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歷史人物故事集合14篇

歷史人物故事集合14篇

歷史人物故事 篇1

很多時候,不是你出了力,你的名字就能被人們記住,西漢功臣酈食其就是這樣。酈食其為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曾替劉邦一口氣收服了七十多個城池,就連漢九年級傑之一的韓信都嫉妒他立的大功,但是最後酈食其這個名字卻不為人所知。

歷史人物故事集合14篇

酈食其是酈蟠十一世孫,是一個戰國舊貴族,他自幼聰慧,從少時起便喜愛讀書,時刻關注着時局的變化。不過,秦國滅亡魏國以後,酈食其的家族就開始走下坡路了,酈食其淪為了陳留門吏。即使這樣,酈食其身上還是自帶貴族光環,脾氣傲慢,一般人不敢隨意驅使他。

秦末時期,陳勝、吳廣以及項梁起義先後爆發,他們都曾途徑陳留高陽,但是酈食其都沒有投奔他們。酈食其是個有才又高傲的人,他認為只有抱有遠大志向和具有謀略之人才是他要追隨的'。酈食其鄰居的兒子在劉邦手下做事,劉邦經常向他詢問陳留的有才之人。酈食其通過此人瞭解了劉邦,他聽説劉邦帶着隊伍駐紮在陳留郊外,便讓此人幫他傳一句話給劉邦,就説:“我的家鄉有位六十多歲的酈先生,他身高八尺,大家都稱他為狂生,但是他自己説不是狂生。”那人勸酈食其説:“沛公不喜儒生,要是你以儒生的身份去見他,估計會被罵得狗血淋頭。”酈食其胸有成竹的説:“你只管按照我教給你的話轉告給沛公,他聽了一定會見我的。”

後來,劉邦果然答應見這位不是狂生的酈食其一面。酈食其見到劉邦的時候,劉邦正被兩名侍女伺候着洗腳,酈食其只向他微微作了個長揖,然後就問劉邦:“沛公聚集士兵是打算幫助秦朝剿滅諸侯,還是幫助諸侯滅亡秦朝呢?”劉邦一聽

就怒了,他朝着酈食其大罵:“你個奴才相的儒生,天下百姓深受暴秦之苦,所以諸侯才會率兵反抗,如今你卻要我助秦而攻打諸侯!”酈食其接着又説:“既然你有推翻暴秦的大志,為何接待長者還這般無禮?”劉邦這才反應過來,趕緊把腳洗完,穿戴整齊以後在正廳接見酈食其,以賓客之禮待之。

劉邦問酈食其怎麼才能推翻暴秦,酈食其就將自己的建議告訴劉邦,他認為陳留是交通四通八達之地,俗稱兵家必爭之地,他和陳留縣令認識,能幫助劉邦收服陳留。收服陳留以後,酈食其又勸劉邦收復滎陽,佔有敖倉的糧食,屆時諸侯聞之必然望風而歸順。劉邦按照酈食其的戰略,一步步成為了諸侯當中的佼佼者,劉邦想要攻打齊國,但是齊國地廣人多,勢力不容小覷,劉邦僅有一萬多人的士兵,如何與之對抗?

此時,酈食其再次向劉邦請求讓自己出使齊國,他能不費一兵一卒説服齊王歸順劉邦。劉邦欣然同意,派了酈食其出使齊國。酈食其向齊王分析了天下的形勢,齊王被其説服,答應歸順劉邦,成為漢朝的藩國。韓信聽聞酈食其説服了齊王,一下子就收復了七十多個城池,他嫉妒酈食其,便發兵偷襲齊軍。此時酈食其正在齊國,齊王誤以為酈食其暗中勾結漢軍來攻打他,於是烹煮了酈食其。

西漢建立以後,劉邦分封諸侯,他非常想念酈食其。的確,酈食其是韓信害死的,但是韓信當時也是劉邦手下的一員大將,折損不得,所以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可憐的酈食其,明明是西漢開國功臣,最後卻不為人所知。

