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歷史教學反思【熱】

歷史教學反思【熱】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歷史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歷史教學反思【熱】

歷史教學反思1

一、美術歷史畫欣賞應從藝術文化歷史背景中習得開始。

美術歷史畫欣賞應是從歷史背景中習得的。這裏的歷史文化背景包括畫家的生平經歷、美術的歷史形態,作品的文化底藴及作品深層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內涵等。在本課歷史畫欣賞的教學中,我緊緊抓住學生愛聽故事,高年級學生尤其愛聽革命故事的特點,把一幅幅驚心動魄、扣人心絃的革命歷史畫中的革命事件發生、發展,穿插畫面特點分析,用講故事的方法向學生娓娓道來,同學們瞪大眼睛,屏住呼吸,表情隨着歷史事件的發展,時而緊張,時而憤怒,時而又露出勝利的喜悦之情,讓學生在故事中認識畫面,理解歷史,在畫面中重温歷史,認識畫家。事實證明,歷史革命畫背景的講解不僅成為了活躍欣賞氛圍的調料,更是成為了幫助學生理解作品,欣賞作品本身的有效手段。

二、美術歷史畫欣賞應從美術語言習得

國小美術欣賞課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欣賞作品本身,更需要讓學生學會欣賞。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採用了對比的手法,讓學生自主觀察發現美術作品與真實歷史事件的異同,初步感知藝術家的藝術創造。在網上下載了一段《開國大典》視頻錄相,張貼了一大幅《開國大典》油畫作品,簡要述敍了畫家董希文的創作經歷,從一維、二維、三維空間多維度地呈現開國大典這一歷史事件。利用重點分析《開國大典》這幅歷史畫作品,使學生習得欣賞一幅歷史畫更要以畫面的構成、美術語言的.運用、美術的組織原理(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對比與和諧、多樣與統一)來進一步欣賞,與畫中的人物對話,與畫家心靈溝通。我以獨到的智慧、個性及人格魅力扮演“授人以漁”的角色,把歷史畫欣賞的方法:歷史背景——畫面構成(構圖、人物特徵、色調等)——情感意義(彷彿聽到……彷彿看到……)讓學生習得美術語言,在課堂的發展中一步步呈現給學生。學生在觀察中發現,在發現中思考,在思考中概括、總結。

三、美術歷史畫欣賞應與學生審美感知融合。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積極探索,建構美術欣賞內容與學生個性經驗間的橋樑,以促進他們獲得與自身生活體驗相融合的共鳴與啟迪,因此我提煉了,觀察離學生最近的那個課堂活動節點(學生運用欣賞方法分小組自主分析、交流、彙報、表演最喜歡的一幅作品,鼓勵不重複,小組成員經過積極準備,通過講故事,練表情,做動作,講合作,演故事來表達對作品的理解)。通過這個節點進行交流、體驗、實戰、解釋、判斷,使學生最終獲得美術欣賞教學的意義。

四、美術歷史畫欣賞應從革命歌曲中得以昇華

革命歌曲在本課的應用,把欣賞歷史畫推向一個又一個高潮,在欣賞《飛奪瀘定橋》畫面時,配以長征組歌,宏傳氣勢磅礴的歌曲旋律,烘托出一種緊張、高昂、勇往直前的革命大無畏精神,深深地震撼着學生們的心靈;在欣賞蔡亮作品《延安火炬》畫面時,配以《解放區的天是明亮的天》這首曲目,歡快明亮的曲風,民樂協奏,畫面一張張笑臉,富有激情的人物形象,共同烘托出勝利者的歡樂,獲得解放的喜悦之情;在賞析《開國大典》作品時,配以《國歌》作背景音樂,頓時把一種揚眉吐氣、如釋重負的暢快之感,又有一種滿腔熱忱,對新中國充滿熱愛之情。在課尾,配以《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首歌曲,學生們不由自主,發自肺腑,高聲呤唱,共同奏出最強音: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一歷史真理。

視覺之美、聽覺之美強烈地感染着在場的每一個人,激勵振奮着每一顆心。革命歷史畫的欣賞在音樂中從一種視覺感受昇華成一種強烈的內心感受——愛國,愛中國。

歷史教學反思2

按照新課改的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進行不斷的自我教學反省,對自己做的事或者正在做的事進行反思,不斷思索和更新教學方式、技巧等,使教學能夠更加系統化、整體化、結構化,達到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所以,歷史教學反思在教學過程中是很重要的一種方式。

一、什麼是教學反思

教師為了教學有效性的提升,進行教學反思,對教育教學活動和一些思想深入思考,從而在思考中發現當下歷史教育存在的問題,然後再到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我們把這一過程叫教學反思。在平時教學活動中具有重要意義,並且是教學結構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那麼反思到底是什麼呢?根據所查資料,《教育學》中説:“反思的思考對象就是自己的職業,對自己現在所從事的活動和已經得到的結果進行適當的思考和分析。”那麼教學反思就是教師對自己從事的教育事業進行思考,對於教學中產生的一切活動以及學生給予的反饋進行解析。這表明,這種理性的思考在教育領域是必要的,更是重要的.,能夠隨着教學的發展與變革不斷地成長與進步。

二、新課改下,歷史課堂的實踐要求

實踐對於任何一種職業都是重要的,因為做什麼就靠理論是不行的,那是紙上談兵而已。新課改要求歷史教師應該進行教學活動的反思,這樣能夠使教學質量不斷靠提升。都説“實踐是證明真理的唯一標準”那麼就説明了實踐的重要。一位教育學家曾説:“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用心教了多少年書。”這説明,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要求教師要“用心”,只要是用心,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通過反思自己的教育活動,教師一定能夠在教學方面不斷進步,提升教育素養。

