革。

一、情境注重包裝,忽視引導

創設情境的目的是要通過情境來讓學生更好地瞭解所要學習的內容,讓學生在情境中形成直觀感知,從而更好地進入探究學習。但從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的情境創設來看,教師更注重情境包裝,讓學生獲得了感官刺激,卻忽視了情境的啟發和引導作用。如“古代希臘文明與民主政治”的教學中,教師用幻燈片展示了古希臘帕特農神廟、雅典娜女神來引導學生觀察,並講授了希波戰爭的歷史,引用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名言來介紹兩位名人,整個教學環節中學生要麼是在看教師展示的圖片,要麼是在聽故事,表面上看學生較為投入,實際上卻沒有讓學生對希臘民主政治形成的地理條件、希臘城邦具有的特點、希臘公民的素質更深刻的瞭解。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藉助多媒體、故事、話題等方式來創設情境,要注重以情境來引出問題或知識點,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在“古代希臘文明與民主政治”的教學中,教師可用幻燈片展示雅典奧運會的開幕式,由此讓學生了解希臘的首都,演示課件《古代希臘地圖》,問:希臘的地理環境有什麼特點?這種地形有利於從事什麼樣的經濟活動?由此引入到“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條件”環節探究中。

二、導學注重結果,忽視過程

探究教學更強調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學習,故在實踐中教師就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但從實踐情況來看,在導學環節教師所留時間不多,更多關注的是學生完成導學案的情況,而對學生如何完成的過程以及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不夠重視。其實,在導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教學目標來向學生明確具體任務,利用課前時間引導學生自主閲讀教材,在此基礎上完成相應的課前預測題。在導學案中,還要留出空白,引導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分享自己的收穫。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根據知識目標提出任務來引導學生提前去閲讀教材,初步形成知識構建。以“古代中國的商業及經濟政策”的自主學習為例,對“重農抑商政策”只要求學生能初步瞭解其概念、基本表現和原因;對“海禁”與“閉關鎖國”則要初步瞭解其背景,分清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概括其表現和評價。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導學案來向學生展示這些要求,學生在教師的要求下自主去閲讀教材並完成導學案,課堂教學前教師收集導學案進行批閲,並在課堂中做出反饋和評價。

三、問題注重數量,忽視質量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實施探究式教學,問題是不可缺少的引導方式。然而在教學中,教師因沒有較好地把握問題和目標、教學內容之間的關係,並且課堂中的問題往往過多,學生只能疲於應付,而不能深入到問題探究過程中。當然,問題是探究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活動的重要手段,但問題要能扣住教學目標和內容展開,要讓學生在問題探究過程中逐漸達成目標。尤其需要注意,課堂中教師提出的問題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能以問題來引導學生在交流中更好地進行知識構建,更多要關注的是問題的質量。以“羅斯福新政”為例,以《大國崛起》片斷來引導學生思考“19xx—19xx年大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及對美國的`打擊是什麼?”由此引出課題,以羅斯福的總統競選詞來讓學生思考:羅斯福為何會在競選中獲勝?以此引導學生探究“新政準備”,對於“新政內容”,先引導學生自學,然後圍繞新政的內容包括哪些?在經濟危機下,羅斯福是如何擺脱危機的?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再結合羅斯福的新政來追問學生“這些措施的共同特點是什麼?”以問題“所謂徹底的革命”是什麼?“舊民主秩序”是指什麼?羅斯福説的“舊民主秩序”的新應用在“新政”中有何體現來引導學生深入剖析新政實質。最後,引導學生對羅斯福新政進行評價。顯然,教學中的問題圍繞目標和內容結構來循序展開,很好地促進了目標達成。

四、探究注重形式,忽視結果

實施探究教學最重要是要發揮好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小組內展開交流和討論活動,以此來讓學生在探究中主動構建知識。從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探究實施情況來看,雖然教師也在努力以問題來引導學生展開交流和討論活動,但卻不太注重探究結果,更多注重形式。換言之,教師在學生探究中沒有發揮好主導作用,交流和討論更多是由學生自己去完成,學生探究後很難得到結論,顯然探究中師生互動不足。首先,在學生探究中,教師要及時和學生互動,引導並幫助學生。如“當代美國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中學生對二戰後到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經濟發展的背景不是很瞭解,此時教師就要給學生進行補充講解。其次,要注重引導學生學習總結歸納,精講點撥。如“蘇聯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中對赫魯曉夫改革失敗的原因,教師在引導學生概括的基礎上要明確“沒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框架”是根本原因。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實施探究學習,教師不能忽視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作用。在情境創設中,教師更要多關注情境的啟發和引導作用;在提問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結合目標來展開,探究後要及時引導學生總結,讓學生在探究中能更好地獲得結論,從而保證探究的有效性。