歷史人物故事 篇2

耶律楚材以身護法

在舉世聞名的北京頤和園萬壽山腳下,有一座古樸的祠堂。它是為紀念耶律楚材而建立的。

耶律楚材是蒙古汗國的一代名臣。他字晉卿,契丹族,是遼東丹王突欲八世孫,世居金中都(今北京),自幼勤奮好學,博覽羣書,通曉天文曆法。1215年,成吉思汗(元太祖)奪取燕地後,召用耶律楚材,十分信任他。成吉思汗去世後,拖雷監國時期和窩闊台即位後,他越來越受重用。他建議設置州郡長官,使軍民分治;反對改中原地區為牧場的錯誤主張,建立賦税制度。蒙古軍攻陷金國汴京時,耶律楚材力諫廢除野蠻的屠城舊制,召用儒者,設置經籍所、編修所,文教事業逐步興起。耶律楚材從成吉思汗至窩闊台,受重用三十多年,官至中書令,國家的典章制度大都是由他奠定的。1236年春天,蒙古大汗窩闊台(元太宗)宴請羣臣。他親自端着酒杯為耶律楚材敬酒,並且説:“我之所以誠心誠意地信任你,是遵照先帝的遺命。如果沒有你,中原地區就不會有今天這樣的安定局面。我能高枕無憂,全靠你的努力。”

窩闊台去世後,皇后乃馬真氏執掌政權。她崇信奸臣,擾亂朝政。有一個叫奧都剌合蠻的人,他用重金賄賂皇后乃馬真氏,得到權柄,滿朝文武百官都奉迎他,只有耶律楚材敢與他面折廷爭。

有一次,皇后乃馬真氏將起草詔書使用的印璽和白紙,都交給奧都剌合蠻,讓他辦事自己填寫用印就行了,不必啟奏她。耶律楚材認為不妥當,立刻上奏皇后乃馬真氏,説:“天下者,先帝之天下。朝廷有規矩,現在您要破壞它,老臣不敢接受這個指示。”皇后乃馬真氏自知理虧,只得將交給奧都剌合蠻的印璽和白紙收回去。過了不久,皇后乃馬真氏又降旨,説:“凡是奧都剌合蠻提出的建議,想要辦的事情,各部門的官吏們都要按照他的意見起草命令,不照辦者,就把他的手剁下來。”耶律楚材接到皇后乃馬真氏的旨意後,再一次上殿抗爭。

他對皇后乃馬真氏説:“國家的典章制度,先帝都交給老臣我負責,與各部門的官吏們沒關係。奧都剌合蠻的.建議如果合理,我自當按照他的意見辦理,如果建議不合理,就不能辦。老臣死且不避,何況剁手呢!”皇后乃馬真氏聽後很不高興,不接受耶律楚材的意見。耶律楚材滔滔不絕,爭辯不已,最後大聲説:“老臣侍奉太祖、太宗皇帝三十餘年,沒有辜負國家,皇后難道能夠以無罪殺害老臣嗎?”皇后乃馬真氏雖然很生氣,但是在忠誠剛直的三朝元老重臣耶律楚材面前,不得不深深地表示敬畏,宣佈所降旨意作廢。

諸葛亮繪圖安撫西南少數民族

我們説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大概沒有人反對,我們説諸葛亮是一位出色的畫家,並且善於運用自己的繪畫藝術,為自己的政治路線服務,大概就有人懷疑了。

作為政治家的諸葛亮,雖然不像《三國演義》裏所描寫的那樣,説他未出茅廬,就預知三分天下,是亙古未有的奇才,甚至把他描繪成善於“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的活神仙。實際上,諸葛亮是一位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又善於運用自己的學識才藝,深入研究時事,透徹分析形勢,正確進行判斷,從而制定合情合理策略的人物。

劉備在荊州聽説隱居隆中的諸葛亮有才智,便三顧茅廬,去討教。諸葛亮與劉備在茅廬侃侃而談,於是就有了千古傳誦的《隆中對》。在史書上,《隆中對》不過三百多字,但是內容精闢而豐富,涉及政治、軍事、外交、內政、歷史、地理等諸多領域,為劉備設計出一整套發展勢力的方針政策。他説:曹操實力雄厚,不可與其爭鋒。孫權憑藉長江天險,已歷三世,根基穩固,不必打他的主意。如果你能夠得到荊州、益州做基地,安撫好西南各族,整頓內政,聯合孫權,便可以大有作為。劉備心悦誠服地接受了諸葛亮的意見,延請他做自己的謀士。劉備當時勢力很微弱,但是諸葛亮見劉備很真誠,就答應了。

諸葛亮輔佐劉備歷盡千辛萬苦,逐步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建立起蜀漢,三分天下有其一。

