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歷史人物故事(14篇)

歷史人物故事(14篇)

歷史人物故事 篇1

東漢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展開激戰。兩軍實力相差懸殊,袁軍數倍於曹軍,曹操部將大多認為袁軍不可戰勝。但曹操最終以少勝多,大敗袁軍。袁紹棄軍逃跑,全部的輜重物資、圖冊兵藏被曹軍繳獲。

歷史人物故事(14篇)

在清點戰利品時,曹操的一名心腹發現了許多書信。這名心腹拆開其中一封,看了幾眼,立刻臉色大變。他把所有書信收齊封好,然後抱着信件去向曹操彙報:“主公,這些都是袁紹與人來往的.密函!”曹操接過信件,拆開看過幾封后,對心腹説:“你去把這些信都燒了吧。”“燒掉?主公,您不該照著書信把這些叛徒全部抓起來嗎?”心腹驚疑道。曹操搖搖頭:“當初,袁紹兵力遠勝於我,連我自己都覺得不能自保,更何況是他們。與袁紹勾結只是他們不得已的選擇啊。”

曹操燒信原來,這些信件都是在許都的官員和曹操軍中的部將寫給袁紹的,其中不乏示好投誠之語。曹操命人當眾把信件全部焚燒。那些私通袁紹的部將,原本驚慌不定,見曹操此舉,慚愧不已,同時也愈加感激,軍中士氣更盛。

曹操趁勢進擊,冀州各郡紛紛獻城投降。曹操實力大為增強,為此後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歷史人物故事 篇2

春秋時期,有一次楚王率對絞國發動進攻。楚軍連連得勝,一直攻到絞國都城的南門。絞國不出城交戰,竭盡全力把守城池,楚軍幾次三番攻城,都沒有取得成功。

楚國大將屈瑕見此情形,就對楚王説:“絞國國勢弱小,處理事情很輕率而不使用計謀,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弱點,用智謀取勝。”然後,他向楚王獻了一條計策。楚王一聽,認為很好,就依計而行。

第二天,楚國的幾十個士兵扮做樵夫模樣,到絞國都城周圍打柴,來引誘敵軍。絞國將領見到楚人在山上打柴,身後沒有楚軍保護,就派捕捉他們,結果三十個手無寸鐵的楚人被他們抓住。絞國官兵見這麼容易就獲得“勝利”,都高興得笑了起來。

過了一天,又有一羣楚兵扮做打柴的'樵夫,到山上引誘敵軍。絞兵發現後,沒有等到下命令,就紛紛出城,到山上捉拿楚人。這時,事先埋伏在城北門的楚兵一起衝殺出來,絞國很快就被打得大敗。

絞國遭到慘敗,城池眼看就守不住了。在這種情況下,絞國國君為了保住國家,被迫在絞國的城下與楚國簽訂屈辱的盟約。從此以後,絞國貪小便宜吃大虧的事情,便在各國中傳揚開來。

歷史人物故事 篇3

清代書畫家鄭板橋年輕時家裏很窮。因為無名無勢,儘管字畫很好,也賣不出好價錢。家裏什麼值錢的東西都沒有。

一天,鄭板橋躺在牀上,忽見窗紙上映出一個鬼鬼祟祟的人影,鄭板橋想:一定是小偷光臨了,我家有什麼值得你拿呢?便高聲吟起詩來:大風起兮月正昏,有勞君子到寒門!詩書腹內藏千卷,錢串牀頭沒半根。

小偷聽了,轉身就溜。鄭板橋又唸了兩句詩送行:

出户休驚黃尾犬,越牆莫礙綠花盆。

小偷慌忙越牆逃走,不小心把幾塊牆磚碰落地上,鄭板橋家的.黃狗直叫着追住小偷就咬。鄭板橋披衣出門,喝住黃狗,還把跌倒的小偷扶起來,一直送到大路上,作了個揖,又吟送了兩句詩:夜深費我披衣送,收拾雄心重作人。

歷史人物故事 篇4

説到張儀這個人,後世對他的評價可謂五花八門。頂他捧他的人説他是卓越的政治家、外交家;踩他黑他的人説他是巧言令色的小人、滿口謊言的騙子;公允、客觀些的則認為他是成功的説客、策士。不過,無論褒貶,有一點是公認的,那就是張儀能説會道、巧舌如簧。

張儀本是魏國人,因為能説會道,在沒有發跡之前,他曾輾轉各國遊説諸侯,希望碰運氣謀個一官半職。有段時間他在楚國活動,費盡心思在權貴跟前混了個眼熟。有一次,他作為楚國相國的跟班之一去參加一個社交宴會,沒想到宴會上發生了竊案,相國隨身的一面玉璧被盜。有人就向相國打小報告,説:“今天參加宴席的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只有張儀這傢伙,素來行為不檢點,又是窮鬼一個,不用問,您的玉璧一定是他偷走的。”於是,一羣人不問青紅皂白,把張儀抓起來一頓痛揍。

