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高中歷史説課稿範文7篇

高中歷史説課稿範文7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是説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歷史説課稿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歷史説課稿範文7篇

高中歷史説課稿 篇1

一、教科書對於學生髮展的功用

(一)知識構建功能

本冊書從內容編排上看,主要以時間順序,以章節體形式編寫;從線索看,主要有以下幾條:

1、資本主義的發展

資本主義萌芽、發展——資本主義制度在歐洲確立——自由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

2、重要的國際關係

(1)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矛盾(三次殖民高潮)

(2)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爭奪殖民地的鬥爭,爭奪世界霸權鬥爭)

3、民族解放鬥爭

美國獨立戰爭、拉美獨立戰爭——亞洲革命風暴——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運動的發展

4、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發展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誕生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社會主義運動的新發展和列寧主義的誕生從每課的內容看,都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獨立完成一節課、一個單元的知識構建,並掌握歷史基礎知識,認識歷史各線索之間的關係,從而完整掌握世界歷史的發展脈絡。

(二)能力培養功能

課程內容是培養學生能力的載體,我們應該更好地利用這些課程內容來培養學生能力,包括知識構建能力;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辨證地看待歷史問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實踐操作功能

教材設置活動課,學生走出教室,深入圖書館、閲覽室,上網查找資料,拓寬了視野,掌握了查閲資料,利用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相對比較成熟的觀點。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根據掌握的知識,自編自演的歷史劇,雖尚顯稚嫩,但在過程中,挖掘歷史的背景,揣摩人物心態和語言,使學生在實踐能力的培養上,又有了新的進步。

(四)心理教育功能

歷史課的內容包羅萬象。在學習過程中,從歷史人物的坎坷悲壯,從歷史發展的曲折反覆,學生能夠獲得一個心理感受:事物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一個人的成功不是一帆風順的,要想做成某件事,需要付出艱辛和努力,從而增加心理的承受力。從世界史的發展中還學習到許多為科學獻身、為國家捐軀、為真理求索的人,從他們身上,學生在情感上和心理上有很大的收穫,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積極的人生態度去面對成功和失敗,為他們今後的學習、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情感教育功能

本冊書在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本主義戰勝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對外擴張、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鬥爭。從中我們受到的啟發是:一要樹立辨證唯物主義觀點。資本主義戰勝封建主義是歷史的必然,是社會的進步,每一個國家,每一個人的行為都應順應時代的潮流而動,否則將被歷史淘汰;二要發揚愛國主義精神。知恥而後勇,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讓學生意識到當代青年肩上的重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奮鬥。

二、教科書的課程價值達成度

(一)從內容選取上看課程價值達成度

本書內容包含從14、15世紀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直到20世紀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集中敍述了資本主義從產生、發展到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歷史。

本冊書按時間順序、以章節體的體例敍述了世界近代史的發展變遷。本書的主要線索是以資本主義發展過程。與之相關的線索還有:三次殖民高潮;被壓迫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矛盾與衝突。主幹知識與支幹知識之間關係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共同構築成世界近代史的發展脈絡。從內容的選取上看,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在學生面前展現的是歷史發展的廣闊畫卷。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歷史發展的縱向線索,再掌握歷史發展的各時期的特點,從而掌握了世界近代史的知識內容。

(二)從內容組織上看課程達成度

本冊書從內容上可以看出,它改變了以往教材的繁難偏舊的編排,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識和新的觀點。以前的歷史往往以政治史為主線索,學生從書中接受的往往是比較僵化的觀點,不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本書從內容選取上,增加了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史實,展現的是歷史發展的全貌,學生又可以從文學、科技、經濟發展的角度去掌握那個時代,迎合了高中學生知識的個性多樣性和知識的綜合化需要。

(三)形式特徵看對課程價值實現的支撐度

本冊書在編排上有以下特點:

(1)新教材課型多樣, 除了講讀課外,還有閲讀課、活動課。上好這些課,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實踐能力。

(2)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圖片、畫像、資料,圖文並茂。可讀性強,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開闊學生的眼界。

(3)每章開始設引言。引言介紹了本章的內容背景和線索。便於學生從宏觀把握歷史發展的線索,掌握歷史發展的特點。

(4)每節課後的練習題增設了《閲讀與思考》專欄,由學生選做,着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5)書後加附了《部分中英詞彙對照表》。

高中歷史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1、 教材地位:

本課在處於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秦朝開創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政權體制的基礎,,成為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併為以後歷代所沿用,對此後我國兩千多年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皇帝制度中的世襲制度,嫡長子繼承製度,源於西周的宗法制度。

2、 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內容作了這的要求: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瞭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3、教學目標: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識記秦朝的統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縣制度、秦鞏固統一的措施等知識點。