歷史教學反思3

1:帶來巨大的災難

2: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

羅馬帝國在擴張的過程中,給被侵略的國家造成巨大的損失,同時也帶去了西方的文化。

問:亞歷山大東征和羅馬帝國的擴張都促進的文化的交流,你認為他們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個共同點是什麼呢?

(是建立在巨大災難的基礎上)

戰爭是不是人類之間唯一的不同文化交流的方式呢?

漢代,是誰通過絲綢之路把中國的絲綢帶到西方羅馬帝國?他們還把中國的什麼帶到羅馬帝國?

閲讀課文,阿拉伯人把中國絲綢、羅盤針、造紙術等帶到西方,對西方產生什麼影響呢?

學生回答:促進了當地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阿拉伯人通過絲綢之路把中國的絲綢帶到西方,給中國帶來阿拉伯天文學和醫學知識,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戰爭也促進文化交流,你認為這兩種方式有什麼區別。

學生徐小琴回答:戰爭在促進文化交流時,卻產生巨大的災難。

思考:如何向學生説明和平交往的方式是人類社會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呢?

列舉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傳播與交流的重大貢獻是什麼?“阿拉伯數字”。阿拉伯數字是誰發明的?印度人,阿拉伯人將傳到歐洲。現在弄清楚了阿拉伯數字是印度人發明,你覺得將它更正為印度數字可以嗎?附註:這一問言之成理即可。參考觀點:阿拉伯數字是為了記念阿拉伯人在傳播“阿拉伯數字”的重大貢獻。傳播文化也是對文化發展的一種重大貢獻。(課堂上,沒有這樣問,而是直接講明印度人發明,阿拉伯人傳播。進行這樣的問,有利於培養學生認知歷史現象的能力。)

列舉:你還知道哪些通過和平方式傳播文化的'歷史事件呢?(這一問是在講完馬可.波羅後才提問。如果改在這個時候問,將兩部分內容自然地銜接起來了,也使學生意識到馬可.波羅是一次和平傳播文化的旅行。

馬可.波羅來到中國時,當時的帝王是誰?你能介紹一下當時的中國嗎?這一問沒有提出來,考慮到學生的水平及知識面。

馬可.波羅為什麼來到中國?附加一問,你最想的國家是哪個國家?為什麼?我想到美國,因為美國的繁榮。這一問有利於讓學生自然地到當時中國的繁榮。這一問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豪感。中國在世界各地開辦不少孔子學院,世界各地爭相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這一切都源於現代中國的繁榮。

歷史教學反思4

一、課題背景: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探索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人格,真正體現變“教我學”為“我會學”的新觀念。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勇於探索、大膽創新,實現個性發展,使自身素質優化,對現有的教學模式、組織、文化、觀念來一個大的重建。

二、概念的界定

自主學習,是對教學模式、教學組織、教學觀念來一個巨大的轉變。簡言之,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主體,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變“講堂”為“學堂”,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樂園,使學生在學習中不僅獲得知識,而且學會學習、學會交往、學會合作,使學習不再僅僅為了獲取“分數”,而且在學習中獲得成長的經驗。總之,“學習一生有用的東西”,“教是為了不教”,需要對現有教學方式的一種來一個根本的轉變。

三、理論依據

1、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發展的學説高度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在教育中我們需要高揚“人”的旗幟,旗幟鮮明地反對對人的摧殘和人的異化。

2、人本主義理論。以人為本,以人的發展為本,而不是以分數為本。

四、研究的目標

1、改變注入式的教學程式,構建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

2、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使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逐漸為教師和學生所接受併成為教學的`常態,追求師生共同發展的生態課堂。

