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高一歷史説課稿

高一歷史説課稿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一歷史説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歷史説課稿

高一歷史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新課標的要求

課標要求:以二戰後美國等國家為例,分析戰後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瞭解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採取的措施;2、理解:國家干預經濟、人民資本主義、經營者革命、福利國家制度的概念。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認識歷史,總結歷史、運用歷史的能力。

情感目標: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愛國主義精神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瞭解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採取的措施。

教學難點:如何全面認識戰後資本主義新變化。

關鍵:正確理解戰後資本主義政策調整。

二、教學方法與手段

方法:問題式探究為本課主要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問題為主線,啟發、引導學生積極的思考。

手段: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直觀的圖片和文字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學法指導

觀察、概括、總結是學法指導的重點。讓學生觀察、思考後,總結、概括知識,增強對歷史學科學習的能力。

四、教學設計

(一)導入:温故而“入新”。(回顧第3單元第16課的主要內容)

師:導入新課我採用的是:利用學生對歷史圖片的感性認識,先展示一組1929-33年經濟大危機對各國的打擊圖片,在羅斯福上台,推行新政後,使美國度過危機,並且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即凱恩斯主義又稱“看不見的手”。再展示一組二戰後各國受到戰爭重創的情景的圖片。思考,在二戰結束之後,各國會不會再次陷入到國家的大危機中,而為避免這種現象出現,資本主義國家將進行怎樣調整?其結果會怎麼樣?以此導入新課(此處主要目的在於,在視覺感應上引導學生進入教材)

板書:第17課《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

(二)教授新課:過程:

一、措施(板書)

此過程我主要是設置探究式問題,掌握教材知識,同時培養學生各種能力。

探究一:“看不見的手”還起作用嗎?

(展示一組美國在二戰和戰後經濟發展的材料以及布什和克里竟選的圖片)

説明:“看不見的手”仍在起作用!

因此,戰後資本主義國家首先採取的措施,就是這種“看不見的手”即國家干預經濟(此問題設計在於引入教材以及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一)國家對經濟的.大力干預(板書)

對於國家干預經濟的方式,我設置了兩個簡單探究性問題:

探究二:國有化與今天我國的公有制是否一致?

探究三:經濟計劃在國家經濟中的重要作用?

這兩個問題主要是結合文字材料和圖表材料,使學生掌握國有化經濟、制定經濟計劃、財政政策調節的作用,同時利用本次探究,培養了學生閲讀材料的能力、對比的能力,而且對於學生進一步認識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經濟體制的基本特點,具有一定的愛國主義教育。

師:在處理完國家干預經濟措施的方式後,我又設置了一個問題,

探究四:國家干預經濟的影響?

我認為這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那就是“總統論壇”,這個環節主要是以展示學生自我能力為主。

首先我給出試題背景:為什麼在30年代羅斯福會加強國家干預,在80年代裏根會收縮對經濟干預,90年代克林頓又有所加強?下面讓總統來談談其中緣由。選出三位學生分別代表羅斯福、里根、克林頓(課前作業的形式),

第二步,學生可充分利用這一單元的知識,發揮自己的特長,闡述自己的觀點

最後,我在學生演講後進行補充,總結。

此處環節的設置,不僅起到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也使學生在學習中真正做到“學在課堂、用在課堂”

(二)企業經營(板書)

這是政策調整的第二個措施,此處環節我主要是通過利用現實現象解決歷史現象

1、“人民資本主義”

展示圖片--當今股票市場、股票業務的繁榮景象

引導學生: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中,以及在中國,股市發展是非常紅火的,不同人對股票的掌握,如果拿到戰後,就是“人民資本主義”

2、“經營者革命”

我採取的方式是以瞭解白領階層地位和職責是什麼,來了解戰後企業經營中的這次革命

此處環節的設置,主要是引導學生由現實走入歷史,再從歷史走向現實,將歷史與現實有機結合在一起。最終使歷史更貼近現實。

(三)福利國家政策發展(板書)

這是國家干預經濟的第三個措施,我依舊採取設置探究問題的方式,

探究五:你為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做過什麼樣的事情?你認為這是教材所説的福利制度嗎?(學生任意發揮自己的見解)

最後,結合教材共同處理(概念、種類、特點、實質、影響)

此處環節的設置,主要目的為:一方面使學生掌握福利制度的基本概念,另一方面在於教會學生要為他人多做事情,多做好事情。以此使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觀、道德觀,

二、結果(板書)

最後一個內容為總結在戰後資本主義國家採取一系列的措施後,經濟發展的情況,通過總結教材,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小結:

我採取的方法是:解一道材料題,將本節課的知識重新回顧(這種方法既可以對本節課做以簡單小結,又可以培養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鞏固練習:

我只設計了三道選擇題,因為上面小結中的材料題,已起到課堂知識鞏固的作用。

課後探究作業:

社會調查:

①內容:現代企業經理人員的綜合狀況。

②方式:每10-15人為一組,每人調查至少一名經理,瞭解他們的工作行業、工作時間、收入、工作經歷、子女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情況。

③小組討論後寫出綜合調查報告。

課後作業的設置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同時是再一次用現實現象理解歷史問題。

五、板書設計【略】

高一歷史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佔統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該制度經過秦漢、隋唐、宋元等階段的不斷髮展,至明清時期達到頂峯。明代罷中書省、廢丞相,內閣製為中央輔政機構;清代以內閣及軍機處為中央輔政機構,協助皇帝處理軍政要務。明清兩代,以六部為中央政務部門,分理國政,直屬皇帝。皇權兼併了相權,使皇權發展到頂端。本節課承接本單元的第2課-主義中央集權的建立、第3課-主義中央集權的發展,使-主義中央集權的脈絡清晰地呈現在同學們的面前。同時明清時期-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使中國在政治上大大落後於同時代的西方國家,揭示了近代中國落後於西方國家的一個原因,從而為學生以後學生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廢行省、設三司;廢丞相,權分六部。

(2)識記清初政治制度的變化;軍機處的設置。

(3)瞭解明朝內閣制度形成的經過極其發展。

(4)理解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

(5)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內閣、軍機處,並結合具體歷史背景和歷史階段特徵加以分析、評價,培養學生辯證的思維能力。

(6)從多角度分析明清-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強化和完備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演變趨勢極其對當時社會所產生的積極作用。

過程與方法:

開展討論、辯論等教學活動;提高學生表達、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養“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科素養。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學習本課,認識到明清君主-制度的強化,既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阻礙中國社會的進步。

(2)、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明清君主-的加強是造成中國近代落後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發學生為祖國的富強而努力,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的措施

難點: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明清加強君主-的影響

  二、説學情

高中學生自身的知識、個性與社會性都比國中有了較為充分的發展,他們具有強烈的探究世界的動機,他們的分析能力、辯證思維也明顯增強,而且獲得比較豐富的學習策略。對於本課內容學生在國中歷史學習時接觸過,但對它的認識比較膚淺,大多停留在表層,沒有形成系統、深刻的認識。

三、説教法學法

(一)教法

應該充分利用歷史學科藴含豐富圖片、史料資料的特點,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含有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情境,讓學生在探究事件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識,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動態的、有機的整體。使學習過程成為“感知-理解-運用”的過程,更是掌握方法、積累經驗、發展能力、生成情感的過程。

(二)學法

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培養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和激發學習激情的重要因素。在這一課的學習中,應該有意識的培養學生以下兩種學習方法:

一是觀察學習法,充分運用材料作鋪墊,引導學生主動地運用自己的觀察力從各種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期望學生在運用歷史材料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到歷史材料是認識歷史的主要途徑,培養從中提取有效信息與辨析歷史材料的方法;培養“論從史出”,“以史實為依據”的歷史學習習慣。

二是思辨學習法。通過提供相關知識背景,創設各種具有探究性的問題情境,開展課堂討論,形成互動的課堂氛圍,在合作與交流中切實體驗歷史,深刻理解歷史。

四、説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帶領同學們回顧一下第2、3課學習的內容,因為第2課講的是-主義中央集權的建立,第3課講的是-主義中央集權的發展,對這兩節課內容的複習將-主義中央集權的發展脈絡完整的呈現在學生面前。接下來就通過對胡惟庸案的講解導入本節課的內容。

2.問題探究,突破重點、難點

導入新課後,通過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們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的資料,提示學生大肆殺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之一,接着引導學生看課本提問他們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還採取了哪些措施,從而得出明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關於清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主要是引導學生回憶清宮戲中見到的一些現象,通過討論來總結清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因為最近有關清代宮廷的電視劇比較多,學生們應該都接觸過。這是難點“明清時期加強君主-措施”的解決方案。