2)理解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的概念,皇權至上的特點。

3)運用比較法分析郡縣制與分封制的利與弊。

4)評價秦朝中央集權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在師生問題探究過程中,學習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學習比較的方法分析歷史問題。學習歷史地辯證地分析歷史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秦朝建立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兩千多年來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在當時是進步的,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認識秦朝統一的重大作用,自覺維護祖國統一。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

1、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概念及特點;2、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利與弊

難點:正確評價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二、説學情

高中一年級的學生,通過國中階段的學習,學生對秦始皇及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瞭解,已經有了初步的歷史認識和歷史評價能力。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在增強,但是在辯證地歷史地分析問題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三、説學法

閲讀思考、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注重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

四、説教法

本單元的重點是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本課的重點難點就要圍繞中央集權制度來設置,引導學生對其進行理性思考。評價秦始皇和秦朝鞏固統一措施在國中已經作為重點內容學習、所以本課不在列為重難點,避免與國中的知識點重複,提高學習效率。

1、問題探究互動教學,通過設置探究性題目,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從而實現教法與學法的統一,教服務於學,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2、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有關史料圖片呈現給學生。

五、説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

提煉教材信息:(本環節約8~10分鐘)本環節要求學生快速閲讀課文,提煉本課的主要信息,為下一環節的展開奠定基礎。大部分知識點國中已學過,避免佔用大量時間。

目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2、問題探究,突破重點、難點

問題探究討論:(本環節是本課的重點,時間控制在20分鐘左右)

目的:通過設置探究性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實現師生、生生合作,互動探究,踐行“教的過程就是學的過程”的新課程理念。發揮教師的引導和激發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

探究(一):什麼是中央集權制度?秦朝中央集權制度有何特點?(突破重點1)

中央集權制度,要聯繫韓非子的中央集權理論,實現知識的前後貫通;對於這一概念,只要學生能看到中央集權是與地方分權相對立這一點,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從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縣制度三個方面考慮它們之間的關係,避免與環節二簡單重複。

探究(二):秦朝為什麼要實行郡縣制度?(突破重點2)

用多媒體給學生呈現《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大臣對實行分封和郡縣討論文字(文字詳見課本第17頁),引導學生從這段史實中獲取有效信息,概括王綰,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觀點,比較分封制與郡縣制的異同和利弊,認識秦朝實行郡縣制度是歷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權制度下,郡縣只能服從中央,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據的因素,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具有進步意義。

探究(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對中國社會發展有何影響?(突破難點)

通過學生討論,結合教材認識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在當時和對後世是具有進步意義以及消極影響

(1)對秦朝當時:正由於有一個統一集中的中央政權,秦王朝才能積極開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於我國多民族國家統一發展;正是有一個強有力中央政府,,才統一了貨幣、文字、度量衡,才開驛道、修靈渠,從而促進了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進步。

(2)對後世: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確立,建立了我國古代大一統王朝政權體制的基礎,,成為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為以後歷代所沿用,並不斷完善與發展。對我國此後兩千多年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消極影響:正是由於秦始皇專權,進行殘酷的統治,激化了階級矛盾,統一的秦帝國迅速土崩瓦解,其暴政也成為歷代的重要的史鑑之一。

引導學生將其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權制度,不僅要考慮其進步意義,還要考慮其消極影響,不僅看到對當時的影響,還要看到對後世的影響,從而學習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歷史問題。(4)問題延伸:

討論:學習從漢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之後,分析其演變的趨勢是什麼,反映了什麼樣的特點?

目的:學生互相討論,然後回答老師提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課堂小結

(約1~2分鐘)

秦朝以後,隨着歷史的發展,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鬥爭在歷史上不斷上演,專制的皇權也越來越強化,到明清時期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發展到頂峯,並且也越來越成為中國歷史發展進步的障礙。在今後的學習中,同學們會有更加深刻地認識。

高中歷史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與其前後知識之間有直接的因果聯繫。羅斯福新政是美國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背景下實施的。它使美國擺脱了危機,並且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對二戰後整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影響深遠。學好它,有助於學生較好地理解二戰後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因。因而本課內容非常重要,具有承上啟下作用。

2、教學目標:

課程目標:列舉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認識羅斯福新政的特點,探討其在資本主義自我調整機制形成中的作用。

知識與能力目標:

掌握羅斯福新政的背景、內容、特點,理解羅斯福新政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

1、教師提供有關統計數據,利用影視作品或圖片生動再現當時情景,同時通過對史料的分析,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唯物主義思維方式。

2、設計具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展開互動式討論,並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表現及時給予中肯的評價。

3、通過學生主動參與,角色扮演,體驗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培養其合作探究能力,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對羅斯福應對危機的學習,培養學生以人為本,關注現實,迎難而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2、通過對羅斯福新政內容和影響的講述,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資本主義國家的改革和內部調整。幫助學生懂得在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過程中如何借鑑資本主義的先進經驗。