3、使教學變得高效和輕負擔,教師樂教,學生樂學,使學校和課堂成為學生和教師共同發展的快樂家園。

五、研究內容

1、發展性課堂教學的研究。所謂“發展”,就是變化和改變,是發生在學生身上的一系列積極的變化。“發展”是與自身的原有狀況做比較,是縱向比較,而非橫向比較。發展性課堂教學是為學生一生服務的教學,它立足現在,面向未來,讓學生“學習一生有用的東西”

2、教學案一體化研究。教學案一體化有利於溝通教與學、講與練、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能夠真正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從而使“素質”發展有了時間和空間。

3、基於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上的高效教學模式研究。要教學高效,首要在於模式的高效。要積極研究和構建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上的高效教學模式。

六、研究的過程

1、學習當代先進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模式。我們認真學習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發展的學説,學習生本教育、發展性課堂的有關理論,學習了葉聖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理論主張,積極開展討論,逐步確立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

2、先進教學模式的引進和應用。到外地學教取經,積極探索高效教學模式。從集體備課入手,教師相互聽課切磋,積極探索學生自主、積極高效的教學模式。

3、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方式的探索實踐。在班級中嘗試自主學習基礎上的分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嘗試的基礎上不斷提高,為新模式的構建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七、困惑與建議

1、長期注入式的教學使部分教師和學生的觀念逐漸固化,新的教學模式和觀念在部分教師和學生的心中很難紮根,任務還很艱鉅。

2、老師個體的探索終究力量有限,要形成合力尚須全體教師合力探索,如此方能攻堅克難,取得成效。

3、“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的關係如何處理,尚須認真探索。仰望 “素質教育”的星空,但面對的是功利教育“分數至上”的現實。如何在素質教育的基礎上能夠在“應試”上不輸,需要一個高效的應對模式。

八、研究對象

林州市臨淇鎮第一初級中學的全體學生。

歷史教學反思5

曾記《學記》中有這樣一句話“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教育學家波斯納也提出了“經驗+反思=成長”的公式,明確強調了反思的作用。

教師教完一堂課,定有自我的感受感悟、感想感歎,若能對此進行簡要的歸納整理,撰寫“教學反思”,則能幫我們理解課堂所反饋的信息,克服教學中的干擾因素則有助於找出教學過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處為教學供給可靠依據,也有助於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教學改革的力度。能促進我們教師自我的教學本事、教學水平的`提高。

誠然,教學反思的作用人人皆知----它是教師再次備課的必要補充、是教師積累教學經驗的好辦法、是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更主要的是:教學反思的資料有哪些呢?怎樣撰寫教學反思、提高教學本事呢?本人認為主要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以教促學,以學促教,二者相互促進、提高授課的時間資料安排得當

一、首先,學習歷史的過程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要使學生感知歷史,首先就要狠抓基礎知識,正確處理識記與理解、分析、綜合等歷史思維本事的關係。

其次,在教學中要重視古今中外歷史的縱橫聯繫。歷史所反映的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紛繁複雜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等等之間彼此並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種必然的聯繫。所以,在教學中僅有縱向貫通、橫向聯繫,揭示歷史現象之間的內外在關係,方能認識歷史發展的本質及總趨

二、記教學過程中的“亮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情操歷史情境教學就是教師運用或滲透情感並利用各種教學手段,經過對圖片、錄像、電視、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學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動、感人、逼真的教學環境和氛圍,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地喚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身臨其境,並在這種環境和氛圍中去感知和探究歷史。如在教學《太平天國運動》一課的天朝田畝制度中,教師能夠針對教學資料佈置學生課下查找資料,編寫活動劇本——三個農民談《天朝田畝制度》,把農民獲得土地的喜悦、上交剩餘產品的無奈用活動劇的形式展示出來,揭示制度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後性,其直觀感受遠遠超過了教師的平鋪直述。

三、記教學過程中的“敗筆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一堂課中,無論設計多完善,也會有疏漏,無論教學多麼成功,也難免有失誤之舉。如果每節課後,教師都能對自我或別人的課認真進行反思、探究和剖析,並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採用多種形式進行補救,取長補短,以避免在以後的教學中重蹈覆轍。四、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是民族提高的靈魂,是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要使學生具有創造性人格。在課堂上,教師應尊重、信賴每一個學生,鼓勵學生進取思考、質疑問難、大膽發表。