難點“宰相制和內閣制區別”解決方案:史學家錢穆在其《國史大綱》曾指出:“(明朝)國家並未正式與閣臣以大權,閣臣之弄權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權臣”,非大臣。故雖如張居正之循名責實,起衰振弊,為明代有數能臣,而不能逃眾議。”引導同學們認識到宰相是“大臣”,握有大權的閣臣只是“權臣”。然後通過課本P17“歷史縱橫”中張居正的案例來引導學生認識到“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鞏固。但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諮詢機構,本身並無決策權。雖有內閣大學士大權在握的現象發生,但其權力並不來自於制度及其職位,而來自於統治者的個人支持與信任,比如張居正當時是有皇太后的支持。一旦失寵,其地位便會一落千丈,張居正死後的下場可以證明這點。因此,儘管有人認為明代的首輔即變相重設的宰相,但其權力與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語,更談不上制約皇權。”

難點“明清加強君主-的影響”解決方案:主要是通過對西方內閣和明清時期內閣的比較這一探究性問題來認同學們認識到:明朝的內閣是皇權-強化的產物,它加強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君主對全國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而西方近代的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於防止--。中國的內閣使得中國走向-、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內格使他們走向民主、科學。從而引導同學們來總結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

3.課堂小結

在講授完本節課的內容後,帶領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做一個簡單的回顧,力求本課內容當堂消化,以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同時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演變作個小結。

4.知能訓練,運用遷移

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5.佈置作業

高一歷史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課內容是人教版新課程《歷史》必修Ⅰ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課,介紹了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在本單元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一條主線: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

兩對矛盾:中央與地方、君權與相權

三個內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選官用官制度的演變

2.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內容作了這的要求: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 説明古代中國政治制度演變的特點

3.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並掌握從漢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2)掌握從漢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尤其是相權的演變。

3)瞭解從漢至元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即從察舉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舉制。

4)通過引導學生了解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總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聯繫時代背景分析各項措施,理解歷史概念,並逐步總結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引導學生重視圖示、引文等材料,在對歷史材料的研讀和分析中,初步掌握處理歷史資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但也對中國社會發展進步形成了阻礙;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政權,都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做出過自己的貢獻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難點: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及對重要歷史概念的理解

高一歷史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五四"運動》是新編九年制義務教育歷史教材中國歷史第二冊也就是中國近代史第六章第一節的內容。"五四"運動在中國近代是一次承上啟下的革命運動。它上承辛亥革命即舊民主主義革命,下啟"五四"運動以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因此,本節課在中國近代的地位十分重要。這一節學好了,將為學生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打下堅實的基礎。又因為本節課抽象名詞概念較多,與歷史課所具有的生動、形象、具體的特點有所差別。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應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一問題。

2、教學目標

(1)理解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內容及歷史意義

這主要是依據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繫和學生情況確定的。因為"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新文化運動解放了人民的思想,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所以理解新文化運動對於更好地理解"五四"運動的背景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2)掌握"五四"運動的過程及歷史意義。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一次具有深遠影響的運動。無論是從其歷史地位,還是從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上來看,都需要學生掌握。這是由於"五四"運動在歷的重要性決定了的,而"五四"運動的重要性在歷史意義中得到了最精要的詮釋。

(3)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歷史教材中有許多德育教育的題材,而"五四"運動正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品質的典型教材。如果在歷史教學中不利用好本學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那麼,歷史教學將變得毫無意義。

3、教材重難點

重點是理解"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因為"五四"運動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過程上,而主要體現在它對中國革命所產生的深遠影響上。所以,"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在教材中顯得十分重要,因而定其為重點。

難點是"五四"運動為什麼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因為這一個問題具有抽象性,理論性較強,它既同舊民主主義革命這一段歷史知識結構相聯繫,又同新民主義革命的知識相關聯;還由於八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的其抽象思維能力不夠成熟,在理解上有一定難度,因而定其為難點。

二、説教學方法

我所授課班級成績處於中等偏上水平,大部分學生對學習歷史有興趣,課堂上動手動腦積極,但由於本節課涉及一些較抽象、理論性較強的歷史概念,估計他們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為此,我準備採用以下千種教學方法:

1、歸納法:因為本節課需要理解的抽象名詞概念較多,而採用歸納法符合心理學上知識的接受是由淺入深、由點到面、由個別到一般的過程,這樣可以減輕學生學習知識的難度。

2、情景教學法:其理論依據和操作過程在講述"五四"運動過程時有具體闡述。

3、對比法:對於一些抽象的名詞概念,採用對比法,既適合學生思維所保留的知覺和具體的特性,又能滿足他們脱離兒童期後其抽象思維能力有所發展的要求。通過對比所形成的強烈反差,可以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但同時要注意啟發對比。

4、討論法:能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一種積極主動的狀態;讓他們發現彼此思維中的閃光點,並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

根據教學直觀性原則及我校實際情況,配合以上教學方法的實施,我使的教具有:

1、"五四"運動歷史教學地圖

2、小黑板

3、摸擬"五四"使運動中使用的宣傳旗和宣傳單

三、説教學過程

知識的學習過程是這樣一個過程:1展示新知識(以舊知識作為引起學生注意,激發興趣的切入點,易於新知識的接受)2理解新知識(以舊知識作為基礎,將新知識納入舊知識體系中,從而組合成更新的知識體系)3保持(新知識體系的形成,還需要進一步的簡化、修正、排列、組合,以便更好地儲存在大腦中)4運用(即利用新的知識去獲得更新知識的過程,表現為解決問題,創造發明等。)結合本節內容的學習過程,我設計了以下四步教學程序:

第一步,複習舊知識,導入新課,這一步只需2分鐘。

"同學們從1840鴉-戰爭以來,中國人民飽受外國列強的侵略在屈辱面前,中國人民沒有低頭,反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抵抗,請同學們列舉出來"(在學生們列舉出後,教師總結),指出"這一系列抗爭都失敗了,但到了本世紀初,中國人民最後選擇了共產黨,最終把中國人民的抗爭引向了勝利,而這一切都開始於‘五四’運動。"這樣,在學生學過的抗爭史這一系列舊知識找到了切入本節新知識的切入點,而且形成了對比效果,有利於新知識的接受。

第二步:展示並讓學生理解新知識,這一步需要25分鐘。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我引導學生去回顧袁世凱復闢和北洋軍閥復古的史實,運用歸納法説明一切反動勢力都是利用思想-來達到其統治目的的。指出,要-反動勢力,就要向封建傳統思想展開猛烈進攻,由此展開分析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並讓學生比較前後兩個時期的差異。得出:新文化運動起了思想大解放的'作用,為"五四"運動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關於"五四"運動爆發的背景,書上沒有集中分析,在學生找出"五四"導火線後,我巧妙設問:"中國自鴉-戰爭以來遭受那麼多侵略,為什麼這一次反響那麼大?"實際上是引導學生去總結"五四"爆發的大背景,有助於學生把新舊知識有機地聯繫起來,培養他們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能力。

講述"五四"運動的過程時,我採取了情景教學法。選一名學生扮演領袖,四名扮演參加"五四"遊打的學生,領袖期發傳單、旗幟,並領導羣眾大呼"五四"愛國口號。-完畢後,又扮演罷工領袖,率領工人罷工,體現"五四"運動的兩個階段。通過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創設一定的歷史環境,再現了"五四"運動的一個場景,使學生更直觀、更形象地感受歷史。由於在扮演過程中,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積極參與,必定會在頭腦中留下很深印象,而且使他們願意上歷史課,樂於上歷史課,克服厭學情緒。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有較強的理論性。在分析其"反帝反封建"性質時,主要是引導學生採用史論結合的方法,聯繫"外爭國權,內懲-"等"五四"運動中的口號來分析,學生就比較好理解。然後讓學生對比"五四"運動與辛亥革命的異同點,而不同點就是"五四"運動的"新","新"在廣大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重登上了歷史舞台。同時指出,"五四"運動為共產黨的誕生準備了條件。從而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又為下一節課的進行埋下的伏筆。

第三步,鞏固練習階段,大概需要10分鐘。

首先小結本節課主要內容。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起了思想大解放的作用,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奠定了基礎。"五四"運動則是在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後爆發的,前期在北京,以5月4日-為主,到了6月3日以後中心轉移到了上海,主要以工人運動為主。"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兩年後,中國誕生了共產黨,從此,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了".此小結使學生把兩個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繫弄清楚了,並再次強調了重難點。

然後是基礎知識題的訓練,目的是讓學生加強新知識體系的構建,為隨時提取所學知識作好運用上的準備。

第四步:運用階段,需要8分鐘。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歷史教學必須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學習本節課正是一個好時機。在本節課最後時間裏,我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今天我們該怎樣繼承和發揚"五四"愛國精神?學生們的討論必然要涉及到他們現實生活和理想,老師再加以正確引導。這就使"五四"愛國品質遷移到學生的精神領域中去,引導他們的人生。從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和世界觀。

四、説板書

"五四"運動

一、新文化運動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二、"五四"運動

1、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分析大背景

2、過程①5.4——學生為主力——北京

②6.3後——工人為主力——上海

3、歷史意義(重點):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難點)