張儀是不論怎麼捱打,都説自己是清白的;由於沒在他身上搜到贓物,打完了那羣人也就把他放了。張儀掙扎着回到家,妻子看到被揍得鼻青臉腫的丈夫,心疼地埋怨:“要不是你讀書遊説,怎麼會受這樣的侮辱呢?”張儀卻安慰妻子,裝出一副惶急的樣子,張嘴讓妻子看:“你快瞅瞅,我的舌頭還在不在?”他的妻子被逗樂了,笑着説:“舌頭還在。”張儀正色道:“那就夠了。只要舌頭還在,榮華富貴會有的,報仇雪恥的機會也會有的'。”

在楚國混不下去的張儀後來去了秦國,有幸得到秦惠文王(前356——前311年)的賞識。秦王讓他做了客卿,與他共商征伐諸侯的國策,最後還提拔他為秦國的相國。

張儀做秦相之時,天下形勢是秦、楚、齊三強鼎立,而魏、趙、韓、燕次之。

因此,張儀奉行的外交策略是“連橫”之策,對魏、趙、韓、燕以威脅恫嚇為主,“不聽話就揍你”,而對楚、齊,則設法使兩國互鬥。

但是有感於秦國的威脅,齊楚兩國此時已經結成了聯盟。為了拆散這個聯盟,張儀把目光對準了楚國國君楚懷王。楚懷王其人,既貪且蠢,還很自大,要對付他,張儀表示毫無壓力。

周赧王二年(前313年),張儀入楚拜見楚懷王。見面後,楚懷王主動向張儀表示熱烈歡迎,張儀遊説他的説辭極其簡潔:“大王只要聽臣的話,背棄盟約,和齊國絕交,我們秦國願意獻商於之地六百里給大王。”按説楚國也是地方五千餘里的大國,楚懷王偏偏那麼小家子氣,聽説可以得地六百里就像餓狗見了骨頭一樣兩眼放光,立即“大悦而許之”。

但畢竟楚國朝廷裏也不全是酒囊飯袋,謀士陳軫(曾經為齊國、秦國效力過的陳軫,此時輾轉到了楚國為官)就向楚懷王進諫,説張儀的話不能全信,楚國可以先做做樣子,等秦國真的割讓了土地再和齊國絕交。結果楚懷王只回了他一句話:“你閉嘴!等着看我得地吧。”

為了表示和齊國絕交的誠意,楚懷王不僅按張儀的要求與齊國“閉關絕約”,甚至派了“罵客”去齊國痛罵齊王。齊王大怒之下,轉而結交秦國。看到齊、秦聯盟已成,張儀馬上換了一副嘴臉,對前來要求割地的楚國使臣説:“從沒聽説過割讓六百里地的事,但我張儀願拿出私人的六裏封地敬獻給楚王。”知道自己被耍了的楚懷王勃然大怒,再次不聽陳軫的勸諫,於第二年(前312年)發兵攻秦,與秦齊聯軍大戰于丹陽。結果楚軍大敗,八萬**被殲滅,共七十餘名有爵位的將領被俘,漢中郡也被秦奪走。

慘敗之後,楚國國力大為削弱,這時對秦國有威脅的只剩下了齊國。一年之後,秦王便派人與楚談判:願還漢中之地與楚,同楚結盟對付齊國。

但小孩脾氣的楚懷王這時只對張儀耿耿於懷,已不想要回失去的土地。他對秦使説:“我不要漢中之地,只要把張儀交給我處置,我就同意和秦國結盟。否則的話,我就一直和你們作對!”

消息傳回秦國,秦王當時沒有表態。但張儀深知一個臣子在秦王心目中的分量絕對大不過國家利益,於是主動請命赴楚。

這樣一來,秦王倒有些不好意思:“你此去楚國,楚王一定會殺你泄憤。寡人怎麼捨得讓你去送死呢!”

“楚王有一個寵臣叫靳尚,只要給他錢他什麼事都肯做;楚王還有一個寵妃叫鄭袖,只要她説話楚王沒有不聽的。”張儀胸有成竹,“只要搞定了這兩個人,微臣定能安然無恙地回來,繼續為大王效力。”

果然,張儀這次一到楚國,楚懷王就把他囚禁起來,準備擇吉日殺了他祭天。但是張儀早已暗地裏重金買通了靳尚,告訴他如何行事。於是,靳尚找到鄭袖,對她説:“知道您即將被大王拋棄了嗎?”鄭袖趕緊問:“為什麼?”靳尚按張儀教的話説道:“秦王鍾愛張儀,為了營救他,如今將要割讓土地給楚國,並選絕色美女送給楚王。楚王看重土地,就會敬重秦國,秦國的美女一定會受到寵愛;新人受寵,夫人您不就被扔到一邊了嗎?不如您替張儀求情,讓大王趕快釋放他,這樣秦國就不會送美女來了。”於是鄭袖日日夜夜向楚王吹風,楚懷王受到鄭袖的蠱惑,終於下令釋放張儀。