總之,不進行教學反思,以後再叫這部分就只能是老方法的簡單重複。教師教學水平就會永遠停留在原先基礎之上,實踐證明:反思教學中的得、失、,疑能使我們以後的教學揚長避短,常教常新,不斷提高,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歷史教學反思6

核心素養教育的目標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核心素養。課堂教學是實施核心素養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中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核心素養目標進行的。歷史學科要適應核心素養教育的目標,就要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要提高效率就要創造一個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而歷史課往往給人認為“歷史就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功課”所謂“貝多芬”(背多分)就是這樣來的。學生背得多就可考得高分,這樣歷史課成為歷史只是的單一傳授進取記,教和學又基本上變成了機械灌輸和死記硬背於是上課時出現了學生做其他科作業的,打瞌睡的,還有一些學生在下頭筆聊的,即便有的同學機械的記下一些歷史知識,但過不久,也全面還給教師了。

怎樣才能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呢?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僅有學生對學習有興趣,才會進取的.探索,敏鋭的觀察,牢固的記憶和豐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創造性。歷史學科因其資料龐大時間久遠,即逝性強的特點被人們當作死記硬背的副科這一偏見造成負面影響。使學生對歷史科目不夠重視和失去興趣。所以,在歷史課堂教學上,要點燃學生探索的慾望,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讓學生在簡便,幽默,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素質發展。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不僅僅要為學生創造一個簡便愉快的學習環境,還應當加強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不僅僅能夠提高教學效率並且是教師成長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我們經過對教法學法指導進行反思能夠讓教師找到一種更適合更貼近學生實際的方法,使學生喜歡,從而好學。同時要善於捕捉學生的優點,哪怕只是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真誠的攢美,都會給學生以激勵,讓他們對學習充滿信心。

經過課堂實踐,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至關重要。經驗+反思=成長。積極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在行動中成長。

歷史教學反思7

九年級歷史教學涉及會考,而當前新課程改革也正在進行中。新課程、新標準、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如何在九年級歷史教學中兼顧會考和新課程改革,追隨上形勢的發展,我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挖掘和反思。

一、新課中,課堂教學要注意情感目標與知識目標並重

國中歷史新課程改革強調“要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新課程改革強調“同時”,反對那種填鴨式教學,改革應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教師應該在普及歷史基礎知識的過程中滲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所以説知識是基礎,是學生髮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我更需要聚焦課堂,反思自身的教學。講好歷史課難。因為學科淘教案網之處。比如,我在複習《戊戌變法》的時候,我把戊戌變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和俄國1861年改革放在一起比較着複習,使學生認識到一場改革需要從原因、國際環境、內容和影響等幾個方面去掌握。通過比較使原本難以理解的問題簡單化,而且可以加強原有知識的記憶。

二、複習的時候選取好的線索

我在進行《侵略與反抗》的設計時,選擇以時間為經、事件為緯,分中國近代史為平行的'兩部分,即屈辱史(淪為半殖民地的`歷史)和抗爭、探索史(淪為半殖民地的歷史),編織一張知識網。縱向看,是戰爭、條約、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思想探索等幾個專題;橫向看,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從民族危機到思變、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等一系列變化的內在聯繫。

三、能力提升與方法指導

學習歷史不應該停留在掌握基本的歷史史實上,更應該學會評價歷史事件,比如辛亥革命,首先可以讓學生自己隨意評價,然後指導學生注意形式上的全面——評價可以分三步:(1)是什麼;(2)積極作用;(3)消極作用。然後再讓學生對某位歷史人物進行評價,比如分析拿破崙,我們應該對學生強調:(1)不要受文學作品和影視劇的影響;(2)要把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評價,不要用今天的尺子去衡量昨天的人,要客觀公正。同之處。比如,我在複習《戊戌變法》的時候,我把戊戌變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和俄國1861年改革放在一起比較着複習,使學生認識到一場改革需要從原因、國際環境、內容和影響等幾個方面去掌握。通過比較使原本難以理解的問題簡單化,而且可以加強原有知識的記憶。

對於九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學習習慣,對各科的特點也是比較瞭解,面對着升學壓力,他們的學習主動性也有所加強,但對於歷史這門學科來説,學生最大的問題是對歷史缺乏重視,因此九年級年級的歷史課出現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面對這種狀況,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要牢固確立會考的意識,讓學生意識到會考的殘酷性和成績對於學生的重要性,讓他們認識到分分必爭的必要性。

