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包含歷史典故的成語

包含歷史典故的成語

包含歷史典故的成語1

【出處】《史記》。

包含歷史典故的成語

【釋義】田忌用孫臏的計謀在賽馬中贏了齊王。表現了孫臏細緻的觀察能力和運籌能力。

【歷史典故】

戰國時候,齊王經常要田忌和他賽馬,規定每個人從自己的上、中、下三等馬中各選一匹來比賽。由於齊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馬強得多,所以比了幾次,田忌都失敗了。田忌覺得很掃興,比賽還沒有結束,就垂頭喪氣地離開賽馬場,這時,田忌從人羣中看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孫臏。

孫臏給田忌出了一個主意,終於讓他反敗為勝了。原來,他讓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馬去與齊王的上等馬比,用自己的上等馬與齊王的中等馬比,用自己的中等馬與齊王的下等馬比。田忌的下等馬當然會輸,但是上等馬和中等馬都贏了。田忌在整體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不僅沒有輸,反而贏了齊王。

【成長心語】

選擇是理性的取捨,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正確選擇了,才能正確做事;正確選擇了,才不會多走彎路或誤入歧途。放棄是另一種更廣闊的擁有,放棄是為了更好的選擇。敢於放棄者精明,樂於放棄者聰明,善於放棄者高明。什麼都想得到,往往什麼都得不到,舍掉小我成就大我才是上策。這也正是“田忌賽馬”帶給我們的啟示。

包含歷史典故的成語2

李密,名虔,字令伯,武陽人,西晉文學家。李密從小境遇不佳,出生六個月就死了父親,四歲時舅父又強迫母親何氏改嫁。他是在祖母劉氏的撫養下長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聞名。相傳,祖母生病的時候,李密痛哭流涕,每天晚上衣不解帶,守在祖母的身旁,侍奉其左右。所有的食物、湯藥,一定要先自己嘗過,然後才給祖母進食。

蜀國滅亡後,晉武帝準備讓李密做太子洗馬這個官,郡縣不斷催促他前去任職。這時,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歲,年老多病,李密捨不得離開祖母,於是,就上書給晉武帝,陳述家裏情況,説明祖母年老多病,需要人侍奉,這就是著名的《陳情表》。李密在《陳情表》中懇切地説:“如果沒有祖母就沒有今天的我,今天祖母需要我,否則就不能安度晚年。據説烏鴉都知道餵養衰老的母鳥,人豈能不如鳥呢?況且陛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許多官員都受到您的垂憐,何況我比他們更加特別。我請求陛下准許我奉養祖母,讓她安度晚年!”

《陳情表》言語懇切,委婉動人,晉武帝看了,為李密對祖母的一片孝心所感動,讚歎李密“不空有名也”,不僅同意暫不赴詔,還嘉獎他孝敬長輩的誠心,賞賜奴婢二人,並指令所在郡縣,發給他贍養祖母的費用。

包含歷史典故的成語3

上古時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兒子從小就很孝順父母。他父親是個老實厚道的農夫。舜的母親因家境貧困常對他父親出言不遜、橫加指責。舜有個弟弟叫象,也常對父親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終如一,不怨天尤人對父母恭順如常對弟弟加倍關心照顧,引導其改過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 感動上天當舜在山下耕田時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鳥幫忙鋤去荒草當時的帝堯聽説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婦並將自己的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後來堯把帝位也“禪讓”給舜。人們讚揚説,舜由一個平民成為帝王純由他的孝心所致.

後人有詩讚曰:

隊隊耕春象,紛紛耘草禽

嗣堯登帝位,孝感動天心

中國古代的歷史典故

  中國古代的歷史典故二:孝傳五世包含歷史典故的成語4

1:《按次序理髮》

有一次列寧去理髮室理髮。當時,這個理髮室只有兩個理髮師,忙不過來,很多人都坐着排隊,等候理髮。列寧進去後,大家連忙讓座,並且請列寧先理,可是列寧卻微笑着對大家説:“謝謝同志們的好意。不過這樣做是要不得的,每個人都應該遵守公共秩序,按照先後次序理髮。”他説完後,就隨手搬了一把椅子,坐在最後一個位置上。

2:《我也要遵守制度》

那還是在延安的時候,去醫院看望政委。兩人愉快的在病房裏交談起來。護士進來説:“同志,醫生吩咐,病人要安靜,不能會客。”謙和的説:“對不起,小同志。”隨即辭別離開了病房。

3:《我也要遵守制度》

一次,去北戴河,需要看世界地圖和一些書籍。工作人員給北戴河文化館打電話,説有位領導要看世界地圖和其他一些書籍。接電話的回答:“我們有規定,圖書不外借,要看請自己來。”便冒雨到圖書館借書。一見是周總理,心裏很懊悔,總理和藹的説:“無論誰都要遵守制度。”

