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教材 >

國小社會科的教材與教學內容

國小社會科的教材與教學內容

社會科以完善學生的現代人格與社會性為目的。它把人作為社會發展的首要資源來看待,是一門將人的各 種社會素質和能力加以統一,以形成正確的社會認識基礎的綜合課程。

國小社會科的教材與教學內容

社會科特別強調人在認識、處理和適應自身的生存環境的過程中,所呈現出的主體性自我認識的價值。因 此,它在學習形態上,要求儘可能地運用開放的、自主的、可以體驗的學習方式,去展開符合人類的社會發展 心願的學習活動。

一、國小社會科的學習形態

社會科教學活動的本質,是通過“社會學習”達到認識社會、理解社會、關心社會、適應社會的目標。它 從知識能力和實踐活動兩個方面,指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獲得有關社會的新知識和新認識。作為“學習活動” ,它不能滿足於知識的量的獲得,而是強調通過知識體驗(或實踐)提高相關的技能和認識。例如有關地圖的 教學,不能只説“知識領域”中的地圖概念,首先要讓學生理解的是地圖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然後指導他們 去利用、去製作。換句話説,社會課上理解地圖,不僅僅是獲得“會看”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從製作中體會、 認識地圖的實在功能。這裏既反映出一種教育思想或態度,也透過不同的學習形態反映出學科的本質和教師的 能力。

我們把教學中學生的活動形式稱作學習形態。一般地説,學習形態着眼兩個方面:班級學習的組織形式和 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形式。前者主要指課堂教學中的集體學習、小組學習和個別學習。後者主要指現場學習( 調查、參觀),構成學習(手工製作、編制圖表和繪畫),視聽覺學習(看電影、電視),講義學習(聽報告 和看講義),報告學習(寫報告書和論書),戲化學習(角色扮演),對話學習(討論)等等。在社會科學習 過程中,前者和後者常常根據學習內容採取不同的組合,如集體學習+視聽覺學習,小組學習+構成學習。選 擇怎樣的學習形態,既要考慮客觀的學習條件和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也要考慮學習內容的安排和學習時間。

集體學習 為使所有學生達到同樣的學習目標,在同一時間、地點接受同一教材和學習問題的教學方式, 稱為集體學習。這一傳統的學習形態的突出特點是,一位教師面對所有學生做內容劃一的講解。優點是可以提 高教學效率,也容易把握和檢查教學質量。但是它也存在着難以克服的缺點:無視學生的個性差異,過分地強 調教師意志和教科書的權威性。今天,日本的國小社會科雖説還是以集體學習為主要形式,但在課程觀念上有 了很大的變化,不僅引入了小組學習和個別學習,而且特別強調活動性課程的作用。即便還是一位教師面對三 四十名學生,可是學生已經成了真正的學習的主體,教師不再扮演“權威”的角色,他們成了學生的學習嚮導 。

小組學習 其特點是以學生活動為中心。活動性質是主體的、積極的和協作的。一般多以課題、興趣或學 習目標編組,講究自願組合的原則。這種學習形態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要求組內成員積極、自由地交換意見 ,並在討論和研究課題的過程中,培養具有社會性的學習態度;以及相互尊重人格、相互協作、主動分配和承 擔角色,培養負責任的社會態度。

個別學習 社會科在強調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相互適應、相互學習的同時,也重視發展有個性的學習形 態。個別學習就是為適應學生個人的能力、興趣等個性差異而提倡的。在日本,個別學習多采用程序學習和教 學機器等形式。但是,由於該學習形態還不能反映學生思考過程的多樣性,也不能為學生的社會性發展提供幫 助,因此它僅僅是個輔助的學習手段。

現場學習 讓學生走出課堂直接觀察社會現象,查訪人與人的社會生活,我們把這些參觀、訪問、調查和 談話等學習活動,稱為現場學習。因為社會科是有關社會現象及問題思考的學習,所以不能單純地依靠書本知 識。現場學習要求學生用自己的眼睛看、耳朵聽、腦子想,用自己的行動去體驗具體的事,對一切社會現象的 理解,都建立在自己蒐集的事實、自己提出的問題的基礎上。這是社會科學習的特徵。