張儀又趁機遊説楚懷王,讓他親附秦國,拜秦國為大哥。一席話説得楚懷王連連點頭稱是,馬上同意與秦國親善,恭恭敬敬禮送張儀回國。

就這樣,上了當卻不長記性的楚懷王一再被張儀算計、玩弄,生生地把一個強大的楚國弄得日漸衰微,用自己的昏庸、可笑成就了張儀的盛名。

歷史人物故事 篇5

屈原是古代一位偉大的詩人,也是一位傑出的愛國者。他生在戰國時期的楚國,家鄉在現在湖北的秭歸(zǐguī),離長江三峽不遠。這裏風景奇美,山影水聲迷人動聽,屈原非常熱愛自己的'故鄉,熱愛楚國,可是楚國統治者腐敗無能,不圖進取,使國力漸漸衰弱,百姓生活也很痛苦。屈原非常着急,來到都城勸楚王改革圖強。不料他受到奸臣的陷害和攻擊,一度信任他的楚

王竟把他趕出都城,流放到了遠方。

屈原一片愛國心不被人理解,難過極了。有人勸他:“楚國既然不需要你,你何不到別國去,照樣可以施展才能啊!”

屈原回答説:“我愛我的楚國,為它的命運擔憂,為百姓的痛苦傷心。明知自己的處境很危險,可是捨不得我的故土。我希望有一天還能為它出力。”

屈原寫了許多詩,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他想象着自己乘着龍駕着象,在天空中翱翔,就要飛往遠方,離開楚國,忽然回頭看到了可愛的家鄉,立刻停住了腳步。他的僕人哭了,連馬也不肯再往前走。他又回到了楚國,並下決心:“假如不能實現我的願望,我就投江而死,用生命殉我的祖國!”

不久,屈原懷着對楚國深深的眷戀,投入了汩羅江(在現在湖南)。他對楚國的愛也就是對中國的愛,對自己所屬民族的愛。所以全國人民至今還懷念他,每年端午節人們划龍舟,吃粽子,就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者。

歷史人物故事 篇6

耶律楚材以身護法

在舉世聞名的北京頤和園萬壽山腳下,有一座古樸的祠堂。它是為紀念耶律楚材而建立的。

耶律楚材是蒙古汗國的一代名臣。他字晉卿,契丹族,是遼東丹王突欲八世孫,世居金中都(今北京),自幼勤奮好學,博覽羣書,通曉天文曆法。1215年,成吉思汗(元太祖)奪取燕地後,召用耶律楚材,十分信任他。成吉思汗去世後,拖雷監國時期和窩闊台即位後,他越來越受重用。他建議設置州郡長官,使軍民分治;反對改中原地區為牧場的錯誤主張,建立賦税制度。蒙古軍攻陷金國汴京時,耶律楚材力諫廢除野蠻的屠城舊制,召用儒者,設置經籍所、編修所,文教事業逐步興起。耶律楚材從成吉思汗至窩闊台,受重用三十多年,官至中書令,國家的典章制度大都是由他奠定的。1236年春天,蒙古大汗窩闊台(元太宗)宴請羣臣。他親自端着酒杯為耶律楚材敬酒,並且説:“我之所以誠心誠意地信任你,是遵照先帝的遺命。如果沒有你,中原地區就不會有今天這樣的安定局面。我能高枕無憂,全靠你的努力。”

窩闊台去世後,皇后乃馬真氏執掌政權。她崇信奸臣,擾亂朝政。有一個叫奧都剌合蠻的人,他用重金賄賂皇后乃馬真氏,得到權柄,滿朝文武百官都奉迎他,只有耶律楚材敢與他面折廷爭。

有一次,皇后乃馬真氏將起草詔書使用的印璽和白紙,都交給奧都剌合蠻,讓他辦事自己填寫用印就行了,不必啟奏她。耶律楚材認為不妥當,立刻上奏皇后乃馬真氏,説:“天下者,先帝之天下。朝廷有規矩,現在您要破壞它,老臣不敢接受這個指示。”皇后乃馬真氏自知理虧,只得將交給奧都剌合蠻的印璽和白紙收回去。過了不久,皇后乃馬真氏又降旨,説:“凡是奧都剌合蠻提出的建議,想要辦的事情,各部門的官吏們都要按照他的意見起草命令,不照辦者,就把他的手剁下來。”耶律楚材接到皇后乃馬真氏的旨意後,再一次上殿抗爭。