2.要依據歷史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認識到歷史並不是枯燥無味的,將課堂教學內容突破課本,廣泛的聯繫現實生活,讓學生增強對歷史的興趣,從而在課堂教學時潛移默化的讓學生記住知識點。

3.要真正確立學生主體地位,認真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即要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學習方法上給予學生指導,讓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習。

4.課下鞏固是非常重要的,九年級的學生學習壓力大,因此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每節課都給學生制定一個導學案,將知識點以更加直觀和系統的方式展現出來,後邊補充上相應的會考習題。做到知識當堂鞏固,當堂掌握。同時我提出每天在課後複習歷史十分鐘,天天如此,把知識點鞏固住。

歷史教學反思8

國中歷史課堂教學應該如何進行才能體現新課標的精神,符合新課程的要求,是每位國中歷史教師十分關注的問題,也是我這兩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去年教的七年級,今年又教了一屆七年級。由於是第二次教七年級,所以我在七年級的教學方面有所體會、有所反思。

七年級年級上冊《中華文化的勃興》介紹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文化成就。在第一年的教學中,在學生認真閲讀教材的基礎後,我先請幾位學生來歸納、概括各派的觀點和著作,然後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我以時間為經、學派為緯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的創始人及代表人物的主要觀點、著作進行了全面的歸納、分類。當時學生大多能按我的要求完成以上教學活動,因此,我當時覺得這種教學方法還是不錯的。

今年我又採用這種方法進行教學,結果碰到了問題。當我要求學生認真閲讀教材時,就有不少學生沒有看書而是在説話。我很生氣,並批評了那些沒有認真閲讀教材的`學生。雖然這堂課最終也上下去了,但我總覺得挺彆扭的。下課後,我一直在思考這節課卡在那兒,應如何改進。經過一番學情調查,終於找到了原因:原來是因為所學的內容離學生太久遠。因此,對學生來説,缺乏親切感,也就不能夠吸影學生的注意力。

晚上,我又重新進行備課。怎樣才能將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老子等人與現實聯繫起來了?用什麼作媒介才能讓學生對孔子、老子等人感興趣呢?我苦思冥想——終於,我想到了:現代人特別是名人都有名片,可以用學生十分熟悉的名片作為媒介,拉近孔子、老子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對兩千多年前的的古人產生興趣,進而自覺的參與到教學中來。

第二天,在另一個班上這課時,我改變了方法。一上課,我就宣佈:今天我們將進行一場模仿秀,給孔子、老子等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各自制作一張名片,並模仿他們作自我介紹,比一比看誰模仿得最像。學生們一聽來了興趣。接着我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模仿一位人物,並要求學生在先認真閲讀教材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想象。我剛説完,學生就立即積極地準備開來。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學生都十分踴躍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實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然後,為了檢驗學生對諸子百家思想的掌握情況,也為了讓學生學會靈活運用各派的思想,我又創設了一個情景:假如有一位同學隨地扔了一張紙,想一想,對這個人的做法,各家學派會如何處理?為什麼?問題一提出,學生們紛紛運用剛剛學到的知識,從各派角度提出看法。這樣,不知不覺學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就很好地掌握了所學的知識。

歷史教學反思9

上了《隋唐文化》這節課。通過創設情境引出本課學習主題,然後通過自主學習與探究完成學習目標,反思此課,我感覺最大的遺憾是學生學習的情緒由高漲走向平靜最後陷於低落。靜靜地思考,我認為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我組織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出現了偏差:只考慮了“我應該怎樣教”,而忽略了“學生想怎樣學”,課堂上完全按照備課時預設的進行,雖然備課時也考慮了學生的因素,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卻沒有給學生留出自主活動的空間沒有在學生思維最活躍的`時候讓他們沿着自己的思路繼續前行,即沒有讓學生自己從身邊的、熟知的知識談起到引出未知知識,也沒有給學生自主閲讀、思考、質疑的時間。

