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熱】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熱】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

本課所講述的是科舉制的誕生和完善的過程。由於科舉制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所以學好這一課對於把握整個單元的內容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課前我進行了精心的準備,查閲了很多相關資料,蒐集了一些通過科舉取仕考取功名的一些名人,以便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書上密密麻批註了很多,但是到了課堂,有些東西卻未能和預設的那樣。比如,剛開始導語我是這樣設計的:“我們在選拔班委和三好學生時要求很高,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必須成績優良、有真才實學。良好成績的取得與一次次的考試是分不開的。提到考試,我們每位同學都可謂是久經沙場的老將,我們知道考試是當今社會對人才的一種較為公平的選拔方式。那我們知不知道在古代社會是如何選拔人才的呢?”

但是在課堂上,當我檢查完學生上節所學內容,卻感覺這段導語有些生硬,所以就臨時改了,直接開門見山,展示預習提綱。還有就是,我曾經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是一個準備參加進士科考試的舉人,得知唐玄宗規定詩賦作為今年考試的內容,你會怎樣做?”可是課堂上卻沒有用上,看來預設和生成還是有很大差距的。當然本課也還是有一些成功之處,首先,我指導學生快速閲讀教材,使學生大致掌握在科舉制建立和完善的過程中,哪幾個皇帝起着重要作用,從而對本課內容有個大致瞭解。其次,運用理論分析問題。對科舉制的具體考試辦法逐步深入的分析,使學生理解它的實質是為統治階級所服務的一種制度,培養學生能透過事物表象而瞭解實質的能力。第三,聯繫實際解決問題。把科舉制和今天的人事制度加以比較,使學生能夠從現實中反思歷史,加深理解了科舉制的深遠影響。第四,互相交流,共同提高。通過分組討論科舉制對封建社會各個方面的影響,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精神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最後,引進信息,擴展延伸。課前佈置學生蒐集有關科舉制的資料,培養學生通過多咱渠道獲取知識的能力,再通過我們引進的一些資料,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通過這節課我知道自己還有很多不足,特別是備課時對學生備的比較少,在在以後的教學中,改進這些不足,使整個教學過程更加嚴謹,提高教學中的應變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2

貞觀之治一課的教學思路是:課前採用學案讓學生有針對性的進行預習。讓學生了解本課的知識結構。為課上的探究做好準備。課上前5分鐘對學生進行了學案預習檢測。與以往提問式檢查預習不同的是,能夠了解大多數學生的預習情況。由於預習學案的量小而精;學案檢測試題分為A、B、C三檔,可選性較強。學生積極參與,今天適用。效果很好,超出了預期的目的。為課上的探究做出了充分的準備。

教學過程中,當學生探討:唐太宗的制定措施是如何體現他的認識時。有學生提到;“政府輕徭薄賦,不讓老百姓幹很多繁重的活,不從老百姓搜刮很多錢,減輕了人民的負擔。發展生產,開墾大量荒地。促進經濟的進步,人民的日子愈來愈好過了。”另一個同學説:“這麼好的君主,中國現在讓唐太宗統治,我們的生活也一樣的幸福。”

作為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唐太宗,改變不了壓迫人民的本質。他的一切做法無非是安民心,從而穩固其統治的手段而已。從太宗的話中得出,他認識到人民力量強大的同時,擔心“水覆舟”。唐太宗的開明是與其他封建王朝的皇帝比較而言的。所以,評價歷史人物要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看其做法是否有利於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是否做出了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貢獻。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3

一、本課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1.我以春秋戰國這段錯綜複雜的.史實為藍本,進行了科學宏觀設計。首先我利用大屏幕展示並介紹《春秋爭霸形勢圖》和《戰國形勢圖》時,為學生形象直觀掌握本節的知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我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成語典故較多的特點,讓學生課前積極收集本課的成語典故,如:退避三舍、老馬識途、一鳴驚人、卧薪嚐膽、圍魏救趙、朝秦暮楚、紙上談兵等成語故事,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平時多閲讀課外書籍、收集課外資料的好習慣,也積累了文學素養。同時也通過學生們上網查閲資料,提高了同學們學習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尤其對於鄉下剛剛步入我們三中的七年級學生來説,提高現代信息技術水平是非常有利的。