他對皇后乃馬真氏説:“國家的典章制度,先帝都交給老臣我負責,與各部門的官吏們沒關係。奧都剌合蠻的建議如果合理,我自當按照他的意見辦理,如果建議不合理,就不能辦。老臣死且不避,何況剁手呢!”皇后乃馬真氏聽後很不高興,不接受耶律楚材的.意見。耶律楚材滔滔不絕,爭辯不已,最後大聲説:“老臣侍奉太祖、太宗皇帝三十餘年,沒有辜負國家,皇后難道能夠以無罪殺害老臣嗎?”皇后乃馬真氏雖然很生氣,但是在忠誠剛直的三朝元老重臣耶律楚材面前,不得不深深地表示敬畏,宣佈所降旨意作廢。

諸葛亮繪圖安撫西南少數民族

我們説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大概沒有人反對,我們説諸葛亮是一位出色的畫家,並且善於運用自己的繪畫藝術,為自己的政治路線服務,大概就有人懷疑了。

作為政治家的諸葛亮,雖然不像《三國演義》裏所描寫的那樣,説他未出茅廬,就預知三分天下,是亙古未有的奇才,甚至把他描繪成善於“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的活神仙。實際上,諸葛亮是一位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又善於運用自己的學識才藝,深入研究時事,透徹分析形勢,正確進行判斷,從而制定合情合理策略的人物。

劉備在荊州聽説隱居隆中的諸葛亮有才智,便三顧茅廬,去討教。諸葛亮與劉備在茅廬侃侃而談,於是就有了千古傳誦的《隆中對》。在史書上,《隆中對》不過三百多字,但是內容精闢而豐富,涉及政治、軍事、外交、內政、歷史、地理等諸多領域,為劉備設計出一整套發展勢力的方針政策。他説:曹操實力雄厚,不可與其爭鋒。孫權憑藉長江天險,已歷三世,根基穩固,不必打他的主意。如果你能夠得到荊州、益州做基地,安撫好西南各族,整頓內政,聯合孫權,便可以大有作為。劉備心悦誠服地接受了諸葛亮的意見,延請他做自己的謀士。劉備當時勢力很微弱,但是諸葛亮見劉備很真誠,就答應了。

諸葛亮輔佐劉備歷盡千辛萬苦,逐步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建立起蜀漢,三分天下有其一。

為了進一步發展事業,必須治理好蜀漢。蜀漢西南部,聚居着很多少數民族,“西和諸戎,南撫夷越”,解除後顧之憂,蜀漢才能夠向中原發展。為了安撫西南少數民族,諸葛亮親手繪製了一幅巨畫,贈送給少數民族兄弟們。

繪畫的前半部分,展現萬里晴空,千里沃野,豔陽明月,高城大府,以及神龍、牛馬等;後半部分,畫有蜀漢官員騎着高頭駿馬,打着錦繡傘蓋,視察慰問邊塞少數民族村寨,邊寨少數民族羣眾牽着牛羊,提着酒漿,熱情洋溢地款待蜀漢官員。畫面上題有“日月同輝,神龍牛馬”的詞句。意思是,歌頌兄弟民族平等友好,團結互助,祝願各族兄弟安居樂業,生活幸福美滿。至今雲南德宏地區傣族民間流傳着當年諸葛亮怎樣教他們先民使用耕牛的故事。佧瓦族民間流傳着“諸葛亮老爹”教他們祖先造房屋、編竹籮的故事。

諸葛亮繪製圖畫贈送少數民族,實質上是將“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的政治路線,用圖畫形式進行通俗、形象的宣傳。這件史實,記載在東晉常璩撰寫的《華陽國志》中,作者常璩是蜀郡江原人,他對蜀事的記載大多是通過親眼或親耳所聞得來的,比較可靠。

歷史人物故事 篇7

風光綺麗的江南水鄉——浙江山陰(今紹興),是清末愛國女傑秋瑾的故鄉。

秋瑾的.家庭封建氣味很濃。她的爺爺、爸爸都做過官,張嘴閉嘴離不開封建禮教的陳詞濫調。

秋瑾長到十四五歲時,就已有志有才,很喜歡看有關梁紅玉、穆桂英等女英雄的故事書,決心像她們那樣為女性爭光。

有一天,秋瑾的表姐妹隨大人來玩,交談起來,姐妹們都恨自己是個女孩子,沒地位,沒自由,好像籠子裏的小鳥。秋瑾越聽越覺不平,憤憤地説:“女性的聰明才智不一定比男子差,只是因為女性沒有機會讀書,缺乏獨立謀生的本領,依靠男人吃飯,才受欺侮。我們應該立志圖強。”

這話不知怎的被秋瑾的父親知道了。他面帶愠色,把秋瑾叫到面前:“《女誡》看了沒有?記住了嗎?”