三、教學反思能促進歷史教師的不斷進步

一個教師的實踐能力只有經過長時間體驗和積累才會得到,也正如波斯納所説的“教師的專業程度=經歷+反思”,其實進行教學反思是有很多方法的,可以寫課後感、教案、教學筆記等,反思歷史課堂上一些好的或是不好的地方。這也是一種習慣,長時間下去就會成為一種教學札記,可以一個學期總結一下教學活動的不足和可以繼續用下去的方式。這樣良性的教學習慣,會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

1.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

歷史教師師在教學反思過程中能夠更深地認識到自己教學方面的不足,並且轉變一下傳統意義上的教學理念,使自己的教育視野得到更大發展。在歷史的教學反思中,教師要吸取先進的教學理念,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使知識更加專業化,並且發現過去所忽視的教學問題,在眾多教師的深入討論與研究中加以改正和昇華。這就叫“我思故我新”。

2.教師對參與教科研究更加感興趣

在教學反思的過程中,將教學反思記錄下來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這可以作為教學研究的資料,以後有精力的話將其加以整理形成論文並且發表,這樣教師成為一種教學經驗的共享。這樣我們就不會覺得做這種歷史教學活動反思是無用功,便會積極參與到教科研究中去,這樣更會使教學質量不斷提升,最終形成良性循環。

在新課改背景下,對教師的要求更加嚴格,教師可以通過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學素養和水平。歷史教學到了一定高度就是將知識演繹到藝術的高度來加以理解,教學反思會使教師在教學方式和理念上成長並跨越。

歷史教學反思3

摘要: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來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途徑。

關鍵詞:反思;溝通;交流;成長

“你要想跑得更快,要先學會停下來。”這句話告訴我們,在跑步中應學會停下來,就是説可以對自身做全面徹底地調整,也可以積累更多的體力、技巧和方法,以更高的速度衝刺。跑步是這樣,教師工作乃至一切工作何嘗不是這樣呢?有的教師勞累了幾十年,在退休時除滿身的病症之外,什麼也沒有留下;有的教師在工作崗位上像一部機器痛苦地運轉,怨聲載道,卻從沒想過究竟怎樣做才能獲得工作上的快樂。我認為這有可能就是在工作中缺乏“反思”的結果。

《現代漢語詞典》中這樣定義反思: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推及到教學中,反思有着更為深厚的內涵。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來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途徑。

教師要善於對自己的工作回過頭來總結,坐下來反思。教學反思能力並不是一項與生俱來的或是會隨時間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師有意識地、有計劃地自我培養和自我提升。“實踐出真知”教師的反思能力應在自身的反思過程中得以形成和提高。以理論經驗為基礎,教師反思過程分為四個環節:具體經驗─觀察分析─重新概括─積極驗證。

首先是具體經驗階段。這一階段,教師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並明確問題情境,然後進入到反思環節。

接着是觀察分析階段。教師廣泛收集並分析有關的經驗,對照自身教學活動的信息,以判斷的眼光反觀自身。

第三、重新概括階段。在觀察分析的基礎上,反思舊的教學指導思想,並積極尋找新的思想與新策略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最後是積極驗證階段。這時要檢驗上階段所形成的概括行動和假設,它會是一種實際嘗試,在檢驗的過程中,教師會遇到新的具體經驗,從而進入具體經驗第一階段,開始新的循環。

教學反思畢竟是以教學水平的提高為其歸宿的,這種循環往復的反思過程帶來教師自身反思水平的提高,也對教師的教學水平的提高有所裨益。讓教師自覺承擔起學習和能力提高的責任,具有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權。教師在自我進修、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來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用教育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教學實際問題,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促進自身能力的發展。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只有運用頭腦真正地反思,才會有我們教師自身的發展,才會有學生的發展。通過我的歷史教學實踐,結合教學反思,使我真正的體會到反思對一個教師成長的重要性,下面我就來談一談“反思”給我們帶來的多多益處。

1.回顧經歷,積累經驗

(1)賞識的目光像陽光,照到哪裏哪裏亮

教師在上每節課時,都會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氣憤,在這不同的情緒中,往往藴藏着寶貴的經驗教訓。有一次,我在給八(2)班上完歷史課後,感覺非常愜意與喜悦,因為平時上課不聽講、很愛説話的徐亞和常金同學居然在那節課上從始至終保持積極狀態,後來,我仔細回憶每個細節,不禁豁然開朗:課前,我走進教室,對學生説:“哪位同學幫老師把投影準備好?” 徐亞和常金就不約而同主動去做了,我在課上對他們熱愛勞動和樂於助人的行為進行了表揚,學生報以鼓勵的掌聲。徐亞和常金臉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課上的表現與以往也就大相徑庭了:全心貫注的聽講,爭先恐後的發言,面紅耳赤的討論。針對他們的變化課堂上共響起5次掌聲,它緩解課堂的緊張氣氛,就像潤滑劑一樣,使枯燥的知識變得有趣,使學生感覺象做遊戲一樣,在愉快中獲得了知識。尋找閃光點真誠讚美、賞識激勵,這一條作為寶貴的工作經驗被我收入行囊,並在以後的工作中運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像明燈,指引教育邁向成功

由於歷史學科的特點,要求識記的知識很多,在日常教學中,為了很好的鞏固所學的知識,我採取的措施是,每節課在講新授課前,總是進行小測驗,不合格的同學要受到一定的懲罰。記得有一次測驗時,有一名同學早做了“準備”,當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動”時,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邊,輕輕的在她的桌上點了三下,這三下既有對她行為的提醒,又有對她行為的“包庇”,公佈於眾與尊重暗示中我選擇了後者。她當時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從這件小事之後,樓道中擦肩而過中多了一雙真誠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後的測驗中沒有再發生過作弊現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學反思中寫下:“即便學生有錯,也要給學生留面子,也要絲毫不懷疑他們自省和改正錯誤的能力,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祕訣。”