包含歷史典故的成語5

張飛牛肉的歷史典故:

《三國演義》第一回劉關張在桃園結拜兄弟的故事,盡人皆知,但桃園之宴中的一道藥膳“張飛牛肉”,就不是人人都知道的了。相傳,劉、關、張三人在桃園結拜兄弟時,曾大擺酒席,為有可口的下酒菜,張飛把他多年製作牛肉的方法説出來,供廚師製作。原來,張飛不僅是一位屠夫,而且是一名烹飪好手,他滷製的牛肉,味美可口。宴席開始,弟兄們一邊飲酒,一邊吃牛肉,猜令划拳,好不高興。都稱:“張飛牛肉好吃!張飛牛肉好吃!”

張飛牛肉的食材介紹:

張飛牛肉所用的作料既是藥物又是香料,如滷水中放的陳皮、肉桂、八角、花椒等,故做出的牛肉不但沒有藥的苦味,而且還有撲鼻的香味。具體制作方法是:陳皮6克,丁香3克,八角6克,小茴香10克,肉桂6克,草果2個,花椒6克,鹽5克,味精3克,醬油15克,白糖20克,牛肉500克,大葱15克,姜10克,料酒15克。首先將3公斤水燒沸,加入香料燒香(約35分鐘),再加入鹽、味精、白糖、料酒、姜、葱、牛肉,滷熟後即成。

而且張飛牛肉這道藥膳具有温胃、補血之功效,至今仍受到人們的歡迎。

包含歷史典故的成語6

  孟母三遷

孟子小的時候和母親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學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孟母認為這樣不好,就搬到市集附近,孟子又學起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情。孟母再次搬家到學校附近,孟子就跟着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點着頭説:“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岳母刺字

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宋朝。母親姚太夫人把岳飛叫到跟前,説:“現在國難當頭,你有什麼打算?”“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姚太夫人聽了兒子的回答,十分滿意,“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她決定把這四個字刺在岳飛的背上,讓他永遠銘記在心。

  拾葚異器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孝順母親。每日出去採摘桑葚時都把桑葚分開裝。赤眉軍(綠林赤眉起義)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回答説:“黑色的味甜,用來供養母親;紅色的味酸自己吃。”赤眉軍為他的孝行感動,送給他二斗米和一隻牛蹄。

包含歷史典故的成語7

官渡之戰

袁紹和曹操在官渡地區展開了爭奪中原的官渡大戰。

袁紹率十萬大軍駐守在黃河北岸,兵強馬壯,糧草已基本用完。

謀士田豐勸袁紹打持久戰。消耗曹軍實力。袁紹不聽,反將田豐關進監獄。另一位謀士許攸建議袁紹乘機偷襲許昌,卻被袁紹懷疑為曹操的奸細,想調開前線兵力。許攸一怒之下,投奔了曹營。

許攸建議曹操出奇兵突襲袁紹糧草供應的大本營——烏巢。曹操採納了許攸的獻策,親自率領精兵強將,夜襲烏巢,一把火將袁軍的糧草燒個精光。

袁紹部將曾經主張全力增援烏巢,袁紹卻堅持要與曹軍正面決戰:結果,既攻不破曹軍大營,又損失了烏巢的糧草,軍心大亂。

曹操乘勢大舉進攻,揚言直取袁紹的老巢 郡合黎陽。袁紹從河北官渡前線分兵趕去久遠,曹軍尾隨追殺,袁軍無心戀戰,紛紛丟盔棄甲,四處逃竄,損失足有七八萬人。

官渡之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範例,體現了曹操的指揮才能。

包含歷史典故的成語8

成語為虎作倀出處:關於“為虎作倀”這句成語,有一個荒誕的傳説。

為虎作倀關於“為虎作倀”這句成語,有一個荒誕的傳説。宋朝人李?P的《太平廣記》和明朝人都穆的《聽雨記談》等書中,都記載了這個傳説。

據説,人如果不幸而被老虎傷害,喪了性命,他的靈魂,就要變做替老虎服務的一種鬼。這種鬼,叫做“倀鬼”。“倀鬼”必須死心塌地做老虎的奴才,稱老虎為“將軍”,聽老虎的指揮。老虎出行,倀鬼前導,發現陷阱和捕獸網具,倀鬼就請“將軍”繞道避開。遇有行人,老虎倘要吃他,倀鬼就先把他抓住,脱去他的衣服,然後讓“將軍”來吃。所以,如果有人遇見老虎,在他被吃掉之前,他的腰帶、釦子,會自動解開,上下衣服也會自動一件一件脱下來,這就是倀鬼在暗中幫着老虎乾的。這人被老虎傷害、吃掉以後,靈魂就充作新的倀鬼,接替原倀鬼的工作。原倀鬼也就有了替身,可以不再當悵鬼了。