二、學情分析

瞭解學生、研究學生是施教的出發點。依據新課改的要求和學生的心理特徵分析,高一學生開始具有相對獨立的價值判斷能力和獨立思考意識,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學習方法和習慣還待養成。因此,我認為應該引導他們自主、探究、合作地學習,掌握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羅斯福新政的內容及特點。

(依據:到底是什麼樣的新政不僅使美國度過危機而且對後來影響深遠?這個問題是學生必須要分析並掌握的重點知識。)

難點:如何評價羅斯福新政,探討其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

(依據:新政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起怎樣的作用?這個問題是學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難點問題。)

四、説教法

現代教育理念認為,教學過程實質是一個動態發展着的教與學統一的交互影響和交互活動過程。由於本課理論性較強,高一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尤其對於世界史內容比較生疏,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故採取“設置情景———激發興趣———師生交流———落實重點———啟發誘導———合作探究——引導分析———突破難點———學以致用”過程,充分體現教師的引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師生互動貫穿其中。

五、説學法

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教學生學會學習。教學中,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斷,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改變其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理解和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六、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關於經濟危機破壞性和羅斯福新政的資料、新聞圖片,電影片段等資料,並製成多媒體課件

學生:閲讀課本,根據興趣自願結合成幾個小組廣泛查閲、收集有關經濟危機資料,瞭解有關羅斯福應對危機的措施,模擬羅斯福的智囊團,為新政出謀劃策。

七、教學過程

教學

環節教學程序設計意圖

1、播放2分鐘的《大國崛起》片段(反映大危機對美國的破壞)

2、(幻燈打出)設疑:1929—1933年的大危機對美國造成什麼嚴重危害?(學生通過錄像片段,歸納出危機是全面的:金融、工業、農業、社會矛盾、失業問題等)影像設疑、温故知新:

本環節採用直觀錄像、複習舊課的方法導入,不僅達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而且讓學生明確新政的時代背景,從而為學習新政的內容作鋪墊。

對於“羅斯福新政”的背景,課前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蒐集相關資料,課堂上教師課件出示:

1、設疑:

經濟危機期間的美國總統大選中,如果你是一位生活在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公民,你會投誰的票?能説明一下你的理由嗎?

2、引導學生從以下兩方面分析:

(1)學生説説所瞭解的羅斯福,從中發現他具有哪些可貴的品質?

身殘志堅愛國救民樂觀自信改革創新。

(2)羅斯福擊敗胡佛就任第32任總統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創設情境,感受歷史

再現歷史場景,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各抒己見,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使學生認識到胡佛採取自由放任理論和政策已經過時。羅斯福當選總統,推行新政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設計問題,探究討論: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學習羅斯福強烈的自我意識和頑強的毅力。

1、探究活動

假如在座的同學們是羅斯福的“智囊團”成員,請你們為羅斯福總統出謀劃策。分組討論,共同探究:分成金融、工業、農業、社會福利四個方面説一説。(提示:出謀劃策前首先要了解此領域的狀況和問題,再提出有效性的方案和措施,並説明你提出這些方案的目的和原因?)

2、學生討論後,教師課件展示表格,要求學生逐條分析其作用。在分析各條措施時,教師要補充一些典型事例,使措施具體化,而不是簡單的文字敍述。

打出示範空白圖表:(幻燈打出)

領域措施作用

金融

工業

農業

福利

以誘達思、講授新課

學生結合金融、農業、工業、社會福利方面面臨的問題,進一步推導出羅斯福新政的具體內容,讓學生在探究、討論的過程中更深刻地認識羅斯福新政的特點及其在資本主義運行機制調節中的作用。

本環節的設計可調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理解、歸納的學習能力,學習論從史出的學習方法。

探究問題一:

羅斯福新政“新”在哪裏?(學生思考回答)思考探究,落實重點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貫徹誘導學生思考探究的理念,讓學生得出結論。

探究問題二:

1、介紹當時的人們看待新政的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你如何看待這些觀點?我們應當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呢?指導學生學會評價歷史事件的方法。

2、分組討論:如何評價羅斯福新政?學生回答後,歸納總結。(指導閲讀材料)深入分析,突破難點:

本內容是本節的難點。讓學生通過原始材料進行主動探究,自覺得出新政的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局部調整”。避免了教師空洞的説教,又引用羅斯福的內心獨白,較有説服力。

新政影響設疑:

新政的實施會產生什麼影響?

①新政的實質②直接影響。

③間接影響④深遠影響引導分析掌握方法。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暢所欲言,最後總結,培養學生運用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探究問題三:

羅斯福新政對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有哪些有益的啟示?