3.我讓學生講授”卧薪嚐膽“的成語故事,這樣既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通過同學們瞭解故事中的越王勾踐的曲折的人生經歷,培養他們的抗挫折能力,同時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對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他們將來步入社會,成為一名品學兼優、健康向上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4.在講成語退避三舍時,讓學生了解古代戰爭的戰略思想,從而引發學生了解21世紀我國“鋼鐵長城”取得輝煌成績,培養學生的國防意識。

5.在講齊桓公、晉文公的改革時,使學生懂得:國強要革新,國立靠人才的道理,從而刻苦學習。

6.在講“戰國七雄”時,教師利用大屏幕展示的《戰國形勢圖》講述,在增強教學直觀性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地理空間分佈的記憶,也使學生明確不但“文史不分家”,而且,“史地也不分家”。

7.在記憶戰國七雄的地理位置時,利用圖加縮字記憶法,即: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央。

8.在討論“由春秋紛爭到戰國七雄,説明了什麼問題?並聯系現實説明有什麼意義?”時。這個問題的設計,即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意識,又體現了歷史“以史鑑今”的功能。

9.小節部分老師編歌決、即精練省時又幫助學生記憶。

二、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授課時間稍長,達32分鐘,學生練習時間相對少些。如:討論題,通過對比“春秋和戰國分爭形勢圖。我們不難看出國家逐漸減少了。這説明什麼問題,感想是什麼?”這個問題雖設計的較好,但由於授課時間稍長,討論這個問題時,僅有4名同學發表觀點,大多數同學沒有發言,沒有達到學生全員參與這個效果。這是本節課最大的遺憾。

2.春秋戰國的成語典故沒有與商周的成語典故聯繫記憶。

3.春秋爭霸戰爭的影響應讓學生分析,老師不要先説出來。

4.有的問題的設計還不夠合理,過渡還缺乏邏輯性,語言有的地方還不夠精練。

5.教師有的問題提出後,讓學生思考的時間少,就急於讓學生回答,忽略了七年級學生的分析能力,影響了學生的接受效果。

6.由於是剛接觸七年級學生,對學生的名字記憶不熟。也影響了授課時間和效果。

7.最後一個班的授課,教師先總後分的授課靈感,效果極佳,值得我今後沿用。

總之,我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屏氣舊的教學模式,不斷優化自己的課堂教學,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精心設計每一節課,科學把握好訓練的層次和坡度,多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利用歷史這一平台,虛心學習他人,從細微處慢慢改變,不斷完善自我。讓歷史課真正成為有趣味而又充滿智慧的課堂。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4

上覆習課,教師不能只就題講題,而應該縱觀全局,”俯視”各個知識”板塊”,找出各部分的聯繫。歷史內容龐雜,因此,複習時尤其注意環環相扣,形成複習鏈。

歷史基礎知識複習是整個複習鏈的起點。複習這部分知識時,不應只侷限於識記,而應引導學生尋找聯繫點。只有這樣才能理清知識,連點成線。

歷史線索則是複習鏈中的關鍵點。歷史線索對學生識記知識有極大的幫助。更是學生提高能力的重要基礎。因此我們教師要引領學生掌握歷史線索。

複習時,應該注意各部分的前後聯繫。複習前面的知識時,及時進行必要的鋪墊,為後面的複習埋下伏筆。而後面的複習,則要不斷照應,反覆深化,使複習內容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5

轉瞬間,一個學期又將結束,本學期課改如火如荼的的在深入進行着,反思自己的教與學,深受啟發,感觸也頗多,特作反思如下:

一、注重設計全面性,重視學生全面發展

1、從“鑽教材”向“鑽學生與教材”轉變

部分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只是注重研究教材、考綱等文本資料,而忽略了學生的學情,這樣的做法是不科學的,違背了新課程“一切為了學生”的理念。教師不僅要潛心鑽研教材,把握好每一個知識點,還要認真研究學生的學習現狀與身心特點,綜合考慮,制定最優化、最科學的教學流程。

2、從“備教法”向“備學法與教法”轉變

新課改下的教師不僅要考慮自己怎樣組織教學活動,還要滲透進學法的指導;不僅要完成教材知識點的傳授,還要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歷史素養,以促進學生德育全面發展。

3、從“重優生”向“關注每一個個體”轉變

一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喜歡關注優秀生,在課堂提問、教學設計等方面對這一羣體考慮較多,反而將原本最需要教師關心的潛能生羣體邊緣化了。這樣的教學理念指導下的教學行為也極易造成歷史學習中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影響教學成效的提高。所以,教師應該採取有效措施,關注潛能生,將潛能生的學習置於課堂教學的重要位置,最終實現班級學生整體均衡發展。