依據:①採用了板書實用性的原則。

②揭示了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繫。

高一歷史説課稿 篇5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本課課題來源於人民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第二冊”專題三的第一節,適用於高中一年級。今天我要説的內容是本節的第二課時。我特別欣賞新課程教材按專題兼顧文體的編排方式,這樣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按專題編排。有利於學生面對同樣問題的多角度思考,培養多角度理解和探究性閲讀的能力。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

本節課內容承接了了上節課的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是一個十分艱難的過程,需要經歷複雜形勢的考驗。當時面臨的主要是兩大問題:一個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的階級鬥爭問題。一個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規模、速度問題。在這十年中,我們黨在這兩大問題上既有正確的決策又有嚴重的失誤。同時,政治戰線的鬥爭和經濟戰線上的成就與失誤相互交織,使探索道路呈現為曲折發展。但是,總趨勢是前進的。通過學習本節內容,為學生學習理解第二節《偉大的歷史性轉折》奠定基礎。

2.教學目標

瞭解中國在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10年,由於急於求成和片面強調經濟建設的發展速度,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出現了重大失誤,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在嚴重的困難面前,中國共產黨人通過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引導全面人民終於克服了困難,使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瞭解xxx使中國經濟建設遭到嚴重破壞的史實。“xxx”長時間的社會xxx,造成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緩慢,拉大了中國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使中國失去了一次極其寶貴的發展機遇。從而銘記歷史給我們的沉痛教訓。因此應更加珍惜學習的機會,珍惜來之不易的穩定局面,為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而不懈努力。

3.重點、難點

重點:“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造成的經濟建設失誤;“xxx”使中國國民經濟遭受嚴重損失。

難點: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

二、學情分析:

我校雖然是省屬重點中學。但當地會考突出了語文、數學、英語三科的地位,加上會考歷史實行的是開卷考,導致學生缺乏紮實的歷史基礎,對於高中歷史學習產生了不利影響。普通高中進入新課改後,歷史學科的教材變化是比較大的,撫州市選用的是“人民版”新教材。以往的歷史教材是按通史體系編排,而新教材則按專題體系,把歷史歸納成若干專題,以專題為線索展現歷史發展脈絡。每個專題包括古今中外的歷史內容,打破了時空的界限。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深入淺出地把歷史知識在有限的時間裏向學生講述清楚,並引導他們通過學習活動有所收穫,這無疑是一個重大挑戰。

三、説教法與學法

教師應精選典型歷史事件,引導學生把握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歷史輪廓;組織小組教學,啟發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並以其討論成果在班級交流;及時評價學生學習表現。

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精心設計活動,以探究、體驗和發現為核心,注重啟發性和趣味性,着力體現課改綱要中的“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的學習過程”這一理念,還給學生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提問權和評價權。

四、説教學流程

1.新課導入:在講本節課內容前,我首先帶領同學們回顧上節課的`內容,然後從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引到如何建設社會主義上來。

2.授課過程

(一)、曲折發展的十年

請同學們快速閲讀課文,找出十年建設中的正確探索和失誤。

正確:《論十大關係》;中共八大;八字方針的制定。

失誤:“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

想想看,根據你對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解,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中國的階級關係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答:剝削階級已經基本被消滅,所以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也就基本解決了。

那麼國內的主要矛盾又將是什麼呢?為此,中國共產黨召開了中共八大。

⒈中共八大(1956年)

⑴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建立

⑵內容:主要矛盾——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主要矛盾必然決定主要任務,中共八大規定了怎樣的任務?

主要任務: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

請你給中共八大作個評價。

答:分析形勢正確,故而主要矛盾抓得準,從而主要任務明確而準確。——這次會議表明“經濟建設”成為黨的主要任務,是符合國情的,因而是正確的會議。

教師例舉我國20世紀50—70年代的經濟發展狀況數據。

從數據上看,1956年後的二年裏,工農業生產總值呈迅速發展趨勢,印證了這次會議的正確性。

⑶意義:路線正確,符合國情,探索中取得初步成果

那麼為什麼58年到60年工農業生產總值呈下降趨勢呢?那是因為1958年開始在全國範圍內相繼開始了“大的躍進”的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⒉“躍進”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

我們一起來分析下是什麼原因使黨中央犯這樣的錯誤呢?

答:①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事業,黨對於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重大問題,在理論和思想上還沒有深刻的認識;

②人們急於求成思想指導,片面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而忽略了客觀經濟發展規律。③黨內“左傾”的錯誤思想的指導。

問:1961年以後為什麼經濟出現上升趨勢?

明確:經濟的破壞終於引起了黨中央的注意。1960年冬,中共中央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的傾錯誤,並決定對國民經濟實施“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

這樣,我國國民經濟工作的指導方針就由全面“躍進”,轉向了調整,使失調的國民經濟得以走上正常發展的軌道。到1965年,國民經濟得到一定的恢復和發展。

問:總結十年來的建設,可以看出,儘管在探索中出現曲折和失誤,但總的趨勢是在發展。

這次調整有沒有徹底清算黨內的“左傾”的錯誤,為什麼?

答:沒有,因為後來又發生了十年“xxx”。

(二)、“xxx”的十年(1966—1976年)

學生閲讀課本。

問:文中資料所反映的社會狀況對國民經濟的發展造成了什麼影響?

學生討論後教師明確:政治混亂給國民經濟發展造成極其嚴重的破壞。中國拉大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從而失去了一次極其寶貴的發展機遇。

問:面對國民經濟出現的情況,黨和國家領導人做了如何的調整?

學生討論後教師明確:周恩來的整頓措施。

鄧小平的調整:重點是對鐵路的整頓。

3.拓展延伸

綜觀50—70年代的經濟建設,你得到什麼啟示?【言之有理即可】

經驗教訓:⒈關注國情;⒉實事求是;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⒋保持社會安定團結;⒌抓住發展機遇;……

4.佈置作業

以上是我對《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的理解和認識,當然,這只是教學設計,只是一個彈性化的方案,具體的課堂教學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動態生成的變化。謝謝!

五、板書設計

一、十年建設中的正確探索和失誤:

1.正確:《論十大關係》;中共八大(內容:明確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八字方針的制定。

2.失誤:“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主要原因:“左傾”的錯誤思想的指導。)

二、“xxx”的十年(1966—1976年)

1.xxx對經濟的破壞表現:使國民經濟處於崩潰的邊沿。

2.鄧小平的調整:重點是對鐵路的整頓。

六、課後反思

本節課的內容牽涉到一些複雜的政治理論,學生難於理解,學習興趣不高。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於可以略過不講的理論問題,授課時儘量迴避,同時多通過展示圖片、漫畫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感謝歷史組的李毅老師對於一些無法迴避的歷史理論給出了簡明扼要的解釋。查找xxx資料時,比較遺憾的是沒有找到跟“停產鬧革命”相關的圖片資料和視頻資料,導致xxx部分的講解稍嫌枯燥。

高一歷史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

從內容上,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抗爭史,本節課內容是農夫階級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舊式農-動的終結。它上承本章的民族危機而出現,它的失敗又開啟了下章民族資產階級革命的新篇章,因此,從結構上,它又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學問與能力:

學生能瞭解和掌握反洋教鬥爭的進展;義和團運動興起、進展、高潮、失敗的全過程;清政府對義和團態度的變化。

通過教學,讓學生初步培育閲讀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初步學會分析圖片、史料,培育“論出史出”的能力;通過合作探討方案,初步培育小組合作學習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實行自學—設問—引導—探究—總結的模式進行教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義和團運動的.興起”的教學,培育學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情感;對義和團運動的“扶清滅洋”口號的學習,以史為鑑,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的思想;而義和團運動的失敗,讓學生再次熟識“農夫階級無力救中國”的道理。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

確定依據:“扶清滅洋”口號是義和團運動的基本主張,也是農夫階級在民族危機狀況下的救國主張,是農夫階級侷限性的表現,也是導致其失敗的重要原因,它貫穿本節課內容的始終。

教學難點:清政府對義和團策略的變化。

確定依據:高一年級學生正處於歷史思維能力的形成期,思維能力還不強,對清政府由“剿”到“撫”再到“剿”的政策缺乏完整的掌握,是學生較難分析和掌握的問題。

二、説教法

1、教法選擇:

本課的教學方法以師生互動為主,通過開展探討性學習,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老師為”導演”,學生為”演員”.