課堂延伸學以致用

這個問題是為了讓學生用這節課學到的相關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一種關心社會,學以致用的意識。

小結

歸納利用板書串講本節課的知識點,再次明確新政的背景、內容、特點、和影響作用。(打出板書)承上啟下,埋下伏筆:

串講式的小結能夠把本課內容濃縮,再現學習思路和重難點。

反饋

練習精選例題反饋練習,掌握方法。

課後

探究課後上網或到圖書館查找更多有關羅斯福的資料,對羅斯福進一步瞭解和評價?你認為他有哪些品質對自己最有啟發?課外延伸,啟發思考

高中歷史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一)地位及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世界近現代史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是“壟斷資本主義形成”的總結,又是“一戰後國際關係”的背景。它改變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是人類歷史發展的轉折點,併為二十多年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禍根。

課程標準的要求是:講述薩拉熱窩事件的主要過程,認識突發事件對人類和平的威脅;以凡爾登戰役為例,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災難。

根據新課標我設置了以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簡述薩拉熱窩事件,提高學生概述歷史事件的能力,認識突發事件對人類和平的威脅。

2、瞭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交戰雙方、性質、結果及以及凡爾登戰役的殘酷性,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災難。

3、通過評價薩拉熱窩刺殺事件,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事件和多角度地觀察和認識歷史現象的能力 。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構建本課知識樹,探討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過程、戰爭的性質、後果和深遠的影響。

2、將歷史與現實相聯繫,引導學生明辨是非,增強以史為鑑的意識。

3、通過圖片欣賞,觀看影片,焦點關注,時事報道等活動對戰爭的災難性進行情境體驗,從而激發學生對戰爭的憎惡、對和平的熱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引導學生對普林西普的刺殺行為進行評價,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各民族反抗侵略與瓜分鬥爭的正義性同暗殺等恐怖活動的區別,從而旗幟鮮明地反對任何以暗殺等恐怖活動為主要形式的突發事件,以維護世界和平。

2、通過對凡爾登戰役的殘酷性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災難性後果的學習,使學生牢固樹立起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的意識。

(三)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大戰爆發的原因及其影響。

教學難點:

正確評價普林西普的刺殺行為;大戰的性質及大戰結束的原因。

二、説學情

年齡特點:思維敏捷、積極性強、好奇心重,關心國內國際局勢。

具備初步閲讀、理解和歸納歷史材料的能力和簡要地分析問題的能力;看待事物基本上能辨別是非,但不夠全面 ;在挖掘歷史的現實意義方面尚有欠缺。

三、説學法教法

(一)學法:

通過6W法、閲讀分析法、情境體驗法、歸納構建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二)教法

通過學案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和材料教學法,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説教學過程

通過以下五個環節引導學生學習本課內容。

(一)圖片導入、情境激趣 (二)自主學習、夯實基礎

(三)互動交流、質難問疑 (四)以史為鑑、情感昇華

(五)整理歸納、知識建構

(一)圖片導入 、情境激趣

通過現代戰爭的圖片展示,導出發生於1914-1918年燃遍全球戰火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形象的視覺效果,引起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主動參與課堂的熱情。

(二)自主學習、夯實基礎

用6W法(原因why 、時間when、人物who、地點where、經過what、性質結果影響how)自學“一戰”的基本概況。

(三)互動交流、質難問疑

設置了“時事報道”環節:

小組合作後,學生派代表以記者身份對薩拉熱窩事件的主要過程進行報道,增強故事性,讓學生明白薩拉熱窩事件是大戰的導火線,認識突發事件對人類和平的威脅。

此外,還設置了“合作探究”環節 :

1、探究問題一:“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圖表材料得出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讓學生對兩大軍事集團(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形成過程有直觀、感性的瞭解和深刻的認識。明確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鬥爭的實質是爭奪霸權和殖民地。

2、探究問題二:你如何評價普林西普的刺殺行為?

教師引導學生從刺殺目的、手段性質、刺殺結果三方面來評價。指導學生在評論歷史事件時,注意運用史實分析和説明問題,堅持“論從史出”、“ 一分為二”的方法,形成科學的歷史觀。

通過這種途徑,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各民族反抗侵略與瓜分鬥爭的正義性同暗殺等恐怖活動的區別,從而旗幟鮮明地反對任何以暗殺等恐怖活動為主要形式的突發事件,以維護世界和平。

3. 探究問題三:“一戰”結束的原因有哪些?

指導學生從各個國家的角度歸納概括得出答案,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能力。並從戰爭引發革命,革命制止戰爭的分析,培養學生辯證的思維能力。

4. 探究問題四:“一戰”的性質和影響是什麼?