二、注重教學關口前瞻性,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1、體現預習題綱的選擇性新課改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這就需要教師平時做好學生預習活動的指導。教師可以從示範開始,逐步培養學生自己獨立編寫預習的能力與習慣。

2、體現預習方法的科學性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按照“讀” “劃” “想” “做”的步驟進行,通過通“讀”教材,宏觀把握預習內容,將自己認為應該重點強調的知識點做上標記,對照預習題綱進行獨立思考。

3、體現預習成果的針對性預習活動結束後,學生還要完成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將預習成果沉澱下來。一方面,要將自己在預習活動中獲得的知識積累記錄下來,一些學習方法或是心得體會也需要進行記錄;另一方面,對於一些掌握與理解不夠深刻的地方,要進行羅列,以便課堂學習時聽教師講解正確的答案或是與同學進行互動交流。

三、注重教學過程探究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1、科學設計好探究提綱探究題綱的設計難度要適中,要體現相互關聯以及由淺入深的原則,引導學生思維發展。例如在教授“ ”內容時,教師設計探究題綱,可以着眼於分析,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深刻揭示。

2、啟發點撥好關鍵環節

例如在“ ”教學中,教師對於學生的探究學習,要緊扣“中國和世界的形勢”“的原因”等關鍵節點進行點撥。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以“現象與本質”“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辯證思維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了教學質效。

3、歸納完善好學習成果討論探究環節結束後,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教學成果“去偽存真”。如“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的原因”學習成果歸納中,一位教師讓學生各抒己見,學生從清政府腐敗沒落、封建經濟薄弱、軍事力量落後等方面進行了深入闡述,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了“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對抗新興資本主義”這樣的實質,讓學生深刻認清了清政府的腐朽無能,從而體會到“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增強了學生振興中華的愛國主義情感。

四、注重教學空間的拓展,構建立體教學模式

1、開展專題研究活動,延伸教學環節在課堂教學之餘,教師要結合本校條件與學生興趣愛好等方面的情況,組織第二課堂活動,可以就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專題研究,也可以開展辯論活動,為學生創設濃厚的歷史學系研究環境。

2、開展歷史競賽活動,鞏固教學成效教師根據教學進度安排,可以適時組織一些歷史學科競賽活動,幫助學生鞏固學習成果,也可以就某一歷史事件、熱點話題舉行演講、辯論等形式的競賽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深化學習成效。

3、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深化教育成效教師可以利用本地區愛國主義教育場所,組織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將學生帶進專門的愛國主義教育場所接受革命傳統主義教育,也可以發掘學生生活中的素材,開展諸如“訪問老紅軍”“家鄉抗日事蹟尋找”等主題實踐活動,強化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體現歷史教育教學思想性的重要特點。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6

本節課由上冊所學朝代更替引入,承上啟下,自然導入,效果較好。隋朝大運河是本課的重點,但知識點較為零散,在講課中要注意結合地圖及時總結,讓學生在學中速記並強化訓練。反思本課如下:

本課主要內容:第一、隋朝的建立與統一;第二、隋朝的繁榮;第三、隋朝的大運河。“隋朝的建立與統一”為“隋朝的繁榮”奠定基礎,探究“隋朝的繁榮原因”可先列出隋文帝改革措施和繁榮局面,啟發學生找出聯繫,然後再聯繫“隋朝的建立與統一”。這一問題解決後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原因就簡單了。

列出史實——隋煬帝下江南看瓊花和書中“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來評價大運河。

評價:隋朝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大運河,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交流,鞏固了國家統一的局面;開通大運河徵發了大量人力,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後被隋煬帝作為遊樂的通道。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的意思是什麼?往北可以通道河北經營漁業,往南可以通到揚州(古時揚州亦稱江都)經營運輸,他的利用價值是很廣的。

1.學生對歷史學科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初步掌握了學習歷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學習的積極性較高,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既掌握了本課的主要知識點,課堂教學基本做到學生自主、交流,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課堂達標率較高。

2.充分挖掘教材,拓展知識,加強了熱點、邊緣學科知識、前後知識的聯繫與滲透;注重知識的總結歸納和學生的情感教育。

3.注重學法的指導,教給學生學法;重視知識與能力的落實。三點歌謠北捉南魚落中心記憶效果明顯。

不足之處:

1,教學基本功尤其是語言表達能力和課堂調控能力需不斷錘鍊、加強。

2,課堂結構還需改進,應注重知識體系的構建與引導。

3,,學生的小組學習還需加強,尤其是自主學習的習慣和合作交流的具體分工尚需加強.