依據:依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學生的心理特徵,對學生的探討性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培育分析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

2、具體做法:

(1)接受問題教學法:

從激發學生求知慾和培育學生的問題意識角度出發,圍繞本課的重點、難點設置了若干材料、問題,並將材料、問題貫穿於教學之中。學生通過閲讀資料、分析探究、小組探討,在老師的指導關心下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2)談話教學法:

老師提供背景資料,設置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思索,以公平的地位與學生進行溝通、對話,通過談話的方式,引導學生思維,激發學習喜歡。

三、學法

1、學生狀況分析

高一學生有肯定的獨立思索能力,但學習的方法和習慣還有待養成。因此我認為高一年級應當培育學生的自學能力和閲讀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學習,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體現新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凸現中學歷史課程現代公民教育的本質。

2、學法指導

(1)自主探究學習法:

在課前,給學生預習資料,上課時老師飾演學生領路人的角色,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探究並自我總結,形成學問結構。

(2)比較學習法:

對重要學問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培育學生的比較思維意識,學生在比較中鞏固學問,培育能力。

(3)歸結法:

由於歷史學問的過去性特徵,在教學中培育學生橫向、縱向聯繫至關重要,讓學生有聯繫意識,掌握聯繫學習的方法。

高一歷史説課稿 篇7

第一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説教材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1的第1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夏商周三朝的興起、強盛和衰落有着重要影響。本節課分三個部分對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產生、內容特點和影響進行了闡述。此外,教材還通過“學思之窗”“歷史縱橫”等欄目,對學生理解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提供了一些詳細史料。

二、教學目標

根據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瞭解夏商政治制度的主要內容,知道它對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響。

(2)掌握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理解它對西-盛和衰落的影響。

(3)理解西周宗法制的內容和特點,探究它對中國社會深遠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歷史資料和圖表,加強學生對抽象歷史知識的理解。

(2)通過辯論賽和歷史短劇表演等方式,讓學生模擬歷史情景,體味歷史過程。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夏商周政治制度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古人高超的政治智慧,進一步確立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的理念。

4、針對明確的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是: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點。

三、説學情

高一學生處於青春期,思維活躍個性鮮明,參與意識強,有一定獨立思考能力。但是歷史知識的儲備不充分,歷史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因此要加強學生歷史綜合素質的培養。

設計理念:創建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參與性,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説教學方法

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我先向評委介紹我的教法。教學時主要採用3個方法。講述法,問題探究法,討論法。創設情境,設疑引思。通過圖表和資料,利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探究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內容和特點。

“教是為了不教”。新《課程標準》倡導我們: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因此我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相結合。建議學生閲讀思考、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激勵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使學生收穫自主學習的樂趣,增強自主學習的信心。

  五、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設計1個課時。本次課就對這一課進行説課。

1.新課導入

同學們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嗎?請哪位同學給大家講一講?大禹正是因為治水有功,才被舜通過禪讓制推選為部落聯盟首領。後來,禹的勢力越來越大,並於公元20xx年建立了我國曆第一個王朝──夏朝。這正是我們在這節課中所要學習的內容。板書(從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

直截了當導入新課,使學生迅速進入新內容的學習。

2.問題探究,突破重點、難點

(1)想想議議

大家看過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播出的電視劇《漢武大帝》嗎?知道繼承漢景帝皇位的人是誰嗎?

是漢武帝劉徹繼承了漢景帝的皇位。在中國古代,歷朝歷代都由兒子繼承父親的皇位而執掌朝政,這種制度就是王位世襲制。那麼王位世襲制是怎麼產生的?它與原始社會的禪讓制有什麼關係?請大家結合我給大家讀的材料思考這個問題。

禹繼位後,社會進一步發展,階級已經形成,組成國家的各政治、軍事要素已經具備,禹定國名為“夏”,禹就是“夏后氏”(夏朝)的第一位國王。??他的兒子啟殺掉益而奪得王位。從此,“禪讓時代”結束,“夏傳子,家天下”的時代開始。

──《中外歷史問題八人談》

啟繼承禹的王位,説明我國古代的王位世襲制已代替禪讓制,“家天下”時代開始。禪讓制的特點是王位在一姓一家中傳承。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襲制不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終弟及這種形式。

師:夏商時期,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制定了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請同學以列表的方式,把商朝的主要官員及其職責板書出來。板書

從以上的分析中,歸納出夏商政治制度的三個主要內容。第一,實行王位世襲制;第二,商朝在中央設置百官,協助商王治理朝政;第三,地方上侯、伯有雙重身份,他們對商王負有一定義務。其中大家特別要注意到第一點和第三點,因為它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響。

目的:培養學生閲讀能力,養成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習慣。

(2)根據課本第5頁西周分封示意圖中可以看出,有三種人被周王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即王室貴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裔。這些人在做了諸侯後對周王朝的統治起了什麼作用呢?是鞏固了周王朝的統治,還是削弱了周王朝的統治呢?請同學們看教材和相關資料,然後就這一問題進行辯論。板書

教師總結指出: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強大,與諸侯國勢力強弱成反比。當週王室力量強大時,就能保持對諸侯國的震懾力,並能通過諸侯國強化對邊遠地區的統治;當週王室力量衰弱時,諸侯國獨立性就會增強,並威脅到周王朝的統治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時期對周王朝統治的鞏固起了積極作用,但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明顯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統治,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我們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後者,也不能用後者掩蓋前者。

(3)不知大家在學習“西周的分封制”時注意到沒有,周王與被分封到各地做諸侯的同姓(姬姓)貴族之間是有血緣關係的。血緣關係的親疏對周朝同姓貴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響。實際上,西周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形成的親疏不同的家族結構,構成了當時另一個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板書歷史劇表演:請六位同學上講台,分別扮演周王的嫡長子和次子、諸侯國君的嫡長子和次子、卿大夫的.嫡長子和次子,然後一起表演一個歷史短劇,劇名是“周王室的嫡長子與次子的對話”。

目的:問題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總結:1.西周宗法制的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2.嫡長子、嫡長孫在本支內稱為大宗,而次子、庶子的後裔在本支內稱為小宗,大宗要保護小宗,小宗必須服從大宗。為了使同學們能更直觀地瞭解宗法制所構成的一個龐大宗族網,請同學們看課本第6頁的示意圖:

提出問題:從剛才的歷史短劇和課本的示意圖上,大家還可以獲取到什麼歷史信息?

教師總結: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之間有密切的聯繫,它與分封制是互為表裏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在宗法制內部,等級森嚴、尊卑有序,它以血緣關係為紐帶,以君臣關係為綱紀,保證了周朝姬姓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維護了西周統治集團內部的團結與穩定。

3.課堂小結

本課學習了從漢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以及科舉制度的演變,其中交疊着君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衝突,演變的趨勢和矛盾發展的結果是君主-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

4.知能訓練,運用遷移

選擇題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簡答題注意能夠概括本科內容:

(1)從漢至元中央和地方制度是怎樣演變的?解題關鍵:政治制度的內涵和發展軌跡,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思路引領:分別從中央和地方兩個方面談政治制度的演變過程,以朝代為時間順序作答。

答案提示: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漢朝時“中朝”與“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斷髮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權;元朝加強皇權方面的新發展,中書省和樞密院、宣政院。

地方政治制度:郡、國並行制;州縣兩級制;州、道等觀察區的設立;宋朝削減地方節度使權力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及作用。

(2)你認為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特點有哪些?解題關鍵:政治制度的內涵和各朝代發展特點。

思路引領:從發展過程看其發展軌跡和趨勢,從各朝代發展概況總結出相應特點。

答案提示:從漢至元中國政治制度屢經變化,不斷髮展了-主義中央集權。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君主。中央對地方實行多層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層行政組織長期穩定,人身控制嚴厲,地方沒有相應的自主權,對中央和君主絕對依賴,難以實施有效治理。

5.佈置作業

分析古代中國君主-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和我國現在的政治制度有沒有聯繫?六、教學總結

從漢到元政治制度很多很雜,學生容易弄混淆,因此必須牢牢把住君主-中央集權不斷強化這條線索;政治制度理論性較強,學生容易產生倦怠情緒,因此教師須多設置情境讓學生生動的去體驗歷史,感受歷史。總之,在教學中,老師的教永遠只是從屬的地位,必須讓學生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七、説板書設計

這是我的板書,好的板書既點明教學要點,又方便學生理解識記,達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由於時間關係我寫的還不夠完整。

説課不足之處,請各位評委,老師指正!謝謝!