引導學生從“一戰”爆發的原因,參戰國的性質和目的以及戰爭後果等方面出發,分析得出它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掠奪戰爭。帝國主義是戰爭的根源。從而培養學生透過歷史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通過指導學生閲讀材料,引導學生分析得出,戰爭的深遠影響是給交戰國人民帶來巨大災難,給世界造成巨大損失。這場戰爭是一場罪惡的戰爭,同時它也改變了國際格局。

(四)以史為鑑,情感昇華

通過觀看《凡爾登戰役》 視頻,讓學生感悟戰爭的殘酷性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讓學生樹立和平的意識,遠離戰爭珍愛和平。

我通過以上途徑來突破本課重難點。

(五)整理歸納、知識建構

讓學生自己用知識樹歸納本課知識點,建構本課的知識框架。根據建構主義理論,讓學生根據學科特點主動獲取信息,提煉知識,建構知識體系,形成規律性認識,掌握學習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教師進行學法指導,用“一二三四”總結本課。

最後,本課的教學設計適應現代課程觀要求,發揮歷史的現實性功能,拉近歷史與現實、與學生的距離,為使學生成為具有時代精神和歷史責任感的新世紀人才奠定基礎,真正實現歷史學科的課程價值。

五、教學反思

1、課堂上留給學生思考問題、解讀問題的時間不是太充足,必將影響到學生的思考效果。

2、討論的重點還可更多地放在結合實際方面。如現在的美國對伊拉克、利比亞的戰爭,“斬首”行動等,究竟什麼樣的行為是恐怖行為?個人所進行的和以國家名義進行的活動性質一樣嗎?對現在美國的行為如何評價?

高中歷史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佔統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該制度經過秦漢、隋唐、宋元等階段的不斷髮展,至明清時期達到頂峯。明代罷中書省、廢丞相,內閣製為中央輔政機構;清代以內閣及軍機處為中央輔政機構,協助皇帝處理軍政要務。明清兩代,以六部為中央政務部門,分理國政,直屬皇帝。皇權兼併了相權,使皇權發展到頂端。本節課承接本單元的第2課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建立、第3課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展,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脈絡清晰地呈現在同學們的面前。同時明清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使中國在政治上大大落後於同時代的西方國家,揭示了近代中國落後於西方國家的一個原因,從而為學生以後學生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廢行省、設三司;廢丞相,權分六部。

(2)識記清初政治制度的變化;軍機處的設置。

(3)瞭解明朝內閣制度形成的經過極其發展。

(4)理解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

(5)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內閣、軍機處,並結合具體歷史背景和歷史階段特徵加以分析、評價,培養學生辯證的思維能力。

(6)從多角度分析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強化和完備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演變趨勢極其對當時社會所產生的積極作用。

過程與方法:

開展討論、辯論等教學活動;提高學生表達、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培養“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科素養。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學習本課,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既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阻礙中國社會的進步。

(2)、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是造成中國近代落後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發學生為祖國的富強而努力,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難點: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二、説學情

高中學生自身的知識、個性與社會性都比國中有了較為充分的發展,他們具有強烈的探究世界的動機,他們的分析能力、辯證思維也明顯增強,而且獲得比較豐富的學習策略。對於本課內容學生在國中歷史學習時接觸過,但對它的認識比較膚淺,大多停留在表層,沒有形成系統、深刻的認識。

三、説教法學法

(一)教法

應該充分利用歷史學科藴含豐富圖片、史料資料的特點,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含有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情境,讓學生在探究事件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識,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動態的、有機的整體。使學習過程成為“感知-理解-運用”的過程,更是掌握方法、積累經驗、發展能力、生成情感的過程。

(二)學法

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培養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和激發學習激情的重要因素。在這一課的學習中,應該有意識的培養學生以下兩種學習方法:

一是觀察學習法,充分運用材料作鋪墊,引導學生主動地運用自己的觀察力從各種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期望學生在運用歷史材料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到歷史材料是認識歷史的主要途徑,培養從中提取有效信息與辨析歷史材料的方法;培養“論從史出”,“以史實為依據”的歷史學習習慣。

二是思辨學習法。通過提供相關知識背景,創設各種具有探究性的問題情境,開展課堂討論,形成互動的課堂氛圍,在合作與交流中切實體驗歷史,深刻理解歷史。

四、説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帶領同學們回顧一下第2、3課學習的內容,因為第2課講的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建立,第3課講的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展,對這兩節課內容的複習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展脈絡完整的呈現在學生面前。接下來就通過對胡惟庸案的講解導入本節課的內容。

2.問題探究,突破重點、難點

導入新課後,通過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們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的資料,提示學生大肆殺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之一,接着引導學生看課本提問他們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還採取了哪些措施,從而得出明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關於清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主要是引導學生回憶清宮戲中見到的一些現象,通過討論來總結清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因為最近有關清代宮廷的電視劇比較多,學生們應該都接觸過。這是難點“明清時期加強君主專制措施”的解決方案。