4,由於前期記憶所佔時間稍長使後期學生討論時間稍短,造成時間安排前鬆後緊還需以後上課合理安排好時間。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7

今天縣教研室人員來我校進行達標課驗收,對我們的課堂教學作出評價並給與指導,收穫頗豐,體會如下:

1、課堂教學不僅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現。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有待進一步加強,建立好小組評價機制,讓學生投入到學習中,去思考、去體會、去感悟、去提升。

2、注重知識的聯繫與整合,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歸納,教師要注重對知識的整合與延伸,加強前後知識、中國史與世界史。歷史與現實的聯繫。

3、廣泛閲讀書籍,加強理論學習。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以及提高教育教學此文轉自水平。精心研究,潛心教學,用心課堂。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8

七年級歷史上冊《兩漢的科技和文化》教學反思存在問題:

1、知識點不夠嚴密

2、歷史時間的表述應當準確

3、教師自身專業知識的學習及其素質的不斷提升

4、意識上對歷史的傳承性特點不夠重視

5、學習方法的補充和豐富

6、課件的製作中應注意字體大小的合理設置,照顧後排學生

7、精研課本,教師用書的合理應用

8、拓展知識點

感想:通過本次學習,使我深刻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作為一名新入職教師,能夠接受專業教師的指導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對此,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我將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和能力,加強專業閲讀,同時不斷的向經驗豐富的教師學習,多請教,多聽課,在實踐中不斷的尋求進步,使自己能後儘快的成長起來。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9

成功之處:

1、在需要學生們記憶的地方增加了添加效果,使同學們能清楚的瞭解、掌握本節課需要記憶的地方;

2、在瞭解鄭和的基礎上,通過分析討論鄭和在航海途中會遇到的危險?同學們能對鄭和下西洋及鄭和本人作出公正的評價;

4、能對戚繼光領導的抗倭鬥爭作出公正的評價,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

5、能過教學,同學們能悟出“落後就要捱打”的真理,只有通過我們的努力,才能讓祖國強大;

不足之處:

1、時間安排不太合理,前鬆後緊。比如課前複習提問環節時間稍長了些。

2、不能正確地給戚繼光本人一個公正的評價,只能讓學生被動的接受戚繼光是一位民族英雄。

3、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多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鼓勵學生相互合作、努力實踐方面還有欠缺。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0

《開元盛世》這一課是第一單元的重點,它主要是從經濟史的角度來論證唐朝的繁盛。經濟史學生積累知識較少,也不好理解,為此我精心設計探究問題,化難為易,讓學生感覺樂於接受。如學習開元之治時,利用書簡上開元年間“貞觀之風一時復振”。啟發學生思考:為什麼説這時貞觀之風一時復振?唐太宗與唐玄宗的統治有哪些相似之處?學生思考回答,既鞏固了上節課貞觀之治的內容,學習了開元之治的內容,又培養了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在學習盛世經濟繁榮這一重點子目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開元年間,出現了盛世經濟的繁榮景象,除了板書上(農業、手工業、商業)的表現,你還從哪感受到當時經濟的繁榮?培養學生認真閲讀教材,並歸納、總結相關知識。

在本節課上,我還設計了學生歸納知識點,分組講解等活動,調動學生小組合作,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在學生講解的基礎上,教師分類歸納、總結,並利用教材單元彩頁和教科書上的圖片,增加學生的直觀認識,梳理知識,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1

1、集體備課,打破個人思想的侷限性,集思廣義,充分體現本節課的實效性。

2、備課過程中特別注意充分利用歷史課程資源,因為我明白教科書是學生學習最重要的一種資源,但決不是惟一的資源,歷史教師和學生就是重要的人力課程資源,因此,我在備課時除了充公利用課文中的材料、圖畫、動腦筋、小字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以外,還在課前就給學生推薦和提供相關的課外讀物。並且努力使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並互相促進。

明清時期君權強化為什麼為其統治埋下了危機?