為了進一步發展事業,必須治理好蜀漢。蜀漢西南部,聚居着很多少數民族,“西和諸戎,南撫夷越”,解除後顧之憂,蜀漢才能夠向中原發展。為了安撫西南少數民族,諸葛亮親手繪製了一幅巨畫,贈送給少數民族兄弟們。

繪畫的前半部分,展現萬里晴空,千里沃野,豔陽明月,高城大府,以及神龍、牛馬等;後半部分,畫有蜀漢官員騎着高頭駿馬,打着錦繡傘蓋,視察慰問邊塞少數民族村寨,邊寨少數民族羣眾牽着牛羊,提着酒漿,熱情洋溢地款待蜀漢官員。畫面上題有“日月同輝,神龍牛馬”的詞句。意思是,歌頌兄弟民族平等友好,團結互助,祝願各族兄弟安居樂業,生活幸福美滿。至今雲南德宏地區傣族民間流傳着當年諸葛亮怎樣教他們先民使用耕牛的故事。佧瓦族民間流傳着“諸葛亮老爹”教他們祖先造房屋、編竹籮的故事。

諸葛亮繪製圖畫贈送少數民族,實質上是將“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的政治路線,用圖畫形式進行通俗、形象的宣傳。這件史實,記載在東晉常璩撰寫的《華陽國志》中,作者常璩是蜀郡江原人,他對蜀事的記載大多是通過親眼或親耳所聞得來的,比較可靠。

歷史人物故事 篇3

我喜歡的歷史人物楚國的烽煙瀰漫在汨羅江的周圍,不能為國效勞的憂傷緊鎖在你的眉頭。你那赤子之心被掩埋在汨羅江滾滾波浪禮,你的靈魂在水面上,漂游着。你叫屈原,我喜歡你的剛直。

月光下,你乘一葉扁舟,夜遊小河,你舉杯邀明月,睜着天真的眼睛遙望着你的月亮,此時,你想起了美麗的故鄉與親愛的家人,心中不免有些思念之情。於是,你詩興大發,高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你叫李白,我喜歡你的詩意。

你忍辱負重,在敵人的遊船上,,你堅定地説:“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你為報祖國,投筆從戒,本想以身殉國,卻被金人俘虜,你在零丁洋裏,與海進行最後一次燦爛的邂逅。你叫文天祥,我喜歡你的堅定。

你温文爾雅,在你的門下,你培養出了許多優秀的'弟子,仁愛是你的專有名詞,你打造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學説。“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你獨特的交友方式;“温故而知新”是你良好的學習方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你謙虛的品德。你叫孔子,我喜歡你的學問。古人其實不遠,只需你去品讀歷史,就能與古人相識,邂逅古人。

歷史人物故事 篇4

宋王與使者的故事

春秋時期,有一次齊國攻打宋國,宋王便派人去偵察齊軍到了什麼地方。派出去的人回來説:“齊國的離我們已經很近了,我國的國民都驚恐不安。”

左右近臣都對宋王説:“這就是所謂的‘肉腐爛了自然就會招惹蟲害’啊。現在憑着宋國的強大,齊軍的弱小,是不可能到達這種地步的。”

宋王於是大怒,把派去的人屈殺了。接着又派人去察看齊軍的情況,派去的人的報告同前面那個人的一樣,宋王又大怒,把第二個人也屈殺了。

就這樣,宋王一共派了三個人前去,三個人都被殺害了。接着,宋王又派了一個人前去查看。這次被派去的人遇見了他的哥哥。他的哥哥問他:“國家已經非常危險了,你還要到哪裏去?”

派去的人説:“是國君派我來察看齊軍的情況的。原來齊軍已離我們這麼近了,國民已經如此恐懼。現在我擔心的是先前察看齊軍情況的人都因為報告齊軍迫近而被國王處死了。如今我要是如實報告的話,也難逃一死。如果不如實報告,恐怕也是一死。我該怎麼辦呢?”

他的哥哥説:“如果報告實情,你又將先於死者死,先於亡者亡。”

派去的人聽後,就回去向宋王報告説:“我根本就沒看見齊軍在哪裏。國民很安定。”宋王非常高興。左右近臣都説:“先前被殺的人的確該死。”

於是,宋王賞賜給這個人許多錢。

後來,齊軍大兵壓境,宋王抵敵不住,就自己跳到車中,慌忙逃命去了。而那個被派去的人則跑到了別的國家,過起了非常富裕的生活。

哲理點撥:作為一個領導,千萬不能像宋王那樣,一定要聽取多方面的意見,這樣才能瞭解事情的真相。如果單聽一方面的話,不但自己糊塗,事情也會弄得很糟。

孟軻和子思的故事

孟軻,又稱孟子,字子輿,是戰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公元前336年,孟子來到魏國,受到了魏國君臣的熱烈歡迎。魏惠王向孟子問道:“老先生,您從那麼遠的地方來到這兒,想必是對我們魏國奉獻利益的吧?”