2.發現問題,尋找方法

有一次,在八(3)班上課,我有意識地貫徹新課標,上了一節以“討論”和“學生編演課本劇”為主線的歷史課。課前,由於我做了充分的備課和精心的課堂設計,所以我滿懷信心地走進了課堂,誰知那堂課上得亂七八糟,課堂秩序混亂不堪,課本劇的節目還沒上演就草草收場……從講台上我灰頭土臉地下來之後,在反思記錄上我這樣寫到:“這節課我耗費的精力最多,但卻上得最失敗,究竟是為什麼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請教八(3)班的幾位同學,他們告訴我説:“老師,分組討論可有學問了。首先,你得選一個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組長;其次,不能自由結組,平時混得不錯的哥們兒姐們兒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談天説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後,在課堂組織的問題上,我更加註意細節問題,把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儘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這一進步,不得不歸功於課堂反思的驅動力。

3.溝通心靈,為了更好

為了體現民主、平等,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我讓每一位同學寫一下心目中的好老師形象,他們寫好後,我給予了總結和整理,學生的心聲如下:“具有幽默感,和藹可親,走進學生的生活,經常與學生溝通、交流,成為朋友。學生需要鼓勵,不諷刺挖苦。尊重學生,給學生留面子,不亂髮脾氣,不使用武力,不體罰學生,不使學生產生恐懼心理,不要動不動找家長,不要每天都板着臉,不要讓我們總學習,不以分數作為衡量一個學生的唯一標準。以理服人,應該用心去了解學生,對每位學生一視同仁。有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對工作認真負責,善良、有愛心、人品好,像《十八歲的天空》中的古越濤一樣,相信學生,幫助學生。當學生犯錯誤時,老師耐心幫我們解決問題,發自內心的和同學交談。要善於發現學生的優點,給予及時鼓勵。課上是師生,課下如朋友,雙方以誠相待。”因為我們的服務對象是學生,只有瞭解了學生,才能更好的為歷史教學服務,才能更好的為學生服務。所以我把學生的心聲放在辦公桌玻璃板下面,每天都看一遍,以便使自己做得更好。

通過課堂實踐,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至關重要。經驗+反思=成長。積極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在行動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大浪淘沙,回顧反思我不再一味重複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嘗試中變化、改進。你想跑得更快嗎?你想從眾多的競爭者之中脱穎而出嗎?那麼,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餘,請抽出一點點寶貴的時間來“反思”吧!

歷史教學反思4

優點:

1、本節課我始終貫徹教學設計的思路,圍繞設定的三位目標進行教學。採取“先學後教”的教學模式,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合作探究,充分給學生提供思考的空間,力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積極創造性。

不足之處:

本節課是新生剛接觸的第一節歷史課,雖然我充分利用教材的文字和圖片進行教學及引導學生學習,但是沒有能夠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在引導學生了解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模樣時不夠到位,所以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瞭解不夠,這是今後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

歷史教學反思5

一、基本情況分析:

1、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普遍對歷史感興趣,但是最大的缺點是不願意記,導致基礎知識掌握較差,成績普遍不好。學生成績斷層較大,前五名和第六名距離很大。後層落差更大,對歷史的學習有畏難情緒。

2、教材分析:

高二歷史主要是學習經濟史和文化史,同時在學完本學期的內容的同時,歷史班要把選修二學習完畢。

二、教學目的及任務:

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通過高二歷史課程學習,擴大掌握歷史知識的範圍,深入地瞭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有所瞭解,初步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學會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認識歷史和現實問題,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歷史觀;樹立不斷完善自我、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和關注民族與人類命運的人生理想。

三、具體措施:

1、提高課堂效率。落實備教輔批改的各個環節,上課力求精幹、實在。上課要求每個人做好筆記,課後進行知識整理,定期檢查筆記情況,將做得很好的作為樣本展出。

2、抓好課前預習及課後及時鞏固。落實每個人的作業,作業實行輪流當面批改,做到每次當面批改三分之一以上。單元複習和考試落實到個人,完善課前檢查和試卷的單獨評講。

3、落實個別輔導計劃,着力培養優生。

4、幫助學生樹立學科信心,大幅度提高歷史成績。

歷史教學反思6

在多年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我發現國中生對歷史已經非常厭倦。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學生認為歷史知識容易掌握。只要他們讀一本書,他們就能理解它。他們不需要聽講座。如果他們想在考試中取得高分,他們只需要死記硬背。事實證明,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用這種方法不可能學好歷史。我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就不會厭倦學習。

一、用歷史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

生動的講座和活躍的課堂氣氛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歷史課上,講生動的歷史故事就可以做到這一點。例如,當學生們談論商代歷史時,結合《眾神名錄》的故事,他們饒有興趣地聽着。課後,學生們還有更多的意義。它還可以為學生提供熟悉的歷史故事,讓學生自我解釋,培養學生的演講技巧,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二、歷史人物系列解説

例如,在談到韓非時,他提到了他被陷害的悲慘場景。殺死韓非的是他嫉妒的同學利斯。殺害利斯的是歷史上著名的叛徒趙高。誰殺了趙高?誰殺了秦王子的孩子?誰殺了他的孩子?王公項羽的結局如何?Hellip&Hellip,學生們自然會着迷。

三、比較分析法

歷史人物或事件的比較分析是一種常用的方法,但大多數方法比較簡單,學生感到枯燥。如果延長,效果將大不相同。比如説,鄭和與哥倫布相比,鄭和將在航行時間、規模和次數上超越哥倫布,但為什麼哥倫布的影響力要大於鄭和呢?鄭和的朝貢貿易沒有經濟利益,違反了經濟法,給明朝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負擔。哥倫布的航行引發了價格革命和商業革命,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源泉,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

四、從人性角度講述歷史人物歷史的一些偶然和主觀因素

往往會改變其外觀。例如,“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偷走”這一歷史現象的`解釋是,雖然是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的壓力,但孫中山的個人因素佔了一小部分。事實上,儘管孫中山當時對袁世凱並不放心,但他仍然對袁世凱寄予厚望,孫中山是一位誠實善良、淡泊名利的人;他對中國官僚的權力沒有絲毫渴望。他懷着對全世界難民的普遍熱愛承擔起了政治使命。以孫中山的人格和性格,為了儘快實現“民主共和國”,在中華民國成立兩個月後辭去臨時總統職務是理所當然的。