高一歷史説課稿 篇8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課在處於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秦朝開創的君主-中央集權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政權體制的基礎,,成為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併為以後歷代所沿用,對此後我國兩千多年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皇帝制度中的世襲制度,嫡長子繼承製度,源於西周的宗法制度。

2、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內容作了這的要求: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瞭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3、教學目標: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識記秦朝的統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縣制度、秦鞏固統一的措施等知識點。

2)理解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的概念,皇權至上的特點。

3)運用比較法分析郡縣制與分封制的利與弊。

4)評價秦朝中央集權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在師生問題探究過程中,學習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學習比較的方法分析歷史問題。學習歷史地辯證地分析歷史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秦朝建立的君主-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兩千多年來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在當時是進步的,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認識秦朝統一的重大作用,自覺維護祖國統一。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概念及特點;2、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利與弊

難點:正確評價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二、説學情

高中一年級的學生,通過國中階段的學習,學生對秦始皇及君主-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瞭解,已經有了初步的歷史認識和歷史評價能力。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在增強,但是在辯證地歷史地分析問題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三、説學法

閲讀思考、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注重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

四、説教法

本單元的重點是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本課的重點難點就要圍繞中央集權制度來設置,引導學生對其進行理性思考。評價秦始皇和秦朝鞏固統一措施在國中已經作為重點內容學習、所以本課不在列為重難點,避免與國中的知識點重複,提高學習效率。

1、問題探究互動教學,通過設置探究性題目,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從而實現教法與學法的統一,教服務於學,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2、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有關史料圖片呈現給學生。

  五、説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

提煉教材信息:(本環節約8~10分鐘)本環節要求學生快速閲讀課文,提煉本課的主要信息,為下一環節的展開奠定基礎。大部分知識點國中已學過,避免佔用大量時間。

目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2、問題探究,突破重點、難點

問題探究討論:(本環節是本課的重點,時間控制在20分鐘左右)目的:通過設置探究性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實現師生、生生合作,互動探究,踐行“教的過程就是學的.過程”的新課程理念。發揮教師的引導和激發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

探究(一):什麼是中央集權制度?秦朝中央集權制度有何特點?(突破重點1)

中央集權制度,要聯繫韓非子的中央集權理論,實現知識的前後貫通;對於這一概念,只要學生能看到中央集權是與地方分權相對立這一點,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從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縣制度三個方面考慮它們之間的關係,避免與環節二簡單重複。

探究(二):秦朝為什麼要實行郡縣制度?(突破重點2)用多媒體給學生呈現《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大臣對實行分封和郡縣討論文字(文字詳見課本第17頁),引導學生從這段史實中獲取有效信息,概括王綰,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觀點,比較分封制與郡縣制的異同和利弊,認識秦朝實行郡縣制度是歷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權制度下,郡縣只能服從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據的因素,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具有進步意義。

探究(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對中國社會發展有何影響?(突破難點)

通過學生討論,結合教材認識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在當時和對後世是具有進步意義以及消極影響

(1)對秦朝當時:正由於有一個統一集中的中央政權,秦王朝才能積極開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於我國多民族國家統一發展;正是有一個強有力中央政府,,才統一了貨幣、文字、度量衡,才開驛道、修靈渠,從而促進了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進步。

(2)對後世:秦朝君主-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確立,建立了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政權體制的基礎,,成為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為以後歷代所沿用,並不斷完善與發展。對我國此後兩千多年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消極影響:正是由於秦始皇專權,進行殘酷的統治,激化了階級矛盾,統一的秦帝國迅速土崩瓦解,其-也成為歷代的重要的史鑑之一。

引導學生將其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權制度,不僅要考慮其進步意義,還要考慮其消極影響,不僅看到對當時的影響,還要看到對後世的影響,從而學習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歷史問題。

(4)問題延伸:

討論:學習從漢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之後,分析其演變的趨勢是什麼,反映了什麼樣的特點?

目的:學生互相討論,然後回答老師提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課堂小結

(約1~2分鐘)

秦朝以後,隨着歷史的發展,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鬥爭在歷不斷上演,-的皇權也越來越強化,到明清時期君主-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發展到頂峯,並且也越來越成為中國歷史發展進步的障礙。在今後的學習中,同學們會有更加深刻地認識。

課堂小節不僅僅要總結本節課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將知識能前後引申,讓學生對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歷史有一個大致的輪廓,為今後的學習埋下伏筆。

4、知能訓練,運用遷移

(約5~6分鐘)

選擇題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簡答題:

(一)説出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對秦朝和後世的影響? (二)用稿紙寫下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還有哪些問題?本環節設置突出對本節課主題的測評,測評

(三)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自我測評,所提出的問題課下或下節課有針對性地解決。

5、佈置作業

課下小論文撰寫:

以史為鑑是中國傳統,依靠強大的力量建立起來的秦帝國短短十一年曆二世而亡,成為後世重要的史鑑之一:唐朝柳宗元認為: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衞而為守宰(宰:縣令)……此其所以為得也。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負鋤梃謫之徒,大呼而成羣。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論》)結合課文,你同意柳宗元的説法?請説説你的理由,200字左右。

本環節要讓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用的信息,根據所學,歸納整理思路,訓練書面表達能力,能説出自己的觀點,表述完整,思路清晰即可,本題目屬於課後“思考與探究”欄目問題,考慮到課上時間緊無法完成,所以安排到課下完成。要求學生當天完成收齊,並檢查評分,選出優秀小論文下節課課堂表揚,做到有佈置有檢查,避免放任自流。

高一歷史説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內容簡析

本節內容共有三目:

1、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

2、慶曆新政;

3、王安石變法。

其中,第一目是北宋中期改革的背景,第二、三目是改革的主要表現。慶曆新政是針對北宋社會積弊所做的局部改革,王安石變法是較全面的改革。慶曆新政為王安石變法進一步創造了條件。因此,本節的核心內容便是“改革”二字。

1、“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一目,教材分四個方面加以敍述:

A、嚴重的土地兼併;

B、宂官、宂兵和宂費;

C、農民的反抗鬥爭;

D、遼、西夏的威脅。概括起來説就是財政危機、政治危機和邊疆危機。

(1)財政危機:主要來自於北宋的土地兼併;宂官、宂兵、宂費;送給遼、西夏大量的絹銀這些因素。

①北宋統治者實行“不抑兼併”的土地政策,土地買賣得到保護,從而加劇了土地兼併。土地兼併直接導致了封建政府的財政收入減少。

②北宋統治者採取“分化事權”的辦法,防止文武官員專權,結果導致機構重疊,人事臃腫。科舉制改革導致官吏人數激增。此外,“恩蔭”受官也使官僚隊伍日漸龐大。官吏增多,官俸隨之增加。北宋政府採用募兵、養兵制,不僅增加政府的財政負擔,也導致兵員素質低下,操練不勤,戰鬥力削弱,形成積弱局面。每年送給遼、西夏大量銀絹,也造成了北宋政府的財政負擔。所有這一切,都增加了北宋政府的財政支出。一減一增,造成了北宋政府嚴重的財政危機。

(2)政治危機:土地兼併造成廣大農民流離失所,生活惡化。財政困難又使北宋統治者加重對農民的剝削。所有這些情況,加劇了階級矛盾,導致農民起義不斷爆發。人民的反抗鬥爭,極大地威脅着北宋的封建統治。

(3)邊疆危機:北宋中期,民族矛盾依然嚴峻。遼、西夏不斷進攻北宋。北宋在戰爭中進一步消耗了財力,導致積貧、積弱局面的加劇,北宋統治面臨全面危機。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北宋中期社會危機的複雜性:各種危機錯綜複雜、相互影響,使北宋面臨全面危機。這些危機的出現,是封建制度固有矛盾引起的結果。土地兼併的根本原因,在於封建土地所有制本身。宂官、宂兵又是北宋封建專制主義強化措施帶來的必然結果,因而危機又是深刻的。因此本目是本節教學的關鍵。因為只有真正弄清了北宋中期錯綜複雜的社會危機及其實質,才能更好地理解慶曆新政、王安石變法所採取的針對性措施,以及更好地理解改革的迫切性,複雜性和艱鉅性。

2、“慶曆新政”一目,教材主要介紹了慶曆新政的概念及新政的主要內容和結果。慶曆新政是北宋中期各種社會矛盾急劇發展的產物。也體現了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為緩和階級矛盾,穩定封建封建統治。范仲淹為代表的封建士大夫圍繞整頓吏治這一中心進行改革,從而拉開了北宋中期社會改革的序幕。

3、“王安石變法”一目,教材從變法的開始、主要措施、變法成效、變法結果及失敗的原因和王安石及其變法的歷史地位等幾個方面加以介紹。其中變法的主要措施是本目的核心內容。它既充分反映出北宋中期社會危機的嚴重,也説明了王安石變法是針對北宋統治積貧積弱危機所進行的較全面的改革:通過理財方面的措施,發展經濟,增加國家收入,實現富國願望,以解決積貧問題;通過軍事方面的措施,增強軍隊戰鬥力,對內可加強對人民的控制,對外可抵禦遼、西夏的進攻,還可節省軍費開支,實現強國願望,解決積弱問題;而教育方面的措施,則是要為變法造輿論、育人才,使變法能夠順利進行的必要措施。王安石為代表的北宋統治者試圖通過較全面的改革,挽救統治危機,實現富國強兵,從而鞏固封建統治。因此,本目內容應為本節的靈魂和核心。