課堂教學中應該為學生的活動留下空間,而且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時刻把握着“學生想怎樣學”。不能用自己的問題牽着學生的思維走,學生根本沒有自我思考活動的空間。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後把“發球權”交給學生,通過學生的自學、提問、爭辯來完成學習目標,學生在此種開放、寬鬆的環境中思維也很活躍,思考也很深刻,提出一些教學設計外的問題,這樣才能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這節課,讓我體會到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時,要真正做到教師、學生的角色換位:如果我是學生我想怎樣去學,我想知道哪些問題……,我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實際相脱離,教學設計中雖然考慮了學生的因素,但在實際教學中又不知不覺地陷於“老一套”的以教師為主的做法中,這也是今後我應該非常注意改正的地方,即把新課程的理念切實地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而不是隻掛在口頭上。

歷史教學反思10

一月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成績都有提高。但總體回顧,仍有許多不足之處。最主要的一點是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老師每天只是疲於應付教案、作業,只是按部就班地解決了每堂課的任務,未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將學習任務延續到課後。這一點很值得反思。

一、與學生感情溝通較少。

去年下期剛來健坤,一個新的環境,一羣新的學生不免讓我內心充滿壓力,原有的自信也減少了。因此很少與學生去溝通,與學生缺少感情交流。而感情恰恰是做事的最大動力,一個學生,一個班級體如果對老師有興趣,有感情,那麼他們就會有一股自發的學習動力。因此,今後我一定會在學習、生活上多與學生交流、溝通,平常多找學生談心。

二、沒有很好地抓落實.。

雖然有時給學生安排了一些任務,但由於工作作風比較拖拉,因此有些作業與要求沒有及時去落實。這樣帶來了許多不良影響,首先學生不會及時去完成學習任務,而且也會養成一種拖拉的習慣。其次是有損老師的威信和尊嚴。這一系列的惡性循環確實值得反思並糾正。因此,我告誡自己今後做任何事都要雷厲風行,要在快中求好,快中求穩,快中求發展。因為快節奏是當今社會生活的重要特徵。

三、沒有很好激活學生學習歷史興趣。

在會考中歷史考試內容包括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6本書,教學內容較多,上期在完成本學期教學內容外還要完成下學期課本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可能過快,教學方法不夠好,課堂效率有時不高。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不斷探求良好的教學方法。

四、沒有很好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相當一部分學生不喜歡歷史,這其中有些學生認為歷史曾經學得差,對學習歷史失去了信心。最多也就是希望聽聽歷史故事,再加上歷史知識點較多,難記。歷史給他們的感覺是死記硬背、死板乏味,根本不想背,也不願去理解分析;課後就更不用説去自主學習。這些既對會考沒多大作用,也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提高沒有多大作用。其實只要老師恰當地引導,合理地安排,學生會自覺學習。平常學生缺乏學習的自覺性,老師也不能一味地埋怨學生,一是歷史學科內容多且複雜,知識點零碎,不向學數學、物理那樣能邏輯性很強;。二是真正説來歷史學習確實存在一定的難度,不僅要識記而且要理解,如材料、問答題學生能背出答案但往往答不出。因此這就需要老師作引導和指導。不能隨便給學生布置一下或放任自流,而是有計劃性、有目標性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並指導合理的學習方法,然後定期做檢查。長期進行這樣工作,相信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定會養成,學習興趣定會濃厚。自主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標誌。但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與能力也是需要老師作引導和指導的。因此,教學中我會在這方面多做努力和探究。

歷史教學反思11

歷史比較法是歷史教學中經常使用的一個方法,它是分析歷史事物和評析歷史人物的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歷史教學比較法,是指將有一定關聯的歷史現象和概念,包括事件、人物、制度等,進行比較對照,判斷異同,分析緣由,把握歷史發展進程的共同規律和特殊規律,認識歷史現象的性質和特點。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掌握了比較法,能認識歷史的共同特徵,理解歷史發展規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掌握知識取得進步。

比較常見的歷史比較法有:

⑴從時間觀念出發,就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不同時期(階段)的歷史現象作比,或就某一歷史事件的`各個發展層次作比,也叫縱比。諸如:中國近代的兩次鴉片戰爭、戊戌變法和孫中山所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和美國內戰,歐美的三次科技革命等等。

⑵從空間觀念出發,就不同民族、地域、國家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對照,也叫橫比。如:中西文化成就,戊戌變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俄國與其它資本主義國家在侵華上的不同特點,主要帝國主義國家的經濟特點。