孟子回答説:“國君何必把利益掛在嘴上,首要的任務應該是仁義。如果君王説怎樣才能有利於我的國家,大夫説怎樣才能有利於我的家族,下官與百姓説怎樣才能有利於我自身,上下互相為了謀求利益而爭鬥,國家就危難了,這樣也就沒有仁德遺留給親朋了,也就沒有忠義去追隨國君了。”

魏惠王聽了不住點頭,稱讚説:“先生説得好極了!”

起初,孟軻曾拜子思為師,孟軻問子思治理百姓的辦法哪一種應放在前邊,子思説:“先給百姓以利益。”

孟子又問:“君子教育百姓只講仁義二字,又何必再講利益呢?”

子思説:“仁義本來也是為了利益,因為上邊不仁下邊就會不得其所,上邊不義下邊就會熱衷於欺詐,這樣才是大不利的呀!因此《周易》上説‘利是義的總和’。《周易》還説‘利益用來安定民心,而後才能使人崇尚道德’,這都是在講利益是個大前提。”

司馬光評論説:子思和孟子的話是一致的。只有仁義的人才知道仁義是如何成為利益的,不講仁義的'人是不知道的,所以,孟子對魏惠王只講仁義而不涉及利益的原因,是所講的對象不同的原因。

哲理點撥:正確的領導思想帶來的好處遠比你想象的要多,增強個人修養,它的功效不遜於你投入的資金。其中加強領導修養最關鍵的,就是領導人能否從被領導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歷史人物故事 篇5

這位在近代中國畫壇享有盛名的藝術大師也是起步晚,基礎差。齊白石小的時候家境很貧困,世代務農,僅在12歲前隨外祖父讀過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種田,什麼活都幹,12歲學木匠,15歲學雕花木工,掙錢養家。27歲才開始正式學畫畫。這個時候所有人恐怕連他自己也不會想到,日後會成為一代大師,獲得一連串的.榮譽。

齊白石什麼時候可以稱的上“成”字不太好説,我想在他中青年的時候已經小有名氣,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在56歲後開始大膽突破自己,轉變畫風后才從此聲名大振。

1949年當選中國文聯委員、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委員。1952年聘為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文史館研究館員、北京的中國畫研究會主席、北京中國畫院名譽院長。曾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藝術科學院授予“通訊院士”榮譽狀。1956年獲世界和平理事會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1957年,擔任北京中國畫院名譽院長,同年9月16日謝世。卒年95歲。

歷史人物故事 篇6

羌瘣——俘趙王遷,滅趙國

羌瘣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名猛將。公元前229年(秦王政18年),羌瘣伐趙。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隨王翦攻趙國,在東陽俘獲趙王遷,滅趙。攻燕國時駐屯中山。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趙國大旱,國內缺糧,人心浮動。秦國在穩定佔領區形勢,將韓地改建為潁川郡後,立即轉用兵力於趙國;

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羌瘣伐趙。王翦率上地(今陝西北部)兵,羌瘣率羌兵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楊端和率河內(今河南新鄉一帶)兵,分由南北夾擊邯鄲。趙王遷派李牧和司馬尚率軍抵抗。李牧仍採用築壘固守,避免倉促決戰的方針。秦軍屢攻不勝,形成相持。十月,王翦、羌瘣軍攻破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公子嘉帶領宗族數百人逃代(今河北蔚縣四北),自立為王。秦國在趙地設置邯鄲郡。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三月,王翦軍乘勢猛攻,一舉擊敗趙軍,殺趙葱,佔東陽(太行山以東)。顏聚懼逃。

史料

《史記·秦始皇本紀》(司馬遷):十八年,大興兵攻趙,王翦將上地,下井陘,端和(楊端和)將河內,羌瘣伐趙,端和圍邯鄲城。十九年,王翦、羌瘣盡定取趙地東陽,得趙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