(二)、重難點確定

1、重點: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王安石變法。

2、難點:對北宋中期社會危機的準確理解和對王安石變法的全面認識;北宋社會危機、慶曆新政以及王安石變法三者之間的關係;文獻資料的閲讀理解及運用。

(三)、教學地位分析

本節內容緊承上一節——的建立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從知識結構上説,本節內容應該是本章第二節內容的延續:社會危機是北宋封建專制主義強化措施帶來的`必然結果,而改革則是應對社會危機,穩定封建統治的無奈之舉。兩者緊密聯繫,渾然一體。從性質上説,本節內容應屬政治史範疇,是中國古代史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這一主線的重要一環。同時,社會政治變革的內容又極具歷史借鑑意義,當屬歷史知識範疇中的重點——重大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因此,這部分內容又是大學聯考的熱點。

二、教學目標

(一)掌握知識

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范仲淹;慶曆新政;王安石及其變法措施;王安石變法的成效、失敗原因及歷史地位。

(二)培養能力

1、利用多種渠道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發展信息收集、處理能力)

2、構建北宋中期社會危機和改革相關的知識結構。(發展綜合歸納概括能力)

3、整理相關資料,擬定講話提綱,闡述歷史問題。(發展表達能力)

4、依據相關資料,運用正確的歷史觀點全面分析、比較和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發展分析、比較和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陶冶情操

1、通過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的實質、成因及其與改革之間關係的分析,以及慶曆新政與王安石變法之間的聯繫學習,使學生認識社會的複雜關係,從而培養學生運用普遍聯繫的觀點認識社會以及心繫社會的人文精神。

2、通過對北宋中期社會改革尤其是王安石改革的評價,使學生認識社會改革的艱鉅與經歷的曲折,以及范仲淹、王安石等胸懷天下、鋭意改革和勇於進取的精神。

3、通過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的學習態度和科學求實的精神。

三、教學手段

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及現代網絡技術

四、學法指導

1、開展研究性學習,藉助現代網絡技術和學校圖書館等有利條件,鼓勵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發展能力,陶冶情操。

2、通過歸納,構建知識結構,以進一步理解知識間的內在聯繫。

3、通過課堂辯論,認識王安石及其變法的歷史地位。

五、教學指導思想

以人為本,共生互學。

六、教學過程設計

A、課前準備:按目劃分研究課題,確定學習小組,提出學習的具體要求,教師同時提供相關的書目和網站。學生自主、合作、互助學習,並撰寫研究小報告,擬定發言提綱或製作演示文稿。

B、基礎知識落實:圍繞“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及其成因、慶曆新政、王安石變法”三個課題,學生代表展示研究成果(發言或展示演示文稿均可)。每小組限時5分鐘。學生質疑,教師歸納整理,師生共同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C、知識結構構建:學生思考三大課題之間的內在關係。並動手構建知識結構圖表。師生相互展示知識圖表並共同商榷。

D、知識遷移實踐:教師展示四則關於評價王安石變法的材料,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評價材料的觀點,並提出自己對王安石變法的看法。

E、課後鞏固練習:

附:1、歷代學者對王安石變法的譭譽:

材料一(蘇軾説)“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貧民而深妒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貧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專以此為事,設青苗法為奪富民之利……。”

——引自鄧廣銘《王安石》

材料二(王安石)以財利,兵革為先務,引用兇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卒之羣奸肆虐,流毒四海。

——(南宋)朱熹

材料三王荊公(安石)為相,寢食不暇,盡變更祖宗法度,天下紛然,以至今日之禍(指靖康之變)!

——邵伯温《聞見錄》

材料四(王安石變法)取堯舜以來之弊政而一掃之。實國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譽之社會革命也。

——梁啟超《王荊公》

2、課外練習:

(1)北宋中期,統治集團面臨嚴重的社會危機,其中最直接的威脅是

A、土地兼併嚴重B、宂官、宂兵、宂費

C、農民的反抗鬥爭D、遼和西夏的威脅

(2)慶曆新政的中心內容是

A、整頓軍事B、整頓吏治

C、增加税收D、減輕徭役

(3)慶曆新政中“慶曆”是指哪一皇帝的年號

A、宋太宗B、宋太祖

C、宋仁宗D、宋神宗

(4)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對官僚和大地主特權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A、漢武帝改革B、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C、唐代楊炎“兩税法”改革D、宋代王安石變法

(5)王安石變法的核心是

A、理財B、整頓軍事

C、振興教育D、嚴肅吏治

(6)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中,最重要的是

A、用人不當,出現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現象。

B、支持變法的宋神宗死去

C、新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

D、依靠地主階級國家而改良措施

(7)在王安石變法的理財措施中,能夠直接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的是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農田水利法④方田均税法⑤市易法

A、①②③④⑤B、②④⑤

C、①④⑤D、①②④⑤

(8)試比較慶曆新政和王安石變法的異同,並進一步分析其內在聯繫。

3、知識結構

4、推薦書目和相關網站

《王安石變法》————漆俠著256頁超星數字圖書館

《宋代宰輔制度研究》————諸葛憶兵著

《宋遼夏金史話》————洪煥椿著

《宋代社會研究》————朱瑞熙著

高一歷史説課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義和團運動》,它選自人教版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二章第八節,是該節的第一節課內容。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

從內容上,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抗爭史,本節課內容是農民階級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舊式農民運動的終結。它上承本章的民族危機而出現,它的失敗又開啟了下章民族資產階級革命的新篇章,因此,從結構上,它又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學生能瞭解和掌握反洋教鬥爭的發展;義和團運動興起、發展、高潮、失敗的全過程;清政府對義和團態度的變化。

通過教學,讓學生初步培養閲讀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初步學會分析圖片、史料,培養"論出史出"的能力;通過合作探討方案,初步培養小組合作學習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採取自學—設問—引導—探究—總結的模式進行教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義和團運動的興起"的教學,培養學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情感;對義和團運動的"扶清滅洋"口號的學習,以史為鑑,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的思想;而義和團運動的失敗,讓學生再次認識"農民階級無力救中國"的.道理。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

確定依據:"扶清滅洋"口號是義和團運動的基本主張,也是農民階級在民族危機情況下的救國主張,是農民階級侷限性的表現,也是導致其失敗的重要原因,它貫穿本節課內容的始終。

教學難點:清政府對義和團策略的變化。

確定依據:高一年級學生正處於歷史思維能力的形成期,思維能力還不強,對清政府由"剿"到"撫"再到"剿"的政策缺乏完整的掌握,是學生較難分析和掌握的問題。

二、説教法

1、教法選擇:

本課的教學方法以師生互動為主,通過開展研究性學習,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師為"導演",學生為"演員".

依據: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學生的心理特徵,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分析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

2、具體做法:

(1)、採用問題教學法

從激發學生求知慾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角度出發,圍繞本課的重點、難點設置了若干材料、問題,並將材料、問題貫穿於教學之中。學生通過閲讀資料、分析探究、小組討論,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2)、談話教學法

教師提供背景資料,設置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思考,以平等的地位與學生進行交流、對話,通過談話的方式,引導學生思維,激發學習興趣。

三、學法

1、學生情況分析

高一學生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但學習的方法和習慣還有待養成。因此我認為高一年級應當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閲讀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學習,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體現新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凸現中學歷史課程現代公民教育的本質。

2、學法指導

(1)、自主探究學習法

在課前,給學生預習資料,上課時教師扮演學生領路人的角色,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探究並自我總結,形成知識結構。

(2)、比較學習法

對重要知識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培養學生的比較思維意識,學生在比較中鞏固知識,培養能力。

(3)、歸結法

由於歷史知識的過去性特徵,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橫向、縱向聯繫至關重要,讓學生有聯繫意識,掌握聯繫學習的方法。

高一歷史説課稿 篇11

一、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教材分析:

1.説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的核心內容是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本課主要講美國所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它是美利堅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後來又成為資產階級代議制的典型,深刻影響了世界其他國家的發展,且對我國當今政治的改革大有裨益。因此本節內容的地位十分重要。

2.説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邦聯與聯邦的區別;掌握美國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和聯邦制的權力結構;能夠比較美國總統制和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瞭解美國兩黨制的作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培養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

B.通過學習三權分立,認識國家穩定對於當今各國的重要意義。

3、説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1787年憲法中體現的分權制衡的原則

難點:對比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二、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教學方法

1、學情分析:

本節內容國中課程中已經有所涉獵,具有一定的基礎,但主要是感性認識。高中階段是學生思想活躍,興趣廣泛.但對知識的掌握還沒有形成體系;對歷史現象的認識也沒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問題還缺乏深度。

2、學法指導:盧梭説過:教師的責任不是“教給孩子們以行為準繩”,而是幫助他們去“發現這些準繩”。因此本節課我將指導學生採用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方法進行學習。

3、教學方法:問題探究法、合作討論法、讀圖分析法、角色扮演法。以設問方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與思考:如獨立後的美國面臨什麼樣的問題?美國的開國元勛是怎樣解決的?