現在用“為虎作倀”比喻做惡人的幫兇,幫助惡人做壞?~。

包含歷史典故的成語9

典源出處

《莊子 ·則陽》:“君曰:‘客,大人也,聖人不足以當之。’惠子曰:‘夫吹管也,猶有??xiao) 也; 吹劍首者,??xue) 而已矣。堯舜,人之所譽也; 道堯舜於戴晉人之前,譬猶一?梢病!??/p>

釋義用法

惠子説,吹管簫的,聲音還響亮,吹劍首 (劍柄環的小孔) 的,只有一絲微響。堯舜,都是人所稱譽的聖人,在戴晉人(樑國賢士) 面前,不過是一絲微響罷了。後以此典形容微不足道,無足輕重。

用典形式

【劍?傘 宋 ·劉敞:“二子才劍?桑?諍攔堂?取!?/p>

【吹一?傘 唐 ·韓愈:“晉人目二子,其猶吹一?傘!彼 ·范成大:“人生意氣得失間,輕重劍頭吹一?傘!?/p>

【吹劍首】 宋·王安石:“世事但知吹劍首,官身難即問刀頭。”

【吹劍一?傘 宋·范成大:“習氣吹劍一?桑?∏?固們Ы稹!?/p>

【劍頭一?傘 宋·蘇軾:“榻上雙痕凜然在,劍頭一?珊渦虢恰!?/p>

【劍頭微?傘 清·朱孝臧:“劍頭微?桑?K?燙炱?妊?!?/p>

【劍首一?傘 清·陳大章:“區區羣兒肆口舌,劍首一 終何施。”

包含歷史典故的成語10

歷史典故:杯弓蛇影

有一天,樂廣請他的朋友在家裏大廳中喝酒。那個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酒杯裏,有一條小蛇的影子在晃動,他心裏很厭惡,可還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後,心裏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來。

隔了幾天,樂廣聽到那個朋友生病的消息,瞭解了他得病的原因。樂廣心裏想:“酒杯裏絕對不會有蛇的!”於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來,在大廳牆上,掛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過酒杯的地方,樂廣就跑到那個朋友那裏去,把這事解釋給他聽。這人明白了原因以後,病就立刻好了。

後來人們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歷史典故:伯樂相馬

傳説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鑑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説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着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着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説:“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於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説:“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鐘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着馬説:“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説:“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説:“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餵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餵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伕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了。

 歷史典故:不可多得

東漢末年,有個名士禰衡,才華出眾。當時,太中大夫孔融對他特別賞識,把他推薦給漢獻帝。他寫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寶。若衡等輩,不可多得。”

漢獻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薦表交給曹操。曹操愛才,就召見禰衡。哪知禰衡蔑視曹操,對他很不禮貌。曹操就派禰衡當鼓吏,在大宴賓客時,命他擊鼓助興。誰知禰衡一邊擊鼓,一邊大罵曹操,使曹操十分難堪。曹操派禰衡去荊州勸降劉表,想借劉表之手殺他。想不到劉表把禰衡當作上賓,每次議事或發佈文告,都得由禰衡表態。後來禰衡又對劉表不恭。劉表就派他到部將黃祖那裏當書記。禰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後來,終於被黃祖所殺。

成語“不可多得”由此而來,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難得。多用於讚揚有才能的人。

歷史典故: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説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裏。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説:“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歷史典故:不學無術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託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後,霍光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四十多年,為西漢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勛。

劉詢繼承皇位以後,立許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后,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下毒害死了許後。毒計敗露,女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霍光非常驚懼,指責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後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後,有人向宣帝告發此案,宣帝派人去調查處理。霍光的妻子聽説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説他“不學無術,暗於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乎大局的道理。成語“不學無術”,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歷史典故:才高八斗

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家。他聰明好學,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於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為公侯,卻並無實權,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歎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不管,卻去遊山玩水。後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地太守派人勸他節制一些,卻被他怒斥了一頓。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一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後,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贊為“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説:“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語“才高八斗”由此而來,形容人的文才極高。

 歷史典故: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餘。秦軍的鋭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説:“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説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佈陣,企圖憑藉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歷史典故: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幹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鬥,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包含歷史典故的成語11

出自《伊索寓言》:從前,有個放羊娃,每天都去山上放羊。

一天,他覺得十分無聊,就想了個捉弄大家尋開心的主意。他向着山下正在種田的農夫們大聲喊:“狼來了!狼來了!救命啊!”農夫們聽到喊聲急忙拿着鋤頭和鐮刀往山上跑,他們邊跑邊喊:“不要怕,孩子,我們來幫你打惡狼!”農夫們氣喘吁吁地趕到山上

上一看,連狼的影子也沒有!放羊娃哈哈大笑:“真有意思,你們上當了!”農夫們生氣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故伎重演,善良的農夫們又衝上來幫他打狼,可還是沒有見到狼的影子。