歷史人物故事 篇7

戴安娜王妃,全名戴安娜·弗蘭茜斯·蒙巴頓·温莎,孃家姓為斯賓塞。被大眾稱為戴安娜王妃,1961年7月1日出生於英國諾福克,是愛德華·斯賓塞伯爵的小女兒。1981年7月29日與威爾士親王查爾斯結婚。她是查爾斯的'第一任妻子,亦是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的親生母親。1987年6月,戴安娜將她所拍賣的79件服裝所得350萬英鎊,全部捐給慈善事業。她的品行深深地感動了普通大眾,尤其是苦難之中的人們。

戴安娜產下哈里王子後飽受抑鬱症的困擾,加上查爾斯王子與情人藕斷絲連,這段曾經的童話式婚姻在短短數年間迅速完結。

1996年8月28日解除婚約,戴安娜獲准保留“威爾斯王妃”的頭銜。1997年因車禍死於法國巴黎。

1997年,戴安娜在巴黎遇車禍離世。法國司法部公開的調查報道稱,司機酒後駕駛是意外主因。但多年來,人們對事件真相仍有諸多猜測。

歷史人物故事 篇8

1、范仲淹有志於天下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范仲淹)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脱去衣服上牀睡覺。有時夜裏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范仲淹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原文:

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陳蕃願掃除天下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陳藩,對陳藩説:“小夥子你為什麼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説:“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與眾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嘗閒處一室,而庭宇蕪歲。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班超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徵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班超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班超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歎道:“大丈夫假如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麼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班超,班超説:“小子怎麼能瞭解壯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歎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

4、宗愨(què)乘風破浪

宗愨,字元幹,是南陽涅陽人。他的叔父宗炳,學問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愨小的時候,宗炳問他長大後志向是什麼?他回答:“希望駕着大風颳散綿延萬里的巨浪。”(宗炳説:“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貴,也必然會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愨的哥哥宗泌結婚,結婚的當晚就遭到強盜打劫。當時宗愨才14歲,卻挺身而出與強盜打鬥,把十幾個強盜打得四下潰散,根本進不了正屋。當時天下太平,有點名望的人都認為習文考取功名是正業。宗炳因為學問高,大家都喜歡跟着他讀儒家經典。而宗愨因為任性而且愛好武藝,因此不被同鄉稱讚。

原文:

宗愨字元幹,南陽涅陽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愨年少時,炳問其志。愨曰:“願乘長風破萬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貴,必破我門户。”兄泌娶妻,始入門,夜被劫,愨年十四,挺身與拒賊,十餘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時天下無事,士人並以文藝為業,炳素高節,諸子羣從皆好學,而愨任氣好武,故不為鄉曲所稱。

5、祖逖聞雞起舞

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祖逖踢醒劉琨,説:“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牀舞劍。渡江以後,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諮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説:“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鑽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後,大家都想着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x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傑,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後,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去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x隊共一百多户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槳説:“祖逖假如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好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於是到淮陰駐紮,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後繼續前進。

原文:

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於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傑,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逖將其部曲百餘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餘人而後進。

歷史人物故事 篇9

王充少年時死了父親,家鄉人都説他對母親很孝敬。後來到了京城,在太學學習從業的本領,拜扶風班彪為師。王充愛好廣泛,瀏覽而不拘泥於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窮沒有書,經常去逛洛陽街上的.書店,看人家所賣的書,看一遍就能背誦,於是(他)廣泛地弄通了眾多流派的學説。後來回到家鄉,退居在家教書。

歷史人物故事 篇10

項羽三殺韓信

韓信跟楚霸王打賭贏了之後,楚霸王的軍師範增對楚霸王説:“韓信這個人,要麼就重用,要麼就殺掉,可不能讓他跑到劉邦那塊去。”

楚霸王眼裏沒得韓信,還是不肯重用他呀,韓信不得志,就偷偷跑了,想去投奔劉邦。范增聽説韓信跑了,就勸楚霸王趕緊去追。楚霸王還不想去。范增説:“這人是你的死對頭,在這塊不把他殺掉,將來要殺就難了。”

楚霸王被范增説動了心,就帶了兵馬追殺韓信。韓信跑着跑着,看看楚霸上已追到跟前,就停下,頂着上風撒尿。風一吹,撒的尿,全灑在白己的臉上、身上。

楚霸王看到了,又好笑又好氣:“這人好呆,頂着風撒尿,撒在自己身上還不知道,殺他何用?白白污了自己的寶劍不説,還壞了自己的`英名,還是不殺好!”