⑶縱橫交錯的綜合比較法即縱向穿線,橫向織網,縱橫交織,構成一個立體的比較體系和結構。如:在比較中西方差異時,可以從社會階級組成、政治狀況、經濟發展狀況、文化差異、宗教信仰、對外關係、軍事實力、民族關係等各方面進行縱橫、交錯的多方位的綜合比較。

⑷一些概念的比較。如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可以和《共同綱領》從地位上與內容上作比較,從中認識兩者的區別於內在的一致性。

運用上述比較法時,可根據所需要的內容從宏觀或微觀,現象或本質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比較,但一定要做到線索明確,深入簡出,使學生真正理解,而不是為比較而比較,僅僅留於形式。

歷史教學反思12

歷史教學往往存在只重視教師的教,忽視學生的學的狀況,教師上課只把知識點一教了之,根本談不上學法的指導,學生則認為學不學無所謂。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念重點,學生畫橫線這種現象,嚴重妨礙了學生獨立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利於智力的開發、人才的`造就。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對於學生能力培養來説是至關重要的。新課標下的歷史教學,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營造寬鬆、民主、自由、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調動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合作共進的積極性,已成為我們每個歷史教師的共識。

歷史教學中要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給學生創造大膽發言的機會。比如對“中華文化的勃興”這節課的學習,可以提問“你知道春秋戰國時有哪些著名的思想家嗎?你喜歡其中的哪一位?為什麼?”而後讓學生先看書準備,再發表自己的見解,在激烈的各抒已見中就將幾位大思想家學活了,理解透了。由此可見,課堂是活生生的,是學生的樂園,只要教師耐心引導,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歷史課本來就是豐富多彩的,萬不可就課本知識照本宣科。“用故事激趣導入”這是歷史課的一大特色,如學習《秦王掃六合》一課,教師可以先講講“荊柯刺秦王的故事”,既而提問“荊柯應不應該刺殺秦始皇呢?秦始皇在歷史上到底有何作用?”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看書找答案。這樣一來,學生興致極高,會迫不及待地啃起書本。整節課,學生都會處於一種興奮的狀態,教師只要稍加點撥,本課的重點——秦始皇鞏固國家的措施就會很自然地掌握了。如果一開始就讓學生看書找重點內容,會讓本就枯燥的歷史課堂更顯得索然無味。

歷史課程的改革給所有的歷史教師帶來了挑戰,但也提供了機遇。只要經過磨礫,教師觀念得到更新,理論得到充實,實踐得到提升,我們將滿懷信心,為歷史教學開闢一片肥沃的土地。

歷史教學反思13

七年級歷史上冊課本第二單元的第二課《燦爛的青銅文明》,主要講述我國奴隸制國家夏、商、西周時期經濟發展的基本事實。課本通過兩目“青銅器的高超工藝”即“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介紹了這一時期的手工業、農業、畜牧業和商業的繁榮景象。

“青銅器的高超工藝”是全課的重點子目。青銅製造業是我國夏商周奴隸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藝高超、品種繁多、應用普遍、分佈廣泛等特點。

學習這一課要突破一個難點:青銅文明這一概念。學生往往容易將青銅文明與青銅器或者青銅製造業簡單地等同起來。所以,應對這一概念進行全面而準確的講述。為突破這個難點,我在一開始就介紹了青銅和青銅時代:

人類最初的'時候,主要使用石器進行生產勞動,考古學家把這個時代叫做石器時代。原始社會末期,人類發明了銅器。銅是人類歷史上認識的第一種金屬。自然界的銅,通常呈紅色,所以又叫紅銅。早在六千年以前,人們就用紅銅製作了一些小工具和小飾品。如刀、錐、鋸等。後來,人們在冶煉紅銅時加入少量的錫和鉛,製造出的工具更加鋒利和適用。這種合金銅呈金黃色,生鏽後呈青綠色,所以又叫青銅。青銅熔點低、硬度大,這遠比紅銅優越。因此,青銅發明以後,很快代替了紅銅。歷史上把已經掌握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普遍使用青銅工具和器具的時代,稱為青銅時代。

在講述夏商周時期的手工業、農業、畜牧業和商業的繁榮景象之後,我即時地提出了問題:既然我國夏商周時期的手工業、農業、畜牧業和商業都很發達,為什麼要以“青銅”作為當時的文明象徵呢?