放羊娃笑得直不起腰:“哈哈!你們又上當了!哈哈!”大夥兒對放羊娃一而再再而三地説謊十分生氣,從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話了。

過了幾天,狼真的來了,一下子闖進了羊羣。放羊娃害怕極了,拼命地向農夫們喊:“狼來了!狼來了!快救命呀!狼真的來了!”農夫們聽到他的喊聲,以為他又在説謊,大家都不理睬他,沒有人去幫他,結果放羊娃的許多羊都被狼咬死了。

包含歷史典故的成語12

由封邑而來。如令狐氏,《百家姓》中記述為:周朝時有個名叫魏顆的人屢立戰功,受封於令狐邑,後人遂以令狐為姓;又如段幹氏,老子裔孫李宗受封於段幹,其後人遂以段幹為姓;此外,還有樑丘、上官、羊舌、鍾離等複姓,都屬這種情況。

因居地而來。如東郭氏,周朝時齊國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國都臨淄東郭的,後人遂以東郭為姓;又如閭丘、南門、西門、南宮、濮陽等複姓,也是因居地而得。

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來。如司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亓官、巫馬、樂正、左丘等複姓都由官名而來;公羊、子陽等複姓由王父之字而來;公孫、仲孫等複姓由爵系而來;叔孫等複姓由族系而來。

司馬遷因為李陵案而受宮刑,他的兩個兒子司馬臨與司馬觀怕被株連,就改名換姓,隱居鄉里。兄弟倆各取司馬中的一個字,哥哥在馬字左邊加兩點,改姓馮;弟弟在司字左邊加一豎,改姓同。又如歐陽這個複姓,有的簡化為姓歐,有的簡化為姓陽。鍾離簡化為鍾,公孫簡化為孫,等等。

包含歷史典故的成語13

利令智昏

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司馬遷在文末的評述中説:“鄙諺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負馮亭邪説,使趙陷長平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長平一戰之前,秦攻打韓,韓國的一部分土地與韓國本土失去了聯繫,這一塊地就是上黨地區,韓國便把它割讓給秦國,以求苟且。但是上黨的軍民痛恨秦國,他們在馮亭的帶領下要求向趙投降。

在趙國內部,關於是否接受馮亭的投降起了爭議,一部分人認為,接受投降,必然引起秦國的惱怒,到時候,秦必定大舉來攻打,這是趙國不願意看到的。以平原君趙勝為首的一部分人則主張,上黨地區是咽喉要地,且不費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何樂而不為。趙國最終接受了上黨的投降,並由此引發了戰國史上有名的“長平之戰”,戰爭的結果就不用説了,大家都知道。

包含歷史典故的成語14

斷織(孟母繼織)

出自漢韓嬰〈韓詩外傳〉及〈列女傳〉:孟子是戰國時期墨家代表人物,姓孟名軻,由於賞識淵博,道德高尚,被後世譽為“亞聖”。孟子之所以能夠取得這麼高的地位,與他幼年所受的教育有關。孟子年幼時,他的母親非常注重對他的教育。有一次,孟子由於貪玩而沒有上學,他母親知道後,非常生氣,當即拿起剪刀,割斷正在織布的織線。孟子孝敬母親,看到母親如此生氣,既害怕又難過。孟母看到兒子有悔改之意,就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説:“你廢棄學業像我剪斷佈線,一個人要專心讀書,才會有知識,如果現在不用功讀書,將來就一事無成。”從此以後,孟子發奮苦讀,終於成為大學者。後來就用“斷織”為勉勵努力求學,不可中道荒廢的典故。此外人們也用斷織來表示賢婦勸學。

包含歷史典故的成語15

典源出處《戰國策 ·韓策一》:“蘇秦為楚合從説韓王曰:‘……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後。’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於牛後乎? 夫以大王之賢,挾強韓之兵,而有牛後之名,臣竊為大王羞之。’ ” 《史記·蘇秦列傳》亦載。

釋義用法雞口雖小,是進食的,牛後雖大,是排泄糞便的; 所以蘇秦對韓宣王説“寧做雞口,不做牛後。”後以此典借指寧位小而尊,勝過位高而受人支配。

用典形式

【牛後】 唐 ·元稹:“那能作牛後,更擬助鴻基。”

【牛後人】 宋·黃庭堅:“聽它下虎口著,我不為牛後人。”

【作牛後】 宋·蘇軾:“況?蘇子鳳?B銘,戲語相嘲作牛後。”

【寧為雞口】 宋·陳師道:“寧為雞口官無小,欲試牛刀久要新。”

【雞口牛後】 宋·陳師道:“固知雞口羞牛後,不待鳴羣已可驚。”

標籤: 成語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l6myk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