當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有很多。只要使用得當,就會取得好的效果。

歷史教學反思7

一、“在快樂中學習”——培養興趣是歷史教學成功開展的前提

興趣是人對一定事物和活動帶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內在傾向性。孔子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現代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興趣是學習中最活躍、最主動的因素,是學習的內在動力,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主觀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統計數據顯示,中學歷史學科是學生最不喜歡的課程之一,被視為“枯燥、沒意思的課”。我個人認為這除了教材過於龐雜、概括、枯燥之外,教師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激發和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高中歷史教學成功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它使學生有持久的學習積極性,為良好教學效果的達成提供保證。

剛剛進入高中的新生,對高中歷史課程的學法還不瞭解,因此在課程開始之初就必須着力於“活化”歷史教材,在一開始就能讓歷史帶給他們一種輕鬆和快樂。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除採用直觀教學手段展示物品、圖片,或者影視片段,講述歷史典故外,還可以運用詼諧的語言來講述歷史,把死氣沉沉的歷史課變得生動活潑,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如果一開始就把學科知識拔高,不僅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更會使學生對這一學科的學習失去信心。

二、“學為人師,行為規範”——以身作則是有效開展教學的保證

為人師表則是贏得學生尊敬、有效開展教學的有力保證。很多事情教師喊破嗓子,卻不如自己先做出樣子。事實證明,一個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既少不了言傳,更少不了身教。

教師也有自己不懂甚至錯誤的地方,但如何對待自己的失誤則關係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品質問題。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好幾次出現了自己講錯、説錯的地方,它們或者被細心的學生髮現並質疑,或者事後被自己察覺,但學生反而更願意把不懂的、有疑問的問題提出來,這更有利於以後教學工作的開展。

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一個會影響人的職業。據統計表明,教師對在成長中可塑性強的學生的影響僅次於孩子的父母。而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在課堂,更在課外;不僅在言傳,更在身教。實踐證明,學生往往是先喜歡、欣賞一個教師,才會對其所擔任的學科發生更大的興趣,才會有更深入學習的動力。試想,一個經常遲到早退,言行不一,甚至是一個滿口粗言穢語、行為為學生所不恥的教師,他在講台上的話還有多少份量,他的課還有幾分吸引力呢?因此作為一個教師,只有自己品行端正,以身作則,才能更好地樹立威信,更有效地開展教學工作。

三、“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

探索創新是教育教學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徑實踐證明,在一開始就歷史科給學生帶來愉悦,能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興趣中進步”。相反, “學為人師,行為規範”,這是北師大的校訓,它告訴教育工作者,學識豐富是教書育人的基礎,而品行端正、我都沒有加以掩飾,更沒有將錯就錯,而是及時承認、及時糾正。這樣並沒有使自己的'威信在學生面前受到損害,

中學歷史教學的意義和價值在於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歷史觀,而這種歷史觀的形成不應該是對歷史知識的簡單機械地記誦,它應該是學生對歷史的原本進行分析與理解,進而學會用歷史的視角來認識和理解社會現實的問題,學會思考人類的發展和人生的價值。因此作為中學歷史教師,為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是經常要思考的問題。

一堂歷史課的成敗,歷史教學的意義和價值是否體現,最終的評價標準是看學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課堂的教學內容,這種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動和深刻。掌握好紮實的教育教學理論只是教育實踐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種教育手段和教學方式在課堂上的靈活運用。教無定法,教可擇法,教亦可創法。要提高歷史教學水平必須認真研究歷史知識的基本特點,發掘歷史學科本身的優勢,揚棄傳統教學模式,立足於當前新課程改革的形勢,選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方法,大膽進行探索和創新,以適應學生能力培養的需要。

四、“教,然後而知困”——問題與不足的思考

1、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何其難。“素質教育”已經實施很多年了,傳統教學模式並沒有徹底地從我們身邊互動學習的教學方式呢?

2、多媒體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種種。多媒體技術與課堂的整合是當前的時尚之一,所謂“無課件不公開”,沒有了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似乎課堂教學就無法開展,素質教育就無法推行了。必須承認,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在歷史教學實踐中仍有着相當大的潛力可挖,但應注意:第一,它是一種輔助手段,它始終必須處於次要地位,而非主要;第二、它適用於某些課時,並非全部的課程都應該使用多媒體。

走開,甚至在某些地方還佔據着主導地位。試想,一個習慣於接受“填鴨式”教育的學生,他能否接受自主學習、“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需要我們孜孜不倦地追求與探索

歷史教學反思8

回顧從20xx開始,吉林市中學歷史教學開始使用部編歷史教材,作為工作了近20年的教師,我很榮幸地趕上了第一班車。在現實的教學工作中,如何完全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如何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為此,我總結了一些平時教學中的案例以及經驗,並渴望尋求更好的對策以及今後努力的方向。

一、以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去教學

新課程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要減少統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這就要求教師提高設計問題的能力,設計出發散的、擴展的,昇華學生思維的問題及方案。

在備課過程中,首先根據課程標準的內容來研究教材內容,對符合歷史核心素養即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大核心素養的內容進行分類和整理,在教學中充分體現和對學生進行培養。比如七年級下冊第1課《隋朝的統一與滅亡》在備課的過程中結合課程標準的內容,確定了“開通大運河”子目主要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的核心素養,充分利用教材和地圖冊中的地圖進行教學,以學生的觀察和動手製作示意圖。

二、正確處理內容和形式之間的關係

教學時,注意利用一個簡單的道理,或者一個知識點引出一個知識串,形成一個知識網,讓學生能夠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正確處理好內容和形式的關係。