難點“宰相制和內閣制區別”解決方案:著名史學家錢穆在其《國史大綱》曾指出:“(明朝)國家並未正式與閣臣以大權,閣臣之弄權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權臣”,非大臣。故雖如張居正之循名責實,起衰振弊,為明代有數能臣,而不能逃眾議。”引導同學們認識到宰相是“大臣”,握有大權的閣臣只是“權臣”。然後通過課本P17“歷史縱橫”中張居正的案例來引導學生認識到“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鞏固。但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諮詢機構,本身並無決策權。雖有內閣大學士大權在握的現象發生,但其權力並不來自於制度及其職位,而來自於最高統治者的個人支持與信任,比如張居正當時是有皇太后的支持。一旦失寵,其地位便會一落千丈,張居正死後的下場可以證明這點。因此,儘管有人認為明代的首輔即變相重設的宰相,但其權力與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語,更談不上制約皇權。”

難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解決方案:主要是通過對西方內閣和明清時期內閣的比較這一探究性問題來認同學們認識到:明朝的內閣是皇權專制強化的產物,它加強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君主對全國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而西方近代的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於防止專制獨裁。中國的內閣使得中國走向專制、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內格使他們走向民主、科學。從而引導同學們來總結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

3.課堂小結

在講授完本節課的內容後,帶領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做一個簡單的回顧,力求本課內容當堂消化,以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同時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演變作個小結。

4.知能訓練,運用遷移

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5.佈置作業

高中歷史説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美蘇爭霸》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它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面有關二戰後的形勢變化,又啟示後來的國際格局的形成。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使學生了解美蘇爭霸的概況,認識美蘇爭霸的原因及後果。培養學生快速閲讀、查找、分析、歸納知識要點的能力以及全面、客觀地認識和評價歷史事物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精心設計並營造閲讀、思考、質疑及合作探究的學習情境,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治學方法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情感與價值觀

首先在合作探討、釋疑解難的過程中,享受成功的愉悦和探索的樂趣。

其次正確認識美蘇爭霸並從中吸取經驗教訓,認識到在歷史上落後的國家建成高度文明、富強的社會主義任重而道遠,另外對待今日的美國,一方面要堅決反對它的霸權政策,另一方面還要借鑑它政治謀略的合理部分,這是一個合格的具有民族危機感的社會主義公民應有的理智的分析。

本節難度大:內容抽象概括,且概念多,觀點多,理論敏感點多。

3、教學重點:美蘇爭霸三個階段中蘇聯的戰略意圖與美國在第二階段中的政策調整。因為這兩點的掌握對於學生分析和理解今天的國際形勢有很大的幫助。

4、教學難點:如何認識美蘇爭霸中,既有緊張又有緩和的局面。因為教材對此只作概括性的列舉,並未具體分析,難以理解。

二、學情分析

經過一年多的訓練,高二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閲讀、分析、歸納、概括和綜合的能力。此外,他們的信息來源較廣泛,思想前衞活躍,對美蘇爭霸多少都有一點自己的獨立的看法。因此要在課堂教學抓住學生思維熱點,既實事求是地分析和評價美蘇爭霸,又要引導學生學會正確的分析和理解今天的國際形勢。

三、教學策略

1、教法運用

主要採用問題教學法,通過一系列有內在聯繫的問題,引導學生在主動閲讀、思考、討論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和感悟歷史。

2、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通過閲讀法、比較法、討論法、分析法等來加強對教材的理解,培養自學能力。

四、過程設計

1、導入。 地圖,顯示美蘇方位。

提問(1)戰後初期,形成了雅爾塔體系,主宰的國家是哪兩個?

學生回答:美國、蘇聯。直接導入本課主題。

2、破題。解決"是什麼"的問題。

這是任何一節歷史課都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目的是從破題入手,使學生形成本節教材最基本的歷史概念。

提問(2)什麼是美蘇爭霸?

指導學生閲讀、概括教材有關內容,形成基本認識。在此基礎上發揮老師的指導作用,引導學生從形式(現象)和內容(實質)兩方面對這個概念進行解析。

3、分析原因。解決"為什麼"的問題。

問題(3)美蘇爭霸的原因是什麼?

解決這個問題,應建立在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掌握及教材挖掘和分析上,同時也注意引導學生重點分析其根本原因。在這裏我讓學生看一段材料,引導學生從材料中分析其原因,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學習方法。

4、梳理過程。解決"怎麼樣"的問題。

旨在弄清美蘇爭霸的基本過程。

方法:通過以下兩個問題,來引導學生探究解決。

問題(4)美蘇爭霸三個階段的起止時間、雙方首腦、代表事例、基本態勢?