學生很快答出青銅製造業是我國夏商周奴隸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藝高超、品種繁多、應用普遍、分佈廣泛等特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所以用“青銅”作為當時的文明象徵。手工業、農業、畜牧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

本課學習至此,咋看已經很完整了,與本課主題“青銅文明”表面上聯繫不太緊密地第三目“奴隸的悲慘生活”似乎可有可無。然而,仔細琢磨本目編者設計的一道“動腦筋”題,就會發現這一目設置的必要和獨具匠心。

歷史教學反思14

歷史教學作為一門語言的教學,其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言語技能,即運用語言的本事,所以其課堂教學具有不一樣於其他課程課堂教學的特點。我經過對新課標的學習,根據中學教材的資料編排突出了對這種本事的培養,採取了指導性的學案模式,強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雙向運用,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歷史的課堂教學應當反映這種特點,以用為主,樹立一種“大歷史教學觀”,使有效教學的目的和要求真正落到實處。

首先是教師觀念的轉變。歷史教師要轉變的第一個觀念是:歷史教學不是語言知識的教學而是言語技能的教學。過去,由於考試指揮棒的影響,歷史教師過分強調歷史知識的教學,不注重分析。這次中學歷史教材的改革為教師觀念的轉變奠定了基礎。然而傳統考試的“餘威”仍在,考試依舊是教學的指揮棒。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是應當懂得如何在這兩點找到一個平衡點。值得高興的是中學歷史教學大綱適時進行了調整,明確規定將降低語法試題的難度,減少知識性的客觀題,重點培養學生的言語本事,在言語運用中學習語言。

教師觀念轉變的第二個方面是:由以本為本向以用為本轉變。歷史是一門不斷髮展的語言,現代科技的發展為它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歷史教材只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礎、媒介,學生要學好歷史就必須融入歷史的海洋,跟上歷史發展的'步伐。所以我也時常在教材教學的基礎上隨時把鮮活的歷史輸入教學,讓學生能夠感受歷史,能夠使用歷史表達自我的思想。

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單一、呆板的教學方法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並且不能體現語言的生動性,而多種教學方法能夠刺激學生的不一樣興奮點,抑制大腦疲勞。計算機輔助教學使教學方法的運用有了廣闊的天地。無論哪種教法,其基本出發點是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應當是學堂,是學生學習的天堂。

課堂教學應當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進取性。歷史學習的特點決定了討論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特殊意義。歷史課的討論法應具有更廣泛的資料,更自由的民主氣氛,不但能夠討論本課的問題,並且能夠用歷史發表自我的見解,縱論國內國際的是是非非。而討論課是在考驗教師對整個課堂的駕權本事,在平時教學活動中,經常有學生在討論課時不用歷史,或者是説與本堂課毫無聯繫的話題,這需要教師時常督促。

在這一年的教學活動中,我覺得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維持課堂紀律,如何使教學活動在一種簡便,民主的氣氛下進行。到底作為一名教師應當用何種姿態應對學生。教師在不能體罰的情景下,還能採取哪些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來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這些都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歷史教學反思15

《重演歷史劇,構建快樂課堂》是一節活動課,有利於改變學生被動聽講的消極性,發揮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通過自己的積極思考領會所學知識,在參與中完成學習任務。充分調動教與學的自覺性。調動學生課堂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同時要求學生參與的過程增加,這必然督促師生在課下認真閲讀及查閲相關資料,充實自我,以滿足課堂上參與相關主題的討論和學習的需要。雖然對節個課題作了一些準備工作,但是還有很多問題值得反思和總結,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課堂上為了整體的'課堂效率,如交流、板演、演示等,這種交流只屬於一種靜態的溝通“合作”,而不是動態的全員的主動的合作。在課堂上,學生機械反應式的回答,這一問一答看似熱鬧,但缺乏教師對學生的深入啟發,也缺乏學生對教師問題的深入思考,沒有思維的碰撞,沒有矛盾的激化,沒有情緒的激動,這種打乒乓球式的“一唱一和”表面上是互動的,但其實只是一種靜態下的被動式互動。

我們的努力方向是:

1、進一步豐富、積累學習課例,多出精品課例,做好理論分析,力求出思想、出成果。

2、加強技術指導,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尤其是現代教學媒體手段的應用。

我們相信,在課題組每一位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在上級領導和專家的支持、幫助下,會取得更大進步!

標籤: 反思 教學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r55dv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