“不但看了《女誡》,還看了《史記》、《漢書》。”秋瑾從容回答。

“嗯,看這麼多書?‘女性無才便是德。’這句話你忘了麼?”

“可寫《女誡》、編《漢書》的班昭就是女的啊!還有蔡文姬、謝道韞、李清照,都是才女。如果説‘女子無才便是德’,《漢書》就編不成了。”

父親沒料到女兒竟敢當面頂他,正要大發脾氣,一個女傭人進來説:“舅老爺來了。”他起身一甩袖子,就急忙迎客去了。

秋瑾看着父親的背影,不服氣地小聲嘀咕着:“不對就是不對,發脾氣能讓人服嗎?”

歷史人物故事 篇8

錢鍾書在《圍城》中有這麼一段妙語:汪處厚雖然做官,骨子裏只是個文人,文人最喜歡有人死,可以有題目做哀悼的文章。棺材店和殯儀館只做新死人的生意,文人會向一年、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陳死人身上生髮。“週年逝世紀念”和“三百年祭”,一樣的好題目。死掉太太——或者死掉丈夫,因為有女作家——這題目尤其好;旁人儘管有文才,太太或丈夫只是你的,這是註冊專利的題目。汪處厚在新喪裏做“亡妻事略”和“悼亡”詩的時候,早想到古人的好句:“眼前新婦新兒女,已是人生第二回,”只恨一時用不上……

曾國藩就有汪處厚這樣的癖好,他也寫了不少“只恨一時用不上”的輓聯,併為此而開罪了好友湯鵬。

曾國藩在做京官時,居官問學之餘,喜歡創作對聯,尤其喜作輓聯。輓聯頗有蓋棺論定的意思,數十個字的篇幅,既要總結生平,又要表達情感,兼要發表評論,還要有一定的高度,不下苦功夫實在寫不好。只是,可作輓聯的人多為新近死去的親朋故舊,哪裏會有那麼多蓋棺定論的死者等着他“敬輓”呢?此公眉頭一皺,計上心來,稍作變通,進行“生挽”——即給身邊熟悉的活人預寫輓聯,以資練習。這種做法當然不厚道。但對提高水平,據説倒是助益顯着。當然,這事兒得偷偷地幹,決不敢讓被挽者知道。

道光年間的一個春節,曾國藩正利用春節閒暇在書房中創作輓聯,比他大10歲的好朋友湯鵬適時前來拜年。二人關係素來密切,湯鵬也就不待通報徑直到書房來找國藩。説來也巧,國藩這時正寫到“海秋(湯鵬字)夫子千古”,陡然見到被挽者現身,趕緊手忙腳亂地藏掖條幅。湯鵬以為他在寫春聯,只是好奇為啥用白紙不用紅紙,便要看看寫了什麼。國藩死死捂住,湯鵬秉性霸蠻,兼好奇心重,乃不管不顧一把扯過來看個究竟。不看則已,一看差點暈倒:好朋友竟在這新春吉日給自己寫輓聯!這還了得,湯鵬對曾國藩重重吐了口唾沫,拂袖而去。

不用説,這都是輓聯惹的禍。湯鵬是湖南益陽人,字秋海,曾國藩的老鄉,兩人又都是重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在一起做京官,過從甚密。輓聯風波後,怒不可遏的湯鵬反目,與曾國藩割袍斷義。

湯鵬聰慧過人,他22歲中舉,23歲連捷進士及第,被譽為“凌轢百代之才”,“意氣蹈厲,謂天下事無不可為者”,認為“徒為詞章士無當也”。其人性情儻易,不中繩墨,喜歡放言高論,目無餘子,甚至連司馬遷、韓愈都不放在眼裏。湯鵬雖科甲順利,官場卻很不得志,“禮曹十年不放一府道,八年不一御史”,長年待職閒曹,終不為朝廷重用。後來更因事遷謫,“恃才傲物,謗口繁多”。

湯鵬的死也很是離奇。一天酷熱,幾個朋友聚在湯鵬家閒聊。有人偶然説到大黃藥性峻烈,不可隨便服用。湯鵬漫不經心地説:“那有什麼?我經常服用它。”大家感到愕然,半信半疑。湯鵬大怒,立刻命僕人去藥鋪買了幾兩回來,馬上煎服。喝了一半,朋友們擔心出事,攘肩捉背,羣起制止。但湯鵬堅決不聽,堅持將一罐大黃全部服下,結果當天暴卒。好奇倔強到不惜生命的'地步,實屬奇人奇事。曾國藩在祭文中沉痛地説:“一呷之藥,椓我天民”,即指此事。

對於兩人絕交的真正原因,曾國藩自然也不會承認,因為承認了將有損他的道德文章形象。他在給湯鵬的寫的祭文中,將兩人斷交的原因歸結於湯鵬對曾國藩批評其着作《浮邱子》不滿:“一語不能,君乃狂罵。我實無辜,詎敢相下?”