沒殺韓信,轉身就走。回到營裏,范增問他殺了韓信沒有,楚霸王就把看到的事説了一遍,説:“韓信是個呆子,殺他何用?”

范增説:“你上當了,這是韓信用的計,你快追上去把他殺掉,免生後患。”

楚霸王是個粗人,一聽這話,帶兵又追。看看追近了,只見韓信跪在一座墳頭上,頭朝下,腳朝上,帽子蓋在墳頭上。霸王用劍挑去韓信的帽一子,真好笑死了,原來韓信披頭散髮,嘴裏直翻白沫。“啊呀,這人是羊癲瘋,殺不得呀殺不得,要是把這呆子殺掉,豈不是要叫天下人笑話!”楚霸王想想,還是沒得殺他,轉身回營。

范增見霸王回來,又問他殺了韓信沒有。霸王把韓信痴痴呆呆的傻樣兒講把范增聽。

范增一聽,腳一蹬:“你又上當了,這是韓信用的計。如果這人不除,霸業就不得成功,你還要死在他手中!”

楚霸王不相信。范增説:“韓信在這塊時候,他可曾犯過什麼羊癲瘋?”

這一問,楚霸王明白了,趕緊帶了兵馬再追上去。韓信知道楚霸王不會放過他,沒歇一口氣,一直跑,一跑跑到三岔路口,犯愁了,往哪塊跑?朝東跑,直奔劉邦軍營,霸王必定會死追,還是跑不掉。他一想,想了一個調虎離山計落脱下一隻鞋子,扔在東路口,自己回過頭來,往西路跑。

楚霸王領兵追到三岔路口,看見一隻鞋子在東路口,認準韓信朝東跑了,不管三七二十一,一直朝東路口追下去。

韓信往西跑,楚霸王往東追,哪塊還能追上韓信?等楚霸王白跑了趟回營,韓信已跑到劉邦那塊去了。

項羽和韓信打賭

當年,霸王領兵到了江蘇六合縣東南一帶,見天快晚了,就下令安營紮寨。

那時,韓信還在霸王手下當將官。夜裏,霸王和眾將軍飲酒作樂,吃得高興了,便對韓信講:“別人説你有能耐,我要和你打個賭,怎樣?”韓信打了一躬説:“不知大王以何賭輸贏啊?”霸王説:“我們兩人,一個在東邊山窪裏築一座城,用來擋山外的敵兵;一個在孫趙和金塘營之間掘四十九口井,讓軍民都有水吃,兩樣都要在今晚完成,曉星一出為準,你敢嗎?”

韓信心想:“造城是地面上的事,一點不馬虎不得;挖井是地下的事,深淺可以討巧。”心裏想挖井。

霸王又問:“你是造城還是打井?”韓信説:“我們做兩個閹子,抓閹作數。”

霸王揀一個,上面是造城。韓信説:“大王抓的是造城,那個當然是打井了,大王就造城吧。”其實,兩個閹都寫着“造城”,霸王大老粗,不知道中計哎。這樣嘛,就各領一千兵動工了。

韓信帶兵到了金塘營,他把兵先分成一班班地去挖井,自己坐在祠堂裏飲酒。霸王怕輸,親自到場地催工。忙得十兵們個個氣喘八哈,大汗直淌。

韓信見大快二更了,叫探子去看霸王弄得怎祥了,回報是築了一半。韓信又問井挖得怎祥了,探子報説:才有十幾口井。韓信不慌不忙,叫來兩個牙將。咬了耳朵,二人就分頭去了。韓信下令:“快替我備馬,隨我到大王面前請功。”

見了霸王,韓信問:“大王。你的城築得如何?”霸王説:“有一半高了。”

韓信説:“你看曉星已出了,大王輸了。”霸王抬頭一看,曉星果已掛在半空中了。就問韓信:“你的井難道都打好了?”韓信説:“清大上去查點吧!”霸王不信,跟他一同查看了。