首先,我要選那些最適用的,最具有説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選擇典型材料真實可信,能夠逐步展開並深化和昇華主題,增強表達效果。例如:在講授《新中國的外交》這一課時,為了能激發學生學習外交家的遠見卓識和為國家利益而努力探索的精神,在課堂上播放了周恩來的外交演講的視頻。他們説外交家真厲害,能一切從國家利益出發來做事情。這次的啟示就是:不用講解,學生就能從真人真事上領悟國家利益是國與國之間關係的根本所在。他們還對外交家的演講和口才驚歎不已,達到了情感和知識教育的雙重目的。

其次,採取生動活潑,學生可以接受的學習方法和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使他們樂學愛聽。上歷史課之前都會提前兩分鐘進班級,充分利用好預鈴打響到正式上課鈴打響的兩分鐘,讓他們快速思考上節課的基礎知識,上課後馬上提問。我發現兩分鐘如果利用好,學習的'效率也會很高。現在,利用課前兩分鐘回顧舊知識在我教的班級中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每當正式鈴打響之後,不用提問,他們都會主動站起來回答。

三、重視情感教育,形成大的歷史觀

學一門課程首先就要明確學習它的作用和目的。在一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評價和比較上,經常要"瞻前顧後"、"左顧右盼",聯繫中國,聯繫世界,聯繫古代,聯繫今天。為的就是能夠使學生逐漸形成一個大的歷史觀和深厚的歷史感。

四、制定學生學業多元化評價方案,教學中持之以恆執行

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和考慮到實際的可操作性,確定歷史學科的評價。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

(一)學生的課堂表現。

班級學生分為男生組和女生組兩個小組。課堂上學生參與討論、回答問題答對的每人次加一分。以“正”字標記,下課前總結本堂課中的兩個小組的各自分數。課代表記錄在牆上的表格中。

(二)學生改正作業情況。

每天交上來的作業在教師批閲後,學生自行改正。教師記錄學生改正的情況。以打對號的方式,依照學生的姓名進行記錄。每天每人次加一分,當天統計分數加到兩個小組中“改正作業”項目中。

(三)學生檢測成績情況。

學生的每次歷史學科的檢測成績,按照100分加5分,95分以上加4分,90分以上加3分,85分以上加2分,60分以上加1分。分數不累計。這樣的規則進行統計加分。

(四)學生品德和課堂紀律。

學生做好人好事和遵守課堂紀律每人次加2分。加到小組分數表格中。

(五)學生完成當天任務量情況。

每天曆史課上總結歸納的表格和完成作業的都要進行加分統計。

(六)評價的總結方式

每週進行周統計、每月進行月總結、每學期進行學期末的彙總,展示給學生知道,評出優勝組,教師給優勝組獎勵以示鼓勵。

經過一個學習的具體操作,一些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以上四大方面是在新教材改革下教學案例和經驗方法的總結。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還有很多沒有解決的問題和困惑,準備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將問題細化,注重平時的積累,着手解決,具體成文。正像一位老師説的:"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只要傾注自己的愛心和激情就能得法!"在新教材改革的背景下,要學會用智慧和愛心打造自己的風格,不斷思考!

歷史教學反思9

華東師大版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材第十九課講的是《文字演變》,我在這課的教學設計上,把漢字字體演變這部份內容做了如下處理:事先用不同字體(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在多張紙片上書寫“魚”字,上課時先讓學生看課本中不同字體的漢字列表(列表中沒有“魚”字),自己對照比較出不同字體的特點,老師則趁此空隙,把準備好的不同字體的“魚”字紙片貼在黑板上,然後請同學上來“揭榜領魚”,規則是説對所揭“魚”的字體,老師就把那隻“魚”送給他。沒想到同學們熱情相當高,爭先恐後地上來“揭榜領魚”,把課堂教學推向了高潮。在此活動中,學生不僅掌握了漢字演變的知識,也對中國傳統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有了初步印象,老師再適機地啟發學生觀察、還使學生揣摸到漢字演進的一些規律,如漢字由象形到抽象,由繁體到簡體,由單純表意到藝術化的發展等等,總之,那堂課上得出人意料的成功。

平心而論,有關文化部份的歷史課,要調動學生的興趣是比較難的,而本堂課教學效果卻較為理想,在課後的教學反思中,我着重分析了這堂課成功的因素,感覺課堂的亮點就在“揭榜領魚”上,此環節把老師的教學意圖,融在寫有“魚”字的小紙片上,最後通過“送魚”遊戲來實現。不難看出,這個教學設計的基本載體只是幾張小紙片,準備起來並不複雜,但恰恰就是這幾張小紙片把一堂課演繹“活”了!想到此,我突然對歷史教學產生了一絲靈感,能不能借助些小道具

來激活每堂歷史課呢?經過再實踐和深入思考,我有了下面一些認識:

一、小道具在歷史課上的作用大

歷史都是過去的事情,過去的東西學生想象起來是比較抽象的,很多時候學生還要了解這些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摸索歷史發展的一些規律。如果學生不借助一些小道具來做為歷史和現實的聯結點,做為想象的依託點,哪整堂歷史課就成了教師語言搭建的海市蜃樓,既虛無縹緲又稍縱即逝,有時還會陷於單調枯燥的境地,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厭倦,持續下去,歷史課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假如歷史教師能儘量製作一兩件小道具,在課堂中展示出來,甚至通過有效的活動,讓學生即看得見又摸得着,充分參予進來,哪整堂課就會由“死”(史)變“活”(現),學生印象也會非常生動和深刻,再者,小道具自身的表現力往往還能免去教師很多口舌,甚至彌補教師語言所不及。

反覆地對比,我的結論是道具雖小,但使用上後,它對歷史教學的`輔助作用確實很大。

二、小道具起畫龍點睛之用,一定要用在經脈處

明白小道具的作用後,教師在選用小道具上還得有所講究。小道具一般應圍繞課文的重點,有利於突出課文重點或突破難點,絕不要在課文細枝末節處或無關緊要處設置道具,不然就可能為道具而道具,走形式主義,沖淡課文主題,偏離教學目標。