這裏涉及到了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必須下大力氣,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這裏,我主要是用表格的形式歸納課文中的相關內容。

而學生在梳理的過程中,可能會對教材內容提出一些疑問,如:

在美蘇爭霸第一階段的學習中,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會出現"古巴導彈危機"?這裏通過古巴導彈危機的視頻,引導學生思考古巴導彈危機説明了什麼問題?得出結論:這一事件表明當時的戰略優勢仍在美國方面。播放視頻資料使學生的參與程度得到提高,再現歷史情境,更好地解決問題。

在第二階段的學習中,學生會有這樣的疑問:蘇聯為什麼要入侵阿富汗?在這裏展示世界地圖,指出蘇聯和阿富汗的地理位置,通過設置如下問題來回答這個問題:全球四大洋,蘇聯僅有一洋不臨,請問是哪一洋?蘇聯要控制印度洋必經哪裏?蘇聯控制印度洋的目的是什麼?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

至於如何理解美國在第二階段中的政策調整?這裏關係到美國的兩任總統及他們的對外政策,只要對杜魯門主義和尼克松主義進行比較分析,就可以理解美國政策調整的本質了。

在第三階段的學習中,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什麼是"星球大戰計劃"?美國為什麼推行這個計劃?對於這個問題,我預先佈置學生收集資料,讓有準備同學講解"SDI"及"NMD"內容,同時引導學生對80年代美蘇兩國的經濟狀況進行分析,就可以知道美國推行這一計劃的目的是企圖在美國經濟復甦而蘇聯經濟陷入困境之時,乘機擊垮蘇聯,奪取世界霸權。

為什麼美蘇爭霸中既有緩和的時刻又有劍拔弩張之時?其實説緊張尚可理解,如何看待緩和呢?這是本節的難點,這裏採用師生互動討論的方法,深入分析教材內容,發掘隱藏於字裏行間的根本原因,得出這樣的結論:雙方的意圖在於"以退為進";根本原因是雙方軍事經濟實力的消長。這樣做可以深入淺出地解決了本節的難點問題。

問題(5)戰後蘇聯的戰略意圖是什麼?

蘇聯在美蘇爭霸三個階段的戰略意圖,因為教材中已經有敍述,可以引導學生製作表格將知識歸類。學生在閲讀的過程中,也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蘇聯在美蘇爭霸三個階段會有這樣的對外政策?因此,我在引導學生製作表格的時候,將蘇聯每一階段政策制定的背景考慮進去了,並且還增加了蘇聯在斯大林領導時期的有關內容,以便學生複習和將知識系統歸類。

5、合作探究,拓展思維。

設計一些具有思辯性的問題,分組合作討論,引導學生遵循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原則,闡述自己的觀點並相互辯論。以此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認識水平。如:

問題(6)美蘇爭霸給美蘇兩國經濟及世界局勢帶來怎樣的影響?從美蘇爭霸中你得到了哪些啟示?

注意引導學生分別從對美,對蘇及對世界局勢等三方面分析其影響, 學生根據課內外所掌握的知識,結合當前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情況,展開討論,實事求是地逐一列出美蘇爭霸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6、板書設計

7、總結與反饋

主要任務:鞏固和落實課堂教學內容。

(一)小結:

1、美蘇爭霸過程中,互有攻守,這是由什麼決定的?

美蘇雙方的經濟軍事實力的消長

2、美蘇對華政策的變化是由什麼決定的?

美蘇的對外戰略和國家利益

(二)從爭霸的原因、過程和影響等方面給學生命制4道左右選擇題,反饋課堂教學效果。

高中歷史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

《古代希臘民主政治》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二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課內容。是整個歷史教材中的亮點之一,它帶給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本課內容主要講述古希臘民主政治在特定歷史環境中產生、發展、輝煌及衰退的過程,給我們展示了一幅不同於中國古代專制政體的另一幅燦爛的政治畫卷,讓我們去親自感受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人類政治歷史發展歷程中地位和重要影響。

2.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內容作了這的要求:瞭解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和希臘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條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

3.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結合本課在整書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這一課的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重要概念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等。

2)結合歷史材料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認識雅典民主政治的價值和意義在於為後世提供了一個最值得參照的政體形式,為人類文明中的政治組織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條可供選擇的道路,並從歷史發展的高度來理解民主政治對於人類文明發展的作用和意義。

3)分析雅典民主政治與其地理環境和城邦制度的關係,懂得每個國家政治制度的形成與其國情、經濟發展等因素相關。

過程與方法: 通過展示背景材料,生成問題,讓學生運用歸納、對比、概括、探究等方法來感悟歷史,即感知新知識——思考問題——合作、探究問題——體會歷史,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團結合作精神。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地理環境對古代希臘民主政治形成的影響;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輝煌及對後世產生的影響;理解希臘奴隸制度是把雙刃劍的含義;體會人類文明的源遠流長。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地理環境對希臘民主政治的影響;伯利克里改革的內容、作用。

難點: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實質;古希臘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響