一路上,韓信指指點點説:“沿路三七二十一口,外圍村邊四七二十八個,不錯吧?”霸王點着頭,心裏很感奇怪。

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韓信到霸王處請功以前,已經派一個牙將傳令,叫士兵在沿途必經之處,挖的真井;在外圍不顯眼的地方,只挖一半,就放下井欄;霸王不會查到的地方,只放了一個井欄,一杴也沒挖。霸王粗心,只順着韓信指的路走,看到井欄,便以為真的了。那曉星也是假的。是韓信指派另一個牙將,把一盞點亮了的燈籠用風箏放到天去,乍一看,真像是曉星出在半空一樣,霸王又當真了。本來霸王在曉星出之前能築好城的,見曉星出了,就停了工,所以到現在這上城還有一角沒有城牆,後人就稱它是霸王城。

城內村莊就叫小城裏。孫趙到金塘營的一帶井多,但多數只有一半深,是韓信打的井。

歷史人物故事 篇11

平湖秋月是西湖賞月的最佳地方。原先,這裏稱為孤山望湖亭。

這一年八月十五中秋佳節,紹興才子徐文長正在杭州。他本來獨自一人飲酒賞月,幾杯悶酒下肚,有些醉眼矇矓。忽然,想起詩友們説過西湖孤山望湖亭是賞月的好地方,就趁着月色,踱着方步,向孤山望湖亭走來。

徐文長行行走走,一面欣賞着西湖月色,一面吟着詠月詩句,不覺已來到望湖亭前。這是一座臨湖建築,據全湖之勝,東可望湖濱,西可達蘇堤,南可至南屏,整個外湖景色盡收眼底。這時,一輪皓月當空,風清清,水碧碧,遠山蒙紗,近樹籠煙,使人如置身於瓊樓玉宇之中。他不禁詩興勃發,畫意盎然。

徐文長妙寫藏頭詩

這時,猛聽得望湖樓裏傳出一片吟詩聲。徐文長一看,亭子裏面坐滿了人,桌上紅燭高照,擺滿了西瓜、紅菱、月餅等各式時鮮果品酒餚,還有筆墨紙硯。看樣子,是一羣文人雅士在這裏飲酒賞月,賦詩作畫。徐文長信步走了進去,想看看熱鬧。

望湖亭裏,果然是西泠(líng)詩社的文人雅士在飲酒賞月,正喝得興高采烈,見有個陌生人進來,頓時沒了聲息。主持人見徐文長身穿青衫,頭戴方巾,一副文士打扮,雖然衣着簡樸,但雅而不俗,儀態從容,覺得不可怠慢,就起身把手一拱,招呼説:“今日中秋佳節,我們西泠詩社社友,特在此飲酒賞月,作畫吟詩。兄台如有雅興,不妨稍坐片刻,以便求教。”説罷,將手向四壁掛着的書畫一揮。

徐文長慢步繞亭一週,向四壁詩畫略略掃了一眼,發現盡是平庸之作。主持人見他一言不發,又沒有馬上離開的意思,就故意刁難他説:“兄台文質彬彬,定是行家裏手,今日萍水相逢,我等三生有幸,乞望作畫題詩,以開我等眼界,為中秋雅集增色。”説罷,嘿嘿冷笑了幾聲。

徐文長看罷詩畫,原想稍停一會兒就走,見他們有的面露驕矜之色,有的發着冷笑,心想:好吧,我正愁沒有紙筆抒懷,何不借此湊湊熱鬧,逗趣他們一下。他也不謙讓,來到書案前,將雪白的宣紙一鋪,手執羊毫湖筆,飽蘸濃墨,唰喇幾筆,天上出現了一輪圓月;又唰唰幾筆,水中也映出圓月一輪;然後嚓嚓幾筆,遠處山色朦朧,近處湖亭躍然,湖上一葉扁舟,一漁翁在月影之中獨酌(zhuó)。

這時,西泠詩社文士都圍上來觀看。見徐文長頃刻之間畫好了一幅“平湖秋月”圖,水墨寫意,落筆不凡,都十分驚訝。主持人看徐文長畫得不錯,想試試他的文才,就請他在畫上題詩一首。徐文長也不推辭,提起筆來就寫了兩句:

天上一輪圓圓月,

水中圓圓一輪月。

“‘天上一輪圓圓月,水中圓圓一輪月。’哈哈,這也算詩嗎?”文士們正議論間,只見徐文長又提筆寫下兩句:

一色湖光萬頃秋,

天堂人間共圓月。

文士們大吃一驚。他們原以為下面寫不出什麼好句子來,沒想到徐文長這麼一轉一收,四句連起來一讀,真是奇句妙文,情景交融,禁不住同聲叫好:“佳句,佳句,不知兄台來自何處,我等失敬!”