如課例《文字演變》教學的重心,在於讓學生了解漢字發展的過程和規律,在於讓學生理解漢字不但起着形聲表意的作用,藴含深厚的學問,而且還逐漸演化成一種藝術形式,使中國漢字與他國文字相比具有相當的獨特性。把握住課文重心後,老師據此設計小道具,就取得了較滿意的教學效果。假設老師沒把住課文的主脈,而在課文次要之處編用道具,比如準備一根繩子來反映文字萌芽時期的結繩記事,或者準備幾塊骨片,在上面刻上符號,以便學生對甲骨文有一個直觀的印象,粗看未嘗不可,但細究起來,這些道具的使用就沒有緊扣課文要旨,使課堂教學達不到最理想的效果。

有人可能會順便想到,這堂課若是把繩子、甲骨、紙片都用起來怎樣?這我也不贊成,當然,我並不是説一堂課就只能用一個道具,我只是堅持道具的使用要圍繞課文重點。原則上緊扣重點的道具才能用,但也要切忌過多過濫,我主張一堂課使用一到兩個就合適了,因為道具多了會加重課前準備的負擔,上課時還會降低中心道具的影響力,使整堂課顯得拖沓、零散。

總之,我推崇的道具選用要領是準,是少而精,寧缺毋濫。

三、小道具製作簡單,使用方便,形式不拘

從上述課例看,作為道具的就是幾張小紙片,準備起來很容易,與製作完整的歷史課件相比,它所花的精力和時間是非常少的,但教師在課堂上操作起它來卻很簡單,只需順勢一引就可充分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功效是實實在在的。我建議使用的道具就是這種簡單靈活的小物件,可以隨時構思隨時採用,而不是可望不可及的龐然大物,也不是上表演課時的精雕細琢,那樣的話就變成不實用的“做秀”了。

在形式上,小道具還可隨教師使用經驗的豐富而更為靈活,可以是實物,比如石器;可以是畫像,比如黃帝畫像;可以是一段傳説或故事,如大禹治水;可以是一本小説或歷史典籍;還可以是一段史料、一張照片、一首歌謠、電視電影片斷、報章雜誌篇章。甚至可以是一個能講出歷史的人……,只要教師不斷實踐、留心挖掘,就會達到隨手拈來的境界。

需要提醒的是,創作小道具不是隻靠教師自己,有時還可藉助他人的幫助,甚至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這樣説起來,使用小道具教學的意義就不僅表現在課堂上了,還可以向課外延伸。

以上所談看起來有些抽象,但同仁們如果多嘗試用小道具上課,就會明白其中深意,我還相信憑同行的智慧,完全可以超越本人認識的侷限,把小道具對歷史教學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歷史教學反思10

對於四大地理區域劃分界線的學習,鼓勵學生採用合作學習方式進行觀察、比較、明確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界線與季風區與非季風區、一月等温線、等降水量線和三級階梯的界線有何相似之處,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讓學生主動地學習,引導學生質疑、釋疑,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深刻的體驗,提高學生獨立獲取,運用科學方法手機並處理信息的能力,促進自身潛能的發展。

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儘量引導學生明確一個地區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流等自然要素相互聯繫相互影響形成完整的自然環境,由於其內部的.自然要素的差異造成自然環境的地區造成自然環境的地區差異,這種自然環境的地區差異不僅影響當地的生產而且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文化、民俗等人文活動,即“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歷史教學反思11

“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方法體系,而非具體方法,絕非一節課所能完成。在教學設計中,很多老師愛將教學目標定位於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方法。這樣的目標空而不當,教師心中無數,難以操作,亦難以評價。

作為方法體系,“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包括哪些具體的內容呢?

首先,要學會區分史料和史實。史料不等於史實。史實是指對史料進行考證、鑑別後,提煉出來的客觀事實。如梁啟超對戊戌政變的記錄是史料,而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則是史實。

其次,要懂得鑑別史料的基本方法。一些史料有很強的主觀性。引用時要考慮其時間、背景和作者(立場、動機、傾向)等因素,剝離史料中的主觀因素。此外,史料可分為一手資料和轉手資料;原始史料和非原始史料;圖片資料、文字資料、口碑資料、實物資料和遺址遺蹟;等等。史料形式不同,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不一樣,其證據力也有所不同。

再次,要學會區分史實和結論。史實是經過考證的,毋庸置疑。結論是思辨的結果,見仁見智。秦始皇統一六國、鞏固統一、實施暴政,史實清楚,可二千年來對秦始皇的爭論不絕於耳。誤把結論(如名人的結論、偉人的結論)作史實,再去推導結論,實際上是剝奪學生思考的權利。

再次,知道孤證不立,由若干證據組成證據鏈方可成立。

再次,知道一個史料可能支撐多個結論,甚至是相反的結論,比如上述肯尼迪的言詞。

最後,知道常常是史無定論。在史料不足的情況下,提出初步的'假設,或者提出進一步尋找史料的方案。懂得隨着新史料的出現,結論往往會發生重大變化。即使是面對相同的史料或史實,不同素養的人、不同立場的人、不同史觀的人、不同時代的人得出的結論差異很大,甚至尖鋭對立。

構建出方法體系之後,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社會閲歷,結合相應的教學內容,教師有計劃、有梯度地逐步實施,方能培養出具有“論從史出、史論結合”良好素養的學生。

歷史教學反思12

期末考試結束了,回想在一中一年來的教學工作,不管是半期還是期末,每當看到成績和那高低不一的分數,還有孩子們考後不同的神情,我思索了很多。

作為歷史老師我要教給孩子們什麼,怎樣教給他們?多年來的教學工作告訴我,要讓孩子們學好你所教的學科,就得讓他們對你所教的學科感興趣。而在一中這塊教學沃土上,語、數、外幾乎站領了孩子大部分時間,他們會對歷史感興趣嗎?我該怎麼做?一邊教學、一邊嘗試、一邊反思,使我逐漸領悟到,只有愛學生,並懂得怎樣去愛,當他們願意與你交流,喜歡聽你講課時,説明他們已經對你所教的科目感興趣了。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習興趣,可以產生高度的注意力和較為穩定的學習情感,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尤為重要。

