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歷史與社會學科的教學生活化

歷史與社會學科的教學生活化

摘 要:《歷史與社會》新課程強調教學要面向社會、面向生活,強調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繫,注重學生的主動學習,實現這一理念的途徑之一就是實施生活化教學。從“《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生活化實現模式的構建”“課堂教學氛圍的民主化和生活化”“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設”“課堂活動的生活化”“教學內容上的生活化”“生活化教學資源的綜合開發”等方面對《歷史與社會》的生活化教學做了些探索。

歷史與社會學科的教學生活化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生活化;源於生活;融於生活

所謂生活化教學,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充分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將《歷史與社會》課的教學活動置於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教學活動的強烈願望,使學生從中獲得必要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必要的社會生活技能,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的課堂實際教學,談談《歷史與社會》如何實施生活化教學。

 一、構建《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生活化的實現模式

筆者覺得國中《歷史與社會》生活化教學的實現應該保證教師、學生、家庭、社會和課內外的有機結合,尤其要利用課堂這塊陣地最大限度地發揮大自然中和生活中教育資源的作用。在研究過程中,我們逐步構建起了國中《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生活化的實踐模式,如下圖示:

 二、踐行《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生活化實現模式的內涵

1.實現《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氛圍的民主化和生活化

通過生活化教學,要使課堂內的師生關係由主從關係轉變為對話關係、合作關係。在教師設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步驟的情形下,引導學生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在課堂內再現生活情境,從而啟發教師,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情況、情感變化決定教學內容,改變教學過程。師生雙方就這樣彼此敞開、彼此接納和相互溝通。師生在生活化的課堂裏使雙方的關係成為彼此生命的一部分。而且,生活化教育並非是僅僅培育學生之間的情感性的夥伴關係,更應注重於合作關係的發展。所以,學生在努力達成工作任務目標的過程中,就逐漸建立起了合作的關係。

2.實現《歷史與社會》教學情境創設的生活化

所謂學習的過程,就不僅僅是一個由教師向學生單向輸出、傳遞知識的過程,不是一個學生機械、被動地接受信息的過程,而是一個積極、主動地構建這些知識信息的意義和自我發展的過程。

很顯然,知識構建的過程是不可能由別人來替代的。學生必須藉助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與這些新的知識經驗之間發生交互作用來完成,這意味着我們必須想方設法地讓學生置身於一個真實的生活情景(歷史的與現實的)之中,讓他們在其中進行多方面的主體性探究活動。因而,在教學中要注意創設生活化的情境,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創設教學情境是模擬生活,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身臨其境,加強感知,激發思維。

3.實現《歷史與社會》課堂活動的生活化

新課程基於案例,基於生活,基於情境,基於問題,適宜開展活動學習。我們説人的生活與人的活動是密不可分的。就課堂生活而言,活動的主角應當是學生。因此,如何結合教材,增選教材內容,密切聯繫社會與學生生活實際,創造性地設計課堂活動,要求實驗教師做到以下四個方面:首先,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該遵循“人不僅是在自己的活動中獲得發展的,而且人自身發展的.動力也不是源於別處,而是源於人的活動本身。”這一理論,組織實施具體活動。其次,課堂教育活動應該具有生活性。所以,我們要求教師瞭解學生在課堂生活中的需求,要使活動成為學生“自己”的活動。再次,課堂教學的活動內容,教師必須考慮學生在課堂中要形成一種符合社會需求的“生活力”,也是一種自身可持續發展能力。最後,課堂教學生活化必須注重課堂活動的質量,教師在組織活動時必須做到:活動的目的要明確,活動的內容必須符合學生的發展水平,活動方式更要符合學生的成長需要,使學生在活動中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發展。

4.實現《歷史與社會》教學內容上的“生活化”

脱離學生的生活世界,以致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是我們歷史與社會教學久治不愈的一大痼疾。那麼,怎樣才能改變這種局面呢?首先,從教學內容方面來講,要求我們必須使歷史與社會教學內容還原其本來的“生活態”,重新變得“有血有肉”。即:一要改變以往司空見慣的僅僅是以歷史上的“大人物”為主的做法,注意攫取那些來自普通百姓中間的,或者是普通平民百姓所喜歡的、感興趣的與他們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典型生活化的歷史事件來加以説明,盡力做到“平民化”;二是對那些著名歷史人物的介紹,必須堅決摒棄以往那種僅僅將他們當作某些“政治符號”來對待的做法,要儘量通過一些平凡事來還原其有血有肉的生動個性;三是要特別關注歷史知識與顯示生活的貫通,真正做到“通古知今”。這樣,我們的歷史與社會課教學才有可能使學生感受到歷史是“活生生”的,感受到歷史就在我們身邊,並不時地傳來“生命的氣息”。

5.實現《歷史與社會》教學資源綜合開發的生活化

鄉土資源對學生的歷史學習和歷史感悟大有裨益。新課程改革強調從學生最容易接受的家庭、鄰居、社區等生活空間變化入手來安排課程,突出生活環境的“由近及遠”。豐富的鄉土資源充實了歷史與社會課程的內容,既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從不同層面和角度為學生提供了學習和理解歷史的素材。學生家庭中往往有不少與歷史、地理課程有關的課程資源可資利用。有的家長能夠指導或參與學生的歷史、地理學習活動;有的家庭可能還有這方面的書刊,可作學生學習的材料工具,如家庭中不同時代的照片、實物及長輩對往事的回憶與記錄、不同時期的票據、各類證書等;有的家長平時也會談及歷史、地理等事宜,讓學生耳濡目染,積累感性知識。利用學生家庭中的課程資源,要取得家長的支持。通過家長會或讓學生回家介紹,使家長理解《歷史與社會》課程的學習對學生終身發展的重要意義,理解該學科的重要性。

6.實現社會綜合實踐活動(户外生活化教學)的有機結合

安排學生從事課外實踐活動。安排課外實踐應是《歷史與社會》課程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學生在課外有無機會將自己學到的知識、技能恰如其分地運用於實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自身的生活環境。一般説來,教師對校內環境及所在社區的某些方面都有所瞭解,應該加以很好地開發和利用。至於學生平時的課外活動及其他學以致用的機會,則要靠學生自己介紹,這時學生的生活經驗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所以,《歷史與社會》任課教師應該注意發掘學生生活經驗方面的資源,引導學生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否則,有些學生就可能因為不用而將學習內容忘記得一乾二淨,整個課程教學的成效就會受到損失。

課堂教學生活化是對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存在問題反思的結果,是適應新課改的重要措施。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和學生認知能力因材施教、調整教學,注意挖掘教材與生活的內在聯繫,讓活動走進課堂,讓學生在樂中學、趣中學、動中學、做中學,並逐步做到“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合作、學會生活”,這樣才能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營造出輕鬆、和諧的課堂氛圍。

參考文獻:

[2]魏宇嘉.中學歷史教學的生活化[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07).

[3]董偉超,宋張.國小學科教學生活化的實踐探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4(06).

[4]吳永軍.備課新思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06.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pw95y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