4、教學手段:製作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再現豐富多彩的歷史畫卷.款,指導學生閲讀教材,完成我所出示的聯邦政府結構示意圖。這樣能提高學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另外通過動手加深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形象、直觀,便於記憶,且做到論從史出。(2)1787年憲法體現的原則:這一部分我將用角色扮演法把學生分成三組,分別扮演美國總統、國會議員、聯邦法院大法官,先讓學生以角色身份闡述其產生途徑和權限範圍,這樣目的是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然後以記者發問的形式向每組提2-3個問題,例如:“20xx年布什對伊拉克發動戰爭,他有這樣的權利嗎?希拉里作為美國國務卿是總統任命的嗎?克林頓鬧出萊温斯基醜聞有什麼機構來處置?您可以解除大法官職務嗎?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能夠擔任美國國會議員嗎?”通過這樣一些與現實聯繫密切的設問,激發學生興趣,另外讓學生分組討論,體會合作的快樂。最後歸納出1787年憲法所體現的原則,並且出示三權分立相互關係示意圖,加以歸納。

(3)正確評價1787年憲法:用多媒體展示史學界和政治界人士對美國787年憲法評價資料,同時利用教材中的【歷史縱橫】【學思之窗】,展示馬丁路德金和美國婦女爭取選舉權的圖片,讓學生能夠全面的客觀的看待787年憲法,認識到民主進程的曲折性、複雜性,同時也學會了辯證的評價歷史問題的基本方法。

(三)探究美國聯邦體制的發展——兩黨制的形成與發展

用多媒體展示驢象之爭的漫畫,設置問題:誰和誰PK?什麼時候PK?為什麼PK?驢象PK反映了什麼?通過形象的漫畫和活潑的語句,激發學生興趣,也活躍了課堂氣氛。這樣的設問很好的完成了美國兩黨制的形成、特點及作用,最後在指導學生結合教材加以概括總結。

(三)探究美國總統共和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這一部分也是本課的難點或重點,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可能會結合本課課後習題在下節課加以重點解決。但這節課我會先利用表格列出兩國政體的比較方面,畫出表格讓學生完成並思考。這樣做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了反饋,也為下節課訓練學生思維做了良好的鋪墊。

3、本課要旨:依據本課要旨對本課加以總結,概括出本課的'主要內容,突出重難點。

4、教學反饋

(1)學以致用:用多媒體展示3-5例客觀題,1例主觀題,指導學生完成,讓學生體會到學以致用的樂趣,加強對所學知識的鞏固。

(2)本課感悟:有時間的話讓學生談談學完這一課後對美國民主政治的感悟,讓學生自由發言,積極參與。

四、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教學反思:在上完這一課後,我會及時作出反思,總結這一課所達到的效果及不足之處,以便下一次的完善。

附:板書設計:第8課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一、獨立之初的嚴峻形勢(背景)

1、美國獨立

2、嚴峻形勢(邦聯制的弊端)

二、1787年憲法的頒佈(依據)

1、過程

2、主要內容

3、體現的原則

4、評價

三、兩黨制的形成與發展(發展)

1、時間

2、特點及本質

3、作用

四、美國總統共和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區別

另附:説課反思

在這次説課中我主要有以下一些體會:

1、説課的處理還是要根據説課的步驟做,這樣的話講起來不亂,聽起來也容易接受。

2、説課的時候要面對大家,儘量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而不是看着稿子,很多人都有一種心理——對稿子有依賴性,但是又想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一瞬間思維就亂了,如果自己熟悉內容,那麼就可以脱離稿子,有自己的思路而不會亂。

3、説課時候讓語調變化起來,重點難點詳細講説,其他可以略過,在特色和創意的地方重點指出等。

4、説課的時候能夠運用多媒體增加效果的就要使用。用相關的圖片讓説課過程更生動形象、讓課堂氣氛不再沉悶。

5、説課前一定要作好充分的準備,包括材料、方法等,準備越充分,説課時越有自信,也就越容易成功。

高一歷史説課稿 篇12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板書

一、説教材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一歷史必修1的第2課。秦朝開創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政權體制的基礎,對此後我國兩千多年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這一部分內容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是如何形成的,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秦朝的統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縣制度、秦鞏固統一的措施等知識點。

2)理解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的概念,皇權至上的特點。

3)運用比較法分析郡縣制與分封制的利與弊。

4)評價秦朝中央集權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在師生問題探究過程中,學習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學習比較的方法分析歷史問題。學習歷史地辯證地分析歷史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秦朝建立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兩千多年來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在當時是進步的,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認識秦朝統一的重大作用,自覺維護祖國統一。

4. 針對明確的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1)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概念及特點;2)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利與弊。

本課的教學難點:正確評價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三、説學情

高中一年級的學生,通過國中階段的學習,學生對秦始皇及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瞭解,已經有了初步的歷史認識和歷史評價能力。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在增強,但是在辯證地歷史地分析問題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四、説教學方法

本單元的重點是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本課的重點難點就要圍繞中央集權制度來設置,引導學生對其進行理性思考。評價秦始皇和秦朝鞏固統一措施在國中已經作為重點內容學習、所以本課不在列為重難點,避免與國中的知識點重複,提高學習效率。

1.問題探究互動教學,通過設置探究性題目,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從而實現教法與學法的統一,教服務於學,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2.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有關史料圖片呈現給學生。

“教是為了不教”。新《課程標準》倡導我們: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因此我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相結合。閲讀思考、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注重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

五、説教學過程

我打算用一個課時來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現在就對這一課進行説課

1、新課導入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為激發學生的興趣,先給同學們講述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根據故事和自己瞭解的史實,請同學們回答以下幾個問題:(1)燕太子丹為什麼要荊軻去刺殺秦王嬴政;(2)刺殺失敗後秦王嬴政什麼時候滅了燕國,什麼時候統一天下?

總結學生的回答,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這就是本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2.問題探究,突破重點、難點

問題探究討論:

目的:通過設置探究性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實現師生、生生合作,互動探究,踐行“教的過程就是學的過程”的新課程理念。發揮教師的引導和激發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

探究(一):什麼是中央集權制度?秦朝中央集權制度有何特點?(突破重點1)

中央集權制度,要聯繫韓非子的中央集權理論,實現知識的前後貫通;對於這一概念,只要學生能看到中央集權是與地方分權相對立這一點,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從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縣制度三個方面考慮它們之間的關係,避免與環節二簡單重複。

探究(二):秦朝為什麼要實行郡縣制度?(突破重點2)

用多媒體給學生呈現《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大臣對實行分封和郡縣討論文字(文字詳見課本第17頁),引導學生從這段史實中獲取有效信息,概括王綰,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觀點,比較分封制與郡縣制的異同和利弊,認識秦朝實行郡縣制度是歷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權制度下,郡縣只能服從中央,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據的因素,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具有進步意義。 探究(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對中國社會發展有何影響?(突破難點)

通過學生討論,結合教材認識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在當時和對後世是具有進步意義以及消極影響。

(1)對秦朝當時:正由於有一個統一集中的中央政權,秦王朝才能積極開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於我國多民族國家統一發展;正是有一個強有力中央政府,才統一了貨幣、文字、度量衡,才開驛道、修靈渠,從而促進了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進步。

(2)對後世: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確立,建立了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政權體制的基礎,成為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為以後歷代所沿用,並不斷完善與發展。對我國此後兩千多年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消極影響:正是由於秦始皇專權,進行殘酷的統治,激化了階級矛盾,統一的秦帝國迅速土崩瓦解,其暴政也成為歷代的重要的史鑑之一。

(3)引導學生將其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權制度,不僅要考慮其進步意義,還要考慮其消極影響,不僅看到對當時的影響,還要看到對後世的影響,從而學習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歷史問題。

(4)問題延伸

討論:學習從漢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之後,分析其演變的趨勢是什麼,反映了什麼樣的特點? 目的:學生互相討論,然後回答老師提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課堂小結

秦朝以後,隨着歷史的發展,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鬥爭在歷史上不斷上演,專制的皇權也越來越強化,到明清時期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發展到頂峯,並且也越來越成為中國歷史發展進步的障礙。在今後的學習中,同學們會有更加深刻地認識。

課堂小節不僅僅要總結本節課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將知識能前後引申,讓學生對中央集權制度的發

展歷史有一個大致的輪廓,為今後的學習埋下伏筆。

4.知能訓練,運用遷移

選擇題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簡答題:(一)説出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對秦朝和後世的影響?

(二)用稿紙寫下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還有哪些問題?