作為老師愛學生天經地儀,特別是愛好學生一點不難,但要愛學困生,與你頂撞,又不會尊重同學老師的學生,我們就要有耐心,要下一番功夫了。老師要對不同的學生選好切入口,如:瞭解他們的家庭,關心他們的學校生活,與他們交流,瞭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尊重他們,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問題,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關愛,這樣他們就會慢慢與老師親近,願意與老師交流。

要提高歷史成績,除了讓孩子們對歷史學科感興趣外,還應不斷探索和改進教學方法。

前一時期從課堂教學看,我有意強化課堂情景化,趣味化,以調動學生興趣,注重對基礎的分析與講解,學生有了一定的興趣,但歷史學科注重以考定教,強化知識點的識記及練習,由於識記、鞏固複習、督促不到位,導致學生不能靈活運用。加之學生不會合理的安排時間,歷史課餘一般不會複習歷史,針對此,我又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和督導,重視落實檢查;同時,提高課堂的高效性,向課堂要質量。歷史知識積累,僅限於每週的兩節歷史課是遠遠不夠的,歷史試卷要拿高分,必須要對教材有足夠的掌握,要達到爛熟於胸的程度,因此要教會學生合理的安排複習時間,做到多看、多讀、多背。如果功夫下不到,多容易的試題也會是"難於上青天"。

針對新課程背景下試題較為靈活這一特點,我在今後的歷史教學工作中有如下設想:

1、平時抓好培優轉差,對學困生應多與他們交流,瞭解他們的情況,多鼓勵,幫助他們理清知識點,讓他們看到希望;幫助他們樹立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耐心的教給他們學習歷史的方法;且建立幫扶對象,兵教兵,好帶差。80分以上的作為培優對象,嚴格要求他們掌握好知識點,不放過任何一次學習歷史的機會,自己給自己訂一個可行的目標,併為之而努力。

2、多學習、多鑽研。取他人之長,多聽課,包括其它學科的.,學習他們的長處,好的教學方法;吃透教材,把握重難點,根據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切實可行的教案。

3、教會學生學習歷史,在書上作圈、

畫、勾、點、旁批,學會積極關注新聞、社會熱點,把最新信息與課本聯繫起來,增加見識。

4、在自己平時讀書過程中,有意識的收集資料,積累命題素材。這樣,每次作業可以佈置可供選作的自主命題。此題較為靈活,應多讓學生見之,熟悉題型增強能力。

5、積極接受學生意見,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例如有學生提出多總結,多講解題的思路。只有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才是好的教學方法。課改,不是等改只能是努力的在日常課堂教學中紮紮實實的去努力,去嘗試,去探索!,

6、後期加大力度進行強化訓練,對每一課的知識點進行過關,要求優生的正確率達99%左右。

7、更加註重學以致用的原則,在指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學生運用知識解題的能力。

歷史教學反思13

本學期我擔任八年級(6)——(11)班的歷史老師,回顧這一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我認為有很多地方值得深思。

作為6個班的科任老師,面對的是不同的學生,學生在個人能力、個人素質、個性心理特徵等方面均存在着個體差異。由於存在着差異,也就導致:相同的課程在不同的班級,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採用不同的.教育教學方式。

針對不同的班級,在課後不僅要備好課,保證課堂授課質量,而且要“備學生”,通過多種渠道瞭解學生的特點,以便在課堂上進行適時引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有的學生對歷史人物感興趣,有的學生對歷史事件感興趣,還有的學生對戰爭感興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在課堂上尋找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興奮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

本學期共進行了三次考試,在考試過程中也反映出一些問題,還無法從死記硬背的思維模式轉以理解記憶為主的思維模式,在期會考試中可以看到:基礎知識題,學生掌握的較好,失分不多;主觀題,即材料解析題,學生在回答時能夠把握材料,説出材料的主旨,但在回答定性問題時,在語言運用方面,還有欠缺,不能運用歷史的語言來準確的表述問題,需加強訓練;問答題,學生在回答時,明確具體的史實,以及史實所反映出的經驗、教訓,只是缺乏一定的條理性,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應重點強調解題的條理性。

歷史學科中記憶性的東西較多,這就要求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清晰、準確地記憶史實,課後督促學生及時複習、鞏固、預習,只有這樣才能記憶的紮實,在做題時才能得心應手,在考試時才能穩操勝券。因此,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要摸索一些幫助學生記憶時間、地點、事件的方法,讓學生輕鬆、無負擔地學習。在檢查學生複習情況時,科任教師單方面的努力是不夠的,要及時與班主任溝通,雙方合作,雙管齊下,這樣才能保證學生順利的通過會考。

反思過去,這本身已成為歷史,要放眼新學期,發揚以往工作中的優點,彌補工作中的不足,與時俱進。

歷史教學反思14

一、國中歷史教學反思的意義

1.改革基礎教育課程的需要

隨着新課改步伐的加快,我國當前的歷史教學進入了新階段,歷史教學方式日益凸顯其重要性。新課程的發展需要教師和學生對課程共同體驗與感悟,要學會探究自己的學習方式,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奠定堅實的基礎。

2.提升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

教育家葉瀾的“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的名言一直激勵着廣大歷史教師投身於歷史教學反思中去,教師通過對自身的不斷反思更科學地教會學生知識,同時對於自身能力與素質的提升也是一個巨大的發展契機。

3.提高歷史教學質量的需要

歷史學科是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承載了人們對學科的發展期望,是歷史每個重要瞬間的凝結。歷史也是一門反思性較強的學科,社會總是在歷史的反思中不斷進步的。教師通過反思—實踐—再反思—再實踐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通過學習具有高質量的歷史來領悟生命的真諦,客觀上有助於提升歷史教學的質量。