當中國的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峯時,西方世界已經在權力的制約與平衡的基礎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從而從政治上步入近代社會,為生產力的大發展開闢了道路。而中國高度集權的君主制度,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2

學習本節課首先讓學生把握兩點,

第一點:區域在亞洲,

第二點:社會形態是封建社會。

學習日本大化改新時,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掌握知識:大化改新出現的背景、代表人物、內容、影響,並對改新的內容要從政治、經濟兩個方面來把握。結合大化改新的時間及內容進行分析比較,公元7世紀中國正是唐朝時期,所以我們就可以明白日本這次學習對象是誰了。強盛時的中國是日本學習的榜樣,而近代社會落後的中國成為日本侵略打擊的對象,這樣的反差給學生如何的教訓與啟示呢?這是我這節課內容的一次昇華,在談啟示的過程中,有些同學能切中要點,能夠把握日本民族非常善於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來,變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日本古代向中國學習,近代向西方學習,這些都是日本不斷進步、強盛。但有些同學在語言組織、語言精簡方面仍需提高,這對以後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3

本節課教材上約略講了四大發明中三大發明的不斷完善與應用,並提到了宋元兩位科學家的成就。總體而言內容比較簡單明瞭,如果讓學生單純學習知識的話,這節課的內容比較少,可以採用我們的老方法,就是讓學生自己看書,並結合練習題很輕鬆的就能掌握本節課的內容。由於四大發明是我們古代引以為榮的東西,所以就想給學生多講點,因此細究的話,其涉及的內容相當寬泛,包含了很多非歷史知識的運用,給教學造成了一定的難度。同時,歷史,特別是中國古代史,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涉及四大發明必然需要同學們有比較廣泛的歷史基礎知識作為鋪墊,此又是另一重難度。

由於本課容量激增,又因要在一節課內完成任務,在很多環節的處理上顯得倉促甚至是省略。給學生補充了以下的歷史資料:中國古代著名的四項科技發明,包括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和印刷術(見雕版印刷,活字印刷)。這四大發明相繼傳入世界各地後,對世界科技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是中國對於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為了銜接各教學環節,本課選取了一些歷史場景進行了導入、過渡。總體較順利,卻在某種程度上大大拓寬了本課歷史維度,一些基礎不好的同學可能會跟不上。

由於時間的關係,在講完這三大發明之後,基本上只剩2-3分鐘的時間了。故為本課小結,及總結四大發明對歐洲的巨大影響時顯得不夠深入具體,同學們可能還不能完全西方世界如此重視四大發明的原因。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應該不斷調整內容,使課堂結構更加合理,使知識的傳達更加富有層次性,可能效果會好些。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4

教學中會積攢出一些學生對教學和學習上怨言和不滿,例如:覺得老師課堂上婆婆媽媽速度慢,對學生的違反紀律現象視若罔聞,對同步學習處理不徹底,在工作上做了很多無用功,作業不切實際或者過多,上課程序或步驟不適用,老師對歷史知識的掌握不夠熟練,等等。

本星期我在課下和課上時間通過觀察和找學生談心,總結出很多教學當中出現的缺點和不足之處,發現了很多學生有着很多怨言和不滿,這些消極的心理因素影響了學習效率和教學效率。我必須找出引起這些消極因素的原因,清空教學中出現的垃圾和污濁之氣,克服自己不足和不好的地方,讓自己帶領學生輕裝上陣,逐步提高學生學習速度和效率,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發揮潛能的機會,為學生提供優秀的發展平台。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5

一節歷史課,我給同學們介紹中國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在講到孔子的教育思想時,突然有學生插嘴:“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很惱火他打斷了我的話題,於是沒好氣地問:“你怎麼知道的?”他高興地指着牆壁説:“在那兒貼着呢,還有孔子的畫像。”我一時語塞,多好的教學資源,我怎麼就沒注意呢。

反思:

我應該感謝“插嘴”的同學,是他讓同學們瞭解了更多的知識,是他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教學資源無處不在。

學生插嘴是許多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它帶給我們的或許是擔心,或許是困惑,但更多的應該是欣喜與思考。新課程倡導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倡導寬鬆、融洽的教學環境,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插嘴”是合情合理、無可厚非的。它不是“亂”,而是“活”,是新課程改革中一朵絢麗的浪花。當學生的“插嘴”具有挑戰性時,教師應如何應對,如何調整教學計劃,如何讓學生的“插嘴”變成一種學習資源,才是我們每個教師應該研究的課題。面對學生的“插嘴”,我們不僅要認真傾聽,耐心等待,而且要為其喝彩!反思後則奮進。我們只有在實際工作中多多反思,不斷改進,才能真正走進新課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edk5p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