徐文長朝大家一笑,又提筆寫了一首七言絕句:

平湖一色萬頃秋,

湖光渺渺水長流。

秋月圓圓世間少,

月好四時最宜秋。

文士們一看,這首詩寫得別緻。每句頭一個字特別大,連起來一讀,竟是“平湖秋月”四字,原來是一首藏頭詩。大家都拍手稱絕,要徐文長留下高姓大名。

徐文長並不回答,只一笑,踏着月色而去。

故事發生在古代的一位才子徐文長身上,他在一次遊覽西湖的途中恰逢一幫文人吟詩作畫,這幫文人開始並不把他看到眼裏,但是後來徐文長卻以他的才華讓那些人歎服。

徐文長才華出眾,不僅僅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美麗,而且善於把自己的才情與周圍的景色合二為一。以景寫情,寓情於景。

再看徐文長的`形象,身穿青衫,頭戴方巾,很樸素,很平凡。但即使衣着簡樸,只要能夠讓自己的頭腦富足,也會流露出雅而不俗的氣質。

故事中那些自大的文人又告訴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瞧不起別人,更不能因為懂得一點就面露驕色,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們應該做的是虛心求教,這樣才會不斷進步。

歷史人物故事 篇12

清人李汝珍的小説《鏡花緣》中寫了一個"君子國",在這個國度裏生活的人,相互謙讓成風:顧客嫌貨優價低,賣主説定價已經過高,進一步要求顧客就低還價,顧客願意出高價買次貨,賣主寧肯把好貨用低價出售;對此,旁邊的人都説這顧客"出大價而買醜貨",這是"欺人不公",付款時,顧客要給頭等的銀子,而賣主則只收次等的.銀子……他們就是這樣相讓而"爭"。這裏的'士庶人等,無論富貴貧賤,舉止言談,莫不恭而有禮",真正達到了"耕者讓畔,行者讓路", "好讓不爭"的境界。

這種"君子國",雖然是理想中的"烏托邦",卻真實地反映了古人渴望把誠實、謙禮的美德發揚光大,推而廣之,淨化社會中人際關係的美好心理。

歷史人物故事 篇13

屈原是古代一位偉大的詩人,也是一位傑出的愛國者。屈原生在戰國時期的楚國,家鄉在現在湖北的秭歸(zǐguī),離長江三峽不遠。這裏風景奇美,山影水聲迷人動聽,屈原非常熱愛自己的故鄉,熱愛楚國,可是楚國統治者腐敗無能,不圖進取,使國力漸漸衰弱,百姓生活也很痛苦。屈原非常着急,來到都城勸楚王改革圖強。不料屈原受到奸臣的陷害和攻擊,一度信任他的楚王竟把他趕出都城,流放到了遠方。

屈原一片愛國心不被人理解,難過極了。有人勸屈原:“楚國既然不需要你,你何不到別國去,照樣可以施展才能啊!”

屈原回答説:“我愛我的楚國,為它的命運擔憂,為百姓的痛苦傷心。明知自己的處境很危險,可是捨不得我的故土。我希望有一天還能為它出力。”

屈原寫了許多詩,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他想象着自己乘着龍駕着象,在天空中翱翔,就要飛往遠方,離開楚國,忽然回頭看到了可愛的家鄉,立刻停住了腳步。他的'僕人哭了,連馬也不肯再往前走。他又回到了楚國,並下決心:“如果不能實現我的願望,我就投江而死,用生命殉我的祖國!”

不久,屈原懷着對楚國深深的眷戀,投入了汩羅江(在現在湖南)。他對楚國的愛也就是對中國的愛,對自己所屬民族的愛。所以全國人民至今還懷念他,每年端午節人們划龍舟,吃粽子,就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者。

歷史人物故事 篇14

顧炎武手不釋卷

凡是顧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馬、騾子載着書跟隨自己。到了險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處的詳細情況,有時候發現所到之處的.情況和平日裏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開書本核對校正它。有時候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來考察,就在馬背上默默地誦讀各種古代經典著作的註解疏證;偶爾是有什麼遺忘了,就到客店中打開書仔細認真地複習。

原文:

凡先生之遊,以二馬三騾載書自隨。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或與平日所聞不合,則即坊肆中發書而對勘之。或徑行平原大野,無足留意,則於鞍上默誦諸經註疏;偶有遺忘,則即坊肆中發書而熟復之。

標籤: 人物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gkokw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