構成學習 它是將參觀、考察等獲得的資料、素材,製成模型或標本、圖畫或圖表的一種表現活動。也就 是説,它是一種將參觀、調查的內容,有目的地、具體地進行歸納和整理,並用一定的技能形式表現出來的學 習形態。它極易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日本國小低年級社會科以造型為中心,常 採用製作全景畫和漫畫的形式;高年級多以文字和數字為中心,並將其製作成資料集和歷史小報。

戲化學習 讓學生通過扮演角色達到體驗真實的社會生活的學習活動,稱為戲化學習。將歷史人物或社會 生活戲劇化,由學生擔任不同的角色,有助於學生如身臨其境,體會社會生活,深刻地理解社會現象的意義和 價值,培養他們的社會合作精神和有責任感的`社會態度,也可以間接地豐富他們的社會經驗

二、國小社會科的教材與教學內容

談及教學活動不能沒有教師、教材和學生。學生從教師那裏獲得知識的依據是教材,而準備好的教材和能 自如地駕馭教材的能力,又是教師的重要資質。那麼在社會科中,好教材是個什麼樣子,怎樣去準備好教材呢 ?

教師有必要解決好教材觀的問題。教科書中心主義是社會科中最要不得的東西。社會科教師必須知道,他 如何制定教育目標,他的社會價值觀和文化價值觀如何通過知識、概念和法則等教學內容傳達給學生。因此, 教材是作為一定的教學內容學習的前提,其作用是向學生提示具體的素材,其價值是向學生傳達教育內容。

例如,三年級“我們的生活和商店街”單元,瞭解社區的消費生活狀況和商店街的買賣情況是教育內容。 怎樣理解教育內容呢?首先,從“看得見的東西”入手,如買東西的人如何挑選、如何品評,賣東西的人如何 促銷、如何經營。其次,通過已經直接接觸、直接體驗的“看得見的東西”,去探索它背後的社會存在意識和 觀念。此時必須有教師的高明指導,因為人們的消費願望和目的等種種“看不見的東西”,既不能用教材簡單 地固化,也不能單純地指望學生自己消化,尤其是讓學生通過鮮明的表象看到“買和賣”的社會意義,更不是 看看、聽聽就能夠理解的。這就存在着一個教師將教材的意義和界限明確意識化的過程。

教材的意識化過程,就是教材的選擇和開發過程。作為教師必須具備選擇和開發教材的能力。從教學情景 看,教育觀念、教育內容、學生差異和地域實態的不同,也決定了同一教材有着不同的教法。那麼,如何選擇 和開發教材呢?首先,我們要着眼於好教材,其條件有4點:①教材與教育內容密切關聯。教材能正確地反映教 育內容,並具有反映教育價值的典型內容。②符合學生和地域的實態,並能反映教學過程的文化價值和學生髮 展價值。③適宜學生的情感和思考,注意到學生的學習盲點,有助於幫助學生產生學習好奇心和問題。④學習 內容富有彈性,有利於學生多方面的思考,多方面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所謂準備好的教材,就是將教材梳理 成有連貫性和發展性的學習程序:發現學習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學習過程生成新的看問題的方法和思考 方式——再發現新的問題。

三、社會科實施的基本條件

1.教育思想應該具有民主的和開放的性質。社會科教育內容必須包含明確的價值觀念和文化信念,並儘可 能地將社會意志和個人發展意願統一起來。

2.教育目標必須是整體的和可以評價的。它應有效地承擔社會科的傳授功能、訓練功能和養成功能的教育 任務。

3.教學方式必須是彈性的和多樣化的。

4.教學內容必須是規範的和科學的。它既能夠符合基本標準和水平標準,也能符合發展標準和技能標準。 它應該有助於增加社會現實感,達到讓學生認識社會、關心社會、適應社會的教育目的。

5.教學過程必須符合上述要求,並有選擇地、創造性地工作,能使教學活動有利於人們對個人社會生活態 度的反省,進而影響到學生對生活方式的選擇。

6.教學評價必須是非限制性的和可操作的,同時又必須注意它的發展性和導向性功能。必須讓評價內容和 手段,更合乎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的普遍價值和要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jiaocai/4mm7qg.html