二、國中歷史教學反思途徑

1.對學生教育的反思

首先,反思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生的學習態度是最易於發現的,某位學生上課學習表現得認真與否,教師一眼望去便知結果,也可從學生的眼神中分辨出教師是否懂得學生真正地接受或者理解了知識。學習態度不誇張地説決定着學習的結果,因此要到學生學習態度最認真的時候去講授那些較為重要的知識。其次,反思學生的學習內容。反思學生是否能夠接受現行的教育內容,反思學習內容的難易度,做到難與易均衡,找到“最近發展區”,讓學生覺得他只要努力了或許就會學會這些知識。在這一階段,教師最重要的是學會反思是否做到把握內容的難易適中來進行教育。最後,反思學生的學習方法。可以反思學習的方法是否科學、合理、高效,反思學生學習的方式是否脱離死記硬背的苦海,是否達到理解的標準。

2.對教師自身的反思

教師的反思不僅體現在對教師所具備的知識的反思水平上,更應深入實際,做各項反思的實踐者,從教學的整個環節入手去解決面臨的問題。第一,反思自身的教學意識。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寬鬆、民主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與思考的意識,提醒自身是否做到了反思,是否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是否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教學環境。第二,反思自身的教學技能。反思不是一向簡單的回憶工作,“通過教師本身進行教學反思”是在教學的實際過程中,分析教學涉及的各個方面,多角度地分析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反思自己是否全面、透徹地將知識講述給了學生,反思自己在一堂課上是否照顧到了所有學生或大部分學生的接受知識的程度。第三,形成反思習慣。反思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見效果的,需要長期地堅持和積累,在教學前要意識到需要反思哪些知識,具體應反思些什麼內容;在反思過程中,需要注意反思的重點,通過反思幫助學生記憶知識,更好地運用已學知識去探索未知的知識,形成經常反思的能力與習慣。總之,教師需要反思的事情有許多,教師要儘量做好每一件事的反思工作。

3.對歷史教材的反思

一本好書勝過一位好老師。我們可以從優秀的書中汲取營養,可以從書中領略先進人物的'思想事蹟,從中外名著、歷史教材、相關史料中發現歷史,通過課外書目的閲讀了解歷史發展的現狀,瞭解歷史發展的步伐,汲取先進歷史人物的發展經驗,從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掌握歷史。一方面,注重反思歷史教科書。教科書是教學的主要載體,是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的工具書。但是教科書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着時代的步伐不斷地更新教材素材,便於教師和學生掌握一手教學資料,在教學中做到與時俱進。教師要從歷史教科書中總結教學規律,反思已出現的教學事蹟。另一方面,注重反思相關歷史史料。所有的事物都是利弊並存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一些不真實的史料,通過已掌握的知識去分析與鑑別知識的真實性與準確性,以免錯誤的、無根據的史料誤導學生的思想與價值取向。因為國中階段的學生各方面存在極大的不穩定性,給予他正確的方向便會使他走向光明的道路,反之則相反。因此,教師不僅是教書的人,也是育人的人,要擔負起各方面教育職責。在一線教學的歷史教師,必須不斷地經常反思自己,反思每一個教學的細節,深入瞭解學生,鼓勵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不斷努力。

歷史教學反思15

教師的自我反思是“教學創新”的動力。教師需要聚焦課堂,反思自身的教學。

教師能否把握好課堂教學,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教師能否把自我作為意識的對象,以及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活動本身作為意識的對象,不斷地對自我教學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亦即教師的自我監控。因為在教學活動中無論是教學目標的確定與修改,教學內容的安排與組織,教學策略的選擇與變換,教學活動的檢查以及教學信息的反饋評估等,都需要教師綜合各方面信息進行分析與判斷,做出相應的決策,並付之於教學過程中。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監控具體表現為教師自我檢查、自我校正、自我強化,而這一過程具體又通過了“問題——嘗試——反思——新問題——調整——反思”得以展開和實現的,貫穿始終的是教師的'“反思”。所以,我認為教師教學監控的核心是“反思性思維”,教師的監控能力體現在課堂教學中的“反思性教學”的有效運用中。

一、悉心溝通,不斷嘗試改進。

嘗試改進是在反思教學的問題所在和教師對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所進行的主動尋求原因並嘗試改進、糾正和調節的過程。這一過程主要表現在老師對教學各環節的用心體會溝通,根據發現的問題尋求問題出現的原因,並據此有針對性地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活動,嘗試使用新教學方法或補救措施,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二、細心體會善於發現問題。

善於發現問題,是實現“反思性教學”的首要任務。語文教學中的問題,往往具體表現在教學設計的合理性,以及課堂的組織與管理,即在課堂上密切注視學生的反映,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參與性。這個過程是教師課堂教學的核心。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對自己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生的參與和反應等方面隨時保持有意識的反思,發現問題並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活動,使之達到最佳效果。

三、潛心研究,勤於調整反思。

課堂教學中的“反思性教學”有效運用,還要求教師勤於調整反思,即觀察、反思新的教學方法或補助措施的實際效果。可以説,調整反思是嘗試改進的延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研究原有的問題是否已經較好解決,如果已解,教師則應針對嘗試改進的成功方法,主動尋求進一步強化的方式和手段,以鞏固自己已經形成的好的教學行為,防止原有問題再次出現。如發現又出現新問題,謹慎地追問新問題的實質,針對新問題再次嘗試另外的教學方法或其它的改進措施。例如:在學習文言文詞法句法時,我常常發現有的學生缺乏知識遷移能力。某個詞在此文中的意義與用法均掌握了,但一旦在另外的語言環境中出現,就缺乏聯想能力和應變能力。不斷強化學生的認識,讓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只有勤於調整反思。

標籤: 反思 教學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ggkgr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