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高山流水歷史典故3篇

高山流水歷史典故3篇

高山流水歷史典故1

《高山流水》,中國古琴曲,屬於中國十大古曲之一。傳説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 描繪“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鍾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彈,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歷史典故3篇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後世分為《高山》、《流水》二曲;另有同名箏曲《高山流水》,與古琴曲無傳承關係。

高山流水的歷史典故

當時的楚國有個讀書人,姓伯,名牙。他很喜歡彈琴,從小跟一位名叫連城的先生學琴。伯牙天資聰穎,琴藝大進,但卻很難捕捉到樂曲的神韻。

一日,老師對伯牙説:“我帶你去尋一個仙師點化點化,好嗎?

伯牙一口答應,高高興興地揹着琴隨老師乘船來到東海蓬萊山,老師讓他坐地休息,自己去找老師去了。

伯牙在這巍峨蒼鬱的山野之中,久等不見老師歸來,便沿一條山路尋去。繞過一個山頭之後,不想卻有一幅奇景掛在眼前:真是雲中飛瀑,霧中清泉,水花四濺如珍珠,激音迴盪如仙樂。伯牙頓感天眼大開,靈感湧起,便席地而坐,撫琴而成妙曲。突然,他的身後傳來老師的聲音:“哈哈,哈哈……仙師被你找到了。”

伯牙恍然大悟,原來老師所説的仙師就是大自然啊。相傳《水仙操》和《高山流水》這兩首古琴曲都是伯牙當時成就的。從此,他的琴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但卻始終沒能找到一個知音。

後來,伯牙到晉國做了大夫。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國。因遇大風,只好在漢陽江口停留。待風平之後,一輪仲秋之月便從浮雲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頭,仰視明月,俯視江面水波,琴興大發,便撫琴而彈。一曲即終,忽從草叢中跳出一個樵夫來,此人對伯牙的琴藝讚歎不已。

伯牙大驚,便問道:“你會聽琴,你能識琴之優劣嗎?”

樵夫接琴觀之,答道:“此琴叫瑤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樹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其樹必高三丈三尺,截為三段,上段聲音太清,下段聲音太濁,只有中段,清濁相濟,輕重相兼。後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擇吉日良時,鑿成樂器。最初,此琴有五條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內按宮、商、角、徵、羽。後來,周文王添弦一根,稱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稱為武弦。因此,這琴又稱文武七絃琴。”

伯牙聽罷,心悦誠服,便又調絃撫琴,時而雄壯、高亢,時而舒暢、流利。樵夫時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時而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禮而問道:“天下賢士,請教高名雅姓?”樵夫還禮,説:“在下姓鍾,賤字子期。”伯牙歎曰:“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即命童子焚香,燃燭,與子期結為兄弟。並相約來年中秋再在此地相會。

第二年中秋時節,伯牙如期而至,誰料想此時已是與好友陰陽相隔,子期已離他而去。伯牙在子期的墳前,撫琴而哭,彈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終,以刀斷絃。並仰天而歎:“知己不在,我鼓琴為誰?”説畢,琴擊祭台,琴破弦絕。 後人感其事,就在漢陽龜山尾部,月湖側畔築一琴台,以資紀念。

據記載,伯牙台建於北宋,清代重修,後破敗,解放後修復。碑廊門額上有“琴台”二字,相傳為北宋書法家手筆。今天,歷經風雨的伯牙台已成為漢陽的一個重要風景點,殿堂裏金碧輝煌,殿堂前是相傳為伯牙撫琴的漢白玉築成的琴台。當你在稍遠處駐足默立的時候,在那湖光山色,濃蔭繁花當中,你會看到碑廊門額上的那四個字:高山流水。它成了一個召喚,永遠迴響在我們的耳邊!

琴曲釋義。

古代琴曲。戰國時已有關於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傳,故亦傳《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樂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祕譜(朱權成書於1425年)》,此譜之《高山》、《流水》解題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來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兩千多年來,《高山》、《流水》這兩首著名的古琴曲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

高山流水歷史典故2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鬱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響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夜伯牙乘船遊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説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説: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説: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高山流水歷史典故3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鬱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響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夜伯牙乘船遊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説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象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説:真好!寬廣浩蕩,好象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説: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人物簡介

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經考證,伯牙原本就姓伯,説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説家馮夢龍在小説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書》與《荀子》、《琴操》、《列子》等書中均為“伯牙”。東漢高誘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現代的《辭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在古代是個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時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時擅長相馬的伯樂等。

鍾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國(今湖北漢陽)人。相傳鍾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衝擔、拿板斧的樵夫。歷史上記載俞伯牙在漢江邊鼓琴,鍾子期感歎説:“巍巍乎若高山,蕩蕩乎若流水。”兩人就成了至交。鍾子期死後,俞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終身不再鼓琴。

原文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2]

伯牙彈琴,鍾子期聆聽。剛開始,琴聲似在讚美着巍巍的高山。鍾子期説:“彈得真好啊!彷彿見到了高聳入雲的泰山。”過了一會兒,琴聲又似表現出奔騰澎湃的波濤,鍾子期又説:“彈得真好啊!寬廣浩蕩,波濤滾滾如江河。”鍾子期死後,伯牙摔琴,斷絃,一輩子不再彈琴了,他覺得世上再也沒有像鍾子期那樣的知音值得自己為他彈奏了。

標籤: 高山流水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jn3jp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