本環節設置突出對本節課主題的測評,測評(三)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自我測評,所提出的問題課下或下節課有針對性地解決。

5.佈置作業

課下小論文撰寫:

以史為鑑是中國傳統,依靠強大的力量建立起來的秦帝國短短十一年曆二世而亡,成為後世重要的史鑑之一:唐朝柳宗元認為: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衞而為守宰(宰:縣令)??此其所以為得也。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負鋤梃謫之徒,大呼而成羣。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論》)

結合課文,你同意柳宗元的説法?請説説你的理由,200字左右。

本環節要讓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用的信息,根據所學,歸納整理思路,訓練書面表達能力,能説出自己的觀點,表述完整,思路清晰即可,本題目屬於課後“思考與探究”欄目問題,考慮到課上時間緊無法完成,所以安排到課下完成。要求學生當天完成收齊,並檢查評分,選出優秀小論文下節課課堂表揚,做到有佈置有檢查,避免放任自流。

高一歷史説課稿 篇13

“五四愛國運動”是高一歷史第18課的內容。現就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幾個部分加以説明。

第一部分:説教材

一、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由於高一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對於五四愛國運動的背景內容比較生疏,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故先講解學生熟悉的過程,在通過過程來分析背景和意義。考慮到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本節課包含着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所以重點放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將形成本課的一個特色。

二、説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巴黎和會拒絕中國人民的正義要求;五四運動的爆發;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台;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李大釗宣傳馬克思主義的論著

二、思想教育目標:

1、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表現了偉大的力量,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2、五四精神的核心是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青年學生應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為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鬥。

三、能力教育目標

a)引導學生對比五四運動前後中國革命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提高學生的分析、比較問題的能力。

b)通過五四運動和以前革命(特別是辛亥革命)的比較,引導學生分析五四運動的偉大歷史意義,培養學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説教學重、難點

五四運動爆發的背景和歷史意義

為什麼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五、説教學媒體:

電腦及教學軟件

第二部分:説教法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本課教學採用了講述發、提問法、圖示法、多媒體交互演示法等多種教學手段。在聽覺和視覺兩方面同時帶動學生聽課積極性和主動性。並通過啟發式教學,使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傳授知識、思想教育和培養能力的教學目的。

高一歷史説課稿 篇14

各科成績的提高是同學們提高總體學習成績的重要途徑,大家一定要在平時的練習中不斷積累,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高一歷史説課稿之《第二次世界大戰》,希望同學們牢牢掌握,不斷取得進步!

今天我的説課的內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我將從學情分析,教材地位,教學過程,情感價值觀培養四個方面進行闡述,希望能與各位同仁共勉,不足之處還望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首先,看學生,兩年相處瞭如指掌;品學情,關鍵九年級不能懈怠。現在我所任教的四班級是從七年級一手帶起來的,對於孩子們的情況基本能夠做到心中有數。在20xx年寬城區國中歷史八年級的全區質測中,我所任教的四個班級的歷史成績在我區優秀率,及格率,平均分在全區十幾所中學中均排名第一位。但是成績已經屬於過去。孩子們已經升入九年級,九年級年段是國中歷史教學的關鍵時期,同時也肩負着會考的壓力,經過兩年的學習,學生的知識面較廣,個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課堂上我會繼續延續前兩年的教學方式順應學生,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對學生的積極思維給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導,從而激發學生敢想、敢説的慾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學生生理年齡及心理年齡雖然已經有些成熟,但是他們對新鮮的事物依然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尤其是男生對軍事,戰爭有着比較濃厚的興趣,所以我將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其次,高屋建瓴謀全局,抽絲剝繭細窮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在本冊書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上承第五課《法西斯勢力的猖獗》下啟第七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同時對戰後世界格局也有着舉足輕重的的影響。又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有着承接關係,地位十分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於二十世紀人類歷史有着及其重要的影響,甚至對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社會有着深遠作用。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有利於學生全面掌握學習世界現代史的線索。而本課事件眾多,前後銜接緊密會考知識點相對密集。慕尼黑陰謀,德軍閃擊波蘭,德軍攻佔北歐,德軍閃擊蘇聯,莫斯科保衞戰的勝利以及日本偷襲珍珠港等線索複雜,歷史事件的眾多更體現了本課的重要價值。

第三,環環緊扣,步步為營;突出主體,水到渠成。在教學設計環節,我將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也會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在每堂課的授課過程中都會給孩子們三到五分鐘時間熟悉教材,以便方便快捷的落實知識點。而在導入環節,我將採取興趣導入法,單刀直入,帶着問題導入。“在上一課當中,我們已經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亞洲的策源地已經形成,只待大戰一觸即發,那麼給人類社會帶來了近乎毀滅性打擊的第二世界大戰將會從哪裏打響?大戰的過程又是怎樣?今天就讓我們走進74年前那場戰火紛飛,銷煙瀰漫的戰場上,共同來學習第六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單刀直入的導課方式可以使學生很快產生學習興趣並可以帶着問題學習本堂內容有助於老師的授課過程更加順利。導課過後,我將採用過度性語言導入慕尼黑陰謀這一目“希特勒上台之後,大肆擴軍備戰,吞併了奧地利,一步一步為自己的侵略夢想做着打算!那麼,此時此刻作為歐洲強國的英法等國面對着一戰中的手下敗將肆無忌憚的擴張又是打着怎樣的算盤?”之後我將邀請幾名同學演出歷史小話劇《慕尼黑陰謀》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選四名孩子分別扮演英國首腦張伯倫,法國總理達拉第,德國首腦希特勒,捷克斯洛伐克外交部長。四個人代表當時的三股政治力量綏靖勢力,法西斯勢力、反法西斯勢力。用他們當時經典的語言作台詞。在歷史小話劇氛圍中突破難點,突出重點,指出慕尼黑陰謀使綏靖政策達到了頂峯,結果只能是使法西斯國家得寸進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脹,也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戰的爆發,通過歷史話劇還原歷史真相,不僅有助於同學們更好的參與歷史,更增添了歷史的趣味性和創造性。

在歷史話劇結束後,讓同學們分析,英法等國的忍讓換來了他們夢寐以求的和平了嗎?在得到同學們的肯定回答後,教師繼續講授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擴大,在這一目中,我首先會用簡練的語言介紹二戰爆發的根本原因依然是帝國主義國家固有矛盾和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規律在起作用,而1929年——1933年的經濟危機是直接原因,而英法等國綏靖政策更是促進了二戰爆發。在進行簡要闡述二戰爆發原因之後。我將充分發揮多媒體畫面感,立體感強以及圖文並茂的優勢介紹二戰的經過,首先,利用多媒體展現二戰初期德國利用閃電戰攻佔波蘭,西歐和北歐的.歷史,講授希特勒通過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的歷史,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軍民取得了莫斯科保衞戰的偉大勝利的基本史實。同時利用多媒體播放視頻資料使學生了解歷史真相,體會戰爭的殘酷。在介紹德國在歐洲戰場的基本史實之後,運用過度語言介紹德國的盟友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的軍事行動——偷襲珍珠港。在介紹這一內容中有大量的視頻資料可以佐證這段歷史如《珍珠港》《虎虎虎》《山本五十六》等同時,在講授這一內容過程中講授日軍與美軍的實力對比,在對比中告訴學生日本也把自己國家的命也運推上了一條不歸路。在本堂課結束之前,我會設置懸念使學生產生疑問對下一課進行預習。“二戰的規模擴大了,短短的兩年時間裏,已經有幾十個國家參加到戰爭中,幾億人被捲入戰火,數萬生靈慘遭塗炭。那麼這場人類的浩劫到底會以怎樣的形式結束?”在下一課中,我們將會詳細的學習相關內容。

在本課授課過程結束之後,我將利用一點時間進行習題鞏固。這也是每堂課上我們必須的內容,十道選擇題以及幾道列舉題鞏固本課所學知識,因為最終我們的教學是為會考服務。

第四,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通過學習使學生們認識到戰爭的殘酷,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多大規模民眾死亡的戰爭,全部總計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戰爭死亡,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為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而人類數千年來積累的文明慘遭破壞。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空前的人類浩劫,在戰爭中法西斯的殘暴和殺戮激起了正義力量的強烈抵抗。最終正義戰勝了邪惡,通過學習使同學們認識到邪不壓正的道理。同時通過對慕尼黑陰謀的解讀和分析,使同學們認識到對待邪惡力量決不能委曲求全,妥協退讓,要勇敢的與邪惡勢力作鬥爭。在戰爭中法西斯的殘暴得到了充分暴露,二戰中交戰各國的人民都是戰爭的受害者,中國等進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正義之戰。通過學習使同學們認識到只有全世界正義的力量團結起來,才能有效地戰勝邪惡勢力。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但近些年,國際局勢變幻莫測,局部戰爭時有發生,不斷的為愛好和平的世界人民敲響警鐘。學習本課有助於學生用正確的思想觀念分析和認識當今國際社會的重大問題,對於培養學生熱愛和平、遠離戰爭,為維護世界和平而貢獻力量的現代意識,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任何一堂課的設計,都融入了設計者的心血和汗水。但是不是每一堂課都能盡善盡美,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能做的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向完美的歷史教學再前進一點。以上就是我對這一課的教學設計,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希望各位老師給予批評指正,幫助一位年輕歷史教師更快成長。謝謝!

以上就是為大家整理的高一歷史説課稿之《第二次世界大戰》,希望同學們閲讀後會對自己有所幫助,祝大家閲讀愉快。

標籤: 説課稿 高一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kjvde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