湯鵬的死,曾國藩為其送上的輓聯是:

着書成二十萬言,才未盡也;

得謗遍九州四海,名亦隨之。

至於這是曾國藩當時即興寫就,還是“生挽”的成稿,自然只有他自己清楚了。曾國藩後來的輓聯創作日漸爐火純青,他的全集中,收有其創作的輓聯七十七副。近代古文家、詩人吳恭亨曾説:“曾文正聯語雄奇突兀,如華嶽之拔地,長江之匯海,字字精金美玉,亦字字布帛菽粟。”對曾氏之聯語評價不可謂不高。

歷史人物故事 篇9

羌瘣——俘趙王遷,滅趙國

羌瘣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名猛將。公元前229年(秦王政18年),羌瘣伐趙。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隨王翦攻趙國,在東陽俘獲趙王遷,滅趙。攻燕國時駐屯中山。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趙國大旱,國內缺糧,人心浮動。秦國在穩定佔領區形勢,將韓地改建為潁川郡後,立即轉用兵力於趙國;

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羌瘣伐趙。王翦率上地(今陝西北部)兵,羌瘣率羌兵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楊端和率河內(今河南新鄉一帶)兵,分由南北夾擊邯鄲。趙王遷派李牧和司馬尚率軍抵抗。李牧仍採用築壘固守,避免倉促決戰的方針。秦軍屢攻不勝,形成相持。十月,王翦、羌瘣軍攻破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公子嘉帶領宗族數百人逃代(今河北蔚縣四北),自立為王。秦國在趙地設置邯鄲郡。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三月,王翦軍乘勢猛攻,一舉擊敗趙軍,殺趙葱,佔東陽(太行山以東)。顏聚懼逃。

史料

《史記·秦始皇本紀》(司馬遷):十八年,大興兵攻趙,王翦將上地,下井陘,端和(楊端和)將河內,羌瘣伐趙,端和圍邯鄲城。十九年,王翦、羌瘣盡定取趙地東陽,得趙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

歷史人物故事 篇10

劉基,字敬輿,是漢高祖劉邦的庶長子劉肥的後代。劉肥可是被我們大名鼎鼎的呂雉太后帶大的,雖然後來他沒有當上皇帝,但是他卻得到了漢惠帝劉盈的禮遇。劉盈敬他是長兄,就算當了皇帝,見到劉肥也依然主動把上座讓出來,還給他敬酒。不過也就是因為這一幕,才讓呂雉對他起了殺心,還好劉盈替他擋住了那杯毒酒,否則就沒有千年後的劉基了。

劉基是漢末軍閥揚州牧劉繇的.長子,史載其姿容美好,是個難得一見的美男子,深得孫權喜愛。

最初,劉繇和孫策大軍對抗,不過失敗了,於是他帶着家人投奔了豫章劉表。劉繇去世的時候,劉基只有十四歲,為父親辦葬禮的時候,劉基就表現出了超乎年齡的成熟,他不收劉繇下屬們饋贈的禮物,一切行為都合乎禮節。都説長兄為父,劉繇死後,劉基就成為了幾個弟弟們的依靠,他帶着他們隱居鄉里,日子過得很拮据。後來孫策經過豫章,也為劉繇治喪,還把劉基兄弟帶回了東吳,禮遇他們。

221年,孫權稱吳王,劉基被升任為大農令。有一次,孫權舉辦宴會,邀請了很多謀士武將。在宴會上孫權表現得很是興奮,還收起了架子親自起身勸酒。可是宴會上的虞翻卻故意裝醉,孫權來勸酒時他就趴在地上,孫權一離開他就又坐起來。

虞翻的行為徹底惹怒了孫權,再加上喝了酒的緣故,孫權拔出佩劍就要殺掉虞翻,在場的人無不驚恐,一動不動。只有劉基在這個時候還敢説話,説的還是替虞翻求情的話。劉基攔住孫權説:“大王喝醉了就要殺掉有名的賢士嗎?就算虞翻真的有罪,他在這種情況下被殺,天下間誰人肯信?再説大王素來敬重賢士才使得那麼多人前來歸附,今天您打算一下子功敗垂成嗎?”

孫權正在氣頭上,他憤怒的説:“曹孟德(曹操)都能殺孔文舉(孔融),我殺個虞翻怎麼了!”劉基不怕死的繼續勸:“曹操是曹操,大王是大王,曹操輕易殺掉士人,如今已遭天下人非議。大王還打算效仿他?如今大王更應該做的難道不是推行德義?”孫權聽了劉基的話,是想了又想,最後還是放下劍,饒了虞翻一命。

又有一次,孫權在遊船上行酒宴,夏季炎熱,這大雨也是説來就來,孫權用御蓋遮住了自己,又趕緊命令侍從也遮住一旁的劉基,船上的其他官員可享受不到這種待遇!

想來也是,如果不是因為被孫權深深寵信着,劉基有幾個膽子敢攔住孫權殺人?孫權稱帝以後,劉基被封為光祿勛,與顧雍分掌尚書事務。孫權是個長壽之人,劉基可不是,他比孫權早死了整整二十年。劉基死後,孫權替兒子孫霸求娶了劉基之女,不但賞賜了府宅,還時不時就賞賜錢財寶物,榮寵不衰。另外,劉基的弟弟劉鑠、劉尚也受到了孫權的禮遇。

歷史人物故事 篇11

項羽三殺韓信

韓信跟楚霸王打賭贏了之後,楚霸王的軍師範增對楚霸王説:“韓信這個人,要麼就重用,要麼就殺掉,可不能讓他跑到劉邦那塊去。”

楚霸王眼裏沒得韓信,還是不肯重用他呀,韓信不得志,就偷偷跑了,想去投奔劉邦。范增聽説韓信跑了,就勸楚霸王趕緊去追。楚霸王還不想去。范增説:“這人是你的死對頭,在這塊不把他殺掉,將來要殺就難了。”

楚霸王被范增説動了心,就帶了兵馬追殺韓信。韓信跑着跑着,看看楚霸上已追到跟前,就停下,頂着上風撒尿。風一吹,撒的尿,全灑在白己的臉上、身上。

楚霸王看到了,又好笑又好氣:“這人好呆,頂着風撒尿,撒在自己身上還不知道,殺他何用?白白污了自己的寶劍不説,還壞了自己的英名,還是不殺好!”

沒殺韓信,轉身就走。回到營裏,范增問他殺了韓信沒有,楚霸王就把看到的.事説了一遍,説:“韓信是個呆子,殺他何用?”

范增説:“你上當了,這是韓信用的計,你快追上去把他殺掉,免生後患。”

楚霸王是個粗人,一聽這話,帶兵又追。看看追近了,只見韓信跪在一座墳頭上,頭朝下,腳朝上,帽子蓋在墳頭上。霸王用劍挑去韓信的帽一子,真好笑死了,原來韓信披頭散髮,嘴裏直翻白沫。“啊呀,這人是羊癲瘋,殺不得呀殺不得,要是把這呆子殺掉,豈不是要叫天下人笑話!”楚霸王想想,還是沒得殺他,轉身回營。

范增見霸王回來,又問他殺了韓信沒有。霸王把韓信痴痴呆呆的傻樣兒講把范增聽。

范增一聽,腳一蹬:“你又上當了,這是韓信用的計。如果這人不除,霸業就不得成功,你還要死在他手中!”

楚霸王不相信。范增説:“韓信在這塊時候,他可曾犯過什麼羊癲瘋?”

這一問,楚霸王明白了,趕緊帶了兵馬再追上去。韓信知道楚霸王不會放過他,沒歇一口氣,一直跑,一跑跑到三岔路口,犯愁了,往哪塊跑?朝東跑,直奔劉邦軍營,霸王必定會死追,還是跑不掉。他一想,想了一個調虎離山計落脱下一隻鞋子,扔在東路口,自己回過頭來,往西路跑。

楚霸王領兵追到三岔路口,看見一隻鞋子在東路口,認準韓信朝東跑了,不管三七二十一,一直朝東路口追下去。

韓信往西跑,楚霸王往東追,哪塊還能追上韓信?等楚霸王白跑了趟回營,韓信已跑到劉邦那塊去了。

項羽和韓信打賭

當年,霸王領兵到了江蘇六合縣東南一帶,見天快晚了,就下令安營紮寨。

那時,韓信還在霸王手下當將官。夜裏,霸王和眾將軍飲酒作樂,吃得高興了,便對韓信講:“別人説你有能耐,我要和你打個賭,怎樣?”韓信打了一躬説:“不知大王以何賭輸贏啊?”霸王説:“我們兩人,一個在東邊山窪裏築一座城,用來擋山外的敵兵;一個在孫趙和金塘營之間掘四十九口井,讓軍民都有水吃,兩樣都要在今晚完成,曉星一出為準,你敢嗎?”

韓信心想:“造城是地面上的事,一點不馬虎不得;挖井是地下的事,深淺可以討巧。”心裏想挖井。

霸王又問:“你是造城還是打井?”韓信説:“我們做兩個閹子,抓閹作數。”

霸王揀一個,上面是造城。韓信説:“大王抓的是造城,那個當然是打井了,大王就造城吧。”其實,兩個閹都寫着“造城”,霸王大老粗,不知道中計哎。這樣嘛,就各領一千兵動工了。

韓信帶兵到了金塘營,他把兵先分成一班班地去挖井,自己坐在祠堂裏飲酒。霸王怕輸,親自到場地催工。忙得十兵們個個氣喘八哈,大汗直淌。

韓信見大快二更了,叫探子去看霸王弄得怎祥了,回報是築了一半。韓信又問井挖得怎祥了,探子報説:才有十幾口井。韓信不慌不忙,叫來兩個牙將。咬了耳朵,二人就分頭去了。韓信下令:“快替我備馬,隨我到大王面前請功。”

見了霸王,韓信問:“大王。你的城築得如何?”霸王説:“有一半高了。”

韓信説:“你看曉星已出了,大王輸了。”霸王抬頭一看,曉星果已掛在半空中了。就問韓信:“你的井難道都打好了?”韓信説:“清大上去查點吧!”霸王不信,跟他一同查看了。

一路上,韓信指指點點説:“沿路三七二十一口,外圍村邊四七二十八個,不錯吧?”霸王點着頭,心裏很感奇怪。

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韓信到霸王處請功以前,已經派一個牙將傳令,叫士兵在沿途必經之處,挖的真井;在外圍不顯眼的地方,只挖一半,就放下井欄;霸王不會查到的地方,只放了一個井欄,一杴也沒挖。霸王粗心,只順着韓信指的路走,看到井欄,便以為真的了。那曉星也是假的。是韓信指派另一個牙將,把一盞點亮了的燈籠用風箏放到天去,乍一看,真像是曉星出在半空一樣,霸王又當真了。本來霸王在曉星出之前能築好城的,見曉星出了,就停了工,所以到現在這上城還有一角沒有城牆,後人就稱它是霸王城。

城內村莊就叫小城裏。孫趙到金塘營的一帶井多,但多數只有一半深,是韓信打的井。

歷史人物故事 篇12

南宋末年的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歷史人物故事 篇13

蒙武——與王翦率軍滅亡楚國

家世背景

蒙武出身於武將世家,其家族原本是齊國人。蒙武的父親蒙驁在秦昭襄王在位時期(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從齊國來到秦國侍奉秦昭襄王,官至上卿。

斬將滅楚

秦始皇二十三年

(楚王負芻四年,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任命蒙武擔任副將,派遣蒙武跟隨主將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攻打楚國。秦軍與楚軍在蘄地交戰,秦軍大敗楚軍,追擊到蘄地南部時,斬殺楚國軍隊將領項燕,楚軍因此潰敗逃亡,秦軍乘勝奪取楚國的一些城鎮。

秦始皇二十四年(楚王負芻五年,公元前223年),蒙武再度與王翦率領軍隊攻打楚國,秦軍擊敗楚軍,俘虜楚國國君楚王負芻,攻佔楚國全境,滅亡楚國,並在楚地設置楚郡。

主要成就

蒙武是秦國著名將領,曾先後與王翦兩次率軍攻打楚國,皆擊敗楚軍,斬殺楚軍將領項燕,俘虜楚國國君楚王負芻,滅亡楚國。

歷史評價

司馬貞《史記索隱》:“蒙氏秦將,內史忠賢。”

史籍記載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史記·卷八十八·蒙恬列傳第二十八》

《資治通鑑·卷七》

歷史人物故事 篇14

屈原是古代一位偉大的詩人,也是一位傑出的愛國者。屈原生在戰國時期的楚國,家鄉在現在湖北的秭歸(zǐguī),離長江三峽不遠。這裏風景奇美,山影水聲迷人動聽,屈原非常熱愛自己的故鄉,熱愛楚國,可是楚國統治者腐敗無能,不圖進取,使國力漸漸衰弱,百姓生活也很痛苦。屈原非常着急,來到都城勸楚王改革圖強。不料屈原受到奸臣的陷害和攻擊,一度信任他的`楚王竟把他趕出都城,流放到了遠方。

屈原一片愛國心不被人理解,難過極了。有人勸屈原:“楚國既然不需要你,你何不到別國去,照樣可以施展才能啊!”

屈原回答説:“我愛我的楚國,為它的命運擔憂,為百姓的痛苦傷心。明知自己的處境很危險,可是捨不得我的故土。我希望有一天還能為它出力。”

屈原寫了許多詩,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他想象着自己乘着龍駕着象,在天空中翱翔,就要飛往遠方,離開楚國,忽然回頭看到了可愛的家鄉,立刻停住了腳步。他的僕人哭了,連馬也不肯再往前走。他又回到了楚國,並下決心:“如果不能實現我的願望,我就投江而死,用生命殉我的祖國!”

不久,屈原懷着對楚國深深的眷戀,投入了汩羅江(在現在湖南)。他對楚國的愛也就是對中國的愛,對自己所屬民族的愛。所以全國人民至今還懷念他,每年端午節人們划龍舟,吃粽子,就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者。

標籤: 人物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pe45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