二、説學情

高一學生在國中學習九年級上冊歷史時已經對古希臘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有了一定的瞭解。但由於國中階段不重視對歷史學科的學習,因此對相關內容的印象比較模糊,而且學生對政治文明的內涵還不甚明瞭,對古代西方的歷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課涉及內容繁多,知識比較深奧難懂,從高一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達到課標要求確有難度。因此我們應力求將知識化繁為簡,化難為易,以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將知識深入淺出地傳授給學生。另外,本課涉及的民主政治話題可能會使部分學生產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論,這時就需要我們的正確疏導,幫助他們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觀。

三、説學法

新課程的設置,要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主動探究式學習。

自主學習:在一定知識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閲讀自主思考、自我探索自我評價,形成有感情投入、有內在動力支持的有效自主學習的習慣。

合作學習:教師創造寬鬆、和諧、開放的課堂環境,學生共同探究本課問題,開展互助性學習,充分交流,相互借鑑,取長補短。這種方法不僅能提高學習歷史的效率,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探究學習:懷疑是走向真理的第一步,帶着質疑走進課堂,帶着對歷史的質疑走進生活,這樣才能獲取知識和技能,發展態度與情感。

四、説教法

1.以高中新課標為依據,主要圍繞“示今通古”的宗旨,努力體現時代精神及素質教育思想。

2.備課活動依靠課標;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課程資源;3.遵循新教材中中外史合編體例的設計,即注意展示歷史發展的縱向聯繫和橫向聯繫,把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有機聯繫起來進行考察;

4.遵循新教材編寫原則,即注重歷史演變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注重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及政治參與意識,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通過情境設置、角色扮演及撰寫歷史論文,給學生留下大量的學習與想像的空間

五、説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通過設置一系列的問題引發懸念:“你知道以下這些英語名詞的最初來源嗎?你知道這偉大的雕塑作品產生於何時何地嗎?你知道以下這兩位偉人誕生的地點嗎?他們產生於同一塊土地,同一個時代,他們一起演繹了那個時代的輝煌。那麼,是什麼造就瞭如此輝煌的文明?”讓學生在對即將學習的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之後,教師發出召喚:讓我們一起參觀西方文明的搖籃,探尋西方文明之根……

2.問題探究(1)總論: 指出古希臘羅馬文明是歐洲文明之源,被稱為“海洋文明”

一句話概括本單元主要內容:文明表現:從政治文明看,古希臘的奴隸主民主政治和古羅馬的法律制度對世界文明貢獻良多。

概念剖析:民主政治的含義 古希臘語中意思是人民掌握權力。今天的民主通常是指與專制相對立,少少數服從多數的人民(或公民)當家作主的一種政治模式。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認公民一律平等,承認大家都有決定國家制度和管理國家的平等權利。

(2)講解民主的形成過程: 首先多媒體展示古希臘地圖,加深學生的直觀印象,並解釋古希臘的地理位置。

資料引入:利用圖片和文字立體的展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進程:公元前6世紀初梭倫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礎;公元前6世紀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確立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進入“黃金時代”。

(3)民主政治的特點 情境創設:“設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生活在伯利克里時代的30歲的雅典男性公民,你能享有哪些權利?為什麼?”通過此題,培養學生分析運用知識的能力,並強化學生對民主政治內容的理解。

角色扮演:“如果你是一名報社記者,你的上司要求你寫出一篇有關希臘民主政治的內容、操作流程及評價的報道,你將會採訪哪些人,提出哪些問題?去參觀哪些地方?採訪後你將會給你的報告擬一個怎麼樣的題目?如果你是被採訪者,你又將如何回答提問,評價希臘民主政治?”完成此題的要點是教師必須指給學生明確的操作程序,並作好示範,如教師分別示範記者與希臘公民,並在最後作好評價。設置此題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合理的想像能力、觀察分析能力以及對歷史現象辯證的評價能力,強化學生對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的認識。

最後,在已經充分了解民主政治內容的基礎上,分析歸納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這樣,結論顯得水到渠成。

(4)評價民主 通過對雅典公民享有充分的言論自由的介紹及展示伯利克里的講話、陶片放逐法,使學生認識到,雅典的民主在統治階級內部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層次,並促進了希臘人完整人格的形成。

通過伯利克里講話、圖片、文字分別講述希臘人重責任感、渴求知識的民族性格,並請學生朗讀有關雅典人生活的有關文字,讓學生在閲讀中感情逐漸升温,引發學生對民主的充分認同及對雅典人重精神生活的無限神往。

3.問題設置:讓學生思考雅典民主政治對後世西方政治制度的重大影響。同時指出“民主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讓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認識民主政治的必然性。

用書中的兩段材料分析希臘民主政治的特徵和實質,分析其影響。

4.課堂小結 對本課內容進行概括性的總結

5.知能訓練,運用遷移 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6.佈置作業 撰寫歷史論文

首先佈置論文範圍、主題;其次進行舉例;最後提供相關查閲資料的網址。

此題設置的目的,是要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研究能力與概括能力及文字表達能力,並深化學生對難